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全集第十三卷:論評(II)

陳澄波全集第十三卷:論評(I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瓊瑞
图书标签:
  • 陳澄波
  • 全集
  • 論評
  • 臺灣美術史
  • 美術史
  • 文化研究
  • 藝術評論
  • 近代臺灣
  • 臺灣文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卷資料來源主要為陳澄波家屬收集之報導、雜誌、期刊與書籍,選錄陳澄波逝世後至2014年間相關的論評文章,以及2015-2017年間與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展相關之文章,並以目錄呈現。論評文章共分成十個年代,每個年代除了選錄文章外,亦檢附目前收集到的當年代所有文章目錄。
 
本書特色
 
  本書為評論集,即歷來對陳氏作品研究的文章彙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陳澄波全集》其他卷册的详细简介,重点介绍其艺术成就、创作历程及相关研究内容,完全不涉及第十三卷《論評(II)》的具体内容。 --- 《陳澄波全集》其他卷册导读:探寻台湾现代艺术先驱的创作轨迹与时代精神 陈澄波(1895-1947),作为台湾现代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先驱人物,其艺术生涯横跨日治时期与战后初期,是连接东西方艺术思潮与台湾本土文化精神的重要桥梁。他的创作以油画为主,兼涉水彩、素描及版画,深刻地记录了台湾社会的面貌变迁,并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结构把握,在二十世纪的华人艺术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陈澄波全集》是一套系统梳理和展示陈澄波一生艺术成就的权威性文献汇编,旨在全面呈现这位艺术家从学院训练到风格成熟、从早期创作到晚期实验的完整历程。本套全集涵盖其重要的艺术作品、同期文献、往来信件、展览记录及相关的研究论文,构成了一部立体而深入的陈澄波研究宝库。 早期训练与留学背景:奠定坚实的西方写实基础 全集中的早期卷册,详尽记录了陈澄波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的学习经历。他师从日本著名西洋画家藤田传三郎等人,系统接受了十九世纪末欧洲写实主义的严谨训练。这一阶段的作品,如早期的风景习作和人物肖像,展现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对光影的敏锐捕捉。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技艺的积累,也反映了当时台湾青年艺术家群体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渴望与学习。 台湾主题的开创与成熟:色彩的交响与土地的深情 陈澄波的艺术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对台湾本土题材的执着描绘。从他回到台湾后,特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他的创作主题逐渐聚焦于台湾的自然风光、市井生活和人文景观。 全集中收录的“风景系列”是研究其艺术风格演变的核心。这些作品跨越了写实主义向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野兽派风格的过渡。他以大胆、鲜明的色彩著称,尤其擅长处理热带光线下的强烈对比。无论是描绘嘉南平原的田园风光、台南古城的街巷肌理,还是港口城市的繁忙景象,陈澄波都展现出对色彩语言的深刻理解。 例如,他在描绘农作场景时,往往摒弃了传统写实绘画中沉闷的土色调,转而使用充满生命力的黄、绿、蓝,营造出一种既写实又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氛围。这套全集中对这些代表作的精细图像收录与技术分析,使读者能近距离观察其笔触的厚度、颜料的堆叠方式,以及色彩间微妙的张力变化。 人物肖像与人体研究:对生命形态的精确捕捉 除了风景,陈澄波在人物画领域亦有卓越贡献。全集中的肖像画卷,集中展现了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洞察力。他的肖像画并非仅仅是外形的复制,而是通过对人物眼神、姿态和环境背景的精心设计,传达出个体的精神特质。 在人体画方面,陈澄波的作品体现了学院派训练与东方美学意识的融合。这些作品在当时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是极具前瞻性的尝试,它们以健康、有力的笔触赞美了生命的自然形态,展现了艺术家对人体结构学的深刻掌握,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超越了单纯的再现范畴。 跨文化视野下的展览与交流 陈澄波的艺术生涯充满了国际交流的印记。他不仅是第一位入选法国“独立沙龙”的台湾画家,也积极参与日本的“官展”以及台湾本土的展览活动。全集的其他卷册,如收录了展览目录、媒体报道和往来书信的文献部分,为我们重构了陈澄波在跨文化艺术网络中的定位。 这些文献揭示了他如何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引入台湾,以及他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艺术语境中进行沟通与对话。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应对艺术潮流的更迭,并始终保持着对本土关怀的艺术立场。 战后转型与历史的终结 全集收录了陈澄波在台湾光复后直至不幸离世前夕的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题材和情绪上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方面,他对家乡的热爱更加深沉,描绘了战后重建中的街景;另一方面,他也开始尝试更具象征意味和现代构图的表达方式。 这些作品不仅是纯粹的艺术探索,也无声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动荡与转型。通过对这些晚期作品的细致梳理,读者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在历史巨变面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投射。 研究价值与文献意义 《陈澄波全集》的每一卷都是一项严谨的学术工程,不仅包含了高质量的图像复制品,更辅以详细的考证、作品纪年、材料分析及艺术史语境的阐释。这套完整的出版物,是艺术史家、美术史研究者以及所有热爱台湾艺术的读者深入理解陈澄波艺术成就和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必备工具书。它完整地勾勒出一位大师从求学到创作巅峰,最终以艺术之名定格时代瞬间的完整生命轨迹。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蕭瓊瑞/總主編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
  .現為專研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
 
