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

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寶寧
图书标签:
  • 博物馆学
  • 建筑学
  • 空间设计
  • 观众研究
  • 展示设计
  • 文化遗产
  • 体验设计
  • 叙事空间
  • 公共空间
  • 知识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博物館作為推動平權包容之文化基礎設施的主體性價值,這麼迷人的世界,有太多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全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於「博物館建築空間再現與文化治理」,第二部分則以「策展空間與觀眾經驗」為討論核心。書中挑選與探討的案例,以博物館場域近十年來的幾項重要發展議題與趨勢,扣連於博物館建築、博物館展示與觀眾經驗這兩大研究主軸。從理論概念出發的探索,期許能更深切地掌握博物館研究相關議題。從現象出發,則意圖在研究方法的層次,找尋更多具臺灣在地特性的博物館發展與探索視角,並期許引發更多對話,共同貢獻於博物館這個如此引人入勝的繁花盛景之域。

  博物館是生產與傳遞知識的所在。博物館建築與空間場域共同承擔了這些任務。「展示」的視覺主導體驗過程,慣常地被認知與期待為知識流動的核心,並循此凝結出策展政治及其實踐批判的新興論述場域。博物館建築空間生產根植於社會、文化、歷史、政治與經濟各個面向共同交織,自然也會因此而從建築與空間生產促成博物館的改變。
 
  本書以知識及展示的重構過程為思辨所在。博物館建築與空間生產為切入的知識路徑,以觀眾經驗與策展論述觀察,總結為階段性的紀錄及反思。
《空間敘事學:建築環境中的文化感知與場所營造》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建築空間如何作為一種強大的媒介,不僅承載功能性需求,更在文化、歷史與心理層面與個體經驗進行複雜的對話。不同於聚焦於單一類型建築的既有研究,本書採取一種更為宏觀的「空間敘事學」視角,審視從城市規劃到室內設計的各個尺度上,空間如何被建構、被解讀,並最終形塑了人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與情感聯繫。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旨在揭示空間「說話」的方式,以及聽眾(即使用者)如何回應這些無聲的語言。 第一部:空間的基礎語彙與結構 本部分首先確立了分析建築空間的理論框架。我們不再將空間視為簡單的容器,而是視為一種動態的、多層次的符號系統。此處將詳細闡述構成空間的基本語彙:光線的運用(自然光與人造光的心理學影響)、材質的觸覺與視覺屬性(物質性如何傳遞價值與歷史感)、尺度與比例的感知效應(從人類學尺度到紀念碑式尺度的轉變)。 重點章節將分析「流線」(Circulation)在空間敘事中的關鍵作用。流線不僅是移動的路徑,更是時間的組織者。空間設計師如何通過控制視線的開啟與遮蔽、路徑的曲折與直線,來編排一場「空間漫步」(Spatial Walk),引導使用者進入特定的心境或發現特定的焦點。我們將追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序列體驗」與後現代主義對流動性的反思,探討如何營造既有秩序感又不失探索樂趣的空間序列。 第二部:場所精神與環境心理學 建築的「場所感」(Genius Loci)是本書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本部分試圖跨越單純的美學判斷,進入到空間與人類心靈相互作用的領域。我們將援引現象學哲學觀點,探討海德格爾(Heidegger)所強調的「棲居」狀態,以及空間如何從「可居住」轉化為「有意義的居所」。 深入討論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分析封閉性、開放性、私密性與公共性之間的張力。例如,在辦公空間中,如何平衡團隊協作的需要與個人專注的請求;在城市廣場上,如何設計既能吸引人群聚集,又能允許個體保持適度距離的區域。我們將考察特定材料和顏色的配置如何影響生理反應,進而影響空間使用者對安全感、權威性或親密感的判斷。 第三部:歷史疊加與時間的織體 建築物往往是時間的承載者,記憶與歷史在空間的各個層面留下印記。本部分專注於研究建築環境中「時間的層次性」。 研究重點包括: 1. 殘留與痕跡: 舊有結構的保留、風化的紋理、修補的痕跡等,如何與新的設計元素共同構成一種「多聲部」的歷史對話。 2. 修復與干預的倫理: 當代設計介入歷史建築時,如何拿捏「忠實」與「再生」之間的微妙界線。我們將分析多種修復哲學,從嚴格的還原主義到大膽的對話式介入。 3. 紀念性空間的建構: 探討如何通過建築手段來銘記過去的重大事件或人物,分析紀念碑、紀念館等特殊空間在傳遞集體記憶時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價值觀時。 第四部:技術介入與數位景觀的滲透 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建築空間不再是純粹的物理實體。本部分探討數位技術、智慧系統如何滲透並重塑我們的空間體驗。 探討的內容包括: 可變空間(Responsive Architecture): 建築界面如何通過感測器和自動化系統,對使用者的存在、情緒或外部環境進行即時響應,從而創造出流動和非固定的空間體驗。 擴增現實(AR)與空間的疊合: 當數位資訊層與物理環境交織時,我們如何感知「真實」的空間邊界。這對導航、資訊獲取,乃至於對空間的感知深度產生了何種影響。 模擬環境的挑戰: 分析全沉浸式模擬空間(如虛擬實境體驗中心)的設計,及其對人們在物理世界中感知空間能力的潛在影響。 第五部:跨文化視野下的空間實踐 最後,本書將採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審視不同文化背景下,空間形式與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空間表達的社會契約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其具體形式卻是高度文化限定的。 本部分將對比東方與西方的建築哲學:例如,東方哲學中對「虛」與「間隙」的強調,如何與西方古典主義對確定邊界和清晰結構的追求形成對照。分析特定文化中的儀式空間、居住空間的佈局,如何體現其核心價值觀(如家庭結構、社會等級或人與自然的關係)。通過這些跨文化的對照,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更為靈活和批判性的工具,用以解構任何特定的建築環境。 總結 《空間敘事學》試圖為建築、設計、藝術史、社會學及感知科學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提供一個跨學科的整合視角。它強調,優良的空間設計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對人類心靈和文化脈絡的深刻理解與回應。通過對空間這門無聲語言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更好地營造出豐富、有意義且能與使用者產生深層共鳴的環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殷寶寧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專長領域包含建築與文化研究、文化資產與博物館、性別研究等。

