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水生植物(彩色版)

看見台灣水生植物(彩色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翠玲
图书标签:
  • 水生植物
  • 台湾
  • 植物图鉴
  • 彩色图鉴
  • 自然生态
  • 植物摄影
  • 台湾生态
  • 植物志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由於海島氣候雨量豐沛孕育出約有四百多種水生植物,但目前已有四分之一列入稀有瀕危之紅皮書,亟需被社會大眾看見他們的美麗與所處危機。
  
  本書除了介紹代表日常與紅皮書之代表水生植物外,亦透過文學、生活應用、遊記、藝術與教學等形式呈現,以拓展水生與濕地植物的廣度與深度,促使水生植物更貼近人們生活而得以永續。
博物探秘:一窥华夏大地上的奇珍异兽与自然奥秘 图书名称: 博物探秘:一窥华夏大地上的奇珍异兽与自然奥秘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博物学、地理学、历史学与生态学于一体的鸿篇巨制,旨在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探索华夏大地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所孕育的生命奇迹与自然地貌的演变历程。全书结构宏大,内容详实,辅以大量精美的手绘插图和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生动、充满人文关怀的自然图景。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类别的生物研究,而是秉持宏观的博物学视角,涵盖了从高耸入云的雪山之巅到深邃莫测的海洋之底,从干旱的戈壁滩到潮湿的亚热带雨林中,所有引人入胜的动植物群落、独特的地理构造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古代文明遗迹。 第一部分:山河骨架——地质变迁与地形塑造 本部分聚焦于华夏大地宏伟的地质背景。我们将追溯板块漂移的漫长历史,解析青藏高原如何以每年几毫米的速度悄然崛起,并探讨这种“世界屋脊”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详述了中国境内主要山脉的成因、岩石类型及矿物分布,例如秦岭——横亘于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的天然屏障;阿尔泰山——连接欧亚大陆的生物走廊;以及横断山脉——被誉为“中国物种基因库”的垂直生态系统。 地理部分的重点在于对中国典型地貌的精细描摹:黄土高原的“风的雕刻”,红层的“大地之血”,喀斯特地貌的“水中精灵”,以及火山岩台地的“沉默火山”。我们不仅描述这些地貌的形态特征,更深入挖掘其形成机制,并联系人类文明早期如何在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发展出适应性强的生存策略。例如,对河姆渡遗址与长江流域水系关系的探讨,揭示了地理环境对早期农业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生命的交响——动植物的壮丽画卷 这是全书的核心篇章,汇集了中国境内最具代表性、最令人惊叹的动植物物种。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分类学罗列方式,而是采用“生境导向”的叙事结构,跟随地理环境的切换,自然而然地介绍相关的生命形态。 森林秘境: 从东北长白山的红松阔叶林,到四川、云南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再到南方的热带雨林,详细记录了其中的优势树种、伴生灌木以及林下植被的结构。重点介绍了几种濒危的特有物种,如长白山的梅花鹿、四川盆地的金丝猴群落的社会行为,以及“植物活化石”如水杉的发现历程和保护现状。 高寒绝境: 青藏高原的生命展现了极致的适应性。书中详尽描绘了雪豹的隐秘生活、藏羚羊的史诗般迁徙路线,以及适应高寒气候的垫状植物群落——它们如何在稀薄的空气和极端的低温下扎根生长。我们还追溯了古代冰川对这些物种分布的影响。 湿地与荒漠的边缘: 探讨了中国两大极端生境的生态平衡。在荒漠中,我们关注胡杨林作为“沙漠英雄树”的生存哲学,以及骆驼如何在极端缺水的环境中维持生命活动。在湿地部分,重点剖析了鄱阳湖、洞庭湖等重要湿地的水鸟迁徙中转站功能,以及芦苇荡在净化水质、稳定岸线中的生态价值。 古代遗存与现代科学的对话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深厚的历史维度。我们考察了中国古代博物学传统,从《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记录,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药物植物的系统性观察,分析了古代人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模式及其科学价值。 同时,书中也紧密结合现代生物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重建特定物种(如大熊猫、朱鹮)的演化历史。通过对比古代文献记载与现代物种分布图的差异,直观地展示了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改变,并探讨了基于传统的生态智慧,如何更好地推进当代生态修复工程。 结语:敬畏与责任 《博物探秘》的最终目的,是唤起读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切敬畏与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之美”的视觉与思想的探索之旅。通过阅读,读者将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生命的韧性以及人类在生态网络中的位置。我们希望,每一页的图文都能激发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自然遗产。 本书适合地理爱好者、生态学学生、历史研究者以及所有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配以诗意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自然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翠玲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有感於台灣水生植物近數十年來面臨生存的威脅,而她們的美麗與功能常被忽略,因此致力於台灣水生植物的推廣與保育。
  
  目前與李松柏老師在清大通識課程一起開設「台灣水生與濕地植物之探索實踐與應用」課程,也曾經在環境教育研究期刊發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台灣水生植物之多元教材與融入環境教育教學應用初探」之論文與成立臉書社群「看見台灣水生植物」  

  (www.facebook.com/groups/1767272323363267)。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日常水生植物
第二節 非常水生植物
第三節 極非常水生植物
 
