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睿文
图书标签:
  • 贾樟柯
  • 电影
  • 访谈
  • 纪录片
  • 中国电影
  • 独立电影
  • 电影理论
  • 文化研究
  • 艺术
  • 导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賈樟柯善於用鏡頭記錄時代中小人物,敘述在超現實的經濟運動中普通人的悲歡離合,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

  本書是著名華語電影研究專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對賈樟柯電影的訪談錄,以年代為序,探討了從《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10部重要的電影,也是賈樟柯電影人生的整體梳理。書中,賈樟柯親述從汾陽走向世界背後的動人經歷,分享每一部經典作品背後的傳奇故事、創作緣起與理念;記錄各個創作時期對電影的探索與思考,對於社會、現實的關懷和反思。通過訪談文字,可以看出賈樟柯對電影美學的見解、對創作理念的闡述、對電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見一代電影導演的成長之路。

  台灣版特別收錄賈樟柯針對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線上訪談紀錄,為近30年的電影人生下一註腳。

  本書為「白睿文訪談錄」系列書之第一本,該系列收錄白睿文多年來訪問華文世界影人、作家與文化人的訪談菁華,預計將陸續出版:《丑角登場:崔子恩的酷兒影像》、《自由光影:中國獨立電影人對談錄》、《字裡行間:華語作家對談錄》與《畫外音:當代華語影人對談錄》各書。

本書特色

  ★由知名漢學家白睿文與賈樟柯對談,回顧賈樟柯近30年的電影經典作品,梳理他從山西汾陽出發的電影人生。
  ★台灣版特別收錄賈樟柯2020年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最新訪談紀錄。

各界推薦

  林文淇(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前國影中心執行長)
  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
  陳儒修(電影學者、政大廣電系專任教授)
  楊小濱(詩人、評論家、中研院研究員)
  (按姓氏筆畫排列)
  齊聲推薦
电影的语言与地域回响: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独立电影的思辨录 书名:《银幕之外的低语:中国独立电影的城市景观与民间叙事》 作者: [此处留空,以体现本书的客观研究性质]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避免关联到特定出版机构] 页数预估: 600页 --- 内容简介 《银幕之外的低语:中国独立电影的城市景观与民间叙事》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导演的自我剖析或传记式叙述,而是一部深入考察二十世纪末至今,中国独立电影运动的文化地缘、美学转向以及社会功能的重要学术论著。本书以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梳理了在体制外寻求表达的中国电影人,如何通过他们的影像实践,构建起一套对快速现代化进程中,被主流话语遗漏的社会现实的深度感知。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国独立电影的真正力量,并非仅仅存在于其批判性的姿态,而在于其对“在场感”(presence)的独特捕捉能力——即如何将特定地域的物质环境、地方性的语言习惯,以及边缘群体的日常生活肌理,转化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电影经验。 第一部分:地貌与光影的拓扑学——城市化浪潮下的空间政治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裂变时期,电影镜头如何介入和记录急速重塑的地理空间。《银幕之外的低语》首次将“空间拓扑学”引入中国独立电影研究,探讨了从北方老工业基地的衰败景象,到南方新兴都市的霓虹迷宫,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电影的节奏与叙事结构。 铁锈地带的慢镜头: 分析了在东北、内陆省份等“被遗忘的”工业城市中,电影如何利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表现时间的停滞感与物质环境的压迫性。重点考察了建筑遗产的消亡与个体身份的重构之间的复杂张力。 新城区的失语与景观的异化: 审视了在深圳、上海等快速扩张的超级都市中,独立影像如何反抗官方宏大叙事的“奇迹叙事”,转而关注在玻璃幕墙下无所适从的外来务工者、城市边缘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以及空间符号的迅速贬值。 乡土的地理断裂: 区别于传统上对乡土的田园牧歌式描绘,本书研究了独立电影中“回归”叙事的失败性——个体从城市返回乡村后,发现文化语境已然断裂,传统关系网络崩塌的现象。 第二部分:非正式的档案——民间记忆与失落的口语史 本书将独立电影视为一种“非正式的历史档案”的创建过程。它关注那些未被国家主流历史书写所采纳的民间记忆、地方传说和微观生活史。 “说”与“不被允许说”: 深入分析了独立纪录片中“访谈”的艺术与伦理。研究了受访者在镜头前如何重述创伤、抵抗审查,以及语言本身在不同地域间的细微差异如何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政治抵抗。尤其关注了对手写信件、口述史料的电影化处理。 身体政治与劳动美学: 探讨了体力劳动者、底层手艺人等“被屏蔽的身体”如何在影像中重新获得能见度。这部分研究了电影如何捕捉非标准化的劳作节奏,以及身体疲惫、疾病与生存韧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了一种与好莱坞式“英雄叙事”完全对立的“谦卑美学”。 代际间的沉默鸿沟: 分析了在社会变迁速度极快的背景下,父辈与子辈在价值观、审美偏好和生活经验上的巨大差异如何通过家庭叙事被捕捉。许多作品不再试图弥合鸿沟,而是将这种“沉默的共存”作为一种当代中国的基本现实呈现。 第三部分:技术与体制的边界——独立制片生态的物质困境 《银幕之外的低语》也致力于对中国独立电影的生产机制进行物质层面的分析,考察技术限制如何反向塑造了美学选择。 低保真(Lo-Fi)的美学驱动力: 考察了早期DV、业余设备的使用并非完全出于经济原因,而是逐渐演化成一种主动拒绝高光泽、强调颗粒感和现场感的风格选择,以匹配其所记录对象的粗粝现实。 循环与存续的策略: 详细梳理了独立电影在缺乏稳定发行渠道的情况下,主要依赖影展、地下放映、网络社群传播的模式。分析了这种“游击式”的放映网络如何反过来强化了作品主题中的反体制、边缘化的特质。 影像伦理的模糊地带: 讨论了在没有健全法律框架保护的情况下,独立电影制作人在处理敏感题材时所面临的自我审查、与被摄者的关系维护,以及作品如何在“完成”与“暴露”之间寻求微妙平衡。 结论:未来的“在场” 本书最后总结道,中国独立电影的意义,不在于其是否能成为主流市场的一部分,而在于它持续地作为一种“必要的回声”,记录了社会结构转型中最脆弱、最真实的声音。这些影像碎片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多义且充满张力的当代中国肖像,迫使观众正视银幕光影背后那些持续回响的、关于身份、空间与历史的低语。本书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具空间意识和物质关怀的分析框架,超越单纯的“艺术性”或“政治性”标签的二元对立。 --- 目标读者群: 电影研究学者、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人员、对当代中国文化和独立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睿文(Michael Berry)


