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電影研究1 : 異雜與求精

推進電影研究1 : 異雜與求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兵
图书标签:
  • 电影研究
  • 电影理论
  • 文化研究
  • 异质性
  • 精细化
  • 电影史
  • 视觉文化
  • 媒介研究
  • 学术著作
  • 台湾电影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鑑於數位電影時代中,電影與相關資訊在各種介面流動,電影院氣氛熱絡,臺灣的電影學術研究與出版顯得冷淸,本書為一思考性的電影刊物,主編暨作者群回應臺灣的21世紀是否需要深刻的思考與出版,以及臺灣電影本身的觀賞能力少了思考與討論的熱情下而弱化的現象,等等問題而出版,希冀成為一個電影研究的思想平台,呈現更多元異雜的學術的研究,進而有更多的電影學術同儕加入,成為一個專精的電影書系。
 
  推進電影研究的動力,是一種雜異化與純精化多重交互作用之下的一個電影本體論式當代思考與回應──《推進電影研究》的英文名為《Wipe, cinema study》。在電影技術中的Wipe是相當符合本書系的想法。Wipe在臺灣一般是被譯為劃接。它是一種轉場技巧,也是剪接技巧的演化方式。它在古典電影裡面有,在數位電影時代更為華麗。Wipe是指一個鏡頭從銀幕的一邊向另一端移動,在視覺效果上如同擦塗過前一個畫面。它適合用來結束一個影片段落,並且開始一個新的段落。編者寓意藉wipe的推動的力量,化作本書系的電影研究精神:從電影的觀看閱讀,轉場到深刻的研究沉思。

   在本書討論的內容涉及了電影明星、性別問題、電影與攝影靜照的時間性、電影的景框、臺灣紀錄片與家庭電影研究。電影研究面向多元異雜,然對電影研究上的追求精準卻也是本書作者們共同的研究動力。第一輯的《推動電影研究》共有八篇文章。七篇論文與一篇專訪,皆是首次以中文發表的新文章。由主編向臺灣的電影學者們邀稿,同時也進行學術規範下的匿名審稿,以及修改論文的過程,基本上是與學術期刊的編輯無異。本書的各篇論文,是各作者們在各自電影學術研究領域中的電影行程與路徑地圖。在各篇的不同論文中皆展示了作者們的電影研究觀點。透過這些不同的電影視覺切片,我們可以從中組織成一個本書特別的臺灣電影研究的移動疆界,看見河流與山脈的走勢。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推進電影研究1:異雜與求精》这本书的“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原因如下: 1. 信息限制: 我无法访问特定书籍的内部内容,因此无法准确地界定“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范围。任何试图描述“不包含”的书籍内容都将是虚构或不准确的推测。 2. 内容生成原则: 我的目标是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生成一个声称“不包含”特定书籍内容的简介,其核心是描述其他内容,但这种描述的有效性取决于对目标书籍内容的了解,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如果您需要一本关于电影研究的图书简介,但内容上需要与《推進電影研究1:異雜與求精》有所区别,请您提供以下信息: 您希望这本新书关注的领域或主题是什么? (例如:侧重于某一特定国家/地区的电影史、深入分析某一特定技术如CGI的应用、探讨电影与社会思潮的互动,或者聚焦于某位特定的导演作品集等。) 这本书的侧重点是什么? (例如:是理论性更强还是案例分析更丰富?) 只要您能提供新书的主题和核心关注点,我将非常乐意为您撰写一份详细、专业且富有吸引力的图书简介。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劉永晧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意義實踐與理論研究所電影暨美學博士(Pratiques et eories Du Sens),現任職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專任副教授。專研電影理論、家庭電影研究、日記電影研究、實驗電影研究,當代藝術研究等。著有專書《失衡的電影文本:王家衛電影分析》(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在場影像》(赤道出版社,2015)、《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左耳文化出版,2011)。

作者簡介

趙錫彥


  紐約大學電影研究博士,哥倫比亞大學Weatherhead東亞學院INTERACT博士後研究。曾任教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和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目前在泰國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 大學擔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華語電影、酷兒理論/媒體、獨立電影和紀錄片、電影史(學)、視覺/文化研究、跨國電影類型和作者,以及創意/媒體產業。著有專書Queer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language Film 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阿姆斯特丹大學出版社,2020) ,文章散見多個學術期刊和論文集。

蔡明燁

  英國里茲大學傳播學博士,曾在臺灣擔任研究助理、新聞記者、電視編劇等職,後曾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漢學研究所主任(2005–2007) ,現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2013年迄今)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2018 年迄今),並擔任《臺灣研究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總編輯(2018 年迄今)。她的研究領域以華語電影、媒體、科學與文化傳播為主。
 
