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語境中的國語文教育

現代語境中的國語文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怡伶
图书标签:
  • 国语文教育
  • 现代汉语
  • 语言教育
  •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
  • 语文教学
  • 教育改革
  • 社会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台湾国语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收錄的是作者近年來針對國語文教育所發表的四篇專題論文,透過了教科書、報刊雜誌及相關專著以探索新文化運動以來國語文教育的發展,論涉了重要教材、教法的內涵及其演變,對語文教學領域具有實績的專家亦有深入的探討。本書從國語文教育在現代語境裡提出的種種設想和方案切入,既希望理解其變化脈絡,也期盼能經由對過往論述的反思,而對未來的方向產生積極的參考作用。
《华夏文脉的流变与新姿:中古文学研究新探》 本书简介 《华夏文脉的流变与新姿:中古文学研究新探》是一部立足于扎实文献考据与创新理论视角的学术专著,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文学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脉络、审美变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本书并非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或重复,而是力图在关键议题上提出新的问题意识和论证路径,展现出对中古文学原貌的细致还原和深刻洞察。 第一编:中古文学的时代背景与文体肇始 本篇聚焦于中古时期社会结构、思想思潮的剧烈变动如何催生出独特的文学范式。我们将探讨自魏晋玄学兴起至隋唐盛世的政治哲学转向,如何深刻影响了士人的创作心态与审美取向。 一、 玄学思潮对文学创作的“矫正”与“解放”: 我们细致梳理了竹林七贤、“正始之音”的形成过程,指出“自然无为”的思想如何从哲学思辨转化为诗歌中的生命体验。重点分析了曹植、嵇康、阮籍等人的作品中,个体精神的觉醒与对传统儒家规范的微妙张力。此处的讨论将超越对“名士风度”的泛泛描述,深入挖掘其文学技巧上的革新,例如对散文韵律的节奏把控,以及对自然景物描写的象征性运用。 二、 骈文的成熟与文体论的构建: 本书对骈文的发展进行了分期考察。不同于以往将骈文视为“雕琢文风”的简单贬抑,我们将其置于中古士人群体身份构建的语境下考察。详细剖析了周颙、沈约等人对声律的理论建构,阐释了“四声”理论在文学实践中的实际效用,及其如何塑造了中古精英阶层的审美基准线。同时,本书也探讨了骈散之争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阶层审美取向的差异。 三、 诗歌的“个人化”转型:从建安风骨到山水田园: 本章着重分析了陶渊明作品的突破性意义。陶诗的出现并非孤立的田园复古,而是对建安文学中“慷慨悲歌”主题的内化与转化。我们通过对比谢灵运的山水诗,阐明了“心物交融”的审美范式是如何确立的,以及这种范式如何通过对具体自然元素的精确捕捉,达成了对主观情感的含蓄表达。 第二编:唐代文学的多元融合与高峰铸就 本篇将目光投向初唐、盛唐,考察文学在统一帝国下的成熟与包容性,特别是文人阶层对异域文化与本土传统的吸收与整合过程。 一、 初唐宫廷文学的“过渡性”特征: 本书分析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并非仅仅是“复古”口号,而是对宫体诗在内容上趋于空洞的一种自觉反拨。我们重新评估了初唐四杰的贡献,认为他们的价值在于对诗歌意象的扩展,特别是对边塞题材和更广阔地域景象的纳入,为盛唐的磅礴气象奠定了基础。 二、 盛唐气象的生成机制:边塞、禅宗与科举的交织: 我们认为盛唐诗歌的“盛”是多重合力作用的结果。边塞诗的勃兴,不仅仅是军事扩张的文学反映,更是士人个体生命经验拓展的外化。重点分析了王维、孟浩然如何将禅宗的“空”与“悟”融入山水描写,从而实现了诗歌意境的超越性。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科举制度对诗歌形式规范化的推动作用,以及这种规范化在何种程度上激发了诗人们在题材和情感表达上的反向创新。 三、 杜甫诗歌中的“人世关怀”的深度挖掘: 杜甫的伟大在于他将“诗言志”提升到了一个史诗性的高度。本书深入剖析了“三吏”“三别”等作品中,叙事技巧的成熟与悲悯情怀的融合。我们侧重于考察杜甫如何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熔铸于具体的民间生活场景之中,探讨其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范式。 第三编:中古文学理论与批评范式的演变 本篇侧重于中古文论的发展脉络,考察文学理论如何从早期重“风骨”到后期重“格律”的转向,及其理论本身所蕴含的文化逻辑。 一、 早期文论的“体性”之辩:从“风骨”到“情采”: 本书梳理了陆机《文赋》在理论上的承上启下地位,并详细辨析了刘勰《文心雕龙》的体系构建。我们认为《文心雕龙》的价值在于其将文学现象系统化、结构化的努力,而不仅仅是作品的鉴赏。特别对“情采说”进行了细致解读,论证了中古文人如何试图在情感的真实表达与形式的精妙雕琢之间寻求平衡。 二、 诗品与六论:批评标准的“审美化”过程: 钟嵘的《诗品》标志着文学批评从政治道德评价向纯粹审美评价的重大转移。本书着重比较了《诗品》中对曹植、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独特排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古后期文人对“自然之妙”的推崇是如何固化为一种批评惯例。 三、 唐代诗论对形式与境界的再强调: 简要讨论了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诗论,指出他们对“妙悟”“韵味”的强调,实则是对盛唐诗歌已臻化境后,后人探求其创作奥秘的理论总结。特别是对“意境”概念的细致界定,为后世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奠定了基础。 结论:中古文学对“文脉”的重塑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中古文学并非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过渡期”或“断裂期”,而是中国文脉实现“主体性”建构的关键阶段。它完成了从先秦的宏大叙事到个体生命体验的转向,确立了诗歌作为审美载体的核心地位,并为后世的宋词、元曲乃至近现代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和理论母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理解中古文学的全新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怡伶


