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

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陸曉婭
图书标签:
  • 失智症
  • 照顾
  • 家庭
  • 亲情
  • 心理健康
  • 老年护理
  • 自我关怀
  • 疾病
  • 陪伴
  • 情感支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
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

  ◆◆◆

  一想到這個被我稱作「媽媽」的女人,
  再也認不出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覺得非常惶恐……
  我該如何和這樣一個身還在、心已遠的媽媽相處?

  ▌六、七十歲老人照顧八、九十歲老人,已成高齡社會的典型場景,亦正是本書的現實景況。作者年屆退休時,母親患了失智症,令她掙扎交戰:
  誰來照顧?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媽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

  ▌這也是一部愛的紀實。母親認知恍惚,卻給了她機會重耕親情荒地,鼓起勇氣去愛,感覺像終於找回媽媽:
  我該詛咒失智症呢,還是感謝它?如今媽媽會張開雙臂與我擁抱,這是我過去六十年不曾享有的啊!

  ▌身心俱疲,她曾想逃開!但又罪疚於「不孝」……幸好有一群照顧者同伴,讓她接納自己也會有痛苦、害怕和委屈:
  我們不是聖人,就算產生逃離現況的衝動,也請理解,這只是我們處理不了自己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之一。

  ▌但,失智畢竟不可逆,母親的病情日趨重度,「那個難題」,難以迴避:
  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

  ◆◆◆

  這本書,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不光是作者的個別經驗,你我也終須面對。

  在這場生命的馬拉松考試中,我們全心照顧心愛的人,也請記得,要照顧好自己。

本書特色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陪伴失智母親十多年的作者,從「照顧者」的角度,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
  她是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小孩,我餵她吃飯,幫她穿衣、洗臉,帶她上廁所,我緊緊地和她牽手,給她安全感,我哄著她,讓她不覺得寂寞,開心笑出聲。
  有時,委屈在心裡翻騰,吸去我的能量,但我會陪自己一下,不去認領她的辱罵。生病的挫敗、無助、羞愧……她只是想發洩,千萬別傻傻地把她的氣話當真。
  我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前,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

名人推薦

  ◎吳佳璇醫師:「這本書,一定能為更多曾經或即將陪家人走到最後的讀者,帶來溫暖與力量。」
  ◎王培寧醫師:「這本書很真實,很正向,很實用。」

  ◎推薦序: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失智父親的照顧者)
  ◎共鳴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朱為民(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陳乃菁(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陳穎叡(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楊力州(導演/執導失智長者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
  劉秀枝(失智症領域權威/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共鳴好評‧感動回饋

  ◎含著眼淚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我向所有的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推薦這本書。
  面對日漸失能、失智的母親,曉婭老師沒有把照顧任務當作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而當作是與母親重建全新的溝通模式、重建母女關係、撫平過去創傷的珍貴機會。
  寫完這段文字,我就要給我的媽媽打電話。因為我和曉婭一樣,年幼時沒有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從身體到情感都沒有建立起母女間的親密和依戀。曉婭是母親得了失智症以後,才重建了那種親密和依戀,而我,我不想、也不能等到那一刻。
  我要給媽媽看曉婭的書,並且告訴媽媽,我很愛很愛她,她是我心裡最美麗的媽媽。
  ——《聰明的照護者》主筆/洪立

  ◎它看起來像日記,讀起來像散文,但它更像是一本生動的失智症陪護教科書,字裡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方法與技巧,乃至智慧和啟迪。
  ──北京師範大學老年心理學教授/王大華

  ◎參與本書編輯工作的每個人,都落淚了,她們打電話給媽媽、休假回家看媽媽……而我還記得看到書的最後一句時,人到中年的我在辦公室痛快地哭了一場。作者是個強大的女性──母親、女兒,身為女性,我們可以很了不起!  
  ──本書簡體中文版編輯/外外

