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

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永義
圖書標籤:
  • 戲麯史
  • 宋元明
  • 南麯
  • 戲文
  • 中國戲麯
  • 文學
  • 曆史
  • 文化
  • 古典文學
  • 戲麯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戲麯演進史》的〔宋元明南麯戲文編〕。由於「瓦捨勾欄」適時於宋金元齣現,提供九大藝術元素醞釀融閤之溫床,活躍其中的樂戶歌妓與書會纔人則是催化與呈現之推手,促成南北戲麯大戲之完成。第貳章從見諸文獻之南麯戲文的各種名稱為切入點,詳究其名義,梳理南麯戲文的源生發展史。再以三章作全麵性之觀察,其一考論其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其二剖析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其三概述南麯戲文重要腔調之質性。
 
  第陸章起進入作傢與劇作之述評。於宋元戲文舉《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與高明《琵琶記》;於明改本戲文舉「《荊》、《劉》、《拜》、《殺》」,於明人新南戲則舉無名氏《綉襦記》、邵璨《香囊記》、鄭若庸《玉玦記》、陸粲與陸采《明珠記》、四種《南西廂記》、李開先《寶劍記》、唐儀鳳《鳴鳳記》等詳加述評。而以其他明人新南戲丘濬《伍倫全備記》、姚茂良《雙忠記》、王濟《連環記》、瀋采《韆金記》、瀋齡《馮京三元記》、鄭之珍《目連救母記》、華山居士《投筆記》、無名氏《玉環記》、《金丸記》、《四賢記》等十種和明代民間無名氏戲文《躍鯉記》、《古城記》、《草蘆記》、《白袍記》、《升仙記》、《十義記》、《鸚鵡記》、《魚籃記》、《高文舉珍珠記》、《商輅三元記》、《精忠記》等十一種,閤計二十一種作為羽翼,予以簡述。
 
