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與當代藝術:1900-2020跨域舞蹈史

舞蹈與當代藝術:1900-2020跨域舞蹈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西塔.巴梭
图书标签:
  • 舞蹈史
  • 当代艺术
  • 舞蹈与艺术
  • 现代舞
  • 20世纪舞蹈
  • 21世纪舞蹈
  • 跨域研究
  • 文化研究
  • 表演艺术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舞蹈是從表演藝術而生,當代藝術則從作品展出此一形式而來,除了這個基本差異之外,兩者的創作歷程、工作方式及目標常常相當接近。兩者的創作關係一直以來都很緊密,參照點混合又重組,領域交疊、邊界跨域,兩者的高度混雜,成為了藝術與社會最前衛的思想實驗場。

  《舞蹈與當代藝術:1900-2020跨域舞蹈史》列舉數十位來自歐美亞的當代編舞家及其作品,重新審視二十世紀初以來,在當代藝術與舞蹈兩個領域中深具意義的作品,呈現舞蹈是如何經由自身特殊的創作過程,與當代視覺藝術實驗合作,建構出最真實的獨特性。

本書特色

  1.    法國知名舞評家全面解析本世紀舞蹈跨域創作重要潮流
  2.    2021新版法文、中文版同步出版
  3.    附贈《偉大的馴服者》海報
  4.    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出版
《現代劇場的結構與身體:從梅蘭芳到葛羅托夫斯基的表演美學演變》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自二十世紀初至中葉,全球戲劇舞臺在美學、結構與身體實踐層面所經歷的根本性轉變。我們將摒棄傳統上將戲劇視為文學文本詮釋的單一視角,轉而聚焦於身體作為核心表現媒介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案例。全書以跨文化和跨媒介比較研究為基礎,追溯了從亞洲傳統表演藝術中汲取靈感的現代主義先驅,直至戰後激進的身體哲學實驗者,力求勾勒出一幅複雜而豐富的現代劇場身體譜系。 第一部:身體的覺醒與東方靈感(1900-1930年代) 本部分重點考察了西方戲劇界在世紀之交對東方(尤其是中國、日本和印尼)表演體系的重新發現與挪用。在對抗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過度強調「再現」的過程中,愛德華·戈登·克雷(Edward Gordon Craig)、阿道夫·阿皮亞(Adolphe Appia)等理論家提出了「超級傀儡」(Über-marionette)的概念,將演員的身體視為純粹的、抽象的符號載體,而非單純的性格扮演者。 我們將詳盡分析梅蘭芳先生的藝術實踐。梅派京劇將程式化的手、眼、身、法、步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高度凝練、充滿內在精神性的身體語言。這種語言對歐洲先鋒派藝術家,如雅克·科波(Jacques Copeau)和早期蘭波(Lecoq)的訓練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將比較分析科波在伯恩斯學派(École des Vieux Colombier)中對「非個人化」身體的追求,與梅派表演中對角色「意蘊」的內化與外顯之間的異同。重點將放在身體的靜態結構(如梅派的亮相與造型)如何承載強烈的心理能量,這與西方試圖打破第四堵牆、喚醒觀眾感官的嘗試形成了有趣的對話。 第二部:功能性身體與媒介的拓撲學(1940-1960年代) 隨著二戰的結束,戲劇的重心從對形式的純粹探索轉向對人類異化狀態和社會結構的批判。這一時期,身體的實用性和對特定「場域」的反應成為核心議題。 維克多·阿爾圖爾(Victor Aubert)在巴黎發展的「動作劇場」(Théâtre du Mouvement)強調身體的自然結構與空間張力的關係,主張演員必須重新建立與自身重力、呼吸的原始聯繫。同時,美國的後戰實驗性戲劇開始關注媒介的物理性。我們將探討對舞台技術的重新定義——例如,燈光不再僅僅是氣氛的輔助,而是成為塑造身體輪廓和劃分空間維度的積極力量。 這一章節也將深入分析格特魯德·斯坦(Gertrude Stein)文本與表演形式的結合。斯坦的重複性語言和非線性敘事要求演員發展出與傳統發音學截然不同的身體節奏,將語言的音樂性和身體的機械性並置,為後來的「聲音詩歌」表演奠定了基礎。 第三部:身體的解構與原始性的回歸(1960年代及以後的影響) 本書的高潮部分聚焦於傑日·葛羅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的「貧乏劇場」(Poor Theatre)及其對身體本質的極致追問。葛羅托夫斯基的理論不僅僅是劇場美學的轉變,更是一種形而上的探究。他將演員的身體視為「靈魂的鏡子」,旨在通過極端的體能訓練和精神專注,消除一切不必要的舞台裝飾(光、服裝、化妝),使表演回歸到演員與觀眾之間最直接、最赤裸的「相遇」。 我們將詳細剖析葛羅托夫斯基的「近距表演」(Close Performance)和「神聖手藝」(Holy Art)概念。這與前述傳統亞洲表演中對「氣」和「內在修煉」的強調形成了奇特的互文性。不同之處在於,葛羅托夫斯基是在一個高度現代化、世俗化的語境下,試圖通過身體的極限來達成某種近乎宗教性的「揭示」。 此外,我們還會分析歐仁·尤涅斯庫(Eugène Ionesco)和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作品中的身體困境。在他們的「荒誕派」戲劇中,身體不再是表達意義的工具,而是僵硬、重複、失去功能的物件,是存在主義焦慮的物理體現。演員的肢體語言常常呈現出機械性的抽搐、無效的動作和對空間的無力佔有,這與梅蘭芳的優雅和葛羅托夫斯基的強度形成了戲劇性的張力對照。 結論:身體作為邊界與中介 結語部分將總結二十世紀身體實踐的兩大趨勢:一是對「程式化」的精煉與內化(體現於亞洲傳統的繼承與轉化);二是對「自然性」的解構與重塑(體現於歐洲的實驗主義)。本書認為,現代戲劇的發展史,本質上是一部關於身體如何被重新定義、如何抵抗或融入不斷變化的媒介環境的歷史。從梅蘭芳的精準程式到葛羅托夫斯基的純粹體能,身體始終是藝術家試圖突破語言和視覺界限的最後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西塔‧巴梭Rosita Boisseau


