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精)(二版)(附贈藏書票)

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精)(二版)(附贈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澤厚
圖書標籤:
  • 康德
  • 批判哲學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
  • 德國哲學
  • 認識論
  • 形而上學
  • 二版
  • 精裝
  • 藏書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李澤厚論著集精裝版附贈典雅藏書票
 
 李著以謹嚴清晰之筆墨,全麵深入地論述瞭康德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其中對「第一批判」(認識論)的分疏佔全書過半,倫理學則一併論及康德之政治、歷史諸觀點,美學又特別注意瞭對康德的目的論的闡述,均層次井 然,條理清楚。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餘,各章節均附有基於作者個人哲學立場的「批判」,如作者認為應以「人類如何可能」來迴答康德的「認識如何可能」之著名課題,以「客觀社會性」來理解康德提齣的所謂「普遍必然」的「先驗」問題,以體用一源,一個世界的人類學本體論來對照以兩個世界的傳統為背景的康德本體現象斷然區分之二元論等等。
 
  【全新設計藏書票】
  用簡約的線條描繪點綴,配上力透紙背的「李澤厚」三字,恣意瀟灑又充滿力量,復刻其通透並純粹的思想及生命。
目錄 第一章 導論:哲學思辨的疆域與邊界 1.1 啓濛的遺産與哲學的睏境 1.2 批判哲學的緣起:對形而上學的重估 1.3 研究方法與篇章結構 第二章 理性之維:純粹理性批判的邏輯架構 2.1 感性直觀的先驗形式:空間與時間 2.2 知性概念的範疇與判斷的結構 2.3 先驗演繹的證立:知識有效性的基石 2.4 二律背反的張力:理性在經驗之外的必然迷失 第三章 實踐理性:道德法則的構建與自由的藩籬 3.1 道德意誌的絕對性:善良意誌與義務論 3.2 範疇命令的三個公式及其倫理意涵 3.3 自由、不朽與上帝:實踐理性的三大公設 3.4 實踐理性對理論理性的超越與限製 第四章 判斷力:審美與目的論的橋梁 4.1 審美判斷的特點:無目的的閤目的性 4.2 崇高之感:有限主體麵對無限的震撼 4.3 目的論判斷:自然界中的有機統一性探究 4.4 判斷力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調和作用 第五章 哲學的批判:對傳統形而上學的解構與重構 5.1 知識的界限與“物自體”的幽暗地帶 5.2 傳統形而上學作為“自然發生的必然性”的批判 5.3 批判哲學的反思性:對自身方法的審視 5.4 對後世唯心主義思潮的影響與張力 第六章 康德的實踐: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當代迴響 6.1 義務論倫理學的堅守與現代睏境 6.2 永恒和平的構想:世界公民社會的理論基礎 6.3 批判哲學視域下的現代啓濛危機 6.4 結論:繼承、超越與未竟的工程 --- 圖書簡介: 哲學思辨的永恒疆界與理性自覺的艱辛曆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以來哲學思潮中一個核心的參照點——一種基於徹底反思與審慎界定的哲學進路。它並非對特定曆史事件或某一學派的簡單梳理,而是對一種認知結構、道德律令及審美判斷的深刻探究,這種探究要求我們將全部的知識、經驗乃至信仰置於最嚴格的“法庭”之上,以檢驗其閤法性、有效性和內在一緻性。 本書聚焦於揭示哲學如何從對世界的終極解釋轉嚮對人類認知能力本身的界限考察。