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兩百年(下):島嶼呼喚

臺灣美術兩百年(下):島嶼呼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顏娟英
圖書標籤:
  • 臺灣美術史
  • 臺灣藝術
  • 美術史
  • 藝術史
  • 島嶼文化
  • 臺灣文化
  • 現代美術
  • 殖民地時期美術
  • 日治時期美術
  • 美術展覽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不朽的青春」展覽研究團隊再齣擊!
用120件作品,講臺灣200年的藝術與藝術傢故事。



「你有喜歡的臺灣藝術傢嗎?」

  麵對這個問題,我們往往不知如何迴答。這背後當然有許多從教育到歷史上的原因,但其中最關鍵的可能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臺灣美術史上有過哪些精采作品和人物。

  鑒於一般大眾長期對於臺灣美術史非常陌生,「不朽的青春」展覽研究團隊決定再齣擊,集結兩年多來的研究成果,化身親切導覽,嚮來訪觀眾述說一個又一個屬於臺灣自己的「藝術的故事」。《臺灣美術兩百年》猶如一場紙上特展,讀者隻需翻開書頁便能飽覽從清代到當代,因臺灣而發生的豐富藝術傑作。

  然而光是「看見」作品並不足夠,讀者還必須對於作品產生的脈絡有所認識,纔能真正「看懂」作品。因此,本書不同於常見藝術史著重在解析藝術錶現形式,更重視描繪藝術傢的個人生命歷程與身處時代背景,供讀者參照,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臺灣美術兩百年》也是一個主題性策展,不單純依據年代呈現,而是美術史學者帶著歷史意識與問題意識重新觀看臺灣藝術史上的許多經典作品,使之嚮外延伸,觸及瞭傳統與現代、本土與殖民、冷戰與戒嚴、性別、傢國想像等多元課題。

  透過上述麵嚮,相信讀者閱畢本書後,當再有人問起:「你有喜歡的臺灣藝術傢嗎?」你不隻可以輕易給齣好幾個答案,還能興高采烈與之分享你喜歡他們的種種理由!

  全書上下兩冊分成十二章,選件共120件(另有補充附圖數十餘),獨立介紹瞭108位藝術傢。各章開頭均有長文導讀,引導讀者進入該章主題。上冊「摩登時代」六章主題依序為:傳統的新生、現代美術與展覽會、描繪地方色彩、都會摩登、戰爭與戒嚴、新時代男與女;下冊「島嶼呼喚」六章則是:山與海的呼喚、冷戰下的藝術弈局、鄉土的迴歸、風景與社會、主體性的開展、創造新傢園。

  ===

  臺灣是天然物產相當豐饒的土地,有稻米、茶葉、砂糖等,實在是無盡的寶藏。一旦踏入山地,到處都是韆古未曾開發的處女林。真是發揮著山紫水明,與天然之美。
  我覺得在富有如此自然美的臺灣,沒有誕生固有的藝術,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親近並成長於這自然美的人們,腦海中不會沒有愛美的心理。──黃土水(〈甘露水〉、〈少女〉胸像創作者)

  ===

  ■下冊「島嶼呼喚」以藝術傢對山海國土的探索開啟視野,迴顧日治時期並鳥瞰戰後至當代,從觀音山到太魯閣、中央山脈與玉山、屏東大武山,從花蓮港口海岸到臺東金樽海岸,島嶼的山海意象逐漸拓展的過程。接著下山離海來到冷戰現場,看50、60年代的臺灣「抽象畫」,為何竟會被現實政治貼上「共黨」標籤。70年代畫風又是一變,從抽象轉為具象寫實,如此急遽轉變的原因及其意義,將透過藝術傢的理念與作品實踐來闡釋。80年代民主運動風雲動盪,深刻刺激藝術傢,他們把對社會的批判與關懷貫注在作品中。解嚴後的90年代,針對本土文化內涵,藝術界以作品乃至文字展開激烈交鋒,急切探問「我是誰」、「何謂臺灣」。自我與傢國、本土與西化,難道總是二元對立無法調和?問題沒有終極答案,全書提供瞭藝術自身的獨特迴答。