  舞評家,同時也是法國《世界報》(Le Monde)與《電視全覽周刊》(Télérama)的記者。她出版了瑞金‧修碧諾、菲利浦‧德庫弗列、何塞‧蒙塔爾沃、多米尼克‧耶爾維厄與西迪‧拉比‧切克歐等編舞家的專著,其他著作包括:《當代舞蹈全覽:100位編舞家》(Panorama de la danse contemporaine 100 chorégraphes, 2008)、《舞蹈攝影》(Photographier la danse, 2013)、《當代舞蹈》(Danse contemporaine, 2016)《當代馬戲》(Le cirque contemporain, 2017) 、《碧娜的舞者》(Danser Pina, 2018)、《碧娜‧鮑許》(Pina Bausch, 2019)與《嘻哈舞蹈》(Danser hip hop, 2021)。

克里斯瓊‧蓋提諾尼 Christian Gatttinoni

  1989年起在阿爾勒國立高等攝影學院(ENSP Arles)任教至今,並擔任策展、評論與意象教育的工作,著有《當代攝影》(La photographie contemporaine, 2009)。

攝影者簡介

羅宏‧菲利浦 Laurent Philippe


  原本為攝影師,並為電影長片與短片擔任攝影助理,1987年起轉向舞蹈攝影。他與羅西塔‧巴梭合作《舞蹈攝影》、《當代舞蹈》、《碧娜的舞者》、《碧娜‧鮑許》與《嘻哈舞蹈》等著作。

譯者簡介

連苔嵐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歐洲研究所文化政策系碩士畢業,曾任職法國在台協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年從事國際文化與藝術交流事務,致力於推動台灣與歐洲間文化與思想交流。

謝雨欣

  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長期旅居法國,擁有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系學士、碩士及博士前文憑。目前定居台灣,從事文案撰寫、筆譯與口譯,曾參與桃園角板山國際雕塑公園負責與各國藝術家溝通之翻譯團隊。翻譯作品包括當代藝術書籍及展覽專輯、畫冊專文與藝術家展覽藝評,以及法國歌劇院系列影片。

謝淳清

  多摩美術大學畢業、東巴黎大學(Université Paris-Est)藝術學博士。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北藝大戲劇學系暨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期待工作機會。
 

图书目录

序/建立當代舞蹈的創作平台 簡文彬
序/走進一道迎向未來的跨域風景 耿一偉
作者序/法國與台灣 羅西塔.巴梭
 
導論
 
或多或少的獨立
整體藝術的奇想
阿爾溫.尼古拉斯 Alwin Nikolais
菲利浦.德庫弗列 Philippe Decouflé
會舞蹈的服裝
亞歷山大.艾克曼 Alexander Ekman
 
獨立/平等/自由
摩斯.康寧漢 Merce Cunningham
崔莎.布朗 Trisha Brown
露辛達.柴爾茲 Lucinda Childs
舞蹈攝影 .
 
