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淪或提升?:台灣維新之道

沉淪或提升?:台灣維新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煥智
图书标签:
  • 台湾政治
  • 台湾历史
  • 政治哲学
  • 社会改革
  • 转型正义
  • 威权主义
  • 民主化
  • 政治思想
  • 台湾研究
  • 社会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名人推薦

  游盈隆 林文義 周天瑞 陳婉真 鄭重推薦

  這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是筆者這一年多在優傳媒的文章,少部份則是我在臉書或部落格的文章,共79篇,合計超過19萬字。這些文章大體反應台灣當前面臨的國內外的困境及挑戰;以及政府相關對策的批判及建言。定名為「沉淪或提升?—台灣維新之道!」主要是蔡英文領導下民進黨政府快速國民黨化、黑金貪腐化;已經徹底沉淪,無法從內部自我改造,而必需從外部給予壓力才可能改善。人民用選票再次政黨輪替固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如果祇能在兩顆爛蘋果間挑來挑去,也會讓人民失去耐心。如何整合二大黨以外的在野力量,形成有力的監督,也是在野人士應該認真著墨的課題。——蘇煥智

  細看煥智兄這本大作,會發現他關懷層面很廣,他一一點出當今台灣所面對的急迫需解決問題,有如暮鼓晨鐘。——游盈隆

  這本新書呈現一個永遠的理想主義者,對台灣母親不渝的眷愛;他是:「蘇煥智」。——林文義

  他有法律人的訓練,更具政治人的敏感,所寫出的時事批判就更加具有說服力。——周天瑞

  蘇煥智一本初心,持續投入改革,這次的改革更加困難,他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我們也只能為他加油,祝福他成功。——陳婉真

 
迷雾中的航向:全球化浪潮下的社会转型与治理重塑 本书聚焦于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不同社会形态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探索性地提出应对这些复杂议题的治理框架与实践路径。这不是一部聚焦于特定地域政治改革的论述,而是对当代社会系统性转型的宏观审视。 引言:破碎的共识与加速的变革 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以不可逆转之势重塑了世界版图。然而,随着信息技术、资本流动和人口迁移的无序加速,原有的社会契约和治理模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开篇即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共识破碎”的时代——无论是经济增长的普惠性、民主制度的有效性,还是传统文化身份的稳定性,都受到了深刻的质疑。这种质疑并非简单的反对,而是源于结构性失衡在微观层面的切肤之痛。 本书不寻求提供一劳永逸的药方,而是旨在细致解剖当前世界面临的几大核心困境,这些困境跨越了地域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转型的底色。 第一部分:经济范式之思——效率、公平与韧性 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增值毋庸置疑,但其分配机制的固化与失衡,正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诱因。本书深入分析了“金融化”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效应,探讨了技术进步(尤其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加剧了技能两极分化和结构性失业的风险。 1. 资本流动的“幽灵”与国家能动性的边界: 我们考察了跨国企业如何利用监管套利,削弱了国家层面对资本和税收的控制力。书中详尽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吸引外资与保护本土产业之间所做的战略抉择,并评估了“去全球化”或“慢全球化”倾向下,区域经济集团重构的可能形态。我们特别关注了供应链的“去风险化”趋势,探讨其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长期影响。 2. 劳动力的价值重估: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以“零工经济”为代表的新型雇佣关系,其对传统福利保障体系的冲击。我们提出,在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化的背景下,如何设计新的社会安全网,以确保技术红利能够更广泛地惠及劳动者,是未来经济治理的核心议题。书中探讨了全民基本收入(UBI)的财政可行性及社会心理影响,并分析了“绿色经济转型”中新就业机会的创造潜力。 3. 债务陷阱与代际公平: 探讨了由低利率环境催生的公共和私人债务膨胀问题,以及这种累积的财政负担如何不成比例地转嫁给下一代。本书力图揭示,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即便是短期内看似繁荣,也必然以牺牲代际间的公平为代价。 第二部分:治理的断层——信任、权威与信息生态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治理的难度并未减弱,反而因信息环境的恶化而变得更加复杂。本书将治理危机视为信任的危机,并深入剖析了这种信任危机的多维表现。 1. 机构合法性的侵蚀: 分析了传统政治机构(议会、法院、媒体)如何因为反应迟缓、精英固化以及未能有效回应民意而被边缘化。书中考察了民粹主义兴起背后的深层逻辑——它往往是民众对现有精英阶层表达失望的一种极端形式,而非对替代方案的清晰构想。 2. 身份政治与社会极化: 全球化在带来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刺激了对“本土性”和“社群认同”的强烈防御。本书探讨了身份认同如何被政治化和工具化,导致社会在文化、地域、代际间形成难以弥合的裂痕。我们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社会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共存的挑战,以及在维护个体权利与确保社会凝聚力之间的微妙平衡点。 3. 数字时代的权力重组: 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系统如何重塑了公众的认知结构,成为新的信息“守门人”。本书深入分析了“信息茧房”对理性公共讨论的破坏,以及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机制,并探讨了国家、技术平台与公民社会在维护信息真实性方面的责任界限。 第三部分:新地缘格局下的安全与主权重构 传统的安全观正受到非传统威胁的挑战,国家主权的概念也在新的权力交互场域中被重新定义。 1. 气候变化与生存安全: 本书将气候危机视为一种系统性的安全威胁,它不仅关乎环境,更直接影响到资源分配、大规模移民和区域冲突的风险。我们分析了国际合作在减排目标达成上的困境,以及气候难民问题的潜在爆发点。 2. 技术竞争与规则制定权: 探讨了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主要大国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本书强调,谁掌握了未来技术的标准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塑造未来全球治理格局的主动权。这种竞争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对未来社会组织形态的竞争。 3. 超越民族国家的协作模型: 在全球性挑战面前,单一国家行为体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本书考察了跨国城市联盟、专业领域的技术监管机构,以及新型的非政府间组织(INGO)在解决跨界问题中所展现出的治理潜力,思考未来世界秩序可能是一种更加网络化、多层级的治理结构。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锚点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审视当下困境的分析工具箱。我们坚信,认识问题的复杂性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社会转型不是线性的进步,而是充满反复和试错的过程。真正的“提升”或“沉沦”,取决于行动者(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体)能否在认识到结构性挑战的严峻性的基础上,展现出足够的勇气去进行深刻的反思、实验和制度创新。 本书期待与所有关心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思考者,共同探索在迷雾之中,如何校准航向,锚定希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煥智