趙庭慧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專任副教授,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學系博士,學術專長為電影美學、電影理論、電影歷史、性別研究與文本分析。早期是以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結合其他女性主義理論觀點,詮釋電影的影音美學辯證與解讀敍事形式結構,批判女性形象再現機制與論辯女性主體文化建構,並出版《敍事電影與性別論述》專書。而近期則是以跨性別理論轉向男跨女跨性別者電影研究,同時在指標性期刊上發表論文。隨後更進一步地以變性敍事概念結合其他變性情慾理論觀點,鑽研男變女變性者電影的探索。詮釋電影的影音美學辯證與解讀敍事形式結構,批判與論辯男變女變性者形象的再現機制、變性旅程、性別認同與主體建構的文化脈絡意涵,並已經發表論文在指標性期刊上。
 
林克明

  美國麻州大學安城分校傳播學博士,現任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當代電影、文化理論、影像理論及後人類理論等。西方理論部分,研究對象包括Lacan、Derrida、Deleuze、Zizek、Merleau-Ponty、Agamben 等人的論述。臺灣研究部分,則是從技術及形式的角度出發,解析當代臺灣電影作者的影像美學。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學術期刊,近日主要興趣為探討新影像技術對於當代影像的影響和衝擊。
 
陳斌全

  倫敦國王學院(KCL)電影研究系博士、倫敦大學金匠(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為紀錄片與電影及其製作實務、電影產業、電影美學、影像典藏與數位修復、社區影像教育,並有文化行政實務歷鍊。相關著作散見各報刊與電子平面媒體。2016至2019年,曾任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任內主持臺灣電影典藏與數位修復、電影教育紮根、電影與紀錄片海外推廣、重建影視聽史等多項國家級計畫,並監製《數電影的人》(2019)等紀錄片。常年於大學專任教職,現借調公部門,派駐海外從事文化外交工作,推動臺灣文化與藝術的國際交流。
 
李明宇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電影博士,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M.F.A電影創作碩士。現任職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短片《仍未到家》(Home Not Yet Arrived)入選2012年國際家庭電影日於義大利Bari展出、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Jeu de Paume)Faux Amis單元,短片《回家》(Going Home)入選參加國立臺灣美術館「家—2008台灣美術雙年展」、法國克萊蒙.費朗VIDEOFORMES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法國第26屆Festival Tous Courts國際短片競賽「日記」(Journal Intime)單元、瑞士洛桑地下電影音樂展(LUFF)國際實驗短片競賽。2007年短片《時間變奏曲》(Time Variations)入圍義大利Imaginaria Film Festival並獲得Videoart Experimental競賽類「評審特別獎」。出版專書《台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
 
王兵

  生於陝西,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觀照中國底層百姓的寫實生活。2003年以超過九小時的史詩般紀錄片《鐵西區》成為代表性的中國獨立導演,作品包括《和鳳鳴》、《三姊妹》、《無名者》、《父與子》、《採油日記》等,2017年以紀錄片《方繡英》拿下盧卡諾影展金豹獎,2018《死靈魂》入選坎城影展。王兵受到西方評論家的好評,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中國藝術家、紀錄片及電影導演之一,電影屢次在國際重要影展獲獎,多次入圍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柏林影展三大國際影展。2004年選入成為坎城影展「電影基石」傑出導演,2006年獲得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12年獲得巴黎第八大學的電影榮譽博士,2014年受邀參加上海國際藝術雙年展。2016年,美國舊金山CCA Wattis Institute舉辦「王兵:三個肖像」個展。2017 年獲得荷蘭EYE博物館藝術及電影大獎,並作為卡塞爾唯一邀請的中國藝術家,在文件展中舉辦個人作品回顧放映。
 

图书目录

作者介紹 7
主編序:電影研究的異雜與求精 劉永晧 15
作者演繹,酷兒時空:楊凡電影研究 趙錫彥 23
「林青霞」初探:二十世紀港臺電影明星的產製與消費 蔡明燁 45
跨性別電影《女朋友的女朋友》:跨性別認同、多樣情慾與另類家庭 趙庭慧 67
電影中的照片性: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的《二十四幀》 林克明 121
影像的鑲嵌與界限:分析蔡明亮電影《不散》 劉永晧 157
1990 年代中期至 2000 年中期臺灣獨立紀錄片歴史發展之特徵 陳斌全 183
家庭電影作為一種敘述策略 李明宇 211
電影的特殊狀態:王兵專訪 王兵、劉永晧 24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221924
  • 叢書系列:推進電影研究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外皮設計就蠻吸引我的,那種帶點復古又很知性的風格,讓我覺得這不是一本隨便出刊的書。我平常自己也會看一些比較硬核的電影理論,但很多時候,那些書讀起來就像在啃石頭一樣,枯燥乏味。不過這本,從目錄看起來,就感覺作者是用一種比較親近讀者的角度來切入。我特別注意到裡面好像有提到一些關於影像美學的探討,這塊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領域。你知道嗎,有時候看一部片子,你會覺得「哇,這個畫面怎麼這麼有味道」,但又說不出個所以來,如果這本書能幫我把那些朦朧的感覺具象化、理論化,那就太棒了。而且,書名裡那個「求精」二字,其實還蠻耐人尋味的,感覺作者不只是想羅列一堆知識點,而是真的想帶大家深入挖掘電影藝術的精髓,找出那種讓人一看難忘的關鍵元素。我期待看到一些實例分析,最好是能結合台灣在地的一些影像脈絡來討論,這樣會更有共鳴感,不然純粹翻譯外國理論,有時候讀起來總覺得隔了一層紗。整體來說,光是從排版和書名傳遞出來的氣質來看,我就覺得這是一次值得投入時間的閱讀經驗,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真正能「推進」我觀影視野的東西。