  希望通過本編所建構之論述內容,對於以民間小戲「鶻伶聲嗽」為雛型所發展形成的大戲劇種,貫穿宋元明三代之「南麯戲文」,可以藉此瞭解其源生、形成、發展之背景與歷程;並對此劇種之錶演藝術,可從其「體製規律與唱法」概括其現象與特色;更從其名傢名作之述評中,見其「宋元南麯戲文」、「明改本戲文」、「明人新南戲」三階段體製規律及其文學之成就。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 《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 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著重於描述該書所涵蓋的宋元明南麯戲麯的曆史、發展脈絡、藝術特色、重要作品及理論研究,同時確保內容詳實且自然流暢,不涉及任何AI相關的錶述。 --- 《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 內容導覽 《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戲麯史上,特別是南戲(溫州戲麯)自宋代萌芽、元代定型、乃至明代發展演變的宏大歷程的學術專著。本書聚焦於南麯體係,旨在梳理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轉變、劇目豐富性、音樂唱腔的革新以及文學成就,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生動而立體的宋元明南麯戲麯全景圖。 第一編:南戲的淵源與宋代的奠基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南戲的起源,探討瞭其如何從宋代民間的說唱、百戲、傀儡戲等藝術形式中汲取養分,逐漸脫胎換骨,形成成熟的戲麯結構。 一、宋代民間戲麯的生態 本篇詳細考察瞭北宋末年及南宋初年在浙江溫州、颱州一帶盛行的民間俗麯與戲場錶演。重點分析瞭南戲早期劇目在市井中的傳播方式,以及與當時的「雜劇」在地域和錶演形式上的區別與聯繫。 二、南戲的早期成型與文獻零星 研究集中於對現存宋代南戲殘篇(如《麻婆子》《周處斬蛟》等)的文獻考證。探討瞭這些早期劇目在闆式、科介、腳色設置上體現齣的稚拙與生命力,並分析瞭在文人筆記中對早期南戲的零星記載,以重建南宋南戲的原始麵貌。 三、南麯腔調的雛形 對於南麯音樂體係的初步探討是本編的亮點。描述瞭南麯「上落」的基礎麯調如何形成,以及其在語言腔調上相較於北麯的顯著特徵,為後續元代成熟的南麯音樂體係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編:元代南麯的鼎盛與文人化進程 元代是戲麯藝術全麵繁榮的時期,本書在此編中,將視角從民間轉嚮成熟的戲班與文人參與的層麵,探討南麯如何與北麯分庭抗禮,並在特定領域取得超越。 一、元雜劇背景下的南戲發展 分析瞭元麯鼎盛時期,南戲(常被稱為「溫州雜劇」或「南腔」)在元大都及江南地區的演齣情況。闡釋瞭南麯在與當時佔據主流的北麯(關漢卿、王實甫等人的作品)競爭與交流中,所採取的藝術策略。 二、重要南戲劇目深度剖析 本部分詳述瞭現存重要元代南戲劇目,如《琵琶記》(雖成熟於明代,但其淵源可追溯至元代)、《拜月亭》等作品的結構特點。重點剖析瞭南麯劇目中,對於情感細膩描摹的偏好,以及如何在結構上適應「一齣一詞」(後演變為「一齣多腔」)的唱法。 三、南麯腳色與科介的成熟 深入探討瞭元代南麯腳色係統的建立,特別是「醜」角在南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南麯科介(舞颱指示)如何體現其注重寫實與情境渲染的特點。 四、南麯聲腔體係的定型 這是本書論述的關鍵部分。詳細解構瞭元代南麯腔調的成熟體係,包括其所依據的傳統麯牌、變調方式,以及南麯在闆式運用上,如何體現齣更為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區別於北麯的闆式嚴謹。 第三編:明代南麯的轉化與文學高峰——以南戲南麯為核心 明代是南麯戲文藝術的黃金時代,本書重點剖析瞭「崑山腔」的崛起如何標誌著南麯藝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並探討瞭以《琵琶記》為代錶的戲文的文學價值。 一、明代南戲的社會基礎與地域傳播 分析瞭明代中葉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達,士人階層的娛樂需求,如何推動瞭以蘇州、南京為中心的南麯戲班的興盛。探討瞭南麯戲文如何從民間的俚俗錶演,逐漸轉化為士大夫階層的雅緻娛樂。 二、傳奇的誕生與南麯結構的規範化 本書專門辨析瞭明代中葉「傳奇」這一劇體類別的形成,及其在繼承宋元南戲基礎上的規範化。探討瞭戲麯結構如何從宋元時期的多摺、多腔自由組閤,演變為明代「一齣一麯」或「一齣多麯」的相對穩定結構。 三、裏程碑式的戲文:《琵琶記》的藝術成就 《琵琶記》作為南麯戲文的巔峰之作,獲得瞭專門的章節進行闡述。分析瞭其在情節結構上的嚴謹性、人物塑造的深度,以及其在演唱上對南麯腔調的極緻運用,如何確立瞭後世南麯(崑麯前身)的典範。 四、南麯文學的深度與廣度 探討瞭明代南麯戲文在語言藝術上的精煉,以及它在儒傢倫理、愛情悲劇、歷史演義等題材上的廣泛涉獵。通過對比不同作者群體的風格,展示瞭明代南麯在文學性上對後世戲麯的深遠影響。 結論:宋元明南麯的歷史定位與藝術遺產 全書最後總結瞭南麯自宋代草創至明代成熟的演進軌跡,確立瞭南麯在中國戲麯史上的獨立地位。強調瞭南麯在音樂審美、人物刻畫和文學錶現上所做齣的開創性貢獻,為後世崑麯的成熟奠定瞭不可或缺的藝術基石。本書的目標是透過對這些珍貴文獻和劇目的細緻梳理,使讀者能全麵、準確地理解宋元明南麯戲文這一獨特的藝術形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1941年生,颱灣省颱南縣人。國傢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麯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分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麯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傢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齣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獎、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傑齣人纔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傢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麯》、《戲麯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麯腔調新探》、《地方戲麯概論》、《戲麯學》、《戲麯歌樂基礎之建構》、《戲麯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
 
  戲麯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齣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曾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馬英九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麯獎戲麯錶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圖書目錄

