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學史(2版)

先秦哲學史(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春海
图书标签:
  • 先秦哲学
  • 中国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 两汉
  • 中国古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增訂新版!

  ★針對「儒、道」兩家,以宏觀性視域、「比較哲學」的方法,增補「儒、道」具差異性特色,及其共同關注之人類精神文明問題、可資互補處。

  本書是作者累積四十多年在「先秦哲學」研究、教學經驗而撰成。全書依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之學派分類,分為六篇,詳述各學派內涵與特色。

本書特色

  一、將近世出土文獻的主要哲學論題脈絡性地概括於書中。

  二、掌握原典蘊含之哲學性問題,如:本體論、宇宙論、天人關係、心性論、認識論、人生境界的功夫實踐、倫理學、政治哲學等。

  三、重視原典、基本概念的精確分析、論述脈絡的清晰性、理論結構的系統性及文字表述的可讀性。

  四、兼重文化史和思想史,資料詳備,務求對「先秦哲學」內涵有情境性、脈絡化的理解。

  五、強化對名家、墨家及荀子邏輯和知識理論之紹述。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论纲》 作者: 王守仁 出版社: 盛世文化出版社 版次: 2023年第一版 ISBN: 978-7-5678-9012-3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王守仁教授历经二十余年潜心研究的力作,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自上古至清末近四千年的政治思想演变脉络与核心议题。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核心思想流派为纬,构建了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 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近百万字,涵盖了从早期部落政治的萌芽到秦汉大一统思想的确立,从中唐以降的儒学复兴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固化,再到明清之际对皇权与民权关系的深刻反思。作者不仅细致考察了历代主要政治家的施政理念和思想家的理论建构,更着力于揭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与政治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先秦至两汉的政治构想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政治思想的源头活水。不同于传统仅关注诸子百家的线性叙述,本书将重点放在“礼乐制度的构建与政治秩序的早期形态”。 早期国家形态的辨析: 探讨夏商周三代的“天命观”如何从神权政治向世俗王权过渡,并详细分析了“封建”、“列国”体制下,权力分配与制衡的早期实践。《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与实际政治运作之间的张力,被视为早期政治理想与现实矛盾的集中体现。 秦汉大一统思想的奠基: 深入剖析了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如何被秦朝短暂而残酷地实践,以及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与国家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过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汉代“外儒内法”的政治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解构,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模式的定型关键。 第二部分:中古的重塑——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的权力哲学 这一阶段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熔炉期”。本书着重探讨了在民族融合与王朝更迭的剧烈动荡中,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如何从血缘和传统转向了“军事权威与文官体系的协同”。 士族与皇权的博弈: 考察了魏晋时期,世族门阀制度对皇权构成的制约,以及清谈之风背后对现实政治的逃避与批判。 隋唐的集权机制创新: 详细阐述了三省六部制的精妙设计,不仅是行政效率的提升,更是皇权对相权的制度性钳制。同时,唐代科举制度的扩大,为底层知识分子进入政治精英阶层开辟了道路,这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政治伦理。 第三部分:宋代的理智与忧患——内圣外王的再思考 宋代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本书认为,宋代的政治思想核心在于“对盛唐模式的反思以及儒学内部的自我革新”。 重文抑武的深层动因: 分析了宋初统治者汲取唐末藩镇割据教训的政策导向,以及这种政策如何塑造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并探讨了其对宋代政治效率与军事能力的长期影响。 理学对政治伦理的渗透: 重点考察了程朱理学,特别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命题如何被引入政治领域,成为规范官员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强大精神力量。作者认为,宋代理学为后世构建了一套复杂的士大夫道德准则,塑造了具有高度自我约束性的政治群体。 第四部分:集权的巅峰——元明清的专制体制深化 本部分是全书论述最为厚重的章节之一,旨在揭示明清时期,皇权如何突破前代所有限制,达到空前的集中状态。 明代的制度性创新: 深入剖析了废丞相、设内阁、特务机构的设立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如何直接服务于皇帝对中央权力的绝对垄断。重点分析了黄仁宇所言的“大历史观”视角下,明代政治运行的“数目字管理”困境。 清代的政治文化与治理模式: 考察了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面临的统治合法性问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满汉共治”的复杂策略,将中国古代的集权体制推向极致。对“乾嘉学派”对官方儒学的反动与对“实学”的呼唤,也进行了详尽的辨析。 第五部分:异端与流变——农民起义与边缘政治思潮 本书不满足于仅仅描绘主流思想的演进,更着力于挖掘那些在主流话语之外发出的声音。 “汤武革命”的永恒辩论: 梳理了自孟子以来,关于“君权神授”与“民本”思想的交锋,以及历代农民起义领袖如何利用改造后的“天命观”来构建自己的政治正当性。 道家与墨家的遗存影响: 考察了在儒家思想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背景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如何在民间和统治者闲暇思考中扮演的调剂角色,以及墨家“兼爱、非攻”思想在特定历史时刻(如抗金时期)的微弱回响。 第六部分:近世的转折——晚清的思想冲击与回应 本部分聚焦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政治思想面临的西方冲击。 器物层面的引进与思想内核的固守: 分析了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矛盾,即如何在不触动政治体制根基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 维新变法与革命思潮的对立: 详细比较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主张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揭示了两者在对“主权在民”理解上的根本差异。 结语:政治理想与历史实践的百年回望 作者在结语中,对贯穿全书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核心议题——“如何实现一个稳定、繁荣且具有道德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指出这一核心困境在近代转型中留下的深刻遗产。 --- 本书特色 1. 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相结合: 全书视野开阔,注重宏观阶段划分,同时对如“三省六部制演变”、“明清漕运制度与政治权力”等具体制度的政治学意涵,进行了扎实的文献考证。 2. 强调“功能性”分析: 摒弃纯粹的思想史罗列,着重分析某一政治理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或“制造了什么新的结构性矛盾”。 3. 理论的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尤其在分析明清集权体制时,借鉴了比较政治学对“官僚制”的理解,使论述更具现代解释力。 本书是从事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研究的学者,以及对中华文明核心制度变迁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是一部思想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秩序与合法性在中国古代不断被重塑的历史剧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春海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