  1974年於美國芝加哥出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教授兼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

  著作包括《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5;麥田,2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8;麥田,2016)、《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英國電影學院,2009;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印刻,2014;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編著包括《霧社事件:台灣歷史與文化讀本》(麥田,2020》《重返現代》(麥田,2016)、Divided Lenses(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16)。

  中英譯作包括王安憶《長恨歌》(2008)、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2003)、余華《活著》(2004)、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2000),舞鶴《餘生》(2017)以及方方《武漢日記》(2020)。2009年獲得現代語言協會(MLA)最佳翻譯獎的榮譽提名,曾擔任金馬獎評審(2010、2018)、紅樓夢獎評審(2012-2018)和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展(2013)評審。也曾為《新京報》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撰寫專欄。

图书目录

總 序 談中得來
寫在前面|戴錦華

前 言 從汾陽到世界/賈樟柯談賈樟柯
汾陽光陰 成長背景/流行音樂/學生電影/合作夥伴
光影故鄉 《小武》(1997)/《站台》(2000)/《任逍遙》(2002)
廢墟世界 《世界》(2004)/《三峽好人》(2006)
社會正義 《二十四城記》(2008)/《天注定》(2013)
重回江湖 《山河故人》(2015)/《江湖兒女》(2018)
光影之道 學習經驗/《小山回家》/開頭的美學/電影大師班
尾 聲 中國文學/農村經驗/《一直游到海水變藍》(2020)

賈樟柯作品年表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55584
  • 叢書系列:白睿文訪談錄
  • 規格:平裝 / 254頁 / 17 x 23 x 1.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總序

談中得來
白睿文


  二十多年以來,除了學術研究和文學翻譯之外,我的另外一個學術方向就是文化口述歷史。初始的動機是因為我發現我所研究的領域特別缺少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當時除了記者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文化事件或為了宣傳一部新作品以外,比較有深度而有參考價值的口述資料非常少。但不管是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或從教學的角度來考量,我總覺得聆聽創作人自己的敘述,是了解其作品最直接而最有洞察力的取徑。當然除了作品本身,這些訪談錄也可以幫我們理解藝術家的成長背景、創作過程,以及他們所處在的歷史脈絡和面臨的特殊挑戰。

