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面向近未來神祇

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面向近未來神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龔卓軍
图书标签:
  • 当代艺术
  • 美学
  • 神祇
  • 未来学
  • 文化研究
  • 哲学
  • 宗教研究
  • 性与性别
  • 社会学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龔卓軍「近未來的交陪:台南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相關論述首次有系統集結成書。
  ● 臺灣獨特之「交陪美學論」第一本專書
  ● 評論爬梳國內外相關重要文獻、學術研究、及當代重要展覽、影像、表演、藝術季等作品
  ● 全書裝幀設計由入圍多屆金曲獎及金蝶獎知名設計師羅文岑操刀

  「交陪 Kau-Puê」——含有交易、買取之意。(廈門話)
  交際應酬、互盡友誼、彼此密切往來。(臺詞辭典)
  街境守望、社區聯防、友境出陣、誼廟互挺。(《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五百年前,西方社會幾乎所有人都擁有對神或魔性力量的信仰,至今這種信仰只是眾多選項之一。五百年後,經過西方和日本的殖民、政權交替,臺灣民間信仰與廟宇文化中的交陪組織,至今仍維持活力不墜,影響著庶民社會的文化藝術表現語彙。

  本書作者龔卓軍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為近年臺灣最具能量、創意和影響力的藝術學者及策展人之一。 二〇一七年在臺南蕭壠文化園區策展之「近未來的交陪: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以紮實的田野調查先行,將臺灣民俗與宗教文化以藝術理論、美學觀點梳理廓清,並邀集跨域藝術家進行創作上的精彩交陪對作,令此展備受好評迴響,引起廣泛討論,並獲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肯定。此後作者延續策展及書寫藝術評論不輟,逐步建構出臺灣獨有的「交陪美學」概念。

  本書為作者繼二〇〇七年《身體部署》的當代哲學理論之後,首度集結系列評論,直陳其十年策展實踐內蘊的藝術理論,讓地方文化面向世界文化,藉廟會藝術提煉當代藝術,從民間廟宇之間的動態「交陪境」,打造出一條屬於臺灣文化蘊育的獨特美學思路。

  書中分成「理論」、「影像」、「展演」、「跨域」四大部分,以系列性的策展研究書寫,構築爬梳「交陪美學」的深層內涵,試圖探討當代藝術和民間藝術之間的交互滲透和內在張力,勾勒出藝術話語新路徑。

  本書涉獵評論之議題/作品之關鍵字:
  交陪論:後祭祀圈中的當代藝術
  潘春源/潘麗水/傀儡謠/洪通/黃志偉/神紋樣/八吉祥/鬼魂的迴返/邊緣藝術/陳秋山/廖慶章

  影像論:起咒出神的身影系譜
  臺灣狂公子/臺灣美學文件/張照堂/林柏樑/沈昭良/陳伯義/港千尋/多孔世界/東南亞攝影/民族誌詩學

  展演論:館閣陣頭的身體與當代巫山水
  蔡小月/南管館閣/陣頭/雲端香路/無垢舞蹈劇場/行者/壞鞋子舞蹈劇場/吃土/土方巽/孿主體/舞踏/黃蝶南天舞踏團/秋田鎌鼬美術館/帳篷劇/海筆子/Zomia

