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精)(二版)(附贈藏書票)

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精)(二版)(附贈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澤厚
图书标签:
  • 康德
  • 批判哲学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认识论
  • 形而上学
  • 二版
  • 精装
  • 藏书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澤厚論著集精裝版附贈典雅藏書票
 
 李著以謹嚴清晰之筆墨,全面深入地論述了康德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其中對「第一批判」(認識論)的分疏佔全書過半,倫理學則一併論及康德之政治、歷史諸觀點,美學又特別注意了對康德的目的論的闡述,均層次井 然,條理清楚。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餘,各章節均附有基於作者個人哲學立場的「批判」,如作者認為應以「人類如何可能」來回答康德的「認識如何可能」之著名課題,以「客觀社會性」來理解康德提出的所謂「普遍必然」的「先驗」問題,以體用一源,一個世界的人類學本體論來對照以兩個世界的傳統為背景的康德本體現象斷然區分之二元論等等。
 
  【全新設計藏書票】
  用簡約的線條描繪點綴,配上力透紙背的「李澤厚」三字,恣意瀟灑又充滿力量,復刻其通透並純粹的思想及生命。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哲学思辨的疆域与边界 1.1 启蒙的遗产与哲学的困境 1.2 批判哲学的缘起:对形而上学的重估 1.3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第二章 理性之维:纯粹理性批判的逻辑架构 2.1 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空间与时间 2.2 知性概念的范畴与判断的结构 2.3 先验演绎的证立:知识有效性的基石 2.4 二律背反的张力:理性在经验之外的必然迷失 第三章 实践理性:道德法则的构建与自由的藩篱 3.1 道德意志的绝对性:善良意志与义务论 3.2 范畴命令的三个公式及其伦理意涵 3.3 自由、不朽与上帝:实践理性的三大公设 3.4 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的超越与限制 第四章 判断力:审美与目的论的桥梁 4.1 审美判断的特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4.2 崇高之感:有限主体面对无限的震撼 4.3 目的论判断:自然界中的有机统一性探究 4.4 判断力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调和作用 第五章 哲学的批判: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重构 5.1 知识的界限与“物自体”的幽暗地带 5.2 传统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发生的必然性”的批判 5.3 批判哲学的反思性:对自身方法的审视 5.4 对后世唯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张力 第六章 康德的实践: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当代回响 6.1 义务论伦理学的坚守与现代困境 6.2 永恒和平的构想:世界公民社会的理论基础 6.3 批判哲学视域下的现代启蒙危机 6.4 结论:继承、超越与未竟的工程 --- 图书简介: 哲学思辨的永恒疆界与理性自觉的艰辛历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哲学思潮中一个核心的参照点——一种基于彻底反思与审慎界定的哲学进路。它并非对特定历史事件或某一学派的简单梳理,而是对一种认知结构、道德律令及审美判断的深刻探究,这种探究要求我们将全部的知识、经验乃至信仰置于最严格的“法庭”之上,以检验其合法性、有效性和内在一致性。 本书聚焦于揭示哲学如何从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转向对人类认知能力本身的界限考察。我们不再奢望直接把握“自在之物”,而是致力于明确我们认识世界所依赖的先验结构。这种转向,标志着哲学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一部分:理性疆域的划界 本书首先细致地梳理了纯粹理性在未受经验污染时的运作机制。我们探讨了感性经验的两种先验形式——空间与时间——如何构成了我们接受一切外在印象的必要前件。接着,我们深入分析了知性领域内,那十二个范畴如何作为我们对现象进行统一理解和判断的内生工具。理解这些范畴的生成和适用范围,是理解一切经验知识合法性的前提。 一个关键的论辩点在于先验演绎的论证过程,这部分构成了全书逻辑体系中最坚固的基石。我们审视了如何通过论证“自我意识的统一性”来为客观知识的必然性提供辩护。然而,这种自洽性并非没有代价,我们紧接着剖析了理性在试图超越经验界限时必然陷入的二律背反——例如关于宇宙有限性与无限性、自由与必然性的冲突。这揭示了纯粹形而上学思辨的内在困境。 第二部分:道德意志的绝对命令 随后,目光转向实践理性的领域,这是对纯粹理论理性局限性的直接回应与补救。本书阐明了道德行动的根源并非外在的幸福或后果,而是源于善良意志的内在驱动力,即对义务的绝对尊重。我们详尽辨析了被誉为普世道德法则的范畴命令的三个主要表达形式,特别是其“自律”与“普遍立法”的内涵,探讨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一伦理学核心原则的严格意义。 这一实践维度的论述必然导向对人类自由的论证。在经验世界(现象界)中一切皆为因果律所决定,但为了使道德判断成为可能,我们必须在纯粹实践领域(物自体层面)预设自由的存在。本书还探讨了基于道德需要的另外两个重要预设:灵魂的不朽性与上帝的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哲学的完满图景。 第三部分:审美与目的论的张力 本书的第三个核心部分,聚焦于判断力这一独特的心灵能力。判断力被视为连接前述理论(自然必然性)与实践(道德自由)的桥梁。我们首先探讨了审美判断,特别是对美的判断,它体现出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我们在欣赏美时,感到一种主体认知能力与客体形式之间和谐的自由游戏。 接着,本书深入分析了崇高的概念,这种感觉源于主体在面对自然界无限力量(如广袤的星空或巨大的自然力)时,虽然肉体感到压抑,但其理性能力却能意识到自身超越有限性的能力,这是一种主体尊严的体验。最后,我们考察了目的论判断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即我们倾向于将自然视为具有内在目的性或组织性的实体,尽管这不能被提升到理论知识的层级,但它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经验理解。 第四部分:哲学反思与当代意义 本书的终结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对整个批判哲学的元反思。我们探讨了“物自体”这一概念的必要性与局限性,它是知识边界的界碑,也是形而上学渴望的终点。我们论证了批判哲学如何彻底地颠覆了以往那种试图一览无余地把握存在本体的传统形而上学野心,将其降格为一种“自然发生”的、结构性的冲动。 最后,本书将理论的探讨延伸至更广阔的场域,审视这种以反思为核心的方法论对后世思想的持续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它要求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必须保持一种警惕的、自觉的姿态,不断检验我们信念和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与适用范围,这构成了对持续性的启蒙任务的庄严承诺。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精密的分析工具,以审视自身认知世界的全部结构及其内在的永恒张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
  一九八○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
  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图书目录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內容提要
 