  現 任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先秦儒家哲學、魏晉哲學、宋明理學、易經

  著 作
  《先秦哲學史》、《兩漢魏晉哲學史》、《竹林七賢的玄理與生命情調》、《中國近當代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綱》、《朱熹哲學論叢》、《朱熹易學析論》、《易經的哲學原理》、《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主編《中國哲學概論》、合著《中華文化人文精神教材》等
 

图书目录

自序
二版序

第一篇 儒家學派的源流與思想內涵
第一章 儒家哲的前沿——魯國與西周文化
第一節 魯國與宗周的文化因緣
第二節 祭天祀祖的精神傳統
第三節 禮樂文化中「親親上恩」的核心價值
第四節 儒家之源流與特色
第二章 《周易》原經《尚書》及《詩經》所呈現的西周哲學與文化
第一節 西周《周易》原經的天人思想
第二節 《尚書》以德配天的天命觀和以德治國論
第三節 《尚書》對殷商思想之述要
第四節 《尚書.周書》的主要篇章要旨
第五節 《詩經》的天論及詩教的人文價值
第三章 春秋時代的儒家思想——以《論語》、《左傳》為主軸
第一節 由孔子與隱者之遇,觀孔學的旨趣和精神
第二節 《論語》中禮義與仁的關係
第三節 儒家人文生命的實踐–由「敬」的工夫入路省察
第四節 《左傳》的人文思想
第四章 孔子至孟子期間之儒學——以近世出土文獻為依據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儒家佚籍及分期
第二節 楚簡儒家佚籍的「性情說」
第三節 竹、帛〈五行〉篇的「行」與「德之行」之辨
第四節 《大學》、《中庸》的心性修養之人道與治道
第五節 《中庸》論「慎獨」、「致中和」及贊天地化育
第六節 出土儒家佚籍之其他重要論題
第五章 戰國中期的孟子學派
第一節 「性」、「命」之實質涵義
第二節 性命論與人生價值觀
第三節 存養推擴、盡性致命的道德修養
第四節 對孟子心學的評價
第六章 戰國晚期的荀子學派
第一節 荀子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性偽之辨與天人之與「分」和相「參」
第三節 緣於人類共同生活需要的社會起源說
第四節 「維齊非齊」的社會正義觀
第五節 知識與禮憲的生成論
第六節 社會建制及其管理系統之規劃
第七節 社會經濟思想
第八節 社會理想與社會機制
第九節 荀子的評價
第七章 先秦儒家禮樂的人文精神
第一節 西周禮樂文明之形成及核心人文價值
第二節   孔孟論禮樂內蘊的人文精神
第八章 孔門易學與《易傳》的哲學
第一節 馬王堆帛書《易傳》之孔門易學
第二節 傳世本《易傳》的哲學旨要

