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峽谷: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的在臺連結(2013—2018)

跨越峽谷: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的在臺連結(2013—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達
图书标签:
  • 纪录片
  • 中国大陆
  • 台湾
  • 独立电影
  • 文化研究
  • 影像人类学
  • 社会运动
  • 政治
  • 媒介
  • 纪录片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的考察主題,基本是在兩岸影視關係的視角下,從臺灣視角,考察兩岸、尤其是大陸獨立紀錄片近十年來的創作、批評與傳播。一方面反思兩岸紀錄片的發展現狀,另一方面呼喚兩岸有效的文化交流。
 
  對筆者而言,本書的寫作更像是對一個時代的記錄。就像紀錄片一樣,它的目的之一就是為歷史留下檔案,等將來回顧這段時間時,可以有跡可循。如果拋開紀錄片不談,書中討論的話題,更像是希望去回答「兩岸之間是否需要交流?」「為什麼交流?」「需要怎樣的交流?」這樣的母題。--〈導言:何種融合〉
 
本書特色
 
  ★臺大新聞研究所畢、北京清華大學博士候選人王達,漸序梳理2013-2018兩岸三地紀錄片史的流轉。
  ★跨越峽谷,跨越的不僅是淺淺的海峽,同時也是跨越認知、跨越歷史的峽谷。
 
名人推薦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郭力昕--真誠推薦
跨越藩篱的目光:台湾独立纪录片生态研究(1990-2005)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台湾独立纪录片在1990年代至2005年间的发展历程与生态建构,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台湾社会、政治变迁如何深刻影响了纪录片创作者的议题选择、叙事策略以及其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时间段的选择,恰逢台湾民主化进程深化、文化身份建构日益复杂,以及新媒体技术开始渗透影像制作的初期阶段。 第一章:时代背景与独立精神的萌芽(1990-1995) 本章首先梳理了1990年代初台湾的社会政治气候。随着解严后的政治松动,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原住民权利、劳工议题、女性主义思潮开始涌现,为纪录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议题空间。这一时期的独立纪录片,往往带有强烈的“介入性”和“纪实责任感”。 我们将考察几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早期作品,例如关注眷村议题、本土性重塑的纪录片。这些作品在技术上相对粗粝,但情感表达和问题意识极为直接,它们是“台湾新电影”之后,影像文化力量向民间、向社会深层结构渗透的有效载体。 研究重点将放在“独立”的定义上:此时的独立,不仅指资金来源的非官方性,更指叙事视角的自主性,即如何摆脱传统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框架,搭建起反映民间疾苦与集体记忆的影像系统。 第二章:校园、工场与影展的交织网络(1995-2000)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台湾的学术机构,特别是大专院校的传播、艺术等相关科系,开始成为独立纪录片人才的孵化器。本章将详细分析“学院派”如何成为支撑独立影像生态的重要力量。 我们分析了这一时期出现的多个重要的影像团体和非营备组织(NGOs)。这些组织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资金募集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们构建了独立纪录片放映和讨论的“公共领域”。影展(如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的早期形态、特定主题的民间影展)在此阶段扮演了关键的“策展性权力”角色,它们筛选、定义了什么是“重要的”台湾纪录片。 同时,我们也探讨了纪录片如何深入工厂、基层社区,记录下产业外移、劳资冲突等议题。这些作品往往采用田野调查式的深度跟踪,挑战了传统的“精英式”观察视角,体现出强烈的“参与式观察”的伦理考量。 第三章:身份政治的深化与历史的重述(2000-2005) 进入新世纪,台湾社会对于“身份”的讨论达到了高潮。本章着重分析纪录片如何处理复杂的历史创伤与身份认同危机,特别是原住民纪录片、客家议题以及对“台湾史观”的再建构。 我们发现,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DV技术的普及),纪录片制作的主体更加多元化,非专业出身的创作者大量涌现。这种“去技术化”的趋势,一方面带来了叙事上的粗放,另一方面却极大地拓展了影像触及的社会广度。 本章特别关注女性主义纪录片实践。女性创作者如何通过影像处理身体经验、性别权力结构,挑战父权叙事。她们的影像语言往往更注重私密性与公共性的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第四章:传播困境与“替代性”放映机制 独立纪录片如何抵达观众,是其生存的关键。本章分析了1990年至2005年间,台湾独立纪录片在主流院线系统之外建立的“替代性”放映机制。 这包括: 1. 社区放映会(Campus/Community Screening): 纪录片常常依附于社会运动、特定文化场所进行“点对点”的传播,强调体验感和现场讨论的即时性。 2. 电视时段的挤压与争取: 少数纪录片能进入公共电视台(如公视)的特定时段,但这往往伴随着审查压力和内容上的自我调适。 3. 录像带/DVD时代的流通: 在数字流媒体普及之前,实体媒介的盗版、非正式交换网络,构成了重要的地下传播渠道。 我们探讨了这些机制在传播范围上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独立纪录片观众群体的“圈层化”特征。 第五章:美学转向与伦理的拉扯 随着时代的推移,独立纪录片的美学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从早期强烈的政治控诉和写实主义,逐渐转向对“在场感”和“时间性”的捕捉。创作者开始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与荒谬,而非宏大叙事。 然而,这种转向也带来了伦理上的挑战。当创作者更加深入田野,与拍摄对象建立长期、复杂的关系时,如何平衡“记录”与“干预”、“揭露”与“保护”成为持续的议题。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创作者在主体性构建与对象“被观看”的权力关系之间不断进行的审慎周旋。 结论:作为社会行动的影像 1990年至2005年的台湾独立纪录片,并非仅仅是艺术品或历史记录,它更是一种社会行动的延伸。它在台湾民主转型过程中,扮演了“记忆的守夜人”和“边缘声音的扩音器”的角色。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这一关键时期的系统梳理,揭示独立影像生态的韧性、创造性及其留给后继者的文化遗产。本书为理解当代台湾影像文化如何扎根于社会脉络,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達
 
