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電影劇本與幕後創作全書

美國女孩:電影劇本與幕後創作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鳳儀
图书标签:
  • 电影剧本
  • 幕后花絮
  • 美国女孩
  • 改编小说
  • 电影制作
  • 好莱坞
  • 剧情片
  • 女性视角
  • 文化研究
  • 电影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份劇本是一封家書,也是寫給千禧世代的情書。」
──導演 阮鳳儀

首部長片即獲多項大獎,金馬首位女性最佳新導演得主
2021最動人國片《美國女孩》
收錄完整劇本、未公開珍貴劇照、導演創作自述、主創團隊訪談
重溫電影每個細節帶來的感動


 
「《美國女孩》從劇本開始就讓我目不轉睛,完成的電影更加引人入勝。編導阮鳳儀細膩而大器,表面上是個小品,卻有從少女心理、家庭衝突映照整個世代的魄力。」——知名影評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

「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有些劇本就是這樣,你看著當中的細節、看著角色的互動,就知道它們不是編造,一定是作者最真實赤裸的經歷,而這往往是最動人的。」——導演、《美國女孩》監製/林書宇

「《美國女孩》之所以打動我,是因為那裡面真實的情感,以及演員感受到那真實情感後,替角色所注入的靈魂。」——作家/廖瞇

「阮鳳儀用剔透的眼、細膩的心,靈巧布局創造了劇中一家四口,而觀眾似乎成為這個家中的隱形房客,對每個家庭成員的心情都懂、都收納。」——詩人/林婉瑜

「細讀劇本宛如再一次重看了電影。劇本書也提供足夠資訊,讓電影中驚鴻一瞥就掠過的畫面,留下更多耐人咀嚼的註解。」——知名影評人/藍祖蔚


◎ 本書特色

#阮鳳儀親筆創作之編導札記,心情回顧
‧編劇過程中寫下多篇日記,一窺靈感起源與寫作心路歷程
‧文學與電影隨筆,汲取鍾愛導演與觀影靈光
‧回顧劇本重要流變、修改過程、原始結局


#彩頁收錄近百張珍貴照片,搭配大量圖說,深入影像背後的故事
‧獨家收錄林嘉欣親攝拍立得照片,類比影像留下演員與片場魔幻氛圍
‧美術指導手繪家景圖,一覽家屋各空間佈景細節
‧多張未公開幕後劇照,記錄導演與各演員互動點滴


#共同編劇李冰、配樂吳沛綾、美術指導陳昱璇,幕後特別訪談
「《美國女孩》是一個探討歸屬感的故事。」──共同編劇‧李冰
「彈電影最後的音樂,是彼此理解、釋懷了的感受。」──配樂‧吳沛綾
「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讓演員和觀眾更容易進入故事的世界。」──美術指導‧陳昱璇


#電影中2003年元素,重點背景解讀
‧SARS──充滿既視感的搶口罩、封院、隔離
‧步登公寓──老台北人記憶中的家屋空間
‧體罰教育──當年誰不是被打過來
‧撥接網路──56kbps與網咖的懷舊時光
‧陪讀媽媽──美國女孩的移民背景


◎ 本書內容

《美國女孩》改編自阮鳳儀個人經歷,講述2003年,旅居美國五年的莉莉因罹癌,帶著女兒芳儀、芳安回台與丈夫團聚,但芳儀難以適應學校環境,亦難以理解母親的安排與心境,從而引發一連串家庭衝突,當衝突隨著SARS疫情抵達高峰,卻也同時蘊含了和解的契機。

阮鳳儀在書寫劇本的過程中反覆自我叩問、深掘過往,其回顧與反思一一記載於她的手札與編劇日記;共同編劇李冰、監製林書宇給了她看待角色的不同角度;而演員與主創團隊,亦帶著各自的理解投入這個故事。從劇本到電影,《美國女孩》也從阮鳳儀的個人回憶,成為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