  1956年出生於台南七股。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肄業、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律師高考及格。曾任國立清華大學講師、IBM臺灣分公司專利律師、臺灣人權促進會第七屆副會長、第二、三、四屆立法委員、第十四、十五屆台南縣長。著有《高科技智慧財產 : IC佈局設計之法律保障》、《黑面琵鷺的鄉愁續篇:為永續臺灣打拚的故事》(與謝志誠合著)、《治水新思維 : 臺南縣治水政策白皮書》(與彭紹博合著)、《進化南科 : 南科特定區開發模式解析》、《地方自治與地方再生》(與葉紘麟合著)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蘇煥智的哈姆雷特情境:To be or Not to be/游盈隆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二〉不信理想喚不回/林文義
〈推薦序三〉黃鐘毀棄 瓦釜雷鳴—才德兼具的行動派 蘇煥智/周天瑞
〈推薦序四〉滄桑民主路 初心永不悔/陳婉真
〈自 序〉民主的初衷,追求卓越的堅持!/蘇煥智

一、    少子化、高齡化、居住正義
公投廢18%,搶救崩世代
救台灣,應該實施空屋稅
如何解決「超速少子化」的危機?
政策買票草率,居住正義惡化!
空總舊址再檢討,應建社會住宅!
重陽敬老金爭議,凸顯各黨漠視老年貧窮及長照需求
生日感言-我們將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台灣?沉淪?或提升? —台灣維新運動!

二、    體檢防疫政策
打回原形的台灣防疫大考驗
關起門來自己玩的疫苗政策!
如何搶救防疫漏洞及高死亡率?
全民基本收入普發救急金 染疫死亡者100萬慰撫金
台灣淪為防疫後段班的省思!
防疫上半場,睡著了的災害防救體系!
BNT疫苗採購捐贈案─給小英政府上了一課!
打破科技黑箱專業獨裁!
何不普發現金?浪費官民心力在瑣碎行政作業!—評五倍振興券、紓困補助!
一千五百多條生命,反映的災害救助及醫療人權冤屈!
大流行來了,還要「將帥無能,累死眾兵」嗎?
面對疫災洪峰,應回歸災害防救體制!

