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媽媽說故事:跟孩子相遇在故事的迴旋曲中

神仙媽媽說故事:跟孩子相遇在故事的迴旋曲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宜玲
图书标签:
  • 亲子阅读
  • 睡前故事
  • 儿童文学
  • 故事集
  • 家庭教育
  • 情感认知
  • 想象力
  • 成长
  • 母爱
  • 绘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管是從事幼教工作者,幼兒藝術工作者或陪伴者(家人)都能從這本書得到呼應、認同與解答,建議每一個讀者可以從閱讀中吸飽氣,讀完這本書後定能滿足的吐一口長氣。」──推薦序,劉嘉淑(仁仁音樂教育中心創辦人)

  當吸入大量資訊刷存在感、深陷數位氣泡讓真實生活界線消弭成為日常
  當疫情常態化的社會型態,邁入人際疏離的孤獨危機
  家庭和教室如何成為最後一道保護膜
  守護孩子童年王國,讓孩子帶著善念與希望健康地成長?

  本書
  提供給有心成為孩子心靈守護者的老師和家長
  一道能通往說故事的藝術與兒童發展本質奧秘的魔法森林
  在那裡
  轉身,即變身成穿越時空的說書人
  一舉手、一投足
  為孩子引路,發揮想像形塑活生生的故事場景
  手揮著魔法棒
  巧妙地在重複之間
  在靜與動、呼與吸
  循著四時節氣遞嬗的節奏中
  在故事的說與聽、給與授之間
  堆疊出層次感的故事情節

  以一則則迴盪在心頭的故事
  一首首婉轉悠揚的旋律
  一唱再唱的歌曲
  孩子從故事中陶冶氣質、
  潛化道德想像、 
  探索人我關係、 
  滋養內在安定
  我們也沉醉在故事中,和孩子同行
  留駐每個美好的當下,成為永恆
 
