數位科技應用4.0: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數位科技應用4.0: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文男
图书标签:
  • 數位科技
  • 工業4
  • 0
  • 智慧社會
  • 未來趨勢
  • 科技應用
  • 數位轉型
  • 人工智慧
  • 物聯網
  • 大數據
  • 科技共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
  究竟如何影響你我未來的生活與社會


  數位科技(Digital Technology)指以「資訊」、「數據」為核心的知識、工具與方法,比如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雲端與邊緣運算,都屬於數位科技的討論範疇,由於其所帶來的變革潛力巨大,因此數位科技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又經常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然而,這樣的影響力不僅存在於生產、製造,數位科技已然滲透到人們一般的生活環境之中,並且持續改變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更可以被視為當前社會發展、演化的主要動力。

  本書從個人到環境,各別從家庭與親密關係、工作與就業、醫療與照護、媒體與傳播、教育與學習、交通與運輸、都市與公共治理七個面向,系統性地探討數位科技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嘗試分析各種觀點與案例,說明數位科技在這些面向之中,帶來了何種技術生產力的提升效益、產生了何種新型態的創新服務,以及帶來了什麼樣的倫理與風險。

  本書進一步以「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情境作為基礎,提出值得思考的關鍵議題,讓人們除了能夠瞭解數位科技的影響力之外,也可以納入更多前瞻性的探索。這些內容,都是探討數位國家、數位轉型不可或缺的思考。

  目標讀者群
  本書主要探討數位科技對社會所產生的變化與影響,向來是科技與社會(STS)、科技管理、科技社會學、社會與國家發展等跨領域學科所關注的議題,內容橫跨資訊管理、科技管理、商學、社會學、國家發展等大學系所的教學課程。

  目標讀者群歸納為三類:
  1.大學院校,科技典範、社會學與未來學通識課程之教師與學生。
  2.數位科技類群,如資訊管理、資訊工程等描繪科技應用與情境之專業人員。
  3.新興產品與服務應用之創新投資人員。