评分

從包裝和書名傳達出的氣場來看,這本書似乎不是那種輕鬆的休閒讀物,它擺明了就是要「動腦筋」的。我通常在選擇這類書時,會很在意它的註腳和參考文獻的質量,因為這直接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基礎是否紮實。如果這本書能引用到一些比較新近的、還沒被廣泛翻譯的國際學術論文,那會讓我覺得作者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台灣的電影學術圈有時候資訊流通比較慢,一本能及時引入國際前沿研究成果的本土出版物,簡直是及時雨。我特別希望它能在數位時代的影像變革這部分有所著墨,畢竟現在的觀影體驗已經跟傳統膠卷時代大不相同了,新的載體和媒介對電影本質的衝擊,是我們不能迴避的研究課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強而有力的理論工具,幫助我們理解,在串流平台和短影音充斥的時代,電影藝術的「精」要該如何被堅守和發揚,那就太有意義了。這不只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個研究者對當前影像文化的強力提問。

评分

老實講,現在市面上討論電影的書汗牛充牛馬,很多都停留在情節梳理和八卦花絮的層面,對於真正想理解電影語言的人來說,根本是搔不到癢處。我會特別關注這種標榜「研究」的書,是因為我希望能找到那種能打破我既有觀影習慣的論點。我對類型片的解構特別感興趣,像是黑色電影的運鏡邏輯,或者科幻片中對未來社會的隱喻手法,這些東西需要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能好好分析。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讓我回去重看那些經典老片時,能看到不一樣的層次,那就成功了。我希望作者的筆觸是那種既嚴謹又保有熱情的,不要太過學究氣,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作者對電影發自內心的熱愛。畢竟,電影研究如果變成純粹的學術名詞堆砌,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從書名來看,感覺它試圖在「異雜」——也就是多面向、跨領域的碰撞中——尋找「求精」的真理,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挑戰性也很有趣的命題,我很期待它如何處理這些看似衝突的元素。

评分

每次翻開一本新的電影書籍,我都會很在意作者的學術背景和他的研究視角,這直接決定了整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這本《推進電影研究》聽起來就很有企圖心,不只是做個案分析,而是想建立一套研究體系。我個人對電影的意識形態批評比較有興趣,想知道鏡頭語言是如何悄悄地傳遞或顛覆主流價值的。如果這本書能觸及到一些比較敏感或少被討論的議題,例如性別、族群在銀幕上的再現,並且是用一種很細膩、不帶批判色彩的分析方式來呈現,那絕對是加分很多。台灣的電影教育環境有時候還是比較偏向好萊塢中心論,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進更多非主流的、來自亞洲或其他地區的影像文化作為對照組,讓讀者的視野能真正「推進」出去,而不只是在舒適圈內打轉。我希望它能提供的不只是「是什麼」,而是「為什麼會這樣」的深層邏輯,讓閱讀的過程變成一種主動的探索,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灌輸。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心,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異雜」這個詞彙的使用。在電影研究這個圈子裡,大家都很怕陷入單一學派的窠臼。我總覺得,最有趣的電影現象往往出現在不同理論的交界處,比如當後結構主義的視角去解構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美學在當代電影中的應用。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把看似不相干的領域拉到一起討論,那它的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融會貫通的論述能力,而不是各說各話的拼湊。例如,作者能不能用音樂學的理論來分析蒙太奇的節奏感?或者用哲學的思辨來探討某種景深的使用帶來的時間感?這種跨域的對話,才是真正能「推進」學術邊界的關鍵。我期望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場思想的冒險,讓我不斷地跳脫舒適區,去質疑那些我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電影規律。如果它能引發我上網去查閱更多相關的非電影類書籍,那這本書就達到了它預期中的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