  經歷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籌備主任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
  .財團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指定及重要古物審議委員兼近代藝術召集人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開授臺灣美術史課程。
 
  著作
  《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論集》、《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臺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島民.風俗.畫──18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圖說臺灣美術史》、《激盪與迴游──臺灣近現代藝術11家》、《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抽象抒情水墨》、《歷史.榮光.名作系列──林覺》,以及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之《線條.行走.楚戈》、《焦墨.雲山.夏一夫》、《現代.水墨.劉國松》、《吾土.笙歌.劉耕谷》、《迴旋.婉約.黃潤色》、《歲月.心痕.楊識宏》、《大漠.鄉野.高一峰》。

图书目录

榮譽董事長序........8 
院長序........10 
總主編序........12 
陳澄波相關文獻與研究的歷史檢視........16 
凡例........37 
1955-1980論評選輯........40 
1981-1990論評選輯........67 
1991-1994論評選輯........75 
1995-2000論評選輯........110 
2001-2005論評選輯........120 
2006-2010論評選輯........130 
2011論評選輯........146 
2012論評選輯........154 
2013論評選輯........166 
2014-2017論評選輯........173 
編後語........198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822821
  • 叢書系列:陳澄波全集
  • 規格:軟精裝 / 200頁 / 22 x 28.5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總主編序
 
  作為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幾乎可以和「臺灣美術」劃上等號。這原因,不僅僅因為他是臺灣畫家中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的第一人,更由於他對藝術創作的投入與堅持,以及對臺灣美術運動的推進與貢獻。 
 
  出生於乙未割臺之年(1895)的陳澄波,父親陳守愚先生是一位精通漢學的清末秀才;儘管童年的生活,主要是由祖母照顧,但陳澄波仍從父親身上傳承了深厚的漢學基礎與強烈的祖國意識。這些養分,日後都成為他藝術生命重要的動力。 
 
  1917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1918年陳澄波便與同鄉的張捷女士結縭,並分發母校嘉義公學校服務,後調往郊區的水崛頭公學校。未久,便因對藝術創作的強烈慾望,在夫人的全力支持下,於1924年,服完六年義務教學後,毅然辭去人人稱羡的安定教職,前往日本留學,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 
 
  1926年,東京美校三年級,便以〈嘉義街外〉一作,入選第七回「帝展」,為臺灣油畫家入選之第一人,震動全島。1927年,又以〈夏日街景〉再度入選。同年,本科結業,再入研究科深造。 
 
  1928年,作品〈龍山寺〉也獲第二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特選」。隔年,東美畢業,即前往上海任教,先後擔任「新華藝專」西畫科主任教授,及「昌明藝專」、「藝苑研究所」等校西畫教授及主任等職。此外,亦代表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同時入選全國十二代表畫家。其間,作品持續多次入選「帝展」及「臺展」,並於1929年獲「臺展」無鑑查展出資格。 
 
  居滬期間,陳澄波教學相長、奮力創作,留下許多大幅力作,均呈現特殊的現代主義思維。同時,他也積極 參與新派畫家活動,如「決瀾社」的多次籌備會議。他生性活潑、熱力四射,與傳統國畫家和新派畫家均有深厚交誼。 
 
  唯1932年,爆發「一二八」上海事件,中日衝突,這位熱愛祖國的臺灣畫家,竟被以「日僑」身分,遭受排擠,險遭不測,並被迫於1933年離滬返臺。 
 
  返臺後的陳澄波,將全生命奉獻給故鄉,邀集同好,組成「臺陽美術協會」,每年舉辦年展及全島巡迴展,全力推動美術提升及普及的工作,影響深遠。個人創作亦於此時邁入高峰,色彩濃郁活潑,充分展現臺灣林木蓊鬱、地貌豐美、人群和善的特色。 
 
