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回憶錄(限量親筆簽名照版)

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回憶錄(限量親筆簽名照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艷秋
图书标签:
  • 台語片
  • 小艷秋
  • 電影史
  • 回憶錄
  • 明星傳記
  • 影壇耆宿
  • 台灣電影
  • 親筆簽名
  • 限量版
  • 華語電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燃燒的星星,何時能為自己閃耀?」
息影六十年後,小艷秋袒露自我的脆弱與悲傷。
「集愛之大成,是生之總匯」
她是戰後台灣電影發展縮影;是台灣不屈不撓的堅毅女子代表

  ◤隨書附贈限量贈品:小艷秋親筆簽名照◢

  成為台語片第一女主角

  台語電影以親切的語言,和熟悉的題材,成為大眾休閒的新選擇。以新劇走紅全台的小艷秋獲得片商力邀在《桃花過渡》裡飾演女主角,精湛的演出立即吸引了香港的廈語片商,簽下三部片約;同時間,台灣的製片也捧著白克導演的劇本《瘋女十八年》非要小艷秋答應演出不可。瞬時,小艷秋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線紅星,片商為了確保片約,更將片酬提高到兩萬元,是一般演員的十倍價碼。合作拍攝的導演如白克、田琛、岩澤庸德等,都是戮力提升台語電影藝術水準的傑出影人。延續了新劇時期的超高人氣,屢屢在觀眾票選為最受歡迎、最期待女星,創下多項第一的小艷秋,與台語電影共同走向第一個高峰。「台語片第一女主角」既是第一位,也是第一順位,當之無愧。

  燃燒自我的星星
  小艷秋演出台語電影的短暫四年,正值台語片逐漸步向高峰之際,拍片數量劇增,第一女主角的片約更是各家製片必爭。銀光幕上光鮮亮麗,備受影迷愛戴的小艷秋,實際上,纖細的她只剩下「疲倦」一種心境,她曾說:「人們期待著星星發光,但又是否想過,星星的光來自於燃燒自己。」接連地軋戲,屢創佳績背後,是意志的消磨和天分的耗損。為了娛樂觀眾粉墨登場,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接演一部又一部的電影。燃燒的星星,何時能為自己閃耀?

  不由自己的命運
  出生後三天就成為養女的小艷秋,十六歲時,再被養父母送進親戚經營的日月園劇團,以償還人情和虧欠的債務;看似風光的演員生涯,敵不過一句又一句的拜託!拜託!投入婚姻後,丈夫夜夜笙歌,心中企盼的理想「家庭」始終未能實踐。小艷秋的經歷,宛如台灣女性的時代縮影,在重男輕女,社會存在買賣養女陋習的年代,無法掌控自我的人生。儘管如此,小艷秋把握每個眼前的機會,無論她在行與否,要將事情做到好,證明自己的能力,活出自我的價值。

  小艷秋的記憶相簿
  成名半世紀之後,年近九十的小艷秋努力回想三十歲前的自己,像是打開一本記憶相簿。她不時切換成粉絲視角,點評「小艷秋」及那段十分之一的璀璨歲月,她的口吻時而怨歎、時而傲嬌地真情流露……且看這位永遠的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如何卸下女明星光環,袒露自我的脆弱與創傷,翻開塵封六十年的影壇回憶錄,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戰後台灣電影發展縮影
  歷經大環境(日治時期、國共內戰、國府遷台)的歷史劇變,小艷秋的演藝歷程與戰後的台灣電影發展疊合,這本回憶錄補上了台語電影發展初期的脈絡。台語片在缺乏保存意識和條件下,能留存到今日的非常有限,除了倚賴當時報章的記載,影人的記憶與回望是最有力的還原佐證,修補了物件歷史的重大缺口,成為公眾的文化資產。

  小艷秋的重要事件
  ☆台灣影史上「第一代」同時走紅新劇與台語片的雙棲明星
  ☆台語片最高片酬女星
  ☆第一位赴香港拍攝廈語片的台灣女明星
  ☆首部武俠台語電影女主角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觀眾票選十大影星銀星獎」冠軍
  ☆《影劇周報》「讀者票選十位最喜愛台語影星」冠軍

