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這樣看才精采:李國偉的數學文化講堂

數學,這樣看才精采:李國偉的數學文化講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國偉
图书标签:
  • 数学
  • 数学文化
  • 科普
  • 李国伟
  • 趣味数学
  • 数学史
  • 文化
  • 教育
  • 通俗易懂
  • 讲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民必修的數學素養入門課
  數學老師眼中的數學大師
 
  記得幾年前跟李老師請益時,第一次聽聞老師講到「數學文化」這個概念,當下我彷彿被雷打中,驚覺原來我平常講的跟生活結合、活用數學,都還是太過狹隘,太小看了數學。如同藝術和音樂,數學不僅僅是一門與邏輯思考、數字相關的技藝,它也環繞在數學知識周圍的人事物、那些發展數學的偉大思想家,那些因為數學而受益的後代,還有正在學習數學的孩子們。透過老師宏觀的視野,讓我們得以推開數學文化的大門。——臺師大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賴以威
 
  據「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調查」統計,
  臺灣國中小的數學水準名列前茅,
  但對數學的喜好程度與自信心卻是敬陪末座。
  許多人更以「出社會就用不到數學」為理由,
  放棄進一步認識數學之美的機會。
 
  其實數學在人類的文化中占了三千多年的歷史,
  早已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無論是人工智慧、投票選舉,
  甚或文學藝術,都能從中探得數學的蹤影。
 
  李國偉老師是臺灣科學普及和數學藝術發展的重要推手,
  他在本書中不僅講數學,也談科學、科技、工程與藝術,
  讓讀者欣賞美麗的數學文化勝景之餘,同時提升STEAM素養。
数学奇境:探索数字世界的奇妙旅程 引言:超越公式的数学之美 数学,这门被誉为“科学之王”的学科,常常被世人误解为枯燥的符号堆砌和冰冷的逻辑推演。然而,当我们拨开这些表象,深入其内核,会发现一个充满创意、历史深度与哲学思辨的奇妙世界。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超越课本的、引人入胜的数学文化探索之旅,揭示数学如何渗透并塑造了我们所生活的宇宙、艺术、技术乃至人类的思维方式。我们不专注于复杂的计算技巧,而是聚焦于数学思想的演变、伟大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概念在不同文明中的光辉体现。 第一章:人类思维的基石——数学思想的起源与演变 本章将追溯数学的源头,探寻人类最早对数量和形状的认知是如何萌芽的。我们将从史前的计数工具和几何直觉开始,逐步过渡到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在代数与测量方面取得的初步成就。重点将放在古希腊数学的黄金时代。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不仅仅是一部数学著作,更是一种严谨推理范式的确立,它定义了西方逻辑思维的基础。我们会深入探讨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万物皆数”的信仰,以及他们如何在音乐和谐中发现了数学的内在美。 随后,我们将考察数学思想在中世纪的传承与发展。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者们如何保存并发展了希腊的知识,并在代数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花拉子米的贡献。这种全球性的知识流动,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无尽的边疆——微积分革命与现代科学的诞生 十七世纪是数学史上最富创造力的时期之一,牛顿和莱布尼茨独立创立的微积分,彻底改变了人类理解变化世界的方式。本章将详细阐述微积分诞生的历史背景,它如何解决了几何学中长久存在的切线和面积问题,并最终成为物理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的通用语言。 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会探讨这些数学工具如何被用于描述行星运动、理解流体力学,以及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此外,我们还将触及这一时期数学家们在概率论方面的早期探索,预示着对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分析的开端。 第三章:超越直觉的领域——非欧几何与数学的哲学反思 十九世纪,数学家们开始勇敢地挑战欧几里得几何的绝对权威。本章聚焦于罗巴切夫斯基、高斯和黎曼等人对平行公设的质疑与重建,最终催生了非欧几何。这一发现不仅是纯粹数学的胜利,更对人类的宇宙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如果最基础的“真理”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的,那么数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将探讨由此引发的哲学争论:直觉主义、形式主义与逻辑主义之间的碰撞。康托尔的集合论如何揭示了无穷的不同“大小”,这些看似抽象的探讨,实则关乎我们对实在性、逻辑完备性以及知识边界的深刻认识。 第四章:逻辑与计算的交织——二十世纪的数学高峰 二十世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兴起紧密相连。本章将重点介绍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划时代意义。这个定理深刻地揭示了任何足够强大的形式系统内在的局限性,对数学的“绝对确定性”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紧随其后的是图灵对“可计算性”的奠基性工作,他提出的图灵机模型,不仅为现代计算机科学提供了理论蓝图,也将数学推理过程机械化、算法化的可能性推向了前台。我们将讨论这些概念如何影响了人工智能和信息论的发展,展示了数学在构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核心作用。 第五章:数学之眼——文化、艺术与自然中的数学韵律 数学的美学并不仅限于抽象的证明,它无处不在,体现在自然界最精妙的结构和人类最辉煌的创作中。本章将是一次跨学科的漫游。我们将探索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Phi$)如何在自然界(如向日葵的排列、鹦鹉螺的螺线)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建筑(如帕拉第奥的比例)中反复出现。 此外,我们将考察分形几何(曼德布罗特集)如何用简洁的数学公式描绘出云朵、海岸线和雪花的复杂形态,挑战了传统测度理论的局限。通过这些实例,读者将领悟到,数学是理解宇宙纹理与韵律的最强大工具。 结语:继续探索的邀请 本书的旅程旨在点燃读者对数学的好奇心,证明数学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观察世界、进行深刻思考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真正的数学之美,在于它所揭示的普遍真理和永恒结构。我们希望,每一次对新概念的接触,都能成为下一次更深入探索的起点。数学的疆域辽阔无垠,精彩之处,远未穷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國偉
 
