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宴

故宮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苑洪琪
图书标签:
  • 故宫
  • 美食
  • 历史
  • 文化
  • 宴席
  • 宫廷
  • 中国传统
  • 饮食文化
  • 紫禁城
  • 清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故宮宴──細說宮廷餐桌上的軼事

  什麼是薦新呢?從周朝開始,歷代皇帝會根據當時的時令蔬菜和飲食文化來決定自己的薦新食材,舉行儀式敬獻神明、祭拜祖先。

  匯集了故宮皇家的美食回憶,反應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對祖先、大自然的感恩。例如:因柿子「柿」與「事」有諧音,有「萬事如意」、「諸事順心」等意涵,因此成為九月的薦新食材。

  皇家美食的文化記憶依照月份,講述皇室餐桌上的變化,康熙帝使用「一穗傳」的種植御稻米,打破中國北方氣候寒冷不能種稻的困境,使中國的農業極很大的進步;二月的薦新食材——鱖魚,因為肉質鮮嫩,但是捕撈不易,只在春季冰封的松花江開疆食材有,所以被喻為「天上的飛龍」,比喻鱖魚是稀少名貴的淡水魚。現在就出發,來一趟故宮美食之旅吧!

  一年四季,皇帝餐桌佳餚來自四方
  正月:新年火鍋加餃子,點心餑餑配奶茶。
  二月:半顆西瓜也覺得浪費的道光皇帝。
  三月:喜愛海味的爺孫二人組——康熙帝、乾隆帝。
  四月:四月初八,皇帝、皇太后、皇后要在宮中施豆結緣。
  五月:玫瑰花在清朝被用在很多料理上,其中玫瑰花餅深受帝后們的喜愛。
  六月:冰果、冰飲解暑氣。
  七月:「蓮子、鴨子」連生貴子。
  八月:栗子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治癒了蘇東坡腰腿疼痛,還改善了慈禧的腹瀉。
  九月:九九重陽節品嘗重陽花糕。
  十月:佐餐小菜,康熙、乾隆喜好口味不一樣。
  十一月:羊肉深受紫禁城的貴人們喜愛,在冬季時是重要進補食品。
  十二月:被西餐征服的末代皇帝溥儀。

  紫禁城600年飲食文化記憶,用12個月一一告訴你,
  讓我們隨著月份,吃一場穿越時空的故宮饗宴。

  獨家首刷限定優惠
  故宮晶華──多寶格御點集
  優惠兌換券,隨書贈送
  活動說明:於故宮晶華消費滿2,000元,贈「多寶格御點集」(總價值680元)

本書特色

  御廚十八般武藝,「酸、甜、苦、辣」樣樣精,
  用六十七道料理,品嘗一整年的皇家美饌

  宮廷美饌製程細學問深
  「櫻桃肉」其實是五花肉「焐」了一晚受熱緊縮,經廚師切開形狀像櫻桃而命名。
  白蘿蔔切絲均勻精細,配以山珍海味並製程羹湯後,讓女皇武則天賜名「假燕窩」。
  北京名菜「四大抓」,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出自御廚王玉山之手。

  各式御膳征服皇室味蕾
  美食饕客乾隆帝一日三餐不可無鴨,曾經一日吃掉十幾隻。
  康熙帝出巡,意外品嘗到德州第一扒雞,民間料理因此成為皇室御膳。
  菊花火鍋是秋日養顏美容聖品,是宮中妃嬪所愛,更是慈禧太后的最愛。

  紫禁城佳節料理端上桌
  立春吃春餅,有「迎春之意」,在清代是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
  大清入關,滿漢飲食融合,端午祭祀椴葉餑餑和漢族粽子一同端上桌。
  七夕食巧果,在紅色漆食盒內裝七種不同寓意的巧果,分贈嬪妃,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專文推薦

  故宮晶華 經營團隊
  「《故宮宴》不只是料理,更是皇權與時代的社會縮影,讓我們經由美食,看見歲月的美好痕跡。」

經典皇家膳單,各界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文山|華語流行音樂作詞人
  「《故宮宴》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讓我們看見,飲食除了是一種文化與歷史的累積,更是民族生活美學的實踐。」

