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社會實踐和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

大學的社會實踐和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進發
图书标签:
  • 大學社會實踐
  • 永續發展
  • SDGs
  • 阿罩霧
  • 社區營造
  • 創新
  • 高等教育
  • 社會責任
  • 台灣案例
  • 地方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1年,亞洲大學創校滿20年,雖然年輕,但自創校之初,師生便關心各項社會議題,從不在科技、人文與關懷的角色中缺席。本書描述亞大師生在過去二十年間如何運用專業知識與科技新知,關懷社會與地方、發掘問題與解決問題。在邁向創校第二十一年的年頭,用21篇推動大學社會實踐與永續創新的真實故事向過往致敬,並期望藉著敘說這些關懷在地、協助地方創生、運用科技創新促進民眾健康、以及鏈結國際的社會實踐故事,激發出更多青年學子對家鄉、對世界、對於社會環境文化的永續及大學社會責任,更多的感動、發想、及關懷行動。
 
  一道光,哪怕微小如豆,都有可能成為火種,
  溫暖並照亮每一個陰暗的角落。
  21個屬於亞大師生,也關乎你我的SDGs故事。
 
  在地關懷
  開設「霧峰學・學霧峰」課程,以在地人事物為師,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廖淑娟館長成為霧峰最美麗的陪伴;
  開設「社區美學」等課程,林錫銓老師用實踐行動帶領大家認識:霧峰是臺灣追求現代化轉型的「試驗之城」、「先驅之城」!
  長期投入西岸沿海空汙問題,透過影像觀看、記錄,林家安老師企圖為環境與人的生命處境找到改變的機會。
  書寫國道六號、那個總是被人錯過的國姓山城小鎮,黃淑貞主任帶領孩子學習與自然和平共處,互利雙贏;
  深入松鶴部落,落實部落文化之傳承,王晴慧老師帶領學子增進部落兒童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
 
  健康促進、弱勢照護
  開發實體健智桌遊,並與資工跨域合作將實體桌遊升級為智慧化手遊Line_sound(臺語:來玩)App,讓居家照護零距離,防疫又兼顧預防失智;開發實體健智桌遊,吳樺姍院長投入高齡及友善失智照護,並與資工跨域合作將桌遊智慧化為手遊Line_sound(臺語:來玩)App,讓居家照護零距離,防疫又兼顧預防失智;
  對於一群機構中人生最後階段面臨困境、缺乏轉折機會之老人族群,黃松林副院長帶領社工系學生給予關懷,陪伴正向面對生命最後一哩路;
  李美玲老師協同9名亞大守護天使,陪伴17名平均81歲的不老騎士,展開13天1150公里的機車夢想之旅;
  研發「檢測晶片」、「溫度管控晶片」等關鍵數位技術,蔣育錚主任率領團隊保護國人食品安全,促進國內相關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
  以自身經驗投入遠距醫療研究,整合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等最新科技,蔡淵裕老師讓距離不再成為就醫障礙;
  青少年網路成癮,怎麼解?首創家長教戰守則、無網路心理營隊、有效戒癮方案及自控力訓練App結合AI即時偵測程式,柯慧貞副校長團隊協助青少年獲得歸屬感、愉快感、成就感及意義感,走出迷網!
 
  科技教育
  曾憲雄副校長協助亞大成立AI學院,學生親臨AI實境,並首創人工智慧博士班,和企業產學合作,輔導就業;
  致力科技教育推廣,廖岳祥主任培養亞大學生為種子教師,協助偏鄉學童提升電腦資訊能力,縮短AI素養落差;
  科技教育課程結合「陽光利他」社會服務,詹雯玲老師帶領學生關懷弱勢學童、推動科技知能,並了解在地文化。
 
