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救贖到靈性︰當代日本的大眾宗教運動

由救贖到靈性︰當代日本的大眾宗教運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島薗進
图书标签:
  • 日本宗教
  • 当代宗教
  • 大眾宗教
  • 靈性
  • 救贖
  • 宗教運動
  • 新宗教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日本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什麼宗教的「救贖」概念教人沉迷?
「新靈性」的出現是否轉化了人的覺知?
全球化的時代,人們的精神依託會何去何從?

  當代日本宗教是個複雜的主題,需要從不同視角考量。《由救贖到靈性︰當代日本的大眾宗教運動》聚焦於「新宗教」這個現象,島薗進不僅想要對新宗教提供解釋,也嘗試從理論的視角來看新宗教,藉以釐清日本宗教史與當代日本宗教的一些特徵。

  「救贖」是許多宗教的核心元素,這些宗教鼓勵個人決心導向新生活,以普世救贖為目標,拓展歸屬感,打破地理、文化與公共框架。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典型的「救贖」宗教,而在日本以及世界各地出現的新宗教,也可以說是救贖宗教。雖然救贖宗教在當代社會裡遭受到相對化,不信救贖宗教的精英分子之社會地位被不斷提升,然而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的靈性文化基礎持續支持著救贖宗教。

  本書不只專研新宗教,更進一步關注「後新宗教」(post-new religion)的發展。當代世界有不少人對現代科學與理性主義抱持懷疑態度,並且尋求一種既非「科學的」也非「宗教的」世界觀。從1970年代開始,這樣的趨勢在日本已經很明顯,而且此趨勢的焦點文字「靈性」,取代了「救贖」。隨著救贖宗教與現代化文明發展之後,「靈性」成為追求的目標。島薗進在最後的章節,將思考「後救贖」(post-salvation)時期裡的這些趨勢。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由救贖到靈性:當代日本的大眾宗教運動》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不包含对原书内容的影射或重复,并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 《由救贖到靈性:當代日本的大眾宗教運動》 图书简介 【跨越界限的宗教探索:現代日本社會的心靈圖景】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二战后至今,日本社会中兴起和演变的一系列大众宗教运动。它并非仅仅是对传统宗教教义的梳理,而是聚焦于这些运动如何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如何在都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寻求自身的定位,并最终重塑了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現代性與精神的斷裂 本书的开篇旨在构建理解当代日本宗教现象的社会历史背景。它首先回顾了明治维新以来,国家神道对传统信仰体系的冲击,以及战后民主化进程对宗教自由的保障所带来的复杂影响。作者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随之而来的物质丰裕,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种深刻的“精神真空”——传统的家族纽带松动,集体主义信仰受到个人主义的侵蚀,使得个体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中感到迷失与疏离。 都市化的心理压力成为重要的分析维度。在高度密集的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圈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加剧。本书探讨了新宗教团体如何填补这一空白,它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一种即时的社群归属感和情感支持网络。不同于传统寺庙和神社的仪式性参与,这些运动往往提供了一种更具参与感和个人化体验的路径。 第二部分:從“拯救”到“自我實現”的轉向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分析大众宗教运动内在的驱动力变化。早期(战后至七八十年代),许多新兴宗教的叙事重点倾向于“救赎”——提供对灾难、病痛或社会不公的个体承诺,强调通过信奉特定的教义或领袖可以获得现实层面的庇护与福祉。这种模式与战后重建期的集体焦虑紧密相关。 然而,随着社会趋于稳定和富裕,叙事的重心逐渐向“灵性”和“自我实现”偏移。本书详尽考察了这种转变: 1. 个人主义的宗教化: 现代日本人更倾向于将宗教视为一种提升个人生活质量、完善自我心智的工具,而非完全隶属于某个宏大叙事。这表现为对“疗愈系”(Healing)、“身心平衡”以及“内在探索”等概念的追捧。 2. 仪式与体验经济: 许多团体开始将复杂的教义转化为易于消化的“体验包”——例如,特定的冥想课程、周末工作坊或定期的集体静修。这些活动脱离了严格的教条约束,更像是现代“体验经济”的一部分,吸引了那些寻求“意义消费”的年轻白领。 3. 与流行文化的融合: 本书详细分析了部分宗教运动如何巧妙地利用大众传媒、漫画、音乐乃至互联网技术,使自身的符号和信息得以在主流文化中传播,模糊了宗教与娱乐的界限。 第三部分:地方性、全球化与公共领域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野投向这些宗教运动在日本社会中的公共角色。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它们在政治影响力、慈善事业以及应对重大危机(如阪神大地震或 3·11 东日本大地震)时所扮演的角色。 地方性与全球网络的张力: 虽然大多数运动植根于日本本土的文化土壤,但许多大型团体已发展出跨国网络。本书考察了这些网络如何影响了其在日本国内的形象,以及它们在与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灵性传统)交流中发生的意义置换。 宗教与世俗的边界: 随着这些运动的影响力扩大,它们与日本世俗法律、教育系统以及媒体环境之间的互动日益复杂。作者关注了围绕“邪教”指控、信徒权益保护以及资金透明度等问题的社会辩论,揭示了当代日本对“组织化信仰”的复杂情感:既渴望其提供的精神慰藉,又对其潜在的社会风险保持警惕。 结论: 《由救贖到靈性:當代日本的大眾宗教運動》最终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现代日本精神肖像。它表明,面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日本社会并未抛弃对超越性的追求,而是创造性地将这种追求融入了个人化的、注重体验和即时满足的消费模式中。本书为研究东亚宗教社会学、现代性理论以及日本文化史的学者和读者,提供了深刻且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島薗進(Susumu Shimazono)


