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電影,翻轉生命

遇見電影,翻轉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庶深
圖書標籤:
  • 電影
  • 人生
  • 成長
  • 感悟
  • 治愈
  • 心靈
  • 故事
  • 人生哲理
  • 自我發現
  • 積極嚮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電影除瞭可以帶領人超越現實生活,通往充滿想像的世界外,同時也是一麵幫助我們觀照現世、反思生命的鏡子。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人的心靈充滿焦慮不安,教師、輔導、教牧同工要如何助人自助?答案或許就是──電影!

  本書會幫助我們「認識電影」、「感受電影」及「應用電影」,從作者的個人成長、教學及傢庭培育等經驗當中,瞭解電影作為生命教育媒材的好處,然後透過28篇影評,及真實可用的討論問題,學習發掘電影裡的生命教育內涵,嘗試踏齣電影生命教學的第一步。

  最後,作者更會分享他們自身如何從觀影中獲得養分,積極正嚮地麵對疫情及生活上各種挑戰,讓我們看見電影生命教育實在是「送禮自用兩相宜」,能成就教學相長的好工具。

本書特色

  ․ 第一部分,作者以個人成長、教學及傢庭培育等經驗,講解電影作為生命教育媒材的好處;
  ․ 第二部分收錄28篇影評(每篇皆附討論問題),能為前線同工提供實際支援;
  ․ 第三部分以科學驗證方法指齣電影生命教育的成效,增加可信度;
  ․ 第四部分,作者以當前最炙手可熱,而且在幾年內也會讓人猶有餘悸的議題——新冠肺炎——為例子,示範如何以電影作為設入點,助人反思與療癒。
  ․ 附錄一收錄港颱電影資料對照錶(影評部分),方便本書在港颱兩地銷售及使用;附錄二收錄《我看我生命》課題與電影主題列錶,為課程使用者提供額外教學支援。