书名:山海秘境探险录 作者:李 牧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内容简介: 《山海秘境探险录》是一部融合了古典神话色彩与现代探险精神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着一群背景各异的探险家,深入传说中被时间遗忘的“昆仑之墟”展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地理测绘,而是一场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挑战,以及对古老文明遗产的寻觅。 第一部分:尘封的古籍与初探 故事的开端,聚焦于古籍修复师林远。他偶然在一次私人收藏家的遗产整理中,发现了一部用极其古老的文字撰写的残卷——《山海异闻录补遗》。这部残卷详细描述了一处被称为“太初之境”的隐秘空间,它并非位于我们已知的地理坐标上,而是存在于一种维度交错的“气流”之中,只有在特定的天文周期和地磁异常时才能被短暂触及。 残卷中记载的奇异生物、奇特的植物群落以及失落的建筑遗迹,彻底颠覆了林远的世界观。他意识到,这可能是连接古代神话与现实世界的关键线索。为了求证,林远找到了他的大学挚友,一位精通地质学和量子物理的年轻学者,苏晴。苏晴起初对此抱持怀疑态度,但残卷中对特定矿物成分和能量波动的描述,与她正在研究的深层地壳异常数据惊人地吻合。 两人决定组建一支小型的、高度保密的探险队伍。成员包括:经验丰富的山地向导兼生存专家老陈,他曾在无人区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精通密码学和古代语言学的女博士,韩薇。他们将这次探险的目的定为:“在下一个‘太初之境’开启窗口出现时,成功进入并带回确凿的科学证据。” 第二部分:维度之门的开启与初入秘境 根据残卷的指示和苏晴的精确计算,探险队锁定了位于青藏高原深处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鬼方”的盆地。在极度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他们利用自制的共振装置,成功地在一次罕见的极光爆发中,感知到了空间“裂隙”的存在。 裂隙的开启景象震撼人心:空气仿佛被撕裂,显现出一种流动的、泛着幽蓝光芒的通道。穿过通道后,探险队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的重力略有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心绪宁静的芬芳。天空不再是单调的蓝色,而是层叠着多重色彩的穹顶,仿佛巨大的万花筒。 “太初之境”的生态系统展现出惊人的复杂性。巨型的、如同水晶雕琢而成的树木直插云霄,它们的叶子会根据声波的不同频率发出光芒。地面上行走着行动缓慢,全身覆盖着岩石甲壳的“玄龟兽”,它们是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态之一。 第三部分:古文明的遗迹与潜在的危机 探险队深入腹地,发现了宏伟的遗迹群。这些建筑并非用砖石砌成,而是似乎由某种具有生命力的金属构成,完美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通过韩薇对壁画的解读,他们了解到,这个秘境曾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避难所,被称为“烛龙族”。烛龙族似乎掌握了控制时间流速和物质形态的技术,但他们在一次自我设定的“大净化”仪式中,将自己的文明封印于此,以避免其力量被滥用。 然而,秘境并非完全沉寂。随着探险队的深入,他们遭遇了“守卫者”——一些由能量构成的生物,它们似乎是残存的防御系统。这些守卫者形态不定,时而是闪烁的光斑,时而是具象化的利刃,它们对任何试图干扰核心区域的外来者发出无声的警告。 更令人不安的是,老陈发现了一个新的迹象:除了他们之外,似乎还有另一股势力在追踪他们,并且动作更为隐蔽和专业。这股势力似乎对烛龙族的力量有着明确的贪婪目标。 第四部分:核心之谜与抉择 在深入探索过程中,林远和苏晴在一处核心能量枢纽处,发现了烛龙族留下的一份最终记录。记录揭示了“大净化”的真正原因:烛龙族的技术过于强大,已经开始扭曲现实本身的结构,甚至威胁到外界世界的稳定。他们封印秘境,并非为了保存,而是为了“休眠”这份力量,直到世界再次准备好迎接它,或者,确保它永远不会再次被唤醒。 与此同时,那股追踪他们的外部势力——一个由国际军工复合体资助的秘密组织——终于现身。他们的目标是夺取核心能量源,将其武器化。一场在秘境深处的对峙与追逐不可避免。 探险队必须在两个极端中做出抉择:是冒险将部分烛龙族的技术带回现代世界,希望能够造福人类;还是遵循烛龙族的初衷,彻底摧毁或永久性地封闭这个入口,防止其力量落入不义之手?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一场围绕着能量核心的智力与武力的较量。林远、苏晴和老陈必须运用他们对秘境环境的了解,以及对烛龙族哲学的理解,来阻止那股贪婪的势力。最终,他们是否能安全返回?秘境的入口会永远关闭吗?烛龙族留下的遗产,将以何种形式影响人类的未来? 《山海秘境探险录》不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是对科技伦理、文明责任以及人类在宇宙中定位的深刻反思。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奇观、知识与危险的未知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宜玲


  一個愛笑、愛哭、愛唱歌跳舞、愛講故事的大人,她也是一個喜歡孩子,喜歡追逐夢想的大孩子。現在她在思索:如何走回星星的旅程?

  著作
  《幼兒文學─追尋幼兒文學的趣味》(2004)
  《捉迷藏》(2016)
  《走回星星的旅程》宜玲詩語卷一、卷二(2017)
  《Hide and Seek捉迷藏》中英版(2017)
  《寫給華德福家長的信》(2018)

  壹、時間會完成我們
  貳、將我新換你心
  參、失落的藝術

  《問心十年的回看與追尋》(2019)總策劃
  《神仙媽媽說故事——跟孩子相遇在故事的迴旋曲中》(2021)
  華德福論文數十篇

  現職
  海聲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台中市海聲華德福教育機構負責人
  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理事長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劉嘉淑
作者序 初心與感激
原序 重複是一種韻律節奏

第一章 無用之用的兒童文學
前言
尋找兒童文學的趣味
兒童文學的定義
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
為什麼我們要提供孩子文學的環境去涵容?
結語
探索的時刻

第二章 我們怎麼看待童年
前言
詩人如何看待童年?
哲學家如何看待孩子?
傳播學者如何看待童年?
不同文化的兒童回答同一個問題
你抓得住孩子嗎?
對不同孩子的想像和視野
大人不可輕忽孩子的智慧
女性主義對兒童道德發展的抗議
皮亞傑對批評的回應
柯爾伯格對自己道德發展研究的一生回顧
結語
探索的時刻