名人推薦

  賴清德  副總統
  郭耀煌  科技會報政務委員
  龔明鑫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世光  資策會與工研院董事長
  卓政宏  資策會執行長
  黃彥男  中央研究院資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施振榮  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殷允芃  天下雜誌董事長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郭明政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馮展華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周景揚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陳振遠  義守大學校長
  李天任  華梵大學校長
  徐建國  建國高中校長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人类社会变革的深度探讨著作的简介,内容旨在剖析当前技术浪潮对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及个体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 《硅基时代的文明重塑:人类心智、机器智能与未来秩序的构建》 导言:算法之下的新世界图景 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关口。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驱动着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和量子计算的迅猛发展,正以不可逆转的力量重塑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角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存在论危机与重构。本书《硅基时代的文明重塑》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探讨在机器智能日益成为社会核心驱动力的背景下,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的位置、如何维护心智的自主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个既高效又富有人性的未来秩序。 本书摒弃了对技术奇观的盲目赞颂或杞人忧天的恐慌,而是着重于对系统性变革的细致解剖。我们将深入研究支撑这一新时代的底层逻辑,探究算法如何从工具演变为决策者,以及这种转变对传统知识体系、经济模型和权力分配产生的连锁反应。 --- 第一部分:心智的边界与知识的迁移 1. 认知革命的第三浪潮:从图灵测试到具身智能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重点分析了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突破性意义。我们不再满足于机器的模仿,而是进入了“创造”的领域。然而,这种创造是否等同于人类的理解和意识?本书通过引入神经科学与计算哲学的最新研究,探讨了“理解”的内涵,并质疑了当前模型中潜在的“语义黑洞”——即机器在缺乏真实世界体验和情感反馈下,如何处理复杂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 2. 知识的碎片化与“意义”的消解 在信息爆炸与即时反馈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积累”正受到挑战。搜索引擎、推荐系统和AI摘要工具正在改变我们获取、验证和内化的信息方式。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信息茧房的深化,以及“知识商品化”带来的后果——即当知识的获取变得过于便捷时,深度思考和跨学科融会的意愿是否正在萎缩?我们探讨了在海量数据面前,人类如何重建专注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堡垒。 --- 第二部分:经济结构与劳动力重构的伦理困境 3. 自动化浪潮下的“后工作社会”预演 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对中低端白领工作及专业服务业构成的颠覆性影响。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AI开始侵蚀的不仅是体力劳动,更是认知劳动。我们构建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新模型,探讨了在生产力极大提高而就业岗位结构性缩减的背景下,社会财富如何公平流转。我们审视了普遍基本收入(UBI)的可能性、全民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必要性,以及“零边际成本社会”的技术驱动力。 4. 数据的资本化与数字主权的争夺 数据,而非石油,成为新的核心资源。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数据寡头的崛起如何形成新型的全球垄断。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数字主权”——个体对其数据产生、流向及使用权限的控制权。本书阐述了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法规(如GDPR的局限性)以及去中心化技术(如区块链)在恢复个人数据权利方面的潜能与挑战。 --- 第三部分:权力、监管与未来社会的治理蓝图 5. 算法的偏见与社会公平的重塑 算法并非价值中立的工具。它们是人类历史、偏见和不平等在代码中的映射。本书提供了多个案例研究,揭示了在信贷审批、刑事司法量刑和招聘筛选中,嵌入式偏见如何固化甚至加剧社会歧视。我们探讨了“可解释性AI”(XAI)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技术伦理审查机构的必要性,以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民主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 6. 智能系统的地缘政治角力与战略安全 AI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本书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了全球范围内在芯片技术、数据获取和人才培养上的“AI军备竞赛”。我们分析了自主武器系统(LAWS)的伦理红线、信息战(Deepfake、认知操纵)对民主选举的威胁,以及国际社会在制定全球AI治理标准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与合作空间。 7. 人类中心主义的回归: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价值 最终,本书回归到哲学的根基。面对强大的、可能超越人类智能的系统,我们如何定义“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价值?本书呼吁一场深刻的社会对话,重新审视创造力、同理心、审美体验和道德责任在未来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我们不仅要学会使用技术,更要学会与技术共存、共塑一个更富有人性的未来。这需要教育体系的根本变革、公民素养的提升,以及政治领导者对长期风险的远见卓识。 --- 结语:迈向有意识的未来设计 《硅基时代的文明重塑》不是一本预言书,而是一份行动指南。它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位关心未来的公民,提供分析当前复杂技术生态所需的深度工具和批判性视角,确保人类在迈向智能时代的过程中,始终掌握着方向盘,而非被动地被算法推向未知。未来不是被动等待的结果,而是主动设计和选择的产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博士。從事高科產業情報顧問服務及擔任政府智庫30餘年。曾獲頒中華民國跨越21世紀青年百傑獎-工業類傑出楷模、研發服務卓越獎,領導MIC於2013年榮獲國家服務創新獎績優研究機構。主要研究領域為數位科技發展與應用、數位轉型、高科技產業政策及企業策略規劃。曾擔任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師協進會(APIAA)理事長、經濟部跨智庫團隊計畫「2025台灣產業願景與策略研究計畫」總計畫主持人、經濟部顧問、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審議委員會委員、經濟部審核科技事業上市上櫃案評估委員會委員。著有《數位轉型力》、《不老經濟》、《產業分析的12堂課》、《作自己職場的諸葛亮》(本書榮獲2013年中華民國金書獎)等專書。

施柏榮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專業於雲端運算、邊緣運算、人工智慧倫理與智慧空間等領域研究。曾參與行政院科技會報、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部等科技前瞻計畫,熟悉科技預測、社會與經濟影響評估方法。著有《雲端運算與邊緣運算發展趨勢》、《條條大路通未來2025台灣產業新願景》等 書,曾榮獲林榮三文學獎、臺大文學獎、花蓮文學獎、菊島文學獎。

勵秀玲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博士。研究領域涵蓋國家與區域創新系統與指標研究、產業科技前瞻、服務業國際化、智慧生活空間發展趨勢。曾參與行政院科技會報、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部技術處、新北市政府經發局等計畫。曾任職系統整合服務公司,擔任行銷企劃與通路管理,兼具服務政府與產業的經驗。

林信亨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專業於量子電腦、橘色科技、3D感測等研究領域。曾參與行政院科技會報、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等計畫。曾於鴻海集團、台橡公司擔任策略幕僚,具備豐富的軟硬體與通訊領域研究經驗。著有《2009 雲端運算應用趨勢與我國商機研究》、《2008 SOA應用發展趨勢與我國商機研究》等專書。

林巧珍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an Diego)經濟學士。長年觀察大眾生活科技需求變化,近年聚焦研究AI人機介面、AR/MR等新興互動科技(Interactive Technology),應用領域包括居家、工作與車內空間,具備豐富的政府專案與企業顧問案執行經驗。

盧冠芸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分析師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專業於前瞻科技、人才教育和工作變革領域,近年關注AI、機器人等自動化科技,對未來工作與勞動的影響,研究領域包含技術與應用趨勢、大廠與新創策略及前瞻政策觀測等。曾參與「台灣中長期科技願景與系統化落實計畫」、「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布局及策略推動計畫」、「台灣2030跨智庫集思平台計畫」、「社會與科技政策溝通平台計畫」等專案。

