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意思,封面用了一種略帶磨損感的材質,配上那張模糊卻又充滿動感的黑白照片,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學院派的枯燥理論。我拿到書的時候,就忍不住在捷運上看了一下序言,作者對於「舞蹈」這個詞彙的界定,從一開始就拋出了非常多挑戰性的問題。他沒有直接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反而是帶領你進入一個不斷質疑、不斷重構的思維迷宮。特別是提到早期現代舞運動,那種掙脫古典束縛的能量,在文字間彷彿都能感受到舞台上的汗水和呼吸。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歷史脈絡時那種細膩的筆觸,他不像有些學者那樣只是羅列時間點和重要的編舞家,而是著重分析了社會變遷、政治氣氛如何滲透進舞蹈身體的表達中。舉例來說,戰後歐洲實驗劇場的興起,不單純是美學上的轉變,更深層次反映了人們對於權威結構的反思,這種連結點的挖掘,讓整本書的厚度遠超出了單純的舞蹈史範疇,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二十世紀文化史側寫。讀完前幾章,我已經開始期待他如何處理後期的極簡主義和後現代解構的浪潮。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在論證上採取的是一種「螺旋上升」的結構,而不是線性推進。初讀時可能會有點吃力,因為它不斷地在不同時間點、不同地理位置之間進行跳躍式的對話,要求讀者必須隨時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當你掌握了作者用來連接這些斷點的「核心概念」(例如「物質性」、「斷裂性」或「空間介入」),你會發現所有看似零散的事件其實都緊密地扣合在一起。這種寫作手法,很考驗作者的功力,也考驗讀者的耐心,但回報是巨大的。它打破了我過去對舞蹈史「ABC」的既有認知,讓我意識到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舞蹈語彙,其實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夾縫中被「發明」出來的。這本書對於「當代」的定義也相當寬泛且具有前瞻性,它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最新的實驗,其實都可以在百年前的某些角落找到其理論的雛形。總之,這是一本需要反覆翻閱、值得被納入長期參考書單的重量級著作。
评分讀這本《舞蹈與當代藝術:1900-2020跨域舞蹈史》,最大的收穫其實是它在「跨域」這個詞上的實踐性。很多探討藝術史的書籍,在面對不同媒介的交會時,往往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像是拼湊而成,但這裡的整合卻是流暢且有機的。作者對於視覺藝術,尤其是包浩斯(Bauhaus)的空間理論如何被舞蹈身體吸收,闡述得極為精闢。他沒有停留在兩者表面的相似性,而是深入到動態結構和幾何形式的轉譯過程。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提到戰後紐約的表演藝術場景,舞蹈家如何從繪畫的留白中汲取靈感,將舞台空間視為一個可以被隨意分割、重組的畫布。這讓我在思考當代藝術展場中那些「行為藝術」片段時,有了全新的參照軸線。這本書的論述結構很清晰,像是一張不斷擴張的網絡圖,將原本看似分散的藝術事件串連起來,強迫你跳脫單一藝術門類的框架去看待整個時代的創作能量。對於長期關注展覽策劃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絕對是突破性的工具書。
评分從一個純粹的舞蹈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在於它對「邊緣」的關注。作者沒有把焦點完全鎖定在那些登上主流殿堂的大師身上,而是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描繪那些在體制外掙扎、探索的群體。例如,拉丁美洲、亞洲地區的現代舞如何抵抗殖民文化或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身體語言。這些章節的敘事風格明顯轉為更具情感的張力,帶有一種為這些被壓抑的聲音發聲的使命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身體政治學」的探討,如何透過身體的移動、拒絕移動,來進行無聲的抗議。這不是冷冰冰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了對舞者處境的同理心。閱讀這些部分時,我常常會停下來,回想起自己看過的那些或許不那麼知名,但卻極具衝擊力的演出。這本書成功地提醒我們,舞蹈史從來都不是單一路徑的,它是由無數個體在不同社會場域中奮力開闢出來的複雜地形。
评分我得說,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非常「硬核」,但絕非難以親近。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藝術史背景知識,因為作者的用詞和引用的典故都非常精準,不囉嗦,直接切入核心概念。尤其在討論到技術與身體的關係演變時,我感到非常震撼。從早期錄影設備的引入,到數位科技如何改變了觀眾的觀看體驗,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科技進步」這種表面論述。他深入探討了「即時性」和「再現性」在舞蹈中的拉扯,特別是當身體不再必須是唯一的現場證據時,編舞家們如何重新定義「在場」的意義。我聯想到近年來許多VR或擴增實境的舞蹈作品,這些在書中都有先見之明的鋪陳。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一部回顧歷史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份指導未來創作方向的指南,儘管出版年份還未完全涵蓋到最新的趨勢,但其理論基石的穩固性,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對於想寫論文或從事理論研究的讀者,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極高,註釋部分也做得很紮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