☆第58屆金馬獎七項大獎入圍☆
  榮獲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_阮鳳儀 
  金馬獎最佳新演員_方郁婷
  金馬獎最佳攝影_Giorgos VALSAMIS
  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金馬獎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

☆第42屆「優良電影劇本講」特優☆
☆東京影展「亞洲未來」競賽單元入圍☆


林書宇、林婉瑜、廖瞇、藍祖蔚   專文推薦
杜篤之、李屏瑤、吳曉樂、林嘉欣、夏于喬、莊凱勛、無影無蹤、聞天祥    感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的,这是一部涵盖广泛、引人入胜的电影幕后制作的综合性书籍简介,专注于电影的艺术、技术与商业层面,但不涉及特定电影《美國女孩:電影劇本與幕後創作全書》的内容。 --- 《光影铸造:电影工业的艺术、技术与商业蓝图》 一部深入剖析现代电影制作全流程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特定作品的幕后故事,而是以宏大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当代全球电影工业从概念诞生到银幕呈现的复杂生态系统。它是一份献给所有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学生、以及对视觉叙事艺术抱有热忱的读者的深度指南。 第一部分:构思的诞生与剧本的雕琢 电影的生命始于一个想法。本部分将详尽解析一个优秀电影概念如何从模糊的灵感到具体的叙事结构逐步成型。我们探讨了剧作的“骨架”——三幕式结构、英雄之旅、以及非线性叙事手法的内在逻辑与应用边界。重点分析了不同电影类型(如史诗、黑色电影、科幻冒险)对剧本结构提出的独特要求。 更深入地,我们分析了剧本的“打磨”过程,包括:如何撰写具有穿透力的角色小传、如何通过场景动作而非冗余对白来推动情节、以及如何进行多次迭代和“重写”以完善故事节奏和情感弧线。我们考察了剧本顾问的角色,以及在剧本开发过程中,制片人、导演与编剧之间微妙的合作与博弈。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对多位享誉国际的剧作家关于“声音”与“沉默”在剧本中作用的深度访谈。 第二部分:视觉的构建与导演的视野 导演,是电影的灵魂与最终的建筑师。本章将详细拆解导演的创作流程,从早期的视觉研究(Mood Boards、参考片单)到现场调度。我们深入探讨了电影语言的基石——摄影。从选择镜头焦段、景深与浅景深的运用、到光线的哲学处理(自然光、高调与低调照明),本书详尽描绘了摄影指导(DP/Cinematographer)如何用光影描绘情绪。 同时,本书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美术指导(Production Designer)在构建世界观中的核心作用。我们探索了场景设计如何反映角色心理、如何通过道具和布景的质感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或超现实感。此外,我们还探讨了故事板(Storyboarding)在预可视化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技术预演(Pre-visualization, Pre-vis)如何优化昂贵的后期制作资源。 第三部分:工业的交响——技术与执行的奇迹 电影制作是一场复杂的后勤与技术协作。本部分是关于“如何实现”的硬核指南。 声音的维度: 声音设计(Sound Design)被提升到了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剖析了环境声、拟音(Foley Artistry)的采集过程,以及杜比全景声等沉浸式音频技术如何重塑观众的听觉体验。如何通过声音的层次感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特效的进化: 我们追踪了视觉特效(VFX)从模型与微缩景观到数字合成的演变史。详细介绍了运动捕捉(Motion Capture)、数字绘景(Matte Painting)的最新技术应用,并讨论了在追求真实感与维护艺术完整性之间的平衡点。 剪辑的魔力: 剪辑师是故事的“二度创作者”。本书揭示了不同剪辑风格(如古典连续性剪辑、跳切、蒙太奇理论)背后的思想体系,以及剪辑室如何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冲突的战场,最终确定了电影的最终呼吸和节奏。 第四部分:资本、市场与观众的连接 一部电影从完成到被观看,需要强大的商业运作支撑。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电影的商业生命周期。 融资与制片: 我们解析了独立电影的融资模式(如预售、众筹)与好莱坞大片的制片结构(工作室系统、联合制片)。制片人如何管理预算、处理法律风险、以及在创意与财务之间找到平衡点。 发行的博弈: 从选择电影节首映到全球院线排片策略,发行部门如何决定一部电影的命运。我们探讨了流媒体时代的冲击,以及传统影院窗口期的复杂变动。 营销的艺术: 预告片、海报、社交媒体策略如何精准地锁定目标受众。本书提供了对当代电影营销案例的深度分析,揭示了如何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活动,将一部电影打造成一个文化事件。 结论:电影的未来形态 在书的尾声,作者展望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对传统电影制作范式的潜在颠覆与融合。本书最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充满行业洞察的地图,帮助读者理解电影——这一融合了最高级艺术追求与最复杂工业流程的媒介——是如何诞生并抵达我们眼前的。 面向人群: 电影学学生、独立电影人、专业制片人员、资深影迷以及对幕后制作充满好奇心的普罗大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阮鳳儀
讀中文系的美國女孩。