  畢業於東京大學宗教學系。自1987起任職於東大宗教學系,曾任日本宗教研究學會會長。1994至2013年間,在東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擔任教授。2013年以後擔任上智大學教授至今。島薗進教授長期關注當代日本宗教與文化現象發展,是相當重要且具有國際聲望的一位研究者,著作等身,主要有《現代救濟宗教論》(1992)、《奧姆真理教的軌跡》(1995)、《精神世界的去處》(1996)、《現代宗教的可能性:奧姆真理教與暴力》(1997)、《後現代時期的新宗教》(2001)、《「療癒知識」的系譜:科學與宗教之間》(2003)、《生命開端的生命倫理:受精卵、複製胚胎的製作與利用是被接受的嗎?》(2006)《國家神道與日本人》(2010)、《閱讀日本人的生死關:從明治武士道至「送行者」》(2012)、《被製造的輻射「安全」論:當科學誤入歧途》(2013)、《日本佛教的社會倫理》(2013)、《閱讀倫理良書:災後重新回顧生活方式的28本書》(2014)、《宗教、生命、國家:島薗進對談集》(2014)、《可以「製造」生命嗎?思考生命科學困境的哲學講義》(2016),及《用故事推開宗教之門》(2016)

譯者簡介

丁仁傑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專著有《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1999)、《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2004)、《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2009)、《重訪保安村》(2013)。譯有焦大衛(David Jordan)的《神、鬼、祖先》、桑高仁(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

姚玉霜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宗教社會學博士,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專著有《台灣的都市宗教》(2012)、Taiwan’s Tzu Chi as Engaged Buddhism: Origins, Organization, Appeal and Social Impact(2012)。

陳淑娟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社會學博士,曾任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專著有《出發吧,一起來認識宗教》(2015)、Contemporary New Ag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2008)。代表譯作包括《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耶穌》、《靈魂寫作》、《神說了什麼》等等。
 

图书目录

目次
謝辭
中文版序
翻譯說明與譯者謝辭
 
導言一:日本新宗教的特質與發展形態/丁仁傑
導言二:新宗教與日系新宗教在臺研究/姚玉霜
導論

第一部:在一個更寬廣的架構裡來看日本新宗教
第1章:日本的新宗教與宗教社會學
第2章:宗教對日本現代化的影響
第3章:當代救贖宗教

第二部:大眾佛教運動與民族主義
第4章:權力的危機與法華系新宗教
第5章:源自於《法華經》傳統的大眾主義
第6章:創價學會與當代佛教改革

第三部:宗教與靈性運動中的觀點
第7章:千禧年主義
第8章:精靈信仰
第9章:皈依故事
第10章:另類知識
第11章:由宗教到心理治療

第四部:1970年代之後的宗教與靈性運動
第12章:後1970年代的情況
第13章:新宗教在海外的擴展
第14章:新宗教和此世
第15章:新靈性運動與靈性知識分子
第16章:「新時代運動」或「新靈性運動與文化」?
參考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6668
  • 叢書系列:聯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中文版序

  《由救贖到靈性:當代日本的大眾宗教運動》這本書,包含了我自1970年代起,約三十年間所寫的文章,總括了我的近代日本宗教史研究。非常高興本書將翻譯成中文出版,讓中文讀者有機會閱讀到它。