本書特色

  影人的回憶錄往往提供另一種觀點,填補大眾遺忘的歷史。在台語片發展初期舉足輕重的小艷秋,在九十歲前回顧生涯發展,爬梳了台語電影初期的發展脈絡。連帶地,也讓讀者明白女明星在銀幕下的心境。這本書裡的小艷秋,是影劇周報裡未曾報導過的,是影迷們未曾認識的,是台灣女性與台灣歷史疊合的足跡。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王君琦
  台語片小組成員之一    黃秀如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蘇致亨
 
  推薦人──
  國立中正大學台文創應所助理教授    王萬睿
  台語片千面女郎、諜報片經典《天字第一號》女主角    白虹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國影中心第一代台語片小組成員    石婉舜
  中興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    邱貴芬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作家    柯裕棻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國族音影】作者    洪國鈞
  作家    張亦絢
  作家    許菁芳
  演員、作家    連俞涵
  浮光書店店長    陳正菁
  香港嶺南大學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葉月瑜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紀錄片導演    蕭菊貞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羅珮嘉

  各界好評──
  我以為我早就知道小艷秋的人生了,可是等我讀完這本「集愛之大成,是恨之總匯」的小艷秋回憶錄,我才理解:以前看到的只是小艷秋的電影人生,這次看到的卻是一個害羞內向的女孩如何在時代轉變的過程中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女優。——黃秀如(台語片小組成員之一)

