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書、經卷與文獻(3):「平話」、《五代史平話》新解

善書、經卷與文獻(3):「平話」、《五代史平話》新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純武
图书标签:
  • 善书
  • 经卷
  • 文獻
  • 平话
  • 五代史平话
  • 历史小说
  • 文学
  • 古代文学
  • 宋代文学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刊是全世界關心中文善書、經卷與宗教文獻的學者所辦的。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與關心此領域的專家交流,也提供年輕研究者,發表機會!
卷名:《善書、經卷與文獻(三):〈平話〉、《五代史平話》新解》 卷首語:文獻的邊緣與中心 本書《善書、經卷與文獻(三):〈平話〉、《五代史平話》新解》收錄的系列研究,聚焦於中國古代文獻譜系中一類極具張力與生命力的文本類型——「平話」。平話,以其通俗易懂、貼近民間生活、同時又時常與經典敘事交織的特點,長久以來遊走於正統史學與高雅文學的邊緣地帶。然而,正是這種邊緣性,使其成為觀察社會文化變遷、思想傳播路徑以及敘事藝術演化的關鍵窗口。本卷尤其深入剖析了《五代史平話》這一標誌性文本,試圖在傳統詮釋的基礎上,開闢新的研究視野。 第一部分:平話文獻的類型學考察與敘事張力 平話作為一種口頭傳統物質化的文學形態,其文本的生成與流變充滿了複雜性。本部分首先從類型學角度梳理了宋元明清以降諸類平話的形態異同,包括宗教性的神佛故事、歷史性的演義傳說、以及生活化的倫理教化文本。 研究指出,平話的魅力在於其敘事策略上對「知」與「情」的平衡拿捏。它既承載了儒釋道三教的教化功能,力圖將深奧的哲理或複雜的歷史事件轉化為大眾易於接受的口語化情節,同時又保留了民間講說藝術特有的誇張、重複、節奏感和強烈的戲劇性。 具體探討了平話在語言層面的特徵,如大量使用口語詞彙、句式簡潔有力、以及富於表演性的「說書詞」(如「話說從頭」、「正是書上所言」等套語)。這些語言標記不僅是文體特徵,更是其文化傳播載體功能的重要體現。我們追溯了部分平話文本在宋代「說話」行業中的實際運用情況,探討了其文本形態如何受到講者技藝與聽眾反應的即時影響。 第二部分:《五代史平話》的文本重構與歷史意識 《五代史平話》是研究宋代歷史敘事轉向、以及白話文學成熟的關鍵實證。本部分的核心工作是對該文本進行深入的文本學與歷史社會學解讀。 1. 文本的複雜來源與編輯脈絡: 我們詳細考察了《五代史平話》所依據的史料基礎,對比了其與歐陽修《新五代史》、薛居正《舊五代史》的異同。研究發現,平話作者(或編纂者)並非簡單的史料轉述者,而是具有高度自覺的敘事篩選者和價值重塑者。他們選擇性地截取、誇大或淡化歷史事件與人物,以服務於特定的敘事目的——即建構一個符合宋代主流意識形態的「五代亂象」圖景。 2. 「天命」與「人治」的拉鋸: 《五代史平話》最引人注目的主題之一,是圍繞「天命轉移」的論述。本卷分析了文本如何運用民間傳說、讖緯之說與儒家史學的「天命觀」相結合,為宋朝的建立尋找合法性。然而,這種合法性的建構並非單線性的,文本中對五代君主與功臣的描寫,時常流露出對個人權謀與殘酷鬥爭的細膩捕捉,形成了一種「天命昭昭」與「人謀夤夜」並存的敘事張力。 3. 人物形象的世俗化演繹: 與嚴肅史書相比,《五代史平話》成功地將朱溫、李存勖、石敬瑭等歷史人物塑造成了極具個性化和戲劇衝突的形象。本部分聚焦於對這些人物的「平話式」解讀,例如對朱溫殘暴的極致化描寫,以及對李存勖「文武兼備」的浪漫化處理。我們探討了這些世俗化演繹對後世戲曲、小說(如《英烈傳》等)的深遠影響,證明了平話在推動歷史人物大眾化認知方面的巨大作用。 第三部分:平話文獻的教化功能與文化流通 平話文獻的傳播,實質上是一場文化知識與道德觀念的自下而上的普及工程。本部分將平話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流通網絡中進行考察。 1. 宗教平話與倫理傳播: 除了歷史敘事,大量的宗教平話(如佛經故事、道教仙傳)在社會中發揮著即時的教化功能。我們分析了這些文本如何利用通俗的故事包裝佛教的「因果報應」或道教的「修真積德」,這些內容往往與世俗的倫理道德(如孝悌忠信)緊密結合,成為民間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善書中的平話語彙: 將平話的敘事手法與宋明理學興盛背景下的「善書」進行對照研究,揭示了兩者在傳播策略上的相互借鑒。善書為了解決理論深奧、讀者有限的問題,大量吸收了平話簡潔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強烈的倫理指向上。這種文體上的「滲透」,是中國古代文獻在不同階層間實現交流和轉化的重要例證。 結語:平話作為文學與歷史的活化石 《善書、經卷與文獻(三)》試圖通過對「平話」這一特殊文獻類型的深入挖掘,重新審視中國文化史中「經典」與「通俗」的互動關係。《五代史平話》的個案研究,證明了文學敘事在形塑大眾歷史記憶方面所擁有的強大能量。這些看似「不入流」的文獻,恰恰是理解古代社會思想流動、文化意識形態變遷最為鮮活的史料。它們是歷史的迴音,也是民間智慧的結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范純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佛光大學專任歷史系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民間信仰、宗教圖像史、中國近代宗教史以及社會史等。

