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現代與當代藝術

如何解讀現代與當代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蘭斯・埃斯布倫德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现代艺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理论
  • 艺术解读
  • 文化研究
  • 艺术欣赏
  • 视觉文化
  • 艺术哲学
  • 艺术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藝術愛好者都私藏的鑑賞指南!

  近百年來,藝術領域變化迭起,創作手法和概念推陳出新,藝廊及美術館裡的展出,每每都讓觀賞者一頭霧水、無所適從。現代與當代藝術是存心要惹人困惑、驚駭或惱火嗎?又或者藝術家僅僅把一小撮藝術菁英當作受眾,只有行內人才能享受這些作品所帶來的激情?

  現任《華爾街日報》資深藝術評論家蘭斯・埃斯布倫德,從必備基礎知識,包括簡單明瞭的藝術史脈絡梳理、欣賞作品時的觀念釐清、跨時代和不同類型藝術的共通元素羅列,到示範賞析十個知名繪畫、雕塑、影像、裝置與行為藝術家的作品,一步一步帶領讀者探索各種觀看的方式,揭開現當代藝術的神祕面紗。讀完這本書,你將擁有足夠的知識和信心,去親近任何陌生、嶄新的藝術作品,並與它們展開一對一的深入交流。

  熟悉藝術語言→掌握作品元素→建立審美眼光
 
  第一部「基礎篇」共五個章節,前四章作者從回顧自己與藝術初期接觸時的無動於衷,到逐漸得到共鳴的經驗,進而探討藝術元素、藝術語言和藝術作品中的隱喻;而後論及如何拿捏欣賞藝術時的主觀與客觀性,乃至如何透過共通元素親近各個時代的藝術。第五章主要著墨於現代與當代藝術的本質,以及後現代藝術的萌芽和成形。
  
  第二部「近距離接觸」以十個極具代表性的現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為章節,作者深入分析這些他曾親眼觀賞、親臨現場體驗的原作,包括畫家巴爾蒂斯(Balthus)、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保羅・克利(Paul Klee);雕塑家讓・阿爾普(Jean Arp)、理查・塞拉(Richard Serra)、羅伯特・戈伯(Robert Gober)、理察・塔特爾(Richard Tuttle);裝置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實驗錄像藝術家傑瑞米・布萊克(Jeremy Blake),詳細描述他是如何觀看、思考和感受他們的藝術作品。而最後一章「進一步探索」則談到美術館在現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關於科技、引入互動技術的趨勢所存在的隱憂。

本書特色

  ◎    資深藝評家蘭斯・埃斯布倫德專為藝術愛好者打造的入門讀物。
  ◎    收錄十六張現代與當代藝術經典作品彩圖,與內文相互對照閱讀。
  ◎    掌握藝術鑑賞核心、培養獨立審美眼光。
  ◎    不止深入學習賞析十位知名現當代藝術家作品,更能融會貫通解讀各個時代的藝術。

名人推薦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張世倫 影像史研究者、藝評家
  黃禹銘 伊日藝術計劃總監
  謝佩霓 資深藝評家、策展人
  ──好評推薦
  
  如果你從來沒搞懂當代藝術,或是怕自己懂得太多,那麼本書將成為你的祕密友伴。蘭斯・埃斯布倫德以如詩般的簡潔文字破除「藝術欣賞」予人的沉重壓力感,他指出所有偉大藝術作品的主題無非在於你觀看它的方式。他生動詳實地講述自己與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等人作品面對面的經驗,使人彷彿身歷其境,不禁跟著學習找到自己觀看藝術的方式。──道格拉斯・克雷斯(Douglas Crase)/美國國家書評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詩集《修訂者》(The Revisionist)作者
 
  這本不落俗套的大作一開始就像一本優異指南,它從不可不知的基本知識深入淺出切入,即便對現代或當代藝術感到困惑或頭痛的人也能輕鬆讀懂。緊接是大觀園般精彩的藝術賞析分享,作者避開專業術語,講述要怎麼帶著好奇心、慢慢地、仔細地觀看各式各類藝術。對那些受夠藝術玄談高論的人而言,將會發現這是本深具見地、毫不掩飾私人觀點的文集。──約翰・埃爾德菲爾德(John Elderfield)/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繪畫與雕塑部總策展人
 
