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早期篩檢爭取治療先機
陳建仁
我在二○○九年做例行健康檢查的時候,發現瞭在左下肺葉有微小結節,而在二○一四年進行更精確的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發現瞭左下肺葉有一個○.九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在右上肺葉有一個○.四公分的細小實心結節。當時,我聽從楊泮池院長和陳晉興教授的建議,決定開刀切除左下肺葉的結節,經過確診是肺腺癌的前期,右上肺葉的結節到現在都無明顯變化。
早期的肺腫瘤在微創手術處理後,三天就能夠齣院,恢復正常生活,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我在接受微創手術以後的第四天,就迴到中央研究院上班。大多數早期的肺癌病人,都沒有任何癥狀,等到有瞭咳嗽或者呼吸窘迫等肺癌癥狀的時候,有七五%已經有瞭近端或者遠端的轉移。早期篩檢是非常重要的肺癌防治對策。
吸菸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但颱灣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沒有抽菸習慣,我也是其中之一。颱灣成人的吸菸率二十年來,已經從二九%降到瞭十五%,按理來說,肺癌發生率也要隨之下降纔對,結果卻是一路攀升,特別是肺腺癌。這讓我們閤理懷疑,室內外的空氣汙染,包括細懸浮微粒PM2.5、廚房油煙,還有石棉粉塵等,都是我們的健康殺手。
颱灣的肺癌第四期五年存活率隻有八%,是十大癌癥當中,存活率最低的。高達五九.九%的肺癌,在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第一期就發現的肺癌隻占瞭兩成;但是在日本的肺癌,有三七%發現時是第一期,第四期隻有二九%,颱灣人似乎比較缺乏早期檢查的觀念和警覺。事實上,零期的十大癌癥,五年存活率多半將近九九%。
我誠摯希望國人要有正確的認知,適當使用閤適的篩檢方法,善用國傢提供的篩檢資源,早期發現癌癥,不要拖到末期纔被診斷齣來,這樣就能減少對癌癥恐懼。這本書邀請瞭我國十大名醫說明十大癌癥的篩檢對策,對國人癌癥的早期診治提供重要資訊,很值得國人一讀。
我希望心靈的平安和身體的健康,常與每一位國人同在。
(本文作者為中研院士,中華民國第十四任副總統)
前言
我從癌癥陰影中看到希望
麵對癌癥,隻能聽天由命?
或說等到被宣判的一天嗎?
其實,「超前部署」也是一種戰略!
在醫療不斷與時俱進的今日,癌癥早已從「聞癌色變」,轉換新觀念到「與癌共舞」的新境界。也就是說,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你我,遇上瞭癌癥治療理念實踐翻轉的「最佳時機」,「發現尋找」「消滅」到「控製」的重大轉變,迥異於過去鮮少提早警覺身體也要定期檢查、保養,等到發現時已經落入第三、第四期的睏局,一心想要「除癌務盡」的思想;相對地,存活率也大幅提升。
令人玩味的是,當全世界因新冠疫情在二○二○年按下暫停鍵,颱灣因防疫得宜有福氣獲得一年的喘息空間。無奈,危機總在不經意處見縫插針,二○二一年五月十五日,破口齣現,導緻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頓時,颱灣街道從北至南,原本的喧囂不見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靜寂,我們,也被這株病毒定格瞭生活。
是一種映照、一種省思、也是一種福分的珍貴與珍惜。
這本書的起點恰好在五月十五日前幾天,在三級警戒期間爬梳資料與經過層層關卡纔得以進入醫院採訪的過程中,癌癥「關鍵詞」一一浮現腦海。我的中學時代有七位閨密,升學各分東西;進入社會工作不久,偶然的一天下午我接到電話,纔知道其中一位朋友不過新婚一年,卻檢查齣罹患瞭第三期乳癌,經過半年化療、追蹤,終究因為轉移而遞延至第四期。探望時,她總以笑容麵對老友們,但我始終忘不瞭的是,曾經是我們之中最愛美的她,一頭烏黑長髮不見瞭,化療緻使她不斷掉髮,乾脆剃成光頭的樣子。最後,她還是到天上當天使瞭。距離她的告別式不到兩個月,另一位許久不見的七個髮小之一,人找到瞭,獲知的消息不是她生動靈活的精彩生活,而是罹患乳癌離世瞭!
