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與個人

權威與個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伯特蘭.羅素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社会学
  • 权力
  • 个人主义
  • 自由主义
  • 权威主义
  • 政治思想
  • 社会理论
  • 现代性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時代的巨人如何思考人類的未來?

  羅素的這本小書是他在1948年英國廣播公司六次演講的結集。發表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肇因於羅素憂慮「個人自由往往隨著工業主義的增強而減少」,從而建議人們思考如下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進步所必須的個人首創精神的那種發揮程度與生存所必須的凝聚力的牢固程度結合起來。」主要為考察社會與個人創造性。內容包括:社會凝聚力與人性、社會凝聚力與政府、個性的作用、技術與人性的衝突、與主動性:它們各自的領域以及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由於書中討論的主題本身對於人類社會具有恆久的性質,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迷雾中的灯塔:启蒙时代的思想风暴》的图书简介。 --- 迷雾中的灯塔:启蒙时代的思想风暴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出版日期] 页数: 约 680 页 装帧: 精装/平装 ISBN: [此处填写ISBN] --- 内容简介 《迷雾中的灯塔:启蒙时代的思想风暴》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史诗级著作,它带领读者穿越十八世纪那段人类心智最为躁动、知识最为激昂的“光明时代”。本书并非对既有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深潜,旨在探究启蒙思想如何如同穿透中世纪漫长黑夜的黎明之光,重塑了我们今日所赖以生存的政治结构、社会伦理乃至个体自我认知。 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极富感染力的叙事笔触,细致描绘了启蒙运动从欧洲大陆的沙龙、咖啡馆,扩散至边远的殖民地,最终汇聚成一场席卷全球的理性与自由的洪流。它聚焦于那些奠定现代世界基石的核心议题:理性至上、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科学方法论,以及对迷信与专制的无情挑战。 第一部:理性的觉醒与知识的边界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考察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源头,从培根的实验主义到洛克的经验论,再到牛顿力学为世界构建的秩序感。作者并不满足于罗列哲学家,而是着力分析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形成一种新的“公共领域”。我们见证了百科全书派如何在法国的政治高压下,秘密地将知识从神权和王权的垄断中解放出来,构建起一座知识的“巴别塔”。 重点关注: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离: 探讨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如何被休谟的怀疑论所冲击,以及康德如何试图在信仰与知识之间架设一座坚固的桥梁。 知识的传播机制: 分析沙龙文化、秘密社团(如共济会)和新兴的印刷技术,如何在信息传递上打破了旧有的等级制度。 经济思想的萌芽: 梳理魁奈的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如何挑战重商主义的旧秩序,预示着工业时代的到来。 第二部:政治的蓝图与契约的重构 启蒙思想最直接、也最具颠覆性的影响体现在政治领域。《迷雾中的灯塔》花了大量篇幅剖析了“人民主权”这一革命性概念的诞生过程。作者细致比对了卢梭激进的“公意”理论与孟德斯鸠对权力制衡的精妙设计。 本书特别关注了启蒙思想家们对“暴政”的恐惧和对“自由”的渴望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的。从美国的《独立宣言》到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每份文件都被视为一场长久思想辩论的结晶。我们不仅能看到思想的辉煌,也能洞察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例如,对普遍人权的呼吁,在现实中如何未能立即惠及女性、奴隶或无产者。 重点关注: 主权与合法性: 探讨洛克、霍布斯和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上的核心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如何塑造了后来的共和制实验。 司法与法治: 贝卡利亚对刑罚哲学的改革,如何将惩罚的目的从报复转向预防,奠定了现代刑法的基础。 激进与温和的张力: 对启蒙运动内部关于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以及渐进式改革的争论进行了深入的辨析。 第三部:个体的解放与普世的道德 启蒙运动的另一核心命题是个体精神的解放。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内在世界,探讨哲学家们如何试图建立一套不依赖于神启的、基于人性和理性的道德体系。 作者详细阐述了赫尔德兴起的文化多元主义观念,以及康德的“绝对命令”如何将个体的道德责任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启蒙不仅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改革,更是一场关于“人是什么”的深刻追问。我们看到,对“自然状态”的想象,是如何反过来定义了文明社会的应有形态。 重点关注: 美学与判断力: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如何将美学从主观的愉悦提升为一种社会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判断活动。 教育的理想: 探讨卢梭的《爱弥儿》对儿童教育的革命性观点,以及启蒙思想家如何相信通过普及教育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世界的世俗化趋势: 分析哲学家们如何巧妙地通过“自然神论”等方式,在不彻底否认上帝存在的前提下,将宗教信仰从政治和科学领域中剥离出去。 结语:遗产与阴影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审慎地评估了启蒙运动的持久遗产——从现代民主制度到科学的进步——同时也毫不回避地揭示了其固有的局限与随之而来的阴影:技术至上主义的风险、对非西方文化的傲慢,以及浪漫主义对理性过度扩张的反动。 《迷雾中的灯塔》以其宏大的结构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地图,让我们得以辨识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性观念的深刻思想脉络。它不是一曲赞歌,而是一次深刻的对话,邀请我们重新审视那段从迷雾走向光明的历史旅程,并思考,在新的时代挑战面前,理性的灯塔是否依然指引着正确的方向。 --- 本书适合人群: 历史爱好者、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者、哲学初学者,以及所有对现代社会起源怀有探究精神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羅素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等。
 