陳俐陵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分析師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曾參與「水利署水資源物聯網專案管理計畫」,於人工智慧實驗室擔任產品經理,推動AI人機介面技術及產品。近年以災害治理與自然環境中的物聯網、通訊科技、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及水下機器人等技術發展為研究主題。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理解數位科技 打造智慧國家  賴清德
推薦序  認識生活裡的數位科技  卓政宏
推薦序  啟發你的未來數位生活   馮展華
推薦序  未來如何因應數位科技的衝擊是一大議題  黃彥男

導讀:未來社會全面邁入數位科技應用4.0

第1章 不斷演化的數位科技    
一、對於人類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細緻影響的數位科技
二、科技對社會與經濟影響的構面
三、以個人生活為出發點的章節安排

第2章 數位科技下的家庭與親密關係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家庭與親密關係
二、數位科技對於家庭與親密關係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家庭與親密關係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3章 數位科技下的工作與就業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工作與就業
二、數位科技對於工作與就業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工作與就業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4章 數位科技下的醫療與照護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醫療與照護
二、數位科技對於醫療與照護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醫療與照護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5章 數位科技下的媒體與傳播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媒體與傳播
二、數位科技對於媒體與傳播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媒體與傳播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6章 數位科技下的教育與學習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教育與學習
二、數位科技對於教育與學習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教育與學習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7章 數位科技下的交通與運輸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交通運輸場域
二、數位科技對於交通與運輸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交通與運輸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8章 數位科技下的都市與公共治理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都市與公共治理
二、數位科技對於都市與公共治理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都市與公共治理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9章 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    
一、數位科技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
二、數位科技在未來的關鍵議題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86287
  • 叢書系列:商業思潮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理解數位科技 打造智慧國家
賴清德


  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牽引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來提升產業競爭力,也是許多國家致力推動的科技發展政策,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朝著發展「智慧國家」的方向前進,而最終目的則是要促進全國人民的福祉,讓數位科技為我們帶來更安全、友善和永續的數位生活環境。

  近年來,政府積極運用5G 與AI 發展,來協助產業數位升級,同時也在努力的為國民創造智慧生活環境。我在行政院長任內推動了「台灣AI 行動方案」,就是要讓臺灣在工業4.0 時代,藉由軟硬體的加乘發展,讓臺灣企業,能夠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在新科技時代裡拔得頭籌。

  但是,要邁向智慧國家之路,不能只專注於將數位科技導入社會發展,還必須同時關注數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互動,思考每一項數位科技與人類的共生關係,究竟是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還是剝奪了人們的需要;是在讓人們的工作逐漸消失,還是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讓社會擁有更多元的科技應用環境,還是因為過於仰賴科技,反而削弱了社會的危機應變能力。

  當前的社會環境,已經可以很明顯的看見,數位科技為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政府的施政、產業經濟的互動,同時也逐漸滲透到社會大眾的「生活」之中。
 
  許多以通訊、網路、雲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為核心發展基礎的科技應用,都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發展演變的速度,快得讓我們感覺不到。

  因此,當政府愈努力的推動數位科技來促進產業創新、創造智慧永續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必須引導社會大眾去關注理解,數位科技可能為社會環境帶來的衝擊;從社會不同的角度切入,解讀數位科技與社會生活結合之後,所創造的科技社會意涵;帶領社會大眾思考更全面的科技與社會圖像,認識更長遠、前瞻的視野,為數位科技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奠定更好的共生發展環境。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出版這本書,就是在協助政府引導社會大眾,理解認識數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對未來的數位科技應用發展,勢必會帶來更多正向的助益,促進政府、產業與社會大眾,共同建構一個正向的經濟發展循環;能夠以更正面的態度,在未來更努力的協商解決「數位教育、數位落差、城鄉發展差距」等問題;讓我們能夠更清晰的思考,數位科技與國家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
 
  臺灣在數位科技產業的發展是國際知名的強項,同時也是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製造國之一。在全球競逐的科技產業裡,臺灣應該更積極主動的以「臺灣經驗」作為拓展國際的基礎,協助世界探索數位科技與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同時也讓世界看到臺灣,是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建構成為一個更安全、友善和永續的「智慧國家」。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副總統)

