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學舞蹈全集《第一卷》唐宮廷讌樂舞研究(一):尋找失去的舞跡 重建唐樂舞文明

劉鳳學舞蹈全集《第一卷》唐宮廷讌樂舞研究(一):尋找失去的舞跡 重建唐樂舞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鳳學
图书标签:
  • 舞蹈学
  • 唐朝
  • 唐乐
  • 宫廷舞蹈
  • 讌乐
  • 舞蹈史
  • 文化研究
  • 刘凤学
  • 舞蹈研究
  • 音乐舞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劉鳳學舞蹈全集》預計出版十卷,書目和收錄舞作依序為:
  第一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一),尋找失去的舞跡.重建唐樂舞文明(貴德、皇帝破陣樂)
  第二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二)(春鶯囀、蘇合香)
  第三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三)(團亂旋、傾盃樂、拔頭)
  第四卷 劉鳳學作品第109號《曹丕與甄宓》(上)
  第五卷 劉鳳學作品第109號《曹丕與甄宓》(下)
  第六卷 中國現代舞系列——傳統/現代的詮釋(火花、十面埋伏、門神、冪零群、拉邦三環創作法實驗、俑之一——漢俑)
  第七卷 與宇宙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及中國少數民間舞系列(九族基本舞步、賞月舞、青春舞曲、嘉戎族狩獵舞、西拉雅姆、虹彩妹妹、農家樂、太極劍舞)
  第八卷 儒家舞蹈研究(人舞、化成天下、威加四海)
  第九卷 劉鳳學作品第107號《沉默的杵音》
  第十卷 劉鳳學作品第127號《揮劍烏江冷》

  每一卷內容包含「論述」和「劇場演出實錄」兩大部分,前者以歷史經緯、田野調查、學術研究為梗概,後者以拉邦舞譜、樂譜、設計圖稿、影像呈現,理論和實踐並陳,顯示出劉鳳學逾一甲子的舞蹈創作、舞蹈學術、舞蹈教育的廣博,也透過其個人與她的舞者、龐大的藝術工作群,形塑臺灣當代舞蹈史從微觀至巨觀的多種面向。

  本書為全集第一卷‧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一),以中古世紀唐(618~907)讌樂舞為研究對象,並以讌樂之舞蹈為論述焦點,上篇為研究成果,透過史料及出土文物,探究讌樂舞從西元前16世紀至西元618年的演化過程中,渉及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民族的、社會的各領域所帶來之轉變及影響;下篇為劉鳳學重建唐中曲《貴德》、唐大曲《皇帝破陣樂》兩支舞作的舞譜,以及劉鳳學小傳、年表、相關圖片和劇照。