台大畢業後赴美國電影學院(AFI)取得導演碩士學位。信仰電影即生活,生活即電影。

图书目录

給家人的情書/林書宇
《美國女孩》讓我想起,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林婉瑜
我很久很久,沒有進電影院看戲了/廖瞇
點字成靈:美國/台灣女孩的乒乓實戰/藍祖蔚

編劇日記:2019年1月8日
《美國女孩》全劇本

4月末的編劇日記
翻過這一頁:《美國女孩》的創作歷程

角色與生命之間的交會 / 共同編劇.李冰
美國女孩的靈魂聲音 / 配樂.吳沛綾
捕捉千禧時代的空氣/ 美術指導.陳昱璇

影像集錦、幕前幕後二三事
★特別收錄
林嘉欣片場拍立得精選★

編劇日記:2020年3月19日
記憶中的二〇〇三年
上樓
跋/苗華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0857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給家人的情書
——導演、《美國女孩》監製.林書宇


「我真的受寵若驚。謝謝書宇,for everything。」

收到鳳儀傳來的訊息時,我正在會議中,一個故意安排在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時的會議。因為很在乎,所以我習慣選擇讓自己忙碌而不去面對,畢竟當下看了也改變不了結果。看到訊息的我趕緊回,「我沒有在看,發生了什麼事?」電話立馬響起,包括最佳劇情片,《美國女孩》入圍七項大獎!我們開心地互相表示驚訝,也恭喜彼此,匆忙掛了電話後,我繼續回到還沒結束的會議。接著,手機傳來一則則的祝賀簡訊,而除了祝賀也開始有更多人好奇問起一個讓我認真思考與回憶的問題,「你怎麼會擔任阮鳳儀導演的監製?」

因為緣份,因為命運,但最初的原因,就是你(讀者)手中的電影劇本。我無法說我第一時間就看出鳳儀的導演才華,或馬上知道我會參與其中,但我知道這個故事深深地觸動了我。有些劇本就是這樣,你看著當中的細節、看著角色的互動,就會知道這不是編造出來的。這些點點滴滴,一定都是作者最真實最赤裸的經歷。而最真實的,往往都是最動人的。

擔任監製之後,在鳳儀的劇本上我跟她來來回回不知多少次,我不停地提出疑問,她不斷地繼續修改。與其說我是監製,我更像是嚴厲的老師,一直打槍學生的作業不讓她過關。其實,鳳儀每次的修改都讓我驚艷。又寫出更棒的戲、又找到更深的連結、又取捨掉一塊(對故事來說多餘的)心頭肉。但因為一次次看到她的潛力,相信她還可以更好,我就貪心地像個無情的編輯,一再地退鳳儀的稿。

有人說,創作個人故事,就是要寫到會讓人害羞分享的內容。這劇本是鳳儀的私人日記,也是她給家人的情書。分享出來有沒有讓她害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每一位讀者都會被他們對彼此的愛療癒。如今影片已完成,從文字變成影像的過程,鳳儀完美地平衡著她的理性與感性(面對自己的故事,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啊),成就一部私密又處處顧及觀眾的動人作品。

