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未來的教育:學校是健康發展的所在

邁向未來的教育:學校是健康發展的所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凱拉.葛羅克勒
图书标签:
  • 教育
  • 学校
  • 健康发展
  • 未来教育
  • 教育理念
  • 学生成长
  • 教育改革
  • 心理健康
  • 积极教育
  • 全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日托中心、幼兒園、小學、到國高中,
以華德福教育的經驗與觀點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教育

  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總是思索著要如何陪伴學齡前以及學齡期的孩子們,使其健康成長、使其有動力面對未來的挑戰?人到底需要哪些能力才能面對當前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並且創造性地應對其影響?教育體系和教學計畫需要怎樣的結構和設計意識,才能培育出靈活、能突破既定框架限制的人,從而能更好地看見什麼必須被改變?

  課堂上需要開展哪些活動,以便為實現新想法形塑主動性和開創意願?有沒有一種適合年齡的教養方式,能更好地發展人文素養,並兼顧媒體素養及資訊科技的使用能力,其面貌為何?不管面對的是什麼問題:人都需要勇氣和信心、健康和生活樂趣。但是學校/教師和家庭/家長如何能為這些珍貴品質的培育提供支持和服務,進而創造出有利其發展的條件?

  本書希望從人的發展的本質讓養育和教育完全符應兒童與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需求,而不是在錯誤的時間去配合商業與教育政策的績效目標。此外,鑑於全世界預期壽命延長,在兒童和青少年階段的身心靈健康發展將成為晚年人生創造性生活的最佳前提條件,因此,不論著眼於此刻與未來,這些都是迫切而至關重要的召喚。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發展的年度里程碑是本書關注的核心,也是為什麼每個人在其生命中的前18年都應該享有受教育權的原因——無論他努力的目標是哪種學校的畢業證書!

  幾乎每天我們都可以在某處讀到:學校和教育體系有必要進行根本變革。日益增加的兒童及青少年心理障礙,以及越來越多的教師受苦於職業倦怠,清楚地表明了現有教育體系需要一個新的方向。作者深切希望為此貢獻一份心力。

本書特色

  ※當代華德福教育經典,德文原著2020年春一推出即熱銷再版,享譽世界,全球中文版經典上市※
  ※第一本全面探討如何讓養育、教養和教育從本質上契入兒童與青少年健康發展需求的教育全書※
  ※人智學總部瑞士歌德館醫學部前部長米凱拉‧葛羅克勒醫師傾注畢生心血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譯自德文原著最新版

  讀者可以藉由閱讀本書一覽百年來的人智學/華德福教育,以及各領域專家學者關於教養研究與實踐的精華、健康教養的密意,進而與書中所描繪的養育/教育圖像產生一種對話式的關係,或某種接力的關係,但絕不是隸屬的關係。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想像裡,這正在展開的圖景將不是一個插畫,而是我們由本書產生真正的觸動、啟發與領會,在我們影響所及的場域--學校、家庭或者活動--透過堅定的意志活在我們的生活和生命裡面的全景圖。
 
