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陪孩子找幸福:給專業助人者的系統合作完全手冊

一起陪孩子找幸福:給專業助人者的系統合作完全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文滔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家庭治疗
  • 系统疗法
  • 助人技能
  • 心理咨询
  • 儿童福利
  • 幸福感
  • 合作模式
  • 专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同一位案主背後多半有多個助人專業系統,但彼此往往溝通不良、分工不明,甚至相互競爭對立、抵銷成果。

  在得不到資源與精神奧援下,對工作窮於應付,案主問題也不見進展,許多人才的熱情因此磨耗殆盡,最後傷痕累累、挫敗滿滿地離開。

  究竟多元專業系統之間如何才能順利合作?本書將分從三大部分,帶領讀者認識系統合作:
  「概念篇」介紹系統合作的內涵、理論根據、實務需求與現行教育的缺失,並具體呈現合作可能遭遇的挑戰和阻礙因素。
  「實務篇」說明系統合作的原則與步驟、合作有效的元素及核心能力指標。
  「應用篇」探討在學校場域的實踐,以及與醫療系統、社福機構、社區心理師、司法系統合作的策略與方法。

  希望透過有系統地學習這項專業能力,學生輔導從事人員能克服種種挑戰,減少工作挫折,並能順利達成合作,真正有效服務案主。

本書特色

  特色1:兒少輔導系統合作專門書

  本書剖析今日校園中學生問題的特徵、介紹兒少保護相關法規,並專文探討與兒少困擾議題高度相關的家庭因素,提供輔導人員服務案主時參考。同時直擊各個兒少輔導現場,了解所有相關專業助人者的職場特性、關切重點、服務內容、對系統合作的需求,以增進彼此的認識和理解,更能協力為孩子找幸福。

  特色2:專業助人者最需要也最不擅長的核心能力
  絕大多數助人專業人員都認同跨領域系統合作十分必要,但現行教育訓練嚴重不足,在輔導現場實踐時便飽受挫折。本書分從概念篇、實務篇和應用篇,面面俱到介紹系統合作這項知能,幫助兒少輔導從事人員循序漸進地學習,從此不再仰賴累積年資及交際手腕,也能成功串連與案主相關的人員與機構,協商出共識目標,透過分工與合作協力達成輔導、諮商、治療、處遇任務。

  特色3:第一線輔導從業人員現身說法
  全書穿插大量實例改編故事,並有導師、輔導教師、心理師、社工、督導、精神科醫師分享實務現場的挑戰和成功經驗,讓你從中找到克服工作困境的靈感,以及堅持下去的力量。

  特色4:針對不同專業系統提出解決方案
  書中專為校園內系統、醫療系統、社福單位、心理師、司法單位,專章探討系統合作的應用,除了分析各實務現場的現況、困境、從業人員的想法,也列出促進合作與阻礙合作的因素,讓讀者「對號入座」,快速找到與自己有關的部分閱讀。

