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

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藍偉瑩
图书标签:
  • 提问
  • 思考
  • 学习
  • 教育
  • 思维训练
  • 批判性思维
  • 问题解决
  • 沟通
  • 自我提升
  • 探究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藍偉瑩老師繼暢銷作品《教學力》後又一力作
所有教學者、學習者及家長,無法忽視且需刻意練習的《提問力》

  「探究」與「素養」不僅是孩子學習的關鍵字,
  父母與老師更要成為啟動孩子思考的提問者!
  善用提問,促進聆聽、對話與思考,發現與看見「關鍵理解」,
  透過提問,優化解決問題,激發創意潛能,建立互動關係,驅動更好的改變!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提醒:
  「傳統上既定的講課特徵,是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
  但這種提問常常以取得答案為滿足,而不是引起疑難,由師生共同討論。」

  超過25年教學資歷,長年投入客製化師資培育的偉瑩老師,累積了上百場教學工作坊的帶領能量,
  8年來更是踏遍全台縣市,是第一線學校與教師長期且深度的陪伴者。
  從培養教師優質教學力的初衷出發,這次更聚焦探究「提問」的本質:
  不僅從教育哲學的思維源頭,爬梳提問的內涵(WHY)、提問需求的情境(WHAT),
  更深入討論提問歷程的關鍵(HOW)以及提問實踐的場域(WHEN & WHO),
  是資深教育工作者與師資培育者,針對教育與教養現場的「提問力」深刻體悟之作——

  ★如何創造有益學習發生的課堂?
  ★如何激發師生共構的精彩對話?
  ★「發現」與「驗證」脈絡的提問,有何不同?
  ★孩子的提問過於發散,怎麼改善?
  ★4種NG提問陷阱,怎麼避免?
  ★如何透過7個問題,確認孩子是否已經掌握「關鍵理解」?  
  ★我們的提問用語是否足夠「中性」以促進孩子思考?
  ★如何透過提問,讓學生成為會思考且自律主動的人?
  ★身為教師社群領導者,如何促進對話與反思?
  ★ 如何透過聆聽與溝通,使團隊產生有意義的互動?
  ★如何促進親子間有愛無礙的溝通?家長如何提問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就從《提問力》這本書開始,跟著偉瑩老師,
  大人和孩子一起練習,把思考的天性轉為更好的思考習慣:
  →大人善用提問力,成為更好的引導促進者、課堂設計者,以及組織領導者。
  →孩子學習提問力,發展探索世界的另一雙眼睛,培養嚴謹的思考與判斷力。

  從「提問」的目的、脈絡、類型、方法與語言,幫助讀者掌握「提問」的關鍵,
  並將「提問」有效應用在親子教養、學校學習與領導共好三大領域中。

  因為,偉瑩老師深信:
  提問,可引導自己及他人「看見並反思」隱藏於現象背後的意義。
  能夠提問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探索者;
  能夠反思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社會參與者。

  誰適合閱讀《提問力》?
  1.適合教師閱讀:透過提問,重新思考課程設計,審慎決定課堂中的提問設計和次序安排,有效串連學生思考,激發師生共創的精采對話。
  2.適合學校決策與社群領導者:促進提問發展的關鍵理解,讓提問不流於發散,也不只是事實表層的理解,更能聚焦在深層的意義,促進組織溝通品質。
  3.適合家長閱讀:讓提問自然而然在親子生活中深耕發芽,培養孩子主動好奇、思考探究的習慣。

各界好評

  這本書結合了作者長時間的教學經驗及人生觀察,有心法也有策略,引領讀者進入問題的世界。讓我們了解,更美好的未來就從向世界提問、向社會提問、向自己提問開始。──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台灣教育最欠缺的就是「提問力」!我認為《提問力》這本書是後一○八課綱時代的及時雨!只要願意花時間好好參透這本好書的人,提問功力將會大增,引領孩子開始思考。──葉丙成(台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