  籍貫浙江台州。
  畢業於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現為北京清華大學博士候選人。
  創作有紀錄長片《蘭考春晚Spring Comes Late》(2018)、紀錄短片《失鄉人》(2019)等。
  作品曾入選國際視覺社會學會年會、獲臺灣公民新聞獎。

图书目录

序/郭力昕
 
第一章 導言:何種融合
從兩岸影視產業的「工業融合」說起
獨立紀錄片:另類的交流想像
訪談法與訪談對象
本書章節結構安排
 
第二章 知識譜系
何謂「獨立」?
大陸獨立紀錄片的歷程
大陸獨立紀錄片的海外互動
兩岸紀錄片的互動關係
本書之研究路徑
 
第三章 歷史發展
時期劃分:接觸與探索(一九九一—二○一三)、
策略與聲援(二○一三—二○一八)
節點/機制:藉助節點、形成社群、跨境合制
連結目的:利己與利他的思考維度
連結限制:人事變動、安全考量、欠缺持續
 
第四章 認同驅動
以主體認同、專業認同為路徑
專業認同的既有基礎
獨立創作:從獨立性到作者性
反映現實:從獨立性到公共性
其他面向:激進、自由、產業
 
第五章 策略與結語
建議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I:一九九八—二○一三年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的兩岸交流事件
附錄II:二○一三—二○一八年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的大陸獨立紀錄片片單
附錄III:二○一三—二○一八年《紀錄觀點》、《公視主題之夜》播出的大陸獨立紀錄片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3300
  • 規格:平裝 / 226頁 / 14.8 x 21 x 1.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郭力昕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記得第一次遇見王達,是二○一七年底在政大傳播學院劇場的一場電影放映活動上。當時在臺大新聞研究所攻讀碩士的王達,和他的好友、正在臺灣當交換生的顧小雨,都在現場。但我們並沒有照面認識。
  
  之後怎麼開始跟這兩位大陸青年學子接觸,進而成為好友,我已經不太記得細節過程了。但我記得,我們會一起參與某些共同有興趣的研討會,偶而一起吃飯聊天,後來我還應王達的邀請,擔任了他碩士論文的校外口試委員。我很喜歡這兩位年輕朋友,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特別可貴的理想性格與浪漫氣質;從時代的大環境裡,仍然能孕育出內心這麼純粹乾淨的青年,讓我特別珍惜。
  
  王達資質優異,學習勤奮,特別喜歡臺灣的社會與人情。其實來臺灣唸書的陸生,很多都有這樣的特質與愛好。出於對電影的喜愛,對現實的關切,和對兩岸關係如何能維持和平穩定的期待,王達選了一個關乎這三方面興趣的研究題目: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跟臺灣的連結關係。
  
  無疑這是一個研究起來非常困難的題目。其一,兩岸關係在他展開研究的二○一八年已經陷入低潮,雖然還沒有二○二一年的此刻這麼緊張;其二,獨立紀錄片自二○一二年起在中國大陸,已經是個敏感議題;其三,臺灣雖然在專業領域有一些對大陸紀錄片感興趣的觀眾,但畢竟臺灣社會的整體氣氛,並不特別熱衷當代中國的文化藝術,遑論原本就相當小眾的紀錄片文化。
  
  這就反映了王達明知其困難而仍希望為之的淑世、理想性情。他大概希望至少能為曾被臺灣電影界相當關注過的大陸獨立紀錄片,例如「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從二○一四年起大篇幅介紹的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專題,通過他的研究論文,為兩岸留下一份歷史紀錄,讓包括獨立紀錄片在內的這種民間文化交流的形式,能夠藕斷絲連、薪火相傳。
  