序說
第壹章 宋元之瓦捨勾欄及其樂戶書會
引言
一、瓦捨勾欄概況
(一)北宋瓦捨勾欄
(二)南宋瓦捨勾欄
(三)元明瓦捨勾欄
(四)瓦捨勾欄釋名
1.瓦捨釋名
2.勾欄釋名
二、瓦捨勾欄之技藝
(一)見於《東京夢華錄》等四種之技藝
(二)瓦捨勾欄技藝之分類
(三)兩宋瓦捨勾欄中與南北麯套式關係密切之技藝
1.轉踏
2.唱賺
3.諸宮調
三、瓦捨勾欄中之樂戶
(一)唐代以前之樂戶
(二)兩宋之樂戶
(三)元明之樂戶
四、瓦捨勾欄之書會
(一)宋元之書會
(二)歐陽光之〈「書會」別解〉
(三)書會纔人與樂戶優伶之關係
結語

第貳章 宋元南麯戲文之名義、淵源、形成與流播
引言
一、南戲之名稱
二、南戲之淵源──從鶻伶聲嗽到永嘉雜劇
三、南戲之形成──戲文、戲麯與永嘉戲麯
四、南戲之流播分派──從福建古劇到南戲諸腔劇種
結語
後記

第參章 宋元南麯戲文之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
一、時代背景
二、劇目著錄
三、題材內容

第肆章 宋元南麯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
引言
一、體製
(一)題目與開場
(二)段落
二、格律
(一)宮調
1.歷代所用之宮調數
2.宮調聲情說
(二)麯牌
(三)套式
三、唱法
結語

第伍章 宋元明之腔調
引言
一、探討「腔調」之步驟與方法
二、南戲腔調概述
小引
(一)溫州腔
(二)海鹽腔
(三)餘姚腔
(四)弋陽腔
(五)崑山腔
小結
結語

第陸章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明改本四大戲文之述評與其他明改本戲文及潮州民間戲文之簡述
引言
一、《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述評
小引
(一)戲文三種斷代
(二)《張協狀元》述評
(三)《宦門子弟錯立身》述評
(四)《小孫屠》述評
小結
二、明改本四大戲文述評
小引
(一)《荊釵記》
1.作者與版本
2.內容與思想
3.麯白與音律
(二)《白兔記》
1.作者和版本
2.故事之來源與發展
3.主題和人物
4.關目和排場
5.麯文
(三)《拜月亭》
1.作者
2.版本
3.內容與思想
4.藝術特色
(四)《殺狗記》
三、其他明改本戲文及潮州民間戲文簡述
(一)其他明改本戲文簡述
1.《牧羊記》
2.《趙氏孤兒記》與《八義記》
3.《破窯記》
4.《金印記》
5.無名氏《舉鼎記》
6.無名氏《綈袍記》
7.無名氏《東窗記》
8.無名氏《黃孝子》
9.王玉峯《焚香記》簡述
(二)明潮州戲文五種簡述
1.《荔鏡記》與《荔枝記》
2.《金花女》與《蘇六娘》
3.《顏臣》

第柒章 元末高明《琵琶記》述評
引言
一、作者高明
二、《琵琶記》創作的背景和情況
三、《琵琶記》的版本
四、《琵琶記》的主題思想
五、《琵琶記》在戲麯藝術與文學上的成就
(一)關目布置
(二)排場與聯套
(三)腳色人物
(四)麯律韻協
(五)麯文賓白之語言
結語

第捌章 明人新南戲述評
引言
一、無名氏《綉襦記》述評
小引
(一)《綉襦記》的作者應是無名氏
(二)《綉襦記》所屬劇種當為明人「新南戲」或「舊傳奇」
(三)《綉襦記》雅俗並存
(四)《綉襦記》在戲麯藝術和文學上的成就
小結
二、邵璨《香囊記》述評
三、鄭若庸《玉玦記》述評
小引
(一)鄭若庸之生平著作
(二)《玉玦記》之題材、關目與排場
(三)《玉玦記》之旨趣、人物與麯白
小結
四、陸粲與陸采《明珠記》述評
小引
(一)《明珠記》作者陸粲與陸采之生平
(二)《明珠記》的題材和旨趣
(三)《明珠記》的關目、用麯、排場與麯文
小結
五、四種《南西廂記》概述
小引
(一)宋元《南西廂》與明清「衍生本」《南西廂》
(二)李日華《南西廂記》之作者問題
(三)崔、李《南西廂記》之批評
(四)陸粲、陸采兄弟《南西廂》之批評
小結
六、李開先《寶劍記》述評
小引
(一)李開先生平
(二)《寶劍記》述評
小結
七、唐儀鳳《鳴鳳記》綜論:作者問題及其題材旨趣、關目、排場、人物、麯白藝術述評
小引
(一)《鳴鳳記》的題材與旨趣
(二)《鳴鳳記》的關目布置
(三)《鳴鳳記》的排場結構
(四)《鳴鳳記》的人物塑造
(五)《鳴鳳記》的麯白風格
(六)《鳴鳳記》的作者問題
小結
結語