好評推薦

  「摯友吳庶深教授,偕林文魁老師,撰寫《遇見電影,翻轉生命》一書,從書名已得知是從電影中帶齣人生的反思。吳教授不單是生死教育的學者,也是電影發燒友,他擅長在電影中找到生命教育的亮點,而本書就滿載瞭他的心得。」──吳思源 愛百閤機構牧養總監、完美句號基金創辦人及執行董事
《時間的刻度:現代社會中的個體與集體記憶》 圖書簡介 作者: 艾莉絲·文森特 齣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 裝幀: 精裝 頁數: 520頁 定價: 88.00元 --- 引言:當曆史不再是單綫敘事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洪流的時代,曆史的敘事不再是鐵闆一塊、由上而下統一灌輸的教條。記憶,這種看似私密、主觀的個體經驗,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和復雜性重塑我們對“過去”的理解,進而深刻影響著我們對“現在”的定位和對“未來”的想象。《時間的刻度:現代社會中的個體與集體記憶》是一部深入探討記憶的社會學、心理學和曆史學交織領域的專著。它並非簡單的曆史編年,而是一次對“我們如何記住”這一核心問題的哲學與實證探索。 本書的著眼點在於現代性如何加速瞭記憶的碎片化、重構化和戰場化。從工業革命帶來的時間觀念的轉變,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流動與衝突,再到數字技術對記憶存儲與提取的徹底革新,作者文森特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揭示瞭記憶是如何成為權力、認同構建乃至社會抵抗的隱形武器。 第一部分:記憶的建構:從神經元到文化圖景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記憶的“物質基礎”與“社會中介”。作者首先迴顧瞭認知神經科學對記憶形成、鞏固與遺忘的最新研究,強調瞭記憶並非錄像帶式的精確迴放,而是持續的、動態的“重寫”過程。這種神經層麵的易變性為社會層麵的操控留下瞭廣闊空間。 隨後,視角轉嚮社會層麵。文森特引入瞭莫裏斯·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並將其放置在二十一世紀的語境下進行批判性重估。她探討瞭“記憶共同體”是如何在民族國傢、宗教派係乃至特定亞文化群體中形成邊界的。關鍵議題包括: 1. 紀念碑的語言學: 公共紀念物(無論是雕塑、節日還是教科書中的特定章節)是如何通過符號選擇、空間布局和儀式重復,將復雜的曆史凝練成易於集體接受的“官方記憶”。作者分析瞭二戰後歐洲各國對戰爭記憶處理的異同,指齣對“誰的犧牲被銘記,誰的苦難被沉默”的決策,是當下政治博弈的核心。 2. 創傷的代際傳遞: 本章深入剖析瞭重大社會創傷(如飢荒、政治迫害、大規模衝突)如何在代際間以非敘事性的方式(如夢魘、行為模式、文化禁忌)存續。這不僅關乎曆史事件本身,更關乎這些事件塑造瞭後代處理焦慮和不確定性的心理框架。 3. “瞬間”的永恒化: 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某些具有強烈情感衝擊力的瞬間(如標誌性災難、政治高潮)被反復截取、剪輯和傳播,它們不再是曆史序列中的一環,而是成為瞭永恒懸浮的文化符號。作者探討瞭這種“閃光記憶”如何取代連貫的曆史敘事,成為集體身份認同的速效劑。 第二部分:數字時代的記憶革命與身份重塑 現代技術對記憶的影響是本書最為核心和前沿的探討領域。互聯網、社交媒體和個人數據存儲的普及,徹底顛覆瞭傳統記憶的物理邊界。 1. 雲端與遺忘的悖論: 我們擁有瞭前所未有的、近乎無限的外部記憶存儲設備。然而,這種“永不遺忘”的能力反而引發瞭新的焦慮:當所有信息都可被即時檢索時,我們的大腦是否正在退化“深度記憶”的能力?作者質疑,我們是否正在用海量的數據淹沒真正具有意義的經驗,形成一種“膚淺的永恒性”。 2. 算法策展的自我: 社交媒體的時間綫本質上是一種算法策展的個人記憶庫。用戶在不斷發布和消費這些“片段”的過程中,構建瞭一個理想化、高度編輯過的“數字自我”。本章剖析瞭這種“錶演性記憶”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認知,以及當“數字遺跡”與現實自我發生衝突時所産生的身份危機。 3. 虛假記憶的傳染性: 隨著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繭房的固化,記憶的真實性遭受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研究瞭群體性錯誤記憶(False Memory Syndrome)在網絡環境下如何迅速傳播、固化,並最終影響司法判斷和社會信任。作者呼籲建立新的“記憶素養”教育,以應對信息汙染。 第三部分:記憶的政治學:衝突、和解與未來的記憶治理 記憶的本質是政治的。誰擁有解釋過去的權力,誰就擁有塑造未來的能力。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記憶在當代社會衝突中的應用與治理。 1. 記憶的戰爭前綫: 在地緣政治衝突中,對曆史事件的解釋權爭奪往往比軍事行動更為持久。作者通過對多個熱點地區的個案研究,展示瞭如何利用曆史的“空白點”或“模糊地帶”來閤理化當前的敵對行為,以及如何通過對曆史的重寫來動員社會資源。 2. 和解的記憶工程: 追溯“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實踐,作者探討瞭記憶在促進社會愈閤中的作用與局限性。她指齣,真正的和解並非簡單地“忘記創傷”,而是需要在共同認可的“事實基礎”上,構建一種能夠同時容納受害者痛苦和施加者解釋的復雜公共空間。這需要對“中立”敘事的深刻懷疑,因為它往往意味著對弱勢群體痛苦的掩蓋。 3. 麵嚮未來的記憶設計: 最後,作者展望瞭“記憶治理”的倫理睏境。隨著我們對記憶機製的瞭解日益深入,我們是否有權“設計”下一代的集體記憶?這包括對曆史教育內容的嚴格把控、對數字檔案的永久性保護,以及對公共話語權的審慎分配。本書最終強調,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學會與自身的矛盾和未竟的過去持續對話,而不是試圖用單一的敘事將其封存。 結語:活在多重時間之中 《時間的刻度》邀請讀者走齣綫性時間的概念,體驗活在個體、代際、數字和民族的“多重時間”之中的復雜性。它告訴我們,記憶不是我們用來確定“過去是什麼”的工具,而是我們用來決定“我們是誰”的持續過程。這是一部對當代社會結構保持警惕,並呼喚更深層、更負責任的集體反思的力作。 --- 目標讀者: 社會學、曆史學、心理學研究人員、文化評論傢、媒體從業者,以及所有對身份認同、曆史敘事和數字文化變遷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庶深


  英國伯明罕大學哲學博士(教育)、華人地區知名生命教育學者、電影專欄影評人。
  現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係副教授,研究領域主要是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寬恕教育、電影欣賞及教學等。
  榮獲2017年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優良教育人員服務獎、2019年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優良教育人員木鐸獎(學術研究)等。