  小艷秋回憶錄,是許多那個時代台灣女性身不由己的共同生命故事:從本間志江子、簡秀綢到小艷秋,她其實不特別喜歡她的名字,但你的名字不是你的名字,都是別人替她做的安排。——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在小艷秋對自己生平的描述裡,原本不被疼愛、生性害羞內向,成了風情萬種人人追捧的對象,看似飛上枝頭當鳳凰所交換的,是在台語片訴諸短波快打的高轉速生產模式下,無止盡的壓榨和耗損。——王君琦(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她對於自己的演藝生涯成就,完全視為過眼雲煙。她十來歲踏上戲劇舞台,乃至於後來轉入電影成為全台片酬最高的大明星,對她而言,都是「工作」,盛名越高,工作越勞累。這個面對自己明星身分的態度,是我們規劃這本回憶錄時始料未及的。——林文淇(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台語片興衰史詩下的璀璨星辰:一部台灣電影黃金時代的幕後側寫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影人的回憶錄,而是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紀中葉,特別是戰後台灣社會轉型時期,在特殊政治氛圍與經濟條件下,台語片(台語電影)產業的興盛、掙扎與最終的式微過程。它試圖還原一個被主流歷史敘事長期忽視的電影文化現象,透過產業結構、資金流動、審查制度與觀眾反應等多重維度,建構出一部關於台灣本土電影工業的宏大史詩。 第一部:萌芽與野火燎原——戰後初期的台語電影光譜 本書開篇將時間軸拉回二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百廢待興的年代。此時,國語電影受限於物資與政策,給了本土語言電影發展的巨大空間。我們將詳細考察台語片是如何從早期的「歌舞片」和「戲曲片」形態中脫胎換骨,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敘事語彙與美學風格。 文化土壤的孕育: 台語片並非憑空出現,它深深植根於台灣的民間信仰、地方戲曲(如歌仔戲、布袋戲)以及戰後社會的集體情感。書中將引述當時的報章雜誌評論,分析台語片如何迅速捕捉到庶民階層對於生活、愛情、社會不公的渴望與投射。 技術與人才的困境: 在缺乏現代化製片設備與專業訓練體系的環境下,台語片如何「土法煉鋼」?本書將探討早期製片人、導演和技術人員,如何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摸索出符合當時市場需求的拍攝手法與剪輯節奏。重點會放在「美學上的妥協與創新」,例如如何將傳統舞台的表現手法,轉化為電影鏡頭語言。 發行網絡的建構: 台語片的主要觀眾群在城鎮與鄉間,其發行模式與國語片截然不同。本章節會描繪出當時的「點片商」制度,以及電影在地方戲院和露天戲台間流動的生態,揭示其強韌的生命力所在。 第二部:產業的黃金時代與內部的張力 隨著六零年代的到來,台語片進入了產量的高峰期,類型片百花齊放,形成了獨特的市場景觀。本書將重點解析這一時期台語片工業內部的運作機制。 類型片的百家爭鳴: 我們將系統梳理當時主要的台語片類型,包括: 1. 義俠片(武俠): 探討這些影片如何回應當時觀眾對「伸張正義」的強烈需求,以及它們與港台武俠片的風格差異。 2. 家庭倫理劇: 分析這些影片如何處理跨世代的價值觀衝突、婚姻不幸等社會議題,展現其對底層民眾情感世界的深刻描繪。 3. 恐怖與奇幻片: 剖析台灣民間信仰與禁忌如何被挪用到銀幕上,這些影片在當時的文化衝擊力。 資金與人脈的交織: 當時的電影製作往往是個人或家族企業行為,資本結構相對不透明。本書將試圖梳理出若干重要製片廠(如中央電影公司早期的部分業務、或地方性製片單位)的資金來源,以及製片人、導演、編劇與明星之間錯綜複雜的合作與利益關係。這是一個充滿人情與權力運轉的體系。 審查制度的幽靈: 在戒嚴體制下,所有影像作品都必須面對嚴苛的內容審查。本書將深入研究政府的文化政策如何形塑了台語片的敘事邊界。哪些題材是被鼓勵的?哪些主題(例如批判地方勢力或涉及敏感的政治隱喻)是如何被巧妙地「包裝」或「規避」的?這段歷史是理解台語片美學限制的關鍵。 第三部:時代的轉折與無可挽回的衰落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聚焦於七零年代初期,台語片遭遇的致命衝擊,這不僅是藝術形式的轉變,更是社會結構與大眾媒介生態的徹底翻新。 「國語片」的反撲與電視的崛起: 當電影市場飽和時,新的競爭者出現了。本書將分析國語文的推廣政策如何逐步排擠了台語片的生存空間,同時,電視機的普及對傳統戲院人潮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台語片觀眾群體的結構性轉變,是導致其消亡的重要因素。 人才的出走與技藝的斷層: 許多曾經在台語片領域磨練出精湛技藝的電影工作者,面對產業崩潰,不得不轉向電視廣告、錄影帶製作,甚至是轉行。本書將探討這種人才流失對台灣電影技術傳承造成了多大的斷層,以及這種斷層如何影響了後續的台灣電影(如「新電影」時代的某些缺憾)。 歷史的遺忘與文獻的殘缺: 台語片在鼎盛時期,儘管產量驚人,但卻缺乏系統性的資料保存。許多底片散佚、劇本遺失。本書的撰寫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對抗遺忘的努力。我們將展示文獻收集的困難,並呼籲對這段歷史應有的重視與搶救。 結語:留下的文化迴響 儘管台語片產業最終消亡,但它所奠定的草根敘事精神、對在地情感的敏銳捕捉,以及其特有的視覺風格,在後來的台灣電影、電視劇乃至於流行文化中,仍能找到深刻的迴響。本書旨在為後來的創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座堅實的歷史基石,理解台灣電影文化是如何在艱難的歲月裡,開出屬於自己的花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口述/小艷秋


  小艷秋在短暫的從影時光裡,主演《瘋女十八年》、《阿蘭》等十五部膾炙人口的電影,成為家喻戶曉的巨星,以台語片第一女主角之姿,與台語電影一同邁向歷史的第一個高峰。

  出生於一九三三年的小艷秋,本名簡秀綢,以紮實的舞臺功力和姣好討喜的外貌,成為日月園新劇團的當家女主角,巡演全台吸引龐大戲迷爭睹風采。勇於接受新挑戰的小艷秋,加入了剛興起的台語片熱潮,精湛的演出不僅讓小艷秋片約不斷,更是觀眾票選最喜愛的女影星。高人氣的小艷秋獲香港片商力邀,首開台語影壇先例,赴港拍攝廈語片。

