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論集(新訂版)(二版)

美學論集(新訂版)(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澤厚
图书标签:
  • 美学
  • 哲学
  • 艺术理论
  • 文化研究
  • 美学史
  • 西方美学
  • 艺术哲学
  • 审美学
  • 文学理论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大陸50年代中期爆發的美學論爭,是唯一未受政治嚴重干擾的真正學術論戰,歷時六年之久,發表文章超過百篇。有如30年代聞名於世的老美學家朱光潛所云:該時形成三大學派,即「朱光潛派」、「蔡儀派」與「李澤厚派」。李澤厚成名於該論戰中,時二十餘歲。他提出以人類總體實踐的基礎的「自然的人化」,來解說美、美感及自然美的根源,不僅當時一新耳目,而且影響至今。此觀點乃作者獨創,為前人所從未曾道,因頗具哲學深度,為愛好理論之青年學人所歡迎,而迄今大陸美學仍少有能逾此藩籬者。本書收集作者當時參與此次論爭的全部論文以及其他有關美學、中國古典文學等論著,展示出作者前期之主要美學思想。
现代艺术的演变与思潮:一部探索视觉文化脉络的深度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专注于传统美学概念或经典艺术理论的综述,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和动态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自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结构、技术革命和哲学思潮的剧烈变迁,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思潮如何相互激荡、彼此渗透,并最终重塑了我们理解“美”与“意义”的方式。全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以理解当代视觉文化背后的复杂逻辑。 第一章:现代性的萌芽与传统的崩解(1860-1910) 本章聚焦于“现代性”这一概念在艺术领域中的初次显影。我们首先考察印象派如何通过对瞬间光影的捕捉,挑战了学院派对再现的僵化要求。莫奈、德加等人的实践,预示着主体感知将取代客观描摹成为艺术的核心。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后印象主义的转向:塞尚对结构和形式的重建,梵高对情感的极端外化,以及高更对原始与象征的追寻。这三条路径,共同构成了通往现代主义形式探索的三大基石。 重点探讨了对“笔触”和“平面性”的重新定义。作者强调,此时艺术不再是通往外部世界的窗户,而逐渐成为一个自我封闭、自我指涉的领域。尼采的“上帝已死”哲学对艺术家的精神解放起到了关键的推力作用,使得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颠覆成为可能。 第二章:形式的爆炸与先锋的崛起(1905-1939) 进入二十世纪,艺术的实验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详细梳理了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几次关键“主义”的爆发。立体主义如何通过多视点透视法,彻底瓦解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视觉空间秩序;野兽派的色彩革命则证明了颜色本身就可以承载强大的情绪张力,而不再仅仅是描摹现实的工具。 随后,我们转向更具颠覆性的运动:未来主义对速度、技术和暴力的颂扬,标志着艺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复杂情感;达达主义则以其彻底的非理性、偶然性和对艺术神圣性的嘲弄,揭示了理性主义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溃败。本章将着重分析杜尚的小便池如何从一个物件变成一个观念,这一行动对后续观念艺术的影响。 俄罗斯的建构主义和至上主义,作为另一条重要的现代主义分支,被单独进行剖析。马列维奇的《黑方块》被视为对艺术本体的终极抽象提问,而其与社会工程的结合,也预示了艺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复杂角色。 第三章:抽象表现主义的个体史诗与冷战下的文化张力(1940-1960) 二战后,艺术中心转移至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应运而生。本章不再仅仅将此流派视为对欧洲形式主义的继承,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作为一种“存在主义”艺术的内涵。杰克逊·波洛克的“行动绘画”,如何将创作过程本身(身体与画布的互动)提升到与最终作品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艺术家在战后巨大精神焦虑中的自我确证。德·库宁、罗斯科等人的作品,则分别代表了对具象残余的挣扎与对崇高感的纯粹提炼。 本章亦探讨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商业化与文化政治背景。在冷战初期,它被西方用作对抗“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化武器,这使得纯粹的“自由表达”带上了一层复杂的政治解读。 第四章:从对象到符号:波普艺术与媒介的回归(1960-1970) 伴随着战后消费主义的全面爆发,艺术界迎来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精英主义的猛烈反击。波普艺术(Pop Art)的出现,标志着艺术重新拥抱日常、商业图像和大众文化。安迪·沃霍尔对丝网印刷的运用,探讨了复制技术下,原作光环的消解与艺术品作为商品的本质。李奇登斯坦对连环画的挪用,则引发了关于“高雅”与“低俗”界限的深刻讨论。 本章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极简主义(Minimalism)。极简主义者,如唐纳德·贾德和卡尔·安德烈,力图消除艺术家的主观性、情感表达以及任何隐喻,将艺术作品还原为“特定的对象”(Specific Objects),强调作品的物质性、空间性和观众在场体验的重要性。这一转向,为后来的观念艺术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观念的胜利与后现代的解构(1970至今) 后现代思潮的全面渗透,使得“艺术品”本身的概念受到质疑。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将焦点彻底从“物体”转向“想法”。索尔·勒维特的“观念即机器”的论断,彻底解放了艺术创作,使得艺术的价值不再依附于手工技艺,而是依附于其背后的逻辑和系统。 随后,本章转向后现代主义的关键议题: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对历史的拼贴与戏仿(Pastiche)。探讨了符号学理论如何被艺术家应用于对权力结构和性别角色的批判。同时,女性主义艺术运动、身体艺术(Body Art)以及摄影与录像等新媒介的成熟运用,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元、去中心化、充满自我批判的当代艺术图景。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聚焦于当代艺术如何处理全球化、数字技术与身份政治等新议题,并试图勾勒出“后后现代”或“新现代性”在美学层面的潜在趋势。全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穿梭于二十世纪至今的艺术迷宫,理解每一场变革背后的思想动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
  一九八○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
  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图书目录