推薦序

認識生活裡的數位科技
卓政宏


  回顧20 年前人們對於即將跨入21 世紀的Y2K 疑慮,再看看今日我們正面臨人工智慧、物聯網、5G 等新科技同時衝擊的數位轉型時代。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觀察這樣的科技迭代歷程,我們很容易就能夠察覺到,這是一個數位科技不斷滲透到人們生活所需、改變人類生活型態的科技與社會發展史。數位科技的發展、演進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1960 年代,許多專家學者關注科技快速發展對社會可能產生的衝擊,認為有必要深入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STS)之間的複雜關係。探討STS 有兩個研究取向,首先是從工程的角度思考,研究科技可能對社會與環境帶來的衝擊;其次是與人文有關的思考,引導人們理解科技力量帶來的價值,運用哲學思維探索認知,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價值關係。
 
  歐盟與美國的學者在探討人工智慧發展時,也會同步融入社會調適(Social Adaptation)的觀點,探討人工智慧影響既有勞動結構、社會倫理的可能範圍;目的是要探索數位科技,對社會各層面活動的影響與變遷,評估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反觀國內,我們不乏「科技導向」的工程思考,習慣將科技視為主體,探討科技在效率與生產力的表現,反而較缺少「需求導向」的人文思考,忽略科技被人們應用與採用的互動關係,缺乏探討社會對於科技的需求與適用性。
 
  資策會近年來致力於協助政府、產業擘劃數位轉型,勾勒數位科技的未來發展樣貌,闡述數位科技的演變趨勢,提醒產業留意科技疊加發展,可能產生的數位創新與轉型契機;同時資策會也更應該提醒大眾認識數位科技,已經對生活各層面所帶來的影響與變化,理解數位科技是如何與我們的生活「共同演化」。

  科技與社會的交互關係,仍然持續在演進,這是一個必須持續思考的議題,更是台灣要邁向下世代數位經濟,不能不重視的思考角度。本書的出版,期許能為各界激起拋磚引玉的效果,引領正視與思考生活各層面,科技與社會互動的關鍵議題。
 
  (本文作者為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

推薦序

啟發你的未來數位生活
馮展華


  2020 年因為COVID-19 疫情的爆發,數位科技在防疫應用上,對人們產生極大的幫助與改變。如無接觸的線上宅經濟需求、遠端工作、線上會議、線上教育、虛擬教室、智慧教材、醫療及醫學研究、無接觸科技等等。數位科技深入且全面影響著我們,為生活及工作等帶來了各種便利。但是真的是如此美好嗎?是不是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問題也同時產生?

  面對新型態的數位科技社會,要如何瞭解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全面、巨大且重要的影響呢?資策會MIC 的新書《數位科技應用4.0》, 每個章節皆以為什麼(Why)、如何(How)、什麼樣(What)及總結數位科技可能對此一場域所造成的正面、負面觀點;並且以前瞻的分析視角,提出未來在特定場域之中,可以重點觀察哪些「關鍵議題」。

  書中並以「個人」生活環境、生活場域作為出發點,由近至遠地從個人家庭、工作、醫療、媒體、教育、交通、都市與公共治理等不同的主體,來探討數位科技對於社會與經濟環境的影響。

  本書既生動又全面地整理並介紹了科技各個層次,以深入淺出的話語帶領讀者瞭解科技。過去我們總是只能瞭解到科技的特定面向,而本書以有系統的方式探討數位科技對我們生活所帶來的衝擊。

  推薦您閱讀資策會MIC 的新書《數位科技應用4.0》,相信本書能帶給您科技各種層面的思考與想像,以及因應科技接踵而來的問題與省思,無論好或壞,相信閱讀本書,能對您想知道的未來數位生活有所啟發。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推薦序

未來如何因應數位科技的衝擊是一大議題
黃彥男


  從18 世紀以來,人類科技的發展有了很大的突破,如蒸汽機、電力及其設備、電話、網路,行動通訊的發明及廣泛的運用,都對人類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改變。

  然而科技在過去200 年所造成的一些改變,可能會遠不及近10 年來所發展出來的數位科技,對未來社會及產業的影響。

  數位科技包括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chain)、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等。這些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全面、巨大且重要的影響。數位科技也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工作的機會。在未來的世界,我們該如何去適應數位科技所帶來的衝擊?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一直扮演著,政府的智庫及產業的顧問角色。過去數十年來,給予政府及產業界很多的政策建言。

  我在2007 年至2008 年,擔任過資策會的副執行長,後來擔任行政院科技會報的副執行秘書,和MIC 的研究團隊有很多的互動,十分欣賞及重視MIC 同仁們的努力及成果。MIC 過去出版的專書,例如《贏在未來——產業分析的12 堂課》、《臺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洞燭機先——競爭情報探勘》、《企業需要的創新地圖》等,都對政府及產業發展有很正面的幫助。

