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身而教:為孩子尋找優勢,讓更多機會成為可能

挺身而教:為孩子尋找優勢,讓更多機會成為可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卓亞.札非拉庫
图书标签:
  • 教育
  • 育儿
  • 儿童发展
  • 优势发现
  • 学习方法
  • 亲子关系
  • 教育心理学
  • 个性化学习
  • 成长
  • 机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亞馬遜書店4.6星好評,媲美《心靈捕手》、《春風化雨》的真人實事
一間資源匱乏的學校,一群無人期待的孩子,
一位全球教師獎得主,如何從谷底創造奇蹟,打造點亮孩子生命的教室?

在倫敦的貧民區校園,網路霸凌、幫派暴力、飢餓與匱乏,
弱勢學生正面臨政府不願處理的最大危機……
身為一名藝術教師,安卓亞決定發揮所長來幫助這些孩子,
引導他們邁向光明,成功翻轉人生!

  是什麼樣的信念,讓她全心投入教育,幫助學生在課堂中建立自信?
  是什麼樣的機緣,讓她毅然前往旁人眼中的「爛學校」教書,一教就超過十五年?
  在她的學校,學生使用的母語多達80種,為了跟學生打招呼、與家長溝通,她竟自學了35種語言。
  這些孩子何其有幸,能遇到這樣一位老師!

  安卓亞原本跟大多數老師一樣,透過師培體系,經過分發實習,最後從事教職。但跟其他老師不同的是,她選擇了一間過往風評「惡名昭彰」的社區中學就職,原本答應父親只待一年,如今,她是這所學校領導團隊的一員,更勇於直言批判英國的教育政策。

  安卓亞認為,眾人的成見,會讓學生有相對應的表現。

  她深深相信,大家眼中的「壞學校」其實是間「有潛力」的學校,而後來她也用行動證明了這個事實:她遇到拒絕發言的特殊生,卻發現孩子驚人的藝術天賦,當拋開偏見,親師生都備受鼓舞;她遇到了陷入移民家庭困境的不良少年,以同理非同情的態度給予孩子尊重,也讓孩子尊重自己;她遇到天資聰穎、熱愛繪畫的資優生,面對家庭期望與個人志向落差,她的鼓勵讓孩子勇於選擇。

  弱勢學校裡的學生,他們在物質與心靈上的缺乏,遠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多。小至修補制服,大至聯繫社工、防止行為偏差學生加入幫派等等,都是藝術教師安卓亞的日常。她向來不走墨守成規的老路,不但幫學生量身打造課程,也鼓勵他們接觸藝術。她深信藝術能夠療傷止痛,也能給予緘默學生開口的信心,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每位老師都能帶給學生融入日常的藝術教育:

  ★ 打開音樂廣播頻道,讓孩子低聲哼歌
  ★ 用不同的顏料和色筆,讓孩子恣意畫出各種可能
  ★ 準備乾淨的制服,讓孩子從服儀整潔開始改變
  ★ 除了創作,也讓孩子學會欣賞彼此的作品,彼此讚美

  重視藝術的安卓亞永遠站在保護學生的第一線,她在贏得全球教師獎之後,將獎金全數投入公益,成立「駐校藝術家」慈善基金會,希望能改善弱勢學校的藝術教育。她的教學日常,也同樣是眾多教師與學生面臨的處境。然而,安卓亞「挺身而教」的勇氣與毅力,鼓舞著廣大對孩子不知所措、有無助感的老師,重新燃起對教育的熱情和動力,每個孩子都有可能從C-到A+,成功翻轉自己的人生!

教育界一致好評

  台北市教育局長 曾燦金
  新北市教育局長 張明文
  宜蘭縣教育處長 王泓翔
  基隆市立長樂國小教師 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
  《點亮藝術力》作者/新北市立中和國中教師 孫菊君
  師鐸獎、星雲教育獎得主/台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 蔡淇華
  《交心》作者/台中市立大元國小教師 蘇明進(老ㄙㄨ老師)

誠摯推薦

  「藝術教育是我的志業關注點,特別是如何透過藝術的創作與表達,讓複雜的思考歷程與幽微的情感觸動變得可見,幫助個人自我覺察,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我看到作者安卓亞提到,政府缺乏對創意科目的充分投資時,不禁感嘆,原來整體社會不重視藝術的狀況,舉世皆然!但是安卓亞以她與不同孩子交會的動人真實故事,告訴我們:對藝術學習的投入,可以幫助學習障礙、情緒困擾、性格暴戾、校園霸凌、家庭支持低落、文化認同混亂等種種問題的孩子。在美術課老師的正向肯定與信任支持之下,這些孩子重拾了自信心,也展現了個人天賦與獨特價值。」——孫菊君,《點亮藝術力》作者/新北市立中和國中教師