第一章思想來源和發展過程
(一)時代背景、社會根源和政治傾向 
(二)思想資料 
(三)牛頓和盧梭的決定性影響 
(四)前批判期 
(五)「使各種相互對立的哲學派別結合在一個體系中」(列寧)
(六)關於「回到康德」的現代思潮
 
第二章認識論:(一)問題的提出
(一)所謂「批判哲學」
(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三)二元論和唯心主義
(四)「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列寧)
(五)「綜合」是改造對象
(六)關於數學的本質
 
第三章認識論:(二)空間與時間
(一)時、空是所謂「感性直觀形式」
(二)「經驗的實在性」和「先驗的觀念性」
(三)現代西方哲學批判康德的時、空觀
(四)「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恩格斯)
 
第四章認識論:(三)範疇
(一)範疇作為「知性純粹概念」
(二)「先驗構架」
(三)「知性的先驗原理」:甲、「量」與「質」
(四)乙、「實體」與「因果」
(五)丙、「交互」與「經驗思維三準則」
(六)自然科學因果性理論中的康德主義
(七)「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活動中,在實驗中,在勞動中」(恩格斯)
 
第五章認識論:(四)「自我意識」
(一)「自我意識」是康德認識論的核心
(二)「主觀演繹」
(三)「客觀演繹」
(四)「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相互依存
(五)康德反對「自我」心靈實體
(六)黑格爾的「自我意識」
(七)「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
(八)「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六章認識論:(五)「二律背反」
(一)「先驗幻相」與辯證法
(二)四個「二律背反」 
(三)「不能避免矛盾」(恩格斯)
(四)四個「二律背反」的特殊性
 
第七章認識論:(六)「物自體」
(一)「物自體」作為感性的來源
(二)「物自體」作為認識的界限
(三)「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馬克思)
(四)「物自體」作為理性的理念
(五)由認識論到倫理學
 
第八章倫理學:(上)道德律令
(一)反對經驗論幸福主義
(二)「普遍的立法形式」
(三)「人是目的」 
(四)「意志自律」
(五)「康德只談善的意志」(馬克思、恩格斯)
(六)善惡概念與道德感情
 
