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攜手:亞東紀念醫院COVID-19照護經驗

疫起攜手:亞東紀念醫院COVID-19照護經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東紀念醫院
图书标签:
  • COVID-19
  • 疫情
  • 医疗
  • 护理
  • 亚东纪念医院
  • 经验分享
  • 公共卫生
  • 台湾
  • 抗疫
  • 医护人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0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巨變,臺灣在2021年5月亦經歷疫情蔓延的嚴峻考驗。新北市位於疫情重災區,板橋的亞東紀念醫院責無旁貸。全體同仁凝聚力量、配合防疫中心的政策、抗疫成功。獲得「防疫神隊」的稱號。本書翔實記錄亞東照護模式、期望留下資料對將來的防疫有所助益。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图书简介: --- 书名:《危机之下的共生:重塑全球治理与迈向可持续未来》 导言:世界秩序的再校准 进入第三个十年,人类社会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全球化进程的逆流、地缘政治的持续紧张、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以及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挑战所暴露出的体系性脆弱性,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常态。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场由全球危机共同驱动的结构性转变,探讨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国际关系、经济体系乃至社会治理模式亟需进行的深刻反思与结构性重塑。我们不再能以旧有的范式来理解和应对新出现的复杂性挑战,而是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的、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全球共生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与重构 本书首先聚焦于全球治理体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冷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框架,在近年来遭受了多重冲击。 第一章:主权、联盟与新型安全观的冲突 本章详细梳理了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在应对跨国威胁(如网络安全、疫情扩散和气候难民)时的困境。我们分析了主要大国间竞争加剧如何削弱了现有的安全合作机制。特别关注了“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供应链的区域化趋势,这不仅仅是经济决策,更是对全球化互赖性的政治重估。通过对印太战略、欧洲战略自主性等案例的深入研究,探讨国家间安全合作与竞争的边界如何被重新定义。 第二章:多边机构的效能危机与改革路径 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关键多边机构在应对近期危机中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受到了广泛质疑。本书批判性地评估了这些机构的治理结构是否适应了21世纪的权力分散格局。探讨了如何通过引入更具代表性的投票权机制、增强其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加强与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企业、全球公民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多边主义的“功能性复兴”。 第三章:数字主权与信息治理的角力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连接性,但也催生了信息战、数据霸权和监管真空。本章深入分析了各国在数据流动、人工智能伦理以及关键数字基础设施保护方面的不同立场。我们考察了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美国的科技巨头监管政策,对比了中国在数字丝绸之路倡议下的数据治理模式,揭示了在数字空间实现有效全球治理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新挑战与加速器 2030议程是全球共同的愿景,但近期的冲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教育体系的冲击,使得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巨大倒退风险。 第四章:气候金融的“信任赤字”与公正转型 气候变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终极考验。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发达国家在气候融资承诺(每年1000亿美元目标)上的执行缺位,这导致了全球南方国家对气候治理的信任赤字。我们详细考察了如何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碳边境调节机制)来动员私人资本,并提出了实现能源和产业“公正转型”的具体框架,确保转型过程中不牺牲弱势群体的生计与发展权。 第五章:韧性供应链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范式 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效率优先”模式(Just-in-Time)在面对突发中断时的极端脆弱性。本书主张向“安全与韧性优先”(Just-in-Case)的供应链管理转型。分析了RCEP、CPTPP等区域经济协定在重塑区域内部价值链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化集成和冗余设计,构建能够抵御外部冲击的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而非一味追求全球化带来的最低成本。 