過程中,亦師亦友的我們彼此分享許多關於創作,也關於生活。無論私下或公開,鳳儀也時常謝謝我對這部電影的幫助。但都是她在道感謝,我卻好像沒有反過來對鳳儀好好地說聲「謝謝」。我要謝謝鳳儀,讓我參與她人生如此重要的第一部長片。謝謝鳳儀,讓我首次擔任監製的作品就這麼的優秀。參與《美國女孩》,我得到的遠遠比我付出的還要多好多。

謝謝鳳儀,for everything。



《美國女孩》讓我想起,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
——詩人.林婉瑜


看《美國女孩》讓我深有同感,做母親難,做女兒也好難。
看《美國女孩》讓我想起自己跌跌撞撞的成長過程。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境遇的變遷」:母親從健康到癌症;女兒從享受美國校園生活到面對台灣體罰教育;父親從好幾年獨居到迎回心情糟糕的返台家人;大環境從平靜無波到SARS之亂。

電影勾起了我自己的成長回憶,記得國一下,轉學到會體罰的私立國中,那幾乎是最慘澹的年歲。
那時我聽過最傷人的話是:「成績那麼爛過什麼生日!」出自我母親口中。那一年,父母只幫妹妹過了生日,沒有幫我過生日。現在回想起來,我的成績並不是在班上的後段,只是,和每次都是第一名的妹妹比較起來,不夠好。
那年代的父母,經常有一種「我們家小孩如果有什麼不對,老師儘量打沒關係」的共同態度。我曾經因為自習課發呆,被導師殺雞儆猴叫到講台上,背對同學,在小腿上又狠又重打了三大板!每天穿著夏季制服短裙,小腿上的瘀青兩三個禮拜才消退。
某天早上,上學前我猶帶著,前一晚和母親齟齬衝突的不快,她交給我一把零錢讓我帶去學校,我用力把錢擲到牆角,她憤怒地打了我一巴掌。那天中午在學校,導師說,母親來學校找她,擔心早上打得太重,我耳朵有沒有受傷。
因為母親的粗線條,她從不理解,那樣的方式,對我而言是完全沒有用的。
這些貶低和高壓的方式,母親應該只是覺得,她採用了激將法。但自尊心強烈、倔強好強的我,只想逃走、只覺得恨。

現在回想起來,我仍然不會說,母親不愛我。在我十五歲前,身為家庭主婦的母親每天都親力親為備好健康美味三餐,讓我擁有很好的身體底子,那何嘗不是另一種方式的愛?後來,有一個冬天,她開車到我住宿的高中,只為了送一件她買的外套給我穿。或者在我十八歲生日當天,她從台中搭車到台北我讀的大學找我,和我吃晚餐,並送我金飾慶祝我成年,這也是另一種方式的愛,不是嗎?

只是,因為國中時的許多衝突,往後,和母親的相處已是非常冷淡了。
事隔多年,我終於可以用大人的眼光,重新去回想和解釋成長過程的痛苦遺憾。

當我自己也成為母親,才發現,當母親真難。
當我面對外人或陌生人,至少可以直接地用尖銳語言把怒氣完整奉還給對方,但,當我面對的是自己的小孩,我經常在做的是收斂、隱藏,儘管不悅不爽,也把攻擊和怒氣降到最低。
其實,身為大人的我,難道不知道怎麼針砭錯處句句見血?只是,小孩若因我的話崩潰了,最後,後悔不已的仍會是我。
所以看到這個情節:芳儀對莉莉出言不遜而被宗輝痛打,最後反是莉莉哭著不捨地向芳儀道歉。
我實在是再認同不過。