當當網讀者推薦

  ‧我的媽媽今年八十歲,閱讀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和幫助:怎麼幫助媽媽預防和延緩衰老;怎麼陪伴與照顧老年人;怎麼透過與母親的溝通和交流,去圓滿母親和自己的生命等等。如此真實而細微地對各種狀況的面對與處理,每一個小點上都具有借鑑與學習的價值。

  ‧上了些年紀的我,除了情感故事,感興趣的還有裡面分享的一些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實際操作。作者運用心理學知識觀察、分析、理解、陪伴媽媽,獨特的視角,使得她寫的這本書和別人不一樣。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的书籍的简介,内容将围绕照顾失智家人的经历、挑战、实用策略以及自我关怀展开,同时严格避免提及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聚焦于一个家庭在面对失智症过程中的普遍体验与应对策略。 --- 探索照护的漫长旅程:在迷失与重逢之间,重塑家庭的联结 一本书,献给每一位在爱与责任的十字路口徘徊的照护者。 家庭,是避风港,也是战场。当记忆开始模糊,当熟悉的脸庞变得陌生,当那个曾经支撑着家庭的支柱开始依赖他人时,照护的重担便悄然降临。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医学手册,而是一份真挚的生命体验记录,一份关于爱、失去、适应与重生的深度剖析。它深入探讨了当一个家庭成员被诊断出患有失智症(Dementia)后,整个家庭结构将面临的剧烈震荡,以及照护者如何在巨大的情绪消耗中,重新找到立足点。 第一部分:失落的序曲——“熟悉的陌生人”的降临 失智症并非一夜之间发生,它是一场缓慢而无声的侵蚀。本书首先细腻地描绘了早期征兆的捕捉与确认过程——那些被误认为是“老糊涂”的小插曲,如何逐渐演变成令人心悸的现实。我们将跟随家庭成员的视角,体验那种既熟悉又疏远的复杂情感:眼前的这个人仍拥有相似的轮廓和声音,但核心的“自我”却在一点点剥离。 这部分重点探讨了诊断初期家属面临的“认知失调”:既要接受亲人正在经历的衰退,又要处理随之而来的恐惧、否认与愤怒。我们讨论了如何与被诊断的家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在不引起反抗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接受必要的帮助。这需要极高的同理心和极强的耐心,因为任何强迫性的干预都可能加剧他们的焦虑和退缩。如何巧妙地“顺势而为”,而不是“逆流而上”,成为照护者必须学习的第一课。 第二部分:日常的战役——应对失智症行为的迷宫 随着病程的推进,照护的挑战不再是线上的,而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失智症带来的行为和心理症状(BPSD)是照护中最耗费心力的部分。本书将详细解析如何识别并应对常见的复杂行为:无端的指责、反复的徘徊、日夜颠倒的作息、以及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 照护不是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它更像是一场需要不断调整策略的“即兴表演”。我们探讨了环境改造的重要性——如何将家中打造成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提示的环境;如何通过“替代性沟通”来理解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需求和痛苦。例如,当照护者被指责偷了东西时,争辩往往适得其反。本书提供了一种“共情式接纳”的视角:关注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而非行为本身的是非对错。如何通过音乐、触觉或熟悉的物件来“锚定”他们的情绪,是成功穿越这些“迷雾”的关键。 第三部分:制度与现实——系统支持的缺口与填补 照护失智家人的旅程,往往暴露了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本书客观地审视了在现有医疗与社会福利体系下,家庭照护者所面临的实际困境:专业的喘息服务稀缺、资源获取的繁琐流程、以及财务压力的陡增。 我们分享了如何系统性地整理和利用可用的资源,包括申请评估、对接社区服务、以及筛选合格的专业机构。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了“家庭内部的责任重新分配”。失智症的照护往往不成比例地落在某一位家庭成员身上,尤其是女性家庭成员。如何与其他手足、亲属进行坦诚的对话,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并避免“救世主综合征”的出现,是维持长期照护可持续性的重要前提。 第四部分:镜子的另一面——照护者自我关怀的重塑 照护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许多照护者在全身心投入“照顾”他人的过程中,遗忘了“自己”的存在。长期的压力、睡眠剥夺和情感耗竭,使照护者自身处于崩溃的边缘。 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在于将焦点转向照护者本身。它坦诚地探讨了“照护者的罪恶感”(Caregiver Guilt)——为自己的疲惫感到内疚,为不能“做得更多”而自责。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情绪?答案在于重新定义“什么是好的照护”。好的照护并非完美无缺的替代,而是可持续的、有边界的陪伴。 我们深入讨论了建立“照护边界”的必要性——如何学会拒绝、如何为自己争取休息时间,以及如何重新拾起被搁置的兴趣。这不仅仅是“放松”,而是确保照护者能维持心智的健全,从而有能力继续提供支持。书中鼓励照护者将自我关怀视为照护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给飞机机翼充氧一样重要。它引导读者去寻找那些能在黑暗中提供光亮的社群支持,认识到求助并非软弱,而是智慧的体现。 结语:在告别中学习爱 最终,失智症照护的历程,是关于“放下”的功课。放下对过去状态的执念,放下对未来可控性的幻想。本书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视角:即使记忆和认知功能逐渐消退,但情感的联结和爱的存在是持久的。照护的意义,在于珍视当下每一个清醒的瞬间,在重复和遗忘的循环中,重新发现并确认你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本书不是为了提供一个万灵药,而是成为你在照护旅途中,一个理解你的同伴,一个给你力量的向导。它陪伴你走过那些不为人知的煎熬,并最终帮你找到力量,在爱与责任的重压之下,依然能坚韧而完整地生活下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曉婭