  《如何解讀現代與當代藝術》這本書太棒了,提供了許多如何體驗「藝術」的精彩洞見。無論是巴爾蒂斯(Balthus)、# MeToo運動,或是從理查・塞拉(Richard Serra)那些龐大的、生鏽的曲弧狀雕塑穿行而過——永遠有發掘不完的新奇事物。──勞勃・班頓(Robert Benton)/《克拉馬對克拉馬》奧斯卡金像獎編劇暨導演
 
  凡是關注我們時代的藝術的人都想擁有一本的佳作。蘭斯・埃斯布倫德娓娓道來他與古、今藝術心靈的熱情澎湃交流,字字珠璣,見解鞭辟入裡。他堅定溫柔地闡述其基本理念:當代藝術實踐必須奠基在永恆的、普世性的價值上。《如何解讀現代與當代藝術》猶如燈塔發出的強烈、穩定光束。我們需要它的指引。──傑德・珀爾(Jed Perl)/《考爾德:征服時間的藝術家》( Calder: The Conquest of Time)、《新藝術之城:中世紀的曼哈頓》 (New Art City: Manhattan at Mid-Century)作者
 
  作爲一本為初學者指點迷津的入門讀物,《如何解讀現代與當代藝術》首先快速、清晰梳理歷史脈絡,隨之聚焦於跨度近百年的十位藝術家及其各異其趣的作品。本書濃縮了作者個人細賞、解析藝術作品的實際體驗,無論是藝術的資深愛好者或新手都能各取所需。──伊莉莎白・C・貝克(Elizabeth C. Baker)/《美國藝術》(Art in America)特約編輯
 
媒體盛讚

  一本充滿智慧、無與倫比的書籍⋯⋯生活很忙碌而理解現當代藝術很耗費精神,但蘭斯的書鼓勵我們沉浸於詹姆斯・特瑞爾的光雕,或者理查・塞拉那令人望而生畏的藝術空間,就像我們欣賞林布蘭、貝絲・莫莉索和畢卡索的作品那樣自然。──《華盛頓郵報》
 
  鼓舞人心、理性且發人省思。──《紐約雜誌書評》(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蘭斯・埃斯布倫德這本令人感到親切的書籍,透過自身曾經難以體會到漸漸理解的緩慢過程,引導讀者如何觀看現當代藝術。⋯⋯當提及過往和經典的傳統藝術時,他也會梳理出這些藝術的共通價值。──《新準則》(New Criterion)
 
  透過親切且輕鬆的文字,蘭斯分享了他長年藝術生涯所累積的洞見⋯⋯如此引人入勝、如此博學多聞。──《科克斯書評》(Kirkus)
 
