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奠定臺灣研究基礎 認識本土文化內涵
臺灣歷史的發展,並不算很長,有文字紀錄可考者僅數百年而已。
但數百年以來,以漢人族群與原住民族群為主體的臺灣,由於歷史發展的特殊,曾歷經不同政權的統治,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時分時閤;再加上臺灣四麵臨海,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歷史的發展便兼具海洋與國際雙重性格。因此,臺灣本土文化發展多元,與中國文化、日本文化,乃至美國文化相較,均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性,值得重視與認識。
臺灣歷史與文化的研究,以往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並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與鼓勵。解嚴以來,隨著國內政治情勢的變化、社會日趨多元與開放,以及本土文化的蓬勃發展,臺灣研究備受海內外人士的重視。臺海對岸的中國學術教育機關亦先後成立臺灣研究所或臺灣研究中心等單位,以研究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麵的發展。塵封的臺灣史料大量齣土,專書、論叢的齣版有如雨後春筍;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學者的參與研究,以及各地文史工作室的相繼成立,積極投入臺灣各角落文史資料的發掘與搜集工作,終使臺灣研究形成一股熱潮,蔚為「顯學」,與過去的情況相較實不可同日而語。
為瞭迴應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的熱潮,五南圖書公司特於數年前邀請張勝彥教授、吳文星教授與本人,各就學術專長領域,分工閤作,共同完成《臺灣史》一書,以臺灣通史形式刊行問世,藉以幫助讀者對臺灣歷史發展獲得進一步認識。同時,並邀請本人主持《臺灣史研究叢書》齣版計畫,預定齣版一係列的臺灣專史。各部專史均各就臺灣歷史與文化的專門領域分別加以論述,以加強臺灣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為臺灣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並透過各部專史精采生動的論述,以幫助讀者認識本土文化的內涵,豐富臺灣住民的精神食糧。
本研究叢書共十六部,依序是臺灣政治史、臺灣經濟史、臺灣社會史、臺灣原住民史、臺灣婦女史、臺灣佛教史、臺灣道教史、臺灣基督教史、臺灣民俗史、臺灣教育史、臺灣新聞史、臺灣文學史、臺灣建築史、臺灣音樂史、臺灣美術史、臺灣戲劇史。各部專史的撰稿人俱為海內外臺灣研究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各部專史的時間斷限,上起開闢,下迄西元2000年為原則。
本研究叢書採語體文撰述,引用資料均於各頁附加註釋(隨頁註),說明資料來源,藉以徵信查考。朝代先後依臺灣歷史發展之實況,分別稱史前時代、荷西時代(或荷據時期)、鄭氏時代(或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或清代、清治等)、日治時期(或日據時期)、戰後(或光復後、中華民國在臺灣等)。年號以使用西元為原則,並於第一次齣現時附註當時紀元,以便參照。
本研究叢書之撰述,使用當時地名,並附註現今地名,以便閱讀;所附圖錶儘量以隨文方式編排,俾便讀者參閱。
本研究叢書各個作者,分別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及海內外著名大學。
他們均在本身繁忙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之餘,抽空撰寫。由於撰稿時間匆促,或有部份論述因引用資料未能及時取得,以緻齣現若乾錯誤與疏失;或因史事取材與史觀解釋所限,而未臻周延。這些都有賴學界先進與所有讀者的不吝指教,以為再版修訂之參考。是為序。
黃秀政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