  「作者安卓亞用心推動藝術教育,帶領特教學生用畫筆表達自己,找到情緒的出口;讓語言障礙的學生,因為在美術課得到讚美而改變生活;幫助弱勢家庭的孩子,經由學校社團找到藝術長才,甚至上大學繼續讀藝術。讀這本書,讓我回想起當老師的快樂與感動,同時也提醒身在教育行政機關的自己,必須堅持教育的本質,成為老師與孩子的安心後盾。推薦每一位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您,一起透過本書,體會教育現場的珍貴片段,找回教育的初心!」——張明文,新北市教育局長

  「藝術教育是一種看見、看法與看待,更是一件覺察、觀點與影響力的開展。多年來,台北市持續推動「駐校藝術家」活動,以反思進步、實驗創新為核心,聚焦在陶冶身心平衡、鏈結地方故事與蘊蓄美感活力,豐富了藝術學習的管道。跨領域的藝術家走入校園,鑲嵌藝術與生活,連結想像與實務,激盪學生的創作觀點,藉以強化每個孩子獨有的美感原創力。正如文中所提,教育透過藝術,讓更多機會成為可能,本書值得推薦給您閱讀共享。」——曾燦金,台北市教育局長
探索生命的书单:激发潜能,塑造未来 这本书单旨在为您呈现一系列深度探讨个人成长、教育理念、职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力作。这些书籍不直接涉及某一特定教育方法或家庭指导,而是从更宏观、更哲学的角度,引导读者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为下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播下积极变革的种子。 --- 第一部分:内在的罗盘——理解自我与心智的构建 1.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内容概述: 这部经典著作深入剖析了“心流”状态——一种完全沉浸于当下活动、忘记时间流逝的极致专注与愉悦感。作者通过跨文化、跨职业的广泛研究,揭示了心流产生的关键要素:清晰的目标、即时的反馈、挑战与技能的完美平衡。它探讨了如何将这种最优体验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提升生活的质量和意义感。这本书对于理解人类内在驱动力、如何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奖励的幸福哲学。 重点关注: 动机的本质、心智的专注力训练、将日常任务转化为内在奖励机制的方法论。 2.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 安德斯·艾瑞克森 (Anders Ericsson) 与 罗伯特·普尔 (Robert Pool) 内容概述: 颠覆了“天赋决定论”的传统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刻意练习”的科学模型。作者指出,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并非源于简单的重复,而是基于一种结构化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有反馈机制的练习过程。书中详细界定了“天真练习”与“刻意练习”的区别,并提供了将复杂的技能分解、设定可衡量目标的实用框架。这本书强调的是过程的质量而非时间的长度,是追求精进者必备的思维工具。 重点关注: 技能习得的科学原理、如何设置有效的“最近发展区”练习、构建反馈回路的重要性。 3. 《驱动力:关于积极性、激励以及更高成就的全新科学认识》 (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 丹尼尔·平克 (Daniel H. Pink) 内容概述: 平克挑战了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外部激励理论。他基于行为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适合现代知识工作和创造性任务的“动机三角”:自主权 (Autonomy)、精通 (Mastery) 和 目的感 (Purpose)。本书通过大量案例说明,当人们能够自主选择工作内容、持续提升技能并感受到工作对世界的积极影响时,其内在的驱动力会被最大化。这为管理者、教育者和所有希望自我激励的人士提供了全新的激励蓝图。 重点关注: 内在动机的三个核心要素、外部奖励的“副作用”、如何设计激发自主性的环境。 --- 第二部分:联结与传承——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态 4. 《非暴力沟通:爱与平和的语言》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 马歇尔·卢森堡 (Marshall B. Rosenberg) 内容概述: 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实用的沟通模型,旨在帮助人们在冲突中保持同理心,清晰表达需求,并建立深层次的理解。该方法基于四个核心要素:观察 (Observations)、感受 (Feelings)、需要 (Needs) 和 请求 (Requests)。它教导读者如何区分事实与评判,如何倾听他人未被表达的需要,从而化解潜在的对抗,建立真诚的联结。这种沟通哲学不仅适用于家庭内部,也是构建高效合作团队和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石。 重点关注: 区分观察与评论、共情倾听的技巧、将“评判”转化为“需求”的语言转换。 5. 《同理心经济学:如何建立一个更具人性、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Empathy Economics) - 尚未明确的当代作品,侧重于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内容概述(推测性,聚焦于主题): 这类作品探讨了在高度技术化和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同理心(理解他人处境并产生共鸣的能力)如何成为衡量商业成功和构建可持续社会的核心资产。它超越了单纯的客户服务,深入到企业设计、供应链管理以及政策制定中,论述了将“人为本”置于利润之上的长期价值。书中会分析那些成功运用同理心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案例,并提出将情感智能转化为可量化策略的框架。 重点关注: 同理心在创新与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构建负责任的商业生态系统、跨文化理解的必要性。 6.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 贾雷德·戴蒙德 (Jared Diamond) 内容概述: 这部宏大的历史地理学著作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的文明征服了其他大陆,而不是反之?戴蒙德通过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作物和牲畜的驯化历史等硬性因素,而非种族优劣论,解释了不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差异。它提供了一个宏大叙事,帮助读者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深层地理和生态根源,警示我们环境因素对文明进程的决定性影响。 重点关注: 农耕在社会复杂性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对技术传播的影响、长时段的历史观。 ---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批判性思维与伦理抉择 7. 《事实:为何我们如此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以及如何才能改变》 (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 汉斯·罗斯林 (Hans Rosling) 内容概述: 罗斯林以其标志性的数据可视化和乐观主义精神,揭示了世界在健康、贫困和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并分析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为何与真实数据严重脱节。他系统地指出了人类思维中阻碍我们准确判断世界的十种本能倾向(如:区分本能、负面本能、直线思维本能等),并提供了“事实化思维”的工具箱,帮助读者基于数据而非恐惧和偏见来评估全球形势。 重点关注: 克服认知偏差、数据驱动的乐观主义、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理性决策。 8. 《人工智能的未来》 (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迈克斯·泰格马克 (Max Tegmark) 内容概述: 这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终极影响的哲学思辨。泰格马克探讨了从狭义AI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路径,并深入思考了当机器的智能超越人类时,生命形态的意义、人类的价值以及社会结构将如何重塑。书中平衡地讨论了AI带来的巨大福祉与潜在的生存风险,并引导读者参与到关于“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的关键伦理讨论中。 重点关注: 超级智能的风险与机遇、生命定义的拓展、制定AI伦理框架的紧迫性。 9. 《沉默的螺旋:舆论的形成》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and Social Control) - 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内容概述: 该理论阐述了社会压力如何影响个体表达观点的意愿。核心观点是:人们倾向于隐藏那些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处于少数的观点,以避免孤立。这种沉默会造成一种“螺旋式”的错觉,即某一方的观点被错误地认为占据了绝对多数,从而进一步压制了异见。这本书深刻揭示了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环境中的关键角色,以及保持多元声音对民主健康运作的必要性。 重点关注: 舆论的动态机制、媒体对感知到的社会气候的影响、个体挑战主流观点的勇气。 --- 总结: 这九本书籍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探索矩阵。它们引导读者从个体的心流体验出发,理解精进的科学路径,继而探究驱动人际联结的同理心与沟通艺术,最后将视野投向宏大的历史进程、全球性数据事实,以及由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刻伦理挑战。它们不是提供即时答案的“指南”,而是激发更深层思考的“催化剂”,旨在培养具有适应力、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的终身学习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卓亞.札非拉庫 Andria Zafirakou