  面對無常的未來與環境,比起找答案,更需要先問對問題。就像藍偉瑩老師這本新書所提醒我們的,不要那麼容易接受既存的現實,試著再多問一點。去問,就對了。──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試問下個世紀的孩子,面臨資源缺乏、高度競爭的成熟社會到底需要什麼能力?這本《提問力》給的不是答案,而是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大腦編寫的一本操作手冊!──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提問力”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丰富且具有真实感: 《深海秘境: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与生态研究》 作者: 艾丽西亚·冯·哈根 (Dr. Alicia von Hagen) 出版社: 环球地理文库 出版年份: 2023年秋季版 内容提要 《深海秘境: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与生态研究》是一部跨越考古学、海洋生物学、地质学与人类学前沿领域的宏大著作。本书记录了国际深潜研究团队“海渊探索者”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发现一个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隐秘的海洋文明遗址——“阿斯塔洛斯”(Astalos)——的完整过程与初步研究成果。 本书不仅详尽描述了水下探险的惊心动魄,更深入剖析了阿斯塔洛斯文明的独特社会结构、其与极端深海环境的共生关系,以及他们留下的、颠覆现有文明起源论的先进技术遗迹。同时,研究团队在遗址周边采集到的独特生物样本,揭示了地球深海生态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富有生命力的事实。 --- 第一部分:探索的序曲与深渊的召唤 (The Overture to the Abyss) 章节 1:挑战已知的边界 本书开篇回顾了人类探索深海的历史脉络,从早期潜水钟到现代高压遥控潜水器(HROV)的发展历程。作者首先阐述了启动“海渊探索者”计划的科学动机:对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持续监测,意外捕捉到的微弱、非自然信号,预示着深海中可能存在着未被记录的复杂结构。 章节 2: “普罗米修斯”号的航行日志 详细记录了研究船“普罗米修斯”号的组建过程、船载高精度声纳阵列的部署,以及首次下潜任务的心理准备。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生动再现了从海面到海平面下数千米的物理变化,以及深海探险团队所面临的巨大技术压力和未知恐惧。 章节 3:首次接触:几何体的回声 本章描述了关键性发现的瞬间。在深度接近一万米的海底平原,高分辨率侧扫声纳系统捕捉到了一组具有高度规律性和人工痕迹的结构回波。作者细致分析了这些回波的频谱特征,首次提出“这并非地质构造,而是一个遗迹”的激进假设。 --- 第二部分:阿斯塔洛斯的解密 (Deciphering Astalos) 章节 4:水下城市的结构测绘 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详细介绍了团队如何利用最新的三维声学成像和光照技术,对阿斯塔洛斯遗址进行无损扫描。阿斯塔洛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个由高度耐压的晶体硅酸盐物质构筑的、呈螺旋上升结构的复合体。作者提出了关于其建筑材料——一种至今无法在常压下稳定复制的“仿生晶体”——的初步化学分析报告。 章节 5:失落的记录与符号系统 考古学家团队在遗址中央发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光之碑”的结构。这些结构表面刻有复杂的符号,它们不依赖于光线反射,而是通过内部的微弱生物荧光进行信息传递。本书首次展示了对这些符号的初步破译工作,揭示了阿斯塔洛斯人对时间、引力与“液态能量”的独特理解。 章节 6:文明的起源猜想:从古老到史前 基于碳同位素测定(针对附着在遗址上的深海微生物层)和地质年代学分析,阿斯塔洛斯的建造年代被推测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或尼罗河流域文明。本书探讨了这一发现对人类“走出非洲”和“文明摇篮”定义的颠覆性影响,并提出了阿斯塔洛斯人可能是地球上第一批适应极端环境的智慧生命的假说。 --- 第三部分:共生与演化:深海生态的革命 (Symbiosis and Evolution) 章节 7:热液口与生物穹顶 阿斯塔洛斯遗址奇特地坐落在多处高压、高温的黑烟囱(热液喷口)附近。生物学家团队发现,该文明的建筑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这些喷口释放的化学能和热能。本章重点介绍了阿斯塔洛斯如何与喷口周边的巨型管虫群、未知虾类共生,并利用这些生物的代谢产物作为能源或材料来源。 章节 8:极端环境下的生物适应机制 海洋生物学家详细分析了在该遗址附近发现的三种新型深海生物——“幽灵水母”、“晶化藻”和“压力适应菌落”。这些生物的细胞结构和蛋白质折叠机制,展现了对超高压力的极致适应性。研究表明,阿斯塔洛斯文明可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主动引导了这些生物的适应性进化,以服务于他们的生存系统。 章节 9: “阿斯塔洛斯能源系统”的模拟重建 这是全书最具前瞻性的章节。研究团队基于对遗迹结构和生物代谢的观察,提出了一套基于“化学梯度驱动”的无污染能源模型。虽然无法完全复制,但对该模型的理论推演,为地球未来能源科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一种完全不受光照和地表资源限制的能源体系。 --- 结语:静默的遗产与人类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反思了这次发现的哲学意义。阿斯塔洛斯文明的沉寂,或许是适应与环境变化失衡的结果。它提醒着人类,文明的定义不应局限于陆地上的辉煌,真正的生存智慧可能隐藏在地球最严酷的角落。 《深海秘境》不仅仅是一份考古报告,更是一部对生命韧性、技术极限与文明短暂性的深刻冥想。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所知的历史,并对地球深处潜藏的未知力量保持敬畏。 目标读者群: 对海洋考古、前沿科学发现、古文明史、以及复杂生态系统研究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学者及科技爱好者。本书配有大量高清水下摄影图片、精密结构扫描图及生物学手绘图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藍偉瑩