  臺灣宜蘭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學博士,現為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曾兼職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私立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以及曾任私立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國立宜蘭大學黃春明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中小學國語文課程發展史專書編撰委員、羅東聖母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委員。臺灣中文學會、中國語文學會、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世界漢語修辭學會、中華民國章法學會、世界漢語教育史學會等會員,並擔任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會員兼監事。研究範圍包括國語文教育、出版與傳播、近代文獻等。多次獲得科技部專題計畫補助及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獎勵,另獲頒私立教育事業協會模範教師獎、教育部資深優良教師獎、聖母專校教學金質獎,亦分別得到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以及趙廷箴文教基金會之獎助。著有《張元濟思想研究》、《〈良友〉與中國現代性的建構——以上海時期為中心》、《現代國語文教育的探索與建構》及編註《畫中有話:〈點石齋畫報〉成語選讀》,並已發表專題論文五十餘篇。

图书目录

自序 1

第一章 由破而立:新文化運動後的國語文建設 1
一 前言 1
二 現代國語文教科書的產生 10
三 報刊雜誌裡的國語文教學討論 33
(一)《教育雜誌》裡的國語文教學討論 39
(二)《中華教育界》裡的國語文教學討論 49
(三)《國文月刊》裡的國語文教學討論 63
四 國語文教學專著 75
(一)商務印書館專著舉隅 76
(二)開明書店專著舉隅 77
(三)重要教學專著評析 80
五 結論 88

第二章 蔣伯潛與傳統辭章的現代轉化 97
一 前言 97
二 學養奠基及師承關係 102
三 對「國文」課程的界定 111
四 分進合擊的寫作指導 118
(一)命題審題指導 120
(二)字詞章句指導 121
(三)謀篇布局指導 127
(四)文體風格指導 129
五 從「辭章」到「國文」的現代轉化 133
六 結論 147

第三章 讀寫示徑:蔣祖怡與一九四○年代的國文教育 151
一 前言 151
二 蔣祖怡的著作概述 153
三 國文的定義 164
四 強調課堂外自學 168
五 重視國文基本功 174
(一)對文法、修辭的認知 175
(二)比喻修辭格的新見:「寓言」 178
六 具體指引 183
(一)文法修辭的原則 183
(二)遣詞造句的方法 184
(三)各式文體的作法 196
(四)文病例舉 197
七 結論 202