家庭關係若即若離,無時無刻在「我」和「我們」之間遊走。
對立的「你我」,隨時可以成為並肩的「我們」。
並肩的「我們」也隨時可以成為,對立的「你我」。

姊姊讓妹妹被鎖在家門外,對立的你我。
不被女兒理解的莉莉,在親師座談會挺身為芳儀說話時,和芳儀成為了「我們」。
一起吃冰淇淋回憶美國時,母女三人成為「我們」。

過往,影劇中,家庭的場景常有一種讓人出戲的刻板印象代入,或者莫名的客套虛假。
有時,我邊看邊在心裡吶喊:「難道感情戲(愛情戲)才是重點!?家庭戲不應該那麼浮面啊!」

導演兼編劇阮鳳儀,用剔透的眼細膩的心、靈巧布局創造了劇中一家四口,觀影到後來,觀眾似乎成為這個家中的隱形房客,看家庭小劇場日日上演,對每個家庭成員的心情都懂、都收納。
最後,莉莉那句「很愛很愛」擊中了我的淚腺。所有衝突、反感、憤怒、攻擊、自傷、忍耐、委屈、嘗試,都是出自「很愛很愛」,都是因為「很愛很愛」。

欣喜出現了一部清新深刻動人的電影,也很期待鳳儀未來的新作。


我很久很久,沒有進電影院看戲了
——作家.廖瞇


我很久很久,沒有進電影院看戲了。一方面是因為現在住鹿野,更大的原因是,我越來越少主動去人多的地方。去人多的地方多半是因為工作需要,或什麼什麼原因必須。而看電影更是,近年來我都是在家看電影,窩在小小的房間,看電影時可以隨自己的狀況情緒起伏,不需顧慮身旁的陌生人。

所以,今年去到金馬影展看《美國女孩》是機緣,但除了機緣還要有那麼一點「想要」。在收到《美國女孩》劇本書的編輯邀約看戲時,當時我想,我人又不在台北,實在很難特地北上看電影,而且就算想看,之後有機會在家看就好了。而後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因為工作需要北上,發現電影上映時間就在工作的前兩天,「要答應嗎?要答應嗎?」這個巧合讓我思考答應的可能性。雖然覺得時間似乎可以安排,但我好像有點怕去戲院看這部電影,因為它是導演阮鳳儀的親身故事,它在講家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我怕它講得太深刻令我在戲院情緒失控,另方面又怕萬一我沒有被擊中而無法寫序,那不是很失禮?

觀影後的結果是前者。傷腦筋,那眼淚真的是再多一點鼻涕就會出來,就必須換口罩的地步。電影結束後在跑片尾字幕時,我根本沒辦法看。我把眼鏡拿下來,哭那種沒有聲音,卻一直流出來的眼淚。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眼淚,我也在想。我的問題就是會忍不住一直想,一直想要用腦袋想,但為什麼我不能好好的哭就好了呢?我突然想到我哭成那樣很有可能是,我弟過世時我沒有在第一時間大哭。我一直沒有大哭,所以現在眼淚分散從別的時候跑出來。

電影快結束時,有一幕是女兒躺在媽媽的腿上,媽媽幫女兒掏耳朵。媽媽對女兒說:「媽媽好愛妳,妳知道嗎?好愛好愛。」

我想到我弟將離開世界而我們卻不知道的那天早上,我媽說她抱著弟弟。我想著弟弟已經多久沒有讓人碰到他了,我想著媽媽已經多久沒能抱自己的小孩了。那樣相似的姿勢,孩子的頭枕在媽媽的腿上。媽說弟弟一直不願意去醫院,但最後靜靜的躺在她的腿上,讓她抱著。

我想起我跟爸爸在家裡的房間,等醫院的電話。因為新冠肺炎的緣故,就算進加護病房後家屬也不能在醫院陪病。那天凌晨四點多,我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說弟弟入院,原本以為只是要進院治療,而第二通電話變成進了加護病房,「可能一週,也可能這幾天,」爸在電話中這樣跟我說。我買了車票趕緊從台東回高雄,卻只能在家裡等候。晚上八點,醫院來了電話發病危通知,要我們隨時有心理準備,可能就是今晚。電話掛掉後,爸爸靜靜地說完醫院交代的話後回到房間,過了一會我聽到像是笑聲的聲音,後來才發現那是爸爸在哭。