第六章:社会资本的修复:不平等与心理健康危机 经济冲击和隔离措施加剧了社会内部的不平等,特别是对青年群体和低收入社区的冲击尤为显著。本书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非物质资产。探讨了如何通过投资于普及型教育、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以及重建社区互信机制,来修复被疫情撕裂的社会结构。重点分析了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隐形流行病”特征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未来治理:跨界协作的伦理与实践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超越传统国家界限的治理实践,强调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是应对复杂性的唯一出路。 第七章:公私伙伴关系(PPP)的进化:从基础设施到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领域的经验表明,单一依靠政府力量无法有效应对系统性危机。本章分析了在药物研发、疫苗分配、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政府与私营部门如何建立更有效、更透明的合作模式。重点讨论了如何在激励创新与确保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私营部门在危机中过度攫取公共价值。 第八章:全球公民社会的新角色与问责机制 在国家治理能力受限的时刻,非政府组织(NGOs)、学术机构和全球专业人士网络的作用愈发凸显。本书探讨了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填补治理真空,尤其是在人权监督、透明度倡导和知识传播方面。同时,也审视了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来问责这些权力日益增长的非国家行为体,确保其行动符合全球公共利益。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技术治理:负责任的创新 本书以对未来治理的展望作结。基因编辑、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全球治理体系必须提前介入,设置伦理红线。我们提出了一套“预见性治理”(Anticipatory Governance)的理念,主张建立常态化的全球风险评估与伦理对话平台,以确保技术进步能够服务于人类的共同福祉,而非加剧现有的不平等或创造新的生存风险。 结语:从危机到共生:构建韧性文明 《危机之下的共生》并非一本悲观的诊断书,而是一份构建未来蓝图的行动纲领。它清晰地指出,下一次危机或许就在前方,但通过对现有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果断改革,人类有能力将当前的挑战转化为实现更公平、更稳定、更可持续全球秩序的历史契机。本书呼吁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全球公民共同参与这场意义深远的“共生实践”。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院長序/ 處變不驚,穩步前行
總策劃序/當疫情蔓延時─擴張亞東照護帳幕
「疫」情蔓延─運籌帷幄
COVID-19 院感事件之應變
COVID-19 疫情期間感管師的角色與職責
COVID-19 疫情下護理資訊系統的滾動式調整
「疫」無反顧─正面迎戰
急診入院流程的改變
疫情衝擊下急診轉型的因應策略
因應COVID-19 疫情門診護理應變措施
疫情框架下急診外科病人收治及檢疫之實務分享
COVID-19 專責ICU 超前部署與臨危制變經驗談
專責內科加護病房COVID-19 照護經驗分享
華麗飯店轉身蛻變─談板橋集中檢疫所設置經驗
華麗蛻變─談三重集中檢疫所設置經驗
COVID-19 病人單株抗體療效與照顧
面對COVID-19 大流行呼吸治療師的應變及角色功能
COVID-19 病人解隔後相關注意事項
確診COVID-19 病人的情緒關懷與照護壓力之調適
新冠肺炎患者與解隔離者之復健介入經驗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癌症病人化學治療之衝擊與因應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癌症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之因應措施
洗腎病人為何與眾不同
疫情下的實驗室
疫情當前─醫院照顧服務員之管理
疫情三級警戒下的社工服務與資源運用
「疫」起走過─攜手前行
門前整合計畫
COVID-19 疫情下緊急醫療情境的改變
COVID-19 來襲下手術室的因應
COVID-19 流行期跨團隊生產因應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呼吸照護中心的職責與角色轉換
因應疫情,醫院藥師能扮演的角色與積極作為
COVID-19 疫情下長照在宅─居家護理機構之應變
影像醫學科因應COVID-19 之防疫管理
吸吐之間─疫情下的肺功能檢查
神經生理檢查室新冠病毒疫情三級警戒期防護
COVID-19 全球大流行之內視鏡中心因應之道
COVID-19 疫情下及復歸時心導管室因應之道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4795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年年底大陸爆發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感染,隨之造成全球大流行,而臺灣從原本的防疫模範生到2021 年5 月中旬COVID-19 疫情變化又快又猛,防疫層級升至第三級,使得疫苗施打的人選或歲數的安排順序、COVID-19 篩檢,不斷牽動人們的喜怒哀樂。新北市收治確診新冠肺炎個案數是全國最多的城市,亞東紀念醫院位於重災區板橋,當時身為亞東紀念醫院疫情應變中心指揮官的邱冠明副院長(2021 年8 月1 日升任院長)帶領全體同仁,除需面對院感事件的各方威脅,亦承擔新北疫情重災區收治全國11% 的重症病人及全國8% 的確診病人,發揮院方的理念及宗旨,持續提升醫療品質、善盡社會醫療責任。另亞東紀念醫院為確保全體同仁能心無旁騖,擴張照護帳幕,齊心投入防疫工作,共同對抗COVID-19 病毒,除積極關懷同仁的需求,亦確認防護裝備、感染動線、制定防疫標準流程等。
 
