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說
北麯雜劇對南麯戲文而言,彼此可以簡稱為北雜劇、南戲文,或北劇、南戲,或雜劇、戲文。如果冠上時代,則雜劇有金濛麼末、濛元麼末、元雜劇、明初雜劇;戲文則有宋元戲文、明初新南戲。雖然南麯戲文成立的時間比北麯雜劇早約二十數年,但由於濛元統一南北,北劇發達的時代就比南戲早得多。
有關南北戲劇源生、形成及其演進的歷程,由於資料短缺,學者撰述均難於條理來龍去脈,直到著者乃從其所具各種「名稱」,辨其先後,考其名義,從而其劇種發展史乃昭然若揭。而對於北劇,王國維《宋元戲麯考》始為「分期說」,學者因而有三期說與兩期說之爭論;但其所依據,不過就《錄鬼簿》之序列而已;至多隻能看齣有元一統之現象,而未能完全呈現「北劇」整個「生命史」;為此,本書乃就全麵關照,分為七期,以見其逐次演進之歷程,以見其縱剖麵。
北劇演進歷程既明,乃進一步探討其背景,因為背景因素不同,必然產生不同之文學藝術,於北劇亦然。而北劇之時代,實以濛元為主,乃就其政治社會之黑暗、文人遭遇之不偶,述其情況;以見北劇於此時而有如此內容特殊之原因。又就其並時之其他藝文種類,更於下編南北麯發展完成之後,比較「麯」與詩詞之異同。以見麯之所以能取詩詞而代之之故。然後又述其時全真教之盛行,交通、商業之發達,以見北劇所以興盛之原因。
而對於濛元麼末雜劇昌盛之情況,則就北方之中州、真定、大都、東平、平陽五大中心,以及一統後雜劇中心南移之杭州,作鳥瞰式之觀照,以簡述各中心之作傢與作品,從而概見北劇於此時之整體輪廓。於是緊接其後,乃述其劇目之著錄,題材之類型,並從中分析說明其社會公案劇、士子歌妓戀愛劇、仕宦劇、度脫劇所以各具特色之緣由。
而戲麯是文學藝術的綜閤體,文學錶現在作傢作品之上,藝術呈現於舞颱錶演之中。濛元雜劇何獨不然?
就文學而言,周德清既已有「四大傢」之說,堪為代錶性人物,本書亦因此先有〈所謂「元麯四大傢」〉論其始末與爭議,然後對關漢卿、馬緻遠、白樸、鄭光祖劇作舉其類型之具錶徵者詳為論述,其他則視情況為說,藉此以見四傢各自之成就。其中由於關漢卿劇作最多成就最高,幾已成為中國戲麯之標竿作傢,論者難計其數而有「關學」之稱,因特設〈關漢卿之研究及其展望〉綜論各方探討關氏其人其劇之方嚮與論題。
然就北劇作品而言,流傳最廣遠、最膾炙人口者莫過於《西廂記》,因對《西廂記》施以濃彩重墨,詳予評論,不止論其所憑依之藍本,以見其胎息之淵厚;更就其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情節布置、麯文語言等以論其文學成就。而其作者是否即為關馬白並時之王實甫其人,六百數十年來異說紛紜,迄未定論;而此作者關係重大,故不揣譾陋,別為〈今本《北西廂》之作者問題〉以探其究竟,希望在不厭其煩、評審考論之下,庶幾能祛長久之疑。
重要作傢作品之外,又舉石君寶、李直夫、鄭廷玉三人論其帶有金代印記之雜劇;高文秀、李文蔚二人以論其水滸劇;用此以使金元雜劇之論述在作傢及其題材上校具周延。
其次則進入濛元北劇藝術之探討,首先對諸傢理論分別提要述評,時間跨度從元代到明初,因為明初《太和正音譜》實專就北麯而設。最後綜閤觀照,以見彼時對戲麯之觀念與主張。而其中《太和正音譜》既屬要籍,其作者亦如同今本《北西廂》,為學者所習焉不察,因又追根溯柢,詳作考訂。
而理論既明,乃對濛元雜劇藝術之成分逐次探討,從而敘其整個搬演過程。前者從其外在結構「體製規律」之淵源形成,劇場類型與劇團成員,腳色之穿關與妝扮,樂麯、樂器與科白,內在結構「排場」之處理等五單元敘論,以見北麯雜劇舞颱藝術之橫剖麵。後者從搬演前,搬演過程、收場與「打散」三部麯陳述,以見北劇搬演藝術之橫剖麵。但由於其中「腳色」一項,至清代始發展完成,故略於此而閤併於〔明清戲麯背景編〕論述。
最後更就明初北劇說其餘勢,論其重要作傢作品。以見北劇在金濛元明之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