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與它的產地

博物館與它的產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怡汝
图书标签:
  • 博物馆学
  • 文化遗产
  • 地方文化
  • 历史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建筑学
  • 展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喜歡逛博物館嗎?
你知道兼具知性與高度藝術價值的博物館,
其實暗藏許多有趣、卻沒那麼正向、
但又深遠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暗黑歷史嗎?
你所不知道博物館的故事與收藏,就像電影一樣精彩刺激,
趕快帶好你的裝備和筆記本,
跟著我們環遊全球,造訪博物館與它的產地
發現不為人知的祕密與趣味世界史!
 
  你知道.......
 
  有些博物館是時尚代言人。
  有些博物館是殖民戰利品的大寶庫。
  有些博物館超級會賺錢、有些住滿了喵星人
  還有博物館收藏了末日預言和來世,
  甚至也有博物館擁有美到讓人激動送醫的收藏品......
 
  千萬別以為博物館只是沉悶、黑暗、擺設著奇怪物品的倉庫!好吧......有些真的是黑暗、又獵奇;但是有些可是超級時髦又有趣。從祭拜不良少女的希臘神殿到有錢人的怪怪收藏,博物館的起源和演進史,可是緊緊扣著世界史的發展脈絡。不說你一定不知道,史上第一座博物館竟然是埃及君王托勒密一世,為了證實自己是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大帝接班人而建造,為了豐富館藏,這個博物館想盡辦法掠奪各地的藏書,甚至還強迫往來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的船隻,必須拿書來當過路費!
 
  聽起來很誇張吧!沒錯,博物館背後的歷史祕密就是這麼意想不到的有趣。數千年來,從西方到東方,世界各地長出了無數家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各有個性、收藏各有來頭。不僅珍藏著無數種奇珍異品,更是收納人類歷史文化以及創造物的大寶庫。
 
  本書從希臘神話追溯博物館的起源,告訴你博物館成立的理由有百百種,從國王自私自利、名人愛炫富,到政府希望大家都當乖寶寶!接著帶你橫跨世界,五大洲,來場紙上的博物館環球之旅,由世界四大博物館領軍!
 
  ● 英國大英博物館:從日不落帝國掠奪黑歷史,轉變成世界館藏最多、最知名的博物館NO.1。
  ●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奢華時尚代言人國王路易十四的精品城堡,卻被法國大革命一舉打開大門。
  ● 俄羅斯隱士廬博物館:見證俄國沙皇與貓咪守衛,聯手用戰鬥民族的力量征服歐洲藝術品。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身為四大博物館的小老弟,如何運用商業頭腦,擠入偉大博物館之列。
  
  還有還有──日本坐擁國寶山的博物館、德國則有世界遺產博物館島、埃及的法老神祕詛咒博物館、墨西哥藏有末日預言的人類學博物館、澳洲由罪犯管理的自然史博物館等,都藏有你從來沒想過、媲美四大博物館的特色博物館和成立故事呢!
 
  環球最後一站,當然要回到臺灣。從臺灣第一間、僅存於歷史文件的神祕博物館,到世界聞名、擁有「酸菜白肉鍋」等知名展品的故宮博物院,以及收藏名畫與名琴的奇美博物館。按書索驥,你可以輕輕鬆鬆策劃一場博物館的專題探究小旅行,親身體驗從北到南融合各地文化的博物館知性之旅。
 
  最後最後,到了博物館可別手忙腳亂,跟著新手攻略和小筆記,一步步探索展區,讓你的大腦、心情、還有雙手,滿載而歸!
 