  跨域論:亞際連帶與限界藝術
  佐渡島/日惹/香港/仙台/總爺/蕭壠/東海岸/越後妻有/里山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旨在详尽地描述内容,不包含任何AI痕迹。 --- 书名:《数字幽灵与符号炼金术:后人类景观中的意义重构》 第一章:硅基神话的兴起与符号学迷宫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信息技术高速迭代的背景下,人类文化与认知结构所经历的深刻转变。我们正处在一个“后人类”的黎明,在这个时代,生物的界限日益模糊,数字模拟与物质现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开始瓦解。本章首先梳理了数字媒体如何从单纯的工具演变为一种形塑现实的“环境”。我们考察了早期计算机科学的乌托邦愿景,以及这种愿景如何在现实中异化,催生出一种新的信仰体系——硅基神话。 重点分析了当代社会对“算法权威”的盲目信赖。算法不再仅仅是数据处理的工具,它们已然成为一种无形的治理结构,决定着信息的流动、价值的判定乃至个体身份的构建。我们将借用符号学理论,特别是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解构这些算法背后的意识形态。例如,社交媒体的信息流如何通过一种新的“符号炼金术”,将碎片化的注意力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资本,以及这种资本的分配如何固化新的社会阶层。读者将看到,我们对数字世界的迷恋,实则是对失控感的补偿性投射。 第二章:身体的去物质化与虚拟身份的重塑 人类学家长期关注“身体”作为文化和存在的核心载体。然而,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赛博格技术的交汇点上,身体的意义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颠覆。本章聚焦于“去物质化”的趋势,探讨当我们的体验、记忆乃至情感都可以被数字化并上传或下载时,什么是“真实”的自我。 我们详细剖析了虚拟身份(Avatars)的复杂性。这些数字替身不再仅仅是现实自我的延伸,它们正在演化成具有独立生命力的、可塑的实体。通过对多款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s)和元宇宙平台中用户行为的田野调查,我们发现个体在虚拟空间中构建的身份,往往比其物理身份更具表现力和真实性。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困境:当虚拟行为产生真实的社会后果时,我们该如何界定责任与主体性?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如神经接口技术,如何挑战了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元论,预示着一个身体可以被“编辑”和“升级”的未来。 第三章:信息茧房与意义的碎片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变得异常容易,但理解和整合意义却变得愈发困难。本章深入研究了“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的社会心理机制。我们认为,个性化推荐系统,虽然在商业逻辑上是成功的,但在认知和文化层面上却是一种灾难性的“知识隔离器”。 通过对当代政治极化现象的案例分析,我们论证了算法如何通过对用户既有偏见的强化,系统性地消解了公共话语空间。意义不再是共享的、宏大的叙事,而是被切割成无数个相互排斥的、高度情绪化的微观叙事。本书提出“意义的碎片化”概念,即当信息密度达到临界点时,认知系统会退化为一种基于本能反应的、低门槛的情感共振,而非高阶的批判性思考。我们试图找出,如何在持续的碎片化冲击中,重建一种新的、适应数字时代的批判性阅读和交流方式。 第四章:数据灵性与后偶像崇拜 当传统宗教和宏大叙事逐渐失色时,人类对超越性的探求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了新的载体之上——数据和技术精英。本章探究了当代社会中新兴的“数据灵性”现象。 我们观察到,对科技巨头(如埃隆·马斯克、杰夫·贝佐斯等)的追捧,已经超越了对商业领袖的欣赏,进入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崇拜。这些人被塑造成能够驾驭复杂技术力量、承诺带领人类进入新纪元的“救世主”。同时,我们分析了“数据”本身被赋予的近乎神圣的属性。海量数据被视为一种全知全能的“数据库上帝”,其洞察力被赋予了不可质疑的真理性。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技术至上主义”的危险性,它可能导致人类放弃自身的能动性,将未来的命运完全托付给冰冷的代码和不可言喻的复杂系统。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对数据的盲目崇拜,可能使我们陷入比任何旧式偶像崇拜更为隐蔽和难以反抗的束缚之中。 第五章:时间感的解构与“永恒的当下” 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我们对时间的基本感知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章通过哲学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时间感(Chronos)在超媒体环境中的解构。互联网、流媒体服务和即时通讯的普及,创造了一种“永恒的当下”体验。过去和未来的参照系被压缩,焦点完全集中在毫秒级的即时反馈上。 这种时间感的扭曲对人类的长期规划和历史意识构成了严峻挑战。当每一条信息都具有即时性,且转瞬即逝时,深度学习和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也受到冲击。我们讨论了“数字遗忘症”——在信息过载下,经验的深度如何被表面的广度所取代。最终,本书呼吁对“慢”的价值进行重新发现,探讨如何在被加速的时间流中,刻意保留出进行反思和沉淀的空间,以避免成为纯粹被动的时间接收者。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意义 《数字幽灵与符号炼金术》总结了当代技术景观对人类存在基础的冲击。我们并非要完全拒绝技术进步,而是呼吁一种更具批判性和人文关怀的参与方式。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套分析框架,以便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时代:一个前所未有地连接,却又前所未有地孤独的时代;一个信息无限,但意义稀缺的时代。在这些硅基幽灵和符号炼金术的迷雾中,我们必须重新锚定人类自身的价值和能动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龔卓軍