第三章 故事書的內在意義
前言
「自我」何處尋?
故事的隱喻和象徵
看見眼淚的內在意義
結語
探索的時刻

第四章 尋求童話故事中重複形式的趣味
前言
孩子喜歡重複
重複的特質與意義
童話是什麼?
童話故事中的重複形式及趣味
一、《那裡有條界線》
二、《好忙的蜘蛛》
三、《我們要去捉狗熊》
四、《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

《格林童話》中重複形式與趣味的探究
探討《格林童話》的起源和特質
一、《格林童話》的起源
二、《格林童話》的特質

《格林童話》的重複形式及趣味
一、    睡美人
(一)描述方式的重複
(二)場景、人物、語言、動作的重複
(三)情節(預言)的重複,角色人物(解救者)的重複
二、    甜稀飯(粥)
(一)語言的重複
(二)情節的重複
三、    小蟲子和小跳蚤
(一)    情節的累進重複
(二)    語言的累進重複
(三)    動作的重複
四、    貓和老鼠交朋友
(一)    情節的重複
(二)    語言隱喻現實狀態的重複
結語
探索的時刻

第五章 寫給重複的歌──童話故事的重複形式及其表現技巧之探討與應用
前言
如同呼吸般重要的「重複」
重複的為孩子說一個重複性很高的故事
像迴旋曲般的重複形式和表現
一、《我們要去捉狗熊》
─作者邁克爾・羅森以身體加律動來說的故事
二、《好忙的蜘蛛》
三、《快樂的一天》
四、用手及身體來說故事《永遠吃不飽的貓》

呼吸不只存在課程和故事中
結語
探索的時刻

第六章 孩子的詩歌花園
前言
兒歌的來源
兒歌的特色
不同的搖籃曲
一、哄睡的、催眠的
二、搖籃曲

當代創作童謠與傳統童謠的賞析
一、現試分析幾個值得一唸再唸的作家之作品
(一)王金選的國台語兒歌
(二)林心智的台語囡仔歌
(三)囝仔𨑨迌歌

兒歌(童謠)和童詩的區分
兒歌中的詩意
兒童詩歌賞析
翻譯詩的挑戰
手指謠
結語
探索的時刻

第七章 尋找圖畫書的趣味
前言
假設孩子喜歡「圖多字少」的圖畫書
找回塗鴉期的潛能和樂趣
藝術的品質
一、構圖
二、筆觸
三、質感是什麼?
四、色彩、色光、色層、色調
五、立體透視
六、黑白有沒有關係?
七、不同的風格
八、不同的媒材

無字的圖畫書的效果
結語
探索的時刻

第八章 兒童文學與大眾媒體
前言
麥當勞都是為你
電影、電視、玩具好比孩子的潛在課程
電視、電影可以建構孩子的未來人生嗎?
媒體與兒童文學的目的是否衝突
感官的守護(照顧)
電視與三 C 產品是孩子的褓母
結語
探索的時刻

第九章 神仙媽媽說故事──說故事的藝術
前言
為什麼要說故事?
預備一個適合傾聽的環境
練習專注
聲音如說書人般地娓娓道來
用「手指謠」來做活動,及用「手」來說故事
結合律動和說白的方式說故事
一、說故事之前先做賞析
利用素色的布,在孩子面前做布偶來說故事──以〈巨人的故事〉為例
講生活常規的故事──示範〈水彩小精靈〉和《綠扣子》的故事
一、〈水彩小精靈〉
二、《綠扣子》
三、說故事之前的解析

以布偶說故事的團隊──以《星月》的故事為例
重複性的故事的示範
結語
探索的時刻

參考書目
參考繪本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308564
  • 叢書系列:生命叩門
  • 規格:平裝 / 315頁 / 17 x 23 x 1.5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初心與感激|張宜玲