第玖章 其他明人「新南戲」簡述
一、丘濬《伍倫全備記》
二、姚茂良《雙忠記》
三、王濟《連環記》
四、瀋采《韆金記》
五、瀋齡《馮京三元記》
六、鄭之珍《目連救母記》
七、華山居士《投筆記》
八、無名氏《玉環記》
九、無名氏《金丸記》
十、無名氏《四賢記》

第拾章 明代民間戲文簡述
一、無名氏《躍鯉記》
二、無名氏《古城記》
三、無名氏《草蘆記》
四、無名氏《白袍記》
五、無名氏《升仙記》
六、無名氏《十義記》
七、無名氏《鸚鵡記》
八、無名氏《魚籃記》
九、無名氏《高文舉珍珠記》
十、無名氏《商輅三元記》
十一、無名氏《精忠記》
結尾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2379
  • 規格:平裝 / 536頁 / 17.2 x 23.2 x 2.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說
 
  上文論述〈唐代宮廷小戲「參軍戲」及其嫡裔宋金「雜劇院本」之轉型與變化〉,同時也論述〈唐代民間小戲《踏謠娘》及其嫡裔宋金「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與「近代地方小戲」〉,也就是說在戲麯史上,作為雛型的「小戲」,有「宮廷小戲」和「民間小戲」兩大係統。而它們也分別由「民間小戲」係統,發展為完整型的大戲係統「宋元明南麯戲文」,和由「宮廷小戲」係統,發展為完整型的大戲係統「金元明北麯雜劇」。它們就如同中華大地的長江、黃河,分南北而脈動綿長。
 
  然而何以南北戲麯大戲要遲至宋金纔能發展完成呢?著者認為其關鍵在「瓦捨勾欄」之建立。因為戲麯之元素如上文所論述,有九樣之多,而「大戲」必有待於九元素之分別成熟,且彼此結閤乃至融閤而為文學藝術之有機體;此「有機體」亦自必須有使之綜閤醞釀之溫床,與使之促成呈現之推手;而鄙意以為宋金元之瓦捨勾欄正是其九元素孕育之最佳場所;而活躍其中之樂戶歌妓與書會纔人正是其催化元素之最佳促成者。也就是說如果「瓦捨勾欄」不適時齣現,則南北戲麯大戲之完成,又不知將更晚至何年。所以本編乃不惜篇幅首先對〈宋元之瓦捨勾欄及其樂戶書會〉作較周詳之考述;其次,福建在宋代已有「海濱鄒魯」之稱,從文獻上可看齣彼時之樂舞、雜技和戲劇已非常繁盛,且迄今猶存不墜,著者有專文〈宋代福建的樂舞雜技和戲劇〉[1],請讀者便中參閱,但於本編第二章,隻提要而不錄全文;然後再從見諸文獻之南麯戲文之各種名稱作為探討之切入點,詳究其名義:從「鶻伶聲嗽」到「永嘉雜劇」,考論「南麯戲文之淵源」;從「戲文」、「戲麯」考論「南麯戲文之形成」;由「永嘉戲麯」考論「南麯戲文之流播」;由「南戲北劇」見其與「北麯雜劇」之並峙。並從而推論南麯戲文源生、形成之可能時間。而南北戲麯皆屬體製劇種,因此不能不論述〈宋元明南麯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以見其「格範」之建構、演進與變化。又由於南戲之流播,方音以方言為載體之地方性語言鏇律,亦即所謂「腔調」,在南麯戲文之歌樂上居重要地位,更不能不作周延而較深入之論述,不止概述南麯戲文諸腔之質性,尤其對「腔調」本身之命義、構成與質變,作根本性之探討,頗有獨到之論述。而崑山腔,影響後世尤大,故特論其產生與見諸文獻之跡象。凡此與〈宋元南麯戲文之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皆實為進入論述南麯戲文名傢名作之前提。而尤其以「腔調」之論述,更建立戲麯「體製劇種」之外,另有「腔調劇種」之概念,為下文論述之重要依據。
 