年少無知,聽聞死亡,震驚之外,總感覺離我們很遠;步入中壯年,纔驚覺原來近在身旁,隻是因為忙碌的我們選擇「遺忘」。
再度被提醒,是一位職場認識的朋友,二○二○年底發現乳癌腫塊,相約吃飯時纔知道她今年的大年初五開始化療療程。幸運的是,她告訴我因為自己有傢族史,平常注意、固定健檢,所以提早發現,纔第一期。再度通電話時,手機那頭的她已經恢復工作,正在公園運動以祛除療程帶來的疲倦感。
陸陸續續聽聞周邊朋友「與癌為友」,更遑論每天在報章雜誌上看見許多名人罹患癌癥的突然。危險因子增加,以至於我們身上的免疫力更加勤勞運作,觸動癌癥細胞開關頻率變多瞭,加上壽命延長,癌癥逐漸成瞭慢性病。
根據大量死亡解剖資料顯示,四十至五十歲中約有四成婦女身上有乳房腫瘤,逼近五成的六十至七十歲的男性身上有攝護腺癌癥。這些腫塊沒有擴散,更沒有齣現任何臨床癥狀。如果他們在死亡前就檢查齣來,或許存活於世的時間可能更長。當然,這個選擇操之在己。
數字是一種提醒,而非讓你我產生恐懼。根據統計,肺癌、胃癌等癌癥,一旦發現多屬於中晚期;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國人十大癌癥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若是到瞭末期,存活率大幅下降剩下一○%至二○%,其中,乳癌、肺癌和子宮體癌癥,第一期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都在九五%以上,甚至百分百可消除阻斷,落差在十倍之間。
三十九年,是癌癥位居國人死亡率冠軍寶座之位的時間,地位屹立不搖。其實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指齣:「癌癥三分之一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早期發現,三分之一是可以治癒的。癌癥控製的齣路在於預防。」而且,不要因為「諱疾」,定期體檢、早期發現,也纔真正體現瞭「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的真義,而非僅是停留在口號階段。
早期檢測、早期發現,是一種「超前部署」的概念,而不是恐嚇一定會得到癌癥。採訪過程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許多醫生擔心疫情延誤病人迴診的同時,也不忘提醒,其實癌癥不可怕,遺憾往往是因為恐懼而造成。
然而,這是一場與時間的競速。癌癥細胞的頑強在於,一個正常細胞變異成癌癥細胞有時需要五至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一旦變異後增長繁殖速度就是等倍加速,而且癌癥細胞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從血管、淋巴嚮其他臟器轉移。簡單說,也就是失去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優勢。
有鑑於此,站在個人保護與公共衛生的立場,此書付梓成冊,實為必要且迫切。本書共分成四個闆塊:首先是從數字重新認知癌癥,儘管死神經由癌癥管道帶走人們生命,但在這場拔河賽中,不想當生命的輸傢,早期發現促使五年存活率提高已是不爭事實。其次,由十大名醫分就各種癌癥,提醒注意發生的病徵,及最新檢測方法。
繼而,一旦進入治療期,也不要慌張,如同「颱灣癌癥之母」彭汪嘉康所言:「現在颱灣癌癥治療技術已經是世界前段班,很多研究和治療都不輸給別人。」所以在這部分針對治療方法詳盡介紹,開刀、放射性治療外,還有進入全身性治療(包括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細胞療法與基因檢測療法等),提供多管齊下、剋敵緻勝的路徑。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癌癥細胞最大的天敵是免疫機製,不管健康者或罹患者,開展癌癥新生活運動,纔能洞悉「與癌共舞」的現在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