  李廼澔|《百年飯桌》作者
  「蘇造肉、蜜煎、羊西爾占,讀書對於書中養份斤斤計較的我來說,《故宮宴》有著滿滿十二個月源源不絕的養份。」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作者
  「趣味與知識性兼備,口水與食指齊動。」
翰墨留香:一部探寻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髓的著作 书名:《锦绣山河: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哲学与审美意境》 作者: [此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定一位虚构的资深园林学专家或历史学家] 出版社: [此处可设定一家权威的学术或文化出版社] 版次: 2024年第一版 --- 卷首语:天地为庐,咫尺为境 本书并非宏大叙事下的历史编年,亦非描摹名胜的旅游指南。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访,一次与千年匠心对话的旅程。我们试图剥开那些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园林表象,探究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以及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 《锦绣山河》聚焦于中国古典园林(特指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中的精髓部分)的结构、符号、空间序列及其对居住者心境的塑造能力。全书以“空间哲学”为核心,辅以“材料美学”和“意境营造”两大支柱,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解析框架。 第一部分:方寸之间的宇宙观——哲学基础与布局之道 中国古典园林,是文人士大夫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具象化的方式安置于有限空间中的实践。 第一章:移步换景的辩证法 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手法——“借景”与“对景”。我们不满足于简单介绍其手法,而是将其置于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园林的空间布局,如曲径通幽、山石的虚实相生,体现了老庄思想中“有无相生”的哲学理念。曲折而非直线,象征着对生命历程的隐喻;框景,则是将远方的宏大纳入个体的感知范围,实现有限与无限的对话。 第二章:山水理论的演变与地域性 从《山海经》的原始想象到郭熙的《林泉高致》,再到计成的《园冶》,山水理论经历了从“壮阔”到“精微”的转变。本书详细比对了北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的端庄大气与江南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网师园)的清雅内敛。这种差异,不仅是气候使然,更是不同社会阶层对“理想生活”定义的体现。我们强调,园林中的“山”,绝非简单的土石堆砌,而是对自然山脉的微缩与精神提炼。 第三章:时间的雕刻——序列与动线设计 园林体验是流动的、时间性的艺术。本章重点分析了园林中“堂、轩、亭、廊”的组织逻辑。一条游览路线的设计,其时间长度、空间感受的对比度(开敞与封闭、明亮与幽暗)是如何被精心计算的。例如,一进庭院的“序幕感”,通过黛瓦粉墙的过渡,将喧嚣的外部世界完全隔绝,为进入核心的“静思之所”做足铺垫。 第二部分:材料的诗意——构造美学与匠人精神 园林是物质的,其美感离不开对天然材料的敬畏与转化。 第四章:石的语言——太湖石的“丑”与“美” 太湖石作为园林“骨架”的核心元素,其孔洞、皱褶被赋予了超越物理属性的意义。我们通过对历代藏石名录的研究,探讨了文人如何从一块自然石材中“辨识”出“瘦、透、漏、皱”的审美标准,并将其与个体修养关联起来。石头的摆放,是力学与哲学的结合,它暗示了“不均衡中的和谐”。 第五章:水的灵性——听觉与视觉的交响 水体在园林中承担着调节气候、映照建筑、创造声音景观的多重任务。本章细致分析了池塘的形状对水面反光的影响,以及不同形式的水景(瀑布、叠溪、静湖)在园林序列中扮演的“情绪转换器”的角色。听觉设计——如滴水声、竹笕的导流声——被提升到与视觉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六章:木与砖的对话——结构与装饰的边界 腐朽与新生,在园林材料中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我们考察了传统木构件(斗拱、花窗)在抵抗时间侵蚀方面的技术成就,以及青砖在墙体上的肌理处理(如漏窗的设计)。这些看似简单的材料,如何通过精确的比例和色彩搭配,与周围的绿植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第三部分:意境的生成——人文精神与符号系统 园林是文人精神的载体,它渗透着诗词歌赋的典故。 第七章:匾额与楹联的“点睛”作用 匾额和楹联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特定空间的意境进行明确的“注释”。本书搜集整理了数百条经典园林题匾,分析其所引用的典故(多出自儒释道经典或唐宋诗词),揭示了题名者如何通过有限的文字,强迫游览者将自己的心境调整至与园林设计者预设的情感频率。 第八章:花木的选择——植物的象征意义 园林中的植物不是随机种植的。松、竹、梅(岁寒三友)、兰(君子之德)并非只是好看,它们是文人理想人格的投射。我们详细解析了不同季节花卉(如荷花、海棠、蜡梅)在特定游览空间中的替换逻辑,以及它们如何构建出“四季皆有可赏,而各有侧重”的微妙平衡。 第九章:归隐的剧场——园林与士大夫的自我身份构建 最终,本书将园林视为一种抵抗政治洪流的“精神庇护所”。园林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主人“退而求实”、“修身养性”的工具。通过对历史人物如文徵明、李渔等人的园居记录研究,我们重构了园林生活如何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审美实践,一种对僵化官僚体系的温柔反抗。 结语:园林艺术的当代启示 《锦绣山河》并非旨在复古,而是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系统梳理,为现代人提供一种重新审视自身居住空间、平衡内心世界的方法论。在日益喧嚣的现代社会中,理解古人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的精神自由,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书特色: 图文结合详实: 包含大量专业测绘图、意境分解图和经典案例的局部特写。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建筑史、哲学史、文学批评及美学原理。 侧重方法论: 旨在教授读者“如何看”园林,而非“看过了”多少园林。 适合读者: 建筑设计、景观规划、历史文化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有深度探索兴趣的广大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苑洪琪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同年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宮廷文物與宮廷史的研究和展覽工作。曾任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主任。現負責故宮乾隆花園的文物保護研究專案。