  數位科技帶動技術生產力、創新服務的效果是難以否定的,但導入數位科技的過程之中,也同樣會衍生出很多的社會問題。這本專書,討論了數位科技對社會影響的幾個重要的議題。例如數位科技是否會造成某些工作的消失?數位科技是否會取代醫生、會計師或律師的工作?數位科技是否會變成惡意傳播者的工具,讓有心人士在網路散佈虛假資訊?駭客是否可以利用數位科技,攻擊國家及產業的重要系統,影響我們的生活?數位科技對教育與學習所帶來的影響為何?是否會造成更

  大的「數位落差」?數位科技對個人隱私權的影響?數位科技所造成的倫理、歧視、法規、風險的問題,如何解決?

  以上的問題,這本專書都給了讀者很好的分析及討論。專書的最後結論提到數位科技對於社會經濟影響的關鍵議題,在不同層面皆回應了政府「數位國土」、「數位公民權」的發展目標。例如AI 倫理回應了新的「人機關係」、數位國土回應了安全性(Safety)、「網路中立性」回應了數位公民權(Digital Citizenship)、「開源協作」回應了知識與資訊的開放性、「區塊鏈與帳聯網」則回應了新的數位信任(Trust)與管制問題、「科技與性別平權」及「數位落差」則分別回應以性別、地域發展的資源近用性。MIC 綜合近年來,在數位科技研究而出版的這本《數位科技應用4.0》專書,也必然會成 政府未來數位國家發展及產業數位轉型的重要參考文件。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資訊創新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導讀

未來社會全面邁入數位科技應用4.0
詹文男


  自1946 年美國賓州大學J.W. Mauchly 與J. Presper Echert 為美國陸軍設計製造出做為砲彈彈道研究之用的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世界第一部電腦(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之後,數位科技即不斷的向前演進,應用的層面也愈來愈廣泛。

  早期的數位科技應用以大型電腦(主機)為主,主要運用在政府、軍方及大型企業(如金融銀行)之中,用來進行入口普查、導航計算、金融交易及資料處理、企業資源規劃⋯⋯等等用途,筆者將之稱為數位科技應用1.0;之後個人電腦開始普及,逐漸擴散至廣大的家庭及中小企業,主要的應用在於提高個人及辦公室工作生產力,常見的應用包括文字處理程式、試算表及簡報等辦公軟體。也因為其普及至一般家庭,因此有關於教育學習及娛樂等方面的應用也逐漸開展,多媒體及遊戲等家用軟體市場開始快速成長,這是2.0。

  而在網際網路(Internet)與智慧型手機的蓬勃發展下,數位科技應用進入另一個階段。每一個人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點透過手機擷取各種公共服務或者商業資訊:政府服務民眾、商家尋找與獲取客戶、企業掌握組織內即時動態,都可以一指搞定。人與人之間也幾乎沒有空間距離,隨時可以透過即時通訊軟體進行溝通與聯繫,實現天涯若比鄰的境界,數位科技應用進入3.0。

  隨著各種數位科技的持續進步與突破,尤其是過往分別獨立發展的數位科技如今疊加交會,產生龐大的數位創新與轉型契機。這些關鍵的數位科技包含iABCDEF 等7 類:

  1. i: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科技讓實體資產、機器、設備與各種物件可以與虛擬軟體、網路進行連結,讓企業得以控制實體物件並進一步結合網路、軟體進行自動化。萬物聯網下,人物、物物可通,帶來了巨大的應用創新的機會。

  2. A:AI 及AR/VR: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模擬人的智慧,可以協助企業人員決策並能讓機器智慧化、自動化,有效率協助人們完成相關作業。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則是運用電腦視覺技術以及其他感測技術(震動、聽覺等),讓企業可以結合實體與虛擬,協助人員工作效率、教育訓練、遠端安全操作機器等。

  3. B:Blockchain:區塊鏈運用加密技術可以讓企業間、企業顧客間進行自動契約簽訂、自動化交易等,加速企業交易以及發展新的生態系交易。

  4. C:Cloud/Cyber Security。雲端運算運用技術可以分享大量運算資源,並容易連結創造生態系共享資源。企業除了可以善用雲端服務的運算資源降低IT 軟硬體成本,也可以運用雲端運算服務聯結顧客、供應商與創造生態系。Cyber Security 技術則協助企業保護資訊安全,避免數據外洩、病毒攻擊。

  5. D:DataTech/Drone。DataTech 指的是大數據處理技術,可以協助企業蒐集、儲存、運算各種數據以協助數據透明化、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發展。Drone 則是無人機,可以讓企業進行遠距離操控,提升效率、減少操作危險。政府也可利用無人機進行交通監控與災難救援。

