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電影,翻轉生命

遇見電影,翻轉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庶深
图书标签:
  • 电影
  • 人生
  • 成长
  • 感悟
  • 治愈
  • 心灵
  • 故事
  • 人生哲理
  • 自我发现
  • 积极向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電影除了可以帶領人超越現實生活,通往充滿想像的世界外,同時也是一面幫助我們觀照現世、反思生命的鏡子。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人的心靈充滿焦慮不安,教師、輔導、教牧同工要如何助人自助?答案或許就是──電影!

  本書會幫助我們「認識電影」、「感受電影」及「應用電影」,從作者的個人成長、教學及家庭培育等經驗當中,了解電影作為生命教育媒材的好處,然後透過28篇影評,及真實可用的討論問題,學習發掘電影裡的生命教育內涵,嘗試踏出電影生命教學的第一步。

  最後,作者更會分享他們自身如何從觀影中獲得養分,積極正向地面對疫情及生活上各種挑戰,讓我們看見電影生命教育實在是「送禮自用兩相宜」,能成就教學相長的好工具。

本書特色

  ․ 第一部分,作者以個人成長、教學及家庭培育等經驗,講解電影作為生命教育媒材的好處;
  ․ 第二部分收錄28篇影評(每篇皆附討論問題),能為前線同工提供實際支援;
  ․ 第三部分以科學驗證方法指出電影生命教育的成效,增加可信度;
  ․ 第四部分,作者以當前最炙手可熱,而且在幾年內也會讓人猶有餘悸的議題——新冠肺炎——為例子,示範如何以電影作為設入點,助人反思與療癒。
  ․ 附錄一收錄港台電影資料對照表(影評部分),方便本書在港台兩地銷售及使用;附錄二收錄《我看我生命》課題與電影主題列表,為課程使用者提供額外教學支援。