三、    法治國的沉淪
女老師被扣押!— 凸顯警察盤查權濫用及台灣人權倒退危機!
法治國的沈淪—農委會違法濫權介入農會地方派系之爭!
為何蔡英文不敢實施公投電子連署系統呢?
把公投當毒蛇猛獸─新威權復辟!
不了了之的轉型正義之旅!
假改革之名,行霸佔之實!
農會賄選刑度 竟比照強姦罪!
「喝高粱救高鐵,咁無畫虎爛?」
沒收農田水利會,重蹈1937年納粹希特勒的覆轍
這個算不算花2.9億收買學界?
當大學自治踩踏教師工作權時?
恩恩通聯紀錄,恐斷侯友宜總統路?
從陳家欽退休,看蔡政府的Deep State!
林智堅論文門,恐拖垮民進黨!
林智堅「碩論抄襲」是學術界慣例嗎?
舉黨挺智堅,沉淪無底限!

四、    司法不獨立與司法改革
由捉放張靜 看司法改革的關鍵所在
個資法起訴張靜,全國監視器錄影恐皆犯罪!
憲法法庭不可成為第四審
應廢行政法院,回歸普通法院—評行政訴訟法
消滅水利會沒收財產合憲!人權大開倒車!

五、    憲政精簡與憲政改革
憲改首務:打破雙頭馬車!
廢除司法院,將司法官任命權還權於民!
法國憲法有那些特色值得台灣借鏡?
如何強化台灣國會監督權能? 司法是否獨立?—英國2005年憲改法官選任制度值得借鏡!

六、    國際劇變與台灣危機
香港蘋果日報關閉看世局及疫情
撤兵阿富汗,美國丟了面子贏了裡子!
危機將至,台灣該積極備戰!
烏克蘭危機給台灣的啟示?
烏克蘭危機擴大新冷戰格局!
紀念二二八,應優先恢復徵兵制!
李明哲案的啟示—關懷中國人權淪為階下囚!
裴洛西訪台引蛇出洞,如何避免台灣成為烏克蘭第二?

七、    地方自治改革
增設新竹第七都?還是徹底改革地方制度?
六都升格以來,人事費爆增730億元
處理縣市合併升格,蔡英文寧為馬二世
學習東京都北北基應整合為「大台北都」
憲改如何落實地方自治的改革?
七都八都九都,不如財稅共享!
「竹竹苗合併升格」是解方嗎?
彰化縣升格直轄市 好嗎?
升格直轄市,就能讓新竹人喝好水嗎?
財劃法應如何修改?—營業稅所得稅應列為中央地方共享稅
從里長加薪談地方自治改革!

八、    體檢環境能源政策
氣候災難、地球命運共同體及台灣的未來!
為什麼三接非在觀塘工業港不可? —為何中油購買東鼎觀塘案?
一級致癌物竟取得環保標章
三接遷離公投案,凸顯小英政府的傲慢無能!
三接有替代方案,藻礁沒有
公投怎麼投?「三好一壞」人民作主
四大公投結果的解析

九、    未完成的國營事業改革
拒聽台鐵總體檢報告,任用肇事責任者— 蘇院長怎麼啦!
大停電凸顯電力自由化迫切
電力自由化不容怠惰!
台鐵大罷工!公司化藏有多少荒唐?
台鐵公司化應學習高鐵模式!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06573
  • 叢書系列:當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504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蘇煥智的哈姆雷特情境:To be or Not to be
游盈隆(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教授)


  四百年前,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Hamlet)劇本,留下經典名句:「要繼續下去或不要繼續下去:正是那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傳頌至今。莎士比亞不愧是傑出的、偉大的、世間少有的劇作家和文學家,他的許多作品都成為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他用簡單的字句點出哈姆雷特王子的困境,「情況要繼續下去?還是不要繼續下去?」,這其實是人生典型的兩難式(Dilemma),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都會面臨。但劇中主角哈姆雷特王子的遭遇很特別,他是集一切可想像或不可想像的災難、苦厄與不幸於一身,可以稱為是一種奇特的「哈姆雷特情境」(Hamlet situation)。