  所幸同仁在2003 年SARS 席捲臺灣時就有相關防疫經驗,再加上2020 年醫護人員不斷repurposing 學習照護確診個案的方式,經由過往經驗及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斷更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標準化的流程,超前部署,滾動式調整,不僅讓全院同仁在防疫過程中能安心,同時也需讓他們的家人放心。雖然照顧的負擔增加,同仁仍堅守崗位,守護民眾健康,此時此刻,更顯得彌足珍貴。另外,亦有不少退休的醫師/醫事/護理人員,在疫情蔓延期間主動連繫新北市衛生局,希望能分擔臨床工作,超過百名的退休護理師,共同組成「新北護理防疫隊」,擔任電話聯絡大使,包括居家隔離者進行健康關懷、提供防疫衛生教育及照顧資訊、發送居家隔離單等工作。
 
  照顧確診個案期間,看到病人在醫院中孤單離世,民眾施打疫苗後驟逝⋯,每一樁事情都顯示生命的脆弱,面對疫情所帶來的種種衝擊,唯有調整心態,「讓過去離開,換恩典進來」,醫院的院感事件非大家所願,但不妨以公民思維去思考,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縱使各方資源有限,但對抗疫情的意志是無限的,上帝給我們福杯滿溢的祝福,不但讓我們能維持原來兩個加護病房40 張床的醫療量能,同時開啟58 床新冠肺炎專責加護病房,如何調派足夠具有加護照護能力的醫師及護理師立即成為加護病房的照顧人力,著實考驗主管的智慧。引用《聖經》裡的一句話:「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此時正好適用。因著護理部晉升主管的條件就是需至加護病房受訓至少半年以上,故得以調派所有單位的副護理長進駐專責加護病房成為最佳的選擇。此外,新冠肺炎專責病房亦開設145 張床,需要更多照顧人力的投入,則全院號召自願到專責病房的醫師及護理師,由於疫情升溫,住院及開刀需求的病人減少,故重新分配專責病房的照護人力以照護確診住院病人。雖然不同的專科難免讓人擔心,但工作同仁參與整個流程的規劃,知道照顧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情境,心理有所準備,因而沉穩應對,即便是專責病房/加護病房,所有醫師/醫事/護理師亦都能執行最佳的防護措施,保護自己、同仁及病人。
 
  2021 年5 月中旬雙北確診人數暴增,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使輕症確診者能打斷傳播鏈,全部集中於集檢所,亞東紀念醫院於5 月27、29 日臨危受命承接板橋及三重兩家加強版集檢旅館(共412 間房間)收治輕症確診個案,同時又配合國家政策,負起院內外疫苗施打及PCR 檢測,甚至於9 月至10 月臺灣受到新冠肺炎Delta 變異株的侵襲,再次承接三重集檢所,作為民眾被匡列集中隔離場所,面對如此龐大的院內外防疫相關業務,全院五千多位員工(包含外包人力)重新調整(repurposing)人力,凝聚力量,毫無退縮,配合防疫中心的政策,站在抗疫第一線。
 
  為能將此次亞東紀念醫院防疫的經驗加以傳承,在林芳郁院長及邱冠明副院長支持之下,於2021 年7 月至8 月舉辦5 場一系列線上COVID-19 照護研討會,感謝全院各單位熱烈響應,共收錄34 篇COVID-19 照護工作實錄及流程建置的論述稿。
 
  本書籍得以完成,感謝所有作者在文章內容付梓過程的撰寫及校稿外,亦感謝財團法人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在出版經費的贊助;賴宜芳督導擔任主編重責大任、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王俐文副總編、文字編輯金明芬、吳韻如小姐與書籍封面設計徐小碧小姐,還有許多共同為此本書籍付出的同仁,僅此致謝。本書內容以專業論述方式,分類彙整為「疫」情蔓延─運籌帷幄、「疫」無反顧─正面迎戰,以及「疫」起走過─攜手前行。
 
  「疫」情蔓延─運籌帷幄,論述面對COVID-19 院感事件、感管師的角色及疫情下的資訊系統調整,包括住院病人與陪病者TOCC、PCR 及快篩追蹤、疫苗注射狀態、陪病者每日健康紀錄,以及病人來自機構或洗腎中心等查詢;「疫」無反顧─正面迎戰,則是說明門、急、住的防疫應變措施、專責病房及加護病房的床位調整、人力整備、角色重置與再學習、環境動線再優化、加強版集檢所設置、單株抗體的處置、剛性需求需入院接受治療病人之因應及社工服務等;「疫」起走過─攜手前行,則論述各單位在復歸重啟的相關配套防疫作為。
 