  新聞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

  從事編輯工作近三十年。退休後,決定將第二人生投入公益,成立了協助弱勢孩子的公益組織「歌路營」。然而,隨著失智母親的病況日趨重度,她在六十歲時二度退休,以陪伴母親。

  近年來,關注老年與死亡議題,為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理事。
 

图书目录

推薦序/這個故事,帶給照顧者溫暖與力量  文◎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失智父親的照顧者)  010
 
序言/當我媽媽的媽媽  016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01風,起於青蘋之末  030
可能早在十年、二十年前,媽媽腦部的退化就開始了。

02回程,誰來接?  038
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老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

03想個理由,找居家看護  048
怎樣才能減少媽媽生活中的危險因子,讓她得到更好的照顧?

04老媽如何計量她的幸福  057
聽她講出莫名其妙的話,我心裡覺得好笑或委屈,但我不再和她當真,也不會取笑她。

05媽媽的藏寶洞  065
她把什麼寶貝都往衣櫃裡藏,是不是如今僅剩這方天地,是她能自己掌控的?

06老婦帶老老婦還鄉  072
老媽總是叨念著要回家。她想回的「家」,到底是哪裡呢?

07日之夕矣,老媽怒矣  090
有「日落症候群」的老媽,每到傍晚,就陷入糟糕的情緒中。

08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097
像失智者這樣每天都面對一個新的世界,誰承接得住?

09老媽成了我的影子  104
精神荒蕪的老媽跟著我,充滿恐懼不安地跟著我,無時無刻不跟著我。

10和媽媽玩寫信遊戲  118
與其說是和她玩,不如說是我和自己玩,是我自己安慰自己吧。

11媽,對不起,我要逃跑了  124
委屈在我心裡翻騰,吸去了我的能量。

12我和老媽終於有了「肌膚之親」  133
我輕拍著媽媽消瘦的腳踝,安撫媽媽,就像女兒小時候,我輕拍著,哄她入睡一樣。

13歡迎你到我家來玩啊  142
當她無法在生活中定位自己的時候,也許周圍的人就成為她獲得存在感的救命稻草?

14無聊就是無法聊  149
一個失智症中晚期患者,到底是怎樣談話的?

15當我也成為獨居老人,要怎麼過?  159
有一天我的年紀大到生活不能自理了,會不會把子女拖垮?

16失智老媽的能力盤點  167
漸漸忘了自己是誰、身處何方的媽媽,原來還擁有不少生活能力啊!