  莎士比亞此名劇不知何時傳到東方?到今天為止,幾乎所有可查到中文世界的翻譯,大都類似維基百科的譯文「生存還是毀滅」,然後是艱深難懂長篇大論的翻譯。看過的人,究竟幾個人真正懂原作者的含意,值得懷疑。我覺得看莎翁名著哈姆雷特,並不需要戰戰兢兢,繃緊神經,逐字逐句推敲古老英文和中譯。英文其實是一種很直白的語言。To be or not to be,「To be」的意思就是「實然」、「實存」或「實際存在的狀態」;「Not to be」就是「去除實存」、「去除實際存在的狀態」。更簡單地說法就是,「讓狀況持續下去,或改變它」的意思。以哈姆雷特困境來講,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不要去改變他所面對的困境。

  哈姆雷特情境究竟是什麼?依照劇本,這位丹麥王子「爸爸被叔叔謀殺,一干臣子全部歸順新主子,連母親也改嫁給這位弒兄登基的新王,從此過著遭人欺負、猜疑、嘲諷、羞辱、鄙視、排擠的日子,連敬愛的母親也對他不假辭色,整個人生天翻地覆」。在這種情境下,哈姆雷特開始面臨著「要繼續下去或不要繼續下去」的問題。

  哈姆雷特王子所遭遇的問題,固然有其獨特性,但普通人在人生某些時候也會遭遇類似的問題,該怎麼做選擇?那牽涉個人生命情調的選擇。

  蘇煥智兄要我為他的新書「沉淪或提昇:台灣維新之道」寫序,當我靜下心來寫,浮上腦海的就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要繼續下去,還是不要繼續下去:正是那個問題」。很顯然,煥智兄面對的正是典型哈姆雷特情境,但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哈姆雷特王子是為自己的事情煩惱,而煥智兄是為公眾的事煩惱。他可以不必為公眾的事煩惱,但他偏要為公眾的事煩惱,甚至願不顧一切,投入這次台北市長選舉,為的就是拒絕台灣沉淪,不忍心看台灣沉淪,堅持走台灣維新的道路,讓台灣向上提昇。

  煥智兄這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用具體行動展現他一身「硬骨、傲骨、俠骨、風骨與反骨」,在現今台灣政壇獨樹一幟,極為難得;那些曾罵他、醜化他的軟骨、背骨者,對他應肅然起敬,立正站好,自覺羞愧才是。

  細看煥智兄這本大作,會發現他關懷層面很廣,他一一點出當今台灣所面對的急迫需解決問題,有如暮鼓晨鐘,包括:少子化、老人長照、敬老津貼、居住正義、社會住宅、貧窮、防疫政策、疫苗問題、紓困問題、沒收農田水利會問題、公投與公投電子連署問題、轉型正義、教師工作權問題、林智堅論文門相關問題、司法改革問題、憲政體制改革、美軍撤離阿富汗、俄烏戰爭爆發、地方自治、環保政策/ 三接問題、國營事業如台電和台鐵的問題等等。

  更難能可貴的是,煥智兄不但提出問題,也提出合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他經年累月深思熟慮的結果,或許見仁見智,但以他做人做事一貫執著的風格,可以預期將帶動社會的議論、溝通與共識的形成。

  煥智兄在他66 歲生日時,感性回顧他這一輩子曾走過的路,遇到的人,做過的事,最後他問:「到底我們要留給我們下一代,什麼樣的台灣?」這的確是我們當前一個非常嚴肅且重要的問題,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

  2022 年7 月29 日早上十點,煥智兄在台大校友會館正式宣佈參選台北市長。他有備而來,洋洋灑灑發表三十分鐘參選演說,鉅細靡遺說明參選動機與理念。他不是不知道橫亙在他眼前的這一條路有多麼崎嶇難走,但他堅信路要走下去。

  他曾自嘲自己是唐吉訶德(Alonso Quijano),但我不認為他是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他從大學時代就已經投入民主運動,比絕大多數同輩同儕要早,他後來擔任多屆立委,兩任縣長,累積可觀的行政、立法與政治經驗,他的經歷比唐吉訶德豐富多了。他是有信念、有理想的務實政治工作者,他是少見的台灣優秀政治家,而非一個不切實際的空想家。事實上,他本有機會在2016 年5 月入閣,但因故他婉拒了這項安排。一言以蔽之,他總是知道且堅持自己想做什麼、要做什麼、該做什麼,且勇往直前。他離開民進黨,無疑是民進黨重大的損失。