好評推薦

  「摯友吳庶深教授,偕林文魁老師,撰寫《遇見電影,翻轉生命》一書,從書名已得知是從電影中帶出人生的反思。吳教授不單是生死教育的學者,也是電影發燒友,他擅長在電影中找到生命教育的亮點,而本書就滿載了他的心得。」──吳思源 愛百合機構牧養總監、完美句號基金創辦人及執行董事
《时间的刻度: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与集体记忆》 图书简介 作者: 艾莉丝·文森特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 装帧: 精装 页数: 520页 定价: 88.00元 --- 引言:当历史不再是单线叙事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洪流的时代,历史的叙事不再是铁板一块、由上而下统一灌输的教条。记忆,这种看似私密、主观的个体经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复杂性重塑我们对“过去”的理解,进而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现在”的定位和对“未来”的想象。《时间的刻度: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与集体记忆》是一部深入探讨记忆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交织领域的专著。它并非简单的历史编年,而是一次对“我们如何记住”这一核心问题的哲学与实证探索。 本书的着眼点在于现代性如何加速了记忆的碎片化、重构化和战场化。从工业革命带来的时间观念的转变,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流动与冲突,再到数字技术对记忆存储与提取的彻底革新,作者文森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记忆是如何成为权力、认同构建乃至社会抵抗的隐形武器。 第一部分:记忆的建构:从神经元到文化图景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记忆的“物质基础”与“社会中介”。作者首先回顾了认知神经科学对记忆形成、巩固与遗忘的最新研究,强调了记忆并非录像带式的精确回放,而是持续的、动态的“重写”过程。这种神经层面的易变性为社会层面的操控留下了广阔空间。 随后,视角转向社会层面。文森特引入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并将其放置在二十一世纪的语境下进行批判性重估。她探讨了“记忆共同体”是如何在民族国家、宗教派系乃至特定亚文化群体中形成边界的。关键议题包括: 1. 纪念碑的语言学: 公共纪念物(无论是雕塑、节日还是教科书中的特定章节)是如何通过符号选择、空间布局和仪式重复,将复杂的历史凝练成易于集体接受的“官方记忆”。作者分析了二战后欧洲各国对战争记忆处理的异同,指出对“谁的牺牲被铭记,谁的苦难被沉默”的决策,是当下政治博弈的核心。 2. 创伤的代际传递: 本章深入剖析了重大社会创伤(如饥荒、政治迫害、大规模冲突)如何在代际间以非叙事性的方式(如梦魇、行为模式、文化禁忌)存续。这不仅关乎历史事件本身,更关乎这些事件塑造了后代处理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心理框架。 3. “瞬间”的永恒化: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某些具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瞬间(如标志性灾难、政治高潮)被反复截取、剪辑和传播,它们不再是历史序列中的一环,而是成为了永恒悬浮的文化符号。作者探讨了这种“闪光记忆”如何取代连贯的历史叙事,成为集体身份认同的速效剂。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的记忆革命与身份重塑 现代技术对记忆的影响是本书最为核心和前沿的探讨领域。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个人数据存储的普及,彻底颠覆了传统记忆的物理边界。 1. 云端与遗忘的悖论: 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近乎无限的外部记忆存储设备。然而,这种“永不遗忘”的能力反而引发了新的焦虑:当所有信息都可被即时检索时,我们的大脑是否正在退化“深度记忆”的能力?作者质疑,我们是否正在用海量的数据淹没真正具有意义的经验,形成一种“肤浅的永恒性”。 2. 算法策展的自我: 社交媒体的时间线本质上是一种算法策展的个人记忆库。用户在不断发布和消费这些“片段”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化、高度编辑过的“数字自我”。本章剖析了这种“表演性记忆”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以及当“数字遗迹”与现实自我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身份危机。 3. 虚假记忆的传染性: 随着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茧房的固化,记忆的真实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研究了群体性错误记忆(False Memory Syndrome)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迅速传播、固化,并最终影响司法判断和社会信任。作者呼吁建立新的“记忆素养”教育,以应对信息污染。 第三部分:记忆的政治学:冲突、和解与未来的记忆治理 记忆的本质是政治的。谁拥有解释过去的权力,谁就拥有塑造未来的能力。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记忆在当代社会冲突中的应用与治理。 1. 记忆的战争前线: 在地缘政治冲突中,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权争夺往往比军事行动更为持久。作者通过对多个热点地区的个案研究,展示了如何利用历史的“空白点”或“模糊地带”来合理化当前的敌对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对历史的重写来动员社会资源。 2. 和解的记忆工程: 追溯“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实践,作者探讨了记忆在促进社会愈合中的作用与局限性。她指出,真正的和解并非简单地“忘记创伤”,而是需要在共同认可的“事实基础”上,构建一种能够同时容纳受害者痛苦和施加者解释的复杂公共空间。这需要对“中立”叙事的深刻怀疑,因为它往往意味着对弱势群体痛苦的掩盖。 3. 面向未来的记忆设计: 最后,作者展望了“记忆治理”的伦理困境。随着我们对记忆机制的了解日益深入,我们是否有权“设计”下一代的集体记忆?这包括对历史教育内容的严格把控、对数字档案的永久性保护,以及对公共话语权的审慎分配。本书最终强调,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学会与自身的矛盾和未竟的过去持续对话,而不是试图用单一的叙事将其封存。 结语:活在多重时间之中 《时间的刻度》邀请读者走出线性时间的概念,体验活在个体、代际、数字和民族的“多重时间”之中的复杂性。它告诉我们,记忆不是我们用来确定“过去是什么”的工具,而是我们用来决定“我们是谁”的持续过程。这是一部对当代社会结构保持警惕,并呼唤更深层、更负责任的集体反思的力作。 --- 目标读者: 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研究人员、文化评论家、媒体从业者,以及所有对身份认同、历史叙事和数字文化变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庶深


  英國伯明罕大學哲學博士(教育)、華人地區知名生命教育學者、電影專欄影評人。
  現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研究領域主要是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寬恕教育、電影欣賞及教學等。
  榮獲2017年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優良教育人員服務獎、2019年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優良教育人員木鐸獎(學術研究)等。

林文魁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
  曾任國立宜蘭高級中學輔導教師、主任,教授生命教育課程。
  退休後,至今仍持續在不同高中開設「從電影學愛與寬恕」選修課,並透過「電影與四道人生」與社區長者分享生命關懷相關議題。