17全天候照顧老媽  174
失智者沉睡著,而能夠喚醒他們的,是我們的耐心和智慧。

18那個被「冰凍」的小女孩  185
陪伴的過程,讓我思考媽媽和我的關係、媽媽和她自己的關係,以及媽媽和世界的關係。

19我不玩「猜猜猜」的遊戲了  194
「喪失記憶」,帶給失智症患者什麼樣的痛苦?

20何以解憂?唯有牽起手  202
眼看著親人身體猶在,心魂卻已飄然遠去,那有多痛!

21襪子和福氣  210
患了失智症,也許讓媽媽獲得一種享受簡單幸福的能力?

22父母在,不敢老  216
六、七十歲的老人,照顧八、九十歲的老人,將是高齡社會最典型的場景。

23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孩子  224
我要像呵護自己的女兒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

24送媽媽上「幼兒園」  230
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

25安養院的失智同伴們  242
從陪伴失智老媽開始,進入一群失智老人的生命故事。

26霓虹燈下的安養院  248
這對老夫婦,一個阿茲海默症、一個帕金森氏症,一起住在這裡。

27上醫院記  264
一旁候診的中年男人百感交集地說,現在家裡需要他照顧的是四個老人。

28「綁架」老媽過年  271
有媽媽的年,我們過得很珍惜。

29我媽媽,特立獨行的「小lulu」  277
眼神、動作、語言,其實都悄悄建構著照護的氛圍。

30母后大人,用膳啦!  286
在媽媽徹底退回自己的世界之前,我們需要做些什麼,為了媽媽,也為了我們自己。

31路漫漫其修遠兮  295
似乎一夜之間,媽媽的頭就抬不起來了,她到了失智症的最後一個階段。

32當媽媽不再抬頭看這個世界  305
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個世界的連結之前,我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

33畢竟這太殘酷了,不是嗎?  314
如果視「老病死」為殘酷的話,誰的生活能逃離這分殘酷呢?

34我的媽媽,還在  322
「用進廢退」:盡量讓失智症患者做他還能做的事情,可以延緩衰退。

35今晚關機睡覺  328
淚流滿面地憶起,十五歲的我將離家遠行的前一夜,黑暗裡,我聽到很少表達感情的媽媽,在輕輕地抽泣。

後記/這一段文字,來自「真實」  342
真實記錄著失智者的生命歷程,真實描述了陪伴者的酸甜苦辣。
 
附錄/失智症相關醫療、照護協助資源  346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2584
  • 叢書系列:Restart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6.5 x 21.5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這個故事,帶給照顧者溫暖與力量
文◎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失智父親的照顧者)


  五年前,新北市衛生局舉辦一場失智論壇,邀我和與會夥伴分享日本社會如何因應失智老人走失。由於參與者都有豐富的照護經驗,討論十分熱烈。

  直到人群散去,一位身形清臞的女士才上前,問我有沒有照顧極重度失智者的推薦讀物。她因母親失智,十多年來參加過數不清的研討會,沒遇過專談極重度患者照護的講者,覺得很孤單。

  還記得當時,家父確診阿茲海默症約兩年,我一心只想讓他安全地在自己熟悉的社區趴趴走,甚至不揣疏漏,翻譯了NHK策劃出版的《失智失蹤──一萬個遊走失蹤家庭的衝擊》(天下生活出版),為自己增加知識,也為「失智友善社區」的理念略盡綿薄。

  那位女士的話始終在我心底,儘管當時無法正面回答;直到看到陸曉婭女士所著的《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終於找到答案。

  ●

  為何忘不了一位陌生女士的提問?

  生活在快速高齡化社會,面對失智海嘯來襲,她的疑惑也是位於「海景第一排」的我關心的議題。

  過去這些年,幸運得到極其用心的外籍看護幫助,不僅父親過得不錯,我也能在工作與照護間維持平衡。唯一無法改變的,是父親心智退化的趨勢,即使想逃避,也不得不思索:

  已經判定重度身心障礙的父親,究竟在家,還是機構,才能得到最好的照顧?