《星辰的低语:宇宙奥秘与人类文明的交织》 本书简介 浩瀚无垠的宇宙,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想象力的终极疆域。从仰望夜空的好奇孩童,到穷尽毕生探索星际尺度的天文学家,我们对“那里有什么”的追问从未停歇。本书并非聚焦于地球上的教育体系或特定机构的内部运作,而是将视角拉升至最宏大、最永恒的背景——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刻影响。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跨越天文学、物理学、哲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宏大叙事。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带领读者踏上一次横跨数十亿光年的探索之旅。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太初之光”、“星际航行”、“生命之谜”与“终极归宿”四大卷,旨在揭示宇宙的运行规律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科技进步的轨迹。 第一卷:太初之光——宇宙的诞生与基本法则 本卷深入探讨宇宙的起源。我们不探讨现代学校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而是追溯一切的开端——大爆炸理论的最新证据和精确度。书中详细阐述了暴胀理论如何解释了早期宇宙的均匀性,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种“看不见的力量”如何在宏观尺度上主宰着物质的分布和星系的形成。 科学的历史脉络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些理论的突破是如何建立在对宇宙现象的持续观测和理性思辨之上的。特别是广义相对论如何预言了黑洞的存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时空结构中最极端的实验室。本书详述了引力波探测技术的突破,这使我们首次“听见”了遥远宇宙事件发出的“声响”,而非仅仅依赖光线。这些基础物理学的进展,是理解我们存在于何处的基石,与任何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实践毫无关联。 第二卷:星际航行——恒星的生与死及其元素工厂 恒星是宇宙中的核熔炉,也是构成我们身体的基本元素的来源。本卷聚焦于恒星的生命周期。我们详细描绘了星云如何坍缩形成原恒星,氢核聚变如何点燃恒星的主序阶段,以及不同质量恒星最终的命运——白矮星、中子星,乃至最神秘的黑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超新星爆发。本书强调了Ia型和II型超新星在宇宙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它们作为“标准烛光”,帮助我们精确测量宇宙的膨胀速率,并最终导向暗能量的发现。我们探讨了恒星内部的核合成过程,解释了为何构成生命的碳、氧、铁等元素,都必须在恒星的死亡时刻被抛洒回星际介质中,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做准备。这部分内容完全专注于天体物理学,与学校课程设置或教学方法无关。 第三卷:生命之谜——宜居带与系外行星的搜寻 人类文明最深刻的问题之一是:“我们是孤独的吗?”第三卷将目光投向了数以千计已被发现的系外行星,探讨了生命诞生的条件。书中详尽分析了“宜居带”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液态水存在的区域,还涉及行星的大气成分、磁场的保护作用以及母恒星的辐射稳定性。 本书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TESS任务以及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等尖端设备,如何通过凌星法、视向速度法等技术捕捉到遥远恒星旁微弱的“摆动”或“变暗”。我们深入探讨了系外行星的大气光谱分析,特别是寻找生物标记(如氧气、甲烷的非平衡态组合)的挑战与进展。对于任何认为只有在特定教育环境下才能产生智慧生命的观点,本书提供了宏观的对照:宇宙中存在如此多的潜在摇篮,生命出现的概率需要用更广阔的视角来衡量。这部分是纯粹的行星科学和生物天文学探讨。 第四卷:终极归宿——宇宙的未来与人类的哲思 宇宙的未来并非一成不变。本书的最后一卷探讨了基于当前宇宙学模型的几种可能的终极命运:热寂(大冻结)、大撕裂,或者某种更具戏剧性的结局。我们分析了暗能量主导下宇宙加速膨胀的长期后果,以及恒星燃料耗尽后,宇宙将进入一个漫长、黑暗的“简并时代”。 超越纯粹的物理学计算,本卷也触及了哲学层面。在面对如此深远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时,人类文明的短暂存在具有何种意义?本书将这种对“终极问题”的探索,定位为一种超越日常琐事的、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反思。它探讨了人类对超越自身的知识的渴望,这种渴望正是驱动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书中没有关于学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建议,只有对人类认知边界不断拓展的敬畏。 总结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邀请读者进入知识的深空,去体验宇宙的宏伟、复杂和美丽的作品。它要求我们放下对局部的关注,转而思考我们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位置。这是一次对宇宙工程学的致敬,与任何关于本土教育资源分配或学科改革的讨论都截然不同,它聚焦于我们共同的、永恒的家园——这个充满奇迹的宇宙本身。本书适合所有对科学前沿、宇宙探索和人类在宏大叙事中的位置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米凱拉‧葛羅克勒 Dr. med. Michaela Glöckler


