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史(2版)

臺灣美術史(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琳婷
图书标签:
  • 臺灣美術史
  • 美術史
  • 臺灣美術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 美術
  • 臺灣
  • 二版
  • 歷史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美術史的書寫,雖與近代臺灣史論述緊緊相扣。然而,它卻不只是歷史中的一個樣貌,更應視其為在不同時空中,藝術家探尋美術主體性的流變軌跡。

  本書以「游動之間的主體性」來思考臺灣美術史發展,一方面對於以往從「邊緣與中央」、「殖民與帝國」、「自我與他者」等論述的反省;另一方面也是對現今所處世界的回應。因為,今天已是「平行」交流、可以自由在「真實」與「虛構」間移動的世界。科技的體驗,也使人類輕易披覆他人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在時間、空間與文化間的「游動」中,呈現出對於自我主體的思索,實為今日美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書共十二章,包括「美術」概念的變遷、史前的藝術(人的裝飾)、史前考古與原始美術、十七世紀往來於臺灣的物質文化、圖文之間(十八世紀的番社采風圖)、清季以來的書畫趣味、日治時期(1895至1945)的美術(跨界的藝術‧複調的啟蒙)、冷戰時期(19520至1970)的畫壇(政治視野的轉換與文化正統的確立)、從「正統」到「多元」(1950年代以後的發展)、「美術」的普及與商業化、現實與虛擬之間(1980年代以後的發展)。從臺灣藝術的起源、歷史;多元族群藝術展現、各殖民時期下的藝術品,以及藝術普及、商業化,詳盡描寫。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臺灣美術史(2版)》之外的、详细且内容丰富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東亞藝術的交匯與變遷:近世臺灣藝術文化的考察與重構》 本書特色: 本書突破傳統地域史觀的框架,將近世(約17世紀至20世紀中葉)臺灣的藝術活動置於更宏觀的東亞文化交流網絡中進行考察。透過對物質文化、社會結構、族群互動與藝術實踐之間複雜關係的深度剖析,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臺灣早期藝術面貌的多元視角,特別關注在殖民治理與全球化初步浪潮衝擊下,在地藝術主體性如何萌芽與形塑的過程。 第一部:殖民地現代性前的圖像景觀與物質文化(17世紀中葉 – 19世紀末) 本部分著重於探討在不同政權更迭與外來勢力(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的影響下,臺灣社會的視覺文化基礎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我們不將此階段視為「藝術發展的停滯期」,而是將其視為多重文化元素交織、圖像流通的關鍵場域。 第一章:海峽兩岸的圖像拓撲與貿易網絡 本章檢視17世紀東亞貿易網絡中,臺灣作為一個中繼站的角色。重點分析來自福建、廣東地區的民間信仰圖像(如神像雕刻、廟宇彩繪的早期樣式)如何被移植至臺灣。同時,探討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在臺期間帶入的西方製圖學、植物學繪圖,以及其對本地視覺習慣產生的潛移默化影響。特別關注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使用的圖像文本,如何作為文化接觸點的媒介。 第二章:傳統工藝的地域化與族群展演 本章聚焦於臺灣原住民族群的物質文化與儀式性藝術表現。不同於將其簡化為「民俗藝術」,本書深入剖析了不同族群(如南島語系諸族)在社會結構、宇宙觀與物質資源限制下所發展出的獨特工藝體系,包括織繡、雕刻、陶藝與身體裝飾的符號學意義。此外,也探討清代漢人社會在墾拓過程中,地方匠師如何將原鄉的工藝技術進行「在地化」的調適與創新,形成如臺灣早期的木雕、石刻的地域風格。 