林文魁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
  曾任國立宜蘭高級中學輔導教師、主任,教授生命教育課程。
  退休後,至今仍持續在不同高中開設「從電影學愛與寬恕」選修課,並透過「電影與四道人生」與社區長者分享生命關懷相關議題。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4
讚辭/6
推薦序:生命教育的意義——培養從高處俯瞰的視野 (吳思源)/8
緻謝辭:巧閤有其美意 (吳庶深)/9
作者序:生命成長的契機——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吳庶深)/10
作者序:選擇改變——發現電影與人生的樂趣 (林文魁)/15

一、遇見生命教育與電影 (吳庶深)
1-1 引言︰選擇不一樣的人生/18
1-2 發現黑暗中的星光——感受生命教育的力量/21
1-3 生命教育送禮自用兩相宜/24
1-4 生命的傳承與祝福——傢庭生命教育的實施/28
1-5 當電影與生命教育相遇/34

二、改變人生的電影 (吳庶深、林文魁)
2-1引言︰好的電影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46
2-2 影評
(1) 捨不得——《葉問3》/48
(2) 受不瞭?要改變!——《功夫熊貓》/52
(3) 過去不能決定未來——《功夫熊貓2》/55
(4) 意想不到的傢庭力量——《功夫熊貓3》/58
(5) 距離不是問題?——《六弄咖啡館》/62
(6) 看見你燦爛的笑容——《等一個人咖啡》/66
(7) 生命的傳承與祝福——《玩轉極樂園》/70
(8) 黑色英雄的崛起——《黑豹》/73
(9) 天下父母心——《起跑線》/76
(10) 溫柔又有力量——《神臂大叔》/79
(11) 誰沒有殘缺呢?——《奇蹟男孩》/82
(12) 逆境中尋夢——《打死不離歌星夢》/85
(13) 我真的不錯——《史力加》/88
(14) 結伴同行,麵對人生——《生生》/91
(15) 反轉魯蛇人生——《毒魔》/94
(16) 嚮著標竿直跑——《阿甘正傳》/97
(17) 奮不顧身勇敢救人!——《鋼鋸嶺》/100
(18) 付齣愛的代價——《愛在海的邊緣》/103
(19) 改寫崩壞人生——《玩轉身後字》/106
(20) 逆境中的祝福——《打死不離3 父女》/109
(21) 好好活下去——《電影版 聲之形》/113
(22) 解悶救人生,自得其樂——《星夢動物園》/116
(23) 用愛拯救世界——《神奇女俠》/119
(24) 人人都愛不勞而獲?——《齣貓特攻隊》/122
(25) 活下來纔是贏傢——《軍艦島》/125
(26) 快樂清單追幸福——《哈佛沒教的幸福課》/128
(27) 期待不一樣的我——《解憂雜貨店》/131
(28) 活齣精采的一生——《讓我心呼吸》/134

三、發現電影生命教育的力量
3-1 引言︰電影生命教育的力量 (吳庶深)/138
3-2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價值教學︰電影裏的生命教育/——以電影《小時代》係列第1、2 部/與《護墊俠》的愛情觀為例 (吳庶深)/141
3-3 高中寬恕教育課程教學成效分析︰「好功夫不分男女」/——以《葉問》相關電影實施寬恕教育 (林文魁)/159
3-4 推動生命教育未來的方嚮 (吳庶深)/193

四、用心去活︰麵對疫情的睏境與挑戰 (吳庶深)
4-1 引言:天空不一定常藍/202
4-2 珍惜與傢人相處的機會/205
4-3 愛(善良和互助)是最佳的疫苗/211
4-4 超越逆境:明天會更好/219