  1966年出生於嘉義。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通識中心、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2007年起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2006年發表《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一書,2007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10年起擔任《藝術觀點ACT》季刊主編,2011年獲國家出版獎特優獎。譯有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的《空間詩學》以及莫里斯.梅洛龐蒂的《眼與心》等書。策畫參與的「近未來的交陪」展覽,獲2018年第16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獲2021年第45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近年來進行多項大規模當代藝術界的田野調查及策展工作,能量驚人、影響深遠:
  ● 2013年:「我們是否工作過量?」/臺北誠品畫廊
  ● 2014年:「絕對不純粹」東亞論壇:報民/AABB—臺南/東京交流計畫
  ● 2014:「東亞.駐村.對話—r:ead#3」/臺南藝術公社
  ● 2014:「鬼魂的迴返: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臺北鳳甲美術館
  ● 2017:「近未來的交陪: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臺南蕭壠文化園區
  ● 2017:「想要帶你遊花園:民樂交陪藝術祭」/臺中文化創意園區
  ● 2018:「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 2019 :「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臺北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 2021:「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22:「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Mattauw大地藝術季」/臺南總爺藝文中心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部 交陪論:後祭祀圈中的當代藝術
第一章 交陪美學論:後祭祀圈中的當代藝術處境
第二章 面向近未來的神祇:當代藝術・脫寺廟藝術
第三章 陌生的藝術意志・評論的空缺:洪通展與贊境展中的紋樣宇宙
第四章 神紋樣:從力量物件體系到宇宙萬物劇場
第五章 變換政府・跨越語言:民間信仰美學辯證及其三重否定
第六章 身體與影像的重新部署:邊緣藝術與媒介轉換
 
第二部 影像論:起咒出神的身影系譜
第七章 影像的占領・交陪的抗拒:信仰與民俗的攝影史辯證
第八章 破身影×民間藝術:《臺灣美學文件》中的身影系譜
第九章 起咒的姿勢:張照堂與攝影主體性的追尋
第十章 逆向:林柏樑・照明的邏輯與光線的邏輯
第十一章 存在部署、精神生產與生態智慧:林柏樑的「浮槎散記」
第十二章 注意力、聲光機器與生命政治:短論沈昭良的「STAGE」
第十三章 多孔廟埕・交陪大舞台:陳伯義的影像場域
第十四章 氣態分子・出神影像:港千尋的「超自然」攝影與民間信仰
第十五章 多孔世界與東南亞攝影:人類世中的交陪美學
第十六章 民族誌詩學(Ethno-poesia)的開展
 
第三部 展演論:館閣陣頭的身體與當代巫山水
第十七章 吟遊花園綿延時:「想要帶你遊花園」與館閣場所的當代時空
第十八章 「雲端香路・數位陣法:陣頭和他們的產地」的策展方法與歷程
第十九章 百褶之行・夢土之花:《行者》的觸覺影像
第二十章 百境練身勢・棲足巫山水:論《吃土》中的境身力場
第二十一章 多重附身:土方巽與孿主體的內在平面劇場
第二十二章 疾走的地靈・舞踏的交陪:鎌鼬美術館的鄉里藝術祭
第二十三章 激進寫實與集團交陪:論《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
第二十四章 前往黑暗滿盈之地:《幽靈馬戲團》中的病體國際主義
第二十五章 Zomia,不受治理的藝術:安那其帳篷場
第二十六章 考現挪移與交換模式:當代藝術展演的交陪論  
 
第四部 跨域論:亞際連帶與限界藝術
第二十七章 島嶼藝能・交陪舞台:從佐渡島到日惹
第二十八章 漁米召魂與起源神話:香港交陪記
第二十九章 藝術計畫與「待客之道」:仙台媒體中心參訪記
第三十章 交陪美學論與國家裝配:當代藝術祭革命與重新裝配論
第三十一章 地理學的策展部署:從蕭壠交陪境到東海岸大地藝術祭
第三十二章 限界藝術:大地藝術祭與藝術的當代性
 
本書收錄文章初刊處一覽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18153
  • 叢書系列:tone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回歸庶民文化.交陪美學之路


  當代藝術的厚實感,來自於當下庶民文化生活的回歸,而交陪美學之路,即是身體部署的一條迂迴曲折的民間藝能之道。自從我二〇〇七年進入藝術學院、踏入美學與評論的領域後,眼前展開的盡是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美學命題與表現形式,雖有頓挫之議,但仍然多是取消庶民文化與民間藝能的藝術美學思維。這種美學之思,崇尚西方現代性的啟蒙美學議論,不免時有「西方美術.台灣製造」的譏諷與喟嘆,形式、極簡、抽象、裝置、影像、行為,乃至環境藝術與社會參與藝術,追尾西潮,貶抑批判自身的文化脈絡,卻同時又有自成一格的台灣藝術主體性之反省,讓人覺得分裂而無所適從。究其根本原因:或因藝術家自行切斷與自身生命經驗相連的文化美學語彙,導致洪通之作被視為瘋狂靈怪;或因藝術機構與機制強調全球化的美學導向,民間藝能的藝術思維遂被全部驅逐於當代美學的認可範圍之外,最終剩下來的,只有跳脫了文化生活底蘊,在西方藝術史與理論影響下的藝術實踐。