  1946年生,兒童暨青少年專科醫師

  於弗萊堡大學及海德堡大學研習德語及歷史擁有教育學位,於圖賓根大學及馬爾堡大學研習醫學取得醫學學位。隨後在赫爾德克社區醫院(Gemeinschaftskrankenhaus Herdecke)及波宏大學醫院(Uni-Klinik Bochum)接受兒少科醫師的專業培訓,一直到1987年都她是赫爾德克社區醫院兒童門診部的兒少科醫師,並擔任威騰的魯道夫‧史代納學校(Rudolf Steiner Schule Witten)的校醫。她最為人熟知的經歷是1988年至2016年間近卅年的歲月,擔任位於瑞士多納赫(Dornach)的歌德館-靈性科學自由高校-醫學部部長。其中自2002年起她風塵僕僕到世界各地舉辦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Medical Training (IPMT),將人智醫學專業醫師與治療師的培訓往更廣更深之處推展,亞洲各國、特別是華語地區的人智醫學發展進程都受惠於此。她也是兒童聯盟及歐洲應用人智學倡議聯盟(ELIANT)的共同創始人;自歌德館醫學部部長退休後,仍將自己奉獻給人智醫學,為人智醫學及促進健康的教育舉辦國際性講座和培訓活動竭盡所能。

  她著作等身,除了本書《邁向未來的教育--學校是健康發展的所在: 從日拖中心、幼兒園、小學、到國高中,以華德福教育的經驗與觀點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其近期重要著作,如: 與Wolfgang Goebel和Karin Michael合著之《全方位兒童健康寶典:人智學醫師給0-18歲孩子的居家照護暨教養指引(暫譯)》(Kindersprechstunde: Ein medizinisch-pädagogischer Ratgeber, 2018)以及《什麼是人智醫學》(Was ist Anthroposophische Medizin,2017),此二書之全球中文版將由宇宙織錦出版。其他著作有《人際關係中的權力》(Macht in der zwischenmenschlichen Beziehung)、《學童-醫師與教師的共同任務》(Das Schulkind – die gemeinsame Aufgabe von Arzt und Lehrer)、《健康與學校》(Gesundheit und Schule)、《天賦與障礙》(Begabung und Behinderung)等。

譯者簡介

林琦珊


  東吳大學德語系畢業後赴德國弗萊堡大學修習藝術史碩士,並進修華德福外語教學課程。曾任基金會副研究員、出版社編輯及畫廊策展人。長年投入藝術教育工作,包括托兒所藝術教學、親子空間與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活動策劃。2007年開始在華德福學校從事德文教學工作,現為青禾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德文教師。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二版自序                                                         

1. 壓力超載的學校:以及為什麼我們都在談論芬蘭奇蹟?
1.1 來自發展研究上的好消息    
1.2 社會對學校的高度期待
1.3 芬蘭有什麼不一樣?
1.4 華德福學校的情況如何呢?

2. 以發展為導向的教學相對於績效目標
2.1 是什麼刺激了身體與心魂的發展?
2.2 人性化是廿一世紀之「必須」,但要如何做到?
2.3 為什麼學校會使人生病?
2.4 缺乏勇氣與主動力是不行的,要怎麼學習這個?
2.5 「萬事皆有其時」,我們為什麼缺乏耐心?
2.6 在公立學校中有哪些華德福元素?
2.7 那科學上的證據呢?

3. 為了身心靈的健康--在每日教學實踐上意味著什麼?
3.1 健康本源或情感生命在教育中的核心角色
3.1.1 出於愛而學習,怎麼做呢?
3.1.2 在自我教育中,誰教育誰?
3.1.3 人智學是文化資產
3.1.4 在華德福脈絡下的健康本源論與生命融貫感
3.2 心魂健康與社會能力
3.3 身體健康--「心情嗨起來」,不靠毒品也做得到嗎?
3.4 精神健康--如何能不帶意識形態進行教學?
3.5 社交健康--圓中之方要如何辦到?
3.6 促進健康的教育態度之品質

4. 人類圖像及其對於支持健康的教育之意義
4.1 自我認識--一生的挑戰
4.2 帕拉塞爾蘇斯的醫學之人類圖像
4.3 約翰尼斯・斯哥德・艾瑞吉納的神哲學之人類圖像
4.4 人智學的人類圖像
4.5 在思考與觀察脈絡下理解
4.5.1胚胎發展早期的本質四體運作
4.5.2 「第五元素」
  4.5.2.1 思考、情感和意圖是有作用的實體
  4.5.2.2 身心關係範式
  4.5.2.3 心魂相對於靈性
  4.5.2.4 信仰抑或知識?關於外在和內在證據的可能性
  4.5.2.5 透過比較觀察得出的證據
  4.5.2.6 本質四體工作和藝術性的創造