舞台風景
碧娜.鮑許 Pina Bausch
現地創作
萊蒙德.豪戈 Raimund Hoghe
莎夏.瓦茲 Sasha Waltz
 
或多或少的築構
編舞家/造型藝術家
楊.法布爾 Jan Fabre
迪 米特里.帕派約安努 Dimitris Papaioannou
行為藝術
喬瑟夫.納許 Josef Nadj
克里斯丁.赫佐 Christian Rizzo
 
活的視覺造型藝術
亞蘭.布拉德勒 Alain Platel
西迪.拉比.切克歐 Sidi Larbi Cherkaoui
弗朗索瓦.查格諾 Francois Chaignaud
 
或多或少的在一起
有選擇性的近親
埃爾維.羅布 Hervé Robbe
奧迪.杜博克 Odile Duboc
舞譜
瑞金.修碧諾 Régine Chopinot
安吉林.普雷祖卡 Angelin Preljocaj
 
衝突的空間
威廉.福賽斯 William Forsythe
夜晚,黑暗
韋恩.麥格雷戈 Wayne McGregor
戴米恩.雅勒 Damien Jalet
 
或多或少的身體
身體風險
波赫士.夏瑪茲 Boris Charmatz
亞蘭.畢法德 Alain Buffard
瑪 麗亞.黎波 Maria Ribot 與瑪麗.書娜 Marie Chouinard
赤裸的、裸體
 
舞蹈與錄像
何塞.蒙塔爾沃 José Montalvo
羅賓.奧林 Robyn Orlin
電影和舞蹈錄像
部落 (La) Horde
 
去物質化
梅田宏明
蠢蛋一族 Dumb Type
吉爾.裘邦 Gilles Jobin
亞 德里安.蒙多特 Adrien Mondot與克萊兒.巴丹涅 Claire Bardainne
 
引導分析
妮可與諾伯特.科西諾 N + N Corsino:應用程式Self Patterns
 
附錄
參考書目
照片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459599
  • 叢書系列:愛說戲系列
  • 規格:平裝 / 136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建立當代舞蹈的創作平台
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2016年秋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建築尚未竣工,營運推動小組便推出了「臺灣舞蹈平台」雙年展,匯集國內的當代舞蹈界能量,同時也邀請國際知名編舞家及舞蹈工作者來到衛武營擔綱演出及參與講座,帶來為期一週的無國界舞蹈盛宴。除了創造舞者與舞者間實際的創作交流機會,同時也落實衛武營作為「文化客廳」,並將舞蹈推廣給大眾的重要使命。

  表演藝術的美好與痛苦,在於「十年磨一劍」的本質,無論是表演者或是欣賞者,眾所追求、期待的,往往只是「這一場表演」,甚至是「這個瞬間」。因此,表演藝術需要藉由其他媒介,來將作品裡面的細微末節記錄下來,揭露作品中的重要訊息,為觀眾帶來的衝擊與感動永恆典藏下來,譬如書寫。

  《舞蹈與當代藝術:1900-2020 年跨域舞蹈史》幾乎是一本「觀舞米其林」。這本書由羅西塔.巴梭、克里斯瓊.蓋提諾尼及攝影師羅宏.菲利浦共同創作,內容展示「編舞」的歷史及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係,另外也針對舞蹈姿勢、編舞者的生平與風格,以及多支作品的時空背景剖析。而搭配多幅精美的經典劇照,更讓讀者有親臨現場的感受。

  《舞蹈與當代藝術》初版於2011年問世,法國出版方特別為了中文版發行,同步推出全新修訂的版本,為讀者補充近十年的國際舞蹈發展重點,是一次難能可貴的跨國合作。在此特別感謝衛武營戲劇顧問耿一偉老師及書林出版社傾力促成這次台、法同步發行。我們為中文版加上副標,讓讀者更清楚本書橫跨兩世紀的記錄脈絡。

  衛武營「臺灣舞蹈平台」是國內外重要的舞蹈雙年展,我們期盼藉由《舞蹈與當代藝術:1900-2020 年跨域舞蹈史》的出版,讓所有從事舞蹈工作、愛好欣賞舞蹈的朋友們在案頭上多一冊有關當代舞蹈的重要參考文獻,也期待大家在2022 年秋天的「臺灣舞蹈平台」相見!