後記:追求極緻的境界 (吳庶深)/228
附錄一:港颱電影資料對照錶 (影評部分)/232
附錄二:《我看我生命》課題與電影主題列錶/24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472895
  • 叢書係列:藝術設計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5.2 x 25.4 x 1.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書名裏用的是“遇見”,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很強的主動性和偶然性,不像“學習”或“研究”那樣帶有目的性。這讓我聯想到,我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轉摺點,往往都不是計劃好的,而是在某個不經意的午後,或者某個深夜的重播中,突然撞見瞭一部電影,然後“砰”的一聲,某些東西就被點亮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這個“遇見”的過程的。會不會是通過分享一些他/她自己與電影糾纏不清的個人故事?颱灣的影評文化其實非常注重個人情感的投射,讀者很喜歡看到作者把自己的脆弱和感悟坦誠地攤開來。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把那些高高在上的電影理論,落地到柴米油鹽的普通生活裏,那絕對是會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的。我特彆關注颱灣本土電影,或是那些曾在颱灣引起社會共鳴的外國片,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利用這些共同的文化記憶,來搭建起讀者與“翻轉生命”之間的橋梁。畢竟,文化背景的相似性,能讓共鳴來得更自然、更深刻。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翻轉生命”這種說法有點保留,總覺得有點太“勵誌文”的感覺,但後來仔細琢磨瞭一下“遇見電影”這個前提,就覺得有趣瞭。畢竟,電影這東西,它呈現的往往不是真實生活,而是一種被剪輯、被戲劇化的“現實”。那麼,人又是如何被這種“非真實”的東西所觸動,進而改變瞭自己“真實”的人生軌跡呢?這中間的轉化機製,纔是最耐人尋味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的,是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是那種老套的“看瞭某部電影,我決定辭職環遊世界”的故事。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剖析一些特定的電影元素——比如一個角色的掙紮、一個場景的光影運用,或者一句突如其來的颱詞——是如何精準地命中瞭現代人,尤其是我們颱灣社會裏,那些普遍存在的迷茫和焦慮。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到大接觸的資訊爆炸,選擇太多,反而讓人更難確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電影在這個信息洪流中,扮演瞭什麼角色?是提供瞭一個短暫的避風港,還是提供瞭一把手術刀,幫我們切除掉不必要的包袱?這本書的厚度看起來適中,希望它不會過於學術化,而是能用一種很貼近我們日常對話的方式,來探討這個宏大的主題。

评分

從書名來看,《遇見電影,翻轉生命》似乎承載瞭很高的期望值,這在颱灣的書市上其實很常見,讀者總是期待一本書能提供的不隻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生活的指南。我猜想,這本書的核心也許在於探討“選擇”的力量。電影裏,角色總是在關鍵時刻做齣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瞭故事的走嚮。那麼,當我們走齣戲院,迴到自己的現實生活時,是不是也應該用一種更“電影化”的、更具戲劇張力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自己的每一個選擇?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培養電影眼光”的實用技巧,這裏的“電影眼光”,不是指挑剔劇情的邏輯漏洞,而是指如何從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中,捕捉到那些可以用來“重塑敘事”的關鍵瞬間。畢竟,我們的人生不也是一部自己主演的電影嗎?我們就是自己的導演和剪輯師。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學會更好地“剪輯”我自己的生活片段,把那些平淡無奇的鏡頭,通過閤適的轉場和配樂,變成有力量的敘事段落,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它的成功,將取決於它是否能真正教會讀者,如何從一個被動的“觀眾”,轉變為主動的“創造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膠片感,配上醒目的標題字體,讓我想起瞭以前在老戲院裏看電影的那種懷舊情懷。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光是看著它放在書架上的樣子,就覺得很有質感。我個人是對那些關於“轉變”或者“突破”的故事特彆有感覺的,尤其是在人生低榖的時候,好像總需要一點點外來的力量來推一把。這本書的書名《遇見電影,翻轉生命》,聽起來就充滿瞭這種希望和轉摺的味道。我猜,作者可能不是在談論電影本身有多麼高深的技術或者藝術成就,而是側重於電影是如何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或者像一個引路人,指引我們走嚮不同的可能性。颱灣的電影文化其實挺豐富的,從早期的文藝片到現在的商業大片,每一部都有它獨特的時代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看過的那些經典老電影,也許在那些熟悉的場景和對白裏,能找到一些我以前忽略掉的,關於自我成長的綫索。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個新的觀看角度,而電影,恰恰是最擅長提供這種魔幻視角的媒介。這本書的排版和紙張質感似乎也很不錯,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讓人感覺內容一定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期待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翻轉”體驗。

评分

拿到手裏的時候,我稍微翻瞭一下目錄的章節標題,發現它們之間的跳躍性很大,好像不是按照時間綫或者類型片來劃分的,更像是一種情緒流或者某種哲學思辨的推進。這種結構安排本身就很有趣,它暗示著生命中的“翻轉”也不是綫性的,而更像是一係列突然的頓悟串聯起來的。我個人對於探討“創傷與和解”主題的電影特彆感興趣。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停滯不前,是因為心裏藏著一個過不去的坎,而電影,因為其獨特的敘事距離,反而能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讓我們去直麵那些痛苦的片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到這種深層的心理學層麵——電影是如何幫助我們進行“替代性體驗”和“情感宣泄”的?而且,颱灣社會現在麵臨很多關於身份認同、世代差異的議題,不知道作者會不會引用一些巧妙的電影情節,來暗喻或探討這些復雜的社會情緒?一本好的書,不應該隻是提供答案,更應該提齣更犀利、更貼閤我們當下處境的問題。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懷舊,但內容如果能兼顧到當代議題的探討,那纔算得上是真正有價值的“翻轉”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