5. 華德福教育的五個健康生成法則
5.1 教學環境設計和感官照護
5.1.1 每個器官由其功能建構而成
5.1.2 十二種感官形態
5.1.3 感官活動和大腦發展
5.1.4 感官發展上可能的支持和損害
5.1.5 教學中的感官照護
5.1.6 自我教育中的感官照護
5.1.7 從感官的自我體驗到靈性的自我經驗
5.1.8 關於輪迴的問題以及感官世界的意義
5.2 照顧生物節律以支持自我調節
5.2.1 關於課表的問題
5.2.2 生物時鐘以及節律功能秩序的核心調節器
  5.2.2.1 日節律的維護
  5.2.2.2 周節律
  5.2.2.3 月節律
  5.2.2.4 年節律
5.3 從錯誤中學習--通往真實之路
5.3.1 兩個例子
5.3.2 什麼是合乎發展的懲罰?
5.4 透過主動以及自我影響的人格發展
5.4.1 「自己做」
5.4.2自我發現與自我跨越
5.4.3 從暫時的到真正的自我意識
5.5 經驗同時代人--我如何置身於人類的全球發展?

6. 教育法則--在人的研究基礎上理解命運

7. 為後半生健康而教育

7.1 一個洞察力的問題
7.2   轉換為實務                                                      
7.2.1 學齡前與直到九歲的第一個學齡階段   
7.2.2十五歲以前的學齡期
7.2.3從高中階段到廿一歲

8. 「有缺陷的人」的機會與風險
8.1 為何人類的發展如此容易受干擾?
8.2 人的原罪與竊火的神話
8.3 自由決定與自我決斷
8.4 追尋真理與建構社群

9. 發展的年度里程碑與華德福教學計畫的呼應
9.1 人生的第一年:專注力與身體掌控
9.2 人生的第二年:傾聽與學會說話
9.3 人生的第三年:在思考中的自我經驗——「我」的體驗
9.4 人智學人的研究對於人生頭三年的普遍觀點   
9.5 人生的第四年:節奏以及樂於重複
9.6 人生的第五年:想像力--我的思考決定它該是什麼樣子
9.7 人生的第六年:發現客觀性
9.8 人智學人的研究對於人生第四年到第七年的觀點   
9.9 人生的第七年:能夠抽象思考以及學齡成熟的問題
9.10 人生的第八年:牢記學習很有趣   
9.11 人生的第九年:孤獨感、「後設意識」與「後設記憶」
9.12 人智學人的研究對於人生第八年到第十年的觀點
9.13 人生的第十年:看待世界的新觀點,大自然、對動物的愛、科技、嗜好與朋友
9.14 人生的第十一年:和語言的新關係
9.15 人生的第十二年:童年完結篇,現在會發生什麼事?
9.16 人生的第十三年:跨越界線,經驗憤怒與無力感
9.17 以人智學人的研究來看人生第十一年到第十四年
9.18 人生的第十四年:渴望的力量與情感的兩極化
9.19 人生的第十五年:誰為我負責?你不用跟我說教!自己的良知甦醒
9.20 人生的第十六年:找到自己的道路--自我負責和義務意識
9.21 人生第十七年:學習與世界的苦難共存
9.22 人生的第十八年:面向未來的勇氣
9.23 人生的第十九年:必要的作為
9.24 人智學人的研究對於人生第十五年到第十九年的觀點
9.25 人生的第二十年:累積經驗
9.26 人生的第二十一年:關於作出決定的困難
9.27人智學人的研究對於人生第十九年到第二十一年的觀點

10. 性與身份認同
10.1 變性與無性
10.2 同性戀    
10.3 自我與伴侶    
10.4 如何看待色情圖片    
10.5 性變態
10.6 命運的問題
10.7 學校裡的性教育
10.8 以人智學的人的研究來看男性與女性的差異         

11. 優律思美為何如此重要?