第三章:寺廟與空間敘事:儀式場域中的視覺倫理 考察清代中後期臺灣社會的主要公共藝術體系——寺廟建築與內部裝飾。本書不只羅列建築形式,而是深入解析廟宇如何作為社區的權力中心與知識載體。從對場域內壁畫、剪黏、交趾陶等工藝的風格溯源入手,追蹤其與閩南、客家地區藝術風格的異同,並探討在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與社會壓力下,地方仕紳階層如何透過藝術贊助來確立其文化領導地位。 第二部:從「東洋畫」到「島嶼繪畫」的自我意識建構(20世紀初 – 1940年代) 這一階段是臺灣藝術史上劇烈變動的時期,日本殖民統治帶來了全新的教育體系、藝術思潮與展示空間。本書重點不在於簡單羅列「留日藝術家」的名單,而是分析在「現代化」與「文化帝國主義」的雙重壓力下,臺灣藝術家如何尋找其獨特的發聲管道。 第四章:現代性教育的引進與藝術知識體系的重塑 分析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推行的美術教育,特別是引進「西洋寫實主義」與「東洋畫」體系的影響。研究早期(如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教育中的繪畫課程內容,以及如何塑造了第一代受過系統化學院訓練的藝術家群體。重點探討「寫生」作為一種觀察世界的工具,如何被在地藝術家轉化為審視自身土地與人民的視角。 第五章:繪畫中的「島嶼風景」與現代性的辯證 本書仔細梳理了在官辦美展(如臺灣美術展覽會)中出現的繪畫作品,分析以風景畫和肖像畫為主體的創作內容。探討藝術家們如何處理殖民地現代化(如新式街道、鐵道建設)與傳統田園景觀的並置。深入分析「東洋畫」(日本畫)如何成為臺灣畫家表達本土情感的載體,以及他們如何透過對「南國風光」的描繪,試圖建立一種區別於內地日本本土的視覺身份。 第六章:膠彩與油彩的文化對話:媒材的意識形態 本章專門討論在臺灣發展起來的「膠彩畫」現象。分析膠彩作為一種介於傳統水墨與西洋油畫之間的中間媒材,在殖民地背景下所承載的複雜文化意涵。對比使用油彩的畫家與使用膠彩的畫家在風格取向、藝術市場定位以及自我認同上的差異,揭示媒材選擇背後所隱含的文化取向與政治寓意。 第三部:戰後初期的斷裂與延續:社會寫實與戰後現實(1940年代中葉 – 1950年代) 戰後政權更迭帶來了藝術環境的巨大轉變,意識形態鬥爭與物資匱乏成為藝術創作的背景音。本書將此時期視為一個關鍵的轉型期,觀察藝術主體性如何在政治高壓下進行潛藏與變異。 第七章:戰後美育的重構與「中國傳統」的再輸入 分析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美術教育體系如何迅速與中國大陸的美術理論和範式接軌。探討國畫復興運動在臺灣的具體實踐,以及水墨畫家們如何嘗試將傳統的筆墨精神與臺灣的風土人情相結合。本章也關注戰後初期美術行政機構的設立,以及其如何規範藝術的表達範圍。 第八章:社會現實的描繪與藝術的介入 探討在特定政治氛圍下,藝術家如何通過「社會寫實」或「鄉土寫實」的創作主題來反映民生疾苦與社會變遷。這部分將超越單純的政治解讀,考察藝術家在有限的創作空間內,如何運用寫實技巧來捕捉時代的氣味、人民的表情與生活細節的真實感。 結論:東亞視域下的臺灣藝術史論綱 總結前述各章節的研究成果,本書提出一個觀點:臺灣近世的藝術史不應僅被視為單一線性的地方史,而是一個持續不斷地在東亞主要文化板塊(中國、日本、南洋)之間進行協商、吸收、轉譯的過程。探討在面對外來衝擊時,臺灣在地藝術實踐所展現出的韌性與獨特的「縫合」能力,為理解當代臺灣藝術的多元譜系提供了必要的歷史縱深。 --- 學術定位: 本書為深入研究東亞近世藝術史、文化人類學、殖民地現代性研究的學者及高等教育機構的必備參考書目。它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結合跨學科的理論視角,為重構臺灣早期藝術文化提供了一個具有挑戰性與啟發性的新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導論 9

第二章 「美術」概念的變遷 13
第一節 「美術」一詞在西方的發展 15
第二節 「藝術」一詞在中國的概況 19
第三節 「美術」一詞在東亞的流變 21
第四節 「美術」一詞在臺灣的形塑 24