  本編對於宋元明南麯戲文名傢名作之論述,由於宋元兩代文獻殘缺,除《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可斷為宋元戲文之外,亦僅有陸貽典影鈔元本《琵琶記》和齣土之明成化本《白兔記》為純粹戲文麵貌,其他之宋元戲文,無不因在明代大行被「文士化」,而成為友人孫崇濤所謂之「明改本戲文」,亦即被前人稱作「明初四大傳奇《荊》、《劉》、《拜》、《殺》」者,莫不如此。而在「明改本戲文」中,對於原本之宋元戲文自然產生兩大影響:一是因戲文本身演進至明代,使其體製趨嚮規範化。而也因此,著者乃將明代文士所創作,趨嚮規範化之戲文稱作「新南戲」,此「新南戲」亦即明呂天成所謂之「舊傳奇」;用之與「宋元戲文」、「明改本戲文」有所分別,以此也見齣其間體製逐漸嚮規律化演進的跡象。
 
  於是在作傢作品方麵,著者選取《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三種予以述評,而以《張協狀元》見戲文在南宋早期成立時之麵貌;以《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見元人無名氏戲文在南北戲麯交化後所受「北麯化」之現象。而元末高明《琵琶記》為現存元戲文唯一有名氏之作品,更標示和承載元戲文「文士化」後之體製規律、藝術特色和文學成就;也因此被明清麯傢所必讀所必論,視之為「傳奇之祖」;本書亦為此施以大量篇幅,詳為述評。
 
  而對於明改本宋元戲文,自以《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為論述主軸;而以其他明改本戲文《牧羊記》、《趙氏孤兒記》、《破窯記》、《金印記》、《舉鼎記》、《綈袍記》、《東窗記》、《黃孝子》、王玉峯《焚香記》等九種和明潮州戲文《荔鏡記》與《荔枝記》、《金花女》與《蘇六娘》、《顏臣》等五種,閤計十四種作為附庸,予以簡述。
 
  至於明人新南戲,則選無名氏《綉襦記》、邵璨《香囊記》、鄭若庸《玉玦記》、陸粲與陸采《明珠記》、四種《南西廂記》、李開先《寶劍記》、唐儀鳳《鳴鳳記》綜論此名傢名著十種作為述評;而以其他明人新南戲丘濬《伍倫全備記》、姚茂良《雙忠記》、王濟《連環記》、瀋采《韆金記》、瀋齡《馮京三元記》、鄭之珍《目連救母記》、華山居士《投筆記》、無名氏《玉環記》、《金丸記》、《四賢記》等十種和明代民間無名氏戲文《躍鯉記》、《古城記》、《草蘆記》、《白袍記》、《升仙記》、《十義記》、《鸚鵡記》、《魚籃記》、《高文舉珍珠記》、《商輅三元記》、《精忠記》等十一種,閤計二十一種作為羽翼,予以簡述。
 
  希望通過本編所建構之論述內容,對於以民間小戲「鶻伶聲嗽」為雛型所發展形成的大戲劇種,貫穿宋元明三代之「南麯戲文」,可以藉此瞭解其源生、形成、發展之背景與歷程;並對此劇種之錶演藝術,可從其「體製規律與唱法」概括其現象與特色;更從其名傢名作之述評中,見其「宋元南麯戲文」、「明改本戲文」、「明人新南戲」三階段體製規律及其文學之成就。
2020年7月7日晨4:00
 
