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尋舊蹤跡:華語文藝電影源流考

閒尋舊蹤跡:華語文藝電影源流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蒲鋒
图书标签:
  • 华语电影
  • 文艺电影
  • 电影史
  • 电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香港电影
  • 台湾电影
  • 经典电影
  • 电影溯源
  • 文藝復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各種華語影視作品中常可見到某些劇情設定,例如:一對戀人中,女方因身份地位懸殊,不希望耽誤男方前途,因此假意與男方分手,強調為愛作出犧牲的可貴;女主角懷了男友的孩子,卻不見容於家族或社會,淪落至社會底層,而後雖然重獲新生,卻可能因為過去的不光彩而失去現今的幸福;又或者是一位青少年發現自己竟非父母親生,導致自我認同危機,而帶出親情與家庭的定義。
 
  香港資深影評人蒲鋒以獨到眼光,細緻地佐證,考查出這些橋段的源頭其實來自於歐美文學與電影,並在華語文藝電影中構成一套成規,沿用至今。這些成規及其衍生的改編、變化也反映了在文化與社會變遷下,劇情如何因應不同的條件做出細微調整或變奏,以符合不同年代的需求。如今在《法外情》、《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親愛的房客》,以及電視劇《愛情魔戒》、《溏心風暴》中都能看到書中分析的基本設定,這些所謂「成規」,反而帶來全新的觀影角度與更加有趣的觀察與解讀。
 
本書特色
 
  1. 作者為香港資深影評人,以獨特方法與全新視角研究、分析華語電影。
  2. 系統性評述二十世紀初至今的華語電影的專書,兼據立論基礎與趣味。
  3. 適合電影愛好者與研究者,電影相關科系師生閱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閒尋舊蹤跡:華語文藝電影源流考》内容不相关的图书简介。 --- 《鏡像與時代:戰後香港電影的文化變遷與敘事轉向 (1950-1980)》 作者:陳維安 著 出版社:鴻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定價:NT$ 880 ISBN:978-986-350-XXX-X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戰後(1950至1980年代)香港電影的發展軌跡,聚焦於此一關鍵時期,香港社會、文化與政治環境的劇烈變動如何形塑了本地電影的敘事語彙、美學風格與市場定位。作者陳維安以細膩的考據與宏觀的視野,將戰後香港電影置於其獨特的歷史脈絡中進行剖析,旨在揭示光影藝術如何成為時代精神的鏡像,並在殖民地與現代化進程的夾縫中,確立了香港電影的身份認同。 第一部:黃金時代的餘暉與新生 (1950s) 五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正處於戰後復甦與風格確立的關鍵階段。本書首先回顧了戰前遺緒的延續,特別是粵語片與國語片在風格上的分野與競爭。重點分析了以李翰祥、嚴俊等為代表的「新派」力量,如何試圖擺脫舊有的通俗劇模式,引入更精緻的敘事結構與美學追求。同時,本書也深入考察了五十年代社會現實主義的萌芽,尤其關注早期社會問題電影(如探討家庭倫理、貧富差距等主題)如何悄然反映戰後香港基層的生活困境。這些電影雖然在風格上仍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卻預示了未來香港電影對現實的關注將日益加深。 第二部:邵氏與電懋的雙雄格局與類型確立 (1960s) 六十年代,隨著邵氏兄弟與電懋(後來的國泰)兩大電影公司的崛起,香港電影進入了工業化的黃金時期。本書詳細比較了兩大巨頭的製片策略與文化訴求。邵氏以其對大製作、大明星的壟斷,以及對傳統中國文化符號的重新包裝(如黃梅調、武俠史詩)而稱雄;而電懋則更傾向於都市化的摩登敘事,關注中產階級的愛情與生活。本部分特別著重於「武俠片」的類型確立,從胡金銓的「新浪潮式」風格先聲,到張徹的陽剛暴力美學,探討武俠敘事如何成為香港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確立標誌性風格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分析了歌舞片與喜劇在反映時代樂觀情緒中的作用。 第三部:社會轉向與電影的邊緣敘事 (1970s) 七十年代是香港電影面臨巨大社會與政治衝擊的十年。隨著移民潮的持續、本土意識的抬頭,以及電視媒體的興起,傳統的製片模式受到挑戰。本書聚焦於這一時期電影敘事核心的轉向: 1. 現實主義的深化與「功夫片」的革命: 李小龍的出現不僅是武術的展示,更是對時代精神中「個體力量」的極致詮釋。本書分析了李小龍電影如何透過身體的張力,回應了戰後港人對身份認同和自強不息的渴望。隨後,許冠文兄弟的喜劇如何以更貼近市民的語言和諷刺手法,解構傳統權威與社會階層,成為市民階層的精神慰藉。 2. 電視對電影的衝擊與風格的重塑: 隨著電視的普及,電影製作開始尋求差異化。本書探討了劉家良、洪金寶等在動作設計上的創新,以及吳宇森、徐克等後來的「新浪潮」先驅,如何在七十年代末期開始實驗新的鏡頭語言與敘事節奏,為八十年代的爆發奠定基礎。 第四部:文化身份的浮動與「邊界」的探索 (1980s初期) 進入八十年代,香港社會對未來的焦慮感加劇,這在電影中表現為對「身份認同」和「文化邊界」的反复叩問。本書以八十年代初的幾部關鍵作品為例,分析了電影如何處理集體記憶的重構與個體的疏離感。從對六七暴動的間接回望,到對現代都市生活疏離感的描繪,電影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娛樂功能,而是開始承載更沉重的歷史與文化負擔。 結語:光影中的時代剪影 本書總結了戰後三十年間香港電影的演變路徑:從模仿、確立類型,到面對內外壓力時的自我革新。香港電影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場域,始終在殖民地現代性、中國傳統的包袱與本土草根文化的活力之間進行著複雜的拉鋸。透過對特定時期、特定類型、特定導演風格的深入研究,本書力圖描繪出一部立體、多層次的戰後香港電影文化史,展示其如何成為記錄和理解時代變遷最為生動的「鏡像」。 本書特色: 宏觀與微觀結合: 不僅梳理了產業脈絡,更深入分析了單部影片的文化內涵與美學特徵。 聚焦歷史轉折點: 緊扣1950-1980這段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的時期,解釋電影如何應答時代之需。 豐富的影像分析: 結合具體鏡頭和場景分析,輔助理解敘事策略的轉變。 適合讀者: 電影史研究者、香港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對華語電影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蒲鋒
 