  1948年生於南京。台灣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杜克大學數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多年來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為天下文化「科學文化」叢書策畫者之一。曾獲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佳作獎、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
 
  著有《一條畫不清的界線—李國偉的科文游牧集》,譯有《笛卡兒,拜拜!》(與饒偉立合譯)、《宇宙的詩篇》(與葉李華合譯)、《電腦也搞不定》、《科學迎戰文化敵手》、《數學教你不犯錯》、《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家長須知,也是教師指南》。

图书目录

前言
 
一、人物篇
1形象由淡入濃的涂林
2被老婆澆冷水而亡的自學成器者布爾
3以邏輯建構神經網路的奇才皮茨
4籠罩拉馬努金的那些陰影
5推波助瀾更待誰的戴森
6園丁之子塔特是解碼英雄
7孔多塞說來搞點社會數學吧!
 
二、歷史篇
8「計算」大敘事的簡要輪廓
9鴿籠原理其來有自
10遲來報到的質數
11如果0不算偶數,1也曾經不是奇數
12好難馴服的無窮小
13《戰爭與和平》與微積分
 
三、藝數篇
14數學美美的
15藝數不會是異數
16以藝術展示數學及其啟示
17莫比烏斯把紙帶轉了幾圈
18一張紙摺出了乾坤
19榫卯咬合益智玩具
20數學模型將風華再現
21王浩花磚鋪出美妙天地
22均質不倒翁岡布茨
 
四、教育篇
23中國傳統數學有無證明須看如何理解證明
24假如徐光啟學通拉丁文
25十九世紀英國一場幾何教育的紛爭
26一生最重要的數學教育──小學數學
27人工智慧的「名稱政治學」
28百萬人數學
29數學能力與自閉症
30數學教育家反擊數學家的霸淩
 
後記
注釋
圖片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5503
  • 叢書系列:科學文化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對書籍的閱讀體驗,非常講究作者的「語感」。理工學科的作者有時候在文字表達上會顯得比較生硬,缺少了那種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的流暢感。如果這本「文化講堂」能夠保持一種輕鬆、甚至是帶點幽默感的筆調,那就太棒了。畢竟,「精采」這兩個字,不單指內容的深度,也包含呈現的質感。我希望作者在敘述歷史事件或理論發展時,能夠像一位技藝高超的說書人,知道在什麼地方該加快節奏,什麼地方該放慢腳步,讓讀者的情緒隨著故事起伏。如果文字本身就能引人入勝,那麼即使偶爾遇到稍微需要動腦筋的地方,讀者也會因為對後續情節的好奇心而願意停下來細細琢磨,而不是直接翻過去。這種「說故事」的能力,才是真正能把「死知識」變成「活智慧」的關鍵。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種「文化講堂」類型的書一向抱持著好奇又懷疑的態度。畢竟,「文化」這個詞很容易被濫用,有時候只是把一些零散的歷史軼事拼湊起來,缺乏真正的邏輯串聯。但李國偉老師這個名字,在學術界還是有份量的,他本身的研究領域就橫跨得很廣,所以對於他能把數學這門看似嚴謹的學科,用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我還是蠻期待的。我希望看到的不是艱澀的證明,而是那些數學家們在發展理論時所經歷的掙扎、靈光乍現的瞬間,以及那些看似無用的研究,後來如何顛覆了我們的世界觀。如果這本書能做到真正地「化繁為簡」,把那些深奧的概念,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畢竟,對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最難跨越的門檻,就是那些術語和符號,如果能把這些「語言障礙」先排除掉,自然就能感受到數學結構本身的美。

评分

最近幾年,社會上對 STEM 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老實說,很多推廣活動都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層面,比如教小孩子怎麼寫程式碼,或者做一些簡單的科學小實驗。這些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對科學精神和思維模式的深刻理解,很容易變成「術」而失了「道」。我猜測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可能就在於它試圖重建這種「道」的層面。數學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更是一種思考的體系,一套處理複雜世界的邏輯框架。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把「文化」這個元素融入其中,是因為談論了畢氏學派對宇宙的看法,還是探討了不同文明在幾何學上的發展差異?如果能展現出數學思想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演化,並且深刻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那這本書的層次感就會立刻提升,從一本「有趣的數學書」,昇華成一本「理解世界的思想史」。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讓我覺得很親切,因為它勾起了我對數學那段既愛又怕的記憶。「數學,這樣看才精采」,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了一種引導的力量,彷彿作者在告訴我們,別害怕,只要換個角度,數學其實可以是很迷人的。我一直覺得,我們在學校學的數學,很多時候都是在應付考試,那些公式、那些定理,學完就忘了,很少有人真正去探究它們背後的意義和美感。這本書的出現,或許就是填補了這個空缺,它不只是數學的教科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數學的另一種面貌,那種與生活、與歷史、與哲學交織在一起的文化底蘊。我想,光是從這個角度切入,就已經很有價值了。很多時候,我們抱怨數學枯燥,其實可能是我們被困在了狹隘的教學框架裡,而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帶我們跳出來,用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

评分

購買這本書,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投資自己對「思辨能力」的培養。現代社會資訊爆炸,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數據、圖表和統計數字,但真正能辨識出其中的謬誤或潛在偏見的能力,往往來自於紮實的邏輯訓練,而數學正是這種訓練的最佳場域。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點的補充,更是一種看待問題的「視角」。例如,當作者談論到機率論或集合論時,是否能連結到當代社會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或「群體極化」現象?如果能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揭開它與現實世界的緊密關聯,那麼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不言而喻了。它不再是課堂上的工具,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決策的內在指南,這對我來說,比任何炫技般的計算都來得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