图书目录

導讀
調和權威與個人創立一個美好世界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退休教授   張炳陽

卷首語
導言

第一講 社會凝聚力與人性
第二講 社會凝聚力與政府
第三講 個性的作用
第四講 技術與人性的衝突
第五講 控制與主動性:它們各自的領域
第六講 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

譯後記
羅素作品譯名對照表
譯名索引
羅素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3323
  • 叢書系列:經典名著文庫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在準備這些演講的過程中,不僅在細節方面,而且在總體的觀念以及把它們應用於當前的境況方面,我一直得到我的妻子派特麗夏·羅素的至關重要的幫助。權威與個人導言導言

  在將近50年的歲月裡,這個導言寫於1995年,距裡斯講座開辦已近50年。——譯注裡斯講座在現代英國文化生活中一直享有獨特的地位。講座按照慣例在深秋和初冬時節舉辦,它們是向英國廣播公司的創始負責人約翰·裡斯約翰·裡斯(1889—1971),1922年任英國廣播公司經理,1927—1938年任董事長。——譯注表示敬意。裡斯傲慢、專橫、具有報復心,是一個專制的管理者和讓人畏懼的人物,他既極大地挫傷過下屬以及主管們的情感,又非常成功地創立了英國最令人讚賞和最持久的機構之一。裡斯堅持認為,英國廣播公司應讓它的聽眾享受到最傑出的演講者對最廣泛的主題所做的論述。裡斯講座忠實地貫徹執行了上述主張,其挑選演講者的標準始終是,他們興趣廣泛,精通自己講述的論題,以及能夠不費力氣地使困難的論題對廣大聽眾變得易於理解。因此,從1948年起,英國公眾得以受到人類學家和動物學家、天文學家和外交家、藝術史家和經濟學家、神學家和企業巨頭們的啟迪。

  裡斯講座要成為一項非常持久的事業,這無疑是講座的創辦者英國廣播公司董事會的雄心所在——即便老實說,這並不是它的期望。對董事會來說,在戰後調整時期艱難的早期歲月裡,創辦這一講座並不僅僅是為了向裡斯致敬,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對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的理解,這是一個由工黨政府和原子能、歐洲復興和超級大國競賽、帝國主義挑戰和經濟衰退構成的世界。他們雄心勃勃,確實想創辦一個一年舉辦一次的廣播版的吉福德講座吉福德講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神學講座。——譯注——一個由英國最富原創性的思想家和最有創造力的研究者主持的、面向廣大聽眾的、通俗易懂的講座。為了進行首場該系列講座,並由此不但定下講座的調子,而且確立講座的信譽,董事會邀請了英國最著名的公共知識份子——伯特蘭·羅素。

  20世紀英國文化和思想精英所寵愛的這樣一種地位,既令羅素感到愉快,同時也使他感到新奇。在羅素特別漫長的一生中,其學術、政治和個人聲譽一直都(並且將繼續)劇烈起伏,而緊隨二戰結束之後的那個10年,是他具有公共威望的少有的時期。1872年,羅素生於一個非常顯赫而且穩定的英國輝格党貴族世家,在大戰爆發前的20年裡,他就已經獲得了思想上的聲望。在劍橋專門為他設立的邏輯學和數學哲學講席上,他有著20年不間斷的思想成就。其間羅素的著作包括《論幾何學基礎》(1897)、《對萊布尼茲哲學的批評性解釋》(1900)、《數學的原理》(1903)、《哲學問題》(1912)、《數學原理》(3卷本,1910—1913),以及超過30篇在英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刊物上發表的重要論文,他的名氣已經很大了,不僅是一位擁有罕見的複雜技術以及甚至更罕見的文體鑒賞力的令人肅然起敬的邏輯學家,而且是一項新的並且強有力的思想推理技術——分析哲學——的主要宣導者。一戰前夕,羅素確實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了英語世界中最著名也最有影響的哲學家。