  [1]曾永義:〈宋代福建的樂舞雜技和戲劇〉,收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頁3-29。後收入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齣版事業公司,1992年),頁123-149。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麵上關於傳統戲麯的書籍,很多都偏嚮於理論分析或是某一特定劇種的深入研究,往往忽略瞭對整個歷史脈絡的宏觀梳理。如果這本《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能夠做到清晰地勾勒齣南麯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轉承與變化,那就非常難得瞭。我個人特別關注「演進」這兩個字,它暗示著這本書不隻關注靜態的文本描述,更強調動態的流變過程。南麯的聲腔係統,例如南呂、中呂等宮調的運用變化,對於後世昆麯乃至整個明清戲麯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辨析不同時期文獻中對南麯規範的描述,以及這些規範在實際演齣中可能齣現的張力與調適。畢竟,戲麯是「唱做念打」的綜閤藝術,純粹的文字研究難以完全捕捉其生命力,但透過對文本的精準解讀,或許能讓我們間接感受到那份舞颱上的氣韻。

评分

這本《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學術氣息,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戲麯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座寶庫。雖然我手邊沒有這本書,但光憑這個主題,就能想像它深入探討瞭宋元明時期南麯戲文的發展脈絡。我們都知道,南麯的形成和演變,尤其是在元代雜劇之後,其敘事風格、聲腔特色如何逐漸定型,都是戲麯史研究中的關鍵環節。我期待這本書能詳細梳理齣南麯從早期的雛形到成熟階段的具體文獻和演齣實踐,特別是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被邊緣化但極具研究價值的南麯劇目。想像一下,如果能從中一窺當時文人與藝人如何共同塑造瞭這種麯藝形式的審美趣味,那將是多麼令人振奮的體驗。希望它不隻是羅列史實,更能觸及到南麯戲文背後所反映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心態,讓讀者不僅是閱讀歷史,更是「聽見」瞭那個時代的歌聲與嘆息。

评分

坦白說,研究戲麯,常常讓人感到一種時間上的錯位感——你讀著幾百年前的文字,卻試圖重現當下的舞颱景象。對於宋元明南麯戲文的研究,其難度在於材料的分散和語言的古奧。如果這本書能以一種既符閤學術規範,又不至於讓非專業讀者望而卻步的筆法來呈現,那就太棒瞭。換句話說,它需要有深厚的學術功底,但錶達上應當是流暢且富有啟發性的。例如,在描述南麯如何逐漸發展齣其特有的敘事節奏和情感錶達方式時,如果能適當地引用一些劇中的經典唱詞進行分析,並結閤當時的社會氛圍來解讀,我想讀者會更容易進入那個情境。期待這本書能成為一座橋樑,連結起沉睡在古籍中的南麯精華與當代讀者對傳統藝術的求知慾,讓這段重要的戲麯歷史,不隻停留在書本的頁麵,更能「活」在我們的理解之中。

评分

這本《戲麯演進史(二)宋元明南麯戲文》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它可能屬於那種需要反覆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的學術專著。麵對這類書籍,讀者的要求自然會高一些:它必須具備紮實的史料基礎,不能僅僅是「詮釋」,更需要「考證」。我特別期待作者在處理文本時的嚴謹態度,尤其是在辨析不同版本、不同抄本時的細膩處理。在颱灣,我們有著自己的漢學研究傳統,對於古典文獻的考證精神是相當看重的。因此,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註釋和可靠的引文來源,讓讀者能夠追溯其論證的脈絡。如果能對宋元南麯的一些重要戲麯作傢,例如南戲的奠基者們,提供更為深入的生平考證與作品分析,那對於補全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知,將是極大的貢獻。這種對細節的執著,纔能真正撐起「演進史」這三個字的重量。

评分

對於像我這樣對明代戲麯,尤其是地方戲麯發展感興趣的人來說,宋元明這段時間是個關鍵的轉捩點。宋代的基礎奠定瞭麯牌的格局,元代的雜劇雖然光芒四射,但南麯的基礎也在悄悄積蓄力量,到瞭明代,南麯戲文纔真正迎來瞭它的黃金期,成為文人創作的主流之一。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處理元雜劇與當時南麯之間的競爭與融閤關係。它會不會深入探討一些早期南麯的「傳奇」文獻,或是那些流傳不甚廣的早期南麯劇本的特色?好的歷史著作,應當能區分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細微差異,而非將「南麯」視為一個單一、靜止的概念來處理。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展現齣明代文人如何將南麯的聲腔結構轉化為更具文學性的錶達,那它就具備瞭極高的參考價值,遠超過一般通俗讀物的範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