第二章 水生植物與歷史
第一節 布袋蓮的歷史課
第二節 佛里神父的探芹草
第三節 李時珍本草綱目與水生植物
第四節 蓮花在台灣的歷史
 
第三章 水生植物與文學
第一節 詩經中的水生植物
第二節 唐詩中的水生植物
第三節 聊齋小說中的水生植物
 
第四章 水生植物裝置原理與應用
第一節 園藝治療
第二節 季節桌
第三節 水生植物小盆栽製作
 
第五章 水生植物與遊記
第一節 台灣水生植物野外天堂
第二節 校園水生植物棲地重建與保育
第三節 百年梯田水生植物棲地與保育
 
第六章 水生植物與藝術
第一節 孤戀花與台灣萍蓬草
第二節 梵谷的鳶尾花
第三節 荷花蓮花入畫
 
第七章 水生植物與生活應用
第一節 水生植物食譜
第二節 水生植物青草茶
第三節 水生植物青草藥膏
第四節 水生植物手工皂
 
第八章 水生植物與教學
第一節 交互教學法與半邊蓮
第二節 故事結構教學法與燈芯草
第三節 水生植物主題教案示例
 
第九章 與水生植物親身接觸
第一節 我與台灣石龍尾們的親觸
第二節 我與台灣菱角們的親觸
第三節 我與台灣水蓑衣們的親觸
 
第十章 結語
第一節 水生植物的美麗
第二節 水生植物的哀愁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44675
  • 叢書系列:自然科學教育系列
  • 規格:平裝 / 182頁 / 19 x 26 x 2.3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文
 
  2016年我收到一份母親節的禮物,禮物是一條小溪,原來我兒宇軒在自家山上弄了短短的人工克難小溪,放了水和魚,我覺得需要水生植物來妝點,從此便開始接觸台灣的水生植物。愈接觸愈感到難過,明明在台灣生活,周遭卻見不到那些小時候陪伴長大的河邊與田邊小花小草。
  
  台灣得天獨厚,由於氣候潮濕,雨量豐沛,孕育出約400多種的水生植物,但台灣近數十年來經濟發展需要,土地高度開發,造成台灣水生植物棲息地大量破壞與消失,目前有1/4被列入稀有瀕危紅皮書,有些水生植物甚至已經滅絕。會如此,其主因是大多數人對台灣水生植物陌生,因此要如何讓社會大眾看到他們的美麗與面臨的困境,進而能珍惜?這個時候亟需更多人投入,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大動機。
  
  這五年來我走訪不少學校與濕地,也訪談過不少水生植物專家、老師與社會人士,更竭盡所能地將水生植物的文本資料全挖掘出來,累積了不少的新舊資料。為了拉近水生植物與大眾距離,我每一年都撰寫水生植物案例,並逐年增加教材的多樣性,包括生活應用、故事、遊記與教案等,並邀請五至十位評審審核內容,包括自然課老師與水生植物專家等,透過評審的修正與建議,也逐漸提昇自己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如以一般社會大眾的角度來看此書,也可說是散文、詩畫、食譜、遊記與聊齋的文學格式。
  
  台灣現有水生植物的資料相當少,即使有,也大多為圖鑑方面書籍,主要提供比對之用,至於具有文學性與教育性的水生植物書籍則相當缺乏,這也是促成我想要使一向被視為雜草的水生植物變得更親民、更生活化、更文學、更教育性、更能早日登上文化與藝術的殿堂。唯有這樣,他們才得以被「看見」,人們才會知道她們的美麗與獨特,進而被珍惜而保留下來,而不至於持續瀕危甚至滅絕下去。當然這條路不容易,我也常常碰壁和遇到挫折,但基於使命感與一股熱忱,就這樣一路走下去到現在。
  
  為了讓更多的人投入與參與水生植物的保育工作,並瞭解到水生植物的美麗與面臨的威脅,我與水生植物專家李松柏老師於2022年2月開始在清大通識課程開設「台灣水生與濕地植物之探索實踐與應用」課程,由我負責水生植物的應用部分,也期待能有一本水生植物應用方面的教材,因此也促成此書加速之完成。
  
  本書有彩色版和黑白版兩種版本,供不同讀者需求。用字淺顯並透過圖片加強說明,一般社會大眾可以輕鬆閱讀。除了能夠提供有關水生植物的多元教材供老師取材外,並增進其可閱讀性與素養導向的特質,不僅讓學生對水生植物有所認識,更能從中產生對水生植物的喜好以及愛護環境的觀念。本書之完成,多謝這幾年來協助我的人,包括:李松柏、林春吉與吳聲昱先生,以及鍾宸瑞、簡廷運、黃同鋒、陳信有、鍾兆正、于林立、陳皆儒與吳長科等位老師。感謝周心憲先生提供睡蓮資訊,雙連埤生態教室的荒野伙伴們、五溝水守護站的同仁與桃園龍潭之德龍國小行政單位協助。也感謝周天賜教授野外與校園協助拍攝水生植物照片。最後,感謝心理出版社的協助出書,尤其是總編輯林敬堯先生。
  