第九章倫理學:(下)宗教、政治、歷史觀點
(一)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與「至善」
(二)宗教觀點
(三)法權、政治觀點
(四)歷史理念
(五)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列寧)
(六)社會理論領域中的康德主義傾向
 
第十章美學與目的論
(一)《判斷力批判》
(二)「美的分析」
(三)「崇高的分析」
(四)「美的理想」、「審美理念」與藝術
(五)有機體組織
(六)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
(七)人是自然的「最後目的」
(八)「人是依照美的尺度來生產的」(馬克思)
 
後記 
再版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529
  • 規格:精裝 / 576頁 / 15 x 21 x 8.0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哲學部分收《批判哲學的批判》(初版於1979年,下簡稱《批判》)、《我的哲學提綱》(初版於1990年,下簡稱《提綱》)兩書。關於康德,兩書中有某些重複的部分。
 
  較之他卷,本卷篇幅最小。特別是那些「提綱」,加起來字數可能才抵得上他卷的一篇長文章。但是,恰恰是這些提綱以及《批判》一書各章的最後評議部分(即收入《提綱》一書中的),卻是我全部著作中最為重要的方面。也許,自己是哲學系出身,仍然更重視別人和自己的哲學思想。
 
  說來也有意思,我從小雖對人生即有某種可笑的感傷和疑問情緒(見《走我自己的路》),但讀人文書刊的興趣卻大抵限於歷史與文學。從孔孟經書到宋明語錄,從墨學到名家,我始終是望而生畏,卻步不前,不敢多所問津的。我當年之所以以第一志願報考大學哲學系,除了想繼續思考一些人生問題之外,主要是受了時代的影響。
  一九四○年代後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嚴格被禁的白色恐怖下,對我反而更有吸引力。當時傾心革命,想窮究原理,於是由毛澤東而馬克思,由馬克思而黑格爾,而希臘,而其他。也記得五○年代初在北大讀書時,我曾鄙夷名重一時的蘇聯著作及哲學專家,卻潛心於西哲原典,因而大遭歧視之情景似猶如昨日事。當時閉關自大的國策使現代西方著作極少進口,自己的探索歷程止步在、也流連忘返在康德哲學之中。
 
  事有湊巧,恰好碰上「文革」,於是有論述康德的《批判》一書的寫作,詳情見該書的兩個後記。
 
  此書出版之後很受歡迎,似有洛城紙貴之勢,初版就印了三萬冊,很快賣光。當時的年輕人至今還對我說,他們知道什麼是哲學,是自讀這本書始。說法似頗誇張,查來倒也平實。只要稍事翻閱1949年以來大陸出版的所謂哲學和哲學史著作,便可知曉。哲學在那裡不是「愛智」而是「毀智」,不是「聞道」而是「罵道」(罵人之道),也就是嚇人、打人的理論—政治棍棒。唯心唯物是欽定標簽,辯證法成了變戲法。毛澤東提倡普及哲學,於是「賣西瓜的哲學」「打乒乓球的哲學」,風行不絕。這不是笑談,而是有白紙黑字為證的「哲學論著」,真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於是《批判》一書,從內容到形式,從觀念到結構,不但大有異於常規,而且還有「離經叛道」之走勢,從而也就被人(主要是青年一代)刮目相看了。其實,此書寫於「文化大革命」之中,交稿於1976年,當時雖心懷異數,卻不能大事聲張,只字裡行間略顯消息;而章章節節均大引馬列,以為護符。今日看來,必覺奇怪;但於當時,乃理所當然。此次重印,我不想多作改動;存其舊貌,以見因緣,為上上好。
 
  同時,事情還有另一方面。即我通過《批判》所表達的自己的哲學觀念,以及後來概括、發展為《提綱》中的基本想法,都自以為至今尚不過時。其中如《第四提綱》、《哲學探尋錄》雖很簡略,卻自以為重要。我以為,本世紀不管是歐陸或英美,不管是世紀前期或世紀末,大都是語言哲學的天下。維特根斯坦無論矣,海德格爾、伽德默、德里達等人也無不以語言為指歸。更不用說分析哲學這種技術學了。這個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發展的時代,語言之占有哲學中心地位也,固宜。但下個世紀呢?我以為是該走出語言的時候了,語言並非人生—生活之根本或家園。
 