  現任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是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著作《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榮獲金石堂2019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擁有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離開體制內之前,曾擔任台北市教育局中教科課程督學、台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與化學老師、新北市金陵女中秘書與化學教師。在教學理論與課堂教學的交互激盪中,偉瑩老師以學習共同體模式開放課堂,發展具學科素養的探究課程;在超過25年的教學資歷中遇過不同特質的學生、父母與家庭,也充分了解學校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樣貌。

  現在,她是第一線學校與教師長期且深度的陪伴者,8年來踏遍全台各縣市,了解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上面臨的困境。透過為上百所學校、上千名教師的教學把脈過程中,理解教師的需求,不僅提供「客製化師資培育」,更將困難的教育哲學與課程專業概念,轉化為更容易理解與實踐的語言。透過支持成人來支持孩子,偉瑩老師期許與學校、老師、父母與孩子並肩同行,成為更美好的自己;更鼓勵父母與教師反思並解構自己的學習歷程,幫助孩子朝「學習的專家」之路邁進。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提問讓人與眾不同 黃俊儒
推薦序 台灣教育最欠缺的「提問力」! 葉丙成
推薦序 你想清楚了嗎?你問對問題了嗎? 廖雲章
推薦序 用提問為自己大腦編寫操作手冊 羅怡君
自 序 欣賞那個愛提問的孩子
前言 想要好答案,先有好問題
 
WHY 問「思」篇——為什麼提問?
你常提問嗎?
不提問,不思考?
為什麼要對他人、世界與自己提問?
 
WHAT 問「題」篇——什麼是提問?
提問的情境有哪些?
提問的脈絡有哪些?
提問的方法有哪些?
 
HOW 問「提」篇——如何提問?
「關鍵理解」如何決定?
「關鍵理解」如何探究?
「關鍵理解」如何引導?
「關鍵提問」如何提出?
提問如何更精準?
 
WHEN & WHO  問「用」篇——問對了嗎?
親子教養如何用心問?
學校學習如何精心問?
領導共好如何真心問?
開創未來如何學會問?
 
結語 未來,從提出好問題開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51140
  •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欣賞那個愛提問的孩子


  我從小就愛問個不停。

  媽媽忙碌時如果沒有空理會我,就會請我安靜一點,如果請我安靜無效,她就會運用「有效的方法」讓我安靜。每當我無法向人問問題時,便會自己開始提問與找答案,所以很多東西只要經過我的手就會壞掉了,而我的說詞永遠都是:「是它自己壞掉的,不是我弄的。」

  現在回頭想想,學齡前的我這樣想很正常,我只是想要知道鬧鐘為什麼會走、收音機為什麼會有聲音,而且我只是打開來瞧瞧而已,都是它自己不好,為什麼會拼不回去了呢?可以想見的,我當然又受到媽媽運用「有效的方法」修理了一頓。

  上小學後,我感興趣的事物範圍開始改變,例如當我聽見大人總說「吃水果不要把籽吃進去,不然肚子裡會長出水果來」,我當然不可能把籽全都吞進肚子裡,試試看肚子裡會不會長出水果,但我會找很多空的鐵罐子,然後去外面挖許多土回來,只要有新的水果種子就把它種進土裡,想要看看會變出什麼來。雖然媽媽告訴我這樣種子不能長大,說土不對、罐子不對,說了很多很多,但我就是想要試看看。

  記得有一次下過雨後,我看到路面上出現好多小蝸牛,覺得很特別,回家拿了塑膠袋就衝出門。後來我抓了一袋小蝸牛回家,純粹是出自好奇,並沒有要做什麼偉大的研究。當然,最後這些小蝸牛的屍體被媽媽發現了,罪魁禍首的我根本忘記我偷藏了一大袋在房間裡,於是我又被藍媽媽的「有效方法」管理了一番。

