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 增修版(上)[軟精裝]

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 增修版(上)[軟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景林
图书标签:
  • 臺灣染色
  • 天然染色
  • 植物染料
  • 傳統工藝
  • 文化創意
  • 大地之華
  • 染織
  • 手作
  • 生活美學
  • 增修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介紹天然染色的範疇(植物染、動物染、礦物染)、植物染材認識與採集、植物染色工序、染材前置處理、染液色素萃取,以及臺灣47種優質的植物染材以,分別以蠶絲及棉布染色後,並經由無媒染,以及石灰、醋酸鋁、醋酸錫、醋酸銅、醋酸鐵等5種媒染劑進行媒染處理,以呈現不同的發色試樣,探討更多臺灣在地色彩資源,逐步建立臺灣色彩資料庫體系。
墨痕映古今:華夏織染技藝的千年傳承與創新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歷史視野與細膩的工藝觀察,深入探討了自上古時期直至近現代,華夏大地上一脈相承的天然染料開採、植物提取、媒染工藝,以及這些技藝如何與社會文化、宗教信仰、服飾制度緊密交織,共同繪就了中華文明獨特的色彩版圖。全書貫穿著對「色」與「德」、「染」與「道」的哲學思考,旨在重現那個依靠自然之力,賦予絲帛生命色彩的黃金時代。 第一部:自然之源——色彩的礦藏與藥引 本書的開篇,致力於揭示古代染色技術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天然染料。作者摒棄了簡單的植物名錄,而是從地理學、植物學和化學的交叉視角,系統梳理了數百種在中國不同地域廣泛應用於染色的植物、礦物及動物來源。 壹、青與綠的交響:靛藍的史詩 深入剖析了蓼藍(蓼科)、菘藍(十字花科)等主要藍草的種植、採集、發酵(製靛)的複雜工序。重點闡述了古代「淋靛法」與「浸靛法」的技術區別及其在不同朝代的演變。從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對「玄衣緇色」的記載,到唐宋時期江南地區藍染業的興盛,再到明清時期印染技術的成熟,青色的地位始終未曾動搖。同時,輔以詳盡的圖解,呈現了藍草堆積發酵的微生物作用過程,揭示了天然藍染中蘊含的精妙生物化學原理。 貳、紅與赭的熱情:朱砂與茜草的傳奇 紅色,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權力、喜慶與生命力。本部分重點聚焦於礦物染料——朱砂(硫化汞)的早期應用與風險規避,以及植物染料——茜草(茜根)的提煉技術。茜草的染色效果受水質、溫度控制影響極大,本書詳述了古人如何通過經驗積累,掌握了其對絲綢和麻類纖維的親和力。此外,也涵蓋了蘇木(豆科)在特定時代作為紅色輔助染料的角色。 叁、黃與褐的沉穩:至高無上的「玄黃」 黃色,自周代以來便與「土德」相關聯,成為帝王專屬的顏色。本書嚴格區分了用於宮廷的「黃櫨」和民間常見的「槐米」。對於黃櫨(漆樹科)的提取,關鍵在於如何精確控制煮沸的時間與酸鹼度,以避免顏色趨於暗沉。特別探討了在唐代,黃色染料受到嚴格管制的情況,以及民間如何利用柘樹皮、薑黃等替代品,體現了色彩規制與民間生活的張力。 肆、黑與白的哲學:碳與灰的運用 黑色並非單一的染料,而是多種物質疊染或特定媒染的結果。本書分析了烏桕葉、五倍子(單寧酸)以及木炭粉末在不同基質上的應用。對於「皂黑」的形成,涉及到了鐵媒染的早期實驗,展示了古代染色師對金屬離子的敏感洞察。 第二部:媒染的藝術——色彩的鎖定與昇華 若無媒染,天然色素往往難以牢固附著於纖維之上,色彩也易受光照褪變。媒染,是中國古代染色技術中最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環節。 壹、金屬與酸鹼的平衡術 詳細記錄了古代使用的主要媒染劑:明礬(硫酸鋁鉀)、硫酸亞鐵(綠礬)、食鹽、鹼水(草木灰水)等。本書通過對比實驗數據(基於古籍記載的模擬),展示了同一種染料在礬水與鐵水作用下產生的顯著色差,例如,藍草在礬水中呈鮮亮的藍色,而在鐵水中則會轉為深沉的灰藍或墨黑。作者探討了媒染劑的用量、浸泡時間,乃至「回火」工序對最終色澤穩定的決定性影響。 貳、固色與養色的智慧 除了化學固定,中國傳統工藝還發展出了「養色」的觀念。這包括了晾曬的朝向、洗滌的水源(例如使用特定的山泉水),以及存放的環境濕度。這些非化學因素,被視為色彩「壽命」的關鍵,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協同作用。 第三部:技法與文化——織染的空間流轉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投向了染色技藝在不同地域與階層的應用,探討了「染」如何融入社會結構。 壹、印花與防染的奇蹟:從蠟防到夾纈 重點介紹了蠟染(尤其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承)、絞纈(繩結紮染)、夾纈(在兩塊木板間夾緊織物施壓染色)的原理與操作難度。夾纈工藝的複雜性,使其在宋代成為貴族追捧的時尚,本書分析了其對模具製作的極高要求。 貳、絲綢與麻的染色差異 絲綢(蛋白質纖維)與棉麻(纖維素纖維)對染料的吸附性截然不同。本書詳細對比了不同染料在絲綢上呈現的潤澤感和在麻布上呈現的古樸感,並探討了古代絲綢染色後經過「漿洗」與「打蠟」以增強光澤的技術細節。 參、色彩的社會學意義 追溯了周代「五正色」的禮制對後世的影響。從漢代的襌衣制度,到隋唐的品色服飾,色彩不再僅是審美,更是身份的界碑。作者引用大量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獻,描繪了不同等級人員在不同場合下對特定顏色的壟斷與使用規範。 總結: 《墨痕映古今》試圖還原一個由植物、礦物、水流與匠人智慧共同編織的色彩世界。它不僅是一部技術寶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物質文明與哲學思辨的綜合史書,引領讀者穿越千年時光,感受那些未經化學合成,卻充滿生命力的古老色澤。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01721
  • 叢書系列:文化藝術
  • 規格:軟精裝 / 280頁 / 21.7 x 30.3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翻閱這類關於台灣傳統工藝的書籍,總會讓我對「慢工出細活」這句話有更深刻的體會。天然染色不是快速消費的產品,它要求耐心、細心,甚至還帶有一點點運氣。我個人對於書中描述如何處理植物的「前處理」步驟特別感興趣,像是脫膠、蒸煮、浸泡的時間掌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步驟,往往決定了顏色是否能長久附著在纖維上,閃耀出自然的光澤。更不用說媒染劑的運用了,從常見的鐵、鋁礬到地方性的特殊礦物或植物汁液,每種媒染劑都是一場化學與美學的探戈。如果上冊能將這些基礎且關鍵的技術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那麼對於想入門卻又怕走錯路的初學者來說,這本書就是最穩固的基石,讓人踏實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色彩哲學。