  然而,大戰的爆發改變了羅素的生活;如果說他的哲學著作給他帶來了名望的話,大戰則使他聲名狼藉。儘管羅素從來不是一個典型的遠離塵世的劍橋教書匠——他在1903年的關稅改革運動以及始於1907年的婦女選舉權運動中都很活躍,並且在1910年發起了一場不成功的議會競選運動——但羅素依然不是一個公共人物。然而隨著1914年夏英國不屈不撓地邁向戰爭,羅素首先投身于中立運動,隨後則致力於反戰運動——演講、寫作、組織協調和出謀劃策。羅素並不是和平主義者,但他堅信,這場戰爭——而不是所有的戰爭——是一個錯誤;確實,這場戰爭冒犯了他所有的政治直覺和道德原則。隨著戰爭深入,英國的參與擴展了,羅素的反對也加深了,他反對粗魯地對待有良知的反戰者,反對壓制公民的自由權,也反對英國指揮官的鋪張浪費。這一反對是尖銳的、不屈不撓的,也是非常不受歡迎的,這是羅素生命中獨特的經歷;不但各方面都情緒激憤,羅素因此而疏遠了朋友,惹惱了同盟者,也激怒了當局,而且他意識到,戰爭確實受到了他的絕大多數同胞的支持,這使他震驚並感到迷惑。解釋戰爭何以被接受——說明英國公眾的好戰和仇外,並探究他們為什麼容易受到新聞巨頭誇大宣傳的影響以及他們對於政府集權趨勢的漠不關心——在1918年以後的歲月裡成了羅素核心的思想和政治工作。

  兩次大戰間的年月由此目睹了一個非常不同的羅素,他投身於一種非常不同的工作當中。由於自覺地決心成為20世紀的伏爾泰,羅素立刻——並且常常以一種很公開的方式——投身到範圍極其廣泛的各種論題的討論當中,努力重建社會和使個人重獲新生,以避免再一次的軍事災難。演講、寫作、教書、旅行,羅素所派出來參戰的並不是單個的探子,而是言語的大軍——涉及政治理論[《自由之路》(1918)和《權力論》(1938)全名為《權力:一個新的社會分析》(Power,a New Social Analysis)。——譯注],涉及經濟變遷[《工業文明的前景》(1923)],涉及歷史[《自由與組織1814—1914》(1934)],涉及亞洲的未來[《中國問題》(1922)],涉及俄國[《布林什維主義的實踐和理論》(1920)],涉及教育[《論教育》(1926)以及《教育和社會秩序》(1932)],涉及婚姻和性[《婚姻與道德》(1929)],涉及數學[《數學哲學導論》(1919)],涉及法西斯主義[《用什麼方法去爭取和平?》(1936)],涉及科學[《原子初步》(1923),《伊卡羅斯》(1924)全名為《伊卡羅斯或科學的未來》(Icarus or the Future of Science)。——譯注以及《科學世界觀》(1931)],涉及大眾哲學[《心的分析》(1921)和《哲學概要》(1927)],以及涉及宗教[《我相信什麼?》(1925)]。儘管其中的很多著作和大多數作為補充的文章生命力並不長久,這些作品依然影響了廣泛的讀者,並且進一步加劇了羅素的惡名;確實,儘管他關於宗教、倫理和性的開明觀點吸引著年輕、獨立自主和自由思考的人,它們卻同時冒犯了閒適、因循和墨守成規的人。

  二戰爆發之際,羅素正在美國教書。他渴望回到英國,並參與到對他廣受歡迎的作品的辯論之中,而當時的英國政府卻一直禁止他回國,政府實在太樂於記著他早期的反戰觀點和行為了,卻不相信他當前的——也是相當誠懇的——關於支持對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鬥爭的聲明。他由此在美國一直待到1944年夏天——寫作,演講,教書,並且為《西方哲學史》(1945)——這將成為他最廣為閱讀的作品——準備大量的手稿。