图书目录

作者簡介/4
讚辭/6
推薦序:生命教育的意義——培養從高處俯瞰的視野 (吳思源)/8
致謝辭:巧合有其美意 (吳庶深)/9
作者序:生命成長的契機——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吳庶深)/10
作者序:選擇改變——發現電影與人生的樂趣 (林文魁)/15

一、遇見生命教育與電影 (吳庶深)
1-1 引言︰選擇不一樣的人生/18
1-2 發現黑暗中的星光——感受生命教育的力量/21
1-3 生命教育送禮自用兩相宜/24
1-4 生命的傳承與祝福——家庭生命教育的實施/28
1-5 當電影與生命教育相遇/34

二、改變人生的電影 (吳庶深、林文魁)
2-1引言︰好的電影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46
2-2 影評
(1) 捨不得——《葉問3》/48
(2) 受不了?要改變!——《功夫熊貓》/52
(3) 過去不能決定未來——《功夫熊貓2》/55
(4) 意想不到的家庭力量——《功夫熊貓3》/58
(5) 距離不是問題?——《六弄咖啡館》/62
(6) 看見你燦爛的笑容——《等一個人咖啡》/66
(7) 生命的傳承與祝福——《玩轉極樂園》/70
(8) 黑色英雄的崛起——《黑豹》/73
(9) 天下父母心——《起跑線》/76
(10) 溫柔又有力量——《神臂大叔》/79
(11) 誰沒有殘缺呢?——《奇蹟男孩》/82
(12) 逆境中尋夢——《打死不離歌星夢》/85
(13) 我真的不錯——《史力加》/88
(14) 結伴同行,面對人生——《生生》/91
(15) 反轉魯蛇人生——《毒魔》/94
(16) 向着標竿直跑——《阿甘正傳》/97
(17) 奮不顧身勇敢救人!——《鋼鋸嶺》/100
(18) 付出愛的代價——《愛在海的邊緣》/103
(19) 改寫崩壞人生——《玩轉身後字》/106
(20) 逆境中的祝福——《打死不離3 父女》/109
(21) 好好活下去——《電影版 聲之形》/113
(22) 解悶救人生,自得其樂——《星夢動物園》/116
(23) 用愛拯救世界——《神奇女俠》/119
(24) 人人都愛不勞而獲?——《出貓特攻隊》/122
(25) 活下來才是贏家——《軍艦島》/125
(26) 快樂清單追幸福——《哈佛沒教的幸福課》/128
(27) 期待不一樣的我——《解憂雜貨店》/131
(28) 活出精采的一生——《讓我心呼吸》/134

三、發現電影生命教育的力量
3-1 引言︰電影生命教育的力量 (吳庶深)/138
3-2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價值教學︰電影裏的生命教育/——以電影《小時代》系列第1、2 部/與《護墊俠》的愛情觀為例 (吳庶深)/141
3-3 高中寬恕教育課程教學成效分析︰「好功夫不分男女」/——以《葉問》相關電影實施寬恕教育 (林文魁)/159
3-4 推動生命教育未來的方向 (吳庶深)/193

四、用心去活︰面對疫情的困境與挑戰 (吳庶深)
4-1 引言:天空不一定常藍/202
4-2 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機會/205
4-3 愛(善良和互助)是最佳的疫苗/211
4-4 超越逆境:明天會更好/219