  雖然我從小就是家中被「有效方法」管教最多的小孩,但卻更激勵了我的好奇心,讓我更想知道「為什麼」,或許在我心中更想知道的是,到底什麼時候媽媽才會有空回答我的問題吧!我的父母雖然對我的行為很難招架,卻常常在其他長輩或朋友面前說起我所做的事情,我聽得出來也看得出來,其實他們並沒有那麼討厭我的作為,這也讓我更安心地繼續維持好奇與提問的習慣,因為我知道他們還是很愛我的。

  上學後,我發現並不是每個老師都喜歡我的好奇與提問,但還好我從小受過媽媽的「鍛鍊」,至少還看得出什麼表情和口氣是表示老師快要受不了我了,所以我很聰明地只會對著願意跟我一起討論的老師說出我的疑問。回想起來,能夠和願意敞開心胸跟你討論的人一起對話,真的是很過癮的事情。也因為對事情保持好奇以及凡事都想搞清楚的習慣,求學時期的我即便是在許多講述法的課堂中成長,就算老師們沒有問我問題,我也會一直對自己提問,只要有我想不通的事情,只要是課本上或是老師的說明有跳躍或不順之處,我就會想辦法自己找答案。

  那是個沒有網路可以搜尋資料的年代,如果找不到答案只能找大人討論,否則就得去圖書館裡一本書、一本書地翻閱。我從來都不為了考高分而讀書,只有一件事情會讓我想要學習,那就是當我不懂或是想把事情搞清楚的時候。

  至於我的好奇心是怎麼來的?其實正是從那位喜歡使用「有效方法」管教我的媽媽那裡來的,因此媽媽就是我第一個要感謝的人。

  我的媽媽小學三年級後就因家庭因素無法繼續讀書,正因如此,她相當渴望學習,她也總是很努力地自學,每當遇到有不懂的地方就會想要知道,一有不會的地方也會馬上問我們或問朋友。現在媽媽更厲害了,每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她都會自己上網找資料研究,目的就是想要讓問題獲得改善,我想這就是媽媽給我最好的身教吧!從前最受不了我這麼調皮的人,卻是影響我最深、也是我努力學習的對象,給了我一生最好的示範。

  我很感謝在求學生涯中遇過的幾位老師,他們是我第二個要感謝的人。

  記得高中歷史老師採用主題討論的方式進行授課,歷史期中或期末考試也是用非選題要我們表達想法;數學老師不只是給我們解題目的方法,還讓我們知道數學家是怎麼思考與形成理論;國文老師花了許多時間讓我們看到文本是如何構成,思考作家想傳達什麼;生物老師總是抱著一疊厚厚的最新雜誌進教室,還提供許多補充資料讓我們盡情翻閱,我永遠都記得那份幾乎快要出到一百題的月考考卷,裡面有超過一半的題目都是非選擇題。感謝老師們能夠尊重我們的學習樣態,願意傾聽大家的提問,讓我能很安心地提問與思考。

  因為這些對我影響深遠的人們,以及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讓長大以後成為老師的我在進行課程設計時,總會思考著:現象或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如果要讓學生從不會到會,我應該要怎麼安排教學次序以及提問?如果在備課過程中發現有些細節是過去求學階段沒有釐清的,我也會重新學習一遍,因為一個完整的理論或概念,就應該具有符合邏輯的思考歷程。我自己重新經歷了一次概念建構的過程,所以在每一個要引導學生的關鍵,都能知道該如何引導與觸發。

  進了研究所以後,是另一個學習上的大突破,因為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做大量資料的閱讀,上課時間還能與老師和同學充分討論,也有許多課程鼓勵我們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研究。記得碩一時,我就針對好多門課做仔細的研究,透過觀察、資料蒐集與分析,讓我更清楚學生學習的意義。而博士班後的學習更是如此,我的指導教授楊文金老師是個很尊重學生的人,老師總是說重點不是把書讀完,而是讀完以後,你有什麼想法?所以每當我閱讀經典後,總會不斷地與自己的想法進行內在對話,精煉自己的理論。謝謝我的指導教授總是要我們培養清楚的思維,建立自己的哲學,而不只是理解各種理論或哲思,也不是一味地仿作。即便我的想法不一定跟老師完全相同,但他總是要我們成為一個生產知識的人,他是我第三個要感謝的人。

  最後,還要謝謝這些年來跟我一起努力的夥伴們,以及讓我入校陪伴的老師們,你們是我第四個要感謝的人。在每一場工作坊中,或是當我進到每一所學校入校陪伴時,對於老師們想要設計的課程或是決定要放入課程的內容,我總是好奇地提出許多問題,因為我真心想要了解老師們在課程設計中是如何決定重要內容的,以及做這些安排的真正想法是什麼,唯有透過不斷地提問,才能幫助我們一同了解設計中許多沒有被說出來的想法,這時的我是很真心地想向大家學習。