  當我還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便已經開始與各界文化人進行對談或訪問。一開始是應美國《柿子》(Persimmon)雜誌社的邀請,他們約稿我訪問資深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中國作家徐曉等人。我後來在紐約經常被邀請替很多大陸和台灣來的作家和導演擔任口譯。跟這些創作人熟了之後,除了口譯我也開始私下約他們談;這樣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訪談旅程就開始了。我當時把我跟侯孝賢、賈樟柯等導演的訪談錄刊登在美國各個電影刊物,包括林肯中心電影社主編的《電影評論》(Film Comment)雜誌。後來這些訪談很自然地變成我學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是我出版的第一本對談集,該書收集了我跟二十位資深電影人的對談錄。後來又針對侯孝賢導演出了一本長篇訪談錄《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實際上,從1998年至今,我採訪各界文化人的計畫一直沒有間斷,從導演到作家,又從音樂家到藝術家,一直默默地在做,而且時間久了,就像愚公移山一樣,本來屬於我個人的、一個小小的訪談計畫,漸漸變成一個龐大的文化口述史項目。之前只刊登有小小的一部分內容,它就像冰山的一角,但大部分的口述資料一直未公開曝光,直到現在。

  這一套書收錄的內容非常廣泛,從我跟賈樟柯導演的長篇訪談錄到崔子恩導演對中國酷兒電影的紀錄,從中國大陸的獨立電影導演到台灣電影黃金時代的見證人,從電影到文學,從音樂到舞蹈,又從建築到崑曲。希望加在一起,這些採訪可以見證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社會和文化轉變。它最終表現的不是一個宏觀的大歷史,而是從不同個人的獨特視角呈現一種眾聲喧嘩,百家爭鳴的文化視野。雖然內容很雜,訪談錄的好處是這個形式平易近人、不加文飾,可以深入淺出,非常直接地呈現創作人的創作初衷和心路歷程。從進行採訪到後來的整理過程中,我始終從各位前輩的創作人身上學到很多,而且每當重看訪談錄總會有新的發現。因為秀威的支持,這些多年以來一直放在抽屜裡的寶貴的採訪資料終於可以見天明。也希望台灣的讀者可以從這些訪談中獲得一些啟發。

  生命一直在燃燒中,人一個一個都在離去。我們始終無法抓住,但在有限的人生中,可以盡量保存一些記憶和歷史紀錄留給後人。這一系列就是我為了保存文化記憶出的一份小小的力。是為序。

寫在前面

戴錦華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或許會在不期然間顯影一種與中國電影相關的刻度。於2020年,這個尚未完結的、注定要被記憶和書寫的年份。

  這是一次在交談中講述、回溯中獲得的導演的故事:他的個人故事──盡人皆知,亦無人知曉;他的創作生命──鏡頭前的裸露,銀幕後的祕辛。賈樟柯的電影,自20世紀末端逶迤鋪陳,以一個連續的軌跡,穿行過21世紀最初的二十年。自「獨立電影」的倔強、青澀與才名到崛起的中國電影業巨無霸中的平行座標原點。這也是一個在對話中顯露出形態和內涵的故事:關於電影、關於藝術、關於創作與選擇,關於生命之河的急緩、匯流、蜿蜒與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在這世紀更迭的數十年間,賈樟柯電影印刻了今日中國電影的特定線索:從無緣中國電影院線、機構,唯有撞擊、穿過歐洲國際電影節的「窄門」,到繼張藝謀、張元之後長久地成為國際藝術電影視野中的「中國電影」的別名,再到復興的中國電影市場上的種種相遇與衝撞,及至今日成為中國電影的一種高光與肌理。然而,賈樟柯的意味並非旨在標識不同的文化、電影歷史的不同時段,亦非描刻或明確那一系列曾暫存於中國電影的座標中的二項式:藝術/商業、國際電影節/本土市場、都市/鄉村、超級大都市/內陸小城、「普通話」/方言、獨立/機構、「作者」/類型(電影)、紀錄/虛構(電影),而在於他的電影執著一如他自覺且靈活的滑動。與其說他標誌或清晰了那些的二元組,不如說他的作品序列始終在碰撞、劃破那些彼此對立的、看似堅固的分野與「斜槓」。似乎已是定論,賈樟柯是一位中國的「電影作者」,但他卻並不執著於自己的風格標籤。他不間斷地令自己於中國、世界上的遭逢成為了電影,他亦令電影的邊際悄然延展。賈樟柯的「汾陽」因而個性分明又圓融豐滿。這令《賈樟柯談賈樟柯》變得格外有趣。