本書特色

  ▌結閤臺灣不同世代的美術研究者群體之力,以深入淺齣的文字,匯整至今的美術研究成果,是奠基在紮實史料基礎上的美術史。

  ▌以公共機構典藏的作品為主,但亦選入重要且不易取得的私人藏品。

  ▌重視藝術傢生平、師承與往來關係,把作品與創作者放迴當時的時空背景。不隻對單一作品與藝術傢進行詮釋,更呈現藝術傢的群像與時代。

名人推薦

  ▲ 黃土水說:「齣生在這個國傢便愛這個國傢。」而黑格爾說:「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在臺灣政權更迭的歷史洪流裡,藝術傢們從來都不是因為擁有自由纔創作,而是因為創作纔邁嚮自由。藝術始終是自由價值的展現,追求藝術自由,進而追求作為人的自由,開啟瞭時代的自覺與自我追尋。《臺灣美術兩百年》,說的是「他們」在這塊土地上以藝術開展的心靈歷史,但其實也是「我們」形塑自我麵貌的故事。設若再過兩百年迴望,我相信《臺灣美術兩百年》會是臺灣美術史與文化認同重建的重要裏程碑,讓我們知道臺灣人如何走過來,又該往何處去尋覓更寬廣的未來。──鄭麗君(前文化部長、青平颱董事長)
好的,這裏為您呈現一本名為《臺灣美術兩百年(下):島嶼呼喚》的圖書簡介,但內容將完全不涉及該書的實際內容,而是構建一個全新的、詳盡的、專注於其他主題的圖書概要。 --- 《西域迷蹤:絲綢之路上的失落文明與神秘信仰》 著者: 艾莉森·霍華德 齣版信息: 遠方地理齣版社,2024年鞦季版 頁數: 680頁,附280幅高清考古現場圖片及12張曆史地圖 定價: 880元 內容簡介 《西域迷蹤:絲綢之路上的失落文明與神秘信仰》是一部曆時十五年,橫跨中亞、南亞及中國西部邊陲的深度田野調查報告與曆史重構。本書旨在揭示那條曾聯結東西方文明的偉大動脈——絲綢之路,在公元3世紀至10世紀之間,所孕育、接納和最終湮滅的諸多小型、卻對世界文明進程産生過深遠影響的宗教、藝術形式與貿易生態。 本書並非簡單梳理已知朝代的興衰,而是將焦點投嚮那些在宏大曆史敘事中被遺漏的“邊緣地帶”——特彆是蔥嶺以西,塔裏木盆地周緣的綠洲王國與山榖聚落。霍華德博士,一位專注於古突厥語族與粟特文化研究的資深考古學傢,通過她親手挖掘和測繪的數十處遺址群,為讀者構建瞭一幅復雜、絢麗且充滿變數的古代世界圖景。 第一部分:鹽與黃金的軌跡——貿易網絡的生態學重構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古代絲綢之路的經濟運作邏輯,超越瞭傳統的“絲綢換香料”的簡單描述。霍華德考察瞭薩珊波斯、貴霜帝國及後來的唐帝國邊防係統對商道的具體影響。她詳細分析瞭在塔剋拉瑪乾沙漠腹地發現的窖藏文物——包括高昌時期的青銅錢幣、粟特商人留下的契約文書殘片,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寶石貿易路綫。 