  當我了解後,再依據對於課程設計的哲理與方法,透過提問協助老師們釐清決定或是發現困惑,接著一起找出答案。所以每一次工作坊或入校陪伴,我總是那個收穫最多的人。此外,為了讓自己在面對老師時可以說出更清晰的話語,我不斷地解析自己的思考,解析自己如何理解世界,從中並了解到人們在面對理解世界時的困境,這樣的自我解構歷程也讓我知道如何幫助他人解構自己的想法,並嘗試用更淺白的語詞來表達它。

  不知道是因為太過幸運的緣故,我總是遇到能接納我的人,或是根本就是遇到跟我相似的人,不管如何,總是有人願意欣賞我的好奇心。或許這是因為當我面對生活或工作上的事情,或是個人或眾人的事務,我先提出的往往是問題,而不是給答案,讓事情有了更多的彈性與更好的發展性。雖然我的身邊仍有許多跟我不一樣的人,但我很喜歡這樣,因而讓我永遠留意差異,保持自己的好奇與彈性。而在與這些人互動的過程中,多數情況下我仍能獲得友善的回應,仔細想想,或許因為我的好奇與提問都是為了讓事情更好,而不只是想讓事情變成我想要的樣子。這樣的境遇,讓我有更多機會去後設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找出我為何能這樣看待事情,為何能這樣與人互動,又為何會這樣設計課程,逐漸整理出自己的理念基礎與實踐方式,也才誕生出這本書。

  這幾年的教學現場應該是前所未有的活躍,老師們認真地探求各種課程與教學,大家廣泛地討論與學習各種理論與方法,然而也有許多同詞異義的情形存在,引起現場老師們的困惑、誤解或是比較。我想每一種理論必然有其形成的背景與環境,也有其適用之處,都能幫助現場的人面對不同的情境。其中我最在意的是現場的教師們能否掌握意義,而不僅只滿足於形式上的運用。無論在親子互動、課程教學、班級經營或是組織領導等,方法永遠只能被知道關鍵的人所用。我們能否讓生活更為一致,建立面對人、事、物的相同態度,這才是我想傳達與追求的重點,就像這一路以來那個永遠會對自己提問的我。

  欣賞那個愛提問的孩子,這會讓他懂得欣賞自己,也會讓他熱愛探索世界,更會讓我們的生命因為他而變得豐富。我們也要欣賞那個喜歡提問的自己,因為人生就是一段不停提問的旅程,我們永遠都在探索自己的生命,雖然答案永遠都在變動著,但卻會愈來愈精彩。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動與前進,唯有不斷地提問,引出探詢解方的歷程,我們才有可能追求更好的未來。

  提問,是終生持續的行動。

  謹將此書獻給藍媽媽、指導教授楊文金老師,
  以及曾經與我一起研討課程的老師們!

推薦序

提問讓人與眾不同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提出一個好問題到底有多重要呢?提問當然不是只為了對這個世界找麻煩,而是如果能針對現象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好問題,經常也就意味著已經把麻煩解決了一半,就如同醫生在看病的時候,如果能精準地從各種病徵中抓出主要病因,大概也就把疾病解決了大半。提問就是具有這樣的神效,是一種十分高階的認知能力。

  在過去有關提問能力的各種探討中,我特別對於台灣二○○六年第一次參加「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結果印象深刻。當年針對五十七個國家十五歲學生的評比中,台灣學生的數學成績傲視全球(第一),科學素養的成績也名列前茅(第四),只是如果細看科學素養表現的子項目,會發現台灣學生的「解釋科學現象能力」表現極佳,「形成科學議題」及「科學舉證能力」則有待加強。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雖然有很好的理解力,但是在論證以及形成議題的向度上,卻表現相對不理想,後來幾次的評比也多呈現出與這個結果大同小異的樣貌。

  從這個評比結果可以發現,台灣學生在看似優異的科學及數學表現下,卻也存在著一些隱憂,某種程度透顯了我們這種「代工式」教育的缺失。所以在教學現場上,我們可以看見學生們對於完成教師或教科書所「交代」的事很在行,但是如果在這個既定範疇之外,對於自行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就比較掙扎。如果反應到社會概況,正好坐實了我們容易開設出好的代工廠,但卻比較難孕育出特色品牌的現實,顯然提問能力在這裡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