本書特色
 
  特色1:追溯博物館的歷史與文化,了解人類知識收藏與創造的脈絡。
  特色2:介紹全球知名博物館,包含歷史背景與收藏特色,擴展人文視野。
  特色3:特別企劃臺灣博物館與他的產地,理解知識普及教育的理念。
 
臺灣博物館界好評推薦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洪世佑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許家彰 奇美博物館 館長 
  林育淳 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專家力推
 
  李貞慧 閱讀推廣人
  林季儒 教育部閱讀推手
  陳欣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碧安朵 藝術工作者/童書譯者
  歐陽立中 Super教師 / 暢銷作家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博物館是認識世界的櫥窗,每個人一生一定要去的地方,先選幾個你最喜歡的博物館,做為人生探索的開始吧!——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此書深入淺出講述國內外博物館的精華重點,讓藝文知識有趣好吸收,正如我們推廣「藝術無門檻」的精神。—— 許家彰 奇美博物館館長 
 
  將逛遍世界重要博物館列為人生壯遊的清單,是件很浪漫的事;若是能夠實現這個計劃,是件很幸福的事!而在這個夢想真正實踐之前,先閱讀一本精要的博物館導讀,陪伴著卧遊寰宇,是件很快樂的事。—— 林育淳 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豐富有趣的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館介紹,盡在這本好看的書裡,邀請你一同加入這場奇妙好玩的博物館紙上行旅。」——李貞慧 閱讀推廣人
 