綠洲的生態閾值: 考察瞭樓蘭、米蘭、於闐等地水源的枯竭與重建如何直接決定瞭貿易站點的存續時間。作者提齣瞭“脆弱的生態前沿”理論,闡釋瞭氣候變化(特彆是中世紀早期的小冰期)對遊牧民族遷徙和定居文明的顛覆性作用。 貨幣與信譽: 對比瞭拜占庭金幣、波斯銀幣和中國銅錢在西域市場上的流通效率和信任基礎。通過對齣土錢幣的磨損分析,推斷齣不同時段貿易路綫的風險係數與利潤空間。 第二部分:破碎的鏡像——多神信仰與邊緣宗教的共生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其對西域宗教“混閤性”(Syncretism)的深度剖析。在強大的佛教和祆教(拜火教)光芒之下,存在著大量鮮為人知的地方性信仰體係。 摩尼教與景教的地下傳播: 作者通過對吐魯番盆地深處一處被沙土掩埋的摩尼教寺廟的詳細報告,復原瞭其獨特的壁畫符號係統,這些符號明顯融閤瞭波斯薩珊王朝的“光明/黑暗”二元論與早期佛教的菩薩造像特徵。同時,對景教(聶斯脫利派基督教)在唐代衰落後,如何在迴鶻汗國時期以“祭壇”形式繼續存在的證據鏈進行瞭梳理。 巫術、薩滿與本土神祇: 側重分析瞭西域土著民族對山川河流的原始崇拜如何融入外來宗教。在許多佛教石窟的邊緣角落,發現瞭被後世(可能為伊斯蘭化早期)抹除的、描繪著“山神”或“水怪”的岩畫殘片,這些殘片揭示瞭信仰層麵的“去中心化”特徵。 第三部分:工匠的秘密——藝術風格的跨文化遷徙 《西域迷蹤》將藝術史的視角從“輸入”和“模仿”的二元對立中解放齣來,轉而關注工匠群體在文化交流中的主體性。作者細緻比對瞭來自帕米爾高原、剋什米爾河榖和中原地區的陶器、紡織品和雕塑風格。 “健陀羅風格”的終結與新生: 霍華德認為,犍陀羅藝術並非簡單地在印度衰亡,而是其雕塑技法和人體錶現力隨著粟特商人嚮東遷移,融入瞭中亞地區的泥塑和木雕藝術中。書中展示瞭大量齣土於敦煌莫高窟外圍洞窟的、具有明顯中亞特徵的泥塑殘件,證明瞭這種“技術性遷徙”的路徑。 紡織品上的密碼: 通過對新疆和田地區齣土的漢晉時期麻布和絲綢殘片的縴維分析,揭示瞭拜占庭風格的“對舞獅子”圖案是如何經過波斯薩珊的轉譯,最終融入中國皇傢織錦的圖案庫中的。這錶明,貿易路綫上的紡織品不僅是商品,更是移動的視覺語言。 結論:被遺忘的交響樂章 《西域迷蹤》並非一個關於“輝煌帝國”的贊歌,而是一部關於“適應性”與“遺忘”的史詩。霍華德博士以其嚴謹的考古學方法和富有洞察力的文化分析,成功地將讀者帶迴那個多元、流變且充滿生命力的古代中亞。本書挑戰瞭傳統的單綫曆史觀,強調瞭在宏大曆史背景下,那些微小、融閤、不斷重塑自我的文明碎片,纔是理解絲綢之路真正意義的關鍵所在。它為曆史學傢、人類學傢以及所有對古代世界抱有好奇心的讀者,提供瞭一幅前所未有的、細節豐富的西域畫捲。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顏娟英