本書特色

  《劉鳳學舞蹈全集》是臺灣第一部舞蹈全集,劉鳳學更是臺灣首位出版「舞蹈全集」的舞蹈家。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舞蹈,特别是唐代宫廷燕乐舞蹈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 --- 《霓裳羽衣:盛唐乐舞的考古学考察与文化重构》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突破传统舞蹈史研究的文本局限,以全新的跨学科视角,深入探究盛唐时期宫廷燕乐舞蹈的生态、结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意蕴。我们试图从壁画、雕塑、器乐、文献以及出土乐舞俑等一系列物质遗存中,重构一个鲜活的、可感知的唐代乐舞世界。 第一部分:乐舞的物质载体——从考古发现看唐代舞蹈现场 本部分重点聚焦于唐代乐舞遗存的实物证据。我们首先对敦煌、高昌、以及长安、洛阳等地的壁画、墓室壁画中所描绘的乐舞场景进行细致的摹绘与解读。不同于以往仅关注人物造型的描述,本书侧重于分析舞蹈的空间布局、舞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乐器与舞姿的对应关系。例如,对莫高窟第158窟、第220窟等关键壁画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不同阶层、不同场合下,燕乐舞蹈在服饰、道具使用上的细微差异。 随后,我们转向对唐三彩乐舞俑和石刻乐舞题材造像的研究。这些三维立体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舞蹈动作线索。通过对舞俑姿态的力学分析,如“蹚马步”、“盘龙旋”等经典舞姿的分解,结合对古代乐器形制的考证,我们得以初步推断出当时舞蹈的空间移动轨迹和重心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系统梳理了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公孙大娘舞剑器舞”相关形象的细节,试图还原其“霓裳”之韵的初始形态。 第二部分:乐舞的结构与声韵——燕乐体系的解构与复原尝试 唐代燕乐的复杂性在于其高度制度化和融合性。本章致力于拆解燕乐的音乐结构对舞蹈编排的制约与影响。我们援引《旧唐书》、《新唐书》中关于燕乐“相和”、“清商”、“胡部”等不同类别的记载,结合《宋书》、《隋书》中对前代乐舞的沿袭脉络,构建一套“声-位-动”的分析框架。 雅乐与燕乐的张力: 探讨宫廷祭祀雅乐与宴饮燕乐在舞蹈风格上的分野。燕乐如何吸纳西域与边疆乐舞的元素,并将其“礼制化”,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舞谱的缺失与重建的可能: 承认唐代舞蹈专谱(如《霓裳羽衣曲》的完整乐谱和舞谱大多失传)的困境,我们转而分析现存文献中描述的“舞辞”和“舞谱残句”——如白居易诗歌中对舞姿的精确描绘,作为侧面印证来重构舞谱片段。通过对“歌舞大曲”中“舞头”、“舞身”、“舞尾”的结构分析,推导出其叙事逻辑和情感递进。 第三部分:文化符号与审美流变——“胡风”与“汉风”的交融 唐代乐舞的标志性特征在于其开放性与融合性。本书深入剖析了“胡化”对唐代宫廷审美的影响,并考察这种影响如何被纳入汉族传统舞蹈体系,最终形成盛唐独有的气象。 胡旋与健舞的地位: 重点分析了胡旋舞和健舞在宫廷中的流行程度及其社会功能。胡旋舞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政治地位和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通过对“健舞”与“软舞”的对立统一研究,揭示唐代对舞蹈“阳刚之美”的偏好。 服饰与道具的语汇: 舞蹈服饰是解读舞蹈内涵的重要密码。本书详细分析了“蹙鼻浅襠袴”、“穿窄袖翻领袍”等典型唐代舞者服饰的结构,探讨这些服饰如何适应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以及其异域风格如何反哺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 第四部分:唐乐舞的衰落与东传——文明的接力 最后一部分关注唐代乐舞文明的后续影响。本书考察了唐代宫廷乐舞如何通过中亚、朝鲜半岛、日本等周边国家进行传播和演变。特别是对日本雅乐(Gagaku)中残留的唐代元素——如《散套》、《兰陵王》等曲目的比对分析,为我们理解唐代乐舞的“原貌”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本书不仅是对唐代宫廷宴饮活动的复原性研究,更是一次关于古代艺术生命力与文化适应性的深度对话。它力求填补现有研究中对“动态”缺失的遗憾,为当代舞蹈理论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和全新的视角。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鳳學 Liu Feng Shueh


  新古典舞團/唐樂舞 創辦人、創團藝術總監
  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創辦人
  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紅樹林劇場 創辦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榮譽教授

  1925年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1949年畢業於國立長白師範學院,主修舞蹈、輔修音樂。1965~1966年於日本東京教育大學研究舞蹈學,同時在日本宮內廳研究唐朝傳至日本之讌樂舞。1971~1972年於德國福克旺藝術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隨Albrecht Knust及Hans Zülich研究拉邦動作譜及舞蹈創作。1981~1987年在英國拉邦舞蹈學院(Laban Centre for Movement and Dance)攻讀博士學位。1982~1987年間,在劍橋大學教授L. E. R. Picken指導下撰寫博士論文,1987年通過口試,獲哲學博士學位,為臺灣第一位舞蹈博士。