  「全部的閱讀願望一次全滿足!歷史、藝術、科學、人文、自然……知識點滿滿的內容佐以超有趣插圖,絕對可以燃亮孩子們對於知識探究的熱情!」——林季儒 教育部閱讀推手
 
  「如臨現場的沉浸式閱讀體驗,任何年齡都能毫無壓力的閱讀,輕鬆認識博物館的前世今生,以及鮮為人知的詼諧面貌。」——碧安朵 藝術工作者/童書譯者
 
  「這次終於換博物館本身當主角了!透過博物館一窺歷屆策展人的心思奧妙、當代熱門冷門的議題,不出國門也能進行跨時空交流。」——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秘境迷踪:失落文明的碎片》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博物館與它的產地》无关,且力求详尽、自然: --- 秘境迷踪:失落文明的碎片 作者: 艾米莉亚·凡尔纳 出版社: 寰宇探险家文库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集 页数: 850页 --- 导言:当历史的罗盘指向未知的疆域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章节被遗忘在时间的褶皱里,一些文明的辉煌被厚厚的尘埃所掩盖。我们习惯于相信已知历史的线性发展,却鲜少有人敢于深究那些在史书上找不到踪迹的“黑洞”。《秘境迷踪:失落文明的碎片》正是一部试图填补这些空白的宏大探险史诗。 本书并非传统的历史论述,它是一份跨越世纪的探险日志、一份对未知哲学的叩问,以及一幅由无数碎片拼凑而成的、关于人类起源和潜能的复杂图景。作者艾米莉亚·凡尔纳,一位游走于考古学、人类学与神秘学边缘的独立学者,耗费二十载光阴,足迹遍布喜马拉雅的冰川深处、亚马逊雨林的迷雾核心,乃至撒哈拉沙漠下被遗忘的绿洲。 这部巨著的核心关切在于:那些在技术尚未成熟、社会结构尚未定型时达到巅峰,却又神秘消亡的“前文明”是否存在?它们留下的痕迹,是否被我们粗暴地归类为神话或地质现象? 第一部:冰封的低语——高加索山脉的“蓝宝石矿脉”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高加索山脉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一个被当地牧民视为禁地的冰川谷地。凡尔纳教授的首次重大发现,并非宏伟的宫殿遗址,而是一系列精确切割的、由特殊合金制成的指示碑。这些碑文所使用的语言体系,与已知任何古老语系(包括苏美尔语、线性文字A/B)都截然不同,却展现出惊人的数学规律。 在第一部中,作者详细记录了如何克服极端气候、当地部落的警惕以及地质活动的威胁,最终进入一个被冰川保护了数千年的地下结构。这个结构的核心,是一个被称为“起源之井”的复杂水利系统。通过对水流动力学和岩石结构的研究,凡尔纳教授大胆推测,这可能是一个服务于一个高度依赖水文预测的早期农业文明的枢纽。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被污染或被遗忘的“蓝宝石矿脉”——并非宝石本身,而是一种能稳定存储电荷的晶体,暗示着该文明可能掌握了某种早期的能量捕获技术。 第二部:赤沙迷宫——撒哈拉腹地的“星辰之城” 从寒冷的北方转向酷热的南方,《秘境迷踪》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撒哈拉腹地,一处被现代卫星影像标记为“异常磁场区”的沙漠深处。凡尔纳教授与一支小型地质勘探队合作,利用先进的探地雷达技术,揭示了沙丘之下潜藏的巨大几何结构。 “星辰之城”的发现颠覆了学界对早期人类定居点的认知。这里的建筑风格并非传统的泥砖或石块堆砌,而是利用熔融沙晶(类似玻璃化作用)形成的穹顶结构。更令人惊奇的是,城市布局与特定的恒星轨迹高度吻合。作者并未止步于记录建筑,她深入分析了城中出土的陶片和壁画残片。这些图像描绘的不是狩猎或祭祀,而是复杂的星象计算、流体力学模型,以及对“光线折射与信息传递”的实验记录。 这一部分对“时间”的理解提出了深刻挑战。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这座城市至少存在于一万两千年前,远超公认的文明曙光。 第三部:翡翠心脏——亚马逊的“共生之林” 全书最富争议、也最富诗意的部分,描绘了对亚马逊雨林深处,一个被称为“翡翠心脏”的生态系统的探索。这里的“文明”并非基于固定的石制城市,而是一种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生存模式。 凡尔纳教授观察到,某些特定种类的树木以非自然的几何形状生长,形成天然的屏障和信息中转站。她与当地的原始部落进行了长期接触(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建立信任和文化桥梁的过程,避免了殖民主义的视角),发现这些部落的口述历史中,包含了对“歌声建筑师”的记忆。 “歌声建筑师”被描述为能够通过特定频率的声波(可能是次声波或超声波)影响植物的生长轨迹和细胞结构。作者通过现场实验和对特定植物化石的分析,论证了这并非神话,而是一种基于声学物理和生物工程学的精妙技术。这部分探讨了“技术”的定义——它是否必须依赖金属和电力?抑或,最先进的技术,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无形之术”? 结语:重塑人类的族谱 《秘境迷踪:失落文明的碎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详尽的田野记录、严谨的科学分析,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清晰地指出,我们所知的文明史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人类进化的主干道旁,存在着多条分支,它们可能因为环境剧变、自我选择或更深层次的原因而选择了自我隐匿或彻底消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挑战“进步”的单一叙事模式,鼓励读者以更开放、更谦卑的姿态面对历史的未知。书中附带的数百张实地摄影、高清扫描的古代符号图谱以及作者的个人手绘地图,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探险文学。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拿起自己的“精神罗盘”,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颗星球上,那些等待被发现的——或是被遗忘的——智慧的回响。 --- 读者评语节选: “读完此书,我开始怀疑我所接受的每一条历史教科书上的结论。这是一次震撼人心的阅读体验,凡尔纳教授的勇敢和洞察力令人敬畏。” —— 《全球地理杂志》 “关于亚马逊雨林的声学工程理论,虽然大胆,但逻辑链条无懈可击。这是一部能改变未来考古学研究方向的里程碑式著作。” —— 伦敦大学人类学系 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怡汝
 
  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就讀於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博物館學研究所,長期關注博物館消息,創立「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絲專頁,提倡知識共享,隨興分享國內外博物館及文化相關新聞、社論與展覽等消息趣事。現任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
 
繪者簡介
 
Arwen Huang
 
  插畫家、繪本作家
 
  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童書插畫研究所。在倫敦的書店亂晃時對某本繪本一見傾心,因而踏入繪本創作的世界。作品曾入選2018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新秀獎、2021年波隆那童書插畫大賽。著有《你有看到羅賓森先生嗎?》、《爸爸,起床!》等書。

图书目录

CHAPTER 1 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來自西方的舶來品:博.物.館   
滿足王公貴族好奇心與收藏癖的怪怪珍奇櫃   
從私人珍奇櫃到開放大空間:現代公共博物館誕生   
從收藏之王到博物館界的偶像團體:森羅萬象的近代博物館   