  ●

  時間回到二○一五年初,作者陸曉婭和我面對相同的處境:她的母親八年前在北京大學第六附設醫院,確診阿茲海默症。

  陸家三名子女,和來自農村的看護小楊阿姨,齊心讓老太太在長年生活的社區,過著有品質的生活。直到看護因自己母親的健康出狀況,必須還鄉,子女們也沒有信心及時找到另一位與母親和得來、又有豐富照顧經驗的看護,終於下定決心,捨過去幾年參觀過的養護機構,就近選定妹妹家對街新開的養老院,帶母親前往評估。

  除了好看護難尋,作者更著眼於「媽媽現在已經基本上不認識人了,對環境也不那麼敏感了,同時又特別喜歡有人和她說話,我們覺得送她進安養院的時機到了」……真是字字說到我的心坎裡。

  同為心理助人專業人員,作者和我都相信,有專業團隊做後盾的優良機構,能照顧好長輩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重點是如何與居家照護「無縫接軌」──作者建議,就算失智者難以理解,也要誠實告知;還要預留家人及原看護輪流去陪伴長輩的過渡期,降低分離焦慮,也讓新團隊速速認識老人家的習性。

  我曾在診間遇過許多因失智照護重擔而身心俱疲的子女,不僅賠上自己的健康(還有工作),更常為照顧期間對長輩一時的情緒失控感到愧疚,覺得自己是個不合格的照顧者。

  「曾經考慮過機構嗎?」我一定會找適當時機切入這個議題。

  除了經濟考量,常見的回答包括:放不下;親族(多半是旁系)會說話;甚至包括當初答應過長輩,絕對不送安養院……

  經過提醒,有些家庭重新評估各種資源,決定送機構照顧。不只一位求助者回饋:「不用和爸/媽二十四小時綁在一起,相處時間變短,品質反而變好」;還有人表示「外傭再好,不可能日夜無休。機構確實是為人子女工作與照顧,蠟燭兩頭燒之外的選項」。

  選擇機構照護後,作者多了些餘裕,能更深刻省思,當失智者失去語言作為生命與生命的連結,仍能透過為母親按摩、牽著她的手和摟著身體,以身體與身體的接觸,感受母親的存在,且進一步在日復一日的陪伴中,找尋生命的意義。

  對一歲半就與母親分離的作者來說,她以為母親因為子女的陪伴,感受到一生匱乏的愛,內心的創傷受到療癒,才能對其他老人釋出善意。正如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言,「人主要關心的並不在於獲得快樂和避免痛苦,而是要瞭解生命的意義」。

  ●

  陸女士長達十二年的照顧馬拉松,在二○一九年十一月下旬抵達終點。

  如同作者母親的主治醫師于欣,也是我在墨爾本大學的學長提到:在照護這條路上,自己遇過形形色色的人,像陸女士這樣有心,把經歷寫出來,可以幫到他人的,卻是不多。

  照顧後進如我,確實從書中平實真誠的文字,得到同理與撫慰。唯一可惜的是,作者並未與讀者分享,當母親進食、吞嚥功能喪失後,子女們如何決定要不要放如鼻胃管之類的維生器材,或是放置後撤除的時機。

  或許我不該太貪心,期待這個與母親告別的故事,像百科全書一樣,包羅重度失智後照護的各種面向。但我相信,陸家的故事,一定能為更多曾經或即將陪家人走到最後的讀者,帶來溫暖與力量。

序言

當我媽媽的媽媽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人生中很多事情是不請自來的,你沒法提前想好怎麼對付,只有當它發生了,你才明白,在未來的日子裡,你的人生將不再按照你的預期前行。

  比如,我就完全沒想到,我聰明、要強的老媽,居然會得失智症。我退休後不得不將很多時間、精力放到她身上,甚至要變成她的「媽媽」。

  就像老媽不願意接受自己病了一樣,我也不願意接受老媽患了失智症這個事實,不願意接受我不得不放棄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承擔起「為媽媽當媽媽」這個新的人生角色。