  1945年,二次大戰終了,臺灣重回中國統治,他以興奮的心情,號召眾人學說「國語」,並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同時膺任第一屆嘉義市參議會議員。1947年年初,爆發「二二八事件」,他代表市民前往水上機場協商、慰問,卻遭扣留羈押;並於3月25日上午,被押往嘉義火車站前廣場,槍決示眾,熱血流入他日夜描繪的故鄉黃泥土地,留給後人無限懷思。
 
  陳澄波的遇難,成為戰後臺灣歷史中的一項禁忌,有關他的生平、作品,也在許多後輩的心中逐漸模糊淡忘。儘管隨著政治的逐漸解嚴,部分作品開始重新出土,並在國際拍賣場上屢創新高;但學界對他的生平、創作之理解,仍停留在有限的資料及作品上,對其獨特的思維與風格,也難以一窺全貌,更遑論一般社會大眾。 
 
  以「政治受難者」的角色來認識陳澄波,對這位一生奉獻給藝術的畫家而言,顯然是不公平的。歷經三代人的含冤、忍辱、保存,陳澄波大量的資料、畫作,首次披露在社會大眾的面前,這當中還不包括那些因白蟻蛀蝕而毀壞的許多作品。 
 
  個人有幸在1994年,陳澄波百年誕辰的「陳澄波.嘉義人學術研討會」中,首次以「視覺恆常性」的角度,試圖詮釋陳氏那種極具個人獨特風格的作品;也得識陳澄波的長公子陳重光老師,得悉陳澄波的作品、資料,如何一路從夫人張捷女士的手中,交到重光老師的手上,那是一段滄桑而艱辛的歷史。大約兩年前(2010),重光老師的長子立栢先生,從職場退休,在東南亞成功的企業經營經驗,讓他面對祖父的這批文件、史料及作品時,迅速地知覺這是一批不僅屬於家族,也是臺灣社會,乃至近代歷史的珍貴文化資產,必須要有一些積極的作為,進行永久性的保存與安置。於是大規模作品修復的工作迅速展開;2011年至2012年之際,兩個大型的紀念展:「切切故鄉情」與「行過江南」,也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先後且重疊地推出。眾人才驚訝這位生命不幸中斷的藝術家,竟然留下如此大批精采的畫作,顯然真正的「陳澄波研究」才剛要展開。 
 
  基於為藝術家留下儘可能完整的生命記錄,也基於為臺灣歷史文化保留一份長久被壓縮、忽略的珍貴資產,《陳澄波全集》在眾人的努力下,正式啟動。這套全集,合計十八卷,前十卷為大八開的巨型精裝圖版畫冊,分別為:第一卷的油畫,搜羅包括僅存黑白圖版的作品,約近300餘幅;第二卷為炭筆素描、水彩畫、膠彩畫、水墨畫及書法等,合計約241件;第三卷為淡彩速寫,約400餘件,其中淡彩裸女占最大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精采力作;第四卷為速寫(I),包括單張速寫約1103件;第五卷為速寫(II),分別出自38本素描簿中約1200餘幅作品;第六、七卷為個人史料(I)、(II),分別包括陳氏家族照片、個人照片、書信、文書、史料等;第八、九卷為陳氏收藏,包括相當完整的「帝展」明信片,以及各式畫冊、圖書;第十卷為相關文獻資料,即他人對陳氏的研究、介紹、展覽及相關周邊產品。 
 