我好像沒有聽過爸爸哭。印象中爸爸沒有在我面前哭過。爸爸可能太久沒有哭了,他哭的聲音像是在笑。

所以當我看到演爸爸的莊凱勛,在獲知小女兒只是一般肺炎而不是感染SARS後,那因為壓力放下之後在樓梯間的大哭,我的眼淚就直直地掉下來。我忍不住想到我爸。現在回想竟然那樣巧合,戲中的小女兒因為SARS疫情必須被隔離,而我的家人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無法陪在弟弟身邊—那種處在害怕與擔心,卻又必須與家人分開的處境,這種相似讓我幾乎無法停止自己的眼淚。

我好像寫太多自己的事了。這是《美國女孩》劇本書的推薦序,我卻寫了那麼多自己的事。但之所以推薦就是因為共感,共感就是彼此經驗與感受的連結。《美國女孩》的故事很簡單,它想說的是家庭裡的「每一個人」之間那複雜微妙的感情。不只是女孩芳儀,還有媽媽,還有爸爸,還有自己的手足。我看到媽媽林嘉欣做化療時,那個必須忍受身體不適和心理不安的表情,就想起自己的媽媽在忍受暈眩時的表情。我想起弟弟與媽媽之間的爭執,弟弟生氣媽媽為什麼不能對自己再好一點?我看著媽媽林嘉欣打果汁,就想起我媽媽切水果;媽媽會把家裡的水果都切好放進小盒子裡,讓我回老家時早上起床吃早餐時就有得吃。我看著媽媽林嘉欣因為身體不舒服而鬧脾氣,「你們都不要做,我來……」就想起我媽也會鬧脾氣,而作為女兒的我和作為她伴侶的我爸卻無法體諒的說:「有什麼事不能好好講嗎?」

好多好多的細節,好多好多的連結點,包括,「我希望你好,你為什麼不能聽我的呢?」在戲的後段,我看到了馬的隱喻。但這就不說破,留待讀者與觀眾自己去看。

電影結束後,我與編輯見了面。我說我能寫序,跟她要了劇本書檔案。劇本書與電影不同在,讀者必須去揣摩對白,也能藉此感受演員從文字劇本到演出所做的努力。書中還有編劇阮鳳儀與李冰分享劇本如何成形的過程,也讓我藉此思考紀實故事改編為電影,那中間的距離與變化。而無論那中間的距離與變化如何,《美國女孩》之所以能打動我,是因為那裡面真實的情感,以及演員感受到那真實情感後,替角色所注入的靈魂。


點字成靈:美國/台灣女孩的乒乓實戰
——知名影評人.藍祖蔚


面對劇本書,總是猶疑著要先看?抑或看完電影再看?

30年前先讀了《悲情城市》劇本書,再看電影,儼然兩個世界,一度迷航在字裡行間,沒能理解劇本與電影的龐大落差:電影拍出了很多書中難盡的時空滄桑,劇本多了很多電影潛入水面的生命細節。然而,電影究導演說了算,劇本只是個過程,侯孝賢悄悄擦乾吳念真與朱天文的汗水,換上自己的體悟與再現。

《美國女孩》不然。

阮鳳儀是編劇(還有一位協力執筆的李冰),亦是導演,更是自傳故事的分享創述人,雖然劇本歷經十八稿,從最後刊印的劇本比對電影,忠實度與還原度都極高,細讀劇本宛如再一次重看了電影。當然,也因為重讀才得以發覺電影增加或消減了哪些部份。畢竟劇本只是骨架,拍攝時的場面調度或演員表演,不管來自即席創作或機動調整,創作團隊當下的靈光閃動除了為電影加肉添血之外,還多添了幾分靈氣。