  希臘裔塞普勒斯人,在倫敦出生長大,從小就立志從事教職。大學畢業後,進入倫敦近郊布倫特的阿伯頓社區中學執教,擔任藝術與織品教師。十餘年後的現在,已成為該校領導團隊的一員。

  二○一八年,從全球傑出教育家中脫穎而出,獲得「全球教師獎」,並用獎金成立「駐校藝術家」(AiR)慈善基金會,希望改善弱勢學校的藝術教育。身為世界經濟論壇的文化領袖,也是全球未來領袖委員會的會員,被《標準晚報》列為「最有影響力的1000名倫敦人」。

  二○一九年,因為對教育的貢獻而獲頒員佐勳章(MBE)。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女兒定居倫敦。

  關於「駐校藝術家」
  「駐校藝術家」(AiR)是顛覆性的慈善組織,為學生開創機會,向藝術家、設計師、文化團體學習。這些駐校藝術家讓學生有機會培養美術技巧,和職業藝術家建立長久的關係,對於藝術產業的工作有更具體的展望。這個慈善組織也支援學校與教師,提供更全面的創意課程,證明藝術教育的價值與重要性。

譯者簡介

謝儀霏


  師大翻譯所畢,譯有《好好拜託》、《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用美感改變孩子的人生 張明文
推薦序 藝術教育的積極價值 孫菊君
前言

01 學習障礙生:靠畫筆翻轉人生
一名沉默的九年級男孩,一張令人驚豔的素描畫。安卓亞原本應是教導的一方,卻在男孩身上學到了教職生涯中最寶貴的一課。

02 不良少年:一套制服開始的改變
面對受家庭問題所擾的孩子,安卓亞希望能幫助他們在困苦的生活中,減少一些煩惱。但她也知道,這些孩子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同情。

03 教職挑戰:到「爛學校」當老師
聲名狼藉的貧民區校園,失去熱情的同事,精神渙散的學生。從小懷抱教師夢的安卓亞,即將面臨的是一場截然不同的實習挑戰。

04 志業:成為拉學生一把的助力
為什麼要當老師?對童年曾經受恩師啟發的安卓亞來說,教職並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項深植在DNA裡的志業。

05 問題學生:溝通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
在阿伯頓社區中學的校園裡,滿是來自移民家庭的學生。安卓亞是如何跨越語言障礙,讓孩子從創作中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向?