  6. E:Edge Computing。Edge Computing 為邊緣計算,可以讓企業將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運算在工廠端、零售店面端運算,加快回應速度、運算效率。

  7. F:the Fifth G:5G 除了可提供一般消費者使用外,5G 的三大應用場景也可在機器間通訊和物聯網(IoT)領域發揮極大的價值。大頻寬提供可高達10Gbps 的資料傳輸率, 遠超當前4G 標準。5G 的超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要求非常苛刻,端到端延遲低至毫秒級;大規模物聯網連接(mMTC)則可提供每平方公里數十萬個物聯網設備的連接。

  以上的數位科技影響的層面包括家庭、工作與就業、醫療與照護、媒體與傳播、教育與學習、交通與運輸及都市與公共治理等等面向,不僅對國家經濟有所影響,對於社會發展更是有重大的衝擊。即在這些數位科技應用的交互影響下,未來的經濟社會將有全新的面貌,數位科技應用邁向4.0。

  舉例而言,人工智慧的技術這幾年有驚人的進展,其不僅已融入在個人生活、工作之中,更已廣泛應用於多元的開放場域內,

  1. 智慧交通與車輛:新興自駕車技術透過外部相機、雷達與光達所蒐集的環境數據,如交通號誌、行車標線、車間距離等,經由強大的AI 系統進行感測數據融合與分析,由系統接手自動駕駛、徹底解放駕駛的雙手,並可迅速判斷周遭突發狀況。譬如障礙物掉落或行人穿越馬路等,系統即時採取安全駕駛干預與控制;最終目標是達到L5(自動駕駛第五級)的全自動駕駛理想情境。同樣的自駕車技術,更有機會應用於無人巴士、無人計程車(Robotaxis),透過共享經濟模式讓商用自駕車加速市場化。

  部份廠商在路燈或十字路口裝設車輛感測雷達或相機,可以計算道路的車流量,作為交通號誌的自動控制,又或進行空位停車格的影像辨識,提供民眾方便即時查找停車位,政府更可以運用AI 分析最佳動態費率,提升離尖峰時段的車位週轉率。另可以安裝安全監控相機,用以辨識特定車牌的可疑車輛與目標失智老人比對協尋等服務。

  2. 智慧能源與環境:智慧路燈是近年興起的城市智慧化複合式感測設備,它可以根據環境的明暗度,自動調整最適的燈光照度,扮演一週七天,一天24 小時全年無休的城市守護者,並提升電力使用效益。除此之外,它還可以感測周遭的溫濕度、PM 2.5 濃度,作為區域空氣品質的監測依據,並自動啟動附近大樓、學校、醫院的空氣清淨機與空調設備運作,降低民眾吸入過多有害氣體的風險。

  3. 智慧金融與零售:AI 未來也將大幅應用到智慧金融,讓銀行帳戶不再只是支付工具,更轉型為個人化的理財幫手,更有效率地服務客戶。譬如,客戶透過智慧音箱Alexa 要購買高爾夫球具,但Alexa 建議不要買,因為本月支出已超過預算,若執意購買將影響暑期的出遊行程。等到出遊之日,銀行App 判斷使用者的手機行事曆與訂票記錄,自動按天投保旅遊平安險,等到回國再中斷投保。過程之中完全不需主動申請。上述顯示未來AI 透過技術層提供內嵌式銀行服務(Embedded Banking),讓銀行金融服務無所不在——Bank 4.0 新趨勢。

  4. 智慧農業:未來智慧農業也將廣泛應用AI 科技。例如,智慧農場布建各種感測器,如溫度、土壤水份與濕度、CO2 含量、照度等,當溫度過高即連動電風扇或空調降低溫度,土壤過於乾燥則啟動灑水系統等。畜牧業亦可以利用AI 進行動物生理數據感測或圖像辨識,以進行疾病的預防與飼養高品質的健康動物。

  5. 民生福祉:在未來的超高齡社會,AI 也能發揮極大的效用。例如智慧穿戴或尊重隱私的去識別化居家遠距照護科技(如:熱影像、毫米波雷達、肢體動作影像辨識等)。當發生異常或緊急狀況再進行即時通報,藉以減少照顧者長時間負擔,使其獲得足夠的喘息支持,進而能夠兼顧家庭與工作兩方角色;另一方面,也可採用AI 科技延長老人自立健康、減少臥病在床的時間。例如結合科技的感官互動遊戲(AR/VR)或非藥物治療,鼓勵老人持續動腦、活動身體以及與人相處,甚至發揮更多自我價值,延緩生理老化或失智的情況。這般的創新「老人福祉科技」目前普及率還低,卻擁有相當大的市場潛在需求。