例如,散居台美兩地多年的夫妻再度同床,太太先去洗澡,疲累丈夫躺在兩片枕頭上睡著了,太太的枕位是空的,顯然,他早已習慣太太不在家,習慣獨霸床位。等到丈夫起身洗澡去,太太嘆口氣,抽出下面那一枕來睡,上面那一枕有丈夫的溫度、髮油和口水氣息,或許是嫌不乾淨,或許是分隔多日後有了生份間隙了。生活中的小細節、小心思在演員詮釋下,電影生命在字裡行間中流瀉出極其纖細的活力。

例如,電影中的父女相逢,是從口哨聲音開始,結局亦在父親的口哨聲中再次團圓。劇本有團圓的欣喜,唯獨少了口哨。沒有,不影響理解;有,則是聲影魔法的傲入展示:口哨聲的首尾呼應,家的意象就更鮮活。劇本沒能兼及的細節,在拍攝或後製現場都加足了馬力。

當然,劇本書也提供足夠資訊,讓電影中驚鴻一瞥就掠過的畫面,留下更多耐人咀嚼的註解。例如,媽媽曾在芳儀的課本中發現了一匹又一匹的馬兒描圖。書頁翻動時,馬兒有如跑馬燈在書頁上跑著,然而芳儀同學思婷的國文課本上有著什麼塗鴉?坦白說,觀影時我來不及注意。但是劇本告訴你,思婷課本上的作者肖像都被塗鴉成不同世界足球賽的明星:李白成了貝克漢、杜甫成了外號「外星人」的羅納度……阮鳳儀在劇本中留下這些文字,對於表演者或讀者都是關鍵的青春素描,看了就懂,難以言宣或者放不進電影的青春心緒,都在文字見證下,有了呼吸。

這場戲同時提供從聲音中得著的想像:芳儀向出借課本的思婷說了聲「謝謝」,思婷也回了句「You’re welcome.」中文謝,英文答,兩位女孩用對方最能理解的語言來溝通。文化位差、心理預期,就在她們乒乒乓乓的言語互動中讓人會心一笑。然而,思婷的台式英語,比對芳儀姊妹的美式英語,不論是姊妹分享心事的英語交心,或是母女用英文回嘴爭吵的自然反射,不經意就脫口出口的美式英語,你更加確信「美國女孩」的聲音表演讓角色的真實度更加立體,那亦是看過電影的你,再回頭細讀劇本時,必然會唇角上揚的原因。

芳儀與馬的對話是全片畫龍點睛的關鍵戲。劇本用一行交代坐上公車要去馬場的芳儀看著大腿上的瘀青,然而電影中,你另外看見了車窗上「緊急出口」的四個紅字。這是公車上一定都有的逃生警語,然而選用這面窗做背景,不論是偶然或巧合,都強力點出和爸媽嘔氣的芳儀急尋出口的「逃生」心情?劇本畫龍,導演導睛,觀眾只要瞄一眼就通透了。

接下來,劇本描述馬兒「來回踱步,就是不讓芳儀套上韁繩」,芳儀(近乎哀求)地說著:「Take it!」,最後則是「馬兒與芳儀對視,眼神盡是溫柔」。光是「溫柔」一詞,就已標示出這場戲有多難拍。據說,阮鳳儀原初還有讓芳儀上馬墜馬的情節,基於安全考量最終刪除了,最終的處理既簡約又動人。從第一稿到第十八稿,電影終究長成了如今的模樣。即使我只能約略比對,卻也依舊可以「腦補」鳳儀沒能放進劇本的章節,但我依舊好奇,想看看她的「原稿」究竟如何處理少女從期待到失落的人生跌撞?