  我在《批判》《提綱》兩書中提出了工具本體與心理本體,特別是所謂「情本體」,以為後現代將主要是文化—心理問題。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經濟乃社會存在、發展的動力這一基本原理仍然正確,但隨著自由時間的增大,物質生產之受制約於精神生產也愈趨明確。從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便太簡單了。社會心理、精神意識從來就有其相對獨立性質,在今日特別是在未來世界,它們將躍居人類本體之首位。這即是說,工藝(科技)社會結構的工具本體雖然從人類歷史長河上產生和決定了人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但以此為歷史背景的後者,卻將日益取代前者,而成為人類發展和關注的中心。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教育不再是成為其他事務(如培育資本社會所需要各種專家,培育封建社會所需的士大夫),而將以自身亦即以塑造人性本身、以充分實現個體潛能和身心健康本身為目標、為鵠的,並由之而規範、而制約、而主宰工藝(科技)—社會結構和工具本體。這樣,自啟蒙時代起到馬克思主義止的理性主義的基本線索,亦即作為今日資本世界最高準則的科學主義、個人主義、自由競爭等等,便將規範在一定限度內而不再任其無限膨脹,從而也避免激起其反面之非理性主義、神祕主義、縱慾主義等等的惡性回應。這就是我結合中國傳統所提出的「新的內聖外王之道」,也就是我所謂「經過馬克思而超越馬克思」的「西體中用」的「後馬克思主義」或「新馬克思主義」。因此,如果今日有人硬要問我,你是否仍為馬克思主義者?其答覆自然是肯定的。我在青年時代白色恐怖中經過思考接受的東西,大概這一輩子也不會丟掉;但在壯年時代的紅色恐怖下,也是經過思考,被接受了的東西又有了長足的變化、修正和發展,這也大概是確定無疑的了。其實,馬克思主義早已多元化,多種多樣,各異其趣。我的馬克思主義在於仍然肯定製造、使用工具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這一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而我所強調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的未來卻指向心理和情感,這是以前或其他的馬克思主義所未曾談到或未曾強調的,此之謂「後」或「新」。這裡也還想說一下,一提馬克思主義,我便被扣上「歷史必然論」「經濟決定論」的帽子。我明明強調的是個體、感性與偶然,卻硬說我是「死守」著集體、理性和必然。的確,我是講了必然。什麼是必然?人要活,人要吃飯,這就是必然。從而追求物質生活(衣、食、住、行及壽命)的改善和延伸,從而社會在物質生產上(以製造、使用工具為標誌)取得進展,這就是必然。這是人類生活的基礎。當然,歷史也有倒退甚至毀滅的時期,但從人類總體千萬年歷史看,這方面是向前發展、進步的。我就是在這意義上講必然、理性和集體,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完全否認這一點,認為人吃飯(從而社會物質生產)不重要,不是「必然」;認為今天和千百年前一樣,物質生活(衣、食、住、行及壽命)並無進步或這種進步沒有意義;認為社會歷史無理性可言,個人的當下「存在」、感性情欲才是「真實」;如此等等,我是明確不贊同的。至於在社會物質生產、生活中,在各種歷史事件、政治體制、精神生活、意識形態、文學藝術以及個人生存中,都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偶然性、不可規定性等等,則正是我所反覆強調的。
 