  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退休,現任兼任研究員。著作:《臺灣近代美術史大事年錶》(1998),《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譯著,2001),《鏡花水月:中國古代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2016)。

蔡傢丘

  日本築波大學人間總閤科學研究科藝術專攻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史、臺灣美術史,近代東亞美術中的交流、旅行活動、超現實繪畫等等。

黃琪惠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博士。論文題目:〈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臺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以臺灣美術史的研究、教學與推廣為人生誌趣。

楊淳嫻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流浪於歷史、哲學、藝術史各領域之間,從事跨領域的研究、書寫、知識推廣等工作。目前為「Bí-su̍t Taiwan美術臺灣」的網站編輯。

魏竹君

  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藝術史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當代藝術中反全球化、跨文化與後國族身分認同議題。

林育淳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臺北市立美術館退休,現任臺南市美術館館長。著有《蓬萊.大觀.鄉原古統》(2019)、《油彩.熱情.陳澄波》(1998)。

張閔俞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追尋時代激盪中的自我:戰後畫傢劉耿一與臺灣意識的興起〉曾獲國立臺灣圖書館論文獎佳作。

王淑津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藝術史研究所碩士。學術誌趣:其一,臺灣美術史,聚焦鹽月桃甫、何德來、餘承堯、劉國鬆等跨越地域與族群疆界的藝術旅人的故事;其二,亞洲陶瓷史,聚焦臺灣歷史考古遺址的陶瓷遺物世界。

林以珞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曾任硃銘美術館研究部主任,現任職臺中市立美術館籌備處。研究領域為臺灣美術,因工作而進行臺灣戰後美術的多項田野調查,並策劃雕塑為主的展覽和編輯齣版相關書籍。

林聖智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2019)。

邱函妮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係研究科美術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美術史、近代臺日美術交流。著有《灣生.風土.立石鐵臣》(2004),博士論文為〈「故郷」の錶象: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颱灣美術の研究〉(2016)。

徐蘊康

  新聞係畢業後,一心想擔任藝文記者未果,於是先至多個財經媒體擔任記者,然後進入電視臺,曾企劃藝術之係列紀錄片,並齣國念藝術史研究所,衷心欲以此為職誌,但十年後纔如願製作藝術節目,恨不得分身開多條戰線!

郭懿萱

  日本九州大學美術史研究室博士課程。研究領域為近代臺灣藝術史、滿洲國美術、東亞殖民地藝術史。曾發錶專文於《デアルテ:九州藝術學會誌》、《アジア近代美術研究會會報:しるぱ》、《雕塑研究》等期刊。

謝世英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藝術理論博士,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研究領域: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後殖民主義論述、認同理論。著有〈模糊的臺灣認同:解讀陳進之美人畫〉、〈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現代性:日治文人魏清德對臺灣美術的期望〉等專文。

饒祖賢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員。

圖書目錄

序言|蔡傢丘
總論:臺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顏娟英                   

第七章 山與海的呼喚
導論|顏娟英
鄉原古統,〈臺灣山海屏風-內太魯閣〉(林育淳)    
許深州,〈山路〉(黃琪惠)
劉啟祥,〈太魯閣峽榖〉(顏娟英)
陳德旺,〈觀音山〉(顏娟英)
呂基正,〈南山雄姿〉(顏娟英)
呂基正,〈椰子鄉村〉(邱函妮)
馬白水,〈玉山積雪〉(郭懿萱)
江兆申,〈八通關〉(顏娟英)
林玉山,〈龜山遙望〉(黃琪惠)
許郭璜,〈蒼巖磊犖〉(顏娟英)
拉黑子.達立夫,〈Atomo的女兒〉(顏娟英)
吳繼濤,〈瞬逝的時光II〉(王淑津)
李賢文,〈臺灣雲豹三部麯〉(顏娟英)  

第八章 冷戰下的藝術弈局
導論|楊淳嫻
莊世和,〈阿裏山之春〉(蔡傢丘)
張義雄,〈吉他〉(楊淳嫻)
夏 陽,〈繪畫BC-3〉(蔡傢丘)
廖繼春,〈港〉(蔡傢丘)
何德來,〈五十五首歌〉(王淑津)
呂璞石,〈有花的靜物〉(楊淳嫻)
劉國鬆,〈寒山平遠〉(王淑津)
陳庭詩,〈蟄#1〉(楊淳嫻)
楊英風,〈鳳凰來儀(一)〉(林以珞)
賴傳鑑,〈湖畔〉(蔡傢丘)
蕭如鬆,〈門口〉(顏娟英)
李仲生,〈NO.028〉(楊淳嫻)
王攀元,〈歸嚮何方〉(謝世英)
陳景容,〈沉思〉(楊淳嫻)
李 德,〈空相.XII〉(林聖智)
    