  曾任職於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臺副總臺長與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等職務。2017.8至2018.7,任臺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主任。

  近年出版專書:《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

图书目录

序論
一、博物館建築
二、章節結構與討論主題

第一部分:博物館建築空間再現與文化治理

第一章 臺灣博物館建築形式與文化治理變遷歷

一、前言:臺灣是否存在著博物館政策?
二、 文化政策、文化研究與文化治理中的博物館建築
三、文化政策分期與本研究的呈現
四、臺灣博物館發展歷程概述
五、從名詞變動詞的博物館?

第二章 博物館建築空間文化表徵之生產與詮釋
一、前言
二、爭奪文化霸權的舞臺:博物館建築
三、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四、陝西歷史博物館個案分析
五、以博物館建築再現在地物質文化

第三章 古蹟活化再生與博物館建築
一、前言
二、四處文化資產轉化為博物館個案
三、 再問題化文化資產活用課題:法制面與古蹟再利用課題分析
四、博物館展示與文化資產價值的再現
五、個案分析與討論
六、互為主體的文化資產與博物館

第四章 社區博物館、古蹟活化與都市再生
一、前言
二、從菜市場、古蹟到博物館之路:新富市場
三、參與及對話性藝術實踐
四、市場小學計畫:策劃與執行
五、菜市場vs. 博物館
六、 以策展引導軟體思維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城市再生策略?

第二部分:策展空間與觀眾經驗

第五章 藝術策展與臺灣主體性想像

一、前言
二、從國家藝術機構到體制外的策展
三、 從關係美學、參與式藝術、對話性創作到「公共策展」
四、米蘭外帶臺灣館發展概述
五、 倫敦雙年展――「修龍(相撞)――臺灣文化進化論」發展概述
六、「 關係」或「美學」的建構與再建構?自身文化語境中的異鄉人認同?
七、 政治的美學化進展或美學經驗的顛覆性?臺灣藝術策展的反身主體性思考

第六章 展覽敘事空間與時間雙重性
一、前言:記憶纏繞中的展覽敘事?
二、從展覽文本到文本空間
三、展場體驗與記憶描述
四、文本空間:作品與美術館
五、借展與展覽構成:誰是說故事的主體?
六、圖繪自然/地景神聖美學

第七章 大學生博物館經驗初探
一、前言
二、 從博物館觀眾到博物館經驗的評估
三、整合觀眾服務與經驗評估的博物館觀眾研究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五、期待持續挖掘大學生博物館經驗