後記:追求極致的境界 (吳庶深)/228
附錄一:港台電影資料對照表 (影評部分)/232
附錄二:《我看我生命》課題與電影主題列表/24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472895
  • 叢書系列:藝術設計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5.2 x 25.4 x 1.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翻转生命”这种说法有点保留,总觉得有点太“励志文”的感觉,但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遇見電影”这个前提,就觉得有趣了。毕竟,电影这东西,它呈现的往往不是真实生活,而是一种被剪辑、被戏剧化的“现实”。那么,人又是如何被这种“非真实”的东西所触动,进而改变了自己“真实”的人生轨迹呢?这中间的转化机制,才是最耐人寻味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的,是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那种老套的“看了某部电影,我决定辞职环游世界”的故事。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剖析一些特定的电影元素——比如一个角色的挣扎、一个场景的光影运用,或者一句突如其来的台词——是如何精准地命中了现代人,尤其是我们台湾社会里,那些普遍存在的迷茫和焦虑。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接触的资讯爆炸,选择太多,反而让人更难确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电影在这个信息洪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提供了一个短暂的避风港,还是提供了一把手术刀,帮我们切除掉不必要的包袱?这本书的厚度看起来适中,希望它不会过于学术化,而是能用一种很贴近我们日常对话的方式,来探讨这个宏大的主题。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书名里用的是“遇見”,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偶然性,不像“学习”或“研究”那样带有目的性。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生命中那些重要的转折点,往往都不是计划好的,而是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或者某个深夜的重播中,突然撞见了一部电影,然后“砰”的一声,某些东西就被点亮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个“遇見”的过程的。会不会是通过分享一些他/她自己与电影纠缠不清的个人故事?台湾的影评文化其实非常注重个人情感的投射,读者很喜欢看到作者把自己的脆弱和感悟坦诚地摊开来。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电影理论,落地到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里,那绝对是会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我特别关注台湾本土电影,或是那些曾在台湾引起社会共鸣的外国片,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利用这些共同的文化记忆,来搭建起读者与“翻转生命”之间的桥梁。毕竟,文化背景的相似性,能让共鸣来得更自然、更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胶片感,配上醒目的标题字体,让我想起了以前在老戏院里看电影的那种怀旧情怀。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看着它放在书架上的样子,就觉得很有质感。我个人是对那些关于“转变”或者“突破”的故事特别有感觉的,尤其是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好像总需要一点点外来的力量来推一把。这本书的书名《遇見電影,翻轉生命》,听起来就充满了这种希望和转折的味道。我猜,作者可能不是在谈论电影本身有多么高深的技术或者艺术成就,而是侧重于电影是如何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或者像一个引路人,指引我们走向不同的可能性。台湾的电影文化其实挺丰富的,从早期的文艺片到现在的商业大片,每一部都有它独特的时代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看过的那些经典老电影,也许在那些熟悉的场景和对白里,能找到一些我以前忽略掉的,关于自我成长的线索。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新的观看角度,而电影,恰恰是最擅长提供这种魔幻视角的媒介。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感似乎也很不错,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期待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翻转”体验。

评分

从书名来看,《遇見電影,翻轉生命》似乎承载了很高的期望值,这在台湾的书市上其实很常见,读者总是期待一本书能提供的不只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生活的指南。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也许在于探讨“选择”的力量。电影里,角色总是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决定了故事的走向。那么,当我们走出戏院,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时,是不是也应该用一种更“电影化”的、更具戏剧张力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电影眼光”的实用技巧,这里的“电影眼光”,不是指挑剔剧情的逻辑漏洞,而是指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捕捉到那些可以用来“重塑叙事”的关键瞬间。毕竟,我们的人生不也是一部自己主演的电影吗?我们就是自己的导演和剪辑师。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学会更好地“剪辑”我自己的生活片段,把那些平淡无奇的镜头,通过合适的转场和配乐,变成有力量的叙事段落,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的成功,将取决于它是否能真正教会读者,如何从一个被动的“观众”,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

评分

拿到手里的时候,我稍微翻了一下目录的章节标题,发现它们之间的跳跃性很大,好像不是按照时间线或者类型片来划分的,更像是一种情绪流或者某种哲学思辨的推进。这种结构安排本身就很有趣,它暗示着生命中的“翻转”也不是线性的,而更像是一系列突然的顿悟串联起来的。我个人对于探讨“创伤与和解”主题的电影特别感兴趣。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心里藏着一个过不去的坎,而电影,因为其独特的叙事距离,反而能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让我们去直面那些痛苦的片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这种深层的心理学层面——电影是如何帮助我们进行“替代性体验”和“情感宣泄”的?而且,台湾社会现在面临很多关于身份认同、世代差异的议题,不知道作者会不会引用一些巧妙的电影情节,来暗喻或探讨这些复杂的社会情绪?一本好的书,不应该只是提供答案,更应该提出更犀利、更贴合我们当下处境的问题。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怀旧,但内容如果能兼顾到当代议题的探讨,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的“翻转”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