  曾主辦宮廷原狀(復原清宮當年的生活)展覽和大型的專題展覽。在主持、策劃展覽的同時,注重對紫禁城建築的使用與宮廷文物的利用、研究,尤其對宮廷史進行研究,提出了清代宮廷飲食的研究課題,對宮廷飲食、帝王養生等有系統的研究。

  曾應釣魚台國賓館、台灣中華飲食學會等地邀請,聯合研究、開發清代宮廷飲食。與釣魚台國賓館研究的成果已經成為招待國際貴賓的國宴餐點。

顧玉亮

  中國飯店協會烹飪大師、北京中華廚藝研究會副會長、2019義大利駐中國大使館美食主題周星級主廚、中國中央電視台「2018廚王爭霸」獲勝廚王、一廚一範(北京)餐飲創始人、景德鎮美食美器設計院顧問,以及「中國味道」、「回家吃飯」、北京衛視「養生堂」等多檔美食節目特邀主廚。
 

图书目录

正月    薦新食材:鯉魚、青韭、鴨卵
開篇:新春宗親宴    
新年子時第一餐:清代宮廷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除夕夜吃素餡餃子。
皇帝也愛吃火鍋:火鍋又稱暖鍋、熱鍋,是溫熟食、煮生食的「炊食合一」用具。
元宵節吃「圓子」:到了清代,無論南方北方,吃元宵已經成為全國的節令象徵。
鑿冰取「金鯉」:清代太廟正月薦新的鯉魚即貢品之一。
哪裡都不能少的餑餑:餑餑是清代宮廷飲食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食品。
奶茶為「國俗」:清代宮廷筵席所用奶茶的熬製由光祿寺承辦。
    
貳月    薦新食材:萵苣、菠菜、小蔥、芹菜、鱖魚
開篇:參加國宴是份「苦差事」
鸚鵡菜:藥食同源是中醫藥的傳統。
豆腐御廚:大約到了唐宋以後,豆腐這個名字就被人們廣泛接受了。
桃花流水鱖魚肥:有人將鱖魚比成天上的龍肉,喻其稀少名貴。
廂子豆腐:清代宮廷御膳是五味調和的模範。
節儉的道光帝:道光帝覺得每日供應一顆西瓜浪費,就改為每日供應半顆西瓜。
乾隆帝愛吃筍:乾隆帝喜歡吃的水筍絲的食材就是萵筍。
    
參月    薦新食材:王瓜、蔞萵、芸薹、茼蒿、蘿蔔
開篇:宮廷素膳    
宮廷春日吃春餅:立春日有迎芒神春牛的典禮。
殺菌驅寒食五辛:清代五辛即蔥、薑、蒜、韭、辣芥。
素膳廚役:清代宮廷的節令食品也有食素的講究。
雞米鎖雙龍:隱含吉利、祥瑞詞句的菜餚極受皇帝喜愛。
王天下者食天下:康熙帝、乾隆帝祖孫二人都多次下過江南,江浙地區的河鮮、海味是行一路嘗一路。
蘿蔔:皇帝與后妃的尊卑不同,所得份額多寡有異。蘿蔔的份額明顯不同。
    