第八章 博物館建築、城市空間經驗與市民生活想像
一、前言
二、凱文.林區(Kevin Lynch)與城市市民空間經驗探討
三、南美館建築概述
四、南美館市民空間經驗分析與討論
五、文化引導都市再生過程中的市民美術館經驗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6485
  • 叢書系列:空間與都市社會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5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類探討空間與人的互動書籍時,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那種「人體尺度」的細膩觀察。書中若能深入探討,在一個巨型建築結構下,普通觀眾的真實行走感受是如何被量化和優化的,那將會是非常實用的觀點。我想像的場景是:設計師如何處理不同身高、不同步伐的群體在空間中移動時的視角落差?譬如說,一件重要的文物,它在最適當的觀看高度和距離下,與周遭建築元素的關係是什麼?這不只是美學問題,更關乎觀覽的舒適度與資訊接收效率。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流線規劃、休息區塊的設置邏輯,甚至是面對特殊需求(如輪椅使用者、兒童)時,空間如何展現其包容性與彈性,那會讓這本書的價值大大提升。因為,再宏偉的建築,如果不能讓人舒服地待上兩三個小時,最終都會淪為打卡拍照的背景板,而非知識沉澱的場域。對我而言,建築的偉大,就體現在它能否在滿足藝術呈現的同時,完美地服務於「人」這個最基礎的單元。

评分

這本關於博物館建築與觀眾體驗的書,光是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知性的重量感,讓我聯想到許多在台北或高雄參觀過的展覽空間。我特別有感觸的是,書中若能深入探討那種「空間敘事」的魔法——也就是建築師如何運用光影、材質、動線,來引導參觀者的心緒轉折。例如,當你走進一個挑高、略帶幽暗的前導空間,接著突然被引導至一處佈滿自然光的中央大廳,那種心靈上的震撼與準備好接受知識洗禮的儀式感,是多麼精妙的設計。我希望書裡能多分析幾個案例,不是單純的平面圖或外觀照片展示,而是要解析建築師在處理「從入口到核心展區」這個過渡過程中的哲學思考。畢竟,博物館不只是展示品的倉庫,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會呼吸的展品。如果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透過空間的「暗示」來強化展覽主題的深度剖析,那絕對是極為寶貴的收穫。建築設計如何巧妙地避開了傳統博物館的沉悶感,讓觀眾在移動中不斷地與空間對話,這才是當代建築設計的精髓所在。

评分

這類型的論述,往往容易陷入學院派的理論堆砌,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甚至帶點「社會學」視角的分析。我很好奇,在台灣這個多元文化碰撞的前沿,博物館的空間設計如何回應當地的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舉例來說,一座戰後興建的歷史博物館,它原有的蘇聯式威權建築語彙,在後來的空間重構中,是如何被「解構」或「重塑」以迎合當代對開放、透明的追求?這種建築的「修復性敘事」比單純的新建案更有討論價值。如果作者能引用一些台灣本土的案例,分析如何在有限的基地面積內,透過空間的轉化,成功地讓古老文物在新穎的環境中「說話」,那就太棒了。這種跨越時空、融合歷史語彙與現代材料的辯證過程,才是真正考驗建築師功力的所在,也最能引起在地讀者的共鳴。

评分

對於一個習慣了快速消費資訊的世代來說,博物館空間的「慢讀」價值,是如何被建築語言建立起來的,這是個關鍵。我希望書中能探討那些「靜謐」的角落是如何被刻意設計出來的。很多時候,最好的學習發生在短暫的停頓與沉思之間,而不是持續的向前推進。有沒有一些建築元素,比如一處面向中庭的小型水景、一段單純的垂直牆面、或者一個被巧妙遮蔽的光口,它的功能不是為了展示,而是為了「清空大腦」?這種「留白」的設計哲學,在強調效率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如果書中能分析這些「非展示性空間」對於整體觀展流程的加乘效果,說明它們如何幫助觀眾消化吸收複雜資訊,讓體驗從「被動接收」轉化為「主動內化」,那將會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著作,遠超乎一般建築圖集的範疇。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非常關注「數位化時代下的實體空間價值」這個議題。在VR、AR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甚至可以在家裡透過高解析度螢幕欣賞文物細節。那麼,一座實體博物館存在的必要性與空間的設計邏輯,豈不是面臨顛覆性的挑戰?如果這本書能探討建築空間如何承擔起「無法被數位複製」的體驗,我會非常感興趣。例如,如何設計一個空間,讓觀眾親身感受到原作的「物質性」——石材的重量感、顏料在光線下的微妙反射、雕塑的紋理在觸覺邊緣的暗示?這種「在場感」的營造,絕對是數位媒體無法取代的。我期待看到關於如何利用建築本身的材料肌理與光線控制,來強化觀眾與展品之間那種原始、深刻的連結,讓觀眾離開時,帶走的除了知識,還有深刻的感官記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