  劉鳳學舞蹈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作品編號已有130首,1976年創立「新古典舞團」,2001年創立「唐樂舞」。其中大型舞作如《招魂》、《北大荒》、《冪零群》、《布蘭詩歌》、《沉默的杵音》、《曹丕與甄宓》、《黑洞》、《灰瀾三重奏》、《黃河》、《大漠孤煙直》、《沉默的飛魚》、《雲豹之鄉》、《春之祭》、《揮劍烏江冷》等。她首倡「中國現代舞」,1967年以「古代與現代中國舞蹈」為題在臺北中山堂舉辦舞蹈發表會,發表「中國現代舞宣言」,為舞壇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呈現一個創作者面對時代的回應。劉鳳學舞蹈風格結構嚴謹,肢體語彙簡潔有力,獨特的舞蹈空間安排,宛如一首精緻完美的交響詩。

  其創作與研究涵蓋四個領域:一、創作(首倡中國現代舞);二、臺灣原住民舞蹈文化人類學之研究、創作與出版;三、儒家舞蹈研究、重建及出版;四、唐讌樂舞蹈文化研究、重建、演出及古譜之譯解、出版。已經出版之著作有《教育舞蹈》、《舞蹈概論》、《倫理舞蹈「人舞」研究》、《與自然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舞譜出版有《大漠孤煙直:劉鳳學作品第115號舞蹈交響詩》(2003)與《春之祭:劉鳳學作品第125號現代舞劇》(2016)。

  劉鳳學經常於國內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建議政府改革舞蹈藝術教育制度,1990年代提供中小學舞蹈班及「七年一貫制舞蹈教育制度」之構想及課程架構。曾獲教育部第一屆國家文藝獎—舞蹈獎、薪傳獎、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屆舞蹈藝術獎及兩次CORD舞蹈學者獎、2016年獲總統府景星勳章、2021年獲第40屆行政院文化獎等。

图书目录

跨越時間之外——劉鳳學種的四棵小樹/郭書吟

【上篇】
序章
第一章  讌樂舞初始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西元前16~前11世紀)
第二章  一場沒有血腥的樂舞文化大革命(西元前11世紀〜前770年)
第三章  百家爭鳴文化轉變中的讌樂舞(西元前770〜前221年)
第四章  兩漢讌樂舞(西元前206〜280年)
第五章  外來文化對讌樂舞的歷史貢獻(西元220〜618年)
第六章  回歸故土 澤被四方

【下篇】
唐中曲《貴德》藝術工作群
唐中曲《貴德》樂譜
唐中曲《貴德》舞譜
唐大曲《皇帝破陣樂》藝術工作群
唐大曲《皇帝破陣樂》舞譜
劉鳳學小傳與新古典舞團、唐樂舞
劉鳳學年表
圖片集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2889657
  • 規格:精裝 / 328頁 / 22 x 29.5 x 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跨越時間之外——劉鳳學種的四棵小樹
郭書吟


  「我20幾歲就出版了第一本書,叫《唱遊創作集》1,所以,很早就喜歡寫書了,大夢一場。」

  20多歲寫書,40多年舞譜記錄,60多年創作生涯,《劉鳳學舞蹈全集》(以下簡稱「全集」)龐大出版計畫的追本溯源,如今看來,幸而得自作者20歲那會兒她戲稱的「大夢一場」。

  加入「全集」編輯群一員,是在2020年8月。那時劉鳳學與新古典舞團團員正進行第130號作品《貴德》的重建和演出,她固定到排練場看排之餘,同時忙碌著第一卷的書寫。每回向人提起高齡96歲的劉鳳學,依然舞耕筆耕不輟,聽者沒有不瞠目結舌的——是什麼樣的強大力量,驅使她不斷向前?