  在白睿文所記錄和寫就的這部訪談錄裡,有由外及內的目光凝視:望向中國、望向電影、望向藝術、望向賈樟柯;由內而外的應答與回望。白睿文注視並傾聽,他努力捕捉並分辨著其中的「口音」:中國的口音或山西汾陽的口音?似乎他所關注的,更多是個人、藝術、電影與風格的口音。賈樟柯的「口音」或聲音。因為推動並支撐著訪談者的,是關於電影藝術、藝術電影、電影作者或曰電影藝術家的知識系譜。其中,賈樟柯在回應並回憶:片場的時刻與生活的時刻,選擇或偶然,理解或誤讀。因此,在此書的問答間,有對藝術/電影藝術的「信」與「疑」,有學者對藝術家/作者/導演的愛重,有創作者對研究者的答疑,亦有電影人與友人間的戲謔、調侃與默契。此間,無疑有「內」與「外」之間的錯位與流轉。望向賈樟柯的電影,不僅是望向小城汾陽,也是凝望當代中國的一處內部:國際大都市側畔的城鎮中國,其間無名的小人物或流動中的勞動者;然而,那從不是異地或別處,自賈樟柯電影序列的開啟,那便是在中國的激變與全球化的「大遷徙」間流動、溢出「內部」,來自汾陽朝向遠方、他鄉的動態畫卷。此書或許成了多重「外部」與「內部」間的對話與注視。這不只是美國中國學學者對中國導演的矚目與提問;也是多重「內部的外部」與「外部的內部」的顯現。猶如《三峽好人》裡盤旋不去的飛碟,或填裝於主題公園彈丸裡的「世界」。世紀交臂而過的特殊段落,中國現代化百年的尖峰時刻與幕間轉場。此間,「西方」已不僅是地理的遠方,同時在文化自我的深處;中國不再是歐美主導的空間的「別處」,也是現代主義世界的前沿。對話的形態間,交錯的目光裡,汾陽的故事從來都是中國故事,也是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故事。一如從站台間走出、行過的人們,在四川奉節的崖壁下走去「山西」的礦工,在現代都市裡流轉的江湖兒女,或繫在頸間卻失落了家門的鑰匙……

  也許,在世紀之交中國的文化史與電影史裡,賈樟柯和他的同學們、同代人在自覺與不自覺間實踐了中國電影敘述的一次轉移:由「第五代」的空間、儀式美學中歷史祭典到歲月、時光、流動、漂泊的生命;其後面是關於凝滯的中國時間想像與加速度超現代的現實辨認間的變換。當然,賈樟柯也試圖穿過時間的暮靄舊日的碎影,但他影片中奔湧向前的時光之河,似乎更適合於從未來方能截取其呆照。賈樟柯講述,儘管他並非一個老派的說書人。在此書間,是他對自己電影講述的講述,是他對白睿文發問的回答、自陳,間或有閃避,有隱約的反詰和自辯。電影的時間和被述的時間,世界時間鏈條的接續與裂隙的再度隱現。

  2020年,新冠疫情的魔影仍在世界徘徊不去,我們於再啟現代的時間之際。一本關於電影的對話,安放在一個尚未分明的斷痕之上。一份對電影這一「記憶裝置」的記憶。

  *戴錦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作包括《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性別中國》、《昨日之島》、《經典電影十八講:鏡與世俗神話》、《電影理論與批評》、《浮出歷史地標:現代婦女文學研究》等書。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口音」二字,讓我聯想到聲音設計在賈樟柯電影中的重要性。他的電影畫面常常是低飽和、靜謐的,但那種環境音、生活化的對白聲,總能一下子把你拉進那個場景。如果這本書真的深入探討了「口音」這個概念,我想它可能不單指方言,而是指創作者在面對主流敘事時所發出的獨特「聲調」。也許賈樟柯會分享他是如何有意識地挑選那些「非標準」的聲音元素,來對抗被過度美化或政治正確化的「標準敘事」。對於我這個本身就喜歡研究台灣新電影(比如侯孝賢、楊德昌)的影迷來說,這種對地域性語言的堅持,是區分「匠氣」與「生命力」的關鍵。我猜測書中會有很多關於他與攝影師(例如范超)之間如何透過視覺與聽覺的緊密合作,去建構出他獨特的電影宇宙的幕後故事。這類技術與美學的結合,往往是讓書本變得「可讀」而非「可睡」的關鍵。