我們不再奢望直接把握“自在之物”,而是緻力於明確我們認識世界所依賴的先驗結構。這種轉嚮,標誌著哲學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一部分:理性疆域的劃界 本書首先細緻地梳理瞭純粹理性在未受經驗汙染時的運作機製。我們探討瞭感性經驗的兩種先驗形式——空間與時間——如何構成瞭我們接受一切外在印象的必要前件。接著,我們深入分析瞭知性領域內,那十二個範疇如何作為我們對現象進行統一理解和判斷的內生工具。理解這些範疇的生成和適用範圍,是理解一切經驗知識閤法性的前提。 一個關鍵的論辯點在於先驗演繹的論證過程,這部分構成瞭全書邏輯體係中最堅固的基石。我們審視瞭如何通過論證“自我意識的統一性”來為客觀知識的必然性提供辯護。然而,這種自洽性並非沒有代價,我們緊接著剖析瞭理性在試圖超越經驗界限時必然陷入的二律背反——例如關於宇宙有限性與無限性、自由與必然性的衝突。這揭示瞭純粹形而上學思辨的內在睏境。 第二部分:道德意誌的絕對命令 隨後,目光轉嚮實踐理性的領域,這是對純粹理論理性局限性的直接迴應與補救。本書闡明瞭道德行動的根源並非外在的幸福或後果,而是源於善良意誌的內在驅動力,即對義務的絕對尊重。我們詳盡辨析瞭被譽為普世道德法則的範疇命令的三個主要錶達形式,特彆是其“自律”與“普遍立法”的內涵,探討瞭“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這一倫理學核心原則的嚴格意義。 這一實踐維度的論述必然導嚮對人類自由的論證。在經驗世界(現象界)中一切皆為因果律所決定,但為瞭使道德判斷成為可能,我們必須在純粹實踐領域(物自體層麵)預設自由的存在。本書還探討瞭基於道德需要的另外兩個重要預設:靈魂的不朽性與上帝的存在,它們共同構成瞭實踐哲學的完滿圖景。 第三部分:審美與目的論的張力 本書的第三個核心部分,聚焦於判斷力這一獨特的心靈能力。判斷力被視為連接前述理論(自然必然性)與實踐(道德自由)的橋梁。我們首先探討瞭審美判斷,特彆是對美的判斷,它體現齣一種“無目的的閤目的性”——我們在欣賞美時,感到一種主體認知能力與客體形式之間和諧的自由遊戲。 接著,本書深入分析瞭崇高的概念,這種感覺源於主體在麵對自然界無限力量(如廣袤的星空或巨大的自然力)時,雖然肉體感到壓抑,但其理性能力卻能意識到自身超越有限性的能力,這是一種主體尊嚴的體驗。最後,我們考察瞭目的論判斷在自然科學中的作用,即我們傾嚮於將自然視為具有內在目的性或組織性的實體,盡管這不能被提升到理論知識的層級,但它極大地便利瞭我們的經驗理解。 第四部分:哲學反思與當代意義 本書的終結部分,將焦點轉嚮瞭對整個批判哲學的元反思。我們探討瞭“物自體”這一概念的必要性與局限性,它是知識邊界的界碑,也是形而上學渴望的終點。我們論證瞭批判哲學如何徹底地顛覆瞭以往那種試圖一覽無餘地把握存在本體的傳統形而上學野心,將其降格為一種“自然發生”的、結構性的衝動。 最後,本書將理論的探討延伸至更廣闊的場域,審視這種以反思為核心的方法論對後世思想的持續影響,尤其是在倫理學和政治哲學領域。它要求我們無論麵對何種挑戰,都必須保持一種警惕的、自覺的姿態,不斷檢驗我們信念和知識體係的內在邏輯與適用範圍,這構成瞭對持續性的啓濛任務的莊嚴承諾。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把精密的分析工具,以審視自身認知世界的全部結構及其內在的永恒張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
  一九八○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
  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圖書目錄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內容提要
 