肆月    薦新食材:櫻桃、茄子、雛雞
開篇:清帝罷珍味    
圓與緣:食結緣豆時,還要佐以醬苤藍(大頭菜)、醬胡蘿蔔、藕等。
止葷添素:四月初七,乾隆帝開始吃素。
《詠人參詩》:乾隆帝不但「恩寵」人參,就連服用的方法也特別講究。
平淡無奇的茄子:乾隆帝喜食茄子,還曾為茄子作詩。
南、北果房:為了保證皇帝、皇后有充足的甘鮮果品,宮內設南、北果房。
神州第一奇:康熙帝的一句讚揚使德州扒雞成了神州第一奇。
    
伍月    薦新食材:桃、杏、李、桑葚、蕨香、瓜子、鵝
開篇:夏日食鮮    
康熙帝視蕨菜為「長壽菜」:蕨香即蕨菜,是五月薦新的食材之一。
蜜煎:果品是人類較早用來果腹的食物之一,人類認識果樹的歷史十分悠久。
玫瑰花開香如海:玫瑰以其豔麗的花朵和濃郁的香氣為人們所喜愛。
端午粽子不含糊: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午瑞圖》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宮廷的端午節景。
乾隆帝喜食鴨:清代皇帝的菜餚幾乎每餐都有鴨子。
明日餑餑換撚轉兒:每到初夏,乾隆帝都要讓御膳房給他做「撚轉兒」吃。
    
陸月    薦新食材:杜梨 西瓜 葡萄 蘋果    
開篇:宮廷冰窖    
冰食冷飲:清代宮廷每至夏天,特別是入伏前後,冰食冷飲就提上日程了。
全身是寶的杜梨:在古代,士大夫們飯後用杜梨來消食。
萬歲爺傳咯吱一品:咯吱是老百姓粗糧細做的產物。
康熙帝與御稻米:「御稻米」改寫了長城以北不能種稻的歷史。
慈禧的私廚:慈禧的私廚都是有名的廚師,他們各有絕活。
    
柒月    薦新食材:梨、蓮子、菱、藕、榛仁、野雞
開篇:替萬歲爺用膳
食英:食英習俗歷代相傳,並根據四季不同選取食用。
陪皇帝用膳的后妃:乾隆帝多次賞賜蓮子鴨給令貴妃。
七夕巧果:生活在宮廷中的後妃們亦有「乞巧」的風俗。
空腹吃燕窩:乾隆帝自中年起,每天早上空腹吃一碗冰糖燕窩,然後才進早膳。
御廚八珍豆腐秘方:康熙帝將八珍豆腐列為自己心愛的御膳菜餚。
堅果之王榛子:榛子不僅香脆味美,還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傳統菜野雞瓜:野雞瓜是冬天特別耐存儲的小菜,清皇室入關前滿洲軍隊作戰時隨身攜帶,十分方便。
    
捌月    薦新食材:山藥、栗實、野鴨
開篇:宮廷宴王公自帶酒肉
乾隆生日套餐:乾隆帝的壽辰是八月十三日。
清代宮廷的中秋宴:宮內中秋節較有特色的就數宮廷月餅。
康熙帝的養生之道:康熙帝非常節儉,他滿足於最普通的食物,鼓勵年老者常吃蔬菜。
千果之王栗子:栗子桂花糕調理了慈禧的身體,補益氣血、健脾和胃。
蘇造肉:乾隆帝曾六下江南,深為江南美食所吸引。
    
玖月    薦新食材:柿、雁
開篇:九月洞庭橘子
櫻桃肉中無櫻桃:乾隆帝常吃的櫻桃肉,實際與櫻桃無關。
九九重陽圍場過:九月九日重陽節,清代宮廷應節食品是重陽花糕
羊西爾占:羊西爾占有團團圓圓的吉祥寓意。
慈禧最愛的菊花火鍋:菊花既可當食物又可當藥材。
柿子:柿子是清代宮廷九月的薦新食材之一。
    