  我在研究西方宗教理論的同時,一直在思考,該如何適切地理解近代日本宗教運動的實際狀況。「救贖」這個概念,成為我著手理解的線索:日本的新宗教也是救贖宗教,但和傳統的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救贖宗教不同,日本的新宗教是此世救贖的宗教。

  那麼,在日本,為什麼這樣的宗教運動力量能夠擴大?思索此事,就會聯想到東亞宗教結構的特徵。此世救贖的宗教並非近代日本才有的特徵,在中國、臺灣或韓國也都能發現。如果從這樣的宗教結構,來重新檢視全世界的宗教,或許能超越西方宗教理論的偏見,進而開展出新的理論框架。

  本書所思考的另一點為,現代世界中,「救贖」概念是否有衰退傾向?這種表現不僅發生在東亞,在經濟富裕且逐漸個人化、都市化的其他地區,也十分顯著。支配世界的宗教性,在有「軸心時代」之稱的西元前一千年時形成,曾持續支配世界兩千年,但在現代卻逐漸走向衰微。

  但這是指宗教的崩壞嗎?我認為並非如此。「新靈性」取代救贖宗教而有擴大的跡象,雖然尚未形構出健全的教義體系或宗教集團,但崇尚靈性經驗的這種文化,其影響力卻逐漸增加。有感於現代理性主義的局限,這種文化形態漸被人們接納。這些研究或許亦有助於吾人,去理解現代人的自我意識。

  以上兩點,是我想在本書中探討的問題。對中文讀者來說,我無法預料哪些人會同意我的看法。衷心期待來自同享東亞傳統的中文讀者,能不吝於給我批評與意見。本書對於宗教的理解,是否能通用於全世界,這也是我一直極其關心的議題。

  最後,對於選擇、並翻譯這本未必易讀之書的譯者,我要表達由衷感佩之意!

導論(節錄)

  本書是由筆者近年來對現代日本宗教與靈性研究的成果集結而成。當代日本宗教是個複雜的主題,需要從不同視角考量。本書聚焦於「新宗教」這個現象,筆者不只想要對新宗教提供解釋,也嘗試從理論的視角來看新宗教,藉以釐清日本宗教史與當代日本宗教的一些特徵。而其真正的意圖是要問:「宗教是什麼?」並且為我們當下生活的文化與哲學環境提供一些意見,用以反省。在此所提的論文是為了要探索身處「後新宗教時代」(post-new religion era)中的現代人的心靈狀態而作。

  筆者提出「救贖」作為研究的核心概念。在現實生活裡,人們活在死亡與疾病的恐懼之中,還有其他問題的情況之下,救贖在宗教脈絡裡被定義成為教導個人如何去面對這些狀況,並且達到某個更高層次的生活,以期避免這些障礙,或至少嘗試這麼去做。救贖這個概念是許多宗教的核心元素,這些宗教鼓勵個人決心導向新生活,以普世救贖為目標,拓展他們的歸屬感,打破他們生活裡地理、文化與公共框架。那些所謂的「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典型的「救贖」宗教;而在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出現的新宗教,也可以稱之為救贖宗教。在財富、權力與文化資源向都市集中的當代工業化社會,救贖宗教持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救贖宗教在當代社會裡遭受到相對化,不信救贖宗教的菁英分子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然而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的靈性文化的基礎持續支持著救贖宗教。例如:在伊斯蘭社會,我們看到了「宗教的回歸」(return to the religion),救贖宗教的力量依然明顯。相反的,越是現代化的進程,越多人不信救贖概念或遠離救贖宗教組織,歐洲即是典型的例子。

  而日本狀況如何呢?現代之前,救贖的觀念與實踐充斥於當時流行的宗教,有佛教與神道混合的特色。現代的前期,從16世紀中至19世紀中,儒教與神道教勢力強大,雖然儒教可視為宗教,但卻很難被定義為救贖宗教。神道教雖然包含有救贖的元素,但是它另外的宗教元素顯然有更高的優先權。有一些宗教學者強調在此時期佛教失去其影響力,並且隨著現代化發展而持續弱化。然而考量日本宗教史的觀點,新宗教提供了不一樣的看法。現代時期是以偽裝成新宗教的救贖宗教發展為其特徵,現代的前期可視為後續宗教發展的預備期。新宗教在日本是救贖宗教,為一般大眾所信仰,日本與美國在許多已發展的大眾救贖宗教運動有相似之處,各宗教間相互競爭其優越性。以世界範圍而言,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顯示出作為救贖宗教的最大的成長。而除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外,出現在東亞的新宗教也可被考量為救贖宗教發展的一支,其時間可回溯至20世紀中期。因此本文的一個焦點將會是新宗教與基督教的比較。

