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教授談藝術【POD】

徐復觀教授談藝術【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元純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徐復觀
  • 中国艺术
  • 艺术评论
  • 文化
  • 学术
  • 艺术普及
  • 绘画
  • 雕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畫的真血脈,必自人格根源之地流出。一般畫家的立足地,是聰明再加上技巧的功力,而缺少人格自覺的向上一關。所謂人格自覺,指的是超出於個人利害得失之上的有所守、有所不為的生活態度;亦即是老子之所謂「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的精神狀態。包藏在血肉之中的靈機生意,只有在這種精神狀態之下才開啟得出來,以匯成藝術的真血脈;這不是僅憑聰明和技巧所能問津的。
 
  ──錄自《石濤之一研究》第三版自序
艺术的边界与精神的探索:一部跨越时空的对话录 《艺术的形上追寻:从古典到现代的哲学透视》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口述或回忆录,而是一部立足于艺术哲学本体论的深度探讨之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哲学思辨,梳理了自古希腊以来,人类对“美”、“真”、“善”以及“艺术之为艺术”这一核心命题的持续追问。全书分为四大卷,每一卷都试图解构一个时代背景下艺术活动背后的深层结构与精神动力。 第一卷:作为模仿与理念的早期形塑(古典的奠基与断裂) 本卷溯源至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西方艺术思维的开创性影响。重点不在于简单复述其理论,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理想国构建的背景下,艺术如何被定位为对永恒实在的第二重模仿。我们考察了这一时期艺术家在遵循几何和谐与比例原则时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以及这种理性精神如何塑造了雕塑与建筑的典范。 随后的章节转向了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兴起。此处探讨了“神性”的图像化表达如何挑战甚至颠覆了古典的自然模仿原则。艺术不再是对可见世界的忠实再现,而是成为了启示的媒介。我们分析了中世纪圣像画中抽象化、符号化的倾向,如何预示着一种超越感官经验的精神实在的优先性。 第二卷:经验的回归与主体的觉醒(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的张力) 本卷聚焦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复苏与个人主体性的勃兴。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发明,被视为人类理性对空间秩序的掌握,标志着艺术家从匠人到“天才”身份的转变。我们详细分析了文艺复兴盛期艺术中“和谐”与“比例”如何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客观标准。 然而,这种客观标准的内部开始出现裂痕。巴洛克艺术以其动感的构图、戏剧性的光影(明暗对比法)和强烈的叙事性,挑战了古典的宁静。本卷的重点是分析情感与激情的介入如何开始侵蚀纯粹的理性秩序。 浪漫主义部分是本卷的高潮。它标志着艺术的重心彻底从“对象”转向“主体”。“天才观”达到顶峰,艺术被定义为主体内在经验的自然流露。我们深入探讨了“崇高”(The Sublime)这一美学范畴的出现,它如何通过描绘无法被人类理性完全把握的自然力量,拓宽了艺术可以承载的精神领域,为后来的现代艺术埋下了伏笔。 第三卷:界限的消解与媒介的自我批判(现代主义的革命浪潮) 进入现代,艺术的定义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本卷的核心主题是媒介的“去物质化”与“纯化”。 立体主义的解构,并非仅仅是视觉上的重组,而是对传统再现机制的哲学性否定——既然照片可以完美模仿现实,那么绘画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分析了抽象艺术的诞生,它试图将艺术从对外部世界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转向纯粹的视觉语言本身。从康定斯基的音乐性抽象到蒙德里安的几何纯粹,这是一种对艺术本体论的求证过程。 更进一步,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出现,揭示了艺术对“意义”本身的质疑。艺术不再是高贵的精神活动,而成为了对社会理性、逻辑秩序的颠覆性介入。本卷探讨了艺术品“光环”的消逝,以及艺术家如何开始利用日常物品,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第四卷:存在的追问与意义的流变(后现代的景观与本体论的困境) 面对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本卷探讨了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符号的挪用,标志着艺术对“原创性”和“精英性”的彻底告别。我们分析了当代艺术中“观念”对“形式”的主导地位,以及这如何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的本体论危机。 本卷的后半部分着眼于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工具的角色。它探讨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非传统媒介,如何将艺术场域扩展到社会空间,使艺术成为一种对权力结构、身份政治、全球化议题的直接发声。 最终,本书试图引导读者理解: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完美地模仿了世界,也不在于它是否被定义在某一固定的形式之内,而在于它持续不断地对“存在”本身进行追问的能力。艺术史与其说是一部风格演变史,不如说是一部人类精神不断试探、重塑自身认知边界的历程。 本书特点: 非传记性视角: 聚焦于艺术理论与哲学思潮的内在逻辑,而非特定艺术家的生平轶事。 跨越断代: 建立起从古典形而上学到现代存在主义的清晰思想脉络。 批判性分析: 强调美学范畴(如和谐、崇高、原创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意义变迁。 语言沉稳有力: 运用严谨的学术语言,避免流行术语的滥用,力求展现思想的厚度和深度。 适读人群: 哲学系学生、艺术史研究者,以及对美学思想史有深度探究兴趣的广大读者。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以理解任何艺术作品——无论古今——其背后所承载的复杂精神重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復觀教授(1903~1982)    
 