  產業升級
  利用3D列印技術設計研發輔具,沈育芳老師與學生造福腦性麻痺患者;
  運用AI與物聯網(AIoT)技術,建置智能水產養殖管理系統,王昭能老師協助家鄉產業轉型;
  為傳統農注入智慧科技,薛榮銀主任協助農民建立履歷資料並欲創立農產品品牌認證平臺,為農業帶來新希望;
  將長照與食安教育結合,李明明主任開發社區共餐活動兼具教育意涵,更帶動銀髮樂活產業發展;
  關懷在地菇農,導入科技與智能管理,施養佳副主任協助提升菇類栽培新技術及開發菇類相關機能性食品、醫美保養品等創新技術產品。
 
  國際鏈結
  透過非洲OProSS計畫,林君維院長讓亞大師生團隊跨海千萬里,遠到非洲賴索托、史瓦帝尼幫助孤兒院孩童,透過教師PBL培訓種下希望的種子;
  蕭至邦老師憑藉豐富的海外工作經歷與見聞,協助學生到柬埔寨參與地方基礎建設,用創意課程灌溉當地學童乾枯的心靈,以愛心募集換來居民的感謝笑容。
 
名人推薦
 
  蔡長海/亞洲大學創辦人暨董事長
  黃榮村/考試院院長、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洪明奇/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蘇玉龍/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總主持人、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
  感動推薦!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假设的、名为《大學的社會實踐與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的书籍的替代性图书简介。此简介将聚焦于大学教育、社会参与、创新实践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宏观主题,但完全不涉及“阿罩霧”这一特定地理名称,以确保内容不包含您提供的原书信息。 图书简介:重塑高等教育的蓝图——面向全球挑战的社会实践与创新驱动 书名: 超越象牙塔:高等教育驱动的社会嵌入、跨界实践与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主题聚焦: 本书深入探讨当代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有效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心转型为驱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创新的核心引擎。它聚焦于大学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从气候变化、社会公平到经济转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详细剖析了将学术研究、教学活动与真实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模式。 第一部分:从知识中心到实践场域的范式转换 引言:高等教育的时代召唤 在二十一世纪,大学不再仅仅是培养精英的场所,它们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库和行动基地。本书开篇即指出,传统的学术孤岛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真正的教育价值,必须在与现实世界的深度交织中得以彰显。 章节核心内容: 1. 社会嵌入式学习(Service-Learning)的理论基石与实践逻辑: 系统梳理社会服务学习的理论发展脉络,从公民教育的视角探讨其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技能上的双重效用。 剖析如何设计结构化的教学方案,确保服务活动与课程目标高度一致,避免沦为形式主义的志愿服务。 2. 从“知识消费者”到“社会协作者”:学生角色的重塑: 探讨如何通过项目制学习(PBL)和社区参与式研究(CBPR),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协作能力。 强调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展示优秀案例中学生如何通过亲身实践,理解社会结构性问题,并发展出具有同理心的解决方案。 3. 大学的“第三职能”:知识外溢与社会影响力评估: 论述大学在科研、教学之外的第三项核心职能——社会服务与知识转化。 介绍衡量社会实践成效的创新指标体系,超越传统的学术引用率,关注对社区发展、政策制定和行业转型的实际贡献。 第二部分:驱动永续创新的跨界生态系统构建 主题聚焦: 可持续性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本书将“永续创新”视为大学改革的核心驱动力,探讨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一个促进可持续解决方案诞生的生态系统。 章节核心内容: 1. SDGs作为战略蓝图:整合全球目标于大学运营: 详细阐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如何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战略框架。 探讨大学在能源管理、绿色采购、校园治理等方面,如何将SDGs融入日常运营,实现“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 2. 跨学科研究与“复杂性思维”的培养: 分析当前重大社会挑战(如公共卫生危机、城市韧性建设)的跨学科本质,论证单一学科视角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局限性。 介绍成功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模式,重点关注工程学、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的深度融合,如何催生出更具包容性和长期效益的创新方案。 3. 孵化器、加速器与社会企业:从学术成果到市场价值: 深入剖析大学如何利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设立创客空间和社会企业孵化平台。 案例分析聚焦于那些致力于解决特定社会痛点、同时具备商业可行性的创新项目,展示知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规模化影响力。 第三部分:组织变革与文化重塑:实现可持续影响的内部机制 主题聚焦: 成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转型,最终依赖于大学内部的组织架构、治理模式和文化氛围的革新。本部分着眼于制度层面的保障和文化层面的驱动力。 章节核心内容: 1. 治理结构的现代化:促进前沿实践的政策保障: 探讨如何改革传统教职员工的评价与晋升体系,以更积极地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跨界合作,而非仅仅奖励纯粹的学术发表。 分析激励行政部门支持创新项目的管理机制与资源分配策略。 2. 伙伴关系建设:从单向输出到互惠共生的协作网络: 强调与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建立长期、互信的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学习型伙伴关系”,确保大学的实践成果能够得到合作伙伴的有效反馈和持续改进。 3. 伦理考量与反思实践:确保社会实践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讨论在社会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权力失衡、殖民式研究(Colonial Research)等伦理陷阱。 提出建立强有力的伦理审查和定期的反思机制(Reflective Practice),确保所有实践活动都以社区的福祉和赋权为最终目标。 结语:面向未来的大学宣言 本书总结道,高等教育的未来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回应能力。通过系统地将社会实践融入教学,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进行创新,大学能够真正履行其促进社会公平、经济繁荣和环境健康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适合对象: 大学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 一线教师和课程设计师 致力于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人员 关注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分析人士及学生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蔡進發 柯慧貞 
 