 
《心之所向:现代心理治疗与咨询实践指南》 导言: 在人类探索心灵奥秘的漫长旅程中,心理治疗与咨询作为一门精深的艺术与科学,始终致力于帮助个体超越困境,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整合与生命潜能的释放。本书并非对既有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旨在为所有致力于心理健康事业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操性的实践指南。我们深知,每一个来访者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面对复杂的生命议题,治疗师的工具箱需要既坚实又灵活。《心之所向》正是这样一把钥匙,它致力于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强调在真实、动态的治疗关系中,如何以最恰当、最有效的方式介入、支持和引导。 第一部分:深度洞察——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 本部分聚焦于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我们首先探讨了当代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范式、人本存在主义思潮以及系统家庭理论的核心观点,但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理论框架,转化为对个体叙事中细微之处的精准把握。 第一章:叙事重构与意义探寻 个体痛苦往往源于其对自身经历的既有解读模式。本章深入剖析了“叙事治疗”的精髓,不仅仅是记录事件,而是如何引导来访者识别和质疑那些限制其成长的“主导性故事”。我们将详细阐述“外部化”、“除魅”等关键技术,并结合案例展示如何帮助来访者发现被压抑的、更有力量的“例外故事”。同时,引入后现代主义对“客观真相”的审视,强调治疗师需保持一种“非知道者”的谦卑姿态,与来访者共同建构更具适应性的意义。 第二章:情绪的生理与心理印记 情绪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信号。本章侧重于“具身化”(Embodiment)的视角。我们将探讨情绪在神经生理层面的基础,并重点介绍“情绪聚焦疗法”(EFT)的核心技术,包括如何识别“原始情绪”与“次级情绪”的区分。特别地,本章为治疗师提供了识别“情绪冻结”或“情绪泛滥”的细致指标,并提供了即时的、非侵入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强调在安全空间内允许情绪流动的必要性。 第三章:依恋模式的深度解码 依恋理论是理解人际关系模式的基石。本书不仅回顾了经典的依恋分类(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紊乱型),更进一步探讨了成年期依恋的动态性与可塑性。我们将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评估工具,帮助治疗师快速识别来访者在治疗关系中自动激活的依恋策略。关键在于,治疗师需要理解,治疗关系本身就是一场重塑安全感的“修正性情感体验”,并详细论述了如何在高风险的紊乱型依恋案例中,保持治疗的稳定性和边界。 第二部分:技术精进——治疗干预的艺术与科学 本部分转向治疗的实际操作层面,提供了一套多维度的干预工具箱,强调干预的“时机”和“剂量”的重要性。 第四章:建立与维护治疗联盟的微观技巧 治疗联盟是疗效的最强预测因子,但其建立并非一蹴而就。本章细致分解了建立联盟的各个阶段:从初次的破冰接触,到面对阻抗时的微妙调整。我们探讨了“共情”的层次——从表面理解到深层验证。同时,本书提供了一套应对“治疗性背叛”(如治疗师迟到、遗忘重要细节)的危机处理流程,确保治疗的信任基础不被轻易动摇。此外,如何识别和使用“微妙的非语言线索”——如姿势、呼吸频率、目光接触——将作为本章的实操重点。 第五章:处理阻抗与防御机制的灵活应对 阻抗是治疗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反应,而非对治疗师的挑战。本章将防御机制的识别与处理过程系统化。不同于简单的“揭示”,我们倡导“共舞”式的理解。例如,面对否认时,如何运用“双重故事法”来巧妙地引入新的可能性;面对合理化时,如何运用“关注体验”来暂时绕过逻辑防御。本书提供了处理顽固性、高强度防御的案例解析,强调维持治疗的开放性,避免将防御视为敌人。 第六章:边界、伦理与自我关怀的实践 专业实践的基石是严谨的伦理边界。本章超越了教科书式的条款罗列,聚焦于“灰色地带”的决策制定。我们将深入探讨“双重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界定差异、信息保密与法律责任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本章开辟了“治疗师自我关怀”的专栏,详细阐述了“替代性创伤”、“倦怠”的早期识别信号,并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督导需求评估模型,强调治疗师的“未完成的功课”如何不经意地投射到治疗室中,并提供反思性实践的工具。 第三部分:特定议题的高级处理策略 本部分针对当代社会中常见的、具有高度复杂性的核心议题,提供深入的、整合性的处理路径。 第七章:创伤的整合性修复:从生存到生命 创伤治疗要求治疗师具备高度的审慎与专业。本书强调“稳定化优先”原则,并详细阐述了“双轨制”处理方法(关注资源建立与创伤加工的平衡)。我们详细对比了EMDR、Somatic Experiencing(身体经验疗法)在创伤处理中的核心步骤和适用症。特别地,本章深入探讨了“关系性创伤”(如虐待、忽视)的处理,强调在治疗室中重建可预测性和安全连接的重要性,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创伤事件的回溯上。 第八章:危机干预与高风险评估的即时反应 面对自杀意念、物质滥用危机等紧急情况,治疗师必须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本章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危机评估流程(Risk Assessment Protocol),包括如何评估意图、计划和资源。书中详细界定了“风险管理”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微妙平衡,并提供了清晰的“升级与转介”路径图,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专业责任得以履行,来访者的生命安全得到首要保障。 第九章:系统视角的拓展:家庭与伴侣的动态视角 个体问题往往是更大系统失衡的表征。本章将焦点从个体转向关系系统。我们探讨了“米兰学派”的聚焦提问技巧,以及“鲍文家庭系统理论”中的区分化(Differentiation)概念如何应用于个体咨询中。对于伴侣治疗,本书侧重于教授如何识别冲突中的“负面互动循环”(Negative Cycle),并引导双方从指责转向表达对基本需求的渴望,促进深层理解。 结语:持续的精进与专业之路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陪伴成长”的专业人士。心理治疗是一门终身学习的领域,真正的幸福感并非终点,而是持续探索与连接的过程。本书倡导治疗师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性,将每一次失败的尝试视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在持续的反思、督导和同伴交流中,不断精炼自己的专业心智与技能。 本书的特色: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配有“临床反思日志”的引导,鼓励读者将理论知识立即转化为个人化的临床笔记;同时,大量采用未曾公开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案例片段解析”,力求做到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温度完美结合。它不仅是案头的参考书,更是陪伴您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的良师益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按貢獻字數排序)
 
