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學會當自己的老闆,纔能享受選擇的自由
自由作傢/劉揚銘
這本書是寫給自由工作者的職涯解惑工具書,感謝它非常實用。
獨自工作的人都經歷過,明明離開受雇身分、總算擺脫老闆指揮,如今卻每個案子都受人擺布,好像把一個老闆「解壓縮」成更多老闆使喚自己,毫無獨立之感。名為自由工作,卻容易為金錢焦慮,擔心收入而不敢拒絕案子,接太多工作又害怕做不完,從前在公司是被迫加班,如今卻自己選擇過量工作,嘗不到自由滋味。想當初,懷抱理想生活而離開穩定工作,追求獨立自主,卻還是感到迷惘、抓不到確定的未來……
好險我們有瞭這本書。作者蕾貝嘉.西爾(Rebecca Seal)是英國人,身兼記者、編輯、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是知名美食作傢,她和先生兩人都自由工作(先生是攝影師),與孩子一起住在倫敦。即使在旁人眼裡蕾貝嘉很成功,但自由工作十年經驗的她,始終有和你我一樣的睏頓,她試圖搜尋工具書來解決睏難,卻始終找不到閤適的解答,於是自己寫瞭《SOLO一個人工作聖經》,幫助工作者瞭解自己需要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設法打造符閤個性的理想生活,而不是苦撐著、努力去做那些感覺不對勁的事。
我們都在離職後纔知道,要先學會當自己的老闆,纔能享受選擇的自由。自由工作有優點也有缺點,而剋服缺點、享受優點,需要不少學習的過程。
自由工作的優點,是比受雇者擁有更多選擇和自主。能選擇怎麼工作、何時開始與結束工作,能選擇工作地點甚至閤作對象,不但擺脫通勤之苦,工作滿意度還比受雇者高齣百分之十(即使在收入較低的情況下也是)。自由工作者有百分之七十五不想迴去當上班族,雖然憂慮與壓力較高,但也更樂觀、更能學新事物,此外,有超過百分之四十一的人改善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而自由工作的缺點,是容易缺乏規畫導緻生活一片混亂。比如該怎麼進行工作?每天應該工作幾小時、何時纔能休息(案主可不會等你有空纔上門)。即使現在能維持生活,但未來職涯該往哪裡走?自由工作者每個人型態不同,沒有前例、沒有同事和上司,因此時常無人可求助,麵對財務壓力、工時失控、對抗焦慮與失敗感,都需要解惑。
這本書分三大部分、十八章彙整自由工作的疑難雜癥。如果打破章節重新綜閤,可看齣本書討論範圍幾乎涵蓋每個對工作疑惑的角落,包括:
從工作到休息—解決超時、過勞、如何設定界線、適當休息、保持心態穩定;
找尋工作意義—熱情存在嗎?必要嗎?工作意義又從何而來,麵對成功與失敗;
如何看待金錢—包含心理層麵與實質上,以及對待金錢與時間的交換關係;
處理人際關係—孤獨、寂寞、社群媒體帶來的比較心理與傷害,當然還有人脈;
工作以外的生活規畫—人生不是、也不該隻有工作。
辭職後獨立工作九年的我,讀本書時有不少地方扼腕為何沒有早點看到!例如書中提到,研究證實超時工作有害健康、損害思考能力,每週工作四十八小時以上和睡眠失調有明顯關係。高工時不等於高生產力,人類最有效率的工時,大約是每週十到二十小時(十小時,不是錯字!)。再怎麼天纔的人,每天也很難專注四小時以上。感覺時間充裕的人,生活幸福感最高,也因此,學會用錢來換時間「或」選擇減少收入以獲得更多自由時間,都是讓人生感覺更好的方法。
曾因過勞損害健康,隻能黯然離職的我,也從書中瞭解為何我們總是自願過勞。勤奮工作纔符閤道德的心理、在人際展演與競爭中想取勝的心態、追求更多金錢的渴望,是動力,也可能是幸福生活的糖衣毒藥,不可不慎。
在找尋工作意義上,作者蕾貝嘉雖然是知名美食作傢、齣版好幾本暢銷食譜,但她卻老實承認自己對美食寫作沒有熱情(竟然!)。熱情或許是迷思,工作意義可來自追求專精、來自於感到與他人連結,而且意義因人而異,可以自己思考形塑,瞭解這點對我影響重大。
如果工作意義人人不同,那麼看待成功與失敗也很重要。第六章花瞭大篇幅討論獨自工作者麵臨不確定性,如何從各種工作挫摺中復原(包括工作以外的休息、與工作之中的找尋節奏),甚至如何麵對失敗、接受失敗、學習找人協助。淡化自己和工作的聯繫,「你不是你的工作」,所以不需要把個人價值「隻」建立在工作成就上,找到更大的認同,找到支持的人際網絡。這些建議,讓正在經歷生涯低潮的我,真有解惑之感。
而第十六、十七章分別從心理與實質層麵探討金錢,更是我翻閱的第一個部分。對工作者來說,金錢至關重要;然而如何找到樂趣、意義這些內在動機來「預防」追求收入與地位的外在動機占據太多頭腦,也很重要。作者說,試著休息一下,不考慮金錢,不要執迷於成功,試著少一點甚至停下工作,把重心從工作移開,有效率地、快樂地,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你會發現,工作會更有成果。
人生絕對不是隻有工作,所以最後,想想自己不工作的時候要幹嘛,可能纔是創造理想的生活最重要的課題。工作之外的人生,也該花時間好好計畫,畢竟我們不隻是工作的老闆,也應該是自己人生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