第四章 時用下的變遷:臺灣當代應用文教本內涵探析 207
一 前言 207
二 發行概況 209
(一)初期:一九五○年至一九七九年 210
(二)餘波:一九八○年至一九九九年 211
(三)革新:二○○○年迄今 211
三 內涵及演變 212
四 重要教本特色分析 217
(一)張仁青編著、成惕軒校訂《應用文》 217
(二)黃俊郎編著《應用文》 222
(三)張高評主編《實用中文講義》 230
五 結論 234
徵引文獻 23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86091
  • 叢書系列:書系 語文教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66頁 / 17 x 23 x 1.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關於國語文教育的論述,我總會想起自己小時候被那些冗長艱澀的古文折磨的經驗。這本探討現代語境的書,恰恰在這方面給了我一些新的視角。它似乎在強調,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培養一個能夠運用語言與世界溝通、思考的「人」,而不是一個只會背誦課文的「學生」。書中對「閱讀素養」的闡釋非常到位,它不再將閱讀視為單純的文字解碼,而是擴展到對文本背後意圖、作者立場乃至社會意識形態的辨識能力。這對於我們處在資訊爆炸、假新聞滿天飛的時代至關重要。它讓我們意識到,語文教育如果脫離了現實生活和社會脈絡,就真的成了空中樓閣,無法承載教化人心的重任。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拉高了視野,讓我們重新審視這門基礎學科的深層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挺有意思,那種沉穩的藍配上燙金的字體,一看就知道是想走「學術」路線的,但又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死板。我拿到書的時候,第一眼就被它的厚度嚇到了,想說哇,這下子有得啃了。不過實際翻開目錄,發現章節劃分得還蠻清楚的,從宏觀的語言政策談到微觀的教學實踐,算是把「國語文教育」這個大題目拆解得滿細緻的。尤其對於關心當代社會語境下,我們的中文教育該往何處去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不少值得深思的切入點。它並沒有直接給出標準答案,反倒像是在拋出更多問題,引導我們去思考,面對數位時代的衝擊、多元文化的交融,我們到底要如何傳承和發展這門語言藝術。整體來說,排版舒服,內容紮實,雖然有些地方的論述比較偏向理論層面,但對我這種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讀者來說,確實是本值得收藏的參考書。

评分

翻閱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我幾度停下來,對照著自己過去的一些教學經驗或求學回憶,產生強烈的共鳴。尤其當書中談到如何平衡「詩意」與「實用性」在語文教學中的佔比時,真是說出了很多教育現場工作者的心聲。我們都知道,好的文學教育應該要能陶冶性情,但現實的升學壓力又逼著我們必須把重心放在那些考試導向的文法結構和修辭分析上。這本書並沒有逃避這種兩難的局面,而是提供了一些或許有些理想化,但絕對值得追求的平衡點。它提醒我們,在「現代語境」下,語文教育必須更加靈活、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不是一味地把傳統的知識和價值觀像灌輸一樣塞給下一代。這本書的論述風格,可以說是一種溫和卻堅定的呼籲,呼籲我們重新重視「溝通」與「思辨」的核心能力。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學術味確實比較濃,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些耐心才能消化書中許多複雜的術語和引用。不過,對於我這種對語言哲學和教育社會學有興趣的人來說,它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對話平台。書中對於「素養導向」教學的批判性反思尤其讓我感到驚豔,它沒有盲目跟風,而是深入剖析了這種新課綱精神在實際操作層面的困境與迷思,指出許多時候,素養口號喊得響亮,但最終還是回到了試卷上的得分高低。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似乎對科技介入教育持有一種審慎樂觀的態度,探討了AI時代下,語文教師的定位將會如何被重新定義,這個部分我認為是極具前瞻性的。總體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深度報告,而非輕薄的指南。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語言教育的著作後,我最深的感觸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當代台灣社會對於「國語文」這個概念的焦慮與拉扯。書中對於傳統與創新的辯證關係探討得頗為深入,讓人不禁反思,我們教導學生的,究竟是已經固化的經典文本,還是那個不斷流動、充滿生命力的現代語言本身?作者似乎非常著重於「語境」的轉變對教學策略的影響,這點非常貼近我們實際的教學現場,畢竟現在的孩子們接觸的資訊爆炸,從網路迷因到短影音,都對他們的閱讀理解和寫作習慣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特別欣賞它在處理「本土語言」與「標準國語」之間的權衡時所展現出的細膩,那種既要保持核心認同,又不能排除多元聲音的態度,在當前的社會氛圍下,顯得格外珍貴且務實。這本書不只是在談教法,更是在談一種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