  影評人、電影歷史研究者,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現居台灣,並曾開設電影主題書店「電光影裡書店」。著有《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絡》(即將出版);編有《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14-1978》、《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江湖路冷――香港黑幫電影研究》、《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主善為師――黃飛鴻電影研究》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文章見於《放映週報》、《明報》、《HKinema》、《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南藝學報》、香港電影資料館《通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站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序論

情不自禁
《茶花女》與華語文藝片的基調
1970年代台灣香港言情文藝片的分流
東瀛初遇《一代妖姬》
《戀之火》從何燃起?
《烽火佳人》中的「佳人」何在
《雪裡紅》:壞女人也苦

珠胎暗結 
不斷復活的《復活》
私生女.《未出嫁的媽媽》
《人海奇女子》自有正身
《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想到它

世上只有媽媽好
《慈母曲》中的慈母與逆子
《空谷蘭》—第一個私奔的妻子,回家的母親
《法外情》—第三個私奔的妻子,回家的母親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個私奔的妻子,回家的母親
《慾海情魔》—再一個代女受過的母親
《春蠶》纏繞著的過去

難為了爸爸 
《笑笑笑》與《笑聲淚痕》的背後淵源
《血染海棠紅》的父親和女兒
《曼波女郎》的姊姊妹妹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459735
  • 叢書系列:電影苑系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本書輯錄的文章,都有同一的主題,就是追溯華語文藝片的外國文學及電影來源,但也有一兩篇談的是中國作品的改編。在我之前,已有前人在做這方面的工夫。其中一位是香港著名影評人邁克。我很記得年輕時在《電影雙周刊》看他寫上海電影《桃李爭春》(1943)和粵語片《蜜月》(1955)如何抄襲荷里活電影《情慌記》(The Great Lie, 1941)。其後他又寫過《慾海情魔》(Mildred Pierce, 1945)如何先後被改編成粵語片《橫刀奪愛》(1958)和國語片《慾海情魔》(1967)。一直有說張愛玲寫劇本的《情場如戰場》(1957)來自美國片《溫柔陷阱》(Tender Trap, 1955),邁克便找來影片對照,推翻前說,反而印證到《溫》片是易文導演的《溫柔鄉》(1960)的靈感來源。另外,新加坡大學的容世誠教授,在〈「前緣竟何似,誰與問空王」:1960年代香港粵劇電影的初步觀察〉一文中,不單指出粵語片《非夢奇緣》(1960)改編自美國片《斷腸雲雨》(Random Harvest, 1942),還連更早的兩次改編《海角情鴛》(1947)及《十載尋夫記》(1954)都查考了出來。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的《香港影片大全》,備註中常會見到這種含蓄的句子:「與某某外國片的故事雷同」,實際是向讀者提示影片從那部外國電影抄襲回來的。我平時看舊華語片,常會感到一些作品應有外國淵源,未為前人所道,便忍不住想玩一下尋寶遊戲,時有所得,遂寫成文章發表。累積得多了,便足以編成這部文集。
 