  也許有人認為,照顧日漸衰老的父母,是天經地義,是做子女的本分,沒什麼好說的。可是對我來說,真的不太容易。

  首先,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的人都知道,照護這樣一個親人的壓力是多麼大。據說,失智症家屬中憂鬱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六十。

  其次,農耕時代的人為父母盡孝的時間,遠遠低於現在。在中國,一九五七年時,人民平均壽命是五十七歲,而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早已突破八十歲(編註:根據「一○九年簡易生命表」資料,在台灣,平均壽命亦呈現上升趨勢,從二○一○年的七十九‧二歲,增至二○二○年的八十一‧三歲),這意味著照顧父母的時間會大大延長。我的同齡朋友中,退休後就回家全天候照顧父母的不在少數,死在父母之前的也不是一個兩個了。

  要是六、七十歲的子女本身已經身患疾病,力有未逮;或者雖然健康,還想繼續做些自己喜歡的事,還想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比如「發揮餘熱」,恐怕難免內心的衝突。

  要知道,農耕時代是大家庭,大家不是住在一起,就是生活在同一個社區,照顧父母往往並不需要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現在大都市中都是核心家庭,光是往返距離,就帶來很高的時間成本。如果搬到父母家生活,或讓父母和自己生活,用空間換時間,就要努力協調兩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看到過老人家在子女家中茫然無措,覺得自己就是個「累贅」;也看到過晚輩受不了長輩的「指手畫腳」而心生鬱悶。奉養、盡孝,這些意涵深重的詞一旦落到細節中,就有無數的衝突和挑戰,但在講究孝道的這個社會,它們卻很少被看到、被承認。

  除了上面這幾個共同點,對我來說,給媽媽當媽媽還有一處特別不容易──我其實從小沒有得到多少母愛。

  一來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一歲多就被送到外婆家,五歲左右開始一個人在北京上幼兒園、上小學,十五歲時獨自遠赴異鄉,等我歸來,父母再次出國工作。屈指算來,在父親去世、母親退休之前,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寥寥可數。

  另一方面,因為童年的心理創傷,我媽媽似乎喪失了很多愛的能力,雖然她從未打罵我們,但也很少讓我們感受到親切和溫暖的愛意。

  現在,我這樣一個沒有感受過多少母愛的人,就要給患了失智症的媽媽當媽媽了。

  從二○○七年帶她去醫院檢查記憶力,到二○一九年十一月她離開這個世界,在漫長的十多年裡,聰明、要強的媽媽,慢慢地變成了一個不會走路、不會吃飯、不會說話的存在,最終身著絲絨旗袍,優雅地告別人世。

  ●

  回望這段特別的生命歷程,我發現,支撐著我的是兩個因素:一是來自弟弟妹妹的體貼與共同努力;二是透過寫作,記錄給媽媽當媽媽的過程。寫作,一方面將我內心的糾結、焦慮、煩躁和委屈抒解開來;一方面幫我把對命運的無奈,轉化為對生命的觀察、覺察與省察,讓我在辛苦的陪伴中,看到了意義。

  我並非從一發現媽媽生病就開始記錄陪伴她的過程,事實上,那時我還在報社上班,工作很忙碌。二○○八年我退休後,和「青春熱線」的志工杜爽開始公益創業,又度過了忙碌而充實的五年。

  二○一三年,在我六十歲生日那天,我離開了自己創辦的公益機構「歌路營」,原因之一就是媽媽的失智症已經進入中期,我需要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她。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我才開始用寫作記錄陪伴她的過程。

  二○一五年一月,媽媽進入了安養院。在她生命最後的幾年中,我寫得也不太多,一方面因為她漸漸地失去了與我們、與這個世界互動的能力,一方面面對她,我也有太多的不忍、太多的無奈。

  我也沒有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所有的艱辛和瑣碎,只是在某些特別有感觸的時候才寫。因此,這不是一本「失智症陪伴照護全紀錄」,雖然我相信這些文字對失智症患者的家屬也會有一些幫助。