06 優等生:念藝術有出路嗎?
畫畫能不能當飯吃?安卓亞的答案是肯定的。她以堅定的態度鼓勵學生勇於追夢,也期許每個孩子都能為自己爭取人生的選擇權。

07 超現實政策:無聲不代表沒問題
以為保持肅靜就能改善學生的行為,政府官員還真是異想天開!在安卓亞看來,成年人的解釋與示範,才是解決問題行為的根本之道。

08 熔爐:重視校園中的多元文化
原生家庭影響深遠,對於不同文化的傳統,安卓亞認為應該予以尊重,但必須干預陋習、排除誘惑,才能幫助孩子在複雜環境中健康成長。

09 數位原住民:科技與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
科技進步帶來許多社會衝擊,社群媒體同樣引發不少人際糾紛。該怎麼幫助不成熟的孩子遠離這些危害,是安卓亞心頭的一大隱憂。

10 使命感:為未來而教
在不適任教師的混亂教學現場中,安卓亞發現,光有熱誠還不夠。身為教師,不但要對學生負責,也必須鞭策自己,為提升教學品質盡心盡力。

11 全球教師獎:捍衛藝術教育
安卓亞因緣際會角逐了有教育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全球教師獎」,在分享教學經驗的過程中,仍不忘呼籲政府,人文藝術學科的重要性與無可替代。

12 駐校藝術家:讓更多機會成為可能
得獎後,拿到一百萬美元獎金的安卓亞,心中燃起一撮小小的火苗,打算拿這筆錢去執行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計畫。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51256
  •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用美感改變孩子的人生
新北巿教育局長 張明文


  作者安卓亞用心推動藝術教育,帶領特教學生用畫筆表達自己,找到情緒的出口;讓語言障礙的學生,因為在美術課得到讚美而改變生活;幫助弱勢家庭的孩子,經由學校社團找到藝術長才,甚至上大學繼續讀藝術。她在二○一八年獲得有教育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全球教師獎,卻將一百萬美元獎金全數投入公益,成立「駐校藝術家」慈善基金會,希望能改善弱勢學校的藝術教育,幫助更多孩子接觸藝術、培養美感,進而翻轉人生,這樣的精神令人敬佩感動。

  新北市體認美感對孩子的影響與重要,長期深耕藝術教育,經由生活化的美感經驗,豐富生命的創造力。在環境方面,透過校園環境營造,觸發孩子對美的認知及創意。在課程方面,首創成立十四所「假日藝術學校」,開設免費豐富課程,並採弱勢優先錄取,讓藝術教育更普及。在活動方面,「藝術滿城香」讓新北市學童在正式展演場地欣賞表演,體驗藝術之美;而「週末藝術秀」則在每年暑假結合捷運站、火車站、老街等觀光景點,提供優秀學生表演舞臺,透過生活情境傳遞藝術氛圍。

  藝術家進駐校園,不但帶給孩子豐富多元體驗,更能發揮天賦潛能。新北巿將「駐校藝術家」概念落實於校園已超過十年。透過藝術教學深耕計畫,媒合藝術家駐校與學校老師協同教學,發展校本藝術課程。實施至今,參與校數逐年成長,從一開始的二十六校,至一一○學年度達八十校,受惠學生超過五萬人。像是三峽插角國小結合在地藍染文化,發展深耕課程,並與在地藝術家合作聯展;雙溪偏鄉牡丹國小成立弦樂團,邀請音樂家進駐,讓全校學生都會拉小提琴並四處展演。今年教育局更成立「美感諮詢設計小組」,邀集藝術家及產業新銳設計師,持續為新北美感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創新思考及多元做法。

  讀這本書,讓我回想起當老師的快樂與感動,同時也提醒身在教育行政機關的自己,必須堅持教育的本質,成為老師與孩子的安心後盾。推薦每一位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您,一起透過本書,體會教育現場的珍貴片段,找回教育的初心!

藝術教育的積極價值
《點亮藝術力》作者/新北市立中和國中教師 孫菊君


  藝術教育是我的志業關注點,特別是如何透過藝術的創作與表達,讓複雜的思考歷程與幽微的情感觸動變得可見,幫助個人自我覺察,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我看到作者安卓亞提到,政府缺乏對創意科目的充分投資時,不禁感嘆,原來整體社會不重視藝術的狀況,舉世皆然!被推崇為「世界教育部長」的羅賓森爵士,也曾批判過教育界「重學術、輕藝術」的現象,大聲疾呼學科導向的制式教育,如何扼殺學子的天賦潛能與創意。

  安卓亞以她在教學實踐歷程中,與不同孩子交會的動人真實故事,告訴我們:對藝術學習的投入,可以幫助學習障礙、情緒困擾、性格暴戾、校園霸凌、家庭支持低落、文化認同混亂等種種問題的孩子。在美術課老師的正向肯定與信任支持之下,這些孩子重拾了自信心,也展現了個人天賦與獨特價值。

  安卓亞重視教師與學生的真誠連結,包括教材內容的用心選擇、教學過程的溝通互動。更重要的是,她帶領學生藉由藝術創作建立成功經驗,並讓孩子的價值被彰顯、被肯定。我看到安卓亞為自己爭取學習藝術的人生選擇權時,會心一笑,居然與我個人經歷如此相像!「美術是興趣,興趣不能拿來當飯吃。」我也曾經這樣被家人告誡著。人生唯一一次叛逆,便是高中時期多次努力向父母爭取學畫機會,並卯足全力衝刺學科成績與術科表現,最後捨棄大學文法商等熱門科系,在大學志願卡只劃上師大美術系一個志願,如願成為一位藝術教師。