  她便是如此內心燃燒著一缽灼火的人,一如長年來審視自我的擘畫,「我喜歡計畫,喜歡一個計畫就是十年,然後回頭看。」多年前她曾告訴我2。

  《劉鳳學舞蹈全集》不僅是臺灣第一部舞蹈全集,劉鳳學更是臺灣首位出版「舞蹈全集」的舞蹈家。

  她約自2010年起著手全集的出版構思,書目共計10卷,關於出版緣起,劉鳳學描述:「因為我種了四棵小樹,這四棵小樹,是世界上所沒有的。」「全集,是根據我的研究和創作來分類。」

  所謂「四棵小樹」,是她將舞耕一生分為四個領域,分別是:一、創作(首倡中國現代舞);二、臺灣原住民舞蹈文化人類學之研究、創作與出版;三、儒家舞蹈研究、重建及出版;四、唐讌樂舞蹈文化研究、重建、演出及古譜之譯解、出版。

  十卷書目和收錄舞作依序為:

  第一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一),尋找失去的舞跡.重建唐樂舞文明(貴德、皇帝破陣樂)

  第二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二)(春鶯囀、蘇合香)

  第三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三)(團亂旋、傾盃樂、拔頭)

  第四卷 劉鳳學作品第109號《曹丕與甄宓》(上)

  第五卷 劉鳳學作品第109號《曹丕與甄宓》(下)

  第六卷 中國現代舞系列——傳統/現代的詮釋(火花、十面埋伏、門神、冪零群、拉邦三環創作法實驗、俑之一——漢俑)

  第七卷 與宇宙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及中國少數民間舞系列(九族基本舞步、賞月舞、青春舞曲、嘉戎族狩獵舞、西拉雅姆、虹彩妹妹、農家樂、太極劍舞)

  第八卷 儒家舞蹈研究(人舞、化成天下、威加四海)

  第九卷 劉鳳學作品第107號《沉默的杵音》

  第十卷 劉鳳學作品第127號《揮劍烏江冷》

  由於在學術研究的路徑從未中斷過,「全集」在作者原訂計畫中,是一個全新的書寫,「不是考量讀者,而是考量我寫了什麼。」《劉鳳學舞蹈全集》便是上述四棵小樹/領域的集大成,時間軸和範疇彼此構連,每一卷內容,包含「論述」和「劇場演出實錄」兩大部分,前者以歷史經緯、田野調查、學術研究為梗概,後者以拉邦舞譜、樂譜、設計圖稿、影像呈現,理論和實踐並陳,顯示出她作為個人,逾一甲子的舞蹈創作、舞蹈學術、舞蹈教育的廣博,也透過這個個人與她的舞者、龐大的藝術工作群,形塑臺灣當代舞蹈史從微觀至巨觀的多種面向。

  四棵小樹構連而成的「全集」,根源性地反映劉鳳學成長背景所賦予她的包容性和世界觀。幼時生長於中國東北少數民族、白俄人、日本移民混融的齊齊哈爾市,戰時遷徙所遭遇到的不同環境,以及來臺後,1949年在花蓮縣鳳林鄉阿美族部落首次接觸臺灣原住民舞蹈,而後更因田野調查,數度探訪原民部落。在投入儒家舞蹈和唐讌樂舞研究後,追尋古文明的傳播路徑,遠赴日本、韓國、中國、法國、英國等地取經;長年來,她不斷與不同的文化相遇,起先因為喜歡舞蹈,透過採集和親身參與,而後逐步走向系統化分析和研究,再將這些養分轉化至創作。

  「舞蹈文化與民族文化之形成是同步向前的;都是處於同一環境下,在不斷演化過程中,經由不同的文化衝擊而形成各自風貌。其實,我從不諱言我個人舞蹈基因的多面向;宇宙萬物的特殊現象往往令我驚奇,也令我陶醉,因此常常在渾然不覺中,它們便經由轉化而成為舞作的一部分。」3