  媽媽去世後,重新看自己寫下的這些文字,我忍不住又哭又笑。看著一個鮮活的生命一步步走向「百年孤寂」,讓我無比憂傷;看到陪伴她的過程中,我們居然還能苦中作樂,也讓我再次感知生活從來不是只有一種顏色。

  媽媽所在的安養院有一位知名的醫學專家,也是失智症患者。有一天我和她聊天,我說:「我知道您是某某醫院的大教授。」老人家似乎突然清醒了,一揮手道:「Gone with the wind!」

  啊,gone with the wind,隨風而逝。多麼瀟灑的老人家!

  現在,媽媽已經離去,她的生命真的gone with the wind了嗎?

  窗外,微風掠過椰林,我好像聽到媽媽說「我在這裡」……

後記

這一段文字,來自「真實」


  [真實記錄著失智者的生命歷程,真實描述了陪伴者的酸甜苦辣。]

  人生路上,會有大大小小的考試。陪伴患了失智症的媽媽走完她人生的最後一程,是我生命中的一場馬拉松考試。

  和我一起上考場的,是我的弟弟和妹妹。

  現在,這張考卷寫完了。

  在上面,你會看到,得了失智症的人在生命下坡路上的種種狀況,那就是我們的一道道考題。你也會看到,這張答案卷並不乾淨工整,更不是沒有錯漏缺失。在它上面,留下了我和弟弟妹妹們的努力,也留下了屬於我的擔心、焦慮、掙扎和挫敗,還有答卷過程中,我的學習、反思與成長。

  我沒有在考卷上譜寫一首首「愛的頌歌」,也沒把「無私奉獻」當作滿分標準來追求。在高齡社會已然來臨之際,如果這些文字對別人有點用的話,我希望它來自「真實」:真實地記錄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真實地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

  重新看這些文字,我也發現了自己最大的焦慮,不是在生活上如何照顧老媽,而是覺得沒有辦法瞭解老媽的內心世界,包括她一生的生命故事。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瞭解上一代,其實是為了找到自己的根。我覺得知道父母的一生是怎麼度過的人,會和這個世界連結得更深,對生命愛得更深。願讀到此書的朋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去不帶評判地聽聽父母一生中的酸甜苦辣,去發掘一下他們的生命故事,特別是那些寶貴的細節。

  ●

  媽媽去世不久,COVID-19襲來。在疫情肆虐的日子裡,我整理完了這些文字。我想,這份答案卷的完成,也是我一項人生使命的結束。

  感謝媽媽。媽媽,你的失智症給了我一個機會去成長。在不得不顛倒人生角色去做你的媽媽的過程中,我彷彿像陪伴女兒長大一樣,慢慢學會處理種種「事情」──既有無數想得到想不到的「事」,也有複雜與糾結的「情」;我學會了仔細地觀察和深入地理解,也學會了忍耐、諒解、接納和允許。

  你的狀況,也讓我能對自己的晚年早一點開始思考和準備。這些年來,我堅持學習,接觸新知,努力保持心智的活躍:我透過寫作和講課釋放自己的創造力,透過公益活動與社會保持連結互動,透過自助旅行讓自己在陌生的環境接受刺激,激發自身的潛能……

  媽媽,在你離開後,我在自己身上發現,其實你的很多特質也在我的身上,比如:

  我喜歡新的挑戰,就像你願意去學習當時少有人學的法語一樣;

  在人生岔路口,我總是自己做出判斷和選擇,並且在精神上非常獨立;

  甚至,我也像你一樣,學東西還滿快的……

  這些與你相似的特質,曾經在我生命的旅途中帶給我許多幫助,今後它們還會陪伴我繼續前行,就像早已去世的爸爸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記一樣。

  還有,我特別欣慰的是,在你去世後,聽弟弟說,你雖然很少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感情,其實你對我們的付出也是心存感激的。有一次,院子裡的一個阿姨告訴弟弟,媽媽拿著弟弟和弟媳送去給她的西瓜說:「你看我兒子多好,又給我送西瓜來了。」說這話的時候,媽媽流了眼淚,想必那眼淚裡有許多的愛吧。

  好了,親愛的媽媽,你走過了很多的路,領略了這世界上很多的風景,現在和爸爸一起在天堂安息吧!
 