  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使台灣的水生植物能在這片土地上永續,也冀望水生植物的美麗和哀愁能讓社會大眾看到,進而珍惜這塊土地與水生植物相關的人與植物。囿於才疏學淺,難免疏漏錯誤,敬請讀者先進不吝指教。
 
李翠玲  于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一本關於本土生態的書籍,總會帶有一種使命感,尤其當我們意識到許多物種正快速消失時。我關注的重點在於,這本書是否能有效地傳達「保育訊息」,而且不是那種說教式的說教。我希望作者能透過植物學上的細節,展現出水域環境的脆弱性。比如,描寫某種極度依賴特定水質的稀有種,一旦上游的污染稍微增加,它就會首當其衝地消失。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遠比空泛地呼籲保護來得有力。此外,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對「外來種」的討論。台灣的水域生態正面臨許多外來水草的競爭壓力,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辨識出哪些是本土種,哪些是入侵種,並說明它們對本土生物鏈的衝擊,那麼它就不只是一本圖鑑,更是一本前線的「生態戰略手冊」。能夠幫助我們這些關心環境的人,更精準地面對棲地維護的難題,這才是這類書籍最大的價值所在。

评分

這本關於台灣水生植物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一種儀式感,彷彿作者邀請我們一同潛入水面之下,揭開那片被忽略的翠綠世界。我個人對植物的分類學其實不太在行,常常被那些學名搞得暈頭轉向,所以,我更期待這本書在「可讀性」上能下足功夫。它能否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一些複雜的生物學名詞?譬如,如何區分漂浮性、挺水性和沉水性植物的生長策略?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作者在野外採集的趣聞軼事,或是記錄下植物開花結果的罕見時刻,那種「人與自然互動」的故事性,絕對能讓這本書在眾多圖鑑中脫穎而出。台灣的地理環境多樣,從高山的冷冽溪流到南部的熱帶沼澤,每種水域孕育出的植物群落想必大不相同。我由衷希望這本書能夠涵蓋到足夠廣泛的地域和棲地類型,而不僅僅是集中在幾個容易到達的景點。這才是對「台灣」這片土地的完整致敬。

评分

對於一個熱愛園藝,尤其對水景園藝有著濃厚興趣的人來說,一本詳盡的本土水生植物指南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寶典。我真正想知道的是,書中對於這些本土物種的「栽培建議」能有多具體?例如,針對幾種常見的浮萍或水蘊草,它們在不同季節的光照需求有何區別?在家庭魚缸或小型水池中,如何有效控制其生長速度,避免過度繁殖?當然,更重要的是,如果書中能指出哪些品種是台灣原生、哪些已經被列入關注名單,甚至哪些具有藥用或食用價值,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直線上升。我總覺得,當我們了解一株植物如何被利用或如何美麗地生長時,我們對它的情感連結就會更深一層。這種從「觀賞」到「實踐」的轉化,是好的自然書籍必須具備的特質。如果能搭配精美的「造景範例」圖,那就更完美了,讓人看了就想立刻動手改造自家的水塘。

评分

說實話,市面上關於自然生態的書籍已經不少,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結合了地方誌或田野調查精神的作品。我非常好奇這本「彩色版」的印刷品質如何,畢竟水生植物的葉脈紋理、花蕊的細節,如果顏色失真或是解析度不夠高,那將會大打折扣。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精緻的自然紀錄片,每一頁都能讓人駐足凝視許久,甚至忍不住想拿起放大鏡對照窗外的池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在描述這些植物時,能夠提供更具體的生長環境描述。例如,某種睡蓮偏好酸性水域還是鹼性水質?它跟哪些特定的昆蟲或魚類有共生關係?這些生態鏈的連結,才是理解水域系統的關鍵。如果只是單純羅列特徵和名稱,那跟網路上隨便搜尋的結果沒有太大區別。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個「導航工具」,當我們在野外看到一株不認識的水草時,可以藉由書中的細膩圖解,輕鬆辨識出它的身分,並且了解它在這個生態系中的「角色定位」。這對我們業餘的自然觀察者來說,是極為實用且充滿樂趣的體驗。

评分

這本書光是翻閱書名就讓人心生嚮往,畢竟「水生植物」這個主題,對我們這些在島嶼上生活的人來說,實在太親切又太重要了。我特別期待看到那些在田埂邊、魚塭旁、或是溪流緩慢處才能一瞥的生命,是不是能被這本書完整地記錄下來。想像著那些綠色的絨毯、漂浮的水盤,還有偶爾冒出的豔麗花朵,如果能配上高清的彩色照片,那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圖鑑,更能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畢竟,台灣的水域生態正面臨許多挑戰,從外來種的入侵到棲地快速的消失,很多小型的水草或挺水植物,可能在我們還沒注意到它的美之前,就已經默默地從我們的記憶中退場了。因此,我非常期盼作者能夠用一種既科學又充滿感情的方式來描繪這些植物,讓讀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激發出保護的熱忱。如果書中能加入一些關於這些植物在傳統農耕文化或原住民文化中的應用和意義,那就更棒了,那樣的內容能讓這本書的深度更上一層樓,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學術記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