趙文滔
 
  諮商心理師
  從事伴侶諮商、家庭治療超過20年
 
  現職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教授
 
  學經歷 │
  香港大學婚姻與家庭治療 博士
  加州州立大學 碩士(婚姻家庭兒童諮商)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 院士(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Fellow)
  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 理事長 
 
謝政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諮商心理師。
 
謝曜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兼學務處心理輔導組組長。
 
梁淑娟
 
  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諮商心理師。
 
林淑卿
 
  財團法人天主教瑪麗亞方濟各傳教修女會附設私立米可之家主任。
 
吳柄緯
 
  桃園市教育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督導。
 
呂伯杰
 
  盼心理諮商所 心理師兼所長,致力於家庭、伴侶、親子相關領域實務工作與推廣。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你的案主不是你的案主 2
作者序 助人工作者要先合作,才能給孩子幸福 4

概念篇

第一章  何謂「系統合作」? 14

一、「系統合作」是什麼? 14
二、校園輔導現場的挑戰 17
三、為何需要系統合作? 23
四、關於系統合作的迷思 31
五、系統合作是一種專業能力 35
六、本書目標‧各章簡介 37
︱參考文獻︱ 39

第二章  合作可能遭遇的挑戰 40
一、菜鳥輔導教師的摸索 41
二、學生輔導可能面臨的合作困境 41
三、阻礙合作的 7 種因素 47
四、不利合作的講法 50
︱參考文獻︱ 53

第三章  系統合作的理論根據 55
一、系統觀 55
二、社會建構論 58
三、知識是關係過程的結果 61
四、助人專業的核心應是促進關係修復 67
五、從介入到對話:「開放式對話」的合作精神 70
六、結語 77
︱參考文獻︱ 79

實務篇

第四章  開始進行系統合作:可採取的具體行動 82
(謝曜任、謝政廷、趙文滔)

一、生態合作系統取向 WISER 模式 83
二、系統評估 87
三、啟動合作 99
四、調理系統本身 105
五、危機事件處理:驗收系統合作成果 106
︱參考文獻︱ 107

第五章  當合作成功時 110
一、學校輔導老師系統合作的正面經驗 110
二、學校輔導中,合作成功的對象 117
三、促進合作成功的要素 120
︱參考文獻︱ 122