  二十世紀台、港新儒學大家之一。徐教授早年投身軍旅,參與了娘子關戰役和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任軍令部駐延安聯絡參謀,與毛澤東等中共高層多次直接接觸。返重慶後開始參與國民黨高層決策。一九五一年後投身教育和學術,以恢復中國先秦儒家的精神,及結合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為己任。著有《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文學論集》、《兩漢思想史》及《中國經學史的基礎》等學術著作。在教學和研究之餘,徐教授自一九五○年至辭世前發表了大量時論,是台、港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政論家,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智識份子中的標竿人物。

图书目录


《中國藝術精神》自敘
《中國藝術精神》三版自序
《石濤之一研究》自序
中國畫與詩的融合──東海大學建校十週年紀念學術講演講稿
泛論形體美
愛與美
畢加索的時代
再論畢加索
現代藝術的歸趨
現代藝術的歸趨
藝術與政治
談抽象藝術
現代藝術對自然的叛逆
從藝術的變‧看人生的態度
達達主義的時代信號
非人的藝術與文學
一個原子物理學家論科學與藝術
毀滅的象徵──對現代美術的一瞥
三個站立的人像
老覺淡粧差有味
一顆原始藝術心靈的出現──論臺灣洪通的畫
與張大千先生的兩席談
中國藝術雜談
看《梁祝》之後
國產電影的民族風格問題
我在畫學會金爵獎中的答詞
略論院派花鳥畫──為唐鴻教授畫展而作
論蕭立聲的人物畫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518657
  • 規格:平裝 / 156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本書同二○一九年四月出版的《徐復觀教授散文集》,以及二○二○年七月出版的《徐復觀教授談文學與寫作》,皆為二○一八年《徐復觀教授看世界》的延續。
 
  本書共收錄了兩篇《中國藝術精神》的自序、一篇《石濤之一研究》自序、三篇談論中國藝術的文章、三篇談論「美」的觀念的文章、六篇討論「現代藝術」的文章、五篇以「藝術家」為主的文章、兩篇談論「抽象藝術」的文章,以及六篇探討藝術與生活、自然、社會的文章,共計二十八篇。
 
  《徐復觀教授談藝術》所要傳達的,不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嚴謹求真,而是徐復觀教授相信藝術的本質,是不被外表所困、不過度喧囂、也不無病呻吟。也就是莊子的精神:「虛、靜、明」。
 