  儘管上個世紀的藝術發生了巨變,但蘭斯賦予了我們全新的視角去欣賞。他鼓勵我們相信自己的品味、感受和觀點,而非將之視為難以親近或與自身毫不相關的。──《底特律自由新聞》(Detroit Free Press)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思想的专著的详细简介,它完全不涉及现代与当代艺术的解读: --- 书名:魏晋风骨与宋明理学:中国古代思想的形塑与流变 作者:[此处可填一个虚构的、符合学术风格的作者名,例如:林怀谦] 出版社:[此处可填一个虚构的、具有古典文化气息的出版社名,例如:文渊阁出版社] 内容概述: 《魏晋风骨与宋明理学:中国古代思想的形塑与流变》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围绕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两大核心思潮展开的学术力作。本书旨在通过对特定历史语境下思想家们的文本细读、理论建构与时代回应,系统梳理中国思想在中古至近古时期的演进脉络,探究其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伦理观乃至日常生活形态。 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将玄学视为“清谈”或理学视为僵化教条的刻板印象,力求还原这些思想思潮在各自历史场域中的复杂性、内在张力及其持久的生命力。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探讨,逐步深入到伦理实践与政治哲学的构建,最终落脚于对后世文化精神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乱世中的精神突围——魏晋玄学的生成与展开 第一章:时代的底色:东汉的崩塌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本章首先构建了魏晋时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宏观背景。探讨了儒家正统在汉末大乱中权威性的瓦解,士人阶层面临的“进退失据”的哲学困境。重点分析了谶纬之学衰落后,知识分子对超越性意义和个体精神自由的迫切需求。 第二章:老庄的复兴:玄学的本体论基石 详细剖析了以王弼和何晏为代表的早期玄学家的思想活动。重点解析了“贵无”理论的建构,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老子》和《周易》的思想资源,重新阐释“有”与“无”、“体”与“用”的辩证关系。本章着重比较了王弼的“以有为体,以无为用”与庄子自然主义的差异,揭示玄学对形而上学的贡献。 第三章:竹林之下的风骨:个体精神的张扬与“言意之辨” 转向对竹林七贤及其后继者的考察。本章聚焦于玄学的实践层面,探讨了“傅会名教,率性自然”的内在矛盾。通过对嵇康《养生论》和阮籍诗歌的细致解读,阐明了玄学如何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绝对实现,以及“越名教而称自然”在现实中的复杂性。同时,深入探讨了玄学高峰期——“言意之辨”的展开,分析了“言不尽意”的本体论基础,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批评和语言哲学。 第四章:从玄学到佛学:中古思想的交融与转化 本章探讨了玄学与早期传入的佛教(尤其是般若学)之间的互动与张力。分析了以郭象为代表的“独化论”如何吸收了部分佛教的空观思想,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诠释。重点讨论了玄学对禅宗思想萌芽提供的思想准备。 第二部分:儒学的重铸:宋明理学的系统构建与分流 第五章:儒学的中兴:唐末的危机与宋初的酝酿 本章追溯了理学兴起的历史契机,指出“安史之乱”后,儒家在处理边患、党争和精神空虚问题上的不足。重点梳理了李翱、韩愈等先驱者对佛老思潮的反思与批判,为宋代理学对“道”的重新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程朱理学的宏大体系:格物致知与天理的贯彻 本书用大量篇幅剖析了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体系。系统阐述了“天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范的本体论地位,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学主张。特别详尽地解读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论,将其视为一种实践性的认识论,而非单纯的经验主义。对“四书”的重新诠释及其对教育体系的重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七章:心学的崛起:陆九渊与王阳明的转向 本章聚焦于心学(陆王学派)的理论创新。首先分析了陆九渊“心即理”的直观主张,如何突破了朱子学中“理”外在化的倾向。随后,深入阐述了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将其置于明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考察。重点阐释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揭示了心学如何将道德实践的主体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八章:理学流派的细微分野与影响 本章对理学内部的分化进行了细致辨析,包括对“未有气之理”与“气中之理”的争论,以及对“敬”与“诚”在实践中的不同侧重。同时,考察了明末清初,如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程朱和陆王学说的继承与批判,展现了理学思想在向近世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局面。 结语:思想遗产的永恒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两大高峰,在“个体精神的觉醒”与“宇宙伦理的重建”方面所达成的深刻成就。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通过科举制度、士大夫的操守、以及文人审美趣味,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基因,并分析了其在面对近代西方思潮冲击时所体现出的内在局限与可供借鉴的智慧。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思辨性的古代思想图景。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蘭斯・埃斯布倫德(Lance Esplund)


  紐約市皇后大學藝術創作碩士,堪薩斯城藝術學院藝術創作學士(繪畫專業)。現為《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藝術評論家。曾任《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首席藝術評論家、於「彭博新聞社」負責美國當地藝評。曾任教帕森設計學院和萊德大學,教授藝術創作及藝術史,以及紐約工作室學院藝術創作碩士課程的客座教師。評論文章散見於《美國藝術》(Art in America)、《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和《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雜誌。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張穎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譯有《蘇富比超級拍賣師》、《達文西的解剖學筆記》、《製造快樂公民》、《女巫》、《藍色加薩》、《在莫斯科的那場誤會》、《柳橙園》、《重返革命現場:1917年的聖彼得堡》、《謝利》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基礎篇
第一章 與藝術相遇
第二章 活的有機體
第三章 情感與理智
第四章 藝術家是說故事者
第五章 藝術是謊言

第二部  近距離接觸
第六章 覺醒:巴爾蒂斯——《貓與鏡子Ⅰ》
第七章 感覺:瓊・米切爾——《兩朵向日葵》
第八章 生長:讓・阿爾普——《生長》
第九章 點亮:詹姆斯・特瑞爾——《無比清晰》
第十章 演化:保羅・克利——《黃色裡的符號》
第十一章 互動: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啟動器》
第十二章 探險:理查・塞拉——迪亞比肯美術館內的《扭曲螺旋和扭曲橢圓》
第十三章 刺激:羅伯特・戈伯——《無題腿》
第十四章 點石成金:理察・塔特爾——《藍光白氣球》
第十五章 沉浸:傑瑞米・布萊克——《溫徹斯特三部曲》