拾月    薦新食材:松仁、軟棗、蘑菇、木耳
開篇:清帝大婚
「山珍」:蘑菇被譽為是集天地之精華,採天地之靈氣的人間珍品。
老虎菜?勞苦菜?:這是一道勞苦大眾吃的重口味的「勞苦菜」。
御膳食品源於民間:鍋塌雞是清代中期皇帝御膳膳單中經常出現的一品菜餚。
餐餐都有的佐餐小菜:冬季,醃菜不僅是民間百姓餐桌上的主角,也是宮廷帝王每餐必備的佐餐小菜。
松仁瓤山楂:松子仁與山楂搭配是宮廷大宴中果桌的常客。
    
拾壹月    薦新食材:銀魚、鹿肉
開篇:乾隆賞御廚
鹿筋福肉:清代皇帝視鹿肉為珍貴食材,用鹿肉祭祀和賞賜有功的滿漢臣子。
厭於藥、喜於食:清代宮廷的後妃有「冬食茯苓夏食梅湯」的傳統。
豆汁兒入宮:喝豆汁兒是一種享受,主味酸、回味甜,妙不可言。
羊肉進補:羊是人類較早飼養的家畜之一。
糟滷四樣:清代宮廷的糟製食品品項繁多,魚肉蛋菜都有。
    
拾貳月    薦新食材:蓼芽、綠豆芽、兔、蟫蝗魚
開篇:滿漢席    
如意菜:豆芽在乾隆帝的膳單中也是常有的御膳。
祭神肉:參加祭祀是官員資格和待遇的象徵。
臘月初八食臘八粥:歷代飲食習俗不同,臘八粥的選用材料也不同。
「冬至餛飩」是古風: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對應的飲食風俗。
溥儀生日吃西餐:紅牆黃瓦隔不斷溥儀對新鮮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附錄:宮廷飲品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16360
  • 叢書系列:單行本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4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5歲~70歲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用料理看見歲月的美好痕跡


  傳承中華美食文化一直是我們的理念,經由中式傳統料理,讓大眾吃到經典的皇家菜餚,各菜色在歲月的洗滌下依舊風韻猶存;而每道料理背後的故事更值得細細探尋。《故宮宴》猶如一本皇家膳單,精實紀錄了六十道料理的典故淵源,另加兩類宮廷飲品,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最佳寫照。

  我們曾在「十全乾隆宴」復刻出乾隆帝愛吃的櫻桃肉,這道菜看似簡單樸實,其實相當費工,而這道菜實際上與水果櫻桃毫無關係,這其中的箇中故事,就等待讀者們往下「細細品味」。書中的如意捲、豌豆黃,也會不定期出現在我們的「多寶閣甜點集」料理中;而這兩道菜源自大清皇室的點心──餑餑,是餑餑眾多品項的其中之二。「糖漬栗子」這道佳餚深受民眾喜愛,相關的料理有其歷史淵源;先人知道栗子能養胃健脾、補腎強筋,而因此創造了多道栗子的宮廷料理,這些都是本書想要帶給讀者的料理文化背景。

  透過一道道美食,能洞察大清在北方無法種稻困境下的農業發展、從陸產與海鮮料理的比重看宮廷位置的地理特色,經由份例的分配瞭解皇權和封建等級制度的嚴謹規範……。從「滿漢席」,看民族文化融合與吞併;從「蓮子鴨」的賞賜,看帝王對后妃的寵愛尊卑;從「臘八粥」,看臘月傳統與文化凝聚……。

  《故宮宴》不只是料理,更是皇權與時代的社會縮影,讓我們經由美食,看見歲月的美好痕跡。

前言

  我在故宮工作了四十四年,我所在的宮廷歷史組研究的是宮廷生活和衣食住行。故宮,泛指過去的皇宮。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文明的國家之一,有近五千年的歷史,清代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它的宴會記錄比較詳細,可以說達到了古代美食的巔峰,也是近現代美食的起點。

  很多讀者都非常關注清代宮廷的飲食,民間也有很多傳聞,比如皇帝是不是每頓飯都吃一百零八道菜?皇帝們真的吃得很奢華嗎?他們都吃些什麼呢?我想從薦新這個角度,再結合《膳底檔》的記錄,藉著「故宮宴」三個字,來介紹一下紫禁城裡的清代宮廷美食文化。