  羅素後來不僅回到了英國,而且回到了劍橋,不僅回到了劍橋,而且回到了三一學院——19世紀90年代他曾是這裡的一名大學生,20世紀頭10年則是一名教師,1916年也正是在這裡,他被不能容忍他的反戰觀點的大學董事會所驅逐。受他原來的大學朋友而現在是三一學院院長的G.M.特裡維廉的邀請,羅素認可並且愉快地接受了提供給他的研究員職位,因為這是對先前那些不公正的一個糾正,也是對他持續作為20世紀一位傑出哲學家的一個證明。在盟軍入侵法國的直接餘波和打敗德國的最後階段回到英國,回到三一學院,回到牛頓所擁有的房間牛頓(1643—1727)1667年被選為劍橋三一學院的研究員。羅素回到三一學院後,一直住在牛頓住過的房子裡(參見[英]伯特蘭·羅素:《羅素自傳(第三卷)》,徐奕春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43拟44頁)。——譯注,對於羅素意味頗多,他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苦惱而悲觀地離開了英國——對英國外交和防禦政策的那些藉口滿懷憤怒,對國民政府在緩解彌漫性的社會和經濟苦難方面的無能和不爭充滿沮喪,並且對是否將他的孩子作為英國國民來撫養也猶豫不決。但是1944年,那一低迷、不真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緊接著的盟軍的凱旋、工党的勝利以及《西方哲學史》在出版上的成功都一道振奮了羅素的精神,並且使他天生的適應力和樂觀主義迅速成長起來。

  在三一學院,羅素受到了老朋友們和那些少數未服兵役的學生們的熱烈歡迎。隨著戰爭的結束,以及緊接著的工党的勝利和《西方哲學史》的成功,羅素髮現自己已經被人們當成是名人。學院當局並不指望他去教書或者作演講,而羅素卻以一個72歲老人令人驚訝的活力和熱情投身到這兩項工作當中。讓他高興的是,他贏得了那些機敏而有悟性的聽眾。倫理學、認識論和哲學基礎等方面的導論性講座課程,使劍橋最大的報告廳爆滿。這些講座的要點出自他的《西方哲學史》(這本書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美國的講座的彙編)。羅素的講座是令人難忘的表演——深入淺出,機智詼諧,挖苦嘲諷,主題廣泛,插科打諢,充滿了活力,試圖立刻迷住聽眾,也試圖體現出哲學研究的道德嚴肅性和思想的高貴性。對他在劍橋的聽眾以及遍佈英語世界的讀者來說,羅素——約翰·羅素勳爵的孫子,以及約翰·斯圖亞特·密爾的教子——看來不僅很快和英國政治與文化的偉大傳統建立了活生生的聯繫,而且也成為了戰勝法西斯惡魔並粉碎了納粹恐怖的西方文化的充分體現。羅素由此不被人們看作——他也不把自己看作——是一隻牛虻或者一個叛逆,反而被人們看作是為歡欣鼓舞的英國——她現在決心要在過去那些牢固而持久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增光添彩的人。
  對羅素的獨特名望和他新的穩健風格的欣賞,很快就超越了劍橋,這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方哲學史》不俗的銷售業績造成的——在經濟短缺的英國,它的銷量只是由於紙張的匱乏才受到了限制。羅素因此很快就發現自己成了英國議會以及外交部所鍾愛的一名演講者(這對任何一個生活在1916年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想像的);接下來幾年,在它們的要求下,羅素遊歷了瑞士、挪威、德國和法國,以便就“文化與國家”以及“倫理和權力”這樣一些主題發表演講。