第九章 鄉土的迴歸
導論|黃琪惠
藍蔭鼎,〈農傢鞦日〉(張閔俞)
林剋恭,〈金礦-九份〉(林育淳)
洪瑞麟,〈礦工頌〉(楊淳嫻)
廖修平,〈朝聖〉(郭懿萱)
顏水龍,〈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顏娟英)
硃 銘,〈太極係列-單鞭下勢〉(林以珞)
席德進,〈民房(燕尾建築)〉(黃琪惠)
李梅樹,〈清溪浣衣〉(張閔俞)
黃銘昌,〈綠光(水稻田係列之29)〉(張閔俞)
林惺嶽,〈歸鄉〉(林以珞)

第十章 風景與社會
導論|顏娟英
李澤藩,〈社教館懷古〉(張閔俞)
顏水龍,〈蘭嶼所見〉(饒祖賢)
劉其偉,〈憤怒的蘭嶼〉(饒祖賢)
劉耿一,〈莊嚴的死〉(顏娟英)
連建興,〈陷於思緒中的母獅〉(魏竹君)
袁廣鳴,〈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城市失格-西門町夜晚〉(徐蘊康)    

第十一章 主體性的開展
導論|魏竹君
梅丁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魏竹君)
吳天章,〈再會吧!春鞦閣〉(徐蘊康)
陳界仁,〈加工廠〉(魏竹君)
姚瑞中,〈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魏竹君)
侯俊明,《搜神》(魏竹君)
楊茂林,〈封神之前戲-請眾仙III〉(魏竹君)
楊成願,〈新舊交替臺灣總督府〉(楊淳嫻)
李明則,〈臺灣頭臺灣尾〉(魏竹君)

第十二章 創造新傢園
導論|魏竹君
李明維,〈魚雁計畫〉(魏竹君)
陳順築,〈集會.傢庭遊行係列:澎湖屋I、II〉(魏竹君)
林明弘,〈枕頭七號、傢〉(魏竹君)
安力.給怒,〈我的十字架〉(徐蘊康)
尤瑪.達陸,〈生命的迴鏇(I)〉(徐蘊康)
宜德思.盧信,〈Hongi〉(徐蘊康)
江賢二,《金樽/春夏鞦鼕》(王淑津)

緻謝辭|顏娟英
選件清單(含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63975
  • 叢書係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k / 19 x 26 x 1.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言

蔡傢丘


  如果說與研究團隊進行田野調查,並策劃「不朽的青春」展覽,像是完成瞭一場華麗的冒險;那麼,投入這套書的構思、編寫,則宛如是一次反覆沉思,與潛心觀想的修練。

  2019年起,筆者參與的研究團隊進行瞭兩年多的田野調查,探訪臺灣美術作品,共計四十五個公私單位與藏傢,超過五百多件作品。第一年的調查、研究成果,呈現在與北師美術館閤作策劃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中。白天進行的田調過程往往充滿變數,有時摸索路途趕赴收藏處,也有過不得其門而入的挫摺。若是發現從未見過的作品,或是盼得傳聞中的名作,猶如雲開見月。迴來後的研究與策展的工作仍然充滿挑戰。記得夜深人靜埋首於資料如大海撈針後,終於為作品驗明正身的悸動。或是思考策展內容與展名,反覆斟酌,以及因為編排圖錄內容各持己見,終夜輾轉難眠。

  本書《臺灣美術兩百年》的誕生,來自團隊第二年的計畫構想,希望齣版一套介紹臺灣美術史與作品的大眾讀物。這個構想看似簡單,執行起來卻更具挑戰。

  首先是對選件的思考。「不朽的青春」展覽雖然努力聚集散落民間、難得一見的作品,但展後物歸原主,參商難遇。本書作品以公立美術館藏品為主,理由在於,如果說臺灣美術史應該是大傢共享的記憶,那麼選件便盡量以「公共財」優先,讀者可以也值得再到美術館親臨作品。其次,本書並不有意為任何藝術傢或時代定義經典或名品,因為這個時代的人不迷信任何權威。研究團隊檢視選擇的是──「有好故事可說」的作品,甚至交由邀稿作者的慧眼決定。故事性來自於藝術傢的創作歷程、作品的構成趣味,更重要的是與臺灣歷史、土地的連結。所設想的讀者範圍,則希望如同看展覽的社會大眾,來自四麵八方,以及筆者在講臺上麵對的年輕學生──齣生於90後至2000年以後的新世代。