  感謝馮以堅老師為本書題封面。
 
徐元純 敬誌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出版的這類書籍,很多都是為了搶話題才出的,內容往往空泛無物,只是把一些名詞羅列出來,讓讀者看了一頭霧水。但這本標著【POD】(Print on Demand,隨需列印)的書,反而讓我多了一份信賴感。這代表著它可能是因為流傳已久,市場需求穩定,才值得用這種方式重新發行,背後必有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價值。我個人對徐復觀先生在思想史上的貢獻非常佩服,他對魏晉風度、宋明理學的梳理,已然是典範。因此,推測他對「藝術」的看法,必然會緊扣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與追求。我會特別留意他如何將儒家或道家的思想,與具體的藝術實踐或審美判斷連結起來。例如,文人畫的精神,與士大夫的自我期許之間,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我想徐教授一定能給出非常深刻的見解,而非僅止於表象的描摹。

评分

收到這本書時,我會先觀察它的裝幀設計。雖然是 POD,但如果出版社在排版和紙質上還算用心,那已算是一種對作者智慧的尊重。對於一位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大師級人物,談論藝術,我尤其關心他如何處理「寫意」與「寫實」之間的辯證關係。在中國的藝術傳統中,寫意往往被推崇至極,但這背後蘊含著極高的技巧與哲學修為。我猜測徐教授會從「心物一元」的角度去探討,藝術創作如何成為主體意識向外投射的過程。如果能從中窺見他對於「性靈解放」在藝術領域的體現,那我就覺得這趟閱讀之旅非常值得了。畢竟,知識的傳承,有時透過藝術這種更為感性的媒介,往往能達成比純粹的理論推演更為深刻的溝通效果。

评分

讀書這件事,有時候圖的就是一種對話的感覺。如果這本書的底子是來自早期的演講稿或隨筆輯錄,那語氣上想必會非常生動活潑,不會像正式的學術論文那樣板著臉孔。我特別喜歡那種,學者在非正式場合下,將其畢生所學「白話化」的過程。這不僅能降低閱讀的門檻,更重要的是,能讓人體會到大師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美與生命。畢竟藝術不是高懸在廟堂之上的東西,它是滲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想像徐教授在課堂上,揮灑自如地闡述著書法線條中的陰陽變化,或是山水畫中「計白當黑」的空間哲學,那種穿透力是文字難以完全捕捉的。我希望這本書能保留住那份「現場感」,讓我彷彿身處其間,感受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

评分

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快餐式」的美學指南,教你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成為「有品味」的人。坦白說,我對此嗤之以鼻。真正的藝術鑑賞,從來都是一條漫長的修煉之路,需要心性的磨礪與知識的積澱。徐復觀教授的著作,向來以其深厚的人文關懷著稱。我預期這本書,絕不會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拋出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藝術的「真」與「美」如何協調?藝術家在時代洪流中的責任是什麼?尤其是,對於習慣於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讀者來說,如何重新校準自己對東方古典藝術的理解框架,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紮根於本土文化視角的錨點。它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時間——讀者需要慢慢咀嚼,才能體會出那份歲月沉澱下來的醇厚滋味。

评分

這本書光是看到「徐復觀」這三個字,心頭就湧起一股敬意。畢竟他是那一代學術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那叫一個深入骨髓。我猜想,這本所謂的「談藝術」的書,絕不會只是教你怎麼握筆畫畫,或是欣賞哪幾幅名畫。徐教授的學養,擺在那裡,他談的藝術,必然是從哲學、美學、乃至於文化傳承的角度去切入。讀他的文字,就像是跟一位老教授面對面聊天,你會感覺到他那種紮實的學問底子,如何將那些看似玄奧的藝術概念,用最貼近人情世故的語言給闡釋出來。特別是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浮華現象叢生的時代,能找到一本能沉澱心靈、引人深思的書,實在是難得的享受。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透表面的絢麗,直達藝術的本質,去探討東方美學中那份「氣韻生動」的奧妙,那種需要長期浸淫才能領悟的境界。這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學術氣質,絕對不是坊間那些輕飄飄的藝術評論可以比擬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