评分

坦白講,市面上關於知名導演的訪談錄或自述集多如牛毛,很多都淪為公關性質的宣傳品,讀起來索然無味,千篇一律地讚美自己如何「勇敢突破傳統」、「始終忠於自我」。因此,我對這本《電影的口音》抱持著審慎的樂觀。真正好的藝術家口述,應該是充滿自我懷疑與掙扎的,是那些在剪輯室裡徹夜難眠、與製片方激烈爭吵的時刻。如果賈樟柯能大方地揭露他創作上的「盲點」或「遺憾」,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的影評集。例如,他如何看待自己作品中的「非職業演員」現象,這背後除了寫實需求,有沒有更多關於表演與真實界線的哲學思考?再者,作為一位長期關注社會變遷的導演,他的視角是否也在隨著時代快速演進而產生了新的困惑?台灣的觀眾,特別是關心社會運動和底層聲音的朋友,都會很期待能從他身上找到一些跨越國界的共鳴點,看看在全球資本浪潮下,藝術家如何「保持清醒」而不被「馴化」。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有味道,那種帶點復古又透著一股文藝氣息的質感,讓人一翻開就覺得自己好像走進了某個老舊的電影院,空氣中瀰漫著膠卷的味道。書名《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柯》本身就很有意思,好像在暗示著這不僅僅是關於電影技術的探討,更是關於創作者自身如何透過鏡頭發聲的哲學思辨。我猜這本書裡應該會有很多關於賈樟柯早期作品的深度剖析,像是《小武》或是《站台》那種充滿時代烙印的影像語言。我想,能從他本人的口述中,直接聽到他對於那段艱困卻充滿生命力的創作歷程的看法,絕對是種享受。特別是對於台灣影迷來說,我們對賈樟柯的關注一直很高,他的鏡頭總能捕捉到華語世界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那種樸實、近乎紀錄片的寫實風格,跟我們這幾年在主流商業片中看到的很不一樣,很能引發共鳴。期待裡面能有更多關於他如何平衡藝術堅持與市場現實的真誠分享,畢竟在當代電影環境下,這是一個所有創作者都必須面對的難題。光是光是想像他坐在那裡,娓娓道來,就覺得這本書的重量感十足,絕非泛泛之談。

评分

老實說,我比較好奇這本「談賈樟柯」的書,它究竟是賈樟柯「說」了多少,又或者,是誰「聽」了,並且將其整理出來的?因為「談」這個動作,就意味著可能有大量的訪談紀錄、文字梳理,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再詮釋」。如果整理得當,這本書就能成為研究賈樟柯影像美學與社會關懷的權威文本;但如果只是零散的片段拼湊,那可能就會顯得有些支離破碎,失去了脈絡。我個人對他後期的作品,比如《三峽好人》之後的轉變特別感興趣,那種從極致的寫實逐漸過渡到帶有魔幻現實意味的敘事,背後肯定有非常複雜的心理和藝術動機在推動。台灣的文化環境跟中國大陸畢竟有別,但我們共享著類似的現代化衝擊,看賈樟柯如何從山西平遙出發,將地域性提升到世界級的普世議題,這過程中的思想鍛鍊,才是最寶貴的。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深入的「導覽手冊」,帶領讀者不僅是看懂他的電影,更能體會他拍片時那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執著。

评分

說真的,每次看到台灣出版社引進大陸重量級導演的相關書籍,總會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能一窺其思想的深度,害怕的是翻譯腔太重,使得原有的文學韻味盡失。賈樟柯的表達方式想必是內斂而有力量的,要捕捉到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對譯者是極大的考驗。我衷心希望這本《電影的口音》能夠找到一位既懂電影語言,又對當代中國社會脈絡有深刻理解的譯者。若翻譯能達到「信、達、雅」的標準,那麼這本書就能成為我們理解中國當代電影精神的一扇重要窗口。我們看賈樟柯,不只是看他拍了什麼,更是看在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裡,一個人如何堅守住自己對「真」的探尋。這種精神上的傳承和對話,才是這類書籍帶給讀者最深層的價值所在,遠超乎電影本身的故事內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