  在2021 年歲末年終之際,回首防疫這條路,沒有贏家,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你我。亞東擴張照護帳幕這半年多以來,展現群策群力、同島一命的精神,齊心對抗新冠肺炎病毒,一起護衛我們的臺灣及新北,每當看到確診病人解隔出院,成為照護最大的喜悅及成就感。未來不管新冠肺炎病毒如何的變異,仍需人民團體、地方政府共同協作,藉由不斷持續溝通、演進及改善的過程,如此我們才能面對新的生活常態,期待此COVID-19 照護經驗可作為學界或醫護界日後防疫之參考。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室顧問   周繡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组织工作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是一篇简单的流水账,而是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经验档案。我能感觉到,编写团队在整理这些庞杂的临床数据、行政指令和人员访谈时,一定花费了极大的心力去芜存菁,确保每一篇章都能为读者带来新的知识增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关于“非感染性疾病”在疫情期间的照护策略。因为大家焦点都集中在新冠病人身上,那些原本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癌症病人该怎么办?这本书能够将这部分内容独立出来进行探讨,说明了亚东医院在构建防疫体系时,并没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力求维护整个医疗生态的平衡。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致入微的执行标准相结合,展现了一个成熟医疗机构应有的风范。它让读者明白,真正的危机管理,是全方位的,是系统性的,而不是只顾眼前一域的应急反应。

评分

我个人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软性”的记录,比如医护人员的心灵创伤和恢复机制。我知道这是一本偏向技术和经验的总结,但真正的“携手”抗疫,除了专业技能的并肩作战,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相互支撑。我猜想,在这本记录中,一定会有关于如何组织心理支持小组、如何进行“同侪互助”的环节。因为只有当个体心理防线稳固了,整个团队才能持续作战。如果书中能够详细记载一些非正式的、在休息室里、在走廊上发生的互相打气的小故事,哪怕只是几句简短的对话记录,都会让这本书的感染力倍增。这不仅是对医护人员的致敬,也是对我们社会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人际支持网络的一种探索。这本书若能将专业知识的深度与人性关怀的温度完美融合,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医疗参考书,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珍藏的时代见证录了。

评分

从一个在社区生活、偶尔关注医疗新闻的普通市民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珍贵的“回溯视角”。疫情期间,我们每天看新闻,接收到的信息碎片化且带有很强的情绪导向,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结果”,却不理解背后的“决策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决策的脉络清晰地展示了出来。比如,关于病床分配的伦理困境,关于如何平衡医疗资源与一般病患的治疗需求,这些都是在疫情高峰期让社会感到焦虑的核心议题。书中应该详尽地剖析了亚东医院是如何根据当时的疫情曲线和病毒特性,一步步调整收治标准和院内动线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感。它不再是抽象的“官方说法”,而是有血有肉的专业人士在紧要关头,基于数据和经验做出的艰难抉择。对于我们未来如何应对下一次公共卫生危机,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和制度反思。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种官方背景的经验分享集会比较枯燥,充满了各种SOP和流程化的描述,读起来可能会很像在看教科书的增补章节。但一打开内文,那种扑面而来的“人味儿”就让我停不下来。它没有把医护人员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而是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在面对未知病毒时的恐惧、挣扎,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情绪,最终回归岗位的那种过程。我尤其对其中描述的跨部门协作部分感到震撼。想象一下,急诊、隔离病房、社工、行政,甚至是后勤清洁人员,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沟通链条,每个人都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这种描述非常具体,不是泛泛而谈的“我们团结一致”,而是具体到某次物资短缺时,物流团队如何连夜想办法,或者某个家属隔离情绪崩溃时,社工如何进行安抚。这种细节的描绘,让我们这些局外人得以窥见,原来抗疫胜利的背后,是无数个“螺丝钉”在极度疲惫中依然咬紧牙关的日常。它让我们看到了“专业”二字,在台湾语境下,到底蕴含着多少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封面那种带着淡淡温暖的米白色,配上医院的标志性元素,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很沉稳、很可靠。拿在手上,纸张的质感很厚实,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摸起来有种朴实的触感,让人觉得里面的内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材实料的。光是这个外壳,就足以体现出亚东纪念医院在面对这场世纪疫情时,那种不容小觑的专业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特别欣赏那种设计上的克制,没有过度花哨的色彩堆砌,而是用最简洁的视觉语言,传达出“我们在一起,稳扎稳打”的力量感。这种务实的美学,很符合台湾人低调但坚韧的性格。翻开扉页,看到那些署名的医护人员名单,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战场故事,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一段特殊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个行业骄傲的宣言,展示了医疗体系在极限压力下展现出的韧性与专业素养。光是这份对“体面”的坚持,就值得我们所有读者给予最高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