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社會工作理論的建構與傳遞
社會工作是一個造成改變的專業,正如其他助人的專業一般,但是社會工作需要同時努力於造成環境與個人的改變,使這個世界與人都變得更好,因此說社會工作是一門瞭不起的專業應不為過,而這正是一本關於「如何改變」的書。
我過去在國立暨南大學教授「社會工作理論」十三年,這原本就是一門難教的課,畢竟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當中的地位充滿瞭爭議與抗拒之聲,在狐疑與抗拒的心態下,學生們還得與原文奮戰,著實不易!因此編著完成這本書,期盼對學生學習理論有些許助益。
無論是在學校教授這門課的過程中或是在實務界推動實務模式,自己有許多的反省和學習,撰寫的過程亦然。理論在自己心裡的沉澱是日積月纍的,它逐漸成為自己思考的一部分。許多的時刻,我思索哪些理論最適用或常用於社會工作專業?又為何學生在校修習相關知識,卻無法運用於實務?「理論無用論」的聲音在國外已不再高亢,但是國內這方麵的聲音仍然很多。廣泛定義的「理論」運用可說無所不在,每個人都隨時在建構自己的理論,包括對世界的觀點、對他人的認識、對自己的理解。但是為何論及實務,就無理論可言呢!其實我相信這是來自於實務的挫摺、對理論的不熟悉、與不知如何運用理論。我們的專業環境不良,是不爭的事實,專業人員在當中仍然相當努力,令人敬佩!
不過,知識的運用是一個理性且刻意的作為,有賴思考案主狀況,由理論中尋找處遇方嚮的軌跡,進而發展實務計畫,以及反省評估理論運用的有效性,適時修正或尋找替代理論。而前提是專業人員需要先熟悉這些理論,進而知道如何運用。關於運用,我想大半還是個人之事,畢竟別人無法代替自己思考,而書中的範例也無法窮盡所有的實務狀況,不過本書仍然在這方麵作瞭努力,特色之一即是含括處遇架構―原則與過程,並用完整的案例來分析如何運用各個理論。在處遇原則方麵又包括「該理論對案主問題所抱持的觀點」、「與社會工作使命及原理原則之連結」和「處遇的目標與取嚮」。處遇過程則盡量含括「評量的重點」、「對專業關係的界定」、「專業人員的角色」、「處遇步驟」和「結案」。
這本書的內涵與架構就是在這樣的思索背景下產生的。內容方麵含括十五章,個別理論的介紹共有十一章,這些理論的發展程度不一,有的是較完整的理論,有的則是模式(model)和觀點(perspective);綜觀各西文社會工作理論的教科書,每本書對於同一學派所冠上的名稱(理論、模式或觀點)也有差異,因此本書通稱為「理論」是比較廣義的運用。這些理論大多是社會工作專業藉用人群服務理論,發展於精神醫學、社會學或心理學。隻有「心理暨社會學派」、「危機介入取嚮」和「任務中心取嚮」是發展自社會工作專業。Francis J. Turner 著名的“Social Work Treatment: Interloc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社會工作處遇》)一書, 在1986 年版本中包括瞭二十二個理論,在2011 年版本則是有三十六個理論。考量社會工作的適用性之後,其他三位作者與我共同選瞭十一個理論作為開始,我們認為這些理論最適閤社會工作「雙重焦點」(環境與個人)的特性。其中「精神分析觀點」在社會工作的運用很少,但是其為許多理論發展的根源,因此我們將它納入,以便對其他理論更瞭解。第十章〈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是比較特別的一章,在其他教科書中都未專章介紹;我個人將它納入並且撰寫此章,源於我認為社會支持網絡對於案主的重要性,也是社會工作對於環境乾預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另一方麵,案主能否適切地迴應環境的要求或解決問題,很多時候關乎其因應方法,而社會支持網絡中的人可以在這方麵有所助益。但是處於弱勢的案主,其社會支持往往薄弱或無法啟動,因此更需要社會工作者的協助,「社會網絡處遇」即在闡述如何進行這方麵的實務。
各章的順序安排乃是循著各個理論發展的年代,不過可以發現許多理論同時發展於1970 年代;再者,理論的順序編排由「個人心理取嚮」走嚮「個人與環境並重」,進而到「結構論」。第一章是對於理論的定義與要素,以及理論與實務之關係的介紹;第二章則是由年代先後概述社會工作運用理論的狀況;第十四章重在各種理論之間的比較,希望幫助讀者對於理論有更全麵的認識與瞭解,施教裕老師將華人文化中的唯識學和五行中道與西方的五大理論門派結閤,可謂理論本土化的創意作為,值得大傢仔細琢磨;第十五章則涉及如何透過評估與選擇理論以運用於實務中。
此次改版我們維持原來的章節架構,原因在於這些理論對於社會工作理論的適切性。至於「復元和優勢觀點」乃是我個人和團隊自2003 年來緻力推動,具體落實於各實務領域之理論取嚮,旨在促進社會專業理論與實務之結閤,提升服務品質,更達到案主與社會工作者之雙嚮復元;本書並未納入此理論,乃因另有專書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論述,有興趣者可於該書獲得充分的認識。
在這本書即將改版付梓之際,要感謝三位參與撰寫的作者,曾華源老師、鄭麗珍老師與施教裕老師。由於大傢共同的努力這本書纔能齣版且持續精進,也由於大傢共同的討論與互相提醒,這本書纔有今日的品質。因著團隊運作,在撰寫的過程增添歡樂與學識的激盪。我更要感謝三位的充分配閤與容忍我的修改意見。
感謝過去十七年來社會工作界對於此書的接納,我們盡所能地傳達社會工作知識,但是也需要大傢不吝提供意見,不斷地對話與辯證,使我們的未來可以更好。
宋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