  正是在恢復了名望的背景下,英國廣播公司發現了羅素。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社會絕對無法接受羅素,裡斯和他的繼任者也一直把羅素看作是一個充滿極端觀點的危險激進分子而加以回避。現在,羅素顯然更溫和也更值得信賴,於是1944年末,他受邀出現在大眾智囊節目英國廣播公司20世紀40年代播出的、邀請專家組成座談小組討論時事問題的一個節目。——譯注中。他的出場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他幾乎立刻被邀請就“文明的未來”這一論題發表廣播演講,並在隨後和J.B.S.霍爾丹、弗裡德里克·科普斯頓等一些知名人士展開辯論。讓英國廣播公司的策劃和導演高興的是,羅素被證明是一個近乎模範的廣播員——精確守時、見多識廣、生動活潑、富煽動性卻並不過激。到1946年底,英國廣播公司看來想要佔有他,1947年1月,羅素已抱怨操勞過度,“因為英國廣播公司極為喜歡我”。引自羅奈爾得·W.克拉克:《羅素傳》(倫敦, 1975年版),第496頁。——原注正是出於他的聲望——既包括演播室裡的聲望,也包括演播室外的聲望——他被邀請作為裡斯講座的開幕演講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收尾部分,处理得非常高明,没有给我那种“问题都解决了,皆大欢喜”的虚假感,反而留下了很多开放性的思考空间。作者在最后几章,开始讨论个体如何在认识到结构性限制后,找到一种持续性的、非暴力的介入方式。这里提到的“协商性伦理”,对我触动很大。它不是鼓吹革命推翻一切,而是强调在日常互动中,通过不断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去缓慢地侵蚀那些僵化的界限。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这种寻求共识的努力,比任何激烈的口号都来得重要和困难。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务实又充满希望的基调,它承认了变革的艰巨性,但同时坚定地相信微小的努力可以累积成巨大的能量。这本书读完后,我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和规则的市民,而是多了一份对自身行动价值的肯定。它真的像是请了一位非常博学的朋友,在泡茶时,耐心地与你探讨这个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在理论探讨上相当大胆,甚至带有一点点挑战传统价值的意味。但它的“台味”处理得非常到位,没有那种纯粹的西方理论搬运感,让这本书在严肃性之余,还保留了一份亲切的在地关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集体无意识”如何被媒体放大和利用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批判媒体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民众主动参与到这种信息构建过程中的心理动机——我们为什么渴望被告知一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又在什么情况下,会自愿放弃复杂性的认知,转而接受一个简化的、由上而下的解释?这种对受众主动性的探讨,是很多同类书籍容易忽略的。读完这部分,我立马联想到近年来我们社会上一些激烈的政治论战,很多时候,我们争论的焦点似乎都不是事实本身,而是谁更有权力定义“什么是真实”。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分析框架,让我们能够跳出情绪化的泥沼,去审视这些认知的建构过程。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教授一种批判性思考的工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它会是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理论说教。毕竟台湾社会对于这类议题的讨论已经非常成熟,很多观点大家也耳熟能详。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就在于它处理「个体能动性」的角度。它没有将个体塑造成一个完全被环境压扁的受害者形象,而是着墨于在既定的限制下,个人是如何进行微小的、甚至可以说是看不见的抵抗与调适。作者提到一种「缝隙中的生存哲学」,我觉得这个描述非常贴切。生活在我们的社会,谁没有遇到过那些不得不妥协的时刻?这本书巧妙地捕捉了这种灰色地带——我们既要遵守规则,又要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保留自己的一小块精神领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台湾特定历史情境的敏感度,那种对世代差异、族群认同在权力关系中如何被拉扯的细腻描绘,让这本书读起来特别有共鸣感。它不是那种空泛地批判,而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如何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与那些看不见的约束共舞,寻求一种脆弱的平衡。这本书读完后,感觉对周遭的人事物多了一层理解的厚度,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真的是一绝。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章节之间是泾渭分明的板块结构,而是像一幅层层叠进的水墨画,你以为你已经看清了主要的轮廓,下一页又被更细微的笔触带到了意想不到的角落。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不同社会阶层在面对体制压力时反应差异的分析。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去访谈不同背景的人群,并将这些鲜活的个体经验,与宏大的社会学理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书中对比了基层公务人员在执行上级政策时的那种「被迫的专业化」,以及中产阶级在维护既得利益时所表现出的“自我合理化”机制。这种对比,让我深切体会到,权力的结构性压迫并非铁板一块,它会根据接受者的位置和资源,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对我这个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一开始的阅读门槛似乎稍微高了一点,需要集中精神去消化那些复杂的因果链条,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被知识的洪流裹挟向前的感觉,是非常过瘾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追溯那些你平时习惯性跳过的环节。

评分

这本书啊,拿到手的时候,还真是让我这个老书虫眼睛一亮。装帧设计上,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随便糊弄的畅销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探讨社会结构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思熟虑的态度。作者并没有急着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社会观察家,缓缓地铺陈出各种复杂的面向。像是谈到某个特定年代的集体记忆是如何被官方叙事所塑造,以及这些叙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对日常生活中权威的认知与服从模式。特别是书中对于「默许的服从」这个概念的剖析,真是入木三分。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其实背后有着更深层的权力运作机制在推波助澜。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放下书,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决策,才惊觉原来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将既有的权力框架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也值得称赞,它没有过度使用艰涩的学术术语,反而大量运用了台湾本土的社会案例和生活场景来佐证观点,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却又引人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