  一九五九年,小艷秋急流勇退結束演藝生涯,投入婚姻生活之中,嘗試建立理想家庭。五個小孩成為她婚後的生活重心,中年投入醫美事業開立診所,退休後於宗教信仰中獲得平靜,以健全的身心迎接美好的一天。

作者/何思瑩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畢業。做過影展、拍過紀錄片、當過漫畫編輯。喜歡聆聽與記錄人的生命經驗、地方的故事。不斷探索自我可能的學習者。

編者簡介

策劃主編/林文淇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曾任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著有《華語電影中的國家認同與國族寓言》(2010)、《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影評集》。參與編著的專書有《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中的城市、歷史、美學》、《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台上風光,台下茫茫」戰後台灣電影發展縮影──序小艷秋回憶錄  ◎王君琦
推薦序二  桃花生美啊咿嘟愛風流  ◎黃秀如
推薦序三  重新回望「雙面小艷秋」 ◎蘇致亨
主編序   一段台灣電影歷史的再生──認識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 ◎林文淇

第一章  不被迎接的生命
期待男孩誕生的原生家庭 桃園大廟旁的閣樓上 變動的時代混亂的教育

第二章 簡秀綢再見,小艷秋登台
人中之鳳的日月園堂主──林桂阿姨 大家都愛看搬大戲 阿娘的祕密武器──日月園劇團當家女主角接班人 天天練功夫,文要唱,武要打

第三章 飛上枝頭變鳳凰
日月園劇團的黃金時代 新劇本,新服裝,新妝髮,新歌曲 「舞台情侶」日月園雙台柱──素梅枝與小艷秋  

第四章 巡迴全台的日月園新劇團
是明星,也是平凡人 巡演全台的大船哪天才能靠港上岸 鬼才鄭政雄教日月園演活戲 熱情的戲迷帶來溫暖與歡笑

第五章  追隨電影夢
郭柏霖拍的連鎖劇 新劇觀眾為之瘋狂的全新體驗 《桃花過渡》三個第一的台語歌唱片 電影拍攝的新體悟,演藝生涯的再開發

第六章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瘋女十八年》
眼光精準捷足先登的閩聲影業 決心拍出高品質的台語電影──瘋女十八年 留存在腦海中的精采片段 一次一次地重拍激發之下的完美演出 自信沉穩親切幹練的白克導演

第七章 香港行/廈語片的新視野
國際市場紅極一時的廈語片 第一位赴港拍片的台灣女星 大開眼界的拍攝環境 在陌生的香港街道上找回久違的平靜

第八章  片約不斷的台語片第一女主角
接踵而來的拍片邀約 岩澤庸德操刀的長河影業創業作 超強陣容,製作嚴謹,以躋身第八藝術為目標開拍的《海邊風》 台語電影颳起「奇案風」 走紅之後的最大體悟是「疲累」

第九章 《合歡山上》的第一次
第一部主演的國語電影 佳陽部落──接近原住民族 「真的只有這一次喔」

第十章 縱馬奔馳的女俠玉嬌龍/愛情浮現步入婚姻
第一部台語武俠電影 憧憬的愛情浮現,步入婚姻

第十一章 豐美的息影人生
未如人意的婚後生活 全部的愛給全部的孩子 重新學習再次踏入職場做好每個工作 羽毛球、卡啦OK,充實歡快的日子 基督信仰開啟的第二人生

後記    小艷秋的相簿  ◎何思瑩
附錄一 小艷秋明星形象塑造:以台語片與廈語片電影廣告為分析文本  ◎梁碧茹
附錄二 小艷秋電影作品台灣上映年表    ◎林姵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35560
  • 叢書系列:雙囍藝術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桃花生美啊咿嘟愛風流
黃秀如(台語片小組成員之一)