  四十四年的工作和研究,我看的較多的史料是《御茶膳房》和《內務府遺產》。這裡有用於記錄皇帝每日用膳情況的《膳底檔》。《膳底檔》會將早膳和晚膳的食譜、廚師名單、用膳地點、膳桌擺設、使用餐具以及皇帝是否有賜膳等都詳細記載,不僅是皇帝在宮中的用膳情況,在宮外時也同樣記錄。

  什麼是薦新呢?在古代當有新的收穫物時人們並非自己先用,而是先舉行儀式祭拜、敬獻神明和祖先,然後再自己享用,這就叫作薦新禮。薦新在周代時已有了禮儀規定,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薦新的禮儀,並逐漸將薦新發展成為每月一次的禮法儀式。每個朝代都會根據時令蔬果和飲食習慣來決定自己的薦新食材。

  明代洪武二年「重訂時饗,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惟歲除如舊」,一年四季要舉行五次比較重大的祭饗薦新活動,並每月由太常寺主持薦新,凡是薦新未獻太廟者不得私獻家廟。《明史.志第二十七禮五》明確記載:

  正月:韭、薺、生菜、雞子、鴨子;
  二月:水芹、蔞蒿、薹菜、子鵝;
  三月:茶、筍、鯉魚、鮆魚;
  四月:櫻桃、梅、杏、鰣魚、雉;
  五月:新麥、王瓜、桃、李、來禽、嫩雞;
  六月:西瓜、甜瓜、蓮子、冬瓜;
  七月:菱、梨、紅棗、葡萄;
  八月:芡、新米、藕、茭白、薑、鱖魚;
  九月:小紅豆、栗、柿、橙、蟹、鯿魚;
  十月:木瓜、柑、橘、蘆菔、兔、雁;
  十一月:蕎麥、甘蔗、天鵝、鶿、鹿;
  十二月:芥菜、菠菜、白魚、鯽魚。

  清代皇室源於東北滿族,入關後由其重視薦新禮儀。據載,薦新太廟的程式僅次於祭天儀式。薦新的物品每月更換,以時令鮮蔬水果以及家禽的蛋、豬、鹿、兔、魚等按月更換。薦新儀式前,皇帝要親自派專人到太廟告知並檢查薦新祭神用的牲畜和物品。

  清代薦新物品與明代略有不同,《清史稿.禮志四》的記載是:

  正月:鯉魚、青韭、鴨卵;
  二月:萵苣、菠菜、小蔥、芹菜、鱖魚;
  三月:王瓜、蔞萵、芸薹、茼蒿、蘿蔔;
  四月:櫻桃、茄子、雛雞;
  五月:桃、杏、李、桑葚、蕨香、瓜子、鵝;
  六月:杜梨、西瓜、葡萄、蘋果;
  七月:梨、蓮子、菱、藕、榛仁、野雞;
  八月:山藥、栗實、野鴨;
  九月:柿、雁;十月:松仁、軟棗、蘑菇、木耳;
  十一月:銀魚、鹿肉;
  十二月:蓼芽、綠豆芽、兔、蟫蝗魚。

  清代薦新物品與明代相比特點十分明顯,一是對歷代按照時令節氣將新鮮果蔬奉獻於祖先和神靈一直遵循不逾,二是突出滿族發祥地東北物產,如正月的鯉魚是東北鑿冰取魚的傳統;五月的蕨菜又稱萬壽菜,是長白山的特產;七月的野雞即是東北的樹雞,被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稱作飛龍的山珍美味。至於蘑菇、木耳、蟫蝗魚那更是道地的東北貨。知時節、吃食宜,遇到各種時令節日,宮廷也與民間一樣享受節令風俗,享受節令食品。這些在《膳底檔》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薦新反映出人們對祖先的崇敬,對大自然的感恩,也演繹出許多吃的禮儀、吃的文化,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我也希望透過《故宮宴》這本書能讓大家更客觀、多角度瞭解清代宮廷飲食的文化,由飲食文化看真實的歷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書讀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給了我一種「重新認識」的衝擊感。我以為我對那個時代(或主題)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畢竟新聞、電影、各種講座都接觸了不少。但這本書卻像是一面高清的、多角度的鏡子,照出了我過去認識中的許多盲區和片面理解。它並沒有試圖去「美化」或「醜化」歷史(或主題),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但又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呈現事物的本來面貌。這種「去標籤化」的書寫方式,非常符合當代讀者追求真相和多元視角的心理。讀完之後,你不會覺得知識被灌輸了,而是感覺自己的心智被拓寬了,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變得更加圓融和立體了。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給身邊那些喜歡深度思考、不滿足於表面資訊的朋友們,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