第三章 史前的藝術:人的裝飾 29
第一節 裝飾藝術中的風格 30
第二節 史前遺址出土的耳飾玦 34
第三節 古琉璃珠(玻璃珠) 53
第四節 文身 62

第四章 史前考古與原始美術 73
第一節 萬山岩雕 74
第二節 青銅刀柄 85
第三節 木雕 88
第四節 史前與原始藝術的紋樣特徵 96

第五章 十七世紀往來於臺灣的物質文化 111
第一節 航海地圖中的臺灣 112
第二節 澎湖出土的中國陶瓷 117
第三節 中國貿易瓷的轉銷與訂製 119
第四節 臺灣出土的貿易陶瓷 123
第五節 後作力:《福爾摩沙變形記》 130

第六章 圖文之間:十八世紀的番社采風圖 133
第一節 相關的研究 135
第二節 《采風圖》與《職貢圖》、「風俗畫」、「故事畫」的關係 137
第三節 不同版本的表現模式 146
第四節 教化的隱喻 210

第七章 清季以來的書畫趣味 213
第一節 從貿易轉運站到文化邊陲帶 214
第二節 中原文化的傳入 218
第三節 視覺的造型趣味 222
第四節 水墨書法的變化性 226
第五節 物象的趣味性 231
第六節 人物畫 235
第七節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240

第八章 日治時期(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的美術:跨界的藝術‧複調的啟蒙 243
第一節 前言 244
第二節 美術教育的建立 245
第三節 《臺灣日日新報》的美術氛圍 263
第四節 官方美展的興辦 268
第五節 跨界的藝術 297
第六節 複調的啟蒙 313

第九章 冷戰時期(一九五○至一九七○)的畫壇:政治視野的轉換與文化正統的確立 335
第一節 從東亞的聖戰到世界的冷戰 336
第二節 官展所形塑的「中國」 337
第三節 「文化中國」語境下的水墨創作 343
第四節 傳統文人畫的時空意涵 367
第五節 幽暗的角落 382

第十章 從「正統」到「多元」:一九五○年代以後的發展 387
第一節 一九五○年代正統國畫論戰 388
第二節 從東洋畫轉向國畫 392
第三節 從東洋畫轉向膠彩畫 396
第四節 鄉土意識的興起 399
第五節 回歸造型的純粹性 406
第六節 傳統的再現 409
第七節 女性藝術家與女性議題 417

第十一章 「美術」的普及與商業化 425
第一節 美術與生活 426
第二節 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 427
第三節 美術雜誌 431
第四節 公開的展示空間 434
第五節 數位化的省思 441

第十二章 現實與虛擬之間:一九八○年代以後的發展 443
第一節 前言 444
第二節 當代藝術中的「凝視」與「言說」 445
第三節 當代藝術中的各種議題 447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7369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奠定臺灣研究基礎 認識本土文化內涵


  臺灣歷史的發展,並不算很長,有文字紀錄可考者僅數百年而已。

  但數百年以來,以漢人族群與原住民族群為主體的臺灣,由於歷史發展的特殊,曾歷經不同政權的統治,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時分時合;再加上臺灣四面臨海,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歷史的發展便兼具海洋與國際雙重性格。因此,臺灣本土文化發展多元,與中國文化、日本文化,乃至美國文化相較,均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性,值得重視與認識。

  臺灣歷史與文化的研究,以往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並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與鼓勵。解嚴以來,隨著國內政治情勢的變化、社會日趨多元與開放,以及本土文化的蓬勃發展,臺灣研究備受海內外人士的重視。臺海對岸的中國學術教育機關亦先後成立臺灣研究所或臺灣研究中心等單位,以研究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發展。塵封的臺灣史料大量出土,專書、論叢的出版有如雨後春筍;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學者的參與研究,以及各地文史工作室的相繼成立,積極投入臺灣各角落文史資料的發掘與搜集工作,終使臺灣研究形成一股熱潮,蔚為「顯學」,與過去的情況相較實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回應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的熱潮,五南圖書公司特於數年前邀請張勝彥教授、吳文星教授與本人,各就學術專長領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臺灣史》一書,以臺灣通史形式刊行問世,藉以幫助讀者對臺灣歷史發展獲得進一步認識。同時,並邀請本人主持《臺灣史研究叢書》出版計畫,預定出版一系列的臺灣專史。各部專史均各就臺灣歷史與文化的專門領域分別加以論述,以加強臺灣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為臺灣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並透過各部專史精采生動的論述,以幫助讀者認識本土文化的內涵,豐富臺灣住民的精神食糧。