  當代藝術驅逐民間文化並不是一個意外,一九九九年鹿港「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展引起的爭議,其實是歷史的進程與折返點。當代藝術的美學話語發展,必須面向當時的全球化潮流,說出自己的批判話語,而藝術家、藝評者與策展人只能在西方理論的魔戒籠罩下,玩著當代藝術的形式批判遊戲。可是,對解嚴以後二十世紀末的藝術界來說,全球化藝術理論對藝術家的附魔程度已然減輕很多,一九九六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藝術主體性」的展覽企圖,顯示臺灣藝術家與策展人已經有足夠的文化自信,重新打通文化底蘊的藝術語彙與當代表現的活潑通道。

  民間文化的藝術語彙,如何透過當代藝術的創作與策展行動,重建其內在的多孔通道?這正是我十幾年來在藝術學院的研究重心。由於我從二〇〇六年《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一書發表後,即採取身體現象學與身體系譜發展的文化心理路徑,所以對於身體感知的時空結構、身體文化的歷史系譜發展較為重視。有別於一般西方藝評與策展的方法,把創作表現的部署置放於當下現代化或後現代的生活脈絡,試圖從在後殖民的現代與後現代情境去捕捉藝術作品的意義。可惜的是,這樣的方法其實距離民間社會愈來愈遠,主要的問題在於——「後殖民的現代與後現代情境」並不能提供原本根著於庶民社會文化的意義土壤,充其量是讓我們更加依賴對於西方當代社會的參照。就全球化的潮流而言,這樣的藝術理論視角選擇,會想當然爾地讓藝術界以為已經融入了世界史的藝術發展趨勢,操持著國際藝壇也可以理解的語彙。但是,對於藝術家、藝評者、策展人與民間社會之間的感性配享與感性共同體來說,彼此在藝術理論上菁英與群眾間的陌異感卻日增其困擾,終至互為陌路,彼此扞格。

  藝術力量的感性情動,很大的部分來自藝術生命自身的文化歷史。我們在庄頭廟會、遶境作醮、香科陣頭中的文化身體經歷,雖在藝術學院培養的當代藝術中被壓抑消音,但其內在情動透過身體記憶的重新激活,總是能夠尋得當下此刻的嶄新意義。也就是說,我們在任何時刻的藝術感受,都被過去的文化生活所滲透浸潤,我們的眼睛與身體,甚至行走的節奏與身體交接的韻律,一直沾黏著過去的身體經歷,然而,壓抑的重返並不是原模原樣地搬演回來,而是以我們當代的情況重新被看到、被經歷。最經常有的現象是,本書讀者或許在聽到南管北管、看到家將陣頭身體與隊伍的當下,並不會發現到什麼意義;總是要到後來,不管是經過一再重演的現場遭逢、或是經過藝術家重新擷取編造的作品的撼動,讓我們在後來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不論是民俗圖誌中諸多的紋樣、繪畫與攝影影像,或是雲門、無垢、壞鞋子舞蹈劇場的展演,以及在東南亞、東亞文化生活中遇見同樣的節慶儀式或跨域表演,都會給我們這種似曾相識,但強度可能更加尖銳的感受。換句話說,我們的文化身體經歷過的部署與操演,在當下並不一定會呈現具體的意義,真正的理解與細部感受,反而多半是在後來才會知曉其蹊蹺,而當代藝術正是重新捕捉這些蹊蹺的善巧之道。

  交陪美學論,正是在這般文化身體的前前後後、反反覆覆的再現、展演與跨域參照中,透過不同境域之間的對話聯結、儀式輪動,構造其庶民圖像學與民間藝能史內涵的美學思維。

  《交陪美學論》從清代臺南府城的聯境組織出發,透過二〇一七年「近未來的交陪」策展的跨域研究,發展出一系列的藝術調查與藝評書寫,企圖落實《身體部署》出版時尚未接地的身體現象學、圖像學、影像論、文化系譜學與身體展演論,同時也藉由我在東南亞與東亞旅行訪問時的跨域參照,將過去文化生活中的圖像與身體文化脈絡,拉回當代藝術的策展實踐與藝術實踐場域,給予較有系統性的交陪論、影像論、展演論、跨域論的話語輪廓。