CHAPTER 2 世界博物館與它們的產地
東京國立博物館:坐擁國寶山的日本博物館始祖  
隱士廬博物館:貓星人統治的博物館   
埃及開羅博物館:歷代法老王沉睡的陵寢   
烏菲茲美術館:擁有美到要人命的鎮館之寶   
柏林博物館島:全世界博物館數量最密集的小島   
羅浮宮:世界第一的傳奇博物館   
凡爾賽宮:法國最大的皇宮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橫掃全球的戰利品大寶庫   
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歐洲時尚潮流的代言人  
史密森尼學會:博物館界的超偶團體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有生意頭腦的藝術殿堂   
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博物館:收藏末日預言的博物館   
澳洲博物館:從罪犯當館長到世界頂尖的自然史博物館   

CHAPTER 3 臺灣博物館與它們的產地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大遷徙!世界級博物館在臺灣   
國立臺灣博物館:歷史最悠久!第一間自然史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最大標本資料庫
奇美博物館:一秒到歐洲!館藏最豐富的私人博物館
看不見的教育博物館:臺灣真正第一座公共博物館

出發吧!發現更多怪奇博物館
新手不怕!教你第一次逛博物館就上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52031
  • 叢書系列:童書-知識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世界上有好幾萬座的博物館,也許你家旁邊就有一間,不過,逛博物館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有點看不懂?有點累?還是有點像另一種教科書的學習?對於很多人來說,參觀博物館好像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似乎一本正經、一臉嚴肅才是正確的參觀方式,常讓對博物館有興趣的人打了退堂鼓,有種相見不敢見的傷痛,怕自己進了博物館漏氣,還給其他人看笑話。
 
  今天,這本書就是要帶大家先來認識博物館,建立你看博物館的基礎自信和知識,原來參觀博物館一點也不難,而且認識博物館也可以如此輕鬆有趣!
 
  無論是博物館本身的建築、成立的背景,還是數千數萬件的館藏,博物館裡有超過一千零一種的故事和寶貝等著你來挖掘,不管你是要探索一座城市、見證失落的古文明、尋找一件令你心動的藏品,在這裡一切都可以成為可能。博物館其實並不那麼高冷,人人都能親近它。
 
  然而,自從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病毒帶來的封城、隔離、生病和死亡都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肉眼不可見的病毒帶來了未知的恐懼,改變了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其中一項,便是世界各地許多的博物館都一度關上大門進行防疫,想要親身參觀博物館都突然變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雖然疫情暫時阻隔了我們與博物館之間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但也許,在這段時間,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深入瞭解博物館。當下次博物館重新開放、彼此再度相逢時,我們會比以前更加享受參觀博物館的體驗,或許我們會停下來端詳文物片刻,遙想一下博物館的前世今生,欣賞過去逛博物館不曾注意過的景色。
 
  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以科普且輕鬆的方式跟讀者們分享博物館,博物館不是憑空出現的外星人產物,它源自於人類的蒐集癖和炫耀的天性,逐漸演化成現在我們看到飛天遁地、各式各樣的範疇;換句話說,博物館並不如想像中的高深莫測,而是身為常人的你我都能理解的地方。這本書除了介紹博物館從無到有的誕生、世界知名的博物館之所以知名的原因、以及精選數間不同類型的臺灣博物館外,最重要的是也講述了一些博物館典藏和展示領域的專業,與幕後的小知識,希望藉此推廣博物館,達到知識共享,讓更多人願意進到博物館,降低博物館與大家的距離感。
 
  希望這本書能夠讓你盡情享受博物館,不再因為參觀它而備感壓力,讓博物館成為生活或旅途中能相互陪伴的好夥伴,更希望你能夠跟家人朋友分享書中的內容,一起走進博物館,不只是因為喜歡豐富精彩的故事和宏偉華麗的建築與展廳,還因為能在這裡遇見一切美好的人事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博物館與它的產地》光看書名,就讓人對裡頭的內容充滿了想像空間。我猜,作者應該是個對文化資產保存、藝術史或者人類學有著深刻體悟的人吧。畢竟,博物館不只是個存放古董、文物的場所,它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承載著不同文明的記憶與故事。我想像著,書裡可能會探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博物館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與話語權。也許會提到一些經典的博物館,像是羅浮宮、大英博物館,或是我們台灣本地的故宮博物院,分析它們各自的收藏哲學與展示方式。更深一層想,這本書或許會跳脫傳統的博物館學視角,從「產地」這個概念切入,探討文物離開了原始的文化脈絡,進入到博物館這個「新家」之後,其意義是否會發生轉變?這對我們理解文化挪用、殖民遺緒,甚至當代的文化認同,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我很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描繪這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那種既是保護者,又是「重新定義者」的角色轉換,肯定充滿了辯證的趣味。