图书目录

論文
王見川──「平話」新解:兼談《南村輟耕錄·扶箕詩》與《五代史平話》/1
李夢──經卷之外:三官信仰的主流與異說/35
朱明川──「庚子川東神教出」:近代中國啟示經典生產模式的形成/53
王見川──近代台灣流傳的《西遊記》及其故事/75
張琬容──清代戒淫書編撰考略/109
侯沖──新見佛教《楞嚴科》敘錄/135
王惠琛──清代台灣契書反映的宗教現象考察:以德化堂有關的契書為討論中心/161

札記
馬力──從「人無害虎心,虎無傷人意」俗語,看《西遊記》成書年代/19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7127914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201頁 / 14.8 x 21 x 1.0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文學史的書寫,常常有個盲點,就是對「中間層」文本的忽視。我們太習慣去研究《水滸傳》或《三國演義》的成熟形式,卻忽略了它們在萌芽階段的樣子,那些「平話」就是最好的見證。我個人對那種從口語到書面語的轉化過程充滿興趣。想知道,在《五代史平話》的編纂過程中,記錄者或整理者抱持著怎樣的態度?他們是盡力保存了口語的韻味,還是在轉寫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加入了文人的規範?這種「記錄者偏差」往往決定了一部文獻的最終面貌。如果作者能透過精細的詞彙分析,比如一些特定助詞或語氣詞的使用頻率,來重建那個時代的說話場景,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只在於史學或文學研究,更是一種對「聲音考古學」的實踐。

评分

總覺得,研究「平話」的最終目的,是要理解「如何說故事」的藝術如何演變。每一部「平話」文本,都是一場關於敘事權力的角力場。誰有權力來講述五代的紛亂?是官方的史官,還是說書人?而說書人為了抓住聽眾的耳朵,必然會採取特殊的修辭手法。我希望這本新解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文本細讀,讓我們看到具體的句子是如何被建構,如何營造懸念、如何刻畫人物性格的。例如,分析《五代史平話》中對某位君主的評價,與傳統正史的巨大差異,並從中解讀出民眾對「好統治者」的想像。這不僅僅是文獻考證,更是一種社會心理的探測,讓人從字裡行間讀出那個時代人們的集體焦慮與渴望。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專書,最讓人期待的就是那種「撥雲見日」的豁然開朗感。《五代史平話》的文本,過去給人的印象總是有點零散、不夠嚴謹,像是歷史記錄與民間傳說的夾雜體。然而,正是這種「不夠嚴謹」,才更貼近那個時代的真實面貌吧。我希望作者能針對書中某些關鍵事件的記述,進行跨文本的比對,看看宋元以後的史書是如何「修正」或「優化」這些來自「平話」的原始敘事。特別是那些關於英雄豪傑的描寫,究竟是基於史實的誇飾,還是民間集體記憶的建構?如果能探討其敘事策略,比如如何運用戲劇性的情節來強化道德教化,那本書的學術密度和閱讀樂趣就能大大提升了。畢竟,歷史不只是死板的年代和人名,它更是人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故事。

评分

這本《善書、經卷與文獻(3):「平話」、《五代史平話》新解》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深厚的學術氣息,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尤其是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失焦的文獻,懷抱著濃厚好奇心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光是「平話」這個詞,就牽動起多少民間說書的記憶,那種口語化、充滿生命力的敘事方式,在過去被文人雅士視為「不入流」的草根文學,但事實上,它才是庶民心聲最直接的載體。我一直很好奇,在那個時代,這些故事是如何在茶館酒肆間流傳開來的?它們的結構和語法,與後來的白話小說有何種承繼與轉變?作者如果能從語言學和社會史的角度,深入剖析「平話」的生成脈絡與其傳播途徑,那將會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探討。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重新定位這些看似「粗淺」的文本,發掘出它們在文獻史上的真正價值,而不僅僅是作為後來小說的邊角料存在。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對佛教文獻也有所涉獵的讀者來說,將「平話」與「經卷」並置討論,本身就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察視角。雖然書名是「善書、經卷與文獻」,但既然聚焦在「平話」上,我很好奇作者有沒有嘗試連結這兩者——也就是民間說唱藝術在宗教傳播中的作用。古代的「平話」不單純是講歷史故事,很多時候也是載體,用來傳播因果報應、勸人向善的教義。如果《五代史平話》中隱含了某種道德預設,或是透過歷史人物的興衰來映照宗教的普世價值,那麼這本書的探討層次就會變得更為豐富立體。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在世俗敘事與宗教倫理之間架起橋樑,讓我們看到古代知識傳播的多元管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