  因此我完全可以理解,為自己理想而努力的那種完整感。除了藝術家與藝術教育者,藝術職涯的發展何其遼闊,藝術產業早就深入所有領域,只要是需要人類原創想法的範疇,很少不與藝術相關,尤其在AI世代,人類必須與人工智慧競逐工作機會,唯有創意與熱情,是機器無可取代的。藝術力,正是啟發創意、追隨熱情,培養面對未來創新能力的重要關鍵學習!我欽佩安卓亞是那麼努力,傳遞藝術學習的積極價值。
  我喜歡安卓亞陳述這份教學的使命感。教職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連結個人深層渴望與生命能量的天命志業。想想,在成就孩子的同時,身為老師,我們不也在成就自己?與安卓亞一般,我以身為藝術老師為榮。

前言

  前往唐寧街的路程感覺比回英國的班機還要漫長。經過旋風般的二十四小時後,我坐上了計程車後座。黑色計程車的輪胎在M4高速公路的柏油路面上震動,感覺就像幾個小時前在希斯洛機場著陸時的顛簸。我終於接觸到穩固的地面,但似乎又感覺還沒。

  我剛從杜拜拿了全球教師獎回來,這又被暱稱為「教育界的諾貝爾獎」。此刻我正前往西敏市,準備晉見首相梅伊(Theresa May)。

  車子開過高架橋,我往下看,平常我會從那出口下去,前往我所任教、位於布倫特(Brent)的阿伯頓社區中學(Alperton Community School)。在環狀道路左側是熟悉的房舍與商店林立的街道,通往我的美術教室,也是我的舒適圈。但現在我們經過我心愛的學校而不入,急速駛向倫敦市中心,首相正在等我。

  這感覺好不真實。

  即使到了現在,我仍不是很確定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我這倫敦某間學校的美術老師,是如何從三萬多人中脫穎而出?我被叫到名字的那一刻、我拼拼湊湊的演講、歡聲雷動、冠蓋雲集的現場、後台的支持者、和我一起入圍的教師、人群中我父母自豪的臉龐……這些我們後面會聊到,但那時我只有模模糊糊的記憶。

  我一直沒有闔眼,因為出身倫敦市中心貧民區學校的我,這輩子第一次搭乘商務艙,儘管是紅眼航班,我也不想錯過分分秒秒。

  我打包了一件黑色小洋裝與灑金外套在隨身行李裡,下飛機後用手順過摺痕就換上,此外還有一條串珠項鍊,因為我知道首相對飾品頗為講究。這樣做倒也不是為了留下好印象,而是至少要得體,別失了禮數。我重新上了妝,但因為缺乏睡眠,眼睛布滿血絲,完全靠著腎上腺素在支撐。和我一起搭計程車的還有幾位瓦爾奇基金會(Varkey Foundation)的代表,全球教師獎就是由這基金會負責。我們有禮貌的交談,但我的胃翻攪個不停,巴不得車子能往反方向開,帶我回家找丈夫和女兒。

  與英國首相的短暫對談

  我們在早上的交通尖峰期繼續前進。此處再往北幾英里是康登鎮,而聖彌格爾小學就是我的啟蒙學校。我想到當時啟發我的老師,那些童年的守護人可以成就或摧毀我們的求學經驗。他們的努力很少得到讚賞,而我卻剛獲得一百萬美元,相當於七十萬英鎊。這數字讓我感到頭暈。

  我其實就只是做自己的工作而已。

  很快的,車子開進國會大廈的大門。布倫特的國會議員巴瑞.嘉德納(Barry Gardiner)在等待我們到來,他的助理群引導我們進入西敏宮,前往下議院。我們被安排坐在貴賓席,那裡沒有屏風擋板,感覺就像身處首相答問環節的中心。幾秒鐘之後,梅伊首相站起來並提到我的名字。

  「我知道國會成員想和我一起恭賀安卓亞.札非拉庫。最近甫贏得全球教師獎的她,實至名歸。我期待一會兒當面向她道賀。」

  會議廳傳來國會議員的歡呼聲,瓦爾奇基金會的執行長維卡司.波塔(Vikas Pota)轉身對我微笑。反對黨領袖傑瑞米.柯賓(Jeremy Corbyn)接著起身,告知首相他已於一週前和我見過面。

  「他們搶著捧你耶。」維卡司小聲說。

  我們坐看兩造爭論,直到首相離開現場,她的一位隨從過來接我,帶我前往首相辦公室。辦公室內部美輪美奐,深色木質牆面上掛了洛可可風格的畫作。室內織品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花紋設計,地毯相當厚實豪華。我想起自己學校的合成地毯和空心花磚牆,簡直是天差地別。
  