  雙囍的主編祿存跟我說,他要出版小艷秋的口述歷史,希望我幫忙寫序。我趕緊傳訊息給以前一起研究台語片的隊友:「妳有印象當時為什麼把小艷秋分配給我嗎?」我的隊友當中有兩個電影科班出身、兩個演小劇場、一個搞視覺藝術、還有一個專門蒐集影劇新聞的資料狂。當時的做法是先把想要採訪的前輩列出清單,再按照每個人的志願進行分配。「妳應該是慕名就選了她啊。」「不是因為我比較晚加入,又沒有影劇常識嗎?」我一面打訊息,一面想起三十年前在電影資料館囫圇吞棗地看了一個月《影劇周報》的畫面,那時恨不得把所有片名和人名給吃下去,只希望勉強可以跟得上隊友的程度。

  當年的歷史早就不復可考,但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小艷秋的印象。採訪前,我假定會目睹一位不可一世的巨星,也很擔心自己的台語不輪轉無法好好地問問題。結果完全出乎意料。小艷秋的穿著打扮簡直就像日本老牌時尚雜誌《装苑》走出來的模特兒,與其說她像李麗華或白光那樣豔光四射,不如說她像寶塚的娘役那樣明媚動人。訪談夾雜著國語、台語和日語進行。她的國語帶點微微的台語腔,發現我們有聽不懂的台語或日語,隨即為我們解釋那是什麼意思,完全沒有為難我們這些連母語都聽不懂也講不好的年輕人。她以明快開朗的態度描述自己的演藝人生,彷彿是在講一齣即將由她上場的劇目。我覺得,任何人,即使沒有看過一齣她主演的電影,只要見到她本人、聽到她說戲,都會跟我一樣,自動成為小艷秋迷。

  沒想到那也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在這段漫長的期間內,由於電影資料館(後來轉型為國影中心)的努力,沉寂許久的台語片逐漸為世人所注意,很多被棄置的台語片陸續出土,很多資深影人陸續做了口述訪談,很多劇本、本事、報導、研究文獻陸續得到收藏,台語片以及台語片時期的重要性因此在台灣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遺憾的是,在小艷秋輝煌而短暫的從影生涯中,她所主演的台語片一部也沒有保存下來,目前能夠看到的只有她唯一的一部國語片《合歡山上》(1958)。正因為這樣,在她八十八歲這一年所出版的口述歷史,就成了一本讓讀者知道什麼叫做小艷秋魅力的寶貴紀錄。

  我以為我早就知道小艷秋的人生了,可是等我讀完手中短短的六萬字之後,我才理解:以前看到的只是小艷秋的電影人生,這次看到的卻是一個害羞內向的女孩如何在時代轉變的過程中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女優。其中的關鍵字是「時代轉變」。小艷秋出生於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五九年息影的二十六年期間,先是經歷了日本殖民的最後十二年,再來是大戰結束國共內戰的四年,然後是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開始面對本土文化挑戰的十年。其實本書並沒有講到一般人在提到戰後台灣史時必定會提到的「時刻」與「事件」,但是經過三十年來不斷回顧過去的訓練,我自然就把這些個人的故事放進台灣史的框架中一起閱讀了。

  不好意思,只能寫到這裡。因為推薦別人看電影不能破梗,推薦別人買書也不能劇透,既然如此,就不再多說,請讀者務必翻開這本「集愛之大成,是恨之總匯」的小艷秋回憶錄。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限量親筆簽名照版」這幾個字,就讓我心頭一熱。在數位媒體時代,實體物件的溫度和重量是無法取代的。想想看,在那個簽名還沒有那麼容易取得的年代,能得到一位巨星親筆的筆跡,那份感動是多麼深刻?這本書的收藏價值,恐怕已經超越了閱讀本身。我猜想,書中的回憶,應該會帶有那種老派作家的筆觸,或許不會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字裡行間必然充滿了歲月的沉澱和人生的洞察。我尤其想知道,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第一女主角」這個標籤的?是榮耀,還是束縛?在名利場中打滾多年後,她對演藝這條路的體悟,肯定比我們這些旁觀者深刻得多。這本書或許能揭示,在那個沒有完整訓練體系、全憑經驗和天賦打拼的年代,一位演員是如何淬鍊出自己的「本事」的。這份「本事」,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後輩學習的地方,而不僅僅是銀幕上的幾分鐘光采。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台灣讀者」角度來看,我對這類記述台灣本土文化發展的著作,總有一種責無旁貸的關懷。台語片的興衰,某種程度上也是台灣社會變遷的一個指標。小豔秋女士的經歷,必然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緊密相關。我希望能從她的回憶中,讀到那個時代的「言外之意」,那些在公開場合不便明說,只能在私人回憶錄中才敢坦露的心聲。例如,她是如何在不同時期調整自己的戲路以適應市場變化?當國語片大舉進入市場時,台語片界經歷了怎樣的陣痛與掙扎?她的視角,可能會提供一個比官方歷史敘事更為貼近人性的版本。限量版附帶的簽名照,或許還能讓我觀察到當年印刷技術的痕跡,那種略帶粗糙卻充滿情感的質感,是現代高解析度印刷品所無法模擬的。這本書,對我來說,是找回「根」的儀式,是與逝去美好歲月的一次誠懇對話。