  2019 年6 月23 日,我宣佈退出民進黨。三年後,經過深思熟慮,我公開倡議推動「台灣二次民主運動」,煥智兄也很同意,並認為那也是台灣維新的重要訴求。未來希望在「台灣二次民主運動」的道路上,大家有志一同,手牽手,肩並肩,讓波瀾壯闊的「台灣二次民主運動」很快出現在台灣歷史舞台上,成為未來主導台灣政治的主流力量,不達目的,絕不終止。

自序

民主的初衷,追求卓越的堅持!
蘇煥智


  一年多前經陳婉真姐介紹優傳媒董事長周天瑞兄邀請我幫優傳媒寫稿;因為我常在臉書及部落格批評時政,也提出一些建言,偶爾媒體也會報導我的評論觀點。所以就正式答應每週三寫一篇文章。沒想到這才是我痛苦的開始。

  因為我不太會罵人,罵人一定要找証據或論述,才不會感到心虛。因而寫文章時會儘可能找証據或論述,所以文章就常常又臭又長,而且時間也會拖得很長,每到禮拜三夜晚,熬夜已經成為常態。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生活。而且又臭又長的文章在網路上點擊率相對較低。我真的很抱歉要讓天瑞兄為我這些又臭又長的文章傷腦筋,但也很感謝他讓我有繼續研究探索的動力。

  過去三年八個多月是整個地球人類世界的轉捩點。幾個歷史性的大事發生了!

  本來大家認為中共應該不至於對香港下重手,至少表面上維持一國兩制。可是沒想到2019 年香港人民自動發起的反送中運動,卻引發中共硬生生的把一國兩制沒收,把言論自由徹底沒收。港版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徹底淪落為紅色恐怖統治區。2019-2022 正是讓台灣人活生生的見證「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危機感。這也是蔡英文2020 年輕鬆當選,而且維持一定程度高民調的原因。

  2020 年武漢肺炎開始大流行,迄今已經二年9 個月,全球各國到現在都還無法完全恢復正常的生活。人際關係變得相對疏離,全球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政府擴大舉債度日,全球通膨壓力日增。疫情大流行是人類文明一項嚴重的警訊,而其原因也的確值得深究,究竟這個一個人為的災難?抑或是氣候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生物傳染病災難?不過人類生醫科技的提升,也讓此一疾病在短短二年內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疫情大流行正是對人類地球文明一項嚴重警訊,提醒人類在大自然面前要更謙卑!

  不過台灣在因應大流行的治理模式,卻爭議不斷;特別是假借疫情緊急處分權濫用、打壓異議者;不合理的高端疫苗EUA及採購黑箱;快篩的採購黑箱。特別是今年三月從清零政策大轉彎要與疫共存,應預期將有爆量感染,相關的篩檢、通報系統、隔離、治療等SOP流程,理應配合大規模爆量感染預作調整,快篩劑、藥物等應先準備到位。可惜已經觀摩練習了二年多,蔡英文政府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的表現,卻荒腔走板,完全沒有準備好。這也難怪阿扁總統要引用批評者的意見,認為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是「踏著一萬多個人的屍體,而拾級而上參選台北市長。」

  今年2 月24 日俄羅斯正式入侵烏克蘭,而引發二次大戰以來最大的戰爭危機,甚至有人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實質已經在開打。這場戰爭超乎大多數人的預期;本來大家認為俄羅斯應該不至於真正出兵,結果俄羅斯真的出手了。俄烏戰爭爆發後,全世界都在擔心「下一個是不是台灣?」「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而且原來大家看衰烏克蘭,認為可能不到一個月;結果現在已經打了將近七個月。而且在歐美國家武器支援下,烏克蘭在南方已經逐漸採取反攻收復失土的攻勢。戰爭非常可能延長到明年,充滿著不確定性的因素。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前,普丁特別到中國參加冬季奧運開幕式,並於今年2 月4 日與中國大陸共同發表「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的聲明,其實這是普丁的「聯中抗美」戰略。但也同時是中共「聯俄抗美」的大策略。今年8/2-3 美國眾議院議長斐洛西訪台,中共隨即實施環台軍事演習,實際演出武統台灣阻絕日本、美國干預的軍事佈局。中共如此過激反應,也讓各國政治觀察家普遍認為中共武統台灣已經進入時程表。

  照道理中共侵門踏戶的武統動作,台灣應該積極備戰;不過蔡英文政府迄今為了選舉考量不敢宣布「恢復義務役」「役期延長為至少一年」。而且對於中共對台第一擊可能已經徹底癱瘓台灣,台灣的因應策略為何?毫無交待!

