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的歐盟綠色供應鏈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U Green Supply Chain Law

永續發展的歐盟綠色供應鏈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U Green Supply Chain Law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麗娟
图书标签:
  • 欧盟绿色供应链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法
  • 供应链管理
  • 欧盟法律
  • 绿色经济
  • 企业社会责任
  • 合规
  • 贸易
  • 环境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90年代開始,永續(sustainability)成為一個新興的概念,逐漸成為新興的課題,許多學者鼓吹應創造永續政策以回應環境風險,應以永續概念為基礎促進國際合作與相互瞭解。「環境安全」因而成為一個現代、快速發展的議題,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的資源匱乏與因而引起的衝突,不僅成為國家安全的議題,而且也已經成為全球安全的議題,自然資源需求,特別是能源,已經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安全挑戰。可使用的自然資源、氣候變遷或其他的環境議題逐漸納入政策及商業中,21世紀初期,環境議題逐漸被重視,隨著回收實踐、垃圾管理和環保意識的抬頭,消費者與特別是年輕世代選擇更環保的產品。

  歐盟經濟統合的核心為實現一個無內部邊界完全自由貿易的單一市場,也就是鬆綁法規(deregulation),但環境政策卻是有許多的規範及阻礙貿易的效果,因此首先歐盟整合環境規範,避免在歐盟境內的競爭扭曲,同時歐盟又運用激進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納入環境保護規定,以作為市場進入的要件。對抗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歐盟亦採取規範措施,例如溫室廢氣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簡稱ETS),這是全球第一個碳權交易市場。

  隨著新的執委會團隊上任,「歐洲綠色政綱」成為新的政策方針,歐盟陸續公布一系列的法規,以致力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不僅要達到環境保護、淨零排放、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還要保護所謂的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永續的供應鏈。因此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ESG)要素成為2022年最熱門的話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首先闡述歐盟亦推動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並具體立法實施永續發展,因而從永續公司治理形成永續供應鏈,並公布所謂的永續供應鏈法,以具體改革公司治理與採行實地查核程序,以具體落實ESG要素。
永續發展的歐盟綠色供應鏈法:企業轉型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籍無關,請勿誤會) 跨國貿易新紀元:重新定義企業社會責任的藍圖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枯竭的雙重壓力下,企業的營運模式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轉變。過去,企業的成功往往以經濟效益為核心,而現今,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ESG)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決定企業未來生存與否的關鍵要素。本書籍(此處指稱的「書籍」非您提到的特定書名,而是探討該主題的書籍)深入剖析了當前國際貿易法規中,一股強勁的綠色浪潮正在重塑供應鏈管理的複雜面貌。 本書不專注於單一國家或單一立法的技術細節,而是著眼於全球範圍內,特別是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如何透過立法手段,將「永續發展」的理念強制性地植入全球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這場轉變涉及的不僅是產品的製造過程,更擴及原材料的採購、物流運輸、廢棄物管理,乃至於企業治理結構的根本變革。 供應鏈的透明化革命:從搖籃到墳墓的追溯責任 現代供應鏈的特性是高度分散且相互交織。過去,企業只需對其直接供應商負責,但現在的趨勢要求企業具備對其「整個價值鏈」的能見度與可追溯性。本書籍(假設內容)探討了企業如何應對這種「從搖籃到墳墓」(Cradle-to-Grave)的審視壓力。 首先,數據收集與報告的實務挑戰是核心議題。企業必須建立一套精確的系統,量化其供應鏈中各個節點的碳排放量、水資源消耗、化石燃料使用比例,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潛在衝擊。這要求企業不僅要掌握自身營運數據,更需與數以千計的全球夥伴進行數據交換與驗證,這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或中小企業中面臨巨大的技術與資源門檻。 其次,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的擴大成為法律風險的新領域。企業不再僅因產品質量問題而被追責,當其供應鏈中出現強迫勞動、童工、非法採伐或嚴重污染等行為時,即使行為發生在遙遠的海外分包商,母公司也可能面臨嚴厲的法律制裁和聲譽危機。本書籍(假設內容)強調,風險管理已從單純的財務風險,擴展到複雜的合規與人權風險管理。 綠色轉型的經濟學:成本、創新與競爭優勢 許多人視綠色法規為一種額外的營運成本,但本書籍(假設內容)提供了更細膩的視角:永續發展是下一波產業升級的驅動力。 成本結構的重塑是必然的。初期投入的資金,例如升級舊有設備、採用更昂貴的環保材料、或是導入區塊鏈等追溯技術,確實會增加短期成本。然而,長期來看,這些投資將帶來多重回報:能源效率的提升降低了營運開支、減少了潛在的環境罰款、並增強了品牌對日益重視永續性的消費者的吸引力。 技術創新是應對綠色規範的關鍵。書籍(假設內容)可能會討論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商業模式如何興起。例如,產品的「可維修性」、「可回收性」和「模組化設計」不再是加分項,而是進入特定市場的入場券。這促使製造業從線性的「取用-製造-丟棄」模式,轉向閉環系統,從廢棄物中尋找新的經濟價值。 區域性法規與全球標準的交互作用 當前,各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制定自身的「綠色邊境調整機制」或供應鏈法案。本書籍(假設內容)將探討不同立法體系之間的差異與協同效應。 例如,歐盟的立法傾向於強制性、預防性與嚴格的企業責任歸屬;而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採取較為市場導向或激勵性的政策。這種多樣性為跨國企業帶來了「合規迷宮」。企業必須在滿足最嚴苛的標準的同時,確保其全球營運策略的一致性與效率。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綠色標準的「單一化」趨勢。儘管各地法規不一,但在碳排放計算標準(如溫室氣體議定書)和材料安全性方面,國際間正緩慢地形成共識。本書籍(假設內容)或許會分析,這種趨勢如何降低企業的長期合規成本,但也可能鞏固現有標準制定者的話語權。 對中小企業的影響與全球治理的未來 在供應鏈的權力結構中,大型跨國公司通常擁有資源來應對複雜的法規變革,但真正受衝擊最大的是位於供應鏈底層的中小企業(SMEs)。這些企業往往缺乏專業的人力、財務資源來實施嚴格的ESG報告和技術升級。本書籍(假設內容)會探討,如何在保障環境目標的同時,設計出支持性的政策工具,例如技術轉讓、財政補貼或簡化報告流程,確保全球供應鏈的包容性。 總結來說,本書籍(此處指稱的「書籍」非您提到的特定書名)描繪了一幅全球企業必須積極擁抱變革的藍圖。永續發展已從一個哲學口號,轉變為一個嚴肅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商業實踐。那些能快速理解、整合並優化其供應鏈以滿足這些新興綠色標準的企業,將能在未來的全球貿易格局中佔據領導地位;反之,未能適應者,將面臨被市場邊緣化的風險。這是一場關於韌性、創新與道德承諾的終極考驗。 --- (請注意:以上內容是根據您提供的書名主題「永續發展的歐盟綠色供應鏈法」所撰寫的,但此簡介的內容刻意避開了對該特定法案的詳細闡述,以符合您的要求,即簡介內容需不包含該特定書籍的具體內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麗娟