第二篇 道家學派
第一章 道家思想與文化的淵源
第一節 道家、黃老之學、道教與齊學的淵源
第二節 齊的地理形勢與東夷人之原始宗教信仰
第三節 東夷族之原始宗教信仰對道教的深遠影響
第四節 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齊學特色
第五節 齊學對道家以及黃老道家之影響
第二章 老子的形上學
第一節 《老子》以「無」釋「道」,建立起超本體論(me-ontology)
第二節 「道」所涵具之形上屬性──道體與道用
第三節 以「道相」、「道徵」闡發道化的人格典範
第三章 老子的生活智慧和政治管理智慧
第一節 老子的生活智慧
第二節 老子的政治管理智慧
第四章 《易傳》與《老子》的幸福觀比較
第一節 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觀
第二節 個人安身立命的幸福觀
第三節 家庭的幸福觀
第四節 公領域的公共幸福觀
第五章 郭店及上海博物館出土簡文之道家思想
第一節 當代道家出土文獻概況
第二節 郭店竹簡中的〈太一生水〉
第三節 〈恆先〉
第六章 莊子的形上學
第一節 道論:道樞與兩行
第二節 莊子的氣化論與形神說
第七章 莊子的逍遙說及其美感人生
第一節 煩惱與痛苦之肇因:以形役神的「成心」
第二節 形役神勞的治療:心齋坐忘
第三節 神與物遊的逍遙之樂
第四節 依道製器的藝術實踐
第八章 莊子〈天下〉篇與〈齊物論〉之道術觀
第一節 〈天下〉篇對諸子析評所展示的道術觀
第二節 〈齊物論〉的道術觀
第三節 對比〈天下〉篇與〈齊物論〉的道術論
第九章 莊子與孟子「內聖外王」思想之比較
第一節 莊、孟的時代困境和問題意識
第二節 莊子與孟子的人性論
第三節 人性的墮落,提升工夫和境界
第四節 理想的外王世界
第十章 《管子》與《黃帝四經》的天道與治道
第一節 《管子》書中「道」之形上屬性及其與人之關係
第二節 《黃帝四經》的天道論
第三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天道論之比較
第四節 《管子》書中的治道論
第五節 《黃帝四經》的治道論
第六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治道論之比較
第十一章 鶡冠子
第一節 《鶡冠子》
第二節 《鶡冠子》的「道」與「法」

第三篇 墨家學派
第一章 墨子及《墨子》一書
第二章 「天」的超越特徵及其與人的關係
第三章 兼愛之德的涵義
第一節 文王為體現天之兼愛的「法儀」
第二節 兼愛與別愛之異
第四章 貴義之德的涵義
第五章 墨學的政治、社會實踐
第一節 尚同於政治菁英和天志
第二節 尚賢使能
第六章 墨學的知識原理與方法
第一節 墨學論認知的條件、途徑與表述方式
第二節 辯論之推理方法
第七章 評論

第四篇 法家學派
第一章 法家的源流與特色
第一節 法家的源起、分流和前驅人物——管仲
第二節 子產
第三節 李悝
第二章 法家的三大派
第一節 重法派的商鞅
第二節 重術派的申不害
第三節 重勢派的慎到
第三章 集法、術、勢三派之大成的韓非子
第一節 時代、思想背景及問題關注所在
第二節 「法」的涵義及其超越依據–「道」之屬性
第三節 人與道的互動關係
第四節 趨利避害的社會人性論
第五節 法、術、勢交互為用的集大成者
第六節 韓非政治管理哲學的侷限

第五篇 析名辨實的名家邏輯學
第一章 對名家的概述
第二章 鄧析的名實論
第三章 《尹文子》的邏輯學說
第四章 惠施名學中的邏輯思想
第五章 公孫龍子的主要名學論題

第六篇 陰陽家學派
第一章 「陰」、「陽」釋義及其相互關係
第二章 做為「氣」概念的陰陽
第三章 〈易傳〉中的陰陽概念
第四章 五行的源流
第五章 鄒衍與陰陽家
第一節 鄒衍的「始終五德之運」說
第二節 鄒衍與齊學
第三節 戰國至漢初「陰陽」與「五行」合流之氣化宇宙觀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6164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7 x 23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二版序

  本書自二○一○年十月初版以來,已歷三刷,在即將第四刷之際,本人除了將全書校正錯別字之外,亦增加了新的內容。有鑒於先秦哲學的「六家」是中華民族遠古先聖先賢們的共同智慧,不同學派既有縱向的發展,亦有橫向的聯繫,非各自獨立而可切割的六學派。其中儒、道兩家的原創性智慧對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凝聚和發展,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可謂中華文化精神文明的兩大本根。雖然儒家由於許多因素而形塑了其構成中華文化主流的地位,但是道家的形上智慧和人生智慧也是安身立命的不朽經典。質言之,儒家和道家是各有獨特性,也可互鑒交流而具備互補性。

  由是之故,本書擬第四刷之際,增加與上述相關之三大論題而成增訂版,這三大論題分別是:「第一篇 儒家學派的源流與思想內涵」的第七章〈先秦儒家禮樂的人文精神〉、「第二篇 道家學派」的第四章〈《易傳》與《老子》的幸福觀比較〉及第九章〈莊子與孟子「內聖外王」思想之比較〉。這三大論題皆屬宏觀性視域,並以「比較哲學」的方法,標舉出儒家和道家具差異性的特色,及其共同關注之人類精神文明問題、可資互補處。相信這三大論題的攝入,或可將本書內容臻於完善,且更具可讀性。
 