评分

拜託,這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深度,簡直是給我們這些對歷史、考古有興趣的人開的一扇窗。我個人對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論述比較沒轍,但如果這本書能用比較親民、像是在跟讀者聊天的方式,帶我們走進博物館的後台,那就太棒了。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提到文物的「身世之謎」?有些東西可能是在某個遙遠的角落被發現,然後輾轉被收藏,中間經歷了多少曲折?作者會不會帶我們去「追根溯源」,看看這些寶貝最初是在什麼樣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下被創造出來的。從產地到展廳,這段旅程肯定充滿了人為的選擇與干預。我期望看到一些精彩的田野調查描述,或者是一些鮮為人知的修復過程的細節。畢竟,一個博物館的專業度,往往體現在它如何對待那些「看不見」的細節。如果能從中學到一些辨識文物真偽、理解其歷史脈絡的「撇步」,那就更超乎預期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博物館已經不只是個靜態的展示空間了,它們越來越強調「互動性」和「參與感」。這本《博物館與它的產地》,我猜測應該會花不少篇幅去探討這個轉變。以前的博物館教育,可能比較偏向單向的知識灌輸,但現在呢?年輕一代的觀眾,他們想的是什麼?他們如何看待那些來自異域的、沉睡已久的物件?書中會不會討論到數位典藏、虛擬實境這些新科技,是如何拉近觀眾與「產地」之間那道歷史的鴻溝?從這個角度來看,博物館的角色,某種程度上已經從單純的「守護者」變成了「敘事者」,甚至是「策展人」,他們在編織一個新的故事,讓過去與現在對話。這不光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意識形態上的巨大轉變。我非常想知道,在這種敘事重構的過程中,作者如何平衡歷史的真實性與當代的詮釋需求,這其中的拿捏分寸,絕對是門大學問。

评分

坦白講,如果這本書是純粹的理論探討,我可能會敬而遠之。但我對它能呈現的那種「博物館的氣味」感到好奇。每間博物館都有它獨特的氛圍,那種混合了灰塵、防腐劑、燈光和歷史重量的味道。我想像,作者或許會透過對幾個特定博物館案例的深入剖析,來闡述「產地」對博物館實踐的影響。例如,一個專注於航海歷史的博物館,其展品的「產地」連結會比一個綜合性的人類學博物館更為直接和強烈。這種「連結性」如何影響到策展的細膩度、教育材料的編寫,甚至到紀念品店的設計?我希望作者能像個導遊一樣,帶著我們穿梭在不同的場館之間,用極富畫面感的筆觸,對比不同「產地」的文物在博物館體系下的待遇和呈現方式。這種細微的觀察和比較,往往比宏大的理論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讓人反思我們與過去的關係。

评分

這書名聽起來就帶有一種探險的氣息,讓人聯想到那些披著黃沙、在古老遺址中挖掘的畫面。不過,我猜測《博物館與它的產地》可能不會僅限於考古發掘的 रोमांच。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對於「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深刻剖析。博物館的「產地」不僅僅是地理位置,它還包含了當地的風土、信仰、生活方式。當這些元素被抽離,集中到一個玻璃櫃裡,它們還能保有原來的生命力嗎?或者說,博物館本身,是否正在創造一種新的、抽離的「產地」?特別是對於台灣的我們來說,面對著自身的歷史脈絡與身份認同,許多文物或多或少都帶有殖民的陰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觀照本土的視角,讓我們思考,我們自己的博物館(無論是公立還是私人的),是如何面對這複雜的「產地」問題,以及如何向世界展示我們獨特的文化經驗,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外來的標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