  台灣省新竹市人

  現任
  淡江大學外交系教授(2010.8.1~)兼歐盟研究中心主任(2014.8.1~)
  台灣歐洲聯盟中心諮詢委員(2013.4~)

  學歷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德拉瓦州Widener大學公司法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士

  經歷
  德國慕尼黑大學金融市場法研究中心訪問學人(2021/5-8)
  波蘭雅傑隆大學客座教授(2019/3)
  莫內講座教授(2015-2018)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2014/8-2018/7)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銘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著作
  法學概論
  商事法導論
  歐洲共同體法導論
  歐洲共同體經濟法
  歐洲共同體貿易法
  歐洲聯盟法精義
  國際貿易法精義
  阿姆斯特丹條約解讀
  全球化之公司治理
  里斯本條約後歐洲聯盟新面貌
  債信風暴—歐洲金融市場分析與因應
  歐盟貿易政策新趨勢
  歐盟全球經濟治理
  The Tren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EU
  歐盟金融市場法

图书目录

第一章:歐盟綠色政綱
第二章:歐盟永續金融行動計畫
第三章:歐盟氣候法
第四章:歐盟企業永續報告規則
第五章:歐盟企業永續實地查核規則
第六章:台灣企業之因應
附錄:重要法規中文翻譯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32312
  • 叢書系列:專業叢書
  • 規格:平裝 / 252頁 / 15 x 21 x 1.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歐盟一向是全球環境保護的先驅,近30年來在相關國家和組織的大聲疾呼之下,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等議題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而歐盟也為了推動環境永續、能源再生等訂定了許多嚴格的法規。聯合國則是在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以17項永續發展目標為核心,同時考量環境保護、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等三大面向,全球企業和組織必須透過執行其下的169個細項來善盡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教育部自2018年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淡江大學自始即參與其中。為了更進一步實踐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淡江大學更於2021年成立「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由學術副校長兼任中心主任,除了由教授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服務、發佈學校的永續報告書,推動淨零碳排也是其中最主要的任務,將戮力於2050年建校100週年時達成淨零校園的目標。

  本校歐盟研究中心主任陳麗娟教授是歐洲研究的專家,對於歐盟的動態資訊有即時的掌握。陳主任更於2015-2018年榮獲為期三年的莫內講座教授(Jean Monnet Chair on European Trade Law),深入研究歐盟的貿易法規。歐盟為了實踐其環境永續、綠色能源的理念,透過貿易和金融的手段來要求歐盟以外國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也必須遵循其規範。是以所有企業仔細了解歐盟的相關法規,以調整其製造生產的過程,甚至是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方面的作為,便是產品進入歐盟國家所必需的,而金融機構也必須善盡查核其所投資和放款企業ESG的責任。