  本書最早完成的一篇是2011年刊登的〈《烽火佳人》的佳人何在〉,發表於香港電影資料館《通訊》。當年香港改編外國文學作品,鮮有道明它的作品來源。我只是憑影片場景的集中,估計它應是改編自一部外國話劇,而且依風格可能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於是在席勒、雨果的劇作中找故事大綱,最後憑「狄四娘」三字找到它的真正來源,全憑直覺,再加上不斷的嘗試,竟然真的找到答案,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其後我陸續追溯了李翰祥《雪裡紅》(1956)及李萍倩的《笑笑笑》(1960)。我原本估計《笑笑笑》也是來自外國電影,結果意外地發現它來自日治時期上海作家譚惟翰的短篇小說。
 
  起初這只是有一篇沒一篇地寫,沒有什麼大計畫,因為要發現這些湮沒了來源的影片並不容易。2018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邀我為季刊《HKinema》寫一個專欄,我決定以這個主題寫一系列文章,並把欄目稱作「閒尋舊蹤跡」。既然要寫專欄,便要事先找到一定數量的發現,才有把握維持下去,於是採用一個更有保證的工作方式去收集材料。要改編外國電影,便要看過那部外國片。1950-1960年代,香港人要看一部外國片,大概只能在本地看。香港有個網站叫Play It Again,是有心人把歷來在港放映的外語電影譯名彙整出來,十分完整。我的工作方法是根據這個名單,在IMDB及英文維基百科逐年逐部追查每一部外語片的故事,與自己看過的華語文藝片印證,找到相關的,便盡量再找那部影片來看。這種看似大海撈針的方法不如想像中渺茫,因為經過地氈式搜索,找到的不是一部,而是多部。像《曼波女郎》(1957)、《血染海棠紅》(1949)等重要發現,都是這樣找出來的。作為研究者,也的確要慶幸自己終於遇到網絡時代的興起。除了出現有心人製作網上資料庫,提供可參考的素材,過程中我需要翻看不少外國舊影片,過去非要到外國才可以的事情,如今都可以在家中上網完成。除了看舊電影,為了追查影片源頭,還要看一些較為冷僻的外國文學作品,像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的短篇、毛姆的話劇、維多利亞時期的聳動小說,我都是在網絡上的開放圖書館看的,極之方便。
 
  這種憑對比兩部影片來決定其聯繫的做法,處理起來要相當謹慎,否則便會把馮京馬涼當作一家人,把犀牛與河馬當作近親。如能夠找到一些文字記載自是最好,但是既然是抄襲,影片製作人當然不會挑明來源,只有憑兩片的對比為基礎。因此兩片對比時,不能只用一種浮泛的類似來作證據,像樣子相同的雙生兄弟惹來誤會頻生,或者富有的人扮窮,談一段跨越階級的愛情等大略相似的橋段,都不足為憑,因為同類的影片很多。很多時候主要的橋段重要之外,在一些特別的細節上常可找到鮮明的抄襲痕跡。本書的很多推斷,很高興見到已被其他研究者接受,並加以更深入的分析。香港學者麥欣恩在《冷戰時期香港電懋影片的「另類改編」》一書中,便對《曼波女郎》的改編和原著作了更詳盡的調查。中國學者蘇濤在談岳楓的電影時,也引述了《血染海棠紅》的改編情況。
 