  所有這些看法和想法雖均略見於《批判》和《提綱》,但遠未充分展開。因此,這篇序文也就以提示這些尚待繼續探究的哲學課題作為結尾吧。
 
李澤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買書通常很注重「手感」和「設計」,畢竟台灣出版的學術書籍有時候設計得實在是太過死板了。這本的封面設計倒是蠻耐人尋味的,雖然是黑白灰的嚴肅色調,但那種簡潔的排版,反而凸顯了內容的重量感。我注意到書裡附贈的那個藏書票,設計得相當典雅,這對我這種有點收藏癖的讀者來說,是個小小的加分項。不過,跳開外在的包裝,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偶爾流露出的那種對「啟蒙」精神的堅持。雖然他是在批判康德的體系,但那份對理性與自由的追求,其實是貫穿始終的。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重讀這樣的論著,會讓人重新思考我們所依賴的認知結構,到底有多麼穩固。它讓人意識到,哲學的討論從來不是靜態的,而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辯證過程。所以,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漫長而深入的「思想訓練營」,而不是一次輕鬆愉快的下午茶會。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讓人頭皮發麻了,「批判哲學的批判」啊,這聽起來就不是什麼能輕鬆翻幾頁就理解的東西。我當初買這本書,其實是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情,想看看這位作者怎麼能對康德這座哲學巨塔動刀動斧。拿到書的時候,那個厚度跟重量就讓人覺得,嗯,這是一本「有料」的書。我記得我翻開第一頁,看到那密密麻麻的德文術語和複雜的邏輯推演,當場就有點想把它塞回書櫃深處,假裝我沒買過它。但好奇心還是戰勝了恐懼,我決定硬著頭皮啃下去。坦白說,一開始讀起來真的是一種折磨,需要不斷地來回對照,光是理解作者在質疑康德的哪個環節,就得花上好一番功夫。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嚴謹,一點都不花俏,完全是學術論文的架勢,讓人感覺作者是下了苦功,對康德的體系有著極為深入的掌握,才能寫出這樣一本書來。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能馬上「開悟」的入門書,而是需要你拋開一切預設立場,準備好跟著作者一起走入康德哲學的迷宮,然後再一起尋找那些「也許」可以被挑戰的地方。這種紮實的論證過程,對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讀者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但也正是這種挑戰性,讓人對這本書的內容抱持著高度的敬意。

评分

這本書的篇幅相當可觀,我個人花了整整一個多月才勉強啃完第一遍,而且期間還得時常停下來查閱康德原典的對照資料。它的難度並不是來自於刻意的故弄玄虛,而是源於康德哲學本身複雜的結構性問題,以及作者試圖在極高的思辨層次上進行精確反駁的野心。舉例來說,在討論「純粹理性批判」的某個章節時,作者的論述密度高到我必須拿筆在紙上畫出思維導圖才能勉強跟上他的論證鏈條。這絕非泛泛之論,而是針對康德哲學的內在邏輯進行了一次極為細膩的「手術」。對於那些只對哲學史有興趣,不打算深入參與哲學論證核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顯得過於學究氣了。但對於我這種,想知道康德的知識界限究竟在哪裡,以及後來的思想家是如何試圖突破這個界限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可靠且深入的視角。它成功地扮演了一個「挑戰者」的角色,讓康德的地位不至於被神化,而是被置於一個更為動態的、可被審視的歷史位置上。

评分

說實話,我對哲學的涉獵頂多算是業餘愛好者,平時看看些像是羅素或沙特這類比較「好入口」的大家的作品。這次會選這本,純粹是因為身邊幾個讀書會的朋友都在討論康德,想說總得了解一下「反康德」的聲音是怎麼回事。這本書的編排設計相當用心,或許是為了照顧像我這樣偶爾會迷失在康德形上學中的讀者吧,它在重要的轉折點都會有比較長篇的闡釋,試圖將複雜的概念「翻譯」成比較接近現代思考模式的語言。雖然翻譯的過程本身還是充滿了專業術語,但作者那種想要「溝通」的企圖心是蠻明顯的。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康德的「先驗範疇」時,那種抽絲剝繭的態度。他不是直接否定康德的偉大,而是像一個精密的工程師在拆解一部老舊但精密的機器,看看哪些螺絲釘現在看來有點多餘,哪些部分可能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需要重新校準。這種不卑不亢的評論方式,讓我對康德的理解又往深處推進了一層,雖然過程很燒腦,但讀完幾個章節後,那種「啊,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感,還是挺過癮的。

评分

這本《批判哲學的批判》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一間佈滿了古老雕塑的博物館,導覽員(也就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你這些雕塑有多完美,而是拿著放大鏡,仔細地指出雕塑上那些細微的裂痕、修補過的痕跡,甚至是某個手勢在當時的語境下可能產生的歧義。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推翻」康德,因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它真正的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個極為嚴格的參照標準,讓我們重新審視康德哲學在當代社會的適用性與侷限性。每一次當我準備下結論,覺得康德在這點上無懈可擊時,作者總能拋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把我拉回現實。這種不斷被挑戰、不斷需要自我修正的閱讀體驗,對於心智的鍛鍊是極有幫助的。它強迫你思考,哲學思辨到了一個極致後,如何處理那些「在邊緣徘徊」的模糊地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的系統建構。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輕鬆讀物來了解一下康德的生平,那這本絕對會讓你失望到想把它當成墊腳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