评分

這本《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 增修版(上)[軟精裝]》的書名本身就給人一種非常踏實、充滿在地情感的感覺,讀起來就像是直接從土地上汲取知識一樣。光是想像那些台灣山林裡豐富的植物資源,經過傳統的提煉、熬煮,最終轉化成絢麗色彩的過程,就覺得充滿了魔力。我特別期待看到書中對於不同植物來源的色料,它們的採集時間、處理工序,甚至是不同季節採收的品質差異,這些細節的呈現,絕對是對於傳統工藝最深層的致敬。而且,增修版想必加入了更多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也許會揭示一些過去被遺忘的耆老智慧,或是用現代科學的角度重新詮釋傳統工序中的奧秘。這不只是一本工具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台灣物產與生活美學的編年史,記錄著我們這片土地獨有的色彩密碼,那種油然而生的親切感,是其他外來染料書籍無法比擬的厚實底蘊。

评分

說真的,如果只是想知道哪種葉子可以染綠色,網路上隨便一搜都有。但《大地之華》系列之所以珍貴,在於它傳遞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對「地景」的理解。台灣從高山到平原,從熱帶到亞熱帶,擁有的植物生態系是極其複雜且多樣的。我期望看到的是,書中能更深入地連結植物的產地與其獨特的色調。例如,生長在東北角海邊的某種植物,和生長在中央山脈高冷地帶的同種植物,其色素濃度和特性是否有所不同?這種地域性的細微差別,恰恰體現了台灣這塊土地的生命力與不可複製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地理知識、植物學知識,以及實作工藝,完美地熔鑄在同一本精美的書冊裡,讓人讀來備感親切與驕傲。

评分

光是看到「軟精裝」這個規格,我就知道這套書是設計來經常被翻閱的。專業工具書如果包裝得太華麗或太脆弱,根本無法承受實驗桌上的油漬、顏料的潑濺,以及被反覆攤開查閱的磨損。這本增修版採用這種耐用的裝幀,透露出一種務實的態度:它知道自己將會被染織工作者們「操壞」,並且樂於接受這種使用痕跡。我期待的是書中的圖版、色卡與實物對照的精確度。在天然染的領域,文字描述遠不如視覺呈現來得直觀有力。如果能清晰呈現從生料到媒染後的各種色階變化,甚至附上國際標準色卡編號(如果有的話),那這本書的實用性就從「參考書」躍升為「工作手冊」的層級,是真正進入了紮根於台灣土地的實戰寶典。

评分

拜託,現在這個時代,還能出到「增修版」的專業書籍,實在是太難得了!這證明了這套書在染織界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口碑和不可取代的地位。我猜想,這次的修訂絕對不會只是簡單的錯字更正,肯定導入了更多關於永續發展和環境友善的觀念。畢竟,天然染色牽涉到水資源的使用和植物的保護,一本好的事典必須兼顧傳統的「術」與現代的「道」。我非常好奇,增修版在介紹各種染料的「標準化」操作上做了哪些努力?畢竟天然染料的變因太多,氣候、水質、媒染劑的比例都會影響最終色澤,如果能提供更精確的數據模型和問題排除指南,對於從事文創或小型工坊的創作者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的寶典。這種務實的提升,才是讓一本專業書籍能夠跨越時間考驗的關鍵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