  此外,現階段城市建設多未完全考量高齡者需求,設計符合樂齡、安老且友善的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空間。以日常生活為例,老人可能就會遇到社區既有的空間和動線設計不適合助行器、輪椅,上下樓梯很吃力。當獨身老人需要外出購物、看診或旅遊,首先就會遇到交通或移動的障礙;到了商場可能也會碰到標示的字體太小或商品分量過多等問題,然而若他們不願意出門,又將衍生更多的社會安全問題。

  基於此,未來城市預期將發展適合老人居住的社區,建構高齡友善的居家、移動和休閒環境,讓老人能夠使用科技獨立自主且無礙地自在生活。譬如:住宅建構智慧語音管家系統,可以聲控所有的家電產品、採購所需日用品,以及語音訂餐、叫車、繳費、掛號服務等。同時為了撫慰獨居老人的寂寞心靈,可以提供AI 陪伴機器人可與老人聊天、兼具管家身分。針對城市移動解決方案,可針對偏鄉老人提供無人自駕車友善共乘服務平台,增進老人自主外出的意願。

  6. 健康養生。未來民眾飲食習慣將講究吃得好、吃得安心、更要吃得有感情。因此,食物的追本溯源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運用無線射頻辨識物聯網與區塊鏈技術,將可完整地記錄食品產銷履歷,消費者透過掃描即可得知「食品原料來源、生產與物流運送過程以及生產商背後的品牌故事」等,讓資訊公開透明、無法被竄改,多重保障生產商、供應商、消費者的權益。當食安問題發生時,就可串連到區塊鏈後的資料來找出發生問題的環節,讓民眾免於擔心食安問題,並可安心地品味美食文化。

  未來大眾市場也將重視休閒文化,尤其體現在「運動經濟」。消費者更願意花錢在購買運動服裝與產品,衍生智慧衣、智慧穿戴的應用需求,搭載接觸式感測器可記錄呼吸、心率、血壓變化與各種運動數據,據此提供未來健身與運動成績改善的建議。此外,「數位健身教練」未來市場值得期待,在新興5G、物聯網技術演進與普及發展下,消費者可以在家中運動,如瑜珈、飛輪有氧,同時接受遠距或虛擬的3D 全息投影健身教練的帶動做或即時建議,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在家中體驗專業的健身訓練課程。

  整體而言,數位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效用是無庸置疑的,但也為社會帶來許多的問題與隱憂。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為了讓更多的民眾瞭解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全面、巨大且重要的影響,進而思索如何適應及迎向新型態的數位科技社會,特別集許多產業研究同仁之力撰寫此書。希望透過此書讓更多學子及民眾瞭解數位科技的進展與應用,以及可能面臨的倫理議題及風險,以提升全民的數位素養。

  本書嘗試以「個人」生活環境、生活場域作為出發點,由近至遠地從個人的「家庭與親密關係」、「工作與就業」、「醫療與照護」、「媒體與傳播」、「教育與學習」、「交通與運輸」、「都市與公共治理」等不同的主體,以人為核心,由近而遠地來探討數位科技對於社會與經濟環境的影響。每章的分析,都包含四個部分:

  第一,為什麼數位科技會在此一場域發生作用?且在此一場域中已有哪些數位科技的產品、技術與服務出現。

  第二,數位科技對此一場域是如何產生作用,以及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這裡所謂的影響包含「生產力提升」、「創新型服務」及「新倫理與風險」三個分析架構,分別從生產效率、創新服務與衍生的倫理與風險問題進行分析。

  第三,數位科技落在此一場域之後,創造、產生了什麼樣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人類生活境況與條件以及數位科技所可能衍生出的新興課題與隱憂。

  第四,總結數位科技可能對此一場域所造成的正面、負面觀點。以前瞻性的分析視角,提出未來在此一場域之中,可以重點觀察哪些關鍵議題(比如符合人性化的使用者介面、科技倫理與道德風險、數據信任關係等)。

  我們期望透過此書,除了解析數位科技社會各領域可能呈現的面貌以及數位科技所帶動的各層面正負面影響之外,也針對研究發現提出台灣在邁向數位科技應用4.0 應關注的八項關鍵課題,這包括:1. 資訊中立與數位近用權;2. 數位技能落差與教育;3. 數位專業之性別平權;4. 跨領域鏈結與人才培育;5. 開源協作與開放生態系;6. 去中心化、分散化數位治理;7. 數位國土與資訊安全;8. 資訊與人工智慧倫理。