  梅伊首相伸出手,再次恭賀我得獎,我們合影留念,然後在她辦公室裡的沙發上坐定。她的桌面布滿文件,都是需要簽名的重要公文,我意識到很少人有機會坐在我現在的位置,也知道必須好好利用此時此刻。首相想要聊我的事,但我打斷她,改聊我的學校和學生。我想知道像我們阿伯頓地區的孩子,能來國會大廈的機會有多大。

  「光是我們布倫特自治市,就有一百多種語言,」我告訴她,「其中八十種我們學校都有人講。對很多學生而言,英語並非母語,而且多半得在學校裡學,這本身就是個挑戰,需要多一點時間,以及老師的支援。」

  我停頓一會兒,看看首相是否都聽進去了,她點點頭請我繼續說,並且眉頭緊蹙,神情專注。我注意到牆上的鐘滴答做響,首相助理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提醒我們時間。

 「首相,我們的孩子日子很辛苦。布倫特是倫敦最貧困的行政區:有些學生要和四個不同的家庭共居, 這表示他們在家裡很難找到安靜的地方讀書。貧窮匱乏的程度很嚴重,每天我們還要擔心幫派暴力與激進份子的行為。」我扳著手指一一細數,「但我們學校是屬於孩子的:在學校,他們能確保一天有兩餐吃;在學校,他們能不受風寒;在學校,他們可以改變未來。而美術可以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改變。我有學生透過美術作品解開了心理創傷,有學生首度開口說話,因為他們在美術教室裡找到了家……」

  我想跟首相分享更多,想告訴她美術如何幫助像我們學生一樣的孩子,想告訴她美術對不會講英語的孩子有多寶貴,對特教的孩子有多重要。但是助理示意時間到了。在我離開前,首相表示待會我會去參觀唐寧街十號,屆時學校國務大臣(Schools Minister)有件特別的事要問我。

  離開首相辦公室時,我想著自己是否說了太多,是否過於激動、太咄咄逼人,換句話說就是太「北倫敦」了?我再次自認是個格格不入的冒牌貨,覺得自己心直口快,只是想說服這些人我值得這個頭銜,但也許只是在說服自己而已。

  婉拒英國政府聘任案

  我們走向唐寧街,我站在那聲名狼藉的黑色大門外。門一開,這棟滿是歷史的建築物令我瞪大了眼睛。我走過大廳裡邱吉爾的皮革扶手椅,穿過走廊,經過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雕塑品。我們繼續深入房子裡,經過更多雕塑品,是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的作品,還有洛瑞(Lowry)的畫作。我在其中一幅畫前駐足。
  
  「我有教學生這幅畫。」我說,同時感受著工業城市風光的每一道筆法。

  我跟在學校國務大臣尼克.吉布(Nick Gibb)身後,走上赫赫有名的黃色樓梯,並想到休葛蘭在電影《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中跳著舞下樓梯的畫面,那一幕讓當時渾身不自在的我定下心。牆壁上掛滿歷任首相的肖像,每一幅都由享譽盛名的藝術家所繪製。連天花板都有華麗繁複的線板裝飾,令我大開眼界。這些藝術品是美術館等級的,我的學生只有在書裡才看得到。

  我和尼克.吉布與瓦爾奇基金會代表在過去邱吉爾的寢室裡(現在是會議室之一)喝茶、吃餅乾。我適時保持微笑並謹言慎行。但保持矜持實在累人,我好想回到充滿安全感的教室,聞著水彩、蠟筆、松節油與學校餐點的味道。

  幾週前,我發現自己進入教師獎的決選名單時,尼克和我見了面。當天,我必須把自己對政府的偏見放一旁;因為麥可.戈夫(Michael Gove)擔任教育大臣期間,尼克.吉布引進英國中學文憑制度(EBacc),這個考試制度注重核心科目,例如英文、數學、自然科,同時也就意味著必須犧牲創意與實用的科目。我上次與他見面時,試圖和他談論該政策對我們學校的影響,想要說明學生被剝奪了什麼,但是他沒那麼好說話,難以動搖。

  今天他親切和善,一同慶祝我獲獎,並述說著這棟知名建築物的歷史,細數歷任的屋主。突然間,他感覺有些惴惴不安,然後從藍色西裝內袋掏出一份摺好的文件。這一定就是首相先前提到的事情。

  「安卓亞,我們希望你協助一起聘任案。」他說。

  我盯著他手中的文件瞧,封面照片是一位教師,我猜想他們希望那位教師是我。在今天等待我的所有驚喜中,我沒料想到有來自政府的工作機會。這感覺有點像電影橋段:唐寧街會談,美酒佳餚,然後被告知你可以為國家效命。

  我手裡握著文件,所有目光都集中過來,當天頭一回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感覺很不尋常,隱約中好像有什麼在阻止我答應此事,也許是直覺?