  這裡有我的初心,我被孩子傾聽故事的眼裡光芒所照亮。

  我被在沙坑裡玩沙的孩子──他們忘記時間、空間的渾然忘我感所迷戀,帶著這份從孩子而來的光的禮物,與對生命的好奇、渴望,透過講故事,一次又一次的與幼兒深情相遇,我是孩子眼中的神仙媽媽;也透過探究故事 內在意義的旅程,一次次得到“A-Ha!”1的狂喜。

  感謝這份初心,一直陪伴至今,「她」是生命的禮物。當年,若不是華騰出版社蘇建基先生三番兩次來我的研究室閒聊出版的故事,並鼓勵我,與其成為文學的批評者,不如自己動手寫來得有建設性。在三番兩次的對話後,我被他打動了,同時也領悟到,存在主義哲學家羅洛.梅曾提到「未完成」性質是永遠存在的2,「她」是人類在創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因為人類存在的焦慮:沒有準備好的感覺,常常干擾著我創作的勇氣。當看清楚創作與存在的本質時,這一步才真正跨出去。謝謝生命中的貴人和提攜,蘇先生是我初心的推動者之一,在此向他致敬。

  長久以來,我也一直認同佛洛姆在《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e)中提到::

  「一個醫生,往往被他的病人所治癒;一個老師,往往被他的學生所教導; 一個演講者,往往被他的觀眾所鼓舞。」

  我就是那樣的老師,因教而學,因學而被學生所教導。

  這本書中如實的見證了我在參與華德福教育運動前十年的初心和旅程,在這旅程中我要向曾上過我的課的學生們與接觸過的幼兒獻上敬虔的謝意,因為你們的陪伴和回饋給了我浩大的學習空間,謝謝你們。

  這麼多年來除了從文學裡所汲取的養分外,華德福教育運動的理念哲思和同事們不斷的對話和省思,給我源源不盡的靈思和啟發,在此獻上我無邊的謝意與禮敬。

  這一本書的前身是《幼兒文學──追求幼兒文學的趣味》。當時是定位為教科書,討論兒童發展與文字的關係,而當時華德福教育運動才起步,大部分的人都還沒聽過「她」的名字,但這一本書著著實實的是受到了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的影響和啟迪。如今也已參與了這個教育運動四分之一世紀了,回首看到華德福的孩子受到童話、寓言、神話、歷史、傳記等故事的滋養長大;從口述文學到學習文字、文法、文學到哲學,他們是很幸運的,在這一漫長的學習旅程裡,一直浸潤在飽滿的文化素養的搖籃裡,而文學裡的故事所埋下的種子可能會是一生一世甚至是永恆的珍寶,但願這群幸運兒能將這份光的禮物傳送出去。

  對華德福學前甚至十歲前的小孩,他們需要浸泡在一個溫柔的聽覺環境裡,溫和色彩光線中,甚至在十二感官的花園裡徜徉和嬉遊。

  為了讓這本書最初的純然、不修飾的質樸狀態保存,為了讓「她」來訴 說當時悲歡歲月的感悟,我沒有太多修改,有的是移除當年學生的作品,增加了「故事中的重複」這個主題的延伸:「寫給故事的重複之歌」(請詳見本書第五章「寫給重複的歌」)。從探索中我領悟到音樂中的迴旋曲與故事重複性 的關係。那也是一個“A-Ha!”的美好經驗。

  第一章的無用之用的兒童文學,是想挑戰有學習焦慮,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大人們,包括兒童文學學術工作者,想邀請大家一起思想起「我」的 童年,「我」如何在吉光片羽的故事中慢慢長大,慢慢成為「我是誰」。

  對華德福學前甚至十歲前的小孩,他們需要浸泡在一個溫柔的聽覺環境裡,溫和色彩光線中,甚至在十二感官的花園裡徜徉和嬉遊。

  這裡不但有我對孩子說故事的初心,「她」也見證了我參與華德福教育運動前十年的初心。生命不是線性的,「她」往往是迂迴曲折,時而盤旋、時而靜止、時而讓你驚嘆盼望、時而讓你唏噓悲嘆。這是一首離家又回家往復不斷的迴旋曲。這本書就是傾訴著這樣的故事。