  ★舞蹈的本源 探問與追尋

  劉鳳學在儒家舞蹈和唐讌樂舞蹈文化研究的領域,獨樹一格。相較於同領域專家學者多著墨考古考證,她在從事學術研究之外,更結合舞蹈的重建、演出和舞譜記錄。

  投入上述兩個領域的長年耕耘,來自她對「舞蹈本源」的探問和追尋。

  幼時接受芭蕾舞訓練,大學二年級接受現代舞教育,大三首次接觸中國邊疆民族舞蹈,「剛開始創作,多半抄襲老師的東西,偶爾加上一點自己的創意,但內心總想走出一條路來。民國40、50年代,政府正好推行民族舞蹈,風氣很盛,我也曾經帶領師範大學學生參加過兩屆,但後來對自己畫了個問號。我認為,一個民族的舞蹈,還是跟他的民族風俗、歷史淵源相結合在一起,所以覺得自己應該再走一條路。」4

  1957年,她稱之為「頓悟」的一年,因在一場研究報告會議上,時任師大體育系主任江良規問她:「既然提出『中國現代舞』的問題,你對中國古代舞蹈看法如何?」此後,劉鳳學毅然停止所謂「穿著戲裝」的中國古代舞蹈,向文獻求解,遍讀古代舞蹈的資料,如古籍、甲骨文、繪畫、壁畫、碑拓、陶俑、畫像磚等,從文獻中發現明朝朱載堉撰述之《人舞舞譜》、《二佾綴兆圖》,因而有了1968年《倫理舞蹈「人舞」研究》專書(並見第八卷《儒家舞蹈研究》),繼而導向淵博深遠的唐讌樂舞蹈文化研究之路徑。

  「當我開始尋找中國的舞蹈,我覺得唐朝的東西最重要,而且流傳最多最廣,所以才從唐朝著手。」

  她先後至日本宮內廳樂部深入研究唐朝時傳入日本之讌樂舞,學習唐代音樂記譜符號、術語,進行古譜譯解,「我在日本所學的第一支唐樂舞,是《萬歲樂》,第二支是《蘭陵王》。傳授我舞步的人辻壽男(Tsuji Toshio,1908~1988,見本卷〈序章〉)的家族祖先,在1000多年前即是赴唐代取經的家族。」除此之外,亦兩度赴韓國考察韓國古典舞,1990年代後赴敦煌、大足石窟觀摩考察。由此可見她對舞蹈根源和舞蹈的本質,上下求索,她所重建的唐樂舞(見第一至第三卷),與毫無史料和時代支撐下編創出來的擬仿物大相逕庭,是極其紮實而高精度的舞種。

  首倡「中國現代舞」,則是在她所處的時代中,對於時代的回應,「我所以提出『中國現代舞』的原始理由,僅僅是針對臺灣整個舞蹈文化發展的某一階段,與我個人舞蹈的思想和實踐的指標而已。」5第六卷《中國現代舞系列——傳統/現代的詮釋》所收錄的〈火花〉、〈十面埋伏〉、〈冪零群〉、〈漢俑〉等作,呈現她將長年鑽研的中國哲學觀、文化思想和身體觀,轉化為饒富人文精神的現代舞創作。第四、第五、第十卷的《曹丕與甄宓》、《揮劍烏江冷》則是以古喻今,分別與音樂家王正平(1948~2013)、馬水龍(1939~2015)合作的現代舞劇,在磅礡的空間和舞蹈音樂結構中,展現她所關切的人性悲懷。

  在數次踏查少數民族和臺灣原住民部落之後,她亦多次以原住民所遭遇到的時代處境,融合歌唱樂舞,編創現代舞作品,如第七卷《與宇宙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及中國少數民間舞系列》、第九卷《沉默的杵音》。