  「謝謝,」我如是說,「我會考慮看看。」

  我聽到在場其他人倒抽一口氣,緊接著是一陣沉默。學校國務大臣的身體扭動了一下,這個小動作讓我察覺,也許對他來說,甚至對首相來說,我應該無疑會接下這份工作才對。

  維卡司打破沉默。

  「安卓亞,你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考慮一下嗎?」

  一整天下來我都戰戰兢兢,力求舉止合宜、說話得體。我努力微笑,擺出該有的樣子,讓人感覺服從乖巧、進退有禮,但這並不是我平時的做事方式。事實上,我不是因為這樣才得獎的。但這些人知道嗎?如果我一直是乖乖牌,今天就不會在這裡;如果我一直保持微笑,行禮如儀,應答合乎預期;如果我在學校沒有努力爭取,沒有盡心竭力照顧學生且不囿於現狀,今天就不會在這裡。「打破規矩」是我得以在這裡的原因。在桌子這一側的我,甚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他們認定的教學權威,我一時不知該如何回應維卡司的問題。

  但我腦海中剎那間閃過我的學校和全校學生,我知道自己擅長的就是「學生」這件事,而眼前這想遊說我為他們工作的政府,並未做任何事幫助我的孩子們成功。事實上,他們從學生那裡奪走的機會,遠比給予學生的還要多。

  對我們教師來說,坐在唐寧街十號裡的那些人儼然是神明。他們制定決策,而我們這些凡人卻得承受政令的後果。諷刺的是,明明住在唐寧街十號裡的達官顯要這麼重視藝術、裝飾風格、繪畫、雕塑等美好事物,我竟然還得提醒他們美術對年輕學子的重要性!要不是為了學生,我根本不會在這裡,而這是我替他們發聲的機會。我深呼吸,不確定自己即將脫口而出的內容。

  為教育現場發聲

  「我認為政府在支持美術教學上做得不夠多。」我說。

  現場一片沉默。我轉向學校國務大臣說,「像是你引進EBacc,完全拿掉織品服裝課程。英國時尚產業出了許多全球知名的設計師,但你扼殺了學童的織品服裝課程,那麼未來的設計師該從何而來?」

  在場所有人表情都很尷尬,但是我繼續說下去。

  「我在學校裡教的孩子都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美術與數學是少數他們能夠發揮的科目。為何這點對政府來說無關緊要?」

  「這個嘛,證據顯示……」尼克.吉布開口想解釋。

  但我不給他機會回答。這與證據或資料無關,而與我每天面對的學生有關,他們因為政府在這種房間裡做出的決策而被犧牲了。

  「那特教和資源班學生呢?」我說,「那些需要花多一點時間完成作品,否則就被認定一無是處的學生又該怎麼辦?我的科目給他們時間慢慢進步,給他們信心,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潛力,而且不亞於任何人。為什麼這一點對政府來說不重要?」

  學校國務大臣環視現場。他知道EBacc證書讓那些原本就在掙扎的孩子壓力更大嗎?而且這還讓那些已載浮載沉的老師們工作量更多。

  「關於這點,」他又企圖解釋,「證據顯示,修習這些科目的學童進步較快,未來工作也較好……」
 
  他開始引用事實和數據,而我並不想聽,因為這不是我在教育現場的經驗,也不是我所知的學校生活。這些決策者對教師的真實日常一無所知,我怎麼還會覺得自己不夠格?當我再度發言時,感覺自己更加激動、慷慨激昂,也意識到自己比較「北倫敦」而非「唐寧街」,但我這是為了所有教過的學生發聲。

  教育不是看政府的統計數字,不是著重於學校達標,不是只有評鑑、排名或教育標準局(Ofsted)與EBacc,甚至是招募教師(如同我顫抖的手中仍握著的那張紙)。教育,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學生是真實的血肉,而我們身為老師,已竭盡所能幫助這些孩子,這些孩子的父母都不見得會幫他們,老師當然亟需所有可能的協助。因此,我也為許多教師發聲,為那些壓力超大、身心俱疲的同事發聲。這也許不是學校國務大臣想聽的話,但是字字屬實。

  「教師的心理健康呢?」我說,「對此你有何打算?教師的工作量與日俱增,假日還得加班才能把事情做完。」我稍微停頓,這才第一次發現每個人都盯著我看。我當下明白,此時此地我不可能贏。不是在這個場合,不是在此時此刻。我一直在壓抑的一切,不只是今天,而是擔任教職的這十四年,都赤裸裸攤在眼前的桌上。我領悟到這個獎代表的不是我教職的巔峰,而是起點,一個轉捩點。

  我想著那筆獎金。如果政府不打算做些什麼來幫助這群孩子,那就由我來做。每天我走進學校,面對的不是我或我們要教孩子什麼,而是學生要教我們什麼。我理應把這筆獎金好好用在他們身上。