走進一道迎向未來的跨域風景
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2016 年9月,羅西塔.巴梭來台灣採訪時,我很榮幸有機會與她會面,畢竟那時候,我已是她的書迷,手邊有初版的《舞蹈與當代藝術》與大部頭如百科全書的《當代舞蹈全覽:100位編舞家》。這兩本書成為我在策展與理解當代舞蹈上,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舞蹈與當代藝術》最早發行於2011年,書中對二十世紀初至今,舞蹈與藝術的跨域交涉,作了一趟全面而精要的導覽,讓讀者有如走在林蔭道上,景色應接不暇。

  或許就如美國舞蹈學者安德列.勒沛奇(André Lepecki)在〈舞蹈、編舞與視覺藝術:當代想像力的元素〉(“Dance, Choreography and the Visual: Elements for a Contemporary Imagination”)一文所指出的,舞蹈在當代藝術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是舞蹈的身體性與演出的當下性,賦予視覺藝術家們無限的想像力。特別是當代編舞家不斷嘗試創新的實驗傾向,以及當代藝術界的展演性—編舞轉向(performative-choreographic turn),讓兩個領域很容易一拍即合。舞蹈的非語言傾向,強化了視覺動態展示的面向,這對藝術家來說,就有了交集對話的共通性與誘惑力。藝術家的設計不再淪為只是成為背景的舞台美術,而是視覺、動作、科技與身體可以在演出中交融為一體。像大家熟悉的瑪莎.葛蘭姆,她與美日混血雕塑家野口勇(IsamuNoguchi)的合作,對她的創作有非常大的影響。她的自傳《血的記憶》(Blood Memory),書名來自對野口勇的感激,自傳裡如此描述:「對我而言,藝術即是野口走過的這條道路,這條路引導了我們血的記憶。」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在舞蹈與藝術之間,還有很多風景值得我們去細心探索。

  衛武營決定要出版《舞蹈與當代藝術》時,一開始洽談的是初版。但是這個翻譯出版的動作,激發了巴梭要出修訂版的想法。畢竟十年過去了,國際舞蹈界有許多新的變化消長,加上科技的演變,比如VR的盛行,讓她覺得有必要修改及補充,才能與當下讀者對話。於是這個翻譯計畫很快調整步伐,在作者一面寫,譯者們一面翻譯的情況下,最後達成中文版與法文本同時出版的佳話。