我慶幸自己先看了電影,才讀到劇本。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PLAY BACK之旅,慢慢讀,細細看,觀影時有過的悸動與歎息,再次回來相聚。如果,你先讀到書,相信我,你一定會想要看看導演如何點字成靈。
《美國女孩》是阮鳳儀的青春告白,而你我剛巧也走過她的那個年代,看過相似的風景,即使我們只是路人甲,即使我們只是「死台客」,她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對於「幕後創作」的承諾。電影的魔力從來不只在銀幕上呈現的短短兩小時,而是來自於拍攝現場那數百人共同努力的結晶。我對電影美術設計特別有興趣,像是場景的選取、道具的陳設,這些細節是如何服務於角色的心境轉折?例如,主角從一個比較傳統的環境搬到充滿美式自由氛圍的空間時,那個視覺上的對比能否強烈地傳達出她內心的躁動不安?再者,選角過程也令人神往,究竟是誰決定了飾演這些複雜角色的演員?他們的表演與劇本原始的設定之間,產生了怎樣有趣的化學反應?我希望書中能有扎實的訪談記錄,讓這些幕後英雄發聲,讓我們明白,一部好電影的誕生,絕不是單靠一個天才就能達成的奇蹟,而是一場極度精密的工業與藝術的協作。

评分

從台灣觀眾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於美國文化既熟悉又遙遠,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好萊塢的濾鏡來理解「美國夢」,但這本書如果能呈現出《美國女孩》在處理文化差異時的細膩度,那會非常有啟發性。我不希望看到的是那種扁平化的、為了迎合西方觀眾而刻意簡化的敘事。我更期待看到劇組如何處理語言上的斷層——當角色在講英文、中文、還是帶有口音的「中式英文」之間切換時,這種語言的流動如何體現了身份的邊緣性?劇本裡的每一個詞彙,是不是都經過了深思熟慮,用以反映出移民家庭在溝通上的失落與重構?如果能配上一些早期分鏡草圖或場景調度說明,我想更能領略到創作者如何試圖在兩種文化土壤中,找到一個既地道又具普世共鳴的敘事錨點。

评分

老實說,台灣現在越來越多關注本土創作,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好的參照系來提升我們的視野。《美國女孩》這樣探討特定族裔群體在跨文化環境下掙扎的故事,其敘事手法和影像語言,很值得我們借鏡。比起單純的影評,我更看重這種「創作全書」所提供的技術細節。例如,燈光設計如何輔助烘托角色的孤立感?剪輯的節奏在處理閃回片段時,如何與當下的戲劇張力保持同步?這些都是構成電影美學的基礎元素。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技術性的圖表或圖解,解釋某些關鍵鏡頭的運鏡思維,那就更完美了。總之,我期待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紀念品,而是一本能夠在未來創作過程中,隨手翻閱、隨時汲取靈感的實用指南。

评分

這本《美國女孩:電影劇本與幕後創作全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畢竟「美國女孩」這個詞彙本身就承載了許多複雜的文化意涵,它可能是關於成長的酸甜苦辣,也可能是對身份認同的追尋與掙扎。我特別期待能從劇本本身看到創作者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劇本的結構、人物的對白,有沒有捕捉到那種獨特的「在美華人」或「亞裔移民二代」在文化衝擊下的微妙情感。電影的劇本往往是整個創作的骨架,理解了骨架,才能更深入地欣賞後續的燈光、攝影、美術如何為這個故事添磚加瓦。我希望能看到劇本在不同階段的修改痕跡,那些被刪減的場景或對白,或許更能揭示導演與編劇在創作過程中經歷的拉扯與取捨,這對任何想踏入影視創作領域的人來說,都是無價的教材。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劇本如何回應或挑戰了主流社會對「美國女孩」的刻板印象,那肯定會是一部極具價值的文本。

评分

這本「全書」的厚度與內容的廣度,讓我立刻感受到這是一本嘔心瀝血的作品,而不只是單純的電影側寫。特別是針對劇本創作的章節,我非常好奇編劇在面對題材的敏感性時,是如何拿捏平衡的?畢竟探討成長、家庭壓力、以及文化歸屬感這些主題,很容易走向過度煽情或說教。如果劇本能保持著一種克制而真誠的語調,那才是真正高明的編劇技巧。我希望看到關於「結構」的分析,電影的起承轉合是否遵循了經典的三幕劇結構,還是在某些地方進行了顛覆性的嘗試?這種結構上的選擇,對觀眾的情感投入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編劇「當時的想法」筆記,那對我這種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打開了一扇通往專業殿堂的窗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