  倒是民間企業精英曹興誠卻勇敢宣布恢復中華民國國籍,並捐出美金1 億元(約新台幣30 億元),其中10 億元訓練30 萬保鄉神射手、300 萬名黑熊勇士。曹興誠的計劃其實已經很接近以色列的全民皆兵,的確台灣很需要。可惜民間能否開設靶場訓練國人射擊技術及武德,目前並不清楚。

  台灣面對中共高科技數位戰的挑釁,無論是戰機飛越中線、飛彈飛越台灣本島、無人機擾台,台灣都應該勇於面對挑戰,並提出對策。並推動全民皆兵,宣示全民保台決心,開放民間靶場;但蔡英文政府卻一直抱著苟且偷安的態度,連外國人都對蔡政府衞台決心存疑!

  另外一個大挑戰就是以石油煤碳能源為基礎地球文明,二氧化碳等 室氣體排放,已造成地球暖化氣候快速變遷,極端氣候肆虐全球。但氣候變遷公約巴黎協定人類已達成2050 年碳淨零排放的目標共識,希望能挽救地球環境。而是歐盟並已決定2035 年停止汽柴油車的買賣,改為全電動車。但台灣在因應2050 年碳淨零排放的進展,幾乎是全球的末段班。能源經濟是台灣未來嚴峻的考驗!

  這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是筆者這一年多在優傳媒的文章,少部份則是我在臉書或部落格的文章,共79 篇,合計超過19 萬字。這些文章大體反應台灣當前面臨的國內外的困境及挑戰;以及政府相關對策的批判及建言。但總結而言台灣在中俄雙軸心結合對抗美歐聯盟結構下,台灣的戰略地位日趨重要。在中共武統威嚇下國際能見度大幅增加,但戰爭的威脅也面臨隨時爆發的可能性。祇是在蔡政府的領導下,卻嚴重準備不足,祇能靠美國在戰略利益考量下出手保護台灣。這是一種心存僥倖的心態。

  在內政方面,在蔡英文的領導下民進黨政府快速國民黨化、黑金貪腐化。而且逃避台灣日益嚴峻貧富懸殊問題,連續15 年以上全球最不會生的國家。青年困境若沒有解決,台灣社會將面臨不可持續性的斷崖式衝擊。政府也拒絕實施長照社會保險,讓許多中年人被迫辭職回家照顧父母,形成二面夾攻的三明治,甚至淪為未來的下流老人。

  這本書定名為「沉淪或提升?—台灣維新之道!」主要是蔡英文領導下民進黨政府快速國民黨化、黑金貪腐化;已經徹底沉淪,無法從內部自我改造,而必需從外部給予壓力才可能改善。人民用選票再次政黨輪替固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如果祇能在兩顆爛蘋果間挑來挑去,也會讓人民失去耐心。如何整合二大黨以外的在野力量,形成有力的監督,也是在野人士應該認真著墨的課題。

  李登輝在卸任總統後,常常唱議台灣二次民主改革,主要在如何落實地方自治?擴大地方權能?謝長廷也曾經唱議維新運動但偏向文化方面的論述。

  本人卸任台南縣長迄今已經12 年,這段期間不斷反省南北差距及城鄉差距愈拉愈大,地方日趨沒落,滅村滅鄉是現在進行式;但卻很少人認真反思此一問題。我認為解決此一困境,必須推動地方自治體制改革。期間我們也出版了「地方自治與地方再生」乙書,推動「解構中央集權集稅體制」,將跟地方經濟及就業最密切相關的所得稅、營業稅,從目前的中央獨享稅,改變為由中央與地方共享稅,由中央與地方各分得二分之一。如此才能鼓勵地方政府招商創稅,促進地方經濟振興,增加地方就業機會。

  同時我們也認為政府應重視第一線地方自治團體「鄉、鎮、市」的功能,擴大其自治權能;目前直轄市廢止鄉鎮市地方自治,與民主深化背道而馳,應該恢復直轄市區自治。同時為了解決台灣地方選舉「買票」及黑金政治問題,推動鄉鎮市區的地方自治選舉,學習歐洲選舉制度,改採「全政黨比例代表制」,以徹底杜絕買票及黑金。

  過去這兩年本人更著墨於憲政改革及司法獨立、司法改革。所以維新改革之道更趨明晰,二次民主運動的改革內容也更明確具體。這本書許多篇章其實不祇是批評而已,更提出具體改革建議。這就是台灣維新之道,也為推動二次民主運動,提出探索前進的方向。希望這本書有助於台灣二次民主運動的推動!