  亞洲大學
  亞洲大學是一所前瞻、有遠見且成長快速的學校。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 說過:「一所真正的大學必須包含三部分,一是學術性的教學,二是科學的研究,三是創造性的文化生活。」,而亞洲大學創辦初衷便是要以此為目標,辦一所獨特且具國際化的綜合大學。
 
  本書撰稿作者依篇序為:
  蔡進發校長、廖淑娟館長、賴昭吟組長、林錫銓助理教授、林家安副教授、黃淑貞主任、王晴慧副教授、吳樺姍院長、黃松林副院長、沈金蘭碩士生、李美玲教授、蔣育錚主任、陳正平教授、蔡淵裕副教授、陳峻誌助理教授、柯慧貞副校長、曾憲雄副校長、廖岳祥主任、詹雯玲助理教授、林怡君副教授、沈育芳助理教授、郭芸慈研究助理、王昭能副教授、薛榮銀主任、李明明主任、黃聖雄博士生、施養佳副主任、林君維院長、蕭至邦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推薦序-1 善盡大學與企業社會責任,促進全球永續發展之願景
推薦序-2 眼光放遠關懷放近:大學的社會實踐與視野
推薦序-3 同心同行、如旭發光
推薦序-4 立足霧峰、在地共好、鏈結國際
 
寫在故事之前:陽光利他哲學的實踐之路
 
PART.1:在地關懷
一、與霧峰的美麗相遇
二、築夢霧峰「先驅之城」
三、離岸‧歸巢
四、寒冬盛開的梅花
五、松鶴USR之旅—大學在地共創部落文化薪傳
 
PART.2:健康促進、弱勢照護
六、如繁星般崛起的霧峰扛壩子X
七、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八、環臺千餘里  守護不老騎士
九、食安精銳部隊
十、發展遠距醫療,能讓更多人少走冤枉路
十一、青少年迷惘?家長的痛,孩子的惑?怎麼解? 
 