  在許多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中多發現,知道如何提出好的問題是智力的要件之一,而且很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尤其是面對變化急遽的世界,如果不能常常保有提問的能力及態度,就很難窺見整體社會的脈動並進而適應與調整。這些思考上的習慣都有賴於從小就開始漸進地培養,而本書正好提供這樣的養分。

  偉瑩老師是我在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的學妹,她一向對於事情有很好的追問精神及觀察視角,也因此在博士班畢業後,能堅持地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並且經營地有聲有色。我相信偉瑩老師今日的成就,正是因為提問這項能力的養成,就如同她在自序中所提到的那位愛提問的孩子,因為提問可以讓人獨特與堅持,更是創新與實踐的原動力。

  這一本書結合了作者長時間的教學經驗及人生觀察,有心法也有策略,透過平易近人的筆法,引領讀者進入問題的世界。讓我們了解,更美好的未來就從向世界提問、向社會提問、向自己提問開始。

台灣教育最欠缺的「提問力」!
葉丙成(台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


  一直以來,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但傳統教育,卻往往重視知識更甚於思考。二○一三年開始,台灣各地出現了翻轉教育的浪潮。許多人希望我們的教育能開始與學生更多對話、能讓學生思考、能培養獨立思辨能力。但這真的很難!難的原因,正是因為大家的提問力不足。

  偉瑩老師這本《提問力》,正是目前教育現場最需要的關鍵好書!

  我們當老師、當父母的人,都希望學生╱孩子能學會思考,建立專家思維。但思維模式不是靠老師教、靠老師講就能夠養成的,是要靠常常思考才能逐步建立的。想要讓學生開始思考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有好的問題!因為人往往都是遇到問題,才會開始思考的。鮮少有人在沒有遇到問題的狀態下,還會開始思考的。

  然而,傳統以來的教育都是著重知識的傳遞。過去的教師養成也因此多是重視「教」,遠勝過於「問」。影響所及,教育現場許多老師都是教書的能手、提問的苦手。我們在大學也都很鼓勵教授多跟學生提問討論,也常聽到教授說自己有做到跟學生提問、討論。但觀察之後才發現,所謂的提問討論,不過是叫學生看完文本後,一一點名問學生:「那你看完有什麼感想?」

  這種「盍各言爾志」式的「那你看完有什麼感想」的討論,完全沒有層次,也沒有引導。但這卻也是教育界從大學到中小學都最常見的討論方式。這種提問做得再多,都很難能讓學生進入深層的思考,也因此讓學生的思考能力無法進步,遑論建立專家思維了。所以我一直認為,提問力的欠缺,正是目前台灣教育往前邁進的最大瓶頸。

  自從相識以來,偉瑩老師最讓我佩服的,就是她引導學生進行提問討論的功力。我們曾在台大師培中心合作授課數個學期。我看她每次上課都能透過提問討論,讓學生很熱血地去探究,真的很不簡單!我常在想,如果台灣有更多的老師能學會偉瑩老師這樣的提問力,那台灣的教育就沒問題了!

  但究竟提問力要怎麼樣才能養成呢?我非常高興看到偉瑩老師《提問力》這本書的問世!透過書中許多的提問案例與深入淺出地探討,讓我們更加了解該如何對學生做好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而且不僅如此,偉瑩老師在書中也帶著大家探討如何做好課程設計,進而建立關鍵理解、培養專家思維。書中諸多的提問範例,更能幫助老師、爸媽更有勇氣去嘗試建立屬於自己的提問。

  綜而論之,台灣孩子過去思考能力的缺乏,正是來自於許多老師提問力的不足。我認為《提問力》這本書是後一○八課綱時代的及時雨!只要願意花時間好好參透這本好書的人,提問的功力將會大增,引領孩子開始思考。

  我鄭重推薦這本好書給爸媽跟老師們!

你想清楚了嗎?你問對問題了嗎?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藍偉瑩老師是教育創新圈裡的KOL,她從小喜歡發問,動手動腳找答案,長大成為老師後,仍然是自問自答,不安於標準答案。然後她跳出了教育體制,開創了一個更自由、有創意的教育組織,她不只是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更想要鼓勵學生培養提問力,因為面對無常的未來與環境,比起找答案,更需要先問對問題。
 
  藍老師的這本新書讓我想起我所遇過最會提問的一位前輩。她曾是個上課從不發言的安靜學生,有天卻被老師叫到研究室,老師對她說:「妳下次不必再來了,因為我的班上不允許知識的寄生蟲。」她從此變了一個人,每次上課都積極爭取發言,於是她發現,問一個好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她是我已故的前老闆、老師,《台灣立報》、《四方報》創辦人成露茜。成教授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社會學教授,而她在UCLA最知名的教學法就是「提問教學法」,不斷地追問學生深入問題意識,想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當年跟她一起開編前會的印象至今仍令我記憶猶新。那是個例行的母親節活動,我負責採訪全國自強媽媽表揚的記者會,除了新聞稿之外,還要寫一篇人物專訪。當時的我很得意地報告了人物背景與新聞切點,又找到當年度境遇最悲慘的婦女,做了一篇精彩的訪問。成教授聽完我的報告,她開口了:

  我們的讀者為什麼要讀這條新聞?