(二○二○年二月十五日,媽媽去世三個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发是关于“放下完美主义”的课题。在亚洲文化背景下,我们总被教育要孝顺、要尽责,很多照护者常常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标准,一旦达不到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作者似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书中反复强调,照顾失智家人是一个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她分享的许多应对策略,都不是那种高科技或昂贵的解决方案,而是非常基础、非常回归本心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技巧。比如如何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去化解一场潜在的冲突,或者如何巧妙地利用环境布置来减少家人的焦虑感。这些“软技能”远比理论知识更具实操价值。而且,书中对“照护者自我关怀”这一块的探讨,力度非常大,她没有把这个部分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章节,而是把它放在了核心位置,这无疑是对所有长期照护者的巨大肯定——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照顾他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让人感到温暖,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略带手绘感的字体,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一股真诚和陪伴的力量。我看到那个标题,就知道作者肯定花了很多心思去记录和梳理照顾失智家人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而是像一个邻家姐姐或者某个朋友,非常坦诚地分享她的生活切片。光是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那种细致入微的关怀,从早期的疑惑、诊断,到后期的日常应对、情绪管理,甚至连照护者自身的心理调适,都有细致的篇幅。我尤其欣赏作者愿意把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时刻也写出来,比如面对家人生气、混乱时的无助和愧疚,这种真实感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因为很多正在经历的家庭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却常常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种“我懂你”的感觉,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本简单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份深夜里为你点亮的台灯,陪伴你度过那些最难熬的时刻。它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支持系统,告诉正在经历这一切的父母、子女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评分

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失智症”,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以及情感支持网络的一些深层问题。作者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不断地重塑自己对“爱”、“自由”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她将一个原本被视为“悲剧”的生命历程,转化成了一个充满学习与成长的契机。这种积极的“意义重构”,对于任何面临重大生活变故的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我感受到,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跳出“失智症”这个标签,看到那个曾经鲜活、独特、值得被爱的家人。它鼓励我们在照护的重压之下,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个体尊严的维护。读完之后,我心中的沉重感减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坚韧和平静的力量,仿佛被赋予了一种处理未来任何艰难情况的勇气。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沟通障碍”的部分尤其出色,这简直是失智症照护中的核心难题。当语言能力逐渐退化,或者认知出现偏差时,传统的对话方式就失效了。作者似乎是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非语言沟通”的力量。书中对于如何倾听“沉默”和“行为”的解读,非常有洞察力。比如,当家人开始重复讲述某件过去的事情时,许多人会选择打断或纠正,但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温柔的视角: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事实的重述,而是一种情感上的确认和安全感。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缓解了照护过程中的摩擦。此外,书中还隐晦地提到了如何与医疗体系、社福资源打交道,虽然不是攻略型的指南,但通过作者亲身的经历和教训,读者能提前预判到可能会遇到的行政流程上的困难,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本“带着温度的实战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流畅自然,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沉闷或枯燥,这对于处理沉重主题的书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她能把那些极其琐碎、重复,甚至有点令人筋疲力尽的日常照护工作,描绘得既有画面感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我特别留意到她处理时间线的方式,不是机械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穿插着回忆和当下的反思,这样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听她娓娓道来过去那些酸甜苦辣。书中对于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述,比如第一次发现母亲行为异常、确诊后的家庭会议、以及如何调整家庭角色分配等等,都处理得非常细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她没有试图去美化照护过程,而是用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和饱含热泪的温柔,记录下了家庭成员之间在压力下如何重新定义爱与责任。这种平衡拿捏得极好,让你在为之动容的同时,也能获取到实用的、接地气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