  在此要感謝前法國在台協會文化專員,同時是本書譯者之一的連苔嵐,與巴梭熟識的她,在版權取得、後續與作者溝通給予關鍵的協助。也要向謝淳清及謝雨欣這兩位譯者致意,有了她們的加入,本書才能依照預定時程出版。這個修訂新版有許多圖片需求及設定,編輯過程非常繁複,要特別感謝書林出版公司的編輯劉純瑀的耐心付出,以及衛武營節目部經理林娟代及同仁黃伊涵的全力支持。法方出版社的總編輯米歇爾.紀莫(Michel Guillemot),在面對台灣版的各種新需求,尤其是附贈海報是法文版所無的設計,給予協助並聯繫團隊,在此一併致謝。沒有這些人一起共舞,本書的出版是難以想像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這本《舞蹈與當代藝術:1900-2020跨域舞蹈史》,最大的收穫其實是它在「跨域」這個詞上的實踐性。很多探討藝術史的書籍,在面對不同媒介的交會時,往往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像是拼湊而成,但這裡的整合卻是流暢且有機的。作者對於視覺藝術,尤其是包浩斯(Bauhaus)的空間理論如何被舞蹈身體吸收,闡述得極為精闢。他沒有停留在兩者表面的相似性,而是深入到動態結構和幾何形式的轉譯過程。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提到戰後紐約的表演藝術場景,舞蹈家如何從繪畫的留白中汲取靈感,將舞台空間視為一個可以被隨意分割、重組的畫布。這讓我在思考當代藝術展場中那些「行為藝術」片段時,有了全新的參照軸線。這本書的論述結構很清晰,像是一張不斷擴張的網絡圖,將原本看似分散的藝術事件串連起來,強迫你跳脫單一藝術門類的框架去看待整個時代的創作能量。對於長期關注展覽策劃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絕對是突破性的工具書。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非常「硬核」,但絕非難以親近。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藝術史背景知識,因為作者的用詞和引用的典故都非常精準,不囉嗦,直接切入核心概念。尤其在討論到技術與身體的關係演變時,我感到非常震撼。從早期錄影設備的引入,到數位科技如何改變了觀眾的觀看體驗,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科技進步」這種表面論述。他深入探討了「即時性」和「再現性」在舞蹈中的拉扯,特別是當身體不再必須是唯一的現場證據時,編舞家們如何重新定義「在場」的意義。我聯想到近年來許多VR或擴增實境的舞蹈作品,這些在書中都有先見之明的鋪陳。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一部回顧歷史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份指導未來創作方向的指南,儘管出版年份還未完全涵蓋到最新的趨勢,但其理論基石的穩固性,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對於想寫論文或從事理論研究的讀者,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極高,註釋部分也做得很紮實。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意思,封面用了一種略帶磨損感的材質,配上那張模糊卻又充滿動感的黑白照片,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學院派的枯燥理論。我拿到書的時候,就忍不住在捷運上看了一下序言,作者對於「舞蹈」這個詞彙的界定,從一開始就拋出了非常多挑戰性的問題。他沒有直接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反而是帶領你進入一個不斷質疑、不斷重構的思維迷宮。特別是提到早期現代舞運動,那種掙脫古典束縛的能量,在文字間彷彿都能感受到舞台上的汗水和呼吸。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歷史脈絡時那種細膩的筆觸,他不像有些學者那樣只是羅列時間點和重要的編舞家,而是著重分析了社會變遷、政治氣氛如何滲透進舞蹈身體的表達中。舉例來說,戰後歐洲實驗劇場的興起,不單純是美學上的轉變,更深層次反映了人們對於權威結構的反思,這種連結點的挖掘,讓整本書的厚度遠超出了單純的舞蹈史範疇,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二十世紀文化史側寫。讀完前幾章,我已經開始期待他如何處理後期的極簡主義和後現代解構的浪潮。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在論證上採取的是一種「螺旋上升」的結構,而不是線性推進。初讀時可能會有點吃力,因為它不斷地在不同時間點、不同地理位置之間進行跳躍式的對話,要求讀者必須隨時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當你掌握了作者用來連接這些斷點的「核心概念」(例如「物質性」、「斷裂性」或「空間介入」),你會發現所有看似零散的事件其實都緊密地扣合在一起。這種寫作手法,很考驗作者的功力,也考驗讀者的耐心,但回報是巨大的。它打破了我過去對舞蹈史「ABC」的既有認知,讓我意識到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舞蹈語彙,其實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夾縫中被「發明」出來的。這本書對於「當代」的定義也相當寬泛且具有前瞻性,它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最新的實驗,其實都可以在百年前的某些角落找到其理論的雛形。總之,這是一本需要反覆翻閱、值得被納入長期參考書單的重量級著作。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舞蹈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在於它對「邊緣」的關注。作者沒有把焦點完全鎖定在那些登上主流殿堂的大師身上,而是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描繪那些在體制外掙扎、探索的群體。例如,拉丁美洲、亞洲地區的現代舞如何抵抗殖民文化或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身體語言。這些章節的敘事風格明顯轉為更具情感的張力,帶有一種為這些被壓抑的聲音發聲的使命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身體政治學」的探討,如何透過身體的移動、拒絕移動,來進行無聲的抗議。這不是冷冰冰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了對舞者處境的同理心。閱讀這些部分時,我常常會停下來,回想起自己看過的那些或許不那麼知名,但卻極具衝擊力的演出。這本書成功地提醒我們,舞蹈史從來都不是單一路徑的,它是由無數個體在不同社會場域中奮力開闢出來的複雜地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