  政府每年從全國各地收集這些茹苦含辛的婦女故事,並公開地表揚她們,目的是什麼?

  這位女士早年喪偶後服侍病重的公婆,一肩扛起三個小孩的教養責任,承受這麼悲慘的際遇時,政府的角色在哪裡?社福體系呢?

  她為什麼覺得自己不肯改嫁是值得驕傲的?

  她為什麼得靠吃這麼多苦頭來得到表揚?

  這樣的表揚背後傳達了什麼樣的價值觀?

  這樣的價值觀值得鼓勵嗎?

  表揚這樣的價值觀,誰得利?誰受害?誰支持?誰反對?
 
  這一連串從點、到線、到面的提問,把這一則平凡的例行記者會拉出了層次與視野,從性別與階級的角度,一一點出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值得深思的問題。
 
  就像藍偉瑩老師這本新書所提醒我們的,不要那麼容易接受既存的現實,試著再多問一點。去問,就對了。
 
用提問為自己大腦編寫操作手冊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說到提問,我經常開玩笑說,每天最常使用問句的人應該就是父母: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為什麼你老是跟我唱反調?」
  「我拜託你乖一點好不好?」……

  這些無法回答、也難以進一步探究原因的問句,在孩子長大成人後依舊會發現發現各類「照樣造句」充斥生活裡。回想一下這些「類抱怨真指責」的問句,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呢?是否習慣性將耳朵關上以便忽略這些問句,此時沉默是金?

  場景切換到教室裡,老師們想開啟課堂討論卻收到冷淡回應,不禁感嘆:

  「為什麼你們沒有意見也沒有問題?」

  而學生心中可能想的是:「學這些以後用不到的東西要幹嘛?」

  這兩組問句像不像古裝劇深宮怨婦裡的自怨自艾、自問自答呢?

  現在,邀請你回想過去曾經浮現這些OS問句的時候:

  那時的你真正在想什麼呢?

  如果可以繼續想下去,你又會想到哪些事情?

  仔細感受一下,即使你不必開口回答,一旦被問到以上兩題,很可能你已經開始思考,甚至不自覺產生行動想像,飄到另一個時空了。這些假問題換個角度、認真地摸索下去,也能成為探索自我、發現盲點的契機,更別說是一個好的提問,啟動腦袋裡的連鎖效應就一點都不難了。

  可是,什麼才是能啟動思考的提問呢?

  藍偉瑩老師的《提問力》跳脫一般好問題爛問題的窠臼,整本書也用4WIH自我問答做示範,從「為什麼要提問」的哲學觀開始,再將提問分類,一一回顧我們經常脫口而出的提問,有意識地揭開對話的目的、明白背後的脈絡,收納完畢後,自己解讀世界的慣性自此一目了然,這才算是清空經驗,準備走上新的思考歷程。

  緊扣著「如何啟動思考、如何增進學習」為目的,藍老師根據教學內容不同的文本深入探討,根據學科知識設計合適的提問,加入拆解思維形成的方法。讀者隨著文字走入藍老師的腦路,導覽一遍完整邏輯之後,不意外地再拋出幾個問題,讓讀者立即整合方才累積的訊息,檢閱是否已形成意義。

  我十分佩服藍老師整理抽象概念的能力,《提問力》並非傳授句型或課程架構,而是由高層次對知識、學習真義的探究,建構搭建提問路徑的能力,提供更多思考與對話方向的選擇,因應學習者和文本類型,有感觸動對方的內在好奇與動機。