  這八項關鍵課題皆為邁向數位經濟時代的數位國家需要關注的面向,它們不僅影響著未來台灣經濟的永續,更牽動著我國社會未來是否能夠健全的發展,絕對需要全民共同提前來面對,而且更需要政府的超前部署!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還真夠長的,而且「4.0」這個數字一看就知道跟工業革命扯上關係,但裡面講的又是「科技共生」這種比較偏向哲學和社會學的議題,讓人好奇作者到底想把我們帶到哪個奇幻的未來世界。我猜啊,它應該不會像教科書那樣硬邦邦地列舉一堆新科技的名詞,畢竟標題都強調「面對與共生」,感覺是想深入探討人類在面對這些快速演進的數位工具時,心態上會產生什麼樣的轉變。如果內容真的能把那些抽象的AI、物聯網、大數據,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串起來,讓我們這些不是理工背景的人也能理解,那這本書可能就會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佳作。我特別期待它能剖析一下,當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演算法推薦、智慧助理無所不在時,我們的自主性是不是正在一點一點地被稀釋?這才是身為一個普通台灣讀者最關心的吧,畢竟我們每天都在用手機、掃碼、搭乘共享運具,這些體驗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代價,這本書或許會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反思。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探討「數位科技」的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大部分都停留在介紹新名詞,或者鼓吹「創新、顛覆」這些口號。我對這本的興趣,其實是建立在它後面的「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這幾個字上。這暗示著作者理解到,科技發展並非一條單行道,它會對我們既有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乃至於價值觀產生衝擊,而「共生」代表的不是單方面的支配或服從,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我期待書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太空旅行,而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真實場景。舉例來說,當遠距醫療普及,老年照護問題如何被重新定義?當沉浸式體驗成為常態,我們對於「真實」的定義會不會改變?如果作者能將這些深刻的社會學提問,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層層剖開,那這本書的深度絕對不只是一本科技科普讀物可以比擬的。

评分

讀完書封上的這串字眼,我的直覺是,這本大概又是那種試圖「預言」未來的作品,但願它不只是空談一些科幻小說裡的老梗。台灣社會的特性,就是對新事物接受度很高,但同時又非常焦慮。我們看著對岸的科技發展,又擔心自己會被邊緣化,這種複雜的情緒,如果作者能精準地捕捉到,並提供一些務實的應對之道,那才算是有價值。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書中能夠探討台灣在數位轉型浪潮中,特有的文化障礙和機會點。例如,我們傳統的服務業如何與數位工具巧妙地結合,而不是單純地被取代?或者,在強調隱私權保護的社會氛圍下,如何平衡數據的有效利用?如果書裡只是引用矽谷的案例,套用在我們這塊土地上,那就太可惜了,畢竟我們的市場規模、法規環境和民眾的信任基礎都跟美國很不一樣,真正的「共生」,應該是找到一條適合台灣的平衡點,而不是盲目追隨國際趨勢。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像一個大型研討會的主題,感覺內容會非常「宏觀」。身為一個生活在資訊爆炸時代的讀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種論述過於空泛,像在講一篇寫得很好的新聞稿。我真正想知道的是,當我們說「共生」時,誰是主體?科技是工具,但工具一旦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否反過來塑造了使用者的思維模式?我希望這本書能更深入地觸及「人性」層面。比方說,當AI能寫出比你更感人的情詩,或者設計出比人類藝術家更具市場性的作品時,我們作為「創造者」的價值感會在哪裡?這種對自我認同的挑戰,才是「面對」科技共生最核心的課題。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心理學或倫理學的視角來輔助論述,而不是只停留在技術層面,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幅提升,它就不再只是一本關於「未來科技」的書,而是一本關於「成為未來人」的指南。

评分

看到「數位科技應用4.0」這個標籤,自然會聯想到工業4.0的脈絡,但這本書顯然是想將戰線拉到社會層面。我猜想,作者在撰寫的過程中,一定參考了大量的國際趨勢報告,但台灣的讀者最關心的,往往是「這跟我上班、買菜、養小孩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那些龐大的全球趨勢,透過「在地化」的視角進行解讀和轉譯,那就太棒了。例如,探討在少子化和高齡化的社會結構下,數位科技如何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關鍵潤滑劑,而不是徒增數位落差的工具。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作者不是只描繪一個美好的烏托邦,也不是渲染悲觀的末日景象,而是提供一個務實的「路徑圖」。這條路徑圖,應該是給予我們在日常決策中可以依循的思考框架,讓我們知道在採納新技術時,需要警惕哪些隱藏的陷阱,並主動去塑造那個我們想要的「共生」未來,而不是被動地被科技推著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