  歐盟將於2023年1月1日實施新的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規章,希望透過建置全球綠色供應鏈進一步落實「歐洲綠色政綱」。值此之際,陳教授撰寫這本專書介紹各項規章的原由與細節,也提出台灣企業如何因應的看法,這實在是台灣企業的及時雨。為了持續和歐盟做生意,台灣企業的轉型是必須的,然而這不僅對於企業的永續發展有其助益,而且也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之福。

許輝煌
淡江大學學術副校長
兼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主任
2022.9.12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歐洲那套體系,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他們制訂標準,全世界就得跟著跑。身為一個長期在亞洲市場打滾的讀者,我其實對這種「標準輸出」的現象有點反感,但也知道這是趨勢。所以,我會好奇這本書在闡述歐盟綠色供應鏈法時,它的語氣會是什麼?是完全的讚美與追隨,還是會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法規的「排他性」?例如,它會不會提到這些複雜的合規要求,實際上可能成為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阻礙發展中國家或資源較少的經濟體的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更全面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剖析這套法律背後的權力運作和地緣政治考量,而不只是停留在技術或法律層面,那它的深度就會大大提升。否則,讀起來就少了一點火花,變成一場單向的知識灌輸。

评分

每次看到「綠色供應鏈」這幾個字,腦海裡浮現的就是一堆成本和新的IT系統建置費用。台灣的製造業,特別是傳產部分,很多體質還停留在過去那種「交貨就好」的思維,突然要全面導入國際最新的環保標準,那種轉換的陣痛期是難以想像的。我對這本書最大的「疑慮」或者說「期待」是,它能不能超越法律條文的表面,深入探討這種制度變革對產業結構的深層影響?比如說,歐盟的規定會不會反而加速產業鏈的洗牌,讓那些反應慢、資金不足的小型供應商被淘汰出局?如果書中能有比較多關於政策實施後,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權力關係、成本分配如何重塑的分析,那肯定會比單純講解法條內容要精彩得多。不然,如果只是翻譯歐盟的官方說明文件,那直接去歐盟官網看或許還比較快,對吧?重點是要有「台灣視角」的解讀和預警。

评分

我個人對這種嚴謹的法規書籍總有一種「距離感」,總覺得它離我們日常的營運實務太遠了。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將這些國際新規範「內化」成我們自己的競爭優勢,而不僅僅是「被迫遵守的成本」。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台灣企業如何「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應付」的策略性建議,那就太棒了。例如,有沒有可能透過滿足歐盟標準,反而讓我們在東南亞等其他市場建立起領先的綠色品牌形象?有沒有案例可以說明,哪些企業成功地將綠色轉型從成本中心變成了利潤中心?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而是更積極地指引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賺得更多」。如果它能像一本給企業高層看的戰略地圖,而不是給法務部門看的參考手冊,那我會非常推薦。

评分

最近翻閱了幾本關於歐洲綠色轉型的書籍,不過說真的,光是看到「永續發展的歐盟綠色供應鏈法」這個書名,我就有點頭皮發麻,感覺是那種硬生生的法律條文堆砌出來的教科書。你知道嗎?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做點小生意的台灣人,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綠色供應鏈」概念,很多時候都是從國際大廠的採購要求裡被動接收到的,像是要求提供碳足跡報告、限制特定化學物質等等。但這些要求往往給中下游廠商帶來超大的壓力,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怎麼著手,或者覺得這根本是歐美先進國家訂的規矩,對我們來說負擔太重。所以,當我看到這樣一本專門探討歐盟法律的書時,心裡第一個想法是,它會不會只是一堆艱澀的法律術語,讓我們這些非法律背景的人看得霧裡看花,完全抓不到重點?我更期待的是,有沒有人能把這些複雜的歐盟法規,用比較接地氣的方式,告訴我們在台灣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到底會面臨哪些實際的衝擊,以及我們該怎麼準備,而不是光講法條有多重要。這本書如果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顧問,把那些冰冷的法條翻譯成我們可以執行的SOP,那對台灣產業來說才真的有價值。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面上談永續發展的書多到氾濫,很多都是在講概念性的願景,什麼「愛護地球」、「ESG是未來趨勢」之類的,聽久了都會自動屏蔽。我比較在乎的是,當一個強勢的經濟體(像歐盟)把它的價值觀用法律形式推到全球時,這對我們這些在國際供應鏈上努力求生存的台灣廠商,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面對的可能不只是法規本身,更是背後龐大的數據要求、稽核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貿易壁壘風險。如果這本書只是單純地介紹歐盟法案的架構,那對我來說吸引力不大。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在歐盟法規下工作的人,他們每天在處理哪些真實的案例?有沒有哪些條文的解釋是灰色地帶,台灣企業最容易踩到雷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深入前線的戰地記者,把戰場上的實況描述出來,而不是只坐在安全的辦公室裡解讀法條的字面意義。畢竟,對我們來說,活下來比完美合規更重要,但如果不能理解法規,就更難活下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