  提問像是一個人思考的風向球,讓思考路徑清晰可見,企業界曾應用類似概念,拆解「問題背後的問題」,直指事件本質的核心。試問下個世紀的孩子面臨資源缺乏、高度競爭的成熟社會到底需要什麼能力?這本《提問力》給的不是答案,而是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大腦編寫的一本操作手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思考的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自我對話」的著墨。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跟別人對話,卻很少真正跟自己好好「對質」。作者提出了一個概念,就是把「提問力」運用在檢視自己的偏見和認知盲點上。書中設計了一些自省練習,例如要求讀者列出最近做出的三個重要決定,然後針對每個決定,用「如果我當時知道更多資訊,我的選擇會不會改變?」這個角度去質問自己。這種強迫式的內省,其實有點痛,但非常療癒。它讓我意識到,許多困擾我的心結,其實都源於我當初提問不夠徹底,導致資訊不全的決策。這本書的風格是那種溫和而堅定的引導,它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給你一套工具,讓你能夠自己拆解複雜的難題,然後像偵探一樣,一步步找到真相。總之,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工具書,它更像是一張通往更清晰、更自主思維的邀請函。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得從它帶給我的那種「安靜的力量」說起。你知道嗎?在一個充滿噪音的社會裡,大家都在急著發言、急著表現自己很懂,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那個懂得「等一下,讓我先釐清一下」的人。這本書沒有鼓吹你變成一個咄咄逼人的辯論家,相反地,它強調的是一種「有品質的沉默」背後所蘊含的巨大能量。作者很細膩地描述了在不同情境下,提問的「語氣」和「時機」比問題本身更重要。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面對權威者時的提問策略」,書中提到,與其直接挑戰對方的觀點,不如先從「肯定對方論述的某個面向」開始提問,這樣既表達了尊重,又能巧妙地引入你想要探究的疑點。這讓我覺得,原來提問不只是一種獲取資訊的工具,更是一種高情商的社交藝術。讀完後,我感覺自己變得更沉穩了,不再害怕在會議上提出質疑,因為我知道我手上有了一套可以保護自己、同時又能推進事情的「溝通武器」。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時,心裡是抱持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聽起來有點太宏大了,我總覺得這種主題很容易淪為空泛的口號。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的「落地性」極強。它不是只談「為什麼要提問」,而是鉅細靡遺地告訴你「怎麼提問」。舉例來說,書中用圖表分析了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在不同階段的適用比例,還附上了大量的實戰腳本範例。對於我這種需要大量撰寫研究報告的學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及時雨。以前在設計問卷或訪談腳本時,總覺得卡卡的,提問的角度不夠刁鑽,導致收集到的資料深度不夠。現在,我能更有意識地去設計那些能引發受訪者深層思考的問題,從而讓我的研究成果更有說服力。如果說知識是燃料,那這本書就是一台高效能的引擎,讓我的思考火花燒得更旺、更有效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光是看到那個簡潔有力的標題,我就忍不住在書店多停留了幾分鐘。那種帶著一點點哲學思辨,又好像在暗示著某種行動指南的感覺,實在很吸引人。我最近正好在思考工作上的一些瓶頸,常常覺得自己只是在被動地接收指令,很少主動去挖掘問題的根本。翻開前幾頁,作者的語氣非常親切,像是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一些多年來摸索出來的「眉角」。他沒有用太多艱澀的學術詞彙,而是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像是早上在便利商店買咖啡時,怎麼透過幾個小小的提問,讓店員推薦出你真正喜歡的飲品。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讓我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反而有種「原來這麼簡單的道理,我以前都沒想透」的頓悟感。書中探討的,不只是提問的技巧,更像是一種心態的轉換,教你如何從一個習慣接受既定答案的人,變成一個主動創造問題解答的人。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章節,它把提問比喻成挖井,你不能只在表面挖幾下就放棄,而是要不斷往下鑿,才能找到真正甘甜的泉水。這種比喻,真是太貼切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關於自我提升的書籍多到氾濫,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看個開頭就知道結尾在寫什麼。但這本不一樣,它給我的感覺是紮實,而且是「即戰力」很強的那種。我本身是做企劃的,常常需要面對客戶各種模糊不清的需求,以前我的做法就是不斷地問「然後呢?」或「可以再具體一點嗎?」,結果往往讓氣氛變得很僵硬。讀了這本書之後,我開始嘗試用更結構化的方式來提問,像是建立一個「假設—驗證—修正」的提問迴圈。書裡介紹的幾種提問模型,例如「五個為什麼」的進階應用,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客戶自己都不知道他真正要什麼,你的工作不是去滿足他的表面需求,而是要引導他找到核心痛點。我試著在最近的兩個專案中應用了這些方法,效果出奇地好,不僅提高了溝通效率,更重要的是,客戶對我們的信任度也大幅提升了。這本書的價值,真的遠超過它標示的售價,它讓我重新審視了「溝通」這件事的本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