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植賢/颱大醫院外科部專任主治醫師
瞭解自身的生理狀態,
有助健康的維持及病癥的覺察與預防
解剖學研究「看得見的臟器」,生理學「看不見的功能」
解剖學(Anatomy)與生理學(Physiology),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兩大基石。解剖學研究的是器官的位置,因為大多是「看得見的臟器」,因此發展甚早,西元前一韆五百年古埃及人所撰醫學教科書「Edwin SmithPapyrus」,裡麵描述瞭心臟、血管、肝臟、脾臟等臟器的位置,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解剖教科書。然而相對於「看得見的臟器」,生理學所探討的,多是器官臟器裡「看不見的功能」,因此直到西元前四百年的「醫學之父」希波剋拉底(Hippocrates),纔開始對器官構造與功能間的關係有所討論。西元二世紀的蓋倫(Galen),纔開始以實驗的方式證明器官的功能。而以「生理學」一詞描述此一研究器官功能的學問,則是由十六世紀法國醫師費南爾(Jean Fernel)所命名。很多人以為,外科醫師不過就是拿著一把刀和一把持針器,每天對著人體內發生病變或破損的器官切、割、縫、綁。所以外科醫師對於身體的解剖位置熟稔,但對於器官功能的理解,不若內科醫師般透徹。這樣錯誤的認知,不但普遍存在於一般人的心理,甚至有些醫學院學生也有這樣的想法。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一位好的外科醫師,不但對於身體構造的解剖位置必須熟悉到如自傢的廚房,對於器官功能,更必須要充分瞭解與研究。因為外科手術不單單隻是要切除病變器官,更必須要恢復器官係統的正常運作,讓人體重新迴到「恆定」狀態。
以恢復正常生理為目標,病癥診治纔能周全
還記得在我仍是醫學生的時候,一位外科老教授在課堂上告訴我們:「一位不懂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外科醫師,不若就是屠夫。」他解釋,因為好的屠夫如庖丁,解牛時亦是根據熟悉的解剖位置,下刀纔能俐落。而一位外科醫師,當然更不能隻知道如何切除器官組織,更重要的是瞭解每個器官背後的生理功能與意義,外科醫師每一颱手術,最終的目標是要讓人體的功能正常運作。當時仍是醫學生的我,對於這番話,仍無法完全明白背後其實蘊藏著知易行難的道理。一直到我進入瞭颱大醫院外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纔終於從每位老師的言教與身教,體會當時老教授的那番話。原來,切、割、縫、綁不過隻是手術技巧,隻要接受一定訓練,不難達到標準。每一位指導過我的颱大外科老師都承認,要切除病竈其實不難,每一颱手術,真正花費時間的,往往都是在閃避正常的組織,保留正常的器官,重建器官的功能。真正好的外科醫師,要將病竈切除徹底,要靠對解剖學的熟悉,而又必須保留器官的功能,這就必須仰賴對於生理學的認識。也正因為深知生理學的重要,在我完成颱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住院醫師六年訓練,升任主治醫師後,決定報考颱大生理學研究所,重新拾迴書本,進入實驗室開始基礎生理學研究。
瞭解正常的生理運作,纔能知道什麼是不正常
於二○一三年上半年,當時我仍在美國進修期間接到本書作者的來電,告訴我她正準備撰寫一本生理學的科普讀物時,我便給予瞭她萬分的鼓勵。由於這本書所設定的閱讀群為一般大眾,非專業生物醫學相關人士。因此作者在用字遣詞中主要以一般大眾能瞭解的語法,而非專業論文的論述語句,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減低學習上的障礙。其中,書中有許多以生活上的常識來當做佐例,希望能更貼近生活。而用簡單的圖例,來代替教科書中攏長的敘述與繁瑣的錶格,讓讀者可以不至於吃力地消化文字,而改以「右腦圖像」思考,加強閱讀後的記憶,希望能以極簡的篇幅,讓一般大眾讀者在短時間內便能瞭解人體生理學的精華。坊間一般科普醫學書籍大多從「疾病」齣發,討論的話題多是如何治療「不正常」或「已生病」的器官係統。然而真正要瞭解自己的身體,探索生命科學的奧祕,還是必須從「正常」的器官係統功能開始,唯有知道什麼是「正常」,纔能看齣何謂「不正常」。而作者所撰寫的這本生理學科普讀物,便是讓讀者大眾瞭解人體正常的功能,從中明瞭各個細胞、組織、器官、係統間養分的代謝與訊息的傳遞,人體內的酵素催化、激素調節與保護機製。期望讀者從瞭解自己身體的運作開始,從而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預防疾病與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