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光是書名就已經夠吸引人了,「在規劃與變化之間」——這不就是我們學跳舞,不論是古典還是現代,甚至是街舞,從來都繞不開的兩難嗎?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深入探討編舞者在面對一個「概念」或「主題」時,如何從最開始的結構藍圖,一步步拉扯、調整,直到實際進入排練場,與舞者碰撞出那些無法預期的火花。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闡述「即興」在一個看似被嚴謹規劃的創作流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是像一個微小的變數,卻能引爆整個作品的化學反應?許多人總以為編舞就是畫好設計圖,然後照表操課,但真正有經驗的編舞者都知道,排練場上的每一分鐘都是活的,是與空間、體感、甚至舞者的情緒狀態在進行一場高難度的共舞。我希望看到書裡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當一個原定的走位或動作組合在排練中發現「行不通」時,編舞者是如何在保留核心精神的前提下,靈活地「變招」。這種智慧的轉圜,才是區分匠氣與藝術的關鍵。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或許不只是一本編舞教學,更像是一本關於「決策藝術」的哲學書。
评分老實講,當我看到「編創」這兩個字,第一個反應是:這會不會又是一本針對科班出身、有扎實現代舞基礎的人寫的書?台灣的舞蹈環境,對於非科班出身、但有強烈表達慾望的創作者來說,常常會覺得門檻太高。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在討論如何「優化」既有的編舞結構,而是能提供一些方法論,讓那些仍在摸索自己「聲音」的創作者,也能在「規劃」的初步框架下,勇敢地「即興」出屬於自己的語言。也許,作者會把「規劃」定義為「確立清晰的溝通目標」,而把「即興」視為「尋找最有效的溝通路徑」?這種將概念簡化、讓門檻降低的寫法,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基礎的「發想練習」,例如如何從一個簡單的物件、一種音樂的質地,或是一句詩開始,然後設計出一個允許「結構性失序」的排練過程,那將會是對所有想嘗試編創的台灣舞者,最大的鼓勵與實質的幫助。期待它能成為一本「可實踐」的創作指南,而不是一本只能供人瞻仰的理論聖經。
评分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舞蹈書籍,很多都流於理論,講一堆抽象的名詞,讀起來昏昏欲睡。我比較欣賞那種能把「實務操作」和「內在心法」揉合在一起的著作。我猜這本《在規劃與變化之間》應該是屬於後者,因為「編創」和「即興」這兩個詞擺在一起,就暗示著作者非常了解舞台藝術的動態本質。對於我這種長期在教室裡摸爬滾打的舞者來說,最頭痛的就是如何將腦袋裡那個華麗的「畫面感」成功轉化為舞者可以執行、且能展現美感的動作語彙。規劃,往往是為了建立秩序和清晰的敘事線;而即興,則是打破僵局、尋找生命力的途徑。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探討「即興素材」如何被「制度化」為作品的一部分?或者,更深一層,當編舞者對自己的規劃過於自信時,即興的介入會不會反而變成一種干擾?我想,這本書的核心價值,也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平衡的視角,讓我們不再把規劃與即興視為對立面,而是視為一體兩面的創造工具。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記錄即興」的心得,那就更棒了,因為即興的片段稍縱即逝,如何把它們捕捉下來,並賦予其結構,是個大哉問。
评分我最近正好在思考關於「風格的形成」這件事,所以看到這本書的書名,馬上就聯想到風格的確立與流動性之間的關係。所謂的「規劃」,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確立一種風格的邊界與語法;而「變化」,則是嘗試在這些邊界內進行無限的探索。很多台灣的編舞家,在早期可能會有非常強烈的個人風格,但隨著時間推移和作品累積,他們的作品風格卻會慢慢變得更加內斂、更趨向於純粹的「運動本身」而非「風格的炫技」。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剖析這種風格的「成熟期」。例如,當一個編舞者不再需要依賴某種特定的身體語彙來證明自己時,他或她如何運用「規劃」來精煉主題,並在「即興」中找到更深層、更直指人心的表達方式?這牽涉到藝術家與自我對話的深度。如果這本書能帶領讀者從編舞者「技術層面的規劃」提升到「哲學層面的自省」,那它就超越了一本技術手冊的範疇,變成了一本藝術家修行的指南。光是想像那種對創作心境的深刻剖析,就讓人覺得值得一讀再讀。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非常現代、非常後現代的氛圍,彷彿在邀請我們進入一個充滿辯證思維的空間。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文化不斷迭代的時代,我們對於「確定性」的需求似乎越來越低,反而更欣賞那些能夠展現「過程」與「不確定性」的藝術品。因此,「規劃」不再是為了確保一個既定的終點,而是為了建立一個足夠堅固的「腳手架」,好讓「變化」能夠更安全、更有效地發生。我猜測,作者可能會討論到「演化式編舞法」(Evolutionary Choreography)的概念,即作品不是一次性的完成品,而是一個持續修正、不斷長大的有機體。我特別好奇,在數位科技日益介入舞蹈創作的今天,這種規劃與變化的拉扯,又如何與科技工具相結合?編舞者是利用演算法來輔助「規劃」的嚴謹性,還是利用即時動態捕捉來激發新的「變化」?如果書中能觸及到人機協作在編創中的新角色,那將會是非常前瞻性的內容,對於我們這些習慣傳統排練模式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告訴我們如何在擁抱新工具的同時,不失舞蹈最核心的「身體性」和「人性溫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