  然而本書興趣的焦點並不止於作為救贖宗教的新宗教,筆者想更進一步關注「後新宗教」(post-new religion)的宗教發展。如前所言,在世界某些地區「救贖」的觀念受到相對化,人們疏遠救贖宗教,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放棄了所有宗教事物,有不少人對現代科學與理性主義抱持懷疑態度,並且尋求一種非「科學的」也非「宗教的」世界觀。從1970年代開始,這樣的趨勢在日本已經很明顯,而且此趨勢的焦點文字「靈性」取代了「救贖」。隨著救贖宗教與現代化文明發展之後,「靈性」成為追求的目標。在本書的最後章節將思考「後救贖」(post-salvation)時期裡的這些趨勢。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架構,很可能是在探討日本社會在後現代化浪潮下的「意義危機」。當工業時代的價值觀逐漸失效,傳統的集體主義敘事也難以維繫時,人們需要新的故事來解釋他們的存在。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比較「靈性」的實踐與傳統「宗教」儀式之間的斷裂與延續。例如,現代人是否更偏好那些強調個人體驗和即時滿足的靈性追求,而非傳統宗教那種需要長期投入與遵守教條的模式?如果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這種轉變背後的文化心理學因素,並與台灣的類似現象進行對照思考,那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學術深度都將大大提升,絕對值得我們台灣關心東亞社會發展的讀者細細品味。

评分

從出版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主題在日本應該有相當的市場潛力,尤其是在經歷過阪神地震或奧姆真理教事件之後,大眾對新興宗教的警惕與好奇心始終存在。不過,我更關心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這些運動的「社會性」問題。它們是真正提供了社會連結和支持,還是最終走向了排他性甚至極端化?對於台灣讀者而言,我們見證過不少類似的社會事件,因此會自然地帶有審視的眼光。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相對平衡的視角,既肯定這些運動在提供心靈慰藉方面的作用,同時也指出潛在的風險或社會隱憂,那將會是一本非常紮實且負責任的著作。

评分

這本關於當代日本宗教運動的書,從標題來看就讓人好奇,究竟「救贖」與「靈性」在日本社會的脈絡下是如何被大眾理解與實踐的。身為一個生活在台灣的讀者,我們對於日本的宗教現象並不陌生,從傳統的神道教到新興的宗教團體,這些議題總能引起我們的興趣。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在主流媒體上較少被報導的草根性力量,那些真正觸及到普通民眾心靈的實踐方式。畢竟,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中,人們對於心靈寄託的需求從未減少,只是表達形式可能不斷在轉變。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梳理出這條從傳統信仰轉向現代靈性追求的路徑,特別是針對那些被視為「大眾」的群體,他們的宗教經驗究竟有何獨特性。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探討,更像是在窺探當代日本社會的深層心理狀態。

评分

這本書的取向,讓人聯想到某種社會學的田野調查精神。我想像作者可能花了很多時間與那些參與者對話,去理解他們為何會選擇加入這些運動,而不是維持傳統的信仰模式。從「救贖」的角度來看,可能是對現代社會的無力感或痛苦尋求解脫;而「靈性」則可能代表著對更高層次自我實現的追求。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避免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批判角度來解讀這些現象,而是真正地貼近當事人的經驗。畢竟,對某些人來說,這些運動就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如果能理解他們如何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找到安頓心靈的方法,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宗教研究。

评分

光是「大眾宗教運動」這個詞彙,就讓我聯想到台灣過去幾十年來,各種新興宗教團體興起又沉寂的過程。日本的情況想必複雜得多,畢竟他們有著更深厚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結構。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觸及到泡沫經濟破裂後,社會結構變遷對人們精神層面的衝擊。當傳統的家族結構和終身僱用制開始瓦解時,人們自然會尋求新的歸屬感和意義。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區分「宗教」與「靈性」這兩個概念在日本社會的邊界?在台灣,我們有時會覺得這兩者界線模糊,但在日本,這種區分可能更為微妙。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描繪出這些運動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例如工作壓力、家庭關係、或是個人成長等方面,那將會非常有啟發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