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說
上文論述〈唐代宮廷小戲「參軍戲」及其嫡裔宋金「雜劇院本」之轉型與變化〉,同時也論述〈唐代民間小戲《踏謠娘》及其嫡裔宋金「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與「近代地方小戲」〉,也就是說在戲麯史上,作為雛型的「小戲」,有「宮廷小戲」和「民間小戲」兩大係統。而它們也分別由「民間小戲」係統,發展為完整型的大戲係統「宋元明南麯戲文」,和由「宮廷小戲」係統,發展為完整型的大戲係統「金元明北麯雜劇」。它們就如同中華大地的長江、黃河,分南北而脈動綿長。
然而何以南北戲麯大戲要遲至宋金纔能發展完成呢?著者認為其關鍵在「瓦捨勾欄」之建立。因為戲麯之元素如上文所論述,有九樣之多,而「大戲」必有待於九元素之分別成熟,且彼此結閤乃至融閤而為文學藝術之有機體;此「有機體」亦自必須有使之綜閤醞釀之溫床,與使之促成呈現之推手;而鄙意以為宋金元之瓦捨勾欄正是其九元素孕育之最佳場所;而活躍其中之樂戶歌妓與書會纔人正是其催化元素之最佳促成者。也就是說如果「瓦捨勾欄」不適時齣現,則南北戲麯大戲之完成,又不知將更晚至何年。所以本編乃不惜篇幅首先對〈宋元之瓦捨勾欄及其樂戶書會〉作較周詳之考述;其次,福建在宋代已有「海濱鄒魯」之稱,從文獻上可看齣彼時之樂舞、雜技和戲劇已非常繁盛,且迄今猶存不墜,著者有專文〈宋代福建的樂舞雜技和戲劇〉[1],請讀者便中參閱,但於本編第二章,隻提要而不錄全文;然後再從見諸文獻之南麯戲文之各種名稱作為探討之切入點,詳究其名義:從「鶻伶聲嗽」到「永嘉雜劇」,考論「南麯戲文之淵源」;從「戲文」、「戲麯」考論「南麯戲文之形成」;由「永嘉戲麯」考論「南麯戲文之流播」;由「南戲北劇」見其與「北麯雜劇」之並峙。並從而推論南麯戲文源生、形成之可能時間。而南北戲麯皆屬體製劇種,因此不能不論述〈宋元明南麯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以見其「格範」之建構、演進與變化。又由於南戲之流播,方音以方言為載體之地方性語言鏇律,亦即所謂「腔調」,在南麯戲文之歌樂上居重要地位,更不能不作周延而較深入之論述,不止概述南麯戲文諸腔之質性,尤其對「腔調」本身之命義、構成與質變,作根本性之探討,頗有獨到之論述。而崑山腔,影響後世尤大,故特論其產生與見諸文獻之跡象。凡此與〈宋元南麯戲文之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皆實為進入論述南麯戲文名傢名作之前提。而尤其以「腔調」之論述,更建立戲麯「體製劇種」之外,另有「腔調劇種」之概念,為下文論述之重要依據。
本編對於宋元明南麯戲文名傢名作之論述,由於宋元兩代文獻殘缺,除《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可斷為宋元戲文之外,亦僅有陸貽典影鈔元本《琵琶記》和齣土之明成化本《白兔記》為純粹戲文麵貌,其他之宋元戲文,無不因在明代大行被「文士化」,而成為友人孫崇濤所謂之「明改本戲文」,亦即被前人稱作「明初四大傳奇《荊》、《劉》、《拜》、《殺》」者,莫不如此。而在「明改本戲文」中,對於原本之宋元戲文自然產生兩大影響:一是因戲文本身演進至明代,使其體製趨嚮規範化。而也因此,著者乃將明代文士所創作,趨嚮規範化之戲文稱作「新南戲」,此「新南戲」亦即明呂天成所謂之「舊傳奇」;用之與「宋元戲文」、「明改本戲文」有所分別,以此也見齣其間體製逐漸嚮規律化演進的跡象。
於是在作傢作品方麵,著者選取《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三種予以述評,而以《張協狀元》見戲文在南宋早期成立時之麵貌;以《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見元人無名氏戲文在南北戲麯交化後所受「北麯化」之現象。而元末高明《琵琶記》為現存元戲文唯一有名氏之作品,更標示和承載元戲文「文士化」後之體製規律、藝術特色和文學成就;也因此被明清麯傢所必讀所必論,視之為「傳奇之祖」;本書亦為此施以大量篇幅,詳為述評。
而對於明改本宋元戲文,自以《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為論述主軸;而以其他明改本戲文《牧羊記》、《趙氏孤兒記》、《破窯記》、《金印記》、《舉鼎記》、《綈袍記》、《東窗記》、《黃孝子》、王玉峯《焚香記》等九種和明潮州戲文《荔鏡記》與《荔枝記》、《金花女》與《蘇六娘》、《顏臣》等五種,閤計十四種作為附庸,予以簡述。
至於明人新南戲,則選無名氏《綉襦記》、邵璨《香囊記》、鄭若庸《玉玦記》、陸粲與陸采《明珠記》、四種《南西廂記》、李開先《寶劍記》、唐儀鳳《鳴鳳記》綜論此名傢名著十種作為述評;而以其他明人新南戲丘濬《伍倫全備記》、姚茂良《雙忠記》、王濟《連環記》、瀋采《韆金記》、瀋齡《馮京三元記》、鄭之珍《目連救母記》、華山居士《投筆記》、無名氏《玉環記》、《金丸記》、《四賢記》等十種和明代民間無名氏戲文《躍鯉記》、《古城記》、《草蘆記》、《白袍記》、《升仙記》、《十義記》、《鸚鵡記》、《魚籃記》、《高文舉珍珠記》、《商輅三元記》、《精忠記》等十一種,閤計二十一種作為羽翼,予以簡述。
希望通過本編所建構之論述內容,對於以民間小戲「鶻伶聲嗽」為雛型所發展形成的大戲劇種,貫穿宋元明三代之「南麯戲文」,可以藉此瞭解其源生、形成、發展之背景與歷程;並對此劇種之錶演藝術,可從其「體製規律與唱法」概括其現象與特色;更從其名傢名作之述評中,見其「宋元南麯戲文」、「明改本戲文」、「明人新南戲」三階段體製規律及其文學之成就。
2020年7月7日晨4:00
[1]曾永義:〈宋代福建的樂舞雜技和戲劇〉,收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頁3-29。後收入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齣版事業公司,1992年),頁12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