  這一系列的書寫,是從二〇一七年《藝術家》雜誌何政廣先生與主編莊偉慈、蔣嘉惠邀約的「交陪美學論」專欄開始的,至二〇二〇年歷時三年多共四十五篇左右的系列書寫,在此擇要選粹重編,並向何先生與莊小姐致上最高的謝忱。其次,《典藏・今藝術》雜誌與《藝術觀點ACT》雜誌,關於交陪影像評論、舞踏與帳篷劇的文章重編選刊,亦給予此書重要的論述支持,無任感激。最後,近年的台新藝術基金會「ARTALKS」也給了我自由藝評書寫的平台,選入兩篇文章,在此申謝。重新編輯的討論與勘定,有勞大塊文化的副總編輯林怡君小姐出手相助,實為我在南藝大課務繁忙、策展工作執行多如牛毛時的救星,恩情難以言表。除了林芳珍小姐幫忙整理超過百篇文章的參考編目、陳威儒協助校對書中引用文獻資料,使我免於捉襟見肘之外,本書出版最應該感謝的有力支柱,依然是牽手伴侶與美術編輯羅文岑,沒有她夜深人靜時面對千頭萬緒的案牘勞形,就沒有這一切。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想到的是,它是否能为我们解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技术以几何级数发展的当下,我们如何确立新的“美感标准”?以往的美学讨论往往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之上,但如果“近未来神祇”真的出现,无论是作为物理实体还是纯粹的数字存在,人类的美学标准是否就显得过时了?“交陪”这个词再次浮现,它暗示的不是统治或服从,而是共存与适应。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否采用了比较异质性(heteroglossia)的理论视角,来分析不同社群(例如本土信众、科技精英、艺术创作者)对这些新“神祇”所投射出的不同美学期待。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多元的、非线性的美学谱系,承认并梳理这些并行存在的审美光谱,那它将是一部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而不是又一本徒有其表的宣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将传统审美和未来主义元素巧妙融合的视觉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平常就很关注台湾当代艺术圈的动态,尤其是那些试图探讨“美学”与“科技”之间关系的作品,总觉得那里藏着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层的焦虑与期盼。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很有意思,“交陪美學論”,这个词汇在闽南语里有种“往来、互动”的意思,但在这里用在美学探讨上,却让人联想到一种跨界、甚至跨时空的对话。光是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理论框架,让人不禁好奇,他到底是如何把近未来神祇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议题,用一种“论”的形式来梳理清楚的。阅读前,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个不同于西方主流美学理论的新视角,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快速数字化的岛屿社会中,传统信仰和新科技的碰撞是如何形塑出我们新的审美趣味的。如果能深入剖析几个台湾本土艺术家的案例,那就更好了,毕竟理论要落地,才最有说服力。

评分

最近接触到的艺术评论,很多都偏向于纯粹的文本分析,或是流于表面的现象描述,缺乏那种能让人“烧脑”的深度思辨。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重量感,特别是“近未来神祇”这个概念,简直是当代艺术最热门的温床之一。我猜测作者可能在探讨数字幽灵、人机共生,或者虚拟现实中信仰载体的重构。台湾的文化脉络中,民间信仰的生命力极强,如果能看到这些古老的“神明”在进入物联网时代后,其形象、功能和人们对它的情感依附会发生怎样的质变,那将是非常震撼的。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是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而不是简单堆砌时髦术语。真正好的理论,应该能提供一套新的工具箱,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日常中习以为常的视觉符号和仪式感。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和逻辑推演。

评分

说实话,我对“论”这个字眼有时会抱持一点保留态度,因为有些学术著作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仿佛在云端漂浮,抓不住实际的落点。但这本《交陪美學論》,光看它的名字,就有股庶民的烟火气和庙宇的香火气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这很“台湾”。我希望这本书的叙事风格能够平衡学理的深度和可读性。如果它能把那些艰深的哲学概念,通过台湾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比如夜市里的招牌设计、电子花车上的妆容,或者AI创作的佛像——来做生动的阐释,那就太棒了。这种从在地经验出发,最终指向普世议题的路径,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美学”在这个“交陪”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的,它是不是一种不断被重新协商、被新旧力量拉扯的“进行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一首充满未来感的俳句,将古老的社群概念“交陪”与极端的未来想象“神祇”并置。作为一名关注文化变迁的观察者,我非常感兴趣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时间尺度的错位感的。近未来,意味着我们正站在一个临界点上,传统的美学规训正在崩塌,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这种“未定”的状态本身,就是当代艺术最肥沃的土壤。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神祇”这个概念,从传统宗教的范畴中剥离出来,让它成为一种关于“权威”、“崇拜”和“算法”的隐喻。如果能从人类对“不可知力量”的永恒追问,连接到对大型语言模型或元宇宙中“创造者”的敬畏,那无疑是极其深刻的洞察。希望这本书的论述能像迷宫一样,引人入胜,让人甘愿迷失其中,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审美背后的权力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