再版說明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一論美感、美和藝術
二美的客觀性和社會性
三關於當前美學問題的爭論
四論美是生活及其他
五蔡儀的《新美學》的根本問題在哪裡?
六美學三題議
七山水花鳥的美
八關於崇高與滑稽
九試論形象思維
十關於形象思維
十一形象思維續談
十二典型初探
十三「意境」雜談
十四以「形」寫「神」
十五虛實隱顯之間
十六審美意識與創作方法
十七略論藝術種類
十八關於中國古代抒情詩中的人民性問題
十九談李煜詞討論中的幾個問題
二十美英現代美學述略
二十一帕克美學思想批判
二十二美學的醜劇
二十三形象思維再續談
後記
論集續編
一康德的美學思想
二談談形象思維問題
三美感的二重性與形象思維
四美學(《中國大百科全書》條目)
五什麼是美學
六畫廊談美(給L·J的信)
七審美與形式感
八宗白華《美學散步》序
九關於中國美學史的幾個問題
十中國美學及其他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482
  • 規格:平裝 / 864頁 / 15 x 21 x 4.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美學部分共分四冊。
 
  第一、二、三冊為《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三書,分別初版於1981、1988和1989年。《美的歷程》成書前分篇發表時曾有「中國美學史外篇札記」之副標題,當時計畫中的內篇,即《華夏美學》是也。此二書均係討論中國傳統美學者;《美學四講》乃以拙之「人類學歷史本體論」為基礎之美學概論。
 
  殿後的第四冊為《美學論集》。寫作、出版最早,初版於1980年,絕大部分為一九五○、六○年代發表之舊作。今日看來,如強調從本質論、反映論談美學、典型、意境等等,似多可笑;但過來人則深知在當年封腦錮心、萬馬齊瘖下理論掙扎和衝破藩籬之苦痛艱難;斑斑印痕,於斯足見。從而,其中主要論點又與後來之變化發展有一脈相沿承者在。《論集續編》為當時結集時未及收入之一九七○年代末八○年代初之作品,則與前列之「美學三書」相直接銜接矣。
 