第一章思想來源和發展過程
(一)時代背景、社會根源和政治傾嚮 
(二)思想資料 
(三)牛頓和盧梭的決定性影響 
(四)前批判期 
(五)「使各種相互對立的哲學派別結閤在一個體係中」(列寧)
(六)關於「迴到康德」的現代思潮
 
第二章認識論:(一)問題的提齣
(一)所謂「批判哲學」
(二)「先天綜閤判斷如何可能」
(三)二元論和唯心主義
(四)「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列寧)
(五)「綜閤」是改造對象
(六)關於數學的本質
 
第三章認識論:(二)空間與時間
(一)時、空是所謂「感性直觀形式」
(二)「經驗的實在性」和「先驗的觀念性」
(三)現代西方哲學批判康德的時、空觀
(四)「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恩格斯)
 
第四章認識論:(三)範疇
(一)範疇作為「知性純粹概念」
(二)「先驗構架」
(三)「知性的先驗原理」:甲、「量」與「質」
(四)乙、「實體」與「因果」
(五)丙、「交互」與「經驗思維三準則」
(六)自然科學因果性理論中的康德主義
(七)「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活動中,在實驗中,在勞動中」(恩格斯)
 
第五章認識論:(四)「自我意識」
(一)「自我意識」是康德認識論的核心
(二)「主觀演繹」
(三)「客觀演繹」
(四)「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相互依存
(五)康德反對「自我」心靈實體
(六)黑格爾的「自我意識」
(七)「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剋思)
(八)「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六章認識論:(五)「二律背反」
(一)「先驗幻相」與辯證法
(二)四個「二律背反」 
(三)「不能避免矛盾」(恩格斯)
(四)四個「二律背反」的特殊性
 
第七章認識論:(六)「物自體」
(一)「物自體」作為感性的來源
(二)「物自體」作為認識的界限
(三)「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馬剋思)
(四)「物自體」作為理性的理念
(五)由認識論到倫理學
 
第八章倫理學:(上)道德律令
(一)反對經驗論幸福主義
(二)「普遍的立法形式」
(三)「人是目的」 
(四)「意誌自律」
(五)「康德隻談善的意誌」(馬剋思、恩格斯)
(六)善惡概念與道德感情
 
第九章倫理學:(下)宗教、政治、歷史觀點
(一)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與「至善」
(二)宗教觀點
(三)法權、政治觀點
(四)歷史理念
(五)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列寧)
(六)社會理論領域中的康德主義傾嚮
 
第十章美學與目的論
(一)《判斷力批判》
(二)「美的分析」
(三)「崇高的分析」
(四)「美的理想」、「審美理念」與藝術
(五)有機體組織
(六)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
(七)人是自然的「最後目的」
(八)「人是依照美的尺度來生產的」(馬剋思)
 
後記 
再版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3529
  • 規格:精裝 / 576頁 / 15 x 21 x 8.0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哲學部分收《批判哲學的批判》(初版於1979年,下簡稱《批判》)、《我的哲學提綱》(初版於1990年,下簡稱《提綱》)兩書。關於康德,兩書中有某些重複的部分。
 
  較之他捲,本捲篇幅最小。特別是那些「提綱」,加起來字數可能纔抵得上他捲的一篇長文章。但是,恰恰是這些提綱以及《批判》一書各章的最後評議部分(即收入《提綱》一書中的),卻是我全部著作中最為重要的方麵。也許,自己是哲學係齣身,仍然更重視別人和自己的哲學思想。
 
  說來也有意思,我從小雖對人生即有某種可笑的感傷和疑問情緒(見《走我自己的路》),但讀人文書刊的興趣卻大抵限於歷史與文學。從孔孟經書到宋明語錄,從墨學到名傢,我始終是望而生畏,卻步不前,不敢多所問津的。我當年之所以以第一誌願報考大學哲學係,除瞭想繼續思考一些人生問題之外,主要是受瞭時代的影響。
  一九四○年代後期以來馬剋思主義哲學在嚴格被禁的白色恐怖下,對我反而更有吸引力。當時傾心革命,想窮究原理,於是由毛澤東而馬剋思,由馬剋思而黑格爾,而希臘,而其他。也記得五○年代初在北大讀書時,我曾鄙夷名重一時的蘇聯著作及哲學專傢,卻潛心於西哲原典,因而大遭歧視之情景似猶如昨日事。當時閉關自大的國策使現代西方著作極少進口,自己的探索歷程止步在、也流連忘返在康德哲學之中。
 
  事有湊巧,恰好碰上「文革」,於是有論述康德的《批判》一書的寫作,詳情見該書的兩個後記。
 
  此書齣版之後很受歡迎,似有洛城紙貴之勢,初版就印瞭三萬冊,很快賣光。當時的年輕人至今還對我說,他們知道什麼是哲學,是自讀這本書始。說法似頗誇張,查來倒也平實。隻要稍事翻閱1949年以來大陸齣版的所謂哲學和哲學史著作,便可知曉。哲學在那裡不是「愛智」而是「毀智」,不是「聞道」而是「罵道」(罵人之道),也就是嚇人、打人的理論—政治棍棒。唯心唯物是欽定標簽,辯證法成瞭變戲法。毛澤東提倡普及哲學,於是「賣西瓜的哲學」「打乒乓球的哲學」,風行不絕。這不是笑談,而是有白紙黑字為證的「哲學論著」,真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於是《批判》一書,從內容到形式,從觀念到結構,不但大有異於常規,而且還有「離經叛道」之走勢,從而也就被人(主要是青年一代)颳目相看瞭。其實,此書寫於「文化大革命」之中,交稿於1976年,當時雖心懷異數,卻不能大事聲張,隻字裡行間略顯消息;而章章節節均大引馬列,以為護符。今日看來,必覺奇怪;但於當時,乃理所當然。此次重印,我不想多作改動;存其舊貌,以見因緣,為上上好。
 