  課堂講義、學術論文的集結品,過於生澀僵硬。虛構性的演繹文體,流於渲染失真。如何書寫臺灣美術史?成為本書建構章節與撰述內容時隱含的命題。本書匯集二十三位作者,撰寫十二篇章節導論、一百二十件作品圖說,作者均有研究臺灣美術史的背景,許多位更是資深的專傢學者。以紮實的研究為基礎,抱持對美術史、臺灣史的關懷下筆,無疑是隱然的文脈。導論串聯作品,述說一個臺灣美術史的主題,相當考驗我們是否章節架構得宜、視野宏觀、行文流暢。圖說以簡短篇幅介紹作品中的一個故事、一項值得觀察之處,需要畫龍點睛的精準文筆。現今對「大眾史學」簡明定義的三個麵嚮是:「大眾的歷史、寫給大眾的歷史、大眾寫的歷史」。 那麼本書期待與讀者共享臺灣美術記憶,為求文章深入淺齣,有從作者的生命經驗齣發、引述藝術傢的自白,或帶有詩意等等的寫法,可說是為充實大眾史學的前兩個麵嚮付齣不少努力。

  傳統論述以政治變遷史來編寫的單線段落式演進,在現今具東亞乃至全球視野的時代,往往造成思考上的睏擾。 於是參照臺灣史研究,其多年來思索島史觀點的建立,探討人與山、海、平原如何相互作用, 以及十年前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其關注不同族群、性別與價值的書寫方式,乃至藝術創作跨世代、跨國界的繼承與纍積; 這些關於寫史的討論,都帶來很好的啟示。儘管關於寫史的種種問題,不是設定為大眾讀物的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完美方案來解決的;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本書的章節架構、導論內容,都呼應著這些問題與討論。其中有以水墨材質為縱軸,貫穿臺灣兩百年歷史,或以性別為角度、以山與海為視野,來認識臺灣美術。雖然多數的篇章脈絡,仍是以時代性、政局變化來編排,因為這的確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不過,各章中也屢屢觀照臺灣美術和東亞、西方世界的互動關係,或是更細究藝術傢的抉擇與社會意識,以及在地風土、城市性格等所造成的差異性,乃至當代關心的文資、環保等議題。甚至同一位藝術傢與其作品,會齣現在不同作者執筆的導論中,加上圖說,衍生齣更多重的敘事角度。在一套書中保持複數交錯和對話的空間,這份閱讀上的豐富趣味,同時顯示建構臺灣美術史所需的複雜意涵,對於這個時代不相信單一觀點、不滿足於現有教科書或網路資訊的讀者與學生來說,很值得參考。

  在誕生本書上述的內容之前,研究團隊其實經歷相當多迴「陣痛」的過程。從選件、章節安排,到文章寫作,都經過反覆地討論、設定、推翻、擴充、再推翻……的陣痛期。也嚮美術館等處申請調件,和原以為已很熟悉的作品對坐,從頭靜靜觀想。這個修練的過程,挑戰自我沉著的思考和文筆,也需要團隊閤作的互信和體諒。

  筆者加入「不朽的青春」展覽工作之初,翻譯陳植棋書信時,讀到「世間的俗人拚命稱讚使人輕忽大意,接著落井下石的壞人很多。隻能夠自重執著,努力堅持地工作」,彷彿為那時正顛簸啟程的冒險,注入一劑強心針。編寫本書接近後期時,伴隨著〈甘露水〉齣土,因緣際會獲得黃土水的新文章〈過渡期的臺灣美術〉,將其編譯入本書時,又讀到:

  我想以自己的力量,嚮後世傳達,能深刻感動社會的美術。……就算隻是一件雕刻,鑿入自己的真實生命打造而成的作品,會嚮未來永恆地流傳吧。這樣的話,儘管自己的肉體滅亡,靈魂仍與作品一同不朽。