第六章  如何培訓系統合作能力 123
一、系統合作是一種專業能力 123
二、現行專業養成教育缺乏系統合作訓練 125
三、能力指標三維模型 127
四、系統合作能力與成效調查 134
五、系統合作的課程設計 137
六、學習成效 148
七、能力量表上課前/後的學生自評 152
八、學習成效的質性回饋:期末學習心得反思 157
︱參考文獻︱ 161

應用篇

第七章  校園內系統合作:與導師合作 164
一、與導師合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65
二、輔導教師與導師合作的困難 168
三、導師的立場 169
四、每個導師關心的點不同 174
五、從導師的角度來看與輔導教師的合作 176
六、輔導人員如何突破與導師合作的困境 180
七、諮詢與合作 185
︱參考文獻︱ 196

第八章  與醫療系統合作 198
一、校園現況 199
二、如何讓醫療真正發揮效果 201
三、學校如何轉介學生接受醫療,並確保醫療成效 204
四、醫師與學校合作的經驗 208
︱參考文獻︱ 215
附件一 學校與醫院聯絡單 216
附件二 學生就醫資訊溝通同意書 217

第九章  與社工合作 218
(謝政廷、趙文滔)

一、輔導人員經常合作的社福機構 219
二、如何開啟合作:通報、現身、資源轉介 223
三、合作成功經驗 227
四、促成合作成功的要素 228
五、阻礙合作的因素 233
六、與社工合作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與解方 240
︱參考文獻︱ 250
︱致謝︱ 250

第十章  與心理師合作 251
(謝政廷、趙文滔)

一、學校需要心理師支援 251
二、能促進合作的因素 257
三、阻礙合作的因素 259
︱參考文獻︱ 269

第十一章  與司法系統合作 271
一、致學校老師、心理師、社工、醫師及其他可能與司法合作的人 273
二、對少年司法人員 284
︱參考文獻︱ 295

第十二章  打造促進合作的制度與工作文化:
給校長、主任及主管機關的建議 297
(謝曜任、趙文滔)

一、3 個問題請主管思考 297
二、提醒與建議 301
︱參考文獻︱ 315

第十三章  團隊合作輔導模式在
中輟復學生中途之家的建構與實踐 316
(梁淑娟、林淑卿、趙文滔)

一、緣起 316
二、學園特性與中輟復學生家庭結構 317
三、行動前的系統性問題分析 319
四、團隊合作輔導模式的建構歷程 321
五、中輟復學生團隊合作輔導模式的成效 332
六、結語 336
︱參考文獻︱ 338

第十四章  賣火柴的女孩:
系統合作中的遺憾時刻 339
(呂伯杰)

一、開始合作 340
二、一連串失誤造成的遺憾 341
三、悲劇是怎麼發生的?有可能避免嗎? 344
四、後記 345

第十五章  從無到有打造系統合作輔導團隊:
一個國中駐站心理師的親身經驗 347
(吳柄緯)

一、心理師初入校園,彼此都需要摸索 347
二、「傳炸彈」式的三級輔導:分工不合作 348
三、不利改變的校園文化 350
四、建立合作 351
五、促進處室間合作 355
六、成為督導 356
七、開案評估 357
八、開展輔導工作的新紀元 360

附錄一 系統合作能力&成效量表 361
附錄二 系統合作延伸閱讀建議書單 366
附錄三 文獻整理:兒少困擾議題與其家庭系統的關聯性 368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939532
  • 叢書系列:教育輔導系列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1.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你的案主不是你的案主


  千呼萬喚始出來,一本「本土諮商輔導系統合作」專門書《一起陪孩子找幸福:給專業助人者的系統合作完全手冊》終於問世了。當文滔老師跟我說這本書即將出版時,我心裡真是開心。我們很需要一本這樣的書籍。