  本研究叢書共十六部,依序是臺灣政治史、臺灣經濟史、臺灣社會史、臺灣原住民史、臺灣婦女史、臺灣佛教史、臺灣道教史、臺灣基督教史、臺灣民俗史、臺灣教育史、臺灣新聞史、臺灣文學史、臺灣建築史、臺灣音樂史、臺灣美術史、臺灣戲劇史。各部專史的撰稿人俱為海內外臺灣研究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各部專史的時間斷限,上起開闢,下迄西元2000年為原則。

  本研究叢書採語體文撰述,引用資料均於各頁附加註釋(隨頁註),說明資料來源,藉以徵信查考。朝代先後依臺灣歷史發展之實況,分別稱史前時代、荷西時代(或荷據時期)、鄭氏時代(或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或清代、清治等)、日治時期(或日據時期)、戰後(或光復後、中華民國在臺灣等)。年號以使用西元為原則,並於第一次出現時附註當時紀元,以便參照。

  本研究叢書之撰述,使用當時地名,並附註現今地名,以便閱讀;所附圖表儘量以隨文方式編排,俾便讀者參閱。

  本研究叢書各個作者,分別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及海內外著名大學。

  他們均在本身繁忙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之餘,抽空撰寫。由於撰稿時間匆促,或有部份論述因引用資料未能及時取得,以致出現若干錯誤與疏失;或因史事取材與史觀解釋所限,而未臻周延。這些都有賴學界先進與所有讀者的不吝指教,以為再版修訂之參考。是為序。

黃秀政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每次看到台灣美術史的書目,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小島情結」的陰影——總是在用力證明「我們不輸給誰」。我更希望這本新版能放下這種急於「證明自己」的心態,轉而以一種更從容、更自信的姿態,去描繪台灣藝術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也許不在於是否趕上了巴黎或紐約的潮流,而在於那種根植於島嶼的生命力與多元族群的交融。我最想看到的,是關於「媒材實驗性」的深度探討。除了油畫、水墨這些「主流」,那些使用在地材料、或是融入民間工藝技法的藝術家,他們的貢獻是否被充分重視和記錄了?例如,某些陶藝家或金工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本身就是對傳統工藝的革新與繼承,這種跨領域的藝術實踐,在過去的史書中常常被簡化或忽略。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耐心的觀察者,細細品味這些「非主流」的聲音,並將其有機地編織進整個美術史的宏大敘事中,讓讀者理解到台灣的美學光譜是多麼豐富多彩,那才真正配得上「權威之作」的稱號。我期待它帶來的,是一種「自洽」的美學體系,而不是「附庸」的歷史論述。

评分

讀完很多關於台灣美術史的論述後,最大的感受就是「見樹不見林」,總是在某個時間點或特定流派上打轉。我期望這本《臺灣美術史(2版)》能帶來更宏觀的「脈絡建構」能力。它不該只是一本「史料彙編」,而應該是一部「思想史」的延伸。我想知道,在不同時期,藝術家們是如何回應全球藝術思潮(像是抽象表現主義、歐普藝術),以及這些思潮在台灣的土壤上開出了怎樣的、帶有「台味」的果實?這中間的「轉譯過程」才是最迷人的地方。此外,對於藝術史的「斷裂性」問題,我也深感好奇。日治時期結束後,那種美術教育體系的突然轉變,對創作者的心理衝擊有多大?那些從日本體系出來的老師,他們如何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國民政府推動的寫實主義?如果能提供更多一手的訪談資料或當時的書信往來,輔助說明這些結構性的轉變,那將會是極具學術價值的突破。總之,我追求的是一種能夠串聯起過去與現在的、具有彈性的歷史觀,而不是僵硬的年代劃分。