评分

說真的,現在年輕一代對台語片可能沒什麼概念,但對我們這些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在地人」來說,小豔秋女士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演員,她是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我對她最深的印象,是她那種既「本土味」又帶著某種「時代感」的獨特氣質,她的表演風格,和後來受日本、歐美影響很深的國語片演員很不一樣,那種真摯、直接的情感表達,是深深根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所以,當我看到這本回憶錄,我立刻就意識到,這不只是一本娛樂圈的八卦書,它更像是一部台灣電影史的縮影,透過她個人的視角,我們可以拼湊出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產業困境,以及藝術工作者們的奮鬥史。我期待書中能細膩地描寫她如何應對當時保守的社會價值觀,如何突破框架,定義了什麼是「台語片女主角」的典範。限量版這種特殊的包裝,也凸顯了出版方對這份歷史記憶的重視,他們知道,對於某些特定群體而言,這種紀念性遠遠超過了內容本身,它是一種儀式感,是對一個時代的集體致敬。

评分

這本關於小豔秋女士的傳記,光是書名就讓我這個老影迷心頭一震,想起那些黑白光影交織的歲月。雖然我還沒翻開書頁,但光是想像她那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就足以讓我對這部作品充滿期待。小豔秋這個名字,在台語片黃金年代,簡直就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她的喜怒哀樂,牽動了多少觀眾的心。我記得小時候,家裡還沒有電視,大家都是擠在小小的戲院裡,看著銀幕上那個時而嬌媚、時而剛毅的女主角,每一次她的出場,都像是劃破夜空的流星,讓人屏息。這本書既然以「回憶錄」的形式呈現,想必能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她幕後的故事,那些光鮮亮麗背後,可能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掙扎。我特別好奇,在那個電影工業還在摸索的年代,一位女性如何能站穩腳跟,成為「第一女主角」,這背後需要的絕不只是美貌,更是一種超乎常人的韌性與智慧。這本限量版還附贈親筆簽名照,這對我這種老戲迷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光是那張照片,就彷彿能帶我穿越時空,回到那個熱鬧非凡的電影院門口,聞到那股混雜著爆米花和汗水的、獨特的時代氣息。

评分

拿到這本限量版的瞬間,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那個還沒有太多商業包裝、藝術追求相對純粹的年代。小豔秋女士作為「第一女主角」,她的成功絕非偶然,那必然是無數次試鏡、無數次磨練的結果。我希望回憶錄中能多描寫那些「失敗」與「挫折」的細節,因為成功往往是單一的,但通往成功的路徑卻是複雜且充滿荊棘的。讀者讀的,往往不只是光榮事蹟,更是那份面對困境時的態度。這本書的出版,本身就說明了小豔秋女士在台灣影史上的份量,能夠跨越時間長河,依然被人們所紀念和珍視。限量版的稀有性,更像是對她那種「不可複製」的時代地位的一種側面肯定。我會非常仔細地翻閱每一個章節,不是為了追逐八卦,而是希望能從她的人生哲學中,汲取一些面對當下變局的勇氣與智慧。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張通往過去的門票,票上還印著那位傳奇女星的獨家印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