  在找出一些未有人知的改編個案以外,也有一些早有人知的文學改編例子,像《茶花女》、《復活》、《空谷蘭》等。我發現它們除了正式改編之外,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改編版本,其例子之廣泛,是還未被人充分注意的,於是也嘗試追溯各種不同的改編版本,好像《復活》除了國粵語文藝片的改編,還有粵劇及粵語戲曲片的改編,便非一般人所知。粵劇自1920-1930年代改編外國文學及電影的例子,其數量之多,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現象,只是自己非粵劇研究者,這方面只能在與電影相關時,才略加涉獵。本書寫作中途,我移民來了台灣。當初寫作時原本以香港讀者為對象,所以不怎樣處理台灣電影。來台之後,對台灣電影的歷史增加了興趣,也就找找有沒有適合的台灣電影例子,結果還真找到不少,國語片、台語片、電視劇都有,大大擴充了本書的內容,也令我不少寫就了的文章因而作出增訂。
 
  本書的文章起初只是玩遊戲一樣,找尋一個個被收藏起來的寶箱。當個案累積得多了,漸漸看到一定的脈絡,開始啟發我對文藝片作一些整體性的思考。我把這些思考整理出來寫成本書的序論,作為我未來文藝片研究的基礎。
 
鳴謝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黃愛玲基金」的資助。黃愛玲基金是黃愛玲小姐2018年逝世後,其先生雷競璇博士設立,用以資助一些香港電影研究的項目,以紀念曾在這方面有重大貢獻的黃小姐。我有幸和黃小姐相識,趁這個機會憶述一點。黃愛玲是香港十分有地位的電影文化人,寫影評、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節目策劃,也是我上一任的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她為資料館編輯的書籍,像《國泰故事》、《邵氏電影初探》、《風花雪月李翰祥》、《冷戰與香港電影》等,都是多個華語片研究範疇的開山之作。她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編的《電影詩人—費穆》、《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增訂版,原編輯為李照興、潘國靈),都是華人導演研究中的典範之作。我原本只是個寫即期上映電影的影評人,黃小姐任職資料館時,開始找我為資料館的研究書籍寫文章,也參與一些研究計畫。我第一本著作《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當中有兩篇文章,其最初版本便是在資料館的出版物刊登。那時我每次上資料館,都一定和她天南地北地聊天,並視為人生一大快事,對影史研究每有所得,也會和她分享。在黃小姐多方給我機會下,我逐漸培養出這方面的興趣,我之所以成為一個比較認真的香港電影歷史研究者,實是受到黃小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有幸獲黃小姐給予機會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個。本書一些文章是在她逝世後才完成,無緣讓她讀到,於我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另外要多謝的則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是學會管理「黃愛玲基金」和批准我的計畫。本書收錄的一些文章,也是先在評論學會的出版物中發表。同樣的,也要多謝香港電影資料館批准我重刊在其出版物發表的文章。無論在我任內或離任之後,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出版物一直是我發表研究的最佳園地。另外,多謝任國光先生和楊紫燁女士提供《三審狀元妻》、《父母心》、《母親》、《空谷蘭》、《陳姑追舟》、《情天血淚》六張劇照供使用。還要多謝書林出版公司願意出版這本題材相當冷僻的書。工作認真的純瑀,熱情的才宜,都是我很好的工作伙伴。最後,我要感謝年邁的母親與妻子鳳坡。母愛和愛情是文藝片的題材,她們二人的愛,既是我寫書的動力,也是我在寫作時思考的啟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有人試圖梳理華語電影的發展史,總有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能看到那些失落的片段被重新拼湊起來,害怕的是見到過度簡化的敘事和選擇性的遺忘。這本《閒尋舊蹤跡》,名字中帶著的「閒尋」,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不急於下定論的從容感,這正是我對優秀電影史研究的期盼。我更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否嘗試探討文藝片在「本土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成就。台灣的文藝片,從早期的社會寫實到李行、白景瑞等人的經典,其主題的轉折點在哪?是與西方電影思潮的碰撞,還是內部社會結構的變化所驅動?如果書中能捕捉到那些「時代轉型期」的特有美學符碼,例如特定場景的運用、特定服裝的象徵意義,那將會是非常珍貴的田野資料。總之,這類型的書籍,其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哪部片好看」,而在於它能解釋「為什麼那時候的電影會是那個樣子」,以及「這些『樣子』如何形塑了我們今日對『美』的認知」。我會帶著極大的熱忱去細讀,期待能從中汲取到最紮實的養分。