  謝謝編輯部的珮芬,她全力以赴的守護我初心的美麗。謝謝張晴投下心力,拍攝出我初心的靈魂樣貌;謝謝阿秋的攝影與圖像專業的建議;另外明穎的攝影總能捕捉孩子最天真的原型。謝謝柔靜這段日子以來在美編及行政工作上點點滴滴的協助,都很繁瑣,但她總是微笑以對。虧欠最多的是立渝設計的玉峰、乙樺,他們夫妻對整體的風格,從紙張、翻頁到美編的品質,都給予高度的美學關注,我很感恩他們;也要特別提的是美編念綺與珮芬這一來一往,無數次的更動、改變與校正,謝謝念綺的耐心、柔軟和負責任。謝謝雅慧老師從旁提出對出版意象及行銷的獨特建言;尚均在打字及雜務上的協助,他毫無怨言也照單全收。特別謝謝幼兒園的倩妏、茹茹、麗卿、孟汝、碧雯等老師們在說故事演出與拍攝的協助。也感謝海聲團隊:因為有家長與教師群的攜手奮鬥,才讓初心更堅心。

  永遠無法忘記慈心華德福創辦人張純淑老師,喚醒我回到幼兒教育工作現場,建構基礎工程。

  時刻銘記在心的是磊川華德福創辦人的林玉珠老師,主動邀請我跟她與詩婷校長在基礎師培一起工作,這個「一起」,啟發了我很多的省思與靈感。

  久藏心中,一直想表達感恩的是:Marjorie Theyer老師,她啟發了我說故事的專業態度和方法;之後的 Wendy Daff、Dr. Renate Long-Breipohl 等外師接二連三地教導和啟發,我和臺灣虧欠她們很多。

  這本書當年也接受了林心智老師諸多的支持和協助,至今仍不曾間斷。

  這一趟旅程,我被孩子所教導,我被故事所療癒,我也被讀過我的文章,主動給予我很多回饋的劉嘉淑老師所鼓舞,感恩她為我寫推薦序,感謝一路陪伴到底的貴人、同事與孩子們。

  在我的生命經驗裡,每一個故事都有我曾經遭遇的故事原型,而每一個大人都能成為孩子眼中的神仙爸爸或媽媽,只要你把說故事的魔法施展出來,只要你記起童年往事。

  這是一首未完成的迴旋曲,也是未完成的生命旅程,我會繼續帶著初心緩緩前行。

推薦序

  為《神仙媽媽說故事──跟孩子相遇在故事的迴旋曲中》寫這篇推薦序前,我先讀過本書初稿兩遍,在讀著每一個章節時,不知不覺深陷其中,不斷地思索著幼兒文學與說故事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幼兒文學本是藝術美學元素之一,無需大人過度解讀為教化向能,只要吸引小孩多聆聽、多感受,小孩自然有智慧理解並轉化成日後的多元智能。感受到作者張宜玲校長對幼兒長期近距離觀察、接觸且深切關懷後,從多重面向論述幼兒發展與文學之間的密切與重要性,這是她長時間與幼兒相處時,巨細靡遺的察覺與記錄,她所發自內心的懇切叮嚀,多麼令人感動。

  她在書中分析幼兒發展與文學的多元聯結,大人如何看待小小孩的詩意與智慧及童話故事中重複形式的趣味,甚至提及故事書裡插畫色彩的彩度與色調,如何增加圖畫書與故事書情境氛圍、想像及藝術性,以及讓幼兒在藝術環境中潛移默化的重要性,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本身的文學藝術、全方位的才能及表述能力。甚至在書裡一再強調文學在向度與溫度上,如何給予幼兒想像空間與增強幼兒藝術養分,無論哪個面向都有理論與實際綜合與分析。她的思緒細膩且清晰,她的文字有無窮魅力,吸引人再三細讀。不管是從事幼教工作者、幼兒藝術工作者或陪伴者(家人)都能從這本書得到呼應、認同與解答。建議每一個讀者可以從閱讀中吸飽氣,讀完這本書後定能滿足的吐一口長氣。
 
