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諮商理論與技術(2版)》,我從頭到尾仔細啃完,老實說,心裡頭的感受挺複雜的。首先,光是書的厚度和排版就讓人覺得這絕對是本「硬貨」,不是那種翻兩下就能應付過去的教科書。書裡頭對各種主要諮商取向的介紹,像是精神動力、人本、認知行為等等,真的是下足了功夫。它沒有停留在表面介紹,而是深入到核心假設、技術操作,甚至連不同學派之間細微的哲學差異都有點到。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技術」這一塊時的務實態度,他不是光丟一堆理論模型給你,而是結合了大量的實務案例來佐證。在描述如何運用「澄清」、「反映」、「同理心」這些基本功時,那個細膩程度,讓我覺得好像作者就在我旁邊,手把手教我怎麼跟案主建立關係。不過,坦白講,對於初學者來說,內容的密度實在有點高,很多時候我需要反覆閱讀才能把那些術語和概念串起來,感覺就像在爬一座陡峭的山,雖然風景很美,但過程真的很累人。特別是當涉及到一些比較複雜的整合性取向時,那種龐雜感就更明顯了。總體來說,這本書像是個紮實的地基,對於想把諮商走長遠的人來說,是本值得投資時間的工具書,只是閱讀過程需要相當的耐心和毅力。
评分說實話,這本《諮商理論與技術(2版)》的重量級,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它的份量,這份份量也反映在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上。我個人覺得,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成功地在「科學的結構性」與「人性的流動性」之間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例如,在闡述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技術時,作者將其步驟化、表格化,展現了其系統化、可操作性強的特點;然而,緊接著在討論完這些結構後,作者又會立刻拉回到「案主的主觀經驗」的重要性上,提醒我們技術永遠是為了「人」服務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這種穿插和交織的手法,讓整本書讀起來不至於過於冰冷或過於空泛。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倫理兩難」案例的討論,很多時候,理論的完美與現實的複雜性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灰色地帶,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在資源有限、價值觀衝突的脈絡下,如何做出最符合專業精神的判斷。對於希望從單純的「助人者」進化成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專業諮商師」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專業的態度和方法論。
评分說實話,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的期待是能找到一些「立竿見影」的速成技巧,畢竟在急著想提升個案處理效率的當下,誰不想多幾招傍身的法寶?然而,這本《諮商理論與技術(2版)》給我的感受卻是走了一條「反速成」的路子。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在探討「為什麼」要使用某種技術,而不是急著告訴你「怎麼」用。這種對理論基礎的執著,讓我有點焦慮,但也慢慢體會到,諮商工作終究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沒有捷徑可走。我個人比較欣賞作者在比較不同流派時所展現出的宏觀視野。他沒有刻意貶低任何一種取向,而是將它們視為人類理解心靈的不同鏡頭。比方說,在談到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FBT)時,書中強調了其「賦能」的特性,但同時也點出了它可能忽略了深層動力探索的限制。這種平衡的論述,讓我學會用更謙卑的態度去看待不同的諮商模型。整本書的論述結構嚴謹,邏輯推導非常到位,幾乎找不到可以跳著看的章節。它需要的不只是閱讀,更需要的是消化、反思,甚至在日常的實務中不斷地去驗證和修正,才能真正將書中的養分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個印象是封面設計得相當沉穩,給人一種專業可靠的感覺,跟書名《諮商理論與技術》的調性很搭。讀起來的感受,就像在跟一位經驗豐富、講話條理清晰的資深督導對話。書中對於「諮商關係」的探討,是我覺得最為精華的部分。它不只是強調「接納」和「尊重」這些老生常談,而是更進一步去剖析,在不同理論框架下,諮商師如何運用自己的「存在」來影響案主。例如,當談到存在主義諮商時,作者對「死亡焦慮」、「自由與責任」這些議題的詮釋,讓我對諮商的深度有了更深刻的體悟。相較於一些只重技巧的書籍,這本更著重於「人」的養成。作者似乎非常堅持,技術是建立在深厚的倫理基礎和自我覺察之上的。我特別注意到,書中在不同章節之間,似乎隱藏著一種漸進式的編排邏輯,從基礎的建立關係,到中期的介入技巧,再到後期的結案與反思,脈絡非常清晰。雖然內容很紮實,但作者的文字風格算是內斂而精準,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多的是紮根於臨床實踐的智慧。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想要提升自己「內功」的諮商夥伴,這本書無疑是本非常好的案頭參考書。
评分這本厚重的工具書,對於剛踏入諮商領域的新鮮人來說,也許會像是一座難以攀登的高山,但對於已經在實務界摸爬滾打了幾年、開始感到瓶頸的從業人員,它就像是一場及時雨。我最有感觸的是作者對於「文化敏感度」的融入,這在早期的諮商教科書中是比較少見的深入探討。書中明確指出,許多源自西方社會發展出來的理論,在應用到我們東方文化背景下的案主時,可能需要進行細緻的調適與轉譯。這種在地化的思考,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貼心」,它理解我們在實務場域中可能面臨的文化衝突與解讀困難。書中針對不同「困擾類型」(例如焦慮、憂鬱、人際衝突)所搭配的技術建議,是採取一種「彈性組合」的策略,而不是僵硬的「非A即B」。這非常符合臨床實踐的真實樣貌,因為在真實的個案中,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需要諮商師具備高度的靈活性。讀完整本書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全面的「裝備升級」,對於如何系統性地規劃一次完整的諮商歷程,有了更為穩固的認知架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