  以一位社區心理師來說,可能會接受很多不同的機構轉介案主,案主可能會同時間接受很多不同的服務或幫助,例如:一個因為合意性行為而被轉介進行諮商的國中生,背後可能有學校輔導老師(專、兼輔)、社會局性侵害防治中心的社工師、精神科醫師(如果需要就診)、安置機構的社工(如果案主是安置兒少)、安置機構的生輔員(或原生家庭的家長)……等等,再加上接案的心理師。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專業幫助案主,都可能會需要跟案主「談一談」、跟他「討論」一下他的身心狀況、「了解」他在學校或機構的生活適應情形……。案主需要跟每一個協助他的不同單位談話,整個家庭也需要因為這樣的情況被很多不同的機構介入,一時之間,每個機構、單位都在做自己要做的、想做的處遇,有許多隱隱的線正在牽動案主。

  「你的案主不是你的案主」,這句話很能夠形容受到系統影響的案主狀態。不同系統間對案主的處遇和協助,都可能影響著案主來到我們面前時的反應,更是會影響到整個諮商輔導處遇的最後結果。身為一個助人者,不管是心理師、輔導老師、社工師,怎樣從這些狀況中找到跟案主合作的最佳方式,讓所有協助的資源都能夠使得上力,不要互斥、互扯後腿,是非常重要的。

  早年,我曾經有過一個案主,他從週一到週五,每天都要跟不同單位、機構的人面談,「分享、說明、報告」自己的事情。等到週五「輪」到跟我見面的時候,同樣的事情已經講了好幾次,坐在我的會談室時,他已經不想再重複任何事情,不想談話,只想在沙發上發呆。有一次,他很認真地告訴我:「老師,你們能不能不要每個人都跟我談一樣的事情、講一樣的話?難道我的生活當中除了我的問題之外,都不能有別的部分了嗎?我一點都不想再跟你們講話!」看著他滿臉的困擾和不耐,我第一次體驗到,如果沒有系統合作,案主背後那些所謂「助人單位」的處遇過程,就足以把一個案主「五馬分屍」,也讓案主更抗拒被協助。我心裡對這個孩子的無奈感到有一點心疼,於是問他:「那你都怎麼辦?」孩子很不耐煩地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你們想聽什麼我就說什麼。」說完這句,就冷冷地開始玩他的手指,再也不想說話。

  身為一個心理師,我個人對於書中關於心理師跟學校合作那一章提到的「心理師進入學校工作不成功,多半不是因為專業技巧不足,而是缺乏與教師、家長等學生重要他人的協調」,深感同意。一個心理師,能夠擁有「願意持續和家長、學校、教師協調,不畏難、不競爭、不消極抵抗,並能保有在系統中覺察自己的進與退所造成的互動影響」的能力和意願,跟專業技巧一樣重要、一樣需要養成。

  《一起陪孩子找幸福:給專業助人者的系統合作完全手冊》這本書,我想是一個重要的、好的開始,一個讓每個領域的助人者,清楚自己在協助案主的過程中,該做什麼、該注意什麼、該怎麼跟其他系統內的他人合作的開始,也是一個練習系統合作、覺察自己怎樣影響系統動力的開始。這個開始已經遲來好久了,快點翻開書吧!豐富的收穫和思考正在等待我們。
 
芯耕圓心理諮商所所長/伴侶治療師 徐君楓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書名,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圖表、流程圖和各種實務工具的集合。坦白說,台灣的助人工作者,尤其是年輕一輩的,非常需要這種「結構化」的指引。我們時常在處理突發狀況時,被情緒和緊急性推著走,缺乏一個可以隨時回頭檢視的標準作業流程。這本「完全手冊」聽起來就像是一個資深督導的濃縮筆記,它應該能解答許多我們在實務中遇到的灰色地帶問題:比如,當家長拒絕合作時,我們如何界定合作的邊界?又或者,當某個合作夥伴明顯不適任時,我們該如何啟動「退出機制」而不影響服務的連續性?我期盼它能提供一些「溝通腳本」,這些腳本不是死板的稿子,而是能讓我們在面對不同性格、不同抗拒程度的合作對象時,都能靈活應用的溝通框架。只有當「合作」本身不再是個模糊的願景,而是一套可學習、可執行的技術時,我們才能真正有效地陪著孩子和家庭,朝著他們定義的幸福前進。