  坦白講我們不祇是維持著民主的初衷,忍耐著孤寂;更是抱持著追求卓越的態度,積極的從過去的經驗及國際比較制度研究的探索,希望為台灣尋找出「提升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周末下午开始翻阅的,那种需要完全沉浸进去才能体会其妙处的书,特别适合在远离日常琐碎的时刻阅读。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韧性”的探讨。台湾社会一直以来都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但在快速的全球化冲击下,这种韧性是否正在被透支?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歌颂这种“打不倒”的精神,而是去探究这种韧性背后的成本和可持续性。它迫使我直面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撑住”,但我们是否真正花时间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站立”?这种对社会结构性的“疲劳”的刻画,非常写实,它没有给我虚假的希望,反而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寻找出路的人。这本书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层的情感排毒,把那些积压已久的焦虑和迷茫,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感叹,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

评分

这本书对我个人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但它重塑了我观察世界的一个底层逻辑。在看完它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报纸、听访谈的角度都变了,不再满足于事件的表层叙事。我开始留意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经常被忽略的微观个体是如何应对时代洪流的。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比起记住书中的任何一个论点都来得重要。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提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口号,而是一种长期、持续的“内功修炼”。它鼓励我们每个人去扮演好自己在社会机器中的那个齿轮角色,但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机器的整体运作原理和可能的故障点。这对于一个关心公共事务,又不想陷入口号泥沼的台湾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踏实、脚踏实地的思想武装。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篇章后,我立刻想起了过去几年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标志性事件,那些热议的话题和争论,现在在作者的梳理下,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脉络感。以往看新闻报道时,我总觉得事件之间是碎片化的、孤立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留不下什么持久的反思。然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像一个高明的地图绘制师,将这些零散的节点串联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图。它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惯性,以及传统思维模式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发挥其隐性的制约作用。这种结构性的分析,远比单纯的道德评判来得有力。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种宣判,而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放下固有的标签和立场,重新用更冷静、更具历史纵深的视角去观察我们共同的处境。尤其对于我们这一代,成长于快速变迁的年代,常常感到一种身份的迷惘,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能更清晰地辨认出那些我们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却极其需要被正视的“病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带着些许历史感的字体和色调,一眼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拿起它,感觉就像是捧着一本沉甸甸的台湾故事。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谈转型、谈未来,但真正能触及到骨髓、让人深思的论述其实不多。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多是口号式的呼吁,或是偏向特定立场的陈述,让人听了热血沸腾,却找不到下一步该怎么走的具体路径。我尤其欣赏那种能够跳脱出单纯的政治口水战,真正去探讨社会结构、文化内核如何重塑的深度分析。那种笔触,不是一味地批判过去或盲目歌颂理想,而是带着一种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去解剖我们这个社会当下最核心的困境。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谓的“进步”,到底是以牺牲什么为代价?真正的“维新”该从何处着手,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调整,还是需要从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日常选择中萌芽?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渴望看见真实改变的人来说,是极其珍贵的指引。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更精准的问题清单,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很有力量,但又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审慎和克制,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耸动效果。它更像是老一辈学者在灯下细细打磨的玉石,光泽内敛,但质地坚硬可靠。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复杂议题时,那种不把读者当傻瓜的姿态,它假设读者是愿意投入心力去理解复杂逻辑的。这在当下这个信息快餐时代,简直是股清流。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接收被简化、被标签化的信息,久而久之,自己的思考肌肉也就变得松弛了。这本书仿佛在进行一场思想上的“体能训练”,它要求你跟上它的节奏,去理解那些微妙的语境转换和概念的深度挖掘。阅读过程虽然需要专注,但回报是巨大的——你会发现自己对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社会现象,突然有了更清晰的判断依据,不再容易被表面的喧嚣所裹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