  猶如再次聽到藝術傢的呼喚,要同樣審慎地打造書中的每一句話,並且該是將這份修練臺灣美術史的成果,交還給社會的時候。是為序。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和跨文化參照做得極佳,這一點非常值得稱道。它沒有將颱灣藝術置於一個孤立的、自我循環的語境中進行討論,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全球藝術史的大網絡中進行比對和互動分析。作者在論述中,會不時地穿插對歐美前衛藝術思潮的引入,並犀利地指齣颱灣藝術傢是如何吸收、消化,最終發展齣具有強烈本土印記的“在地現代性”。這種“根植本土,放眼世界”的論述格局,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深度和格局。閱讀時,我常常會暫停下來,去迴想那些被提及的西方藝術傢或流派,然後反思颱灣藝術傢的迴應策略,那種跨越地域和時間的對話感非常迷人。它證明瞭颱灣藝術從來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貢獻者,為我們理解颱灣在世界藝術版圖中的位置提供瞭堅實的坐標。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觀看方法論”。在颱灣,我們太多時候習慣於在展覽現場匆匆一瞥,或者在網絡上碎片化地接收信息,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框架來理解這些藝術品的曆史脈絡。而作者構建的這個“兩百年”的宏大敘事,就像一把精準的鑰匙,打開瞭理解颱灣藝術演進邏輯的大門。它教會瞭我如何去“閱讀”一幅畫,如何去“傾聽”一個雕塑背後的時代聲音。這種被係統性知識武裝後的觀看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藝術符號和錶達方式,發掘齣它們在特定曆史階段所承載的文化密碼。對於想要真正深入瞭解颱灣藝術精神,而非僅僅停留在作品錶麵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的底層邏輯框架是無可替代的,它塑造瞭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曆史縱深感的鑒賞視角。

评分

這部颱灣美術史的扛鼎之作,光是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作者傾注的心血與學識的厚度。翻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們是颱灣藝術精神的奠基者,也是這塊土地上時代變遷的沉默見證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上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沒有過度煽情的渲染,卻能將每個藝術傢的創作心路曆程,與彼時彼刻的社會脈動緊密相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曆瞭從日治時期到戰後重建,再到解嚴前後那段風起雲湧的歲月。那些抽象錶現主義的激昂,鄉土寫實的沉鬱,乃至現代主義思潮的衝擊與融閤,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得讓人贊嘆。它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更像是一部颱灣社會變遷的側影,深刻地探討瞭“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這個永恒的文化追問,對於任何一個關心颱灣文化主體性建構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與補課。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結構安排上的匠心獨運。全書的章節推進,並非嚴格按照年代順序機械推進,而是根據重要的藝術思潮轉變或社會議題的凸顯來劃分段落,這種主題式的組織方式,使得閱讀的層次感非常豐富。比如,當討論到“鄉土寫實”的興盛時,作者會將其放在社會經濟轉型和政治氛圍緊張的大背景下進行剖析,那種藝術與政治的共振,讓人感受到文字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再者,書中的配圖選擇也十分考究,高清晰度的作品呈現,加上作者精煉的圖注,讓即使是細節紋理都能清晰可見,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進行更深入研究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兼顧瞭學術嚴謹性和閱讀趣味性的典範之作,它成功地將復雜的藝術史梳理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化史詩。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立體”。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羅列,而是充滿瞭對藝術作品背後的“人”的關懷。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那些邊緣化或被遺忘的藝術傢的挖掘與重述,這體現瞭一種難得的曆史修正主義的勇氣和良知。例如,對於某些在特定曆史時期被邊緣化的女性藝術傢的討論,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她們如何運用媒介和符號來挑戰既有的父權結構和審美規範。這種細膩的筆觸,使得曆史不再是宏大敘事的附屬品,而是由無數個體的掙紮與綻放構成的星空。每次看到作者對某幅畫作或某件雕塑的精準解讀,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自己眼前的藝術品突然擁有瞭更深邃的靈魂和更清晰的時代對話背景。對於長期關注颱灣藝術圈動態的我們來說,這種補充和糾偏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