PART.3:科技教育
十二、解甲歸田重披新戰袍的我,細說另一個石頭湯的故事
十三、服務的人生,人生的服務
十四、下一站.幸福──弱勢學童夢想起飛
 
PART.4:產業升級
十五、書寫的愛──3D列印握筆輔具製作
十六、從田徑場到智慧養殖──我的返鄉夢
十七、全民為中心之智慧農業
十八、食農教育帶給我的改變
十九、新興科技菇農養成記
 
PART.5:國際鏈結
二十、送愛到非洲
二十一、柬埔寨志願服務的日子──「我的隨憶」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91960
  • 叢書系列:VIEW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4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善盡大學與企業社會責任,促進全球永續發展之願景
蔡長海 亞洲大學創辦人暨董事長
 
  亞洲大學,創立於2001年,在董事會的支持、校長的領導、師生同仁的努力下,秉持「健康、關懷、創新、卓越」的精神,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及創新知識的專業領域人才,積極發展智慧大學(Smart University),推動人工智慧(AI),加強產學合作及國際化,建立衍生企業,是一所前瞻、有遠見、充滿健康活力的學校,也是國內進步成長快速的大學之一,努力朝向打造亞洲大學及附屬醫院成為「世界卓越優秀的一流大學及醫學中心」之目標邁進。
 
  創校20年來,亞洲大學不斷提升教學、研究、服務、生醫產業各方面,受到國際肯定,是全球最年輕的「4個百大」大學,進入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包括: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英國QS最佳大學排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大學排名。在「2021泰唔士高等教育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全球第87名,全臺私立大學第3名,非醫學私立大學第1名,以及「2021泰晤士亞洲地區最佳大學」排名第139名,非醫學私立大學第1名。
 
  由於人類社會文明高度發展,許多高度發展的國家造成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但世界上仍有許多人們飽受貧窮、饑餓與疾病的威脅。因此,聯合國於2015年宣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17項核心目標及169項具體目標,期待全球於2030年前建立夥伴關係,攜手並進、邁向永續。亞洲大學肩負教育與醫療重任,亦積極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共同守護世界環境與人類共榮發展,協力促進全球永續發展願景。
 
  2013年,亞洲大學成立「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提升學生之人文、藝術涵養與人性關懷,2016年,成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以「救急、救腦、救心、救命」為使命,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高品質醫療服務。為因應全球未來趨勢,不斷創新改變,追求卓越,讓學生與世界接軌,培養具備熱情、企圖心、社會責任感和憐憫心的學生,為人群服務,善盡大學與醫療的社會責任,積極落實SDGs之提供高品質教育、促進健康和福祉、加速產業創新、建立全球夥伴關係……等永續發展目標。
 
  亞洲大學全校師生與同仁齊心努力從「在地關懷」、「科技教育」、「健康促進」、「產業升級」、「國際鏈結」等方面投入社會服務,例如:用科技翻轉偏鄉學童教育、推動AI菁英一條龍培育計畫,投入高齡及失智友善照護、運用多維列印、人工智慧與物聯網(AIoT)帶動產業升級,並且到非洲及柬埔寨幫助孤兒及參與地方基礎建設的國際鏈結。老師們不再侷限於教室,用專業帶領學生走進社會,串聯起大學與地方發展共生、共好的緊密關係,運用專業素養及新興科技,解決真實的社會問題,用在地及世界議題作為學生最佳的學習教材,讓大學成為活絡社會永續的關鍵角色。
 
  亞洲大學特別出版《大學的社會實踐和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一書,記錄了亞洲大學創校20年來,師生共同實踐的21個社會故事,透過服務他人來成就自己,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找出生命更有意義的定位,這21個利他故事都為社會帶來非常正向的改變,進而讓世界變得更好更美。我相信,服務人群所帶來的人生養分,會像花朵一般地在每位亞洲大學的學子心中綻放開來,化為實踐利他精神與溫暖他人的動力。
 
  未來10年全球的發展趨勢,臺灣不會缺席,必能與全球議題接軌並展開對話,因此,亞洲大學也將持續秉持教育與醫療的角色,藉由大學社會責任的推動與落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並與世界接軌,成為「臺灣人引以為傲,為全世界服務的大學、醫療體系與生醫產業」和「強調人文、藝術、關懷的創新活力大學」,為全球的永續發展奉獻心力。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