  說故事與藝術應該是連結的,幼兒需要從小浸潤在文學藝術美感的環境中,吸取足夠的養分滋養心靈,因為他們是天生的詩人。幾天前在幼稚園音樂課帶著中班的小孩接觸聲音長和短的遊戲,大家圍著大圈,我一邊 發出:「嘟─ - ─ - ─ - ─」的長音,一邊用手在空中畫了一條橫的長線, 再依樣畫出短線,然後問小朋友看到什麼,有一個小男孩說:「我看到阿嬤老師畫出有聲音的線,長長的、短短的。」這證實了張宜玲校長在書裡說的──小孩是天生的詩人,小孩真實的呈現了表徵符號。

  重複一直是幼兒接觸文學和藝術的重要方式,嬰幼兒從聽覺開始快速發展,他們必需聽重複的語言、故事、文句、詩詞或樂曲,再經由仿說與模唱後儲存在腦中語彙區,然後才能進行創作。我弟弟家雙胞胎女兒四歲時,有一天小孩要求我說故事,她們從一百本童話故事書中,挑選了《白雪公主》要我一頁一頁的念,不准我跳頁。當我開始說故事時,她們卻一字不漏地搶先念出書裡的前幾頁文字。原來,她們每天睡覺前的故事時間,爸爸和媽媽總是重複念著幾本她們最愛的童話故事,她們不認得文字卻能經由聽覺與記憶模仿說出,相信文學的種子已植入她們幼小的心靈。

  特別喜歡張校長在書裡的第四章〈尋求童話故事中重複形式的趣味〉, 和第五章〈寫給重複的歌〉,就像迴旋曲形式和表現一樣趣味無窮,這種形式存在於一年四季或每天生活的日常,同時存在於文學、音樂、美術(圖案)、舞蹈或戲劇藝術裡。幼兒需要重複,成人的我們不也是需要重複嗎?重複能讓我們更熟悉、更放鬆,儲備好能量後再接受新的挑戰。特別認同作者把重複比喻成「呼」,接受新挑戰比喻是「吸」,我們長年累月不停地在呼氣與吸氣間溫故而知新,迴旋曲是藝術表現重要形式之一。二〇〇三年在網路上讀了張宜玲校長寫的〈童話故事中的重複形式及趣味〉一文時,感覺非常興奮,因為她把迴旋曲式比喻成呼氣和吸氣,是多麼恰當啊!終於瞭解:迴旋曲不只在音樂教學上是老師們設計活動發展的必要形式,在文學與說故事上也同樣跟呼吸有著極密切的關連。

  第九章〈神仙媽媽說故事──說故事的藝術〉更是吸引喜歡為孩子說故事的大人們,作者主張說故事的人要有好聽的聲音,要像說書人一樣咬字清晰,娓娓道來,要佈置一個適合小孩圍坐傾聽的場景,要溫暖的小燭光,把自己當作故事的布景,讓小孩子的目光全都專注在說故事者身上,以演奏輕音樂或歌唱聲暖場,等待小孩進入坐定後開始說故事。書中, 張校長還詳細說明如何手做簡單的布偶或利用小物品替代不同角色,以及如何在說故事時,加入律動和說白遊戲,邀請小孩一起說故事,同時讓他們不知不覺進入故事情境中。

  感謝張宜玲校長,這本書為每個喜歡說故事的大人提供正確的方向與觀念,也提醒大人們別忘了如何引導小孩接觸幼兒文學,我們是否用對方法,慢慢等待孩子的蛻變,大人是否隨時自省?這是一本幼兒文學寶典!
 