  至於第十一至十八卷,為十六開本的軟精裝,以文字為主,分別包括:第十一卷的陳氏文稿及筆記;第十二、十三卷的評論集,即歷來對陳氏作品研究的文章彙集;第十四卷的二二八相關史料,以和陳氏相關者為主;第十五至十七卷,為陳氏作品歷年來的修復報告及材料分析;第十八卷則為陳氏年譜,試圖立體化地呈現藝 術家生命史。對臺灣歷史而言,陳澄波不只是個傑出且重要的畫家,同時他也是一個影響臺灣深遠(不論他的生或他的死)的歷史人物。《陳澄波全集》由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同發行出版,正是 名實合一地呈現了這樣的意義。感謝為《全集》各冊盡心分勞的學界朋友們,也感謝執行編輯賴鈴如、何冠儀兩位小姐的辛勞;同時要謝謝藝術家出版社何政廣社長,尤其他的得力助手美編柯美麗小姐不厭其煩的付出。當然《全集》的出版,背後最重要的推手,還是陳重光老師和他的長公子立栢夫婦,以及整個家族的支持。這件歷史性的工程,將為臺灣歷史增添無限光采與榮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陳澄波全集》的第十三卷,聚焦於「論評(II)」,雖然我還沒細讀,但光是看到這個主題,我就已經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分量。陳澄波先生作為台灣美術史上的巨擘,他的作品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時代精神的載體。我對他早期的創作,特別是那些充滿異國情調與對家鄉深厚情感交織的作品,一直抱持著極大的好奇。這次的論評集,想必會深入探討他晚期藝術風格的轉變,那種從早期寫實到後期趨於現代主義的掙扎與昇華。我特別期待能從這些評論中,一窺他如何面對日治時期、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社會劇烈變動對他創作心境的影響。這種宏觀的視角,遠比單純欣賞畫作來得更有深度,它讓我們理解藝術家不只是在畫布上作畫,更是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註腳。希望這卷書能更具體地呈現出評論界對他藝術成就的解讀,而非僅是傳記性的敘述,那樣才對得起陳澄波這位大師。

评分

總覺得,研究陳澄波,就是研究台灣的「現代性」是如何被形塑的。他的一生,經歷了殖民、戰爭、民主化前夕的動盪,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本《論評(II)》若能涵蓋那些針對其作品中「政治隱喻」或「文化認同」的深度分析,那將是極為有價值的文本。比如,當他描繪那些日常的街景或人物時,背後是否隱藏著對自由的渴望,或者對身份迷失的焦慮?評論家們往往能從我們肉眼不易察覺的細節中,抽絲剝繭出時代的聲音。我期望看到,這輯論評不僅僅是藝術性的讚揚,更是一種歷史責任的承擔,即透過對大師的再詮釋,來持續對話我們當下的社會處境。這才是「全集」的意義所在,讓過去的智慧,持續照亮現在的道路。

评分

翻開這套全集,最讓我感到親切的,是那種對本土文化脈絡的堅守與探討。陳澄波先生的畫作,總有一種獨特的「台灣味」,那是揉合了西方現代藝術技法與東方審美情趣的結晶。這本《論評(II)》收錄的評論,想必會針對性地剖析這種「在地性」的價值。我猜測,其中或許會有許多關於他對台南風土人情描繪的精闢見解,比如他筆下那些光影的處理,如何捕捉到南台灣特有的炙熱氣息與生活況味。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我總覺得,欣賞陳澄波,就像在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這次的論評,我希望能看到對他作品中社會關懷層面的深入挖掘,畢竟藝術不該是象牙塔內的自娛,它必須與時代共振。如果評論能提供更多未曾曝光的資料佐證,那就更好了,讓讀者能更立體地感受到這位藝術家的風骨。

评分

對於藝術史的研究者來說,陳澄波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對後輩藝術家的啟發與影響,往往被低估了。我預期這本「論評」集,應該會花費相當篇幅來討論陳澄波在台灣美術教育上的貢獻,以及他如何引介西方現代思潮進入當時相對保守的台灣畫壇。這種承先啟後的角色,是他在歷史長河中極為關鍵的一環。許多人只看到他留下的傑作,卻忽略了他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台灣現代藝術的橋樑。我希望看到對比性的評論,例如將他與同期活躍於日本或中國大陸的畫家進行對照分析,這樣才能更清晰地界定出他藝術軌跡的獨特性。這卷書的價值,不單在於「評價」他,更在於「定位」他,將他放置在更廣闊的亞洲現代藝術光譜中去審視。

评分

說實話,閱讀藝術家的「論評」集,有時候會比看作品本身來得更燒腦,因為它涉及大量的術語、理論框架和時代背景的解讀。我個人比較偏好那些能用較為平實,甚至帶點口語化的方式來闡述複雜藝術理論的文字。如果這本《論評(II)》裡的文章,能夠平衡學術的嚴謹與閱讀的流暢性,那將是一大福音。我尤其關注對陳澄波晚期抽象化傾向的討論,那個時期,他的創作似乎更趨向於形式的探索而非具象的描摹,這背後隱含的哲學思辨是什麼?這需要評論者有極高的敏銳度才能捕捉。如果能找到一些早期評論家如藤田嗣治(雖然風格不同)對陳澄波作品的直接觀感,那就更具歷史的趣味性了,那種跨文化視角下的第一手資料,總是引人入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