  因而,「全集」所收錄的舞作和蘊藏的哲思,呈現劉鳳學觀看世界的特質,是混融而多元的美學視角,也反映一個創作者對所處時代的回應。她是經歷過大遷徙和大旅行的人,「全集」承繼她長年採集和探索舞蹈的路徑,不僅穿越歷史時間軸,更跨越了國境邊界的空間向度,你會發現她的思考很「大」,收納性廣,除了上述背景促成她對各族群的好奇心之外,亦鍾愛將舞蹈投到人類文化大海洋裡來觀察、取材和研究6——歷史,永遠置放在個人之前。

  ★舞譜的實踐 寫給後世之舞蹈文本

  常言,舞蹈是發生在當下一瞬之大美,然而,這部「全集」嘗試打破此限制,運用拉邦舞譜(詳本卷〈序章〉),使舞蹈的重建、創作、實踐和記錄,跨越時間之外,達到永恆。

  在探向舞蹈本源之時,劉鳳學也思及必須解決重建後再行「記錄」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將舞者身上的「運動感覺」與身體記憶,轉化為書寫符號,藉以保存人體動作文化7。

  劉鳳學在1948年經由戴愛蓮啟蒙,在北京第一次接觸拉邦動作譜8,之後由於投入儒家舞蹈與唐讌樂舞的研究,更加體認到舞蹈記錄的重要性。

  1971~1972年,劉鳳學赴德國福克旺藝術學院隨Albrecht Knust(1896~1978)學習拉邦理論與動作譜;1981~1984年,在Ann Hutchinson、Els Grelinger指導下學習拉邦動作譜的美式書寫方法;1982~1987年間,在英國劍橋Dr. L. E. R. Picken指導下完成重建第七世紀初之大曲《皇帝破陣樂》,並以拉邦舞譜記錄之。

  她學習拉邦舞譜的路徑,傳承自上述拉邦的後繼研究者,從基本符號到能探討人體動作、空間、時間、力、舞者、道具、群舞的書寫系統,並透過此後40餘年的記錄實踐,延續了這條自20世紀初起,拉邦舞譜作為人類舞蹈發展史的一環,並證明拉邦舞譜如同五線譜之於音樂一般,能作為記錄舞蹈的符號,無分國籍和語言。

  「符號是人類最高的智慧。而且我覺得它(拉邦舞譜)最有功能性,也最有學術性,就看你之後用在哪裡就是了。」她說,「也許100年後,有人理解呢!」

  至今,她仍是臺灣少數鑽研拉邦舞譜的研究者,更是臺灣唯一一位、舉世少見將重建與創作的舞碼以拉邦舞譜記錄、出版成冊的舞蹈家——我們或許能將她視為縱貫古今之多種語言和符號的轉譯者,過往她耗時耗力,進行古譜譯解,如今希冀透過舞譜記錄,建立可供後世閱讀、重建、研究的舞蹈文本。

  ★生命的命題 以舞為記

  2017年,醫生診斷出她患有腦瘤,後因年紀關係不適合動刀,選擇讓腦瘤在身體裡和平共處。然而隨著時間和老化等因素,腦瘤也逐漸影響到身體機能,2020年初,她再也無法自行用滑鼠輸入舞譜。

  寫作依然持續,她的工作方式,是從年輕迄今(出了名的)喜愛在夜半三更工作,閱讀與寫字。美麗見方的字體寫在白紙上,再由團員輸入電腦,而後一起進行機上校對。「有的時候寫很多,有的時候一個字也沒有!」她說。

  約莫2020年8月份,有感於自己可能無法按照最初的計畫書寫完成,於是更動「全集」十卷書目和部分內容,原定每一卷分為上篇(論述)、下篇(劇場演出實錄),只得做更改,第二卷之後預定重新撰寫的「上篇」只得犧牲。