评分

最近老在網路上看到年輕一輩對老電影的討論,常常是霧裡看花,對許多奠定今日格局的經典作品缺乏最基礎的歷史脈絡認知。這本書的出現,簡直是及時雨。我猜測,它會是教科書以外,最適合電影愛好者用來自我補課的工具書。撰寫這種「源流」性質的作品,最考驗的不是文筆,而是資料的掌握度與論述的嚴謹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不同時期電影審查制度對文藝片創作的潛在影響?比方說,在某些政治氛圍較為緊繃的時期,創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運用隱喻和象徵,來表達那些「不能言說」的情感與社會批判的?這往往是華語文藝片最迷人之處——那種充滿張力的「留白」。如果書中能對比分析台灣戒嚴時期與香港國語片的文藝創作取向差異,將會是一大亮點。畢竟,同樣是「文藝」,在面對不同政治實體時,其內核和表達方式必然有著微妙卻關鍵的區別。我希望它不是只談論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師級導演,而是能挖掘出那些默默耕耘、產出過幾部佳作後便消失於歷史的邊緣人物,讓他們的努力也被看見。

评分

讀完書名,我腦中立刻浮現出一種懷舊卻又帶有學術潔癖的氣味。這不是一本讓你輕鬆地窩在沙發裡消磨時間的閒書,而是一本需要你備好筆記本、隨時準備暫停以便查閱的案頭書。重點在於「考」——考據的過程必然是枯燥的,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對細節的偏執。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界定「華語文藝片」的邊界。這個範疇究竟包含多少種語言的交匯?是僅限於普通話(國語片),還是也涵蓋了早期那些使用閩南語、粵語,但在藝術追求上與主流文藝片脈絡相連的作品?若能將早期台語片的文藝嘗試,與邵氏、電懋時代的國語文藝片進行對照分析,那將會極大地豐富我們對「華語」的理解。此外,對於那些跨越地域合作的文藝片,比如某部影片可能在台灣拍攝、香港發行、使用上海口音的演員,作者會如何將其歸類與分析其藝術特徵?這種清晰的分類和追溯,是區分「電影史料整理」和「真正電影史研究」的關鍵所在。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且自洽的分析框架,讓讀者能跳脫單一的電影欣賞層面,進入到文化史和美學史的宏大敘事中去理解這些作品。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味道,「閒尋舊蹤跡」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在故紙堆裡、在老膠捲的塵埃中,緩緩撥開時光的迷霧,尋找那些曾經在華語影壇閃耀過,卻又逐漸被主流目光遺忘的文藝片。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對那個年代的電影有著深厚的情感和考究的學術態度,不然怎敢冠上「源流考」這三個字?這種研究絕非表面功夫,必然需要翻閱大量的史料、觀影筆記,甚至可能要深入訪談健在的前輩。現在的電影市場,太多追逐商業利益的流水線作品,真正能觸動人心的文藝片越來越少,所以,探究其源頭的意義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不僅是為了梳理一部部電影的脈絡,更是為了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知識分子的思潮,以及藝術家們如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以影像作為媒介,去書寫、去批判、去承載那些複雜而細膩的情感。我個人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提及早期台灣新浪潮運動與香港文藝片的對話與影響?或者,對岸早期那些具有實驗精神的藝術電影,又是如何滲透或啟發了台灣的創作者?這類型的書,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讓人彷彿跟著作者一起,搭上時光機,回到那個光影交錯的黃金年代,親眼見證那些偉大作品誕生的艱辛與榮光。

评分

說真的,這年頭要找到一本真正有料的、不淪為「八卦雜燴」的電影評論或歷史考察,簡直比登天還難。多數的影評不是太過空泛地讚美「藝術性極高」,就是淪為純粹的劇情復述。然而,光從書名「源流考」這三個字看來,我就能預感到這絕對是部紮實的學術著作。它可能不會有太多譁眾取寵的行文,但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文藝片」這個定義本身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如台灣、香港、甚至早期的東南亞華語區)的涵義轉變。文藝片往往是時代情緒最敏感的接收器,它反映的不僅是個人愛情故事,更是時代背景下個體的掙扎與疏離感。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電影美學(比如鏡頭語言、場景調度)與其背後的社會哲學思潮(如現代性、鄉愁、身份認同)做一條清晰的考據鏈,那麼它就遠遠超出了單純的電影史範疇,而成了一部關於華語現代性發展的文化讀本。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建構起一個清晰的譜系圖,讓後來的觀眾明白,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某些鏡頭語言,究竟可以追溯到哪一位大師、哪一部被遺忘的經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