劉嘉淑 |省立台北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奧地利莫札特音樂學院奧福教育研究、仁仁音樂教育中心創辦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坊間關於育兒的書多如牛毛,很多看了第一頁就知道結尾的套路。但這本在敘事結構上的安排,真的非常獨到。它不是那種「問題—解決方案」的直線邏輯,而更像是音樂中的「迴旋曲」,不斷地在孩子的主觀世界和父母的客觀現實之間來回穿梭、交織。這種寫法,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但它成功地營造出那種「相遇」的真實感。我經常在閱讀時,會忍不住停下來,望著在客廳玩耍的孩子,然後回想書中描述的某個場景,然後我就會意識到,原來我跟孩子的交流,很多時候是「錯頻」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必須學會用「孩子的頻率」去接收他們的訊號,而不是用我們成年人的濾鏡去解讀。它不是提供一套標準SOP,更像是一種心態的調整,讓我們在面對日常的雞毛蒜皮時,能多一份從容和幽默感。這是一種軟實力的提升,對於我這種常常被生活瑣事壓得喘不過氣的媽媽來說,無疑是及時雨。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眼睛一亮,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在都市叢林裡,每天被工作追著跑的爸媽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記得有一次,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對我說:「媽媽,妳是不是又在忙了?」當下心裡就覺得很愧疚。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我兒子的狀況,但它提供的那個「氛圍」,那種可以讓人慢下來、靜下來的語氣,真的很有感染力。我特別喜歡它在描寫親子互動時,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彷彿作者就坐在我旁邊,看著我跟孩子之間的拉扯與和解。它讓我意識到,原來陪伴不只是物理上的在場,更是心靈上的連結。書裡提到的那些情境,雖然不是我每天都在經歷的,但那種情感的轉折和處理方式,讓我忍不住想去嘗試。像書中提到的「傾聽的藝術」,我以前總以為自己很會聽,但看了書後才發現,我常常只是在等著插話,而不是真的去理解孩子話語背後的感受。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身為母親的焦慮與不足,但也提供了溫暖的指引,讓我更願意放下身段,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溝通。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常常在想,我們這些七年級、八年級的父母,是不是被過去的教育方式綁架得太深了?書裡隱約透露出那種對傳統權威式教養的反思,讓我覺得很受啟發。我記得小時候,父母親就是「說什麼是什麼」,很少有討論的空間。現在輪到我們當父母,卻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完全放任,失去了界線。這本書就在中間找到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平衡點,它教我們如何在堅定與柔軟之間穿梭自如。我特別欣賞它對於「挫折教育」的處理,不是那種冷冰冰地讓孩子去體驗失敗,而是賦予失敗一個「故事性」的意義。這讓我在面對孩子因為作業做不好而哭泣時,能夠更平靜地引導他。這本書的文筆帶有一種淡淡的詩意,但內核卻是堅硬且務實的,不會讓人覺得太過沉重,反而像是在跟一位有智慧的前輩喝茶聊天,聽他娓娓道來人生的智慧。

评分

我對文字的敏感度比較高,所以看書時常常會注意作者的遣詞用句。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優美,但絕不矯揉造作,它有著一種很「在地」的親切感,讀起來完全沒有翻譯書的生硬感,非常貼近我們台灣家庭的日常生活語境。它成功地將那些看似嚴肅的教育理念,用一種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包裝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儀式感」的描述,它提醒了我,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瞬間,只要我們願意賦予它意義,就能成為孩子記憶中最閃亮的寶石。我以前總想著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但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真正能讓孩子富有的,是那些無形的心靈資產,是父母全心投入的目光和願意為他們「慢下來」的勇氣。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育兒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好好「活著」的哲學小品,值得我時常翻閱,隨時校正自己前進的方向。

评分

我個人是那種比較偏向邏輯思考的人,對於太多空泛、過於「心靈雞湯」式的文字,通常敬而遠之。不過,這本書的論述方式,卻是帶著一種很紮實的、像是田野調查後的結論,讓我非常信服。它並沒有把親子關係美化得過於理想化,而是很誠懇地剖析了現代家庭在時間分配和注意力集中度上的困境。雖然我沒法完全套用書中的所有方法,畢竟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宇宙」,但它提供的那種「結構性」的思考框架,卻讓我茅塞頓開。例如,它談到如何透過固定的儀式感來建立安全感,這點我回家後就立刻著手調整了晚餐後的十分鐘。那個改變雖然微小,但效果卻出乎意料地好。孩子不再急著去做自己的事,而是主動跟我分享今天遇到的「小冒險」。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不是直接給你一條魚,而是教你怎麼去「釣魚」,而且是用一種很優雅、不費力的方式。對於我這種務實派的家長來說,這種「實戰導向」的指導,遠比空洞的口號來得有價值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