李澤厚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美學論集(新訂版)(二版)》的作者,對美學這門學科的探討可謂是深入淺出,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不過說真的,如果我光看書名就想入手,我可能得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對純理論性的美學有足夠的興趣。我記得上次我買了一本類似主題的書,結果內容太過晦澀,很多概念都要反覆咀嚼,讀到一半就束之高閣了。這本新訂版聽說在結構上做了不少調整,希望對剛接觸美學領域的讀者來說,能降低一點入門的門檻。我個人比較期待的是,它在探討當代藝術現象時,能不能提供一些跳脫傳統框架的新視角,畢竟我們現在身處的時代,美學的定義早就被數位媒體和全球化衝擊得七零八落了。如果只是在重複康德或黑格爾的舊有框架,那對現階段的台灣讀者來說,可能吸引力就沒那麼大了。總之,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座橋樑,讓哲學思考與日常感知之間不再有那麼大的鴻溝,否則美學終究只能是象牙塔裡的學問,無法真正走入生活。

评分

從台灣出版市場的角度來看,一本專門探討美學的學術專著能夠走到「二版」並「新訂」,這本身就代表它在學術圈或特定讀者群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與生命力。這不是那種曇花一現的暢銷書,更像是紮根於專業領域的參考用書。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次的「新訂」內容,是不是針對台灣本土的美學議題做了更多的回應與討論?比方說,在探討藝術的原真性(Authenticity)時,有沒有納入對傳統工藝復興運動的觀察,或是對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分析?如果作者的論述能夠更緊密地扣合在地脈絡,那對本地的文史哲系學生或從事藝文推廣工作的人來說,價值性就會直線攀升。否則,如果只是純粹地引介西方美學史的進程,那讀者大可直接去看原文書籍的譯本,何必非得透過一本中文論集呢?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出跨文化的視野,而不只是單方面的知識引進。

评分

從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猜測,雖然我沒有實際翻閱,但「新訂版(二版)」這個副標籤,通常暗示著出版社在重新排版或封面設計上可能有所更動,希望能抓住新的讀者群。對於我們這些注重書籍「物質性」的讀者來說,裝幀往往是進入內容的第一道門檻。如果封面設計過於呆板或老氣,即使內容再深刻,也會讓年輕讀者卻步。不過,回歸到內容本身,我更關心的是,作者在學術論述的風格上,是否保持了一種學者的謙遜態度?美學本質上就是一種「求真」的過程,充滿了辯證與思辨,很容易流於絕對化的主張。我希望這本書的筆調是開放的、能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的,而不是直接給出標準答案。真正的學術著作,應該是提出問題,而非終結討論。希望這本論集能成為一個好的起點,激發讀者們去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在這個時代下獨一無二的美學觀。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種「論集」性質的書籍向來是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作者可以像拼圖一樣,從不同面向切入美學的核心問題,讓讀者領會到這個概念的豐富性與多層次。害怕的是,論集的結構有時候會顯得零散,如果各篇章之間的邏輯串聯不夠緊密,讀起來就會像在看一連串獨立的短篇論文,讓人難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本書既然是「新訂版」,我猜測它或許在章節的編排上做了優化,試圖讓讀者從基礎概念逐步推進到複雜的論辯。對於我們這些習慣在網路資訊中快速吸收知識的世代來說,面對一本厚實的理論著作,耐心本身就是一種挑戰。我希望作者能在複雜的理論陳述中,穿插一些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例子,例如,當我們在討論「崇高」的時候,能不能連結到颱風夜看海或登高望遠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單純在定義文本裡打轉。畢竟,美學最終是要回應我們如何感知這個世界,如果理論跟現實脫節,那讀起來就少了點「感覺」了。

评分

提到美學,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藝術欣賞」,但事實上,美學的範疇遠遠超出博物館的範圍。我希望這本論集能成功地打破這種刻板印象。一個好的美學論述,應該能讓我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感經驗」——比如,一份精緻的便當擺盤、一則恰到好處的廣告標語、甚至是一種極簡主義的室內設計風格。如果作者能從更廣泛的日常生活實踐中提取美學的規律,而不是只聚焦在古典繪畫或雕塑上,那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啟發性就會大大提升。對我個人而言,我最看重的是,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工具,讓我能夠在面對各種視覺和感官刺激時,不再是單純地說「好看」或「不好看」,而是能夠有條理地闡述「為什麼會這樣感受」,進而深化我們對世界的體驗層次。否則,它就只是一本提供學術名詞解釋的辭典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