评分

最近總覺得,我們現在的工作環境,好像大家都在單打獨鬥,每個專業人士都把自己手邊的餅做大做好,但那個「共同的圓」卻越來越模糊。尤其在處理高風險家庭時,資訊的保密與共享之間那條細細的紅線,常常讓人如履薄冰。這本強調「系統合作」的指南,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倫理指引和操作範本,告訴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應該如何安全且有效地共享個案資訊,那對我們風險控管將有極大幫助。我希望它能涵蓋一些關於「團隊共識建立」的技巧,因為在跨專業會議上,意見相左是很常見的,如何讓來自不同專業背景(例如:律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的人,能夠放下彼此的術語偏見,真正聚焦於孩子的福祉上,這才是「合作」的最高境界。台灣的助人體系正在轉型,我們迫切需要這種能將不同力量導向同一目標的「黏合劑」。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心頭一暖,感覺像是收到一份來自經驗豐富的資深社工的溫馨提示,特別是「系統合作完全手冊」這幾個字,立刻讓人聯想到那種在實務現場摸爬滾打多年後,才提煉出來的精華。我現在服務的案主家庭,常常會因為各個系統間的資訊落差或者權責不清而感到挫折,家長甚至會因為跑了太多部門而感到心力交瘁,更別提要怎麼有效率地為孩子爭取到必要的資源了。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提供一套「系統合作」的具體SOP,那絕對是我們這些基層工作者手邊不可或缺的寶典。我特別期待它能深入探討在跨局處合作時,如何打破那種「踢皮球」的文化,或者在面對醫療、社政、教育體系之間的溝通障礙時,我們可以採取的積極溝通策略。畢竟,孩子和家長的幸福感,往往建立在這些看似瑣碎卻極為關鍵的合作細節上,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讓合作流程更順暢、讓服務更到位的心法。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助人工作者,壓力真的不是蓋的,每天面對的議題越來越複雜,從早療到兒少保護,每個環節都需要極高的細膩度。我手邊剛好有個家庭,孩子有潛在的發展遲緩跡象,但因為家長忙於生計,加上對各類評估流程不熟悉,導致申請資源的進度卡住了。我一直在想,有沒有一套方法,可以讓我們像一個專業的球隊教練一樣,把家長、學校老師、早期療育機構、甚至心理諮商師這些「隊員」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效的支持網絡。這本書如果能提供「系統合作」的實戰演練案例,那真是太棒了。我希望它不只是空泛地談「合作」兩個字,而是能具體指導我們如何撰寫有效的轉介信、如何主持一場產出具體行動方案的會議,甚至是當系統出現衝突時,作為專業助人者,我們該如何堅守專業倫理並引導方向。這種「完全手冊」的性質,讓我對它的實用性充滿信心,畢竟,理論我們都懂,缺的就是能直接套用到我們日常工作中的工具箱。

评分

身為一個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服務多年的老鳥,我對「幸福」這兩個字很有感觸,它不像物質支持那樣容易量化,更多時候是一種關係的建立與信任的累積。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在處理單一個案的危機,卻忽略了整個家庭所處的「系統」其實也需要被療癒和支持。這本書如果能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切入,探討助人者如何在這個複雜的網絡中定位自己,扮演好「催化劑」的角色,而不是變成另一個發號施令的官僚,那它的價值就非凡了。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處理「權力不對等」的問題——例如,當我們試圖引導一個長期處於弱勢的家庭去跟資源單位溝通時,我們如何賦權給他們,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合作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服務的對象。這種對人本精神的堅持,在冰冷的行政程序中尤為重要,希望這本手冊能平衡好效率與人性關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