  這個期許是非常可貴的,因為政治並不能真正阻絕兩岸具有超越國族對立情緒的知識分子,進行和平理性之文化藝術交流的慾望與能力。這種期許和能力,是兩岸以至於所有新世代人們趨向和平解決矛盾的重要基礎。在恭賀王達出版這本由論文改寫的專書之際,我也熱切期待王達這本書所象徵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可貴精神和意義,能夠鼓舞更多的兩岸青年,熱情投入批判現實、超越政治藩籬的文化活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美学和实践的角度来看,独立纪录片往往是社会脉动最敏感的晴雨表。2013到2018年,大陆社会经历了快速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在影像的语言和主题选择上。我非常好奇,这些带着鲜明“在途性”和“边缘性”的中国大陆纪录片,在台湾社群中引发了什么样的美学共鸣或冲击?台湾的纪录片传统,无论是在人文关怀的深度还是在技术实践上,都有其独特的脉络。那么,当这些带着截然不同社会语境孕育出的影像在此地展映时,台湾的创作者和观众是如何进行对话的?是学习了某些新的叙事技巧,还是更加坚定了自身文化立场?这本书若能超越纯粹的政治或社会议题讨论,深入到影像形式和风格的层面去剖析这些“連結”的质地,那才算真正抓住了独立电影的精髓。它不该只是政治流亡者的故事,更应该是不同影像语言体系相遇、碰撞、甚至互相滋养的过程。我期望看到对那些在技术和叙事上具有开创性的案例的深入分析,它们是如何绕开审查的限制,又如何与台湾的接受语境实现巧妙的对接。

评分

这本书的年代划分(2013-2018)非常精准,让我联想到“太阳花学运”前后这一段台湾社会运动的高峰期,以及大陆方面收紧意识形态管控的阶段。这种时空的重叠,绝非偶然。我推测,这些在台“連結”的纪录片,其议题和气质,一定与台湾本土的社会运动思潮产生了强烈的呼应。我关注的是,这种呼应是主动的追随,还是被动的共振?更深一层来说,这种跨越海峡的影像交流,对于巩固或重塑台湾本土的社会运动能量,是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来自对岸的、讲述着体制内抗争或边缘群体故事的影像,对于在台湾社会内部寻求变革的个体来说,可能提供了何种程度的“他者经验”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能成为一个微观的切片,让我们看到在宏观的政治冰封之下,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如何通过影像这一媒介,维持着一种跨越认同藩篱的“同温层”或“支持系统”。我期待看到对这些交流的“功能性”分析,而不仅仅是“现象性”的描述。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光是看到「跨越峽谷: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的在臺連結(2013—2018)」这几个字,就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两岸文化交流,特别是影像艺术领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真正深入挖掘议题核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的论述。这本书的问世,仿佛在提醒我们,在那些被政治气候和商业考量层层包裹的叙事之外,确实存在着一条更细微、更具韧性的文化脉络。2013到2018年,这五年在两岸关系上无疑是极为关键且充满张力的时期。大陆独立影像创作者们,如何在自我审查的重压下完成他们的作品?而台湾的社群,又是如何以一种近乎“地下接力”的方式,去接收、讨论和保存这些声音?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而是对这种“連結”的深层剖析——它依靠的是哪些具体的人物、影展、或私人的支持网络?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这些脆弱的交流得以在冷硬的现实中存续?那种跨越了意识形态藩篱,纯粹基于对影像力量的共同信仰所建立的桥梁,在我看来,才是最值得被记录和肯定的历史见证。这本书若能细腻勾勒出这些“非官方”的交汇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份关于文化抵抗的行动报告。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聚焦于特定时间段的学术性论述抱持着谨慎的期待,因为范围的收窄往往意味着论述的深度,但也可能牺牲了对宏大背景的关照。然而,这本书的书名所暗示的“連結”二字,触及了我心中关于台湾文化角色定位的一个核心疑问。我们常谈论台湾如何是华人文化的一个重要“中介站”或“避难所”,但这究竟是单向的接收,还是存在着更复杂的双向互动?特别是针对中国大陆的独立纪录片,它们在台湾的放映和讨论,是否反过来也塑造或改变了岛内观众对“中国”的理解?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在臺”的这个场域如何被建构和使用。是仅仅提供一个安全的放映空间,还是引发了更深层的自我反思和认同的再确认?我希望作者能够揭示出,这些来自对岸的影像如何被台湾的策展人、影评人、乃至普通观众所“解读”和“挪用”。这种解读的差异性,正是文化交流的迷人之处。如果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种动态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游移和碰撞,它将为理解当代华语影像生态提供一个至关重要的参照系。

评分

阅读这类探讨两岸议题的作品时,我总会自然地将焦点放在“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辩证关系上。中国大陆的独立纪录片,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不可见”的搏斗,而它们在台湾的呈现,则是一个争取“可见性”的努力。这本书的书名点出了“連結”,这暗示了某种程度上的“公开化”或“档案化”。我最想了解的是,在 2018 年之后,这些“連結”的样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本书作为对 2013-2018 这五年记录的总结,它所描绘的“在臺連結”的韧性与脆弱性,能为我们理解当今更加严峻的交流环境提供何种历史的注脚?我希望作者能更坦诚地探讨这些“連結”的**脆弱性**,即它们在面对审查压力、资金断裂、或场地关闭时,是如何土崩瓦解的。这种对“断裂”的记录,与对“维系”的歌颂同样重要。只有理解了这些链条是如何断裂的,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未来如何编织出更具抵抗力的文化网络。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诚实、不美化的历史断代总结,它将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