結語:進一步探索

謝辭
作者註
其他資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81253
  • 叢書系列:藝術欣賞入門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2.8 x 18.8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和切入点,绝对是为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台湾读者量身定制的。它很注重“语境”的建立,不会一上来就抛出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性绘画”概念,而是先铺陈了二战后美国如何从欧洲艺术的边缘地带,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文化自信,一举登上全球艺术的制高点。书中对于“商品化”议题的探讨尤为犀利,它没有停留在批判艺术被市场消费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艺术家如何主动地将“被消费”这一行为纳入其创作策略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复杂的、互相博弈的生态系统。我个人对书中关于“酷儿理论”和艺术史建构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清晰地揭示了传统艺术史如何通过排除异己的声音来巩固其正统性,并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对这种单一叙事的解构力量。这种对“边缘化”群体的关注,让艺术史变得更有人文关怀,也更符合我们当代社会对多元价值的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质疑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圣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艺术殿堂里的一盏明灯,对于像我这种在传统学院派熏陶下长大的读者来说,面对那些乍看之下匪夷所思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或是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时,常常会有一种“有看没有懂”的挫败感。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直接给你一套僵硬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扎实且富有弹性的思维框架,教你如何拆解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符号系统。它很巧妙地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社会剧变——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冲击——与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深度捆绑。读完后,你去看马塞尔·杜尚的《泉》,不再只是惊叹于那块小便池的离经叛道,而是能回溯到社会对“何为艺术”的定义正在被权力机构重塑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这种颠覆的价值。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印象派的边缘探索,到立体派如何重构视觉经验,再到后来的抽象主义对纯粹形式的追求,每一步的转折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让人感觉现代艺术的脉络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不再是零散片段的堆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观念艺术时所展现的耐心,那种对“意义生产”过程的细致剖析,对我理解当代艺术的批判性思维修炼助益良多。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艺术史教科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教你如何与艺术“搏斗”的心法秘籍。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那种高高在上的壁垒。它不把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神秘的天赋,而是视为一种高度自觉的、有理论基础的社会实践。书中对于1970年代以后的艺术转向,特别是观念艺术和后观念艺术的描述,非常有启发性。它强调了“文本”和“语境”的重要性远超“物质本体”。举例来说,作者在分析某位后现代摄影师的作品时,会先追溯到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再结合冷战后媒体伦理的松动,最终才回到图像本身,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理解深度。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而言,书中对批判理论的引用和吸收非常到位,它让我们在欣赏国际大展时,不仅能领略到视觉震撼,更能抓住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辨和政治意涵。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每次翻开,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新的层次感。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概览性的书籍是抱持着审慎态度的,总怕它流于表面,把复杂的艺术流派简化成几句口号式的总结。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采用了“主题串联”而非严格的“时间线性推进”的方式,这使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对话成为可能。例如,它会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达达主义精神,与同一时期美国兴起的原始主义思潮并置讨论,探讨在全球动荡下,艺术家们寻找“真理”和“本真性”的殊途同归。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它在探讨当代艺术时,毫不避讳地触及了科技对艺术本体论的挑战,比如数字艺术、生物艺术的兴起,以及虚拟现实(VR)介入空间经验后,我们如何重新定义“现场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它不是在堆砌专有名词,而是在用精准的笔触描绘出每一场艺术运动背后的社会焦虑和知识分子心态的转变。读完后,你会发现,理解一件当代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史的知识,更需要对我们身处时代的敏感性,而这本书,就是培养这种敏感性的最佳“工具书”。

评分

这本关于现代与当代艺术的导读,对我这种长期混迹在画廊和美术馆,却总感觉自己只停留在“看热闹”层面的老饕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动辄引经据典、晦涩难懂,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带着你穿越时空隧道,边走边聊。书中对于战后艺术的论述,特别是波普艺术与极简主义的对比,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没有将安迪·沃霍尔和唐纳德·贾德简单地归类为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或回归纯粹形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媒介的转变——从画布上的绘画到工厂生产的复制品,再到纯粹的物体空间——如何彻底改变了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权力是如何从画廊主手中转移到收藏家和市场手中的。我个人对书里关于“去中心化”的探讨深感兴趣,书中详细梳理了非西方艺术如何从边缘地带开始反击西方中心主义的美学霸权,这种全球视野的拓宽,让我重新审视了台湾本土艺术在世界版图中的定位和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立体,它不只讲“艺术史”,更在讲“权力史”和“观看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