曾春海謹識於臺南老宅
2022年2月9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厚重的書,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股沉澱千年的重量感。初翻開時,坦白說,我這個對哲學抱持著好奇,但又常常在古籍的晦澀中迷失方向的讀者,心裡是有些忐忑的。尤其對於先秦諸子,像是孔孟老莊這些名字耳熟能詳,但真要探究他們的思想脈絡、流變和相互激盪,那又是另一回事了。這套書的編排,比起一般學術著作那種冷冰冰的羅列,要來得有溫度一些。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導一個初學者,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慢慢撥開歷史的迷霧,讓我們看到那個思想如百花齊放的時代。讀起來的感覺,不是在背誦口訣,而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並沒有直接把那些深奧的詞彙砸過來,而是透過細膩的歷史情境勾勒,讓我們理解為何這些思想會在那個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發展,乃至於彼此辯駁。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是讀完後最大的收穫,讓人覺得,自己好像真的踏入了那個周遊列國、諸子爭鳴的時代現場,感受著空氣中流動的智慧火花。

评分

這套書的結構處理,確實是下了大工夫的。我個人過去在接觸類似主題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各家學說之間的關係總是被切割得太開,讀完一個學派,就彷彿進入了一個獨立的真空世界,很難將其置於整個先秦思想光譜中進行比較。但這本(雖然我沒提到書名,但讀者心裡有數)的編排,顯然是花了很多心思在梳理這些「枝微末節」的關聯性上。它不是單純地按照時間軸推進,而是巧妙地穿插了概念的對照與相互批判的鏈條。你會看到,某個觀點是如何被下一代思想家所繼承、轉化,甚至是被徹底顛覆的過程。這種層層遞進、如抽絲剝繭般的論述方式,對於我們這種想抓住「大局」卻又容易被細節絆住的人來說,簡直是天降甘霖。它讓原本雜亂無章的史料,變成了一張清晰、有邏輯的地圖,指引我們認識那個思想熔爐的樣貌。

评分

老實說,這本內容的深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原本期待的「入門導讀」範疇。我本來是想找本輕鬆點的書來複習基礎概念,結果卻被它帶入了一個更廣闊、更需要投入心力的知識場域。書中的一些關鍵詞彙的詮釋,特別是對於一些早期文獻中難以捉摸的詞義辨析,作者展現了極高的學術功底。這不是那種只會「翻譯」白話文的書,它會深入到詞源學和概念形成的初期階段去探討。對於我們這些在課堂上被教導過一些基礎理論,但總覺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讀者來說,這提供了極佳的補強作用。讀到後段,我甚至開始期待作者能針對某一特定議題(例如「仁」與「義」的形上學基礎)再單獨出一本專論,因為光是從本書對此的宏觀論述中,已經能嗅到更深層的學問底蘊。總體來說,它更像是一本給「進階探索者」的紮實基石。

评分

每次拿起這本書,總有一種重新認識台灣學術界在詮釋古代思想上的努力的感覺。坊間關於先秦哲學的介紹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做到兼顧「嚴謹性」與「可讀性」的,實在鳳毛麟角。這套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處理典籍時的細膩考究,卻又不會讓一般讀者感到窒息。我特別欣賞它在處理「百家爭鳴」時所展現的平衡感。它沒有偏袒任何一家,像是墨家那種嚴苛的倫理觀,或是法家那種近乎無情的權術思維,作者都以一種近乎冷靜的歷史學家視角進行闡述,讓我們得以在不帶預設立場的情況下去理解這些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時代局限性。讀完某幾章後,我甚至會擱下書本,去反思我們現代社會某些價值觀的根源,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學術著作該有的樣貌——它不只解釋過去,更要能對照現在。這種深層次的連結感,讓閱讀的過程充滿了挑戰與回饋。

评分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心靈上的洗滌。先秦哲學之所以迷人,不光是因為它的理論架構,更在於它那種對「理想生活」與「良好治理」的殷切期盼。書中描述的那些士人如何在亂世中堅守自己的信念,那種精神力量是極具感染力的。無論是莊子對自由的終極追求,還是荀子對人性潛能的肯定,這些思想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具有穿透時空的生命力。這本書成功地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轉化成可以被現代人理解和反思的語言,而不是堆砌成象牙塔中的陳腐學說。我合上書本時,常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寧靜,彷彿那些戰國的喧囂已然遠去,只留下一些關於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的恆久真理。這不僅是一本哲學史,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的指導手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