  「覺得很遺憾啊!我沒把它(全集)做完,如果十卷書我都自己寫完,多好。」

  「我這是又老化、又生病,兼而有之。」面對衰老,她偶有自嘲。

  不過,她畢竟是鍾愛創作與寫字的人,在完成第一卷逾六萬字的書寫後,編輯工作執行期間,日常時候,她偶會拿起筆練習寫字,即便在她眼中,是「好難看啊、比小楷還小」的手寫字,抑或將團員名字逐個在腦中想一遍,針對某篇章的段落做拋光打磨,縱然身體皮相走向機能衰退,她內心灼火依舊,腦內停不住地進行高速清晰運轉,每一回針對編輯內容的談話,著實使在場者從背脊骨透著心,都會感受到她那強大的意念和感染力。

  「舞蹈實在很奧妙,它又是科學,又是文學,又是繪畫,又是物理,涵蓋的面向太廣泛了!所以我很喜歡向它挑戰。」

  「我最單純了,傻瓜一個,就做了『舞蹈』這麼一件事。」

  行文至此,我希望在極其有限的篇幅下,能微繪出案牘前、排練場、舞臺上這位年近百歲、依然「不願意選擇舒適」的創作者。

  還想再為此套「全集」提點出未來性。

  但凡全集,多是作者在已有各種著作出版之後,經過後繼編輯群的篩選、分類編纂成全集。然而,《劉鳳學舞蹈全集》在第一卷付梓的此前此後,已將形成一種我稱之為「有機」的進行式。

  為了補足作者原訂的各卷「上篇」,因腦瘤無法齊整的狀態,編輯群必須向作者過去發表的逾百篇文章、演講稿、論文、訪談等梳理取材,並視機會針對曾經參與舞作的龐大藝術工作群進行訪談,此番「有機」的進行式和未來式,在即將維持數年的編纂過程中,對編輯群將是一番探尋與再發現。

  這部「全集」啟動出版的時間點,就在紛擾多事的2020大疫年。因為死亡與逝去離我們很近,所以每一次與作者的相處、談話和工作,都顯得格外珍貴與珍惜。

  現今媒體場域因應2004年以來社群媒體勃興和媒介使用的景況,所生產的內容,都越來越趨向短閱讀了,大量充斥螢幕和五感的即時、淺碟、快速消費、斷裂、碎片化的「短閱讀」和爆量訊息當中,時時刻刻在手指觸控之間大量運轉,驀然回想,卻都不記得到底留下些什麼,甚至留不下任何深刻的痕跡;又或者說,這些短閱讀內容的創作初始,就不是為了要「留下」而生產文本。

  但是,劉鳳學在三四少壯的時候,便已然確定未來志願,她只想做「值得留下來」的東西,將舞耕一生的最後統整,交付「全集」,為四棵小樹埋芽後生長;她以自身此生,證明舞蹈之大美,證明文字不是夕陽,藉由符號探究舞蹈本源,再將重建與創作的舞碼,訴諸符號作結,在「短閱讀」的現下,執守「長紀錄」的深刻。

  「老師,這麼長年的寫作,您有沒有從中獲得什麼呢?」

  「人生的樂趣。」

  她頓了一會兒,微笑道,「無限的樂趣。」
 
2020年12月22日 臺北

  註釋:
  1. 《唱遊創作集》,1952,由李瑞方作曲,劉鳳學作詞及設計動作。
  2. 筆者於2012年10月訪談。
  3. 劉鳳學,《大漠孤煙直:劉鳳學作品第115號舞蹈交響詩》,臺北: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2003,卷1,頁17。
  4. 同註2.。
  5. 李小華,《劉鳳學訪談》,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8,頁44。
  6. 同註5.,頁88。
  7. 同註3.。
  8. 同註3.,卷3,頁884。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分量十足,感覺是個浩大的工程。我猜想,這類型的學術專著,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能門檻有點高,畢竟要鑽研「唐宮廷讌樂舞」這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需要的背景知識肯定不少。不過,光是「尋找失去的舞跡」這幾個字,就已經勾起了我對歷史探尋的好奇心。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古典舞,或許都與唐代的風華有著某種隱晦的連結,但中間的斷層與流變,恐怕只有這樣深入研究的學者才能釐清。我個人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從繁複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地重建出當時的舞蹈樣貌,那種從無到有的過程,想必是極為迷人的。畢竟,舞蹈不只是肢體的美感,更是當時社會風貌、宗教信仰乃至宮廷禮儀的縮影,能夠透過文字「看見」千年前的盛世之舞,絕對是值回票價的體驗。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種承諾,承諾著紮實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內容,讓人對台灣學術界在傳統文化研究上的深度感到驕傲。