  ***

  當我回到布倫特時,天色已晚,我家窗戶透出了燈光,像是在歡迎我回家一般。我敲敲門,先生開門迎接。一看到他微笑的臉龐,我立刻嚎啕大哭。

  「怎麼啦?」他問。

  「我覺得自己會被軍情五處暗殺!」我邊說邊撲進他懷裡。

  他放聲大笑,然後說了我想聽到的話,「我來幫你倒杯酒吧!」

  我將這個晚上留給和家人一起慶祝,但明天又是辛苦工作的開始。我一向不是乖乖牌,以後也不會是。不管政府政策是什麼,我這位布倫特的老師決心要為孩子們留住藝術科目,因為經驗告訴我,藝術能為孩子的人生帶來很大的改變。且聽我娓娓道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相當巧妙,它並非單純地羅列理論,而是以一種「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深化讀者的理解。從一開始建立「優勢思維」的基礎框架,到中間深入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設計「優勢探索的場景」,再到最後如何將這些發現轉化為孩子面對未來選擇的「戰略性決策」。尤其在談到「環境的匹配度」這一章節時,作者的分析尤其令人警醒。很多時候,孩子表現不佳,並非能力問題,而是他們所處的學習或家庭環境,根本無法讓他們的優勢得以展現。這就像把一條魚放在樹上要求它爬高,這對魚來說是嚴重的「能力錯置」。這促使我重新檢視自己為孩子提供的外部資源和人際網絡,是不是都在無形中限制了他們潛能的爆發。這本書的實用性在於,它提供的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而是一套動態的工具箱,讓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當下的成長階段,靈活地調整策略,這比任何制式化的補習班課程都要來得有價值。

评分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的閱讀感受,我會說,這本書讓我從一個「修補短板」的教育者,轉變為一個「放大亮點」的引導者。過去我總是在努力找出孩子哪裡不夠好,然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補足那些「及格線」以下的科目或技能,生怕孩子落後。但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革命性的:與其把精力浪費在把「弱項」拉到平均水平,不如把資源集中投入到那些已經是頂尖的「優勢」上,因為那才是孩子未來能夠真正產生巨大價值的地方。這種「槓桿原理」在教育上的應用,簡直是醍醐灌頂。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了一種從「壓力」到「興奮」的情緒轉變,那種感覺就像是終於找到了迷宮的出口,看見了陽光。對於那些正在為孩子的未來規劃感到焦慮的父母們,我建議你們務必一讀,它能幫助你穩定心神,把注意力放回最重要的事情上: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那個「他們自己」最厲害的版本。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厚度和嚴謹的學術氣息,我有點擔心會不會讀起來太枯燥,畢竟很多教育理論書籍都是在探討學術邊緣的專有名詞。沒想到,作者的敘事功力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他沒有故作高深地拋出艱澀的詞彙,反而像是邀請讀者一起參與一場深刻的「對話」。書中對於「優勢識別」的過程描述得非常細膩,不是那種籠統的心理測驗結果,而是結合了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學以及大量的田野觀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反覆強調,優勢的形成往往是「需求」與「能力」交會時產生的火花,而不是單純的「天賦」。這對於那些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過迷惘期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告訴我們,那些看似與主流不符的「怪癖」或「沉迷」,可能正是通往未來關鍵優勢的暗門。這種將看似零散的特質整合為一套有邏輯的「個人競爭力藍圖」的方法論,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傳統的親子教養範疇,它更像是一本個人職涯規劃的啟蒙讀物,只是對象從成人提前到了我們的孩子身上。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教育路上摸索的家長、老師,乃至於關心下一代未來的社會大眾,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我讀完之後,腦袋裡像是被強行灌輸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所有的舊有觀念都被吹散了。特別是它對於「成功」定義的重新闡述,讓我深思良久。我們過去總是習慣性地將升學率、名校光環掛在嘴邊,彷彿考上頂尖大學就是人生的唯一勝利組。然而,作者透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深入淺出的筆法,巧妙地將焦點拉回到每個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潛能光譜」。這不是一本空泛地鼓吹「因材施教」的教育口號書,而是提供了極具操作性的框架,教我們如何穿透那些制式化的考試成績,真正看見孩子骨子裡對什麼事情充滿熱情、什麼技能是他們可以自然而然發光的。書中對於如何建立孩子的「內部驅動力」的論述,尤其精闢,讓我理解到,外在的獎勵和壓力往往只是短效藥方,真正的持久力,源自於自我認同和對自身能力的確信。我強力推薦給所有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像有點怪怪的」、「跟不上主流腳步」的家長,你們會發現,也許孩子不是跟不上,而是走在一條更適合自己的康莊大道上,只是我們過去的望遠鏡對焦錯誤了。

评分

我得承認,我過去是那種典型的「焦慮型家長」,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在學鋼琴、學程式設計,我的孩子如果沒跟上,將來肯定會被社會淘汰。這本書對我的「擊發」效果是全面性的,它徹底瓦解了我那套建立在「比較」基礎上的教育觀。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在資訊爆炸、變動劇烈的未來,試圖複製過去的成功路徑,簡直是緣木求魚。真正有價值的,是培養孩子在快速變遷中「重新學習」和「快速適應」的能力,而這一切的基石,正是建立在他們已經擁有的、不需費力就能達成的那些「內建優勢」之上。書中舉例的一些轉型成功的案例,讓我大開眼界,許多人都是在放棄抵抗自己的「異類」特質後,反而找到了突破口。這本書的論點充滿了對「可能性」的信仰,它鼓勵家長放下自己的未竟之夢,轉而成為孩子探索自身宇宙的「可靠的領航員」。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被某個句子深深地擊中,需要時間消化,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