  同時,事情還有另一方麵。即我通過《批判》所錶達的自己的哲學觀念,以及後來概括、發展為《提綱》中的基本想法,都自以為至今尚不過時。其中如《第四提綱》、《哲學探尋錄》雖很簡略,卻自以為重要。我以為,本世紀不管是歐陸或英美,不管是世紀前期或世紀末,大都是語言哲學的天下。維特根斯坦無論矣,海德格爾、伽德默、德裏達等人也無不以語言為指歸。更不用說分析哲學這種技術學瞭。這個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發展的時代,語言之占有哲學中心地位也,固宜。但下個世紀呢?我以為是該走齣語言的時候瞭,語言並非人生—生活之根本或傢園。
 
  我在《批判》《提綱》兩書中提齣瞭工具本體與心理本體,特別是所謂「情本體」,以為後現代將主要是文化—心理問題。馬剋思主義所強調的經濟乃社會存在、發展的動力這一基本原理仍然正確,但隨著自由時間的增大,物質生產之受製約於精神生產也愈趨明確。從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便太簡單瞭。社會心理、精神意識從來就有其相對獨立性質,在今日特別是在未來世界,它們將躍居人類本體之首位。這即是說,工藝(科技)社會結構的工具本體雖然從人類歷史長河上產生和決定瞭人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但以此為歷史背景的後者,卻將日益取代前者,而成為人類發展和關注的中心。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教育不再是成為其他事務(如培育資本社會所需要各種專傢,培育封建社會所需的士大夫),而將以自身亦即以塑造人性本身、以充分實現個體潛能和身心健康本身為目標、為鵠的,並由之而規範、而製約、而主宰工藝(科技)—社會結構和工具本體。這樣,自啟濛時代起到馬剋思主義止的理性主義的基本線索,亦即作為今日資本世界最高準則的科學主義、個人主義、自由競爭等等,便將規範在一定限度內而不再任其無限膨脹,從而也避免激起其反麵之非理性主義、神祕主義、縱慾主義等等的惡性迴應。這就是我結閤中國傳統所提齣的「新的內聖外王之道」,也就是我所謂「經過馬剋思而超越馬剋思」的「西體中用」的「後馬剋思主義」或「新馬剋思主義」。因此,如果今日有人硬要問我,你是否仍為馬剋思主義者?其答覆自然是肯定的。我在青年時代白色恐怖中經過思考接受的東西,大概這一輩子也不會丟掉;但在壯年時代的紅色恐怖下,也是經過思考,被接受瞭的東西又有瞭長足的變化、修正和發展,這也大概是確定無疑的瞭。其實,馬剋思主義早已多元化,多種多樣,各異其趣。我的馬剋思主義在於仍然肯定製造、使用工具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這一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而我所強調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的未來卻指嚮心理和情感,這是以前或其他的馬剋思主義所未曾談到或未曾強調的,此之謂「後」或「新」。這裡也還想說一下,一提馬剋思主義,我便被扣上「歷史必然論」「經濟決定論」的帽子。我明明強調的是個體、感性與偶然,卻硬說我是「死守」著集體、理性和必然。的確,我是講瞭必然。什麼是必然?人要活,人要吃飯,這就是必然。從而追求物質生活(衣、食、住、行及壽命)的改善和延伸,從而社會在物質生產上(以製造、使用工具為標誌)取得進展,這就是必然。這是人類生活的基礎。當然,歷史也有倒退甚至毀滅的時期,但從人類總體韆萬年歷史看,這方麵是嚮前發展、進步的。我就是在這意義上講必然、理性和集體,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馬剋思主義。完全否認這一點,認為人吃飯(從而社會物質生產)不重要,不是「必然」;認為今天和韆百年前一樣,物質生活(衣、食、住、行及壽命)並無進步或這種進步沒有意義;認為社會歷史無理性可言,個人的當下「存在」、感性情欲纔是「真實」;如此等等,我是明確不贊同的。至於在社會物質生產、生活中,在各種歷史事件、政治體製、精神生活、意識形態、文學藝術以及個人生存中,都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偶然性、不可規定性等等,則正是我所反覆強調的。
 
  所有這些看法和想法雖均略見於《批判》和《提綱》,但遠未充分展開。因此,這篇序文也就以提示這些尚待繼續探究的哲學課題作為結尾吧。
 
李澤厚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