12. 自由宗教課的課程規劃

13. 科技課程與學習運用數位設備

13.1 媒體教育的作法
13.2 以成長為導向的華德福媒體課程
13.2.1 間接與直接的媒體教育
13.2.2 關於媒體的概念
13.2.3 媒體素養相對於媒體能力
13.2.4  媒體教育的專業領域
13.2.5  媒體在學校:製作先於消費
13.3 技術發展與迫切的當代問題
13.3.1 人類與機器的關係
13.3.2 如何利用新的自由
13.3.3 對世界與人類的興趣不會自己發展出來
13.3.4 科技課程計畫建議一覽表

14. 教師的健康
14.1 助人職業的過勞危害
14.2 教師的美德
14.3 成為自然成長的好夥伴
14.4 教師團隊的工作如何成為力量泉源?
14.5 健康發展的七個條件
14.6 支持健康的備課
14.7 連接「真正的我」

15. 校醫的工作以及學校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照護員和治療師的職責領域

致謝/ 參考文獻/ 網路連結/ 圖版目錄/寫在書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53359
  • 叢書系列:療育與健康系列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自于作者那种对“人”的关怀。许多教育论述往往聚焦于“系统优化”或“政策改革”,但这本书却把焦点牢牢地钉在了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的“健康”上。读到关于教师倦怠(burnout)的章节时,我感同身受,作者犀利地指出了过度行政化对教育热忱的侵蚀。书中提出,一个不健康的教师团队,不可能培养出健康成长的学生,这个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且无可辩驳。此外,对于“挫折教育”的探讨,也跳出了“放手让孩子去失败”的肤浅理解,而是深入到如何提供一个“有支撑的失败环境”,让孩子在跌倒后能获得建设性的反馈,而不是被批判或忽视。这种对情感支持系统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的强调,让我对“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是《邁向未來的教育:學校是健康發展的所在》,以下是五段不同风格的读书评价: 这本书的格局相当宏大,一翻开就让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作者似乎不只是在讨论教育的枝微末节,而是试图勾勒出一个全新的教育蓝图。尤其对于“学校”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我个人觉得非常到位。它跳脱了传统上那种只关注升学率和分数考核的窠臼,转而强调学校作为一个「健康发展所在」的功能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校园文化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像是描述学生在课间互动时那种无声的交流,或是教师间如何形成支持性的专业学习社群。这种对环境和氛围的重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环境的健康度是关键指标,而非单纯的考试成绩。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个让孩子心理安全、更能激发内在好奇心的场域,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不只是空谈理论,更像是给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份操作指南。读完之后,我对于“教育”的理解一下子被拔高了好几个层次,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灌输,而是生命素质的培育工程。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教会孩子如何辨别、筛选和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接收既有信息。作者非常强调“提问的艺术”,认为高质量的提问远比标准答案重要得多。书中对于如何设计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课堂活动有非常多详尽的范例,这些范例并非高不可攀的精英教育实践,而是即使用在普通班级也能看到初步成效的方法。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是去“赋能”(empowerment),而不是“控制”。这种将教育目的回归到个体能动性上的回归,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在教育过程中,是否有太多时候不自觉地成为了“知识的把关人”,而非“探索的引路人”。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促使我们以更开放、更尊重个体差异的视角,去迎接教育的下一个世代。

评分

老实讲,一开始看到书名,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理想化,毕竟在咱们这个竞争激烈的教育体系里,想要“健康发展”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是,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有说服力,它不是一味地批评现状,而是非常务实地分析了当前体制的痛点,然后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未来教育”方向时,展现出的那种前瞻性和务实精神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空喊口号,而是深入到课程设计、师资培训乃至家长参与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框架。比如,书中对“跨学科学习”的阐述,就不是简单地把几个科目拼在一起,而是探讨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PBL)真正培养学生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分析,让这本书的份量瞬间提升,不再是坊间的畅销书,更像是一本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长期参考的工具书。它挑战了我们对“好学校”的固有认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我们真正希望孩子从学校带走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它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跟你面对面交流。尤其是书中穿插的一些真实案例,那些小故事让原本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区共学”的那部分,作者描绘了一个学校如何真正融入周边环境,让图书馆、博物馆、甚至在地企业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这种打破围墙的教育模式,我认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让学校真正成为了社区的“健康核心”。不过,我也好奇,在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所有学校都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作者在后续章节中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关于资源整合和策略性合作的探讨,使得整本书的讨论更具思辨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