评分

讀過不少歷史學著作,深知要從零開始「重建」一個失落的文明片段,其難度不亞於登天。特別是「舞跡」,它不像文字或器物那樣容易留下實證,更多是依賴文獻中零星的記載,甚至需要跨領域的考證,像是音樂、服飾、乃至於建築格局,都可能與舞蹈的呈現方式息息相關。這本書能將範圍鎖定在「唐宮廷」,無疑是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精華所在,因為宮廷的樂舞往往是集當時最高藝術水準之大成。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了大量時間在敦煌壁畫、或者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下來的唐代遺物中尋找蛛絲馬跡。這本《全集》光是卷名就暗示了這可能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程,我很期待後續幾卷能帶給我們更多驚喜,或許能揭示一些我們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歷史認知,其實存在著偏差。這就是紮實學術研究的價值所在——不斷修正我們對過去的理解。

评分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出版意義非凡。台灣在推廣傳統藝術方面一直不遺餘力,而唐代樂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的深入與否,直接反映了我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掌握程度。我特別好奇,作者在「尋找」的過程中,是如何處理那些可能帶有異域色彩的元素。唐朝的包容性極強,樂舞必然融合了西域甚至更遠的文化影響。這本書會如何區分哪些是本土發展,哪些是借鑑吸收,並最終形成獨特的「唐風」?這不僅是舞蹈史的研究,更是一部生動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作者能將這些複雜的文化交織,用清晰的邏輯梳理出來,讓讀者在學習舞蹈歷史的同時,也能對那個開放、自信的時代,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评分

老實講,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和書名排版,散發出一種非常專業、甚至有點「硬核」的學術氣息,完全不是那種輕鬆休閒的讀物類型。對於像我這種平常只看小說或流行文學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有點卻步,但同時又激發出一種「挑戰自我」的慾望。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對唐朝的想像,很多都來自於詩詞歌賦的描繪,但如果能加入「樂舞」這個維度去理解,那種立體感和生動性肯定會大增。這種研究如果能多一些圖文並茂的復原圖或模擬的樂譜,那就更棒了。當然,這畢竟是學術專書,或許重點在於論證過程的嚴謹性,而不是迎合大眾的視覺偏好。不過,我還是希望作者能在某些關鍵的舞碼分析上,多提供一些直觀的描述,讓不是舞蹈科班出身的讀者,也能大致領會到「讌樂」的氛圍,那種極致的奢華與藝術性,才是唐代最迷人的部分之一啊。

评分

這本鉅著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文化宣言。我總覺得,台灣的學術研究在某些冷門但極為重要的領域,總有那麼幾位學者能做到「前無古人」。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將「唐宮廷讌樂舞」從塵封的史料中重新帶回公眾視野,那將是台灣學術界對漢文化研究的一大貢獻。當然,這類型的專業書籍,價格和內容深度往往成正比,我可能需要找個安靜的午後,泡壺好茶,才能真正靜下心來啃讀。但這種對知識的渴求,驅使著我一定要去了解,在那個時代的華麗宴會上,樂聲與舞步是如何共同編織出一個帝國的黃金夢。期待這本書能成為後續研究者的重要基石,讓「失落的舞跡」不再只是空泛的想像,而是能被後人學習、欣賞的文化資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