评分

我是在一間老舊的獨立書店裡偶然翻到這本書的,當下就被它那種「不賣弄,但很有料」的氣場吸引住了。身為一個平常更偏愛當代藝術、對傳統水墨和膠彩比較疏離的讀者,我總覺得那些傳統的論述對我來說門檻太高。所以,我非常期待這第二版在「普及性」和「專業性」之間找到了更完美的平衡點。如果它能用更生活化、更貼近現代人感官經驗的方式去詮釋那些早期的作品,比如從色彩學、構圖的現代設計角度切入,或許能吸引更多像我一樣的「非科班出身」的愛好者。我尤其好奇,針對一些常被忽略的領域,像是女性藝術家群體的崛起,或者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例如早期的壁畫運動或民間剪黏工藝),書中是否有更深入的田野調查成果?台灣的歷史脈絡非常複雜,藝術絕對是理解這種複雜性的最佳途徑。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資深導遊,不只是指給你看了哪棟建築物,還講清楚了蓋這棟房子的人當時的心境、社會的壓力,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希望它能是一本「可以被翻爛」的書,而不是一本「只能供奉」的書。

评分

這本《臺灣美術史(2版)》的問世,簡直是為我們這些關心本土文化發展的「文青」們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坦白說,我對美術史這類「厚重」的學術著作通常敬而遠之,總覺得那類書磚頭一樣,內容又是一堆艱澀的年代、流派和術語。但這一版(聽說第二版可是大幅增補修訂過吼?),從封面設計那種低調卻有品味的設計感就能感受到出版單位的用心。我最期待的,是它如何重新梳理日治時期到戰後「冷戰」格局下,那些被邊緣化或刻意忽略的藝術家群像。過去的史觀總習慣用政治正確的濾鏡去解讀,把藝術硬生生塞進「反抗」或「依附」的二元對立中。我希望能看到更細膩的分析,比如那些在生活美學、庶民藝術中隱藏的台灣精神,那些不需要宏大敘事,只存在於一筆一畫間的在地關懷。而且,拜託,這次的圖片品質能不能更上一層樓?畢竟看藝術史,眼睛就是靈魂的窗戶,模糊不清的印刷件,簡直是對大師作品的二次傷害啊!我希望它能像一杯上好的台灣高山茶,醇厚回甘,喝下去後,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文化認同的深化與重塑。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參考書,它是我理解「我們是誰」的一個重要線索,如果能把那些失落的「在地聲量」真正還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法用價格來衡量了。

评分

說實話,我對學術著作的評價標準很嚴苛,特別是涉及到「歷史」這種需要不斷被修正和挑戰的領域。這本《臺灣美術史(2版)》如果只是把舊版內容換個新封面、多插幾張不痛不癢的新圖片應付了事,那簡直就是對讀者的侮辱。我們需要的不是教科書式的羅列,而是批判性的眼光與時代性的對話。我個人非常關注戰後一波波的現代主義引進過程中,台灣藝術家如何消化、轉化這些外來的養分,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比如,那些第一代從歐洲學成歸來的畫家,他們筆下的風景和人物,和本土成長的創作者之間,那種光影、筆觸和情感的細微差異,該如何被精準地捕捉和論述?我希望這版能提供更多對話性的文本,讓讀者能跳脫出「誰是第一人」、「哪個流派最重要」的窠臼,轉而探討藝術如何參與了台灣社會結構的變遷。如果書中能有關於「美學與意識形態」之間拉扯的深度分析,哪怕只有幾頁,那都比冗長的、缺乏重點的畫家生平介紹來得有價值。這本書如果做不到「推翻前見」,至少也要能提供一個讓人信服的、結構穩固的新論述框架,否則,它就只是又一本擺在客廳書架上,積灰塵的工具書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