哇塞,這本**《故宮宴》**的封面設計真的太有意思了!我光是盯著那個燙金的紋飾和略帶歲月感的紙張觸感,就覺得彷彿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這本書的排版設計,說實話,很有「老派」的文藝氣息,但又帶著一種現代的精緻感,不像現在很多書都喜歡用那種極簡到有點失溫的設計。我特別喜歡它在字體選擇上的用心,繁體字的筆畫結構被處理得既清晰又不失優雅,尤其是在那些比較小的註釋部分,眼睛看久了也不覺得累。這種對細節的堅持,讓我覺得作者或出版社對待「書」這件事,不是把它當成快速消費的媒介,而是一種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光是從它拿在手裡的重量和那種紮實的裝幀感,就能體會到製作團隊的用心良苦,這在現在這個講求輕薄、快速翻閱的時代,簡直是股清流。我覺得光是把它擺在客廳的書架上,就已經是一種品味的展現了,它散發出來的氣場,跟那些設計感十足的當代小說完全不一樣,更像是沉澱了時間的厚重感,讓人光是觸摸就感到一種莫名的儀式感。

评分

從內容的深度來看,這本書絕不是那種只停留在表面光鮮亮麗的宮廷八卦雜誌能比擬的。它顯然是經過了海量的文獻資料交叉比對和長時間的田野考察(如果這是歷史書的話,雖然我不能確定具體內容,但那種紮實感是騙不了人的)。我感覺作者在每一個段落的背後,都藏著一座巨大的資料庫,但他很聰明地把這些「硬知識」消化成了易於理解的故事線,藏在了敘事的肌理之中。當你讀到一些關於制度、禮儀或特定器物的描述時,你會感覺到那種來自專業人士的自信和準確性,沒有任何含糊不清或者「大概如此」的敷衍。這種嚴謹與流暢之間的平衡,是極難拿捏的,很多作者要麼為了學術性而犧牲了可讀性,要麼為了可讀性而稀釋了知識的密度。但這本書,在我看來,完美地找到了那個甜蜜點。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感到無比親切,但又帶著一種經過提煉的文學美感。它沒有過度使用那些艱澀難懂的詞彙,也沒有故作高深地玩弄什麼後現代主義的文字遊戲,就是一種非常「到位」的表達。特別是描寫人物心理活動和情感糾葛的時候,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讓我忍不住會停下來,反覆咀嚼那幾個句子。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情緒留白」的掌握,他不會把所有東西都掰開了揉碎了講給你聽,而是給你留下一個空間,讓你用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去填補。舉個例子,當描述到某個歷史轉折點的悲涼時,他可能只用了寥寥數語,但那種感覺,比寫上千字的情緒宣洩還要震撼人心。這本書的文字就像是頂級的烏龍茶,初聞清香撲鼻,細品之後,餘韻悠長,會在你的心頭縈繞很久。

评分

老實講,我一開始是衝著那個「宴」字來的,心想,難道又是哪種介紹宮廷菜譜的書?結果翻開內頁,我的天啊,這個敘事結構簡直是神來之筆!它不是那種線性、平鋪直敘的歷史講述,而像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宴會,每個章節都是一道道精心烹製的菜餚,各有各的風味和配料。作者很擅長運用一種非常口語化,但又帶著濃濃的「說書人」腔調來敘事,讀起來完全沒有學術書籍的枯燥感,反而像極了你在老眷村裡聽長輩娓娓道來那些陳年舊事。他會突然從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一個轉身,就跳到一個非常生活化的細節,比如某位宮廷人物愛吃的一種小點心,然後從這個小點心,又延伸出整個時代的風土人情和物資供應鏈。這種跳躍感,起初有點考驗讀者的專注力,但一旦你抓住他的節奏,就會